2023-2024學年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普高聯(lián)誼校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3-2024學年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普高聯(lián)誼校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3-2024學年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普高聯(lián)誼校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3-2024學年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普高聯(lián)誼校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3-2024學年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普高聯(lián)誼校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普高聯(lián)誼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考生注意:1.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qū)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人教版《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一至五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這段時期,稱作是古代文明時期。下表是部分古代文明在社會治理上措施和文化方面的成就。據(jù)此可知,古代文明()文明社會治理文化成就古巴比倫文明《漢謨拉比法典》楔形文字、《吉爾伽美什》古埃及文明神化王權象形文字、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古印度文明種姓制度佛教、《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1~9的數(shù)字,發(fā)明了“0”古希臘文明城邦制度神話、悲劇和喜劇等,是世界文學的瑰寶A.具有多元性 B.相互交流借鑒C.存在擴張性 D.同一性較明顯〖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jù)材料概括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依據(jù)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世界。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文明在各自的社會治理上和文化成就方面各有不同,各具特色,體現(xiàn)出鮮明的多元性特征,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xiàn)不同地區(qū)文明的交流借鑒,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這些國家對外擴張的內容,排除C項;材料展示的是不同地區(qū)不同文明,體現(xiàn)的是多元性,而非同一性,排除D項。故選A項。2.據(jù)《后漢書·西域傳》記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越南地區(qū))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942—1945年,法國人在越南發(fā)掘出一處3—6世紀時的俄厄海港遺址。在這個遺址中出土的文物中,有羅馬的寶石、青銅燈和羅馬的鑄幣。上述材料表明()A.海上絲綢之路是文明交流的主通道 B.考古發(fā)掘與文獻互證才有價值C.羅馬帝國已經成為漢王朝的藩屬國 D.古代東西方文明之間存在交流〖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jù)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jù)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時期的中國。根據(jù)材料“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越南地區(qū))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在這個遺址中出土的文物中,有羅馬的寶石、青銅燈和羅馬的鑄幣”可知,漢朝時期,東西方通過絲綢之路,存在經濟、文化之間的交流,D項正確;漢朝時期的對外通道主要是陸上絲綢之路,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考古發(fā)掘和文獻互證之間的關系,排除B項;羅馬帝國并未成為漢王朝的附屬國,C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3.封建領主的莊園是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單元,是綜合經濟、政治、司法、軍事和宗教功能于一體的組織。由此可知,西歐莊園()A.農業(yè)生產力水平較低 B.集體勞作與家庭經營并存C.催生了新的生產關系 D.具有相對獨立性和封閉性〖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歐洲)。根據(jù)材料“西歐封建制度的基本單元,是綜合經濟、政治、司法.軍事和宗教功能于一體的組織”可知,當時西歐封建社會中的莊園具有相對獨立性和封閉性,D項正確;“農業(yè)生產力水平較低”表現(xiàn)為單位面積的農作物的產量有限,但是材料主要表現(xiàn)西歐莊園的封閉性,排除A項;“集體勞作與家庭經營并存”是西歐莊園的經營特色,但是材料主要表現(xiàn)西歐莊園的社會地位與社會作用,排除B項;中世紀的“新的生產關系”指的是資本主義萌芽,其誕生于西歐商品經濟發(fā)達的城市中,不是西歐莊園中,排除C項。故選D項。4.15世紀,奧斯曼帝國在中亞的擴張使其控制了黑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這些城市與奧斯曼帝國的其他城市逐漸連成一線。奧斯曼帝國慢慢將自己固定到東西方貿易的鏈條上,首都伊斯坦布爾還成為東西方交流中心。由此可推知,奧斯曼帝國()A.逐漸消除了地方割據(jù)力量 B.逐漸成為東西商路的樞紐C.擴大了“絲綢之路”的范圍 D.疆域遼闊且社會經濟繁榮〖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jù)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jù)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世紀的奧斯曼帝國。根據(jù)材料"在中亞的擴張使其控制了黑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固定到東西方貿易的鏈條上,首都伊斯坦布爾還成為東西方交流中心”可知,奧斯曼帝國地理位置重要,逐漸成為東西商路的樞紐,B項正確;材料只涉及奧斯曼帝國逐漸成為東西商路的樞紐,并沒有涉及“地方制據(jù)力量”且“消除了”這一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奧斯曼帝國阻礙了傳統(tǒng)商路,排除C項;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程度在材料中都無法得知,排除D項。故選B項。5.下面是高麗王朝的中央官制示意圖。由此可得出()A.中國儒學影響高麗發(fā)展 B.中華文化圈已基本形成C.高麗政治制度仿效中國 D.朝鮮照搬了中國的官制〖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jù)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jù)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古代朝鮮。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高麗王朝從建立之初就開始仿效中國典章制度,建立的制度與唐朝沒有太大差別——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制,C項正確;材料沒涉及儒學,排除A項;材料中看不出中華文化圈的形成,排除B項;“照搬”說法錯誤,且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6.“1487年8月,他率領船隊,從里斯本出發(fā),越過南回歸線,沿著非洲海岸南下,在非洲南端遇見了風暴。船隊在風暴中漂泊13天后,駛到風平浪靜的海域時,他判斷自己的船隊已經繞過了非洲,航行在了印度洋上?!辈牧险撌龅氖牵ǎ〢.達·伽馬繞過非洲抵達印度 B.迪亞士到達好望角C.卡伯特父子發(fā)現(xiàn)紐芬蘭島 D.哥倫布航行到美洲〖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jù)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根據(jù)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根據(jù)材料“1487年8月,他率領船隊,從里斯本出發(fā),越過南回歸線,沿著非洲海岸南下,在非洲南端遇見了風暴”和所學可知,1487年,航海家迪亞土在航行中遭遇大風而意外繞過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到達非洲東海岸,B項正確;1497—1498年,達·伽馬繞過非洲抵達印度,排除A項;1497年,卡伯特父子發(fā)現(xiàn)紐芬蘭島,排除C項;1942年,哥倫布西航,到達美洲的巴哈馬群島,排除D項。故選B項。7.公元16世紀前期,葡萄牙和西班牙所進行的殖民經濟活動和海上運輸活動,使兩國一時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忙的國家,兩國的商船以及運輸船頻繁來往于歐洲與其他大洲。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這些活動()A.利于商品世界性流通 B.反映了殖民擴張中競爭與合作并存C.表明世界市場已經形成 D.促進了歐洲國家對亞洲的資本輸出〖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葡萄牙、西班牙)。根據(jù)材料“兩國的商船以及運輸船頻繁來往于歐洲與其他大洲”可知,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這些活動加強了歐洲與其他大洲之間的經濟聯(lián)系,有利于商品的世界性流通,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上貿易,但沒有體現(xiàn)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競爭與合作并存”,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推動了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但此時期世界市場尚未最終形成,排除C項;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促進了歐洲國家對亞洲資本輸出,排除D項。故選A項。8.觀察如圖的“三角貿易示意圖”。下列關于奴隸貿易的說法,正確的是①推動了西方資本原始積累②滿足了美洲勞動力市場的需要③加劇了非洲的貧困與落后④導致英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三角貿易推動了西方資本原始積累,大量黑奴滿足了美洲勞動力市場的需要,同時買賣黑奴加劇了非洲的貧困與落后,①②③符合題意,C項正確;三角貿易時期,英國還不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④錯誤,排除ABD項。故選C項。9.16世紀,紡織工人要求“不僅要從精神上而且要從實際行動上”掌握福音的真義,堅稱“我們應當以愛和真正的信仰來照看我們的兄弟”,應當將裝飾教堂的資金轉而用在“冬天缺少柴火、蠟燭和其他生活必備品的窮人身上”。這一現(xiàn)象()A.體現(xiàn)出宗教改革的部分成果 B.將民眾從神學束縛中解放出來C.動搖上帝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D.有助于歐洲近代民族意識覺醒〖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世紀(歐洲)。根據(jù)材料“不僅要從精神上而且要從實際行動上”“我們應當以愛和真正的信仰來照看我們的兄弟”“應當將裝飾都堂的資金轉而用在‘冬天缺少柴火、蠟燭和其他生活必備品的窮人身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1517,馬丁·路德堅決抗議羅馬天主教會,發(fā)動了一場宗教改革運動。這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fā)動的反對封建統(tǒng)治和羅馬教會神權統(tǒng)治的政治運動,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材料中的現(xiàn)象就是宗教改革成果的表現(xiàn),A項正確;B項是文藝復興的作用,不符合材料,排除B項;宗教改革反對的是教會的腐朽統(tǒng)治,并不是反對上帝,排除C項;材料現(xiàn)象體現(xiàn)出宗教改革的部分成果,材料主旨與民族意識覺醒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0.理性、正義、法的精神,是啟蒙思想家們對新的社會關系的憧憬。“自然法權論”和“社會契約論”,鼓勵人們在保證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的前提下,共同接受公共意志的領導,組建民主制國家。由此可以看出,啟蒙運動()A.實現(xiàn)了國家權力的相互制衡 B.引領著“人”與“自然”的雙重覺醒C.表達了資產階級的政治訴求 D.完全消除教會對人們的思想控制〖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18世紀的歐洲。根據(jù)材料“‘自然法權論’和‘社會契約論’,鼓勵人們在保證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的前提下,共同接受公共意志的領導,組建民主制國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18世紀的歐洲處于資本主義發(fā)展時期,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啟蒙思想家的主張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表達了資產階級的政治訴求,C項正確;“國家權力的相互制衡”在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排除A項;啟蒙運動引領著“人身”與“思想”的雙重覺醒,但“自然”在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排除B項;“完全消除”說法太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11.下表是1789-1875年法國大事記。這從側面反映出,法國()時間事件1789年巴黎人民武裝起義,法國大革命爆發(fā),《人權宣言》頒布1791年法國第一部成文憲法頒布,宣布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裝起義,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804年拿破侖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1815年波旁王朝復辟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52年路易·波拿巴政變,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1870年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法蘭西第二帝國垮臺,巴黎人民起義,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5年法國議會通過了1875年憲法,確立了共和制A.民主共和具有偶然性 B.確立了君主專制統(tǒng)治C.多黨派均分政治權力 D.民主政治的曲折發(fā)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89-1875年(法國)。據(jù)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1789-1875年法國經歷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復,最終確立了共和制,這反映了法國民主政治過程漫長曲折,D項正確;受啟蒙運動影響,追求民主共和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偶然性”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法國在1875年憲法,確立了共和制,而非確立了君主專制統(tǒng)治,排除B項;“均分”說法錯誤,1875年憲法以一票多數(shù)通過,排除C項。故選D項。12.1872年,明治政府文部省頒布了《學制》,其中規(guī)定:全國學校由文部省統(tǒng)一管轄,設立小、中、大三級學區(qū),共設小學56760所。小學為初等教育,一般人民均須接受。設立師范學校,教授小學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法,培養(yǎng)合格的小學教師。明治政府的這些舉措()A.深受軍國主義理念的影響 B.適應了國家改革和發(fā)展的需要C.實現(xiàn)了日本教育的現(xiàn)代化 D.促使統(tǒng)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答案〗B〖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原因題、影響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日本。根據(jù)材料“1872年,明治政府文部省頒布了《學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68年,日本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標志著明治維新運動的開始。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yè)、文明開化”的口號下,日本加速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材料中日本大力發(fā)展教育正是適應了國家改革和發(fā)展的需要,B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到教育與軍事之間的關系,無法得出“深受軍國主義理念的影響”的結論,排除A項;明治政府的舉措是日本教育現(xiàn)代化的開始,排除C項;統(tǒng)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需要的是政治上的措施,而材料上給的是教育措施,排除D項。故選B項。13.“工業(yè)革命的技術發(fā)明極為平常,其技術要求絕不會超過木匠、磨坊制作匠和領匠的創(chuàng)造能力:如飛梭、珍妮紡紗機。即使從科技上看來最為復雜的機器(1784年瓦特發(fā)明的旋轉式蒸汽機),其所需的物理水平也不會超過此前大半個世紀已經達到的程度?!边@一論述強調了工業(yè)革命的發(fā)明成果()A.得益于工匠堅實的技術和經驗的積累 B.具有實驗觀察和科學基礎C.促進西歐資本主義大機器的生產發(fā)展 D.首先發(fā)生于紡織業(yè)的必然〖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jù)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jù)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jù)材料“工業(yè)革命的技術發(fā)明極為平常,其技術要求絕不會超過木匠、磨坊制作匠和領匠的創(chuàng)造能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中發(fā)明機器的大都是具有實踐經驗的工人和技師,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工匠的技術,和科學無關,排除B項;材料沒強調作用,C項是作用,排除C項;D項和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4.據(jù)統(tǒng)計,19世紀的美國,童工是紡織工廠勞動大軍的主力,其中費城39家紡織工廠的1100名工人中,童工占到了40%左右,其他地區(qū)如馬薩諸塞州是43%,康涅狄格州是47%,羅得島是55%。這—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根源是()A.工業(yè)革命的深入開展 B.社會人口的逐漸下降C.童工價格的相對低廉 D.社會相關法律的缺失〖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的美國,由于工業(yè)革命的深入發(fā)展,社會對勞動力需求日益增加,機器生產降低了對勞動者的體力要求等,存在大量使用童工的現(xiàn)象,A項正確;社會人口的逐漸下降與19世紀美國的史實不符,排除B項;價格相對低廉只是童工現(xiàn)象存在的具體因素,并非其根源,排除C項;社會相關法律的缺失并非大量使用童工的根源,排除D項。故選A項。15.馬克思說:“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蠻的勞動,并使另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边@說明()A.工業(yè)革命促使階級矛盾激化 B.工業(yè)革命后勞動力競爭加劇C工業(yè)革命使得社會構成復雜 D.工人階級缺乏武裝斗爭意識〖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jù)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8-19世紀(世界)。根據(jù)材料“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蠻的勞動”“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yè)革命加劇了資產階級對工人的剝削和壓迫,很多工人勞動強度大,工作環(huán)境惡劣,收入微薄,生活困苦,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矛盾激化,A項正確;材料未提及工人競爭工作崗位,未提及工廠競爭工人,不能體現(xiàn)勞動力競爭加劇,排除B項;材料僅提及工人階級,未提及其他階層情況,不能得出“社會構成復雜”,排除C項;材料提及工人勞動強度大、生活困苦,未提及“武裝斗爭意識”,排除D項。故選A項。16.下圖內容節(jié)選自1867年鮑狄埃在紐約寫的著名長詩——《巴黎公社》。這首詩一發(fā)表,立即受到美國工人的普遍重視和贊揚。舊金山的社會主義小組很快就把它印成單行本,廣為散發(fā)。這表明,巴黎公社()A.得到馬克思主義的指導 B.促進歐洲工人的覺醒C.代表了當時的時代潮流 D.成為工人運動的榜樣〖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jù)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jù)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近代法國。根據(jù)材料“鮑狄埃在紐約寫的著名長詩——《巴黎公社》。這首詩一發(fā)表,立即受到美國工人的普遍重視和贊揚”“社會主義小組……廣為散發(fā)”可知,巴黎公社的實踐對之后的工人運動影響深遠,受到美國工人的贊揚,這也表明巴黎公社成為工人運動的榜樣,D項正確;巴黎公社的爆發(fā)具有偶然性,而公社領導人并沒有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美國工人對《巴黎公社》的態(tài)度,并沒有涉及歐洲,排除B項;“時代潮流”在材料中無法體現(xiàn),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第17題13分,第18題15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非洲自北向南,穿越了好幾個氣候帶。其中,沙漠和森林是活動的障礙。農業(yè)的發(fā)展緩慢而零碎。從大約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600年,聯(lián)結西非和地中海的泛撒哈拉貿易線路開始了它的轉變。亞撒哈拉地區(qū)(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用黃金、鐵、奴隸、鹽和象牙進行交易,所有貨物在地中海的需求都增加了。冶鐵知識和家畜飼養(yǎng)方法,沿返回的貿易路線傳給了黑非洲。隨著農業(yè)和對外貿易的發(fā)展,東非出現(xiàn)了一系列國家,西非的馬里和桑海也一度強大。但非洲的發(fā)展始終和亞歐大陸不同。無法像羅馬人、阿拉伯人和中國人一樣,非洲人能夠成為偉大的藝術家、建筑師和工程師;但自然條件的限制,使他們無法建立偉大的帝國文明。材料二美洲天生具有豐富的植物物種——玉米、土豆、南瓜、豆角和樹菁,但可供馴養(yǎng)的動物不多。歐亞大陸有牛、綿羊、山羊、豬、雞、水牛、馬、騾、驢和駱駝的野生始祖。這些動物提供了肉、奶、羊毛、皮革、牽引和運輸。相比之下,美洲只有無峰駝、火雞和幾內亞豬,而且它被隔絕在物種和知識的全球交換之外,而這種交換,正是勞動生產率能得到最大發(fā)展的原因。因此,美洲人沒有車輪,沒有鐵,也沒有犁。這些制約條件,限制了北美文明的發(fā)展?!陨喜牧暇幾阅釥枴じ?思{《世界簡史——從人類起源到21世紀》(2013)(1)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古代非洲與美洲文明的異同。(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古代文明的認識?!即鸢浮剑?)異:非洲文明深受亞歐大陸的影響,美洲文明相對獨立;非洲文明有發(fā)達的對外貿易.美洲主要發(fā)展農業(yè);非洲文明沒有建立強大的帝國文明.美洲出現(xiàn)了印加帝國。(任答兩點即可)同:都受到地理環(huán)境的限制:都達到過高度繁榮的文明程度;都有代表性的文化模式(美洲的瑪雅文化.非洲的尼羅河文化).留下了豐富的文明遺產;都是人類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任答兩點即可)。(2)認識:自然地理環(huán)境對文明的發(fā)展影響巨大;文明之間交流互鑒有助于世界文明的長足發(fā)展;經濟交流是文明傳播的重要方式。(任答兩點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非洲與美洲。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不同之處根據(jù)“ 聯(lián)結西非和地中海的泛撒哈拉貿易線路開始了它的轉變。亞撒哈拉地區(qū)(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用黃金、鐵、奴隸、鹽和象牙進行交易,所有貨物在地中海的需求都增加了。冶鐵知識和家畜飼養(yǎng)方法,沿返回的貿易路線傳給了黑非洲”、“它被隔絕在物種和知識的全球交換之外,而這種交換,正是勞動生產率能得到最大發(fā)展的原因。因此,美洲人沒有車輪,沒有鐵,也沒有犁。這些制約條件,限制了北美文明的發(fā)展”和所學內容可知,非洲文明深受亞歐大陸的影響,美洲文明相對獨立;非洲文明有發(fā)達的對外貿易.美洲主要發(fā)展農業(yè)。根據(jù)“ 自然條件的限制,使他們無法建立偉大的帝國文明”和所學內容可知,非洲文明沒有建立強大的帝國文明.美洲出現(xiàn)了印加帝國。相同之處綜合材料內容可從它們都受自然地理環(huán)境限制、都有高度繁榮的文明、都有代表性的文化模式、都留下了豐富的文明遺產和他們對人類文明的重要性的方面進行作答。【小問2】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世界。根據(jù)材料內容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環(huán)境對文明的發(fā)展影響巨大;同時文明之間交流互鑒有助于世界文明的長足發(fā)展;經濟交流是文明傳播的重要方式。言之有理即可。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美洲作物之引種中國大多發(fā)生在明清時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馬鈴薯等糧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類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等蔬菜瓜果,也有煙草、陸地棉等經濟作物,總數(shù)接近30種。部分美洲作物傳入中國簡介作物簡介玉米16世紀中后期,玉米的種植記載開始出現(xiàn)在甘肅《平涼府志》和云南《大理府志》等地方志中。早期“山間民只知種秋禾、玉米”,平原地區(qū)居民僅在地頭屋角、田畔園圃“偶種一二”“以娛孩稚”;至清朝中后期,玉米種植已遍及大江南北絕大多數(shù)省區(qū),各地有關玉米的稱謂多達99個番薯明嘉靖《云南通志》指出云南六府州均種植“紅薯”;福建《閩小記》記載:“萬歷中,閩人得之外國”;明人蘇琰《朱蕷疏》亦載:萬歷年間泉州出現(xiàn)饑荒,“他谷皆貴,惟薯獨稔,鄉(xiāng)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由是名曰朱薯”。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番薯逐漸傳至山東、河南、河北、陜西、江西、湖南、貴州、四川等地番茄1613年山西《猗氏縣志》中已有番茄種植記載。番茄引種之初作為觀賞植物,19世紀中后期才進入菜圃,20世紀初上海等大城市郊區(qū)開始栽培食用煙草煙草傳入之初主要作為藥用,后成為大眾嗜好品,迅速發(fā)展;17世紀80年代,福建地區(qū)的煙草種植“與農夫爭土而分物者已十之五”;到乾隆年間,已發(fā)展到“耕地十之六、七”(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兩則史料的類型及其研究價值。(2)根據(jù)材料二,概括美洲作物在中國傳播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積極影響?!即鸢浮剑?)史料類型:圖像史料;研究價值:對研究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2)特點:由東南沿海向內地傳播;范圍廣;傳播品種豐富,包括各種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持續(xù)時間長,從明代一直到近代。積極影響:提高了糧食的總產量,減輕人口壓力,緩和人地矛盾;豐富了糧食種類,豐富了物質生活;改變農作物生產結構,促進農產品商品化,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冀馕觥健拘?】本題為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為近代(世界)。第一小問史料類型:根據(jù)材料一“1542年出版的??怂埂吨参镏尽分械挠衩字仓陥D”“18世紀瑞士畫家利奧塔作品《熱巧克力姑娘》”可知為圖像史料;第二小問研究價值:結合兩幅圖片中玉米和咖啡傳播并結合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可知,對研究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拘?】本題為特類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為明代至近代(中國)。第一小問特點:根據(jù)材料二“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番薯逐漸傳至山東、河南、河北、陜西、江西、湖南、貴州、四川等地”可得出,由東南沿海向內地傳播;范圍廣;根據(jù)材料二中作物的種類可知傳播品種豐富,包括各種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根據(jù)材料二“1613年山西《猗氏縣志》中已有番茄種植記載。番茄引種之初作為觀賞植物,19世紀中后期才進入菜圃,20世紀初上海等大城市郊區(qū)開始栽培食用”可知持續(xù)時間長,從明代一直到近代。第二小問積極影響:根據(jù)材料二“他谷皆貴,惟薯獨稔,鄉(xiāng)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由是名曰朱薯”可知提高了糧食的總產量,減輕人口壓力,緩和人地矛盾;結合農作物傳入中國后對中國飲食結構的影響可知豐富了糧食種類,豐富了物質生活;結合材料中農作物傳入對商品經濟的作用可知改變農作物生產結構,促進農產品商品化,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英國政治發(fā)展的過程中,日耳曼習慣法傳統(tǒng)已逐漸發(fā)展成為“法律至上”的傳統(tǒng)觀念。1215年《大憲章》的誕生表明數(shù)百年來英國王室與貴族之間的斗爭實現(xiàn)了新的政治平衡格局?!洞髴椪隆肥峭鯔嗟牧b絆,“是國王和教會、貴族之間的協(xié)議、合同書,是一種契約”。英國貴族發(fā)展至今,形成了一種勇敢尚武,追求自由,忠誠美德的貴族精神,在維護國家獨立和保護自由權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在英國政治發(fā)展的過程中,主張尊重傳統(tǒng),但他們并不是盲目墨守成規(guī),反而傾向于在尊重傳統(tǒng)的基礎上借鑒一些有用的經驗進行漸進的變革,最終形成了多方政治主體相互協(xié)商、相互妥協(xié)的一種協(xié)商對話的機制。歷經了1640年的內戰(zhàn)和克倫威爾的獨裁統(tǒng)治以及1688年內憂外患的局面,不滿國王專制統(tǒng)治的人士發(fā)動了宮廷政變,推翻了專制統(tǒng)治,另立新的國王?!幾云沼ⅰ队⒏裉m“光榮革命”中的政治妥協(xié)探析》材料二1688年英國的“光榮革命”大概是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設計。它在一個有長期專制傳統(tǒng)的國家找到了一個擺脫革命與專制的循環(huán),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辦法。在調整國王和議會權力關系時,議會將《權利宣言》作為威廉和瑪麗任國王的前提條件。它明確規(guī)定了人民和議會享有的各種不可剝奪的權利。1689年,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1701年,又通過《王位繼承法》,對王權作出了許多新的限制,并規(guī)定了王位繼承的順序,保證王位不會再回到詹姆士二世的男系后代手上。這兩個文件,威廉都予以簽署。由此,國王的法律中止權、豁免權、隨意任免法官的權力被取消,司法獨立制度確立起來,軍權被置于議會手中,獨立于議會之外的財政來源被剝奪。——摘編自程漢大《17世紀英國憲政革命的博弈分析》(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光榮革命”中政治妥協(xié)的原因。(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英國在17~18世紀是如何逐步實現(xiàn)有效控制“控制者”的。〖答案〗(1)原因:“王在法下”的法治傳統(tǒng);英國貴族的獨特性;英國保守的政治性格;歷史的經驗教訓。(2)逐步實現(xiàn)用法律保護人民和議會的權利,頒布《權利法案》;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形成責任內閣制國王“統(tǒng)而不治”。〖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英國)。據(jù)材料一“1215年《大憲章》的誕生表明數(shù)百年來英國王室與貴族之間的斗爭實現(xiàn)了新的政治平衡格局。《大憲章》是王權的羈絆,‘是國王和教會、貴族之間的協(xié)議、合同書,是一種契約’,可得出“王在法下”的法治傳統(tǒng);據(jù)材料一“英國貴族發(fā)展至今,形成了一種勇敢尚武,追求自由,忠誠美德的貴族精神,在維護國家獨立和保護自由權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可得出英國貴族的獨特性;據(jù)材料一“在英國政治發(fā)展的過程中,主張尊重傳統(tǒng),但他們并不是盲目墨守成規(guī),反而傾向于在尊重傳統(tǒng)的基礎上借鑒一些有用的經驗進行漸進的變革,最終形成了多方政治主體相互協(xié)商、相互妥協(xié)的一種協(xié)商對話的機制”,可得出英國保守的政治性格;據(jù)材料一“歷經了1640年的內戰(zhàn)和克倫威爾的獨裁統(tǒng)治以及1688年內憂外患的局面,不滿國王專制統(tǒng)治的人士發(fā)動了宮廷政變,推翻了專制統(tǒng)治,另立新的國王”,可得出英國吸取了歷史的經驗教訓?!拘?】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英國)。據(jù)材料二“在調整國王和議會權力關系時,議會將《權利宣言》作為威廉和瑪麗任國王的前提條件。它明確規(guī)定了人民和議會享有的各種不可剝奪的權利。1689年,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1701年,又通過《王位繼承法》,對王權作出了許多新的限制,并規(guī)定了王位繼承的順序,保證王位不會再回到詹姆士二世的男系后代手上”,可得出逐步實現(xiàn);用法律保護人民和議會的權利,頒布《權利法案》、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結合所學知識,1721年沃波爾擔任第一人首相,責任內閣制形成,國王“統(tǒng)而不治”。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工業(yè)革命”,也有文獻將其稱為“產業(yè)革命”?!肮I(yè)革命”在《辭海》中被定義為:“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yè)過渡到采用機器的資本主義工廠制度的過程”;“國民經濟各部門廣泛采用新技術以及由此引起經濟發(fā)展與產業(yè)結構的根本變革”。“產業(yè)革命”,最早出現(xiàn)于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文中,此文將英國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工業(yè)交通運輸、農業(yè)等領域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定義為“產業(yè)革命”。1984年,錢學森在《科學技術講座》的演講上將產業(yè)革命定義為“生產體系在組織結構以及經濟結構方面的飛躍變化。它是因為生產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所導致的飛躍”。由此可見,《辭?!分杏嘘P工業(yè)革命的第二個涵義與產業(yè)革命的定義幾乎相同,即工業(yè)革命不僅使第二產業(yè)內部不同行業(yè)生產或組織方式發(fā)生巨變,而且還將擴散到第一產業(yè)和第三產業(yè),引發(fā)其他眾多產業(yè)生產或組織方式發(fā)生巨變,并促使人類社會生活方式出現(xiàn)革命性變化?!幾蕴锫堵俄n超《第三次工業(yè)革命:歷史演進、趨勢研判與中國應對》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工業(yè)革命及其影響”自擬一個具體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述。(要求:論題明確,論述充分;史論結合,表述成文)〖答案〗示例:論題: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促使英國生產力及生產關系發(fā)生巨大變革。論述: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葉發(fā)生的英國工業(yè)革命是從工具的變革開始的,首先是屬于生產力發(fā)展中的革命。通過工業(yè)革命,手工工具轉變?yōu)闄C器,手工工場過渡到大機器生產的工廠,推動了農業(yè)和手工業(yè)向工業(yè)化的轉變。機械化和工廠制生產的引入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量,加速了商品生產的速度和規(guī)模。經過工業(yè)革命,紡織、冶金、煤炭、機器制造和交通運輸成為英國工業(yè)的五大基本部門。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改變——工廠制的建立,資本主義工資雇傭勞動制度這種生產關系也普遍建立起來,社會結構急劇變動,形成了新興工商業(yè)資產階級和工業(yè)無產階級。大規(guī)模生產的商品可以通過鐵路、運河和海運更快速、更廉價地運輸,這促進了英國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的擴張,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商業(yè)家、企業(yè)家和投資者的活動推動了市場經濟的形成,資本主義關系逐漸成為主導。工業(yè)革命對英國經濟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它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提升,推動了商品生產和貿易的擴展。同時,它也催生了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形成和發(fā)展,奠定了現(xiàn)代工業(yè)化經濟的基礎。(“示例”僅作為閱卷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解析〗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近代(英國)。首先,根據(jù)材料“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yè)過渡到采用機器的資本主義工廠制度的過程”“國民經濟各部門廣泛采用新技術以及由此引起經濟發(fā)展與產業(yè)結構的根本變革”“生產體系在組織結構以及經濟結構方面的飛躍變化。它是因為生產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所導致的飛躍”,可擬定論題: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促使英國生產力及生產關系發(fā)生巨大變革。其次,結合英國工業(yè)革命相關內容,可從生產力發(fā)展、生產組織形式變化、產業(yè)結構變化、社會關系變化、世界市場的形成等方面予以論述。最后,概括總結即可。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普高聯(lián)誼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考生注意:1.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qū)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人教版《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一至五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這段時期,稱作是古代文明時期。下表是部分古代文明在社會治理上措施和文化方面的成就。據(jù)此可知,古代文明()文明社會治理文化成就古巴比倫文明《漢謨拉比法典》楔形文字、《吉爾伽美什》古埃及文明神化王權象形文字、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古印度文明種姓制度佛教、《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1~9的數(shù)字,發(fā)明了“0”古希臘文明城邦制度神話、悲劇和喜劇等,是世界文學的瑰寶A.具有多元性 B.相互交流借鑒C.存在擴張性 D.同一性較明顯〖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jù)材料概括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依據(jù)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世界。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文明在各自的社會治理上和文化成就方面各有不同,各具特色,體現(xiàn)出鮮明的多元性特征,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xiàn)不同地區(qū)文明的交流借鑒,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這些國家對外擴張的內容,排除C項;材料展示的是不同地區(qū)不同文明,體現(xiàn)的是多元性,而非同一性,排除D項。故選A項。2.據(jù)《后漢書·西域傳》記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越南地區(qū))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942—1945年,法國人在越南發(fā)掘出一處3—6世紀時的俄厄海港遺址。在這個遺址中出土的文物中,有羅馬的寶石、青銅燈和羅馬的鑄幣。上述材料表明()A.海上絲綢之路是文明交流的主通道 B.考古發(fā)掘與文獻互證才有價值C.羅馬帝國已經成為漢王朝的藩屬國 D.古代東西方文明之間存在交流〖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jù)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jù)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時期的中國。根據(jù)材料“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越南地區(qū))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在這個遺址中出土的文物中,有羅馬的寶石、青銅燈和羅馬的鑄幣”可知,漢朝時期,東西方通過絲綢之路,存在經濟、文化之間的交流,D項正確;漢朝時期的對外通道主要是陸上絲綢之路,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考古發(fā)掘和文獻互證之間的關系,排除B項;羅馬帝國并未成為漢王朝的附屬國,C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3.封建領主的莊園是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單元,是綜合經濟、政治、司法、軍事和宗教功能于一體的組織。由此可知,西歐莊園()A.農業(yè)生產力水平較低 B.集體勞作與家庭經營并存C.催生了新的生產關系 D.具有相對獨立性和封閉性〖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歐洲)。根據(jù)材料“西歐封建制度的基本單元,是綜合經濟、政治、司法.軍事和宗教功能于一體的組織”可知,當時西歐封建社會中的莊園具有相對獨立性和封閉性,D項正確;“農業(yè)生產力水平較低”表現(xiàn)為單位面積的農作物的產量有限,但是材料主要表現(xiàn)西歐莊園的封閉性,排除A項;“集體勞作與家庭經營并存”是西歐莊園的經營特色,但是材料主要表現(xiàn)西歐莊園的社會地位與社會作用,排除B項;中世紀的“新的生產關系”指的是資本主義萌芽,其誕生于西歐商品經濟發(fā)達的城市中,不是西歐莊園中,排除C項。故選D項。4.15世紀,奧斯曼帝國在中亞的擴張使其控制了黑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這些城市與奧斯曼帝國的其他城市逐漸連成一線。奧斯曼帝國慢慢將自己固定到東西方貿易的鏈條上,首都伊斯坦布爾還成為東西方交流中心。由此可推知,奧斯曼帝國()A.逐漸消除了地方割據(jù)力量 B.逐漸成為東西商路的樞紐C.擴大了“絲綢之路”的范圍 D.疆域遼闊且社會經濟繁榮〖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jù)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jù)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世紀的奧斯曼帝國。根據(jù)材料"在中亞的擴張使其控制了黑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固定到東西方貿易的鏈條上,首都伊斯坦布爾還成為東西方交流中心”可知,奧斯曼帝國地理位置重要,逐漸成為東西商路的樞紐,B項正確;材料只涉及奧斯曼帝國逐漸成為東西商路的樞紐,并沒有涉及“地方制據(jù)力量”且“消除了”這一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奧斯曼帝國阻礙了傳統(tǒng)商路,排除C項;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程度在材料中都無法得知,排除D項。故選B項。5.下面是高麗王朝的中央官制示意圖。由此可得出()A.中國儒學影響高麗發(fā)展 B.中華文化圈已基本形成C.高麗政治制度仿效中國 D.朝鮮照搬了中國的官制〖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jù)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jù)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古代朝鮮。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高麗王朝從建立之初就開始仿效中國典章制度,建立的制度與唐朝沒有太大差別——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制,C項正確;材料沒涉及儒學,排除A項;材料中看不出中華文化圈的形成,排除B項;“照搬”說法錯誤,且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6.“1487年8月,他率領船隊,從里斯本出發(fā),越過南回歸線,沿著非洲海岸南下,在非洲南端遇見了風暴。船隊在風暴中漂泊13天后,駛到風平浪靜的海域時,他判斷自己的船隊已經繞過了非洲,航行在了印度洋上?!辈牧险撌龅氖牵ǎ〢.達·伽馬繞過非洲抵達印度 B.迪亞士到達好望角C.卡伯特父子發(fā)現(xiàn)紐芬蘭島 D.哥倫布航行到美洲〖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jù)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根據(jù)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根據(jù)材料“1487年8月,他率領船隊,從里斯本出發(fā),越過南回歸線,沿著非洲海岸南下,在非洲南端遇見了風暴”和所學可知,1487年,航海家迪亞土在航行中遭遇大風而意外繞過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到達非洲東海岸,B項正確;1497—1498年,達·伽馬繞過非洲抵達印度,排除A項;1497年,卡伯特父子發(fā)現(xiàn)紐芬蘭島,排除C項;1942年,哥倫布西航,到達美洲的巴哈馬群島,排除D項。故選B項。7.公元16世紀前期,葡萄牙和西班牙所進行的殖民經濟活動和海上運輸活動,使兩國一時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忙的國家,兩國的商船以及運輸船頻繁來往于歐洲與其他大洲。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這些活動()A.利于商品世界性流通 B.反映了殖民擴張中競爭與合作并存C.表明世界市場已經形成 D.促進了歐洲國家對亞洲的資本輸出〖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葡萄牙、西班牙)。根據(jù)材料“兩國的商船以及運輸船頻繁來往于歐洲與其他大洲”可知,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這些活動加強了歐洲與其他大洲之間的經濟聯(lián)系,有利于商品的世界性流通,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上貿易,但沒有體現(xiàn)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競爭與合作并存”,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推動了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但此時期世界市場尚未最終形成,排除C項;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促進了歐洲國家對亞洲資本輸出,排除D項。故選A項。8.觀察如圖的“三角貿易示意圖”。下列關于奴隸貿易的說法,正確的是①推動了西方資本原始積累②滿足了美洲勞動力市場的需要③加劇了非洲的貧困與落后④導致英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三角貿易推動了西方資本原始積累,大量黑奴滿足了美洲勞動力市場的需要,同時買賣黑奴加劇了非洲的貧困與落后,①②③符合題意,C項正確;三角貿易時期,英國還不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④錯誤,排除ABD項。故選C項。9.16世紀,紡織工人要求“不僅要從精神上而且要從實際行動上”掌握福音的真義,堅稱“我們應當以愛和真正的信仰來照看我們的兄弟”,應當將裝飾教堂的資金轉而用在“冬天缺少柴火、蠟燭和其他生活必備品的窮人身上”。這一現(xiàn)象()A.體現(xiàn)出宗教改革的部分成果 B.將民眾從神學束縛中解放出來C.動搖上帝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D.有助于歐洲近代民族意識覺醒〖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世紀(歐洲)。根據(jù)材料“不僅要從精神上而且要從實際行動上”“我們應當以愛和真正的信仰來照看我們的兄弟”“應當將裝飾都堂的資金轉而用在‘冬天缺少柴火、蠟燭和其他生活必備品的窮人身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1517,馬丁·路德堅決抗議羅馬天主教會,發(fā)動了一場宗教改革運動。這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fā)動的反對封建統(tǒng)治和羅馬教會神權統(tǒng)治的政治運動,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材料中的現(xiàn)象就是宗教改革成果的表現(xiàn),A項正確;B項是文藝復興的作用,不符合材料,排除B項;宗教改革反對的是教會的腐朽統(tǒng)治,并不是反對上帝,排除C項;材料現(xiàn)象體現(xiàn)出宗教改革的部分成果,材料主旨與民族意識覺醒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0.理性、正義、法的精神,是啟蒙思想家們對新的社會關系的憧憬。“自然法權論”和“社會契約論”,鼓勵人們在保證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的前提下,共同接受公共意志的領導,組建民主制國家。由此可以看出,啟蒙運動()A.實現(xiàn)了國家權力的相互制衡 B.引領著“人”與“自然”的雙重覺醒C.表達了資產階級的政治訴求 D.完全消除教會對人們的思想控制〖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18世紀的歐洲。根據(jù)材料“‘自然法權論’和‘社會契約論’,鼓勵人們在保證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的前提下,共同接受公共意志的領導,組建民主制國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18世紀的歐洲處于資本主義發(fā)展時期,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啟蒙思想家的主張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表達了資產階級的政治訴求,C項正確;“國家權力的相互制衡”在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排除A項;啟蒙運動引領著“人身”與“思想”的雙重覺醒,但“自然”在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排除B項;“完全消除”說法太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11.下表是1789-1875年法國大事記。這從側面反映出,法國()時間事件1789年巴黎人民武裝起義,法國大革命爆發(fā),《人權宣言》頒布1791年法國第一部成文憲法頒布,宣布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裝起義,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804年拿破侖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1815年波旁王朝復辟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52年路易·波拿巴政變,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1870年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法蘭西第二帝國垮臺,巴黎人民起義,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5年法國議會通過了1875年憲法,確立了共和制A.民主共和具有偶然性 B.確立了君主專制統(tǒng)治C.多黨派均分政治權力 D.民主政治的曲折發(fā)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89-1875年(法國)。據(jù)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1789-1875年法國經歷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復,最終確立了共和制,這反映了法國民主政治過程漫長曲折,D項正確;受啟蒙運動影響,追求民主共和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偶然性”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法國在1875年憲法,確立了共和制,而非確立了君主專制統(tǒng)治,排除B項;“均分”說法錯誤,1875年憲法以一票多數(shù)通過,排除C項。故選D項。12.1872年,明治政府文部省頒布了《學制》,其中規(guī)定:全國學校由文部省統(tǒng)一管轄,設立小、中、大三級學區(qū),共設小學56760所。小學為初等教育,一般人民均須接受。設立師范學校,教授小學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法,培養(yǎng)合格的小學教師。明治政府的這些舉措()A.深受軍國主義理念的影響 B.適應了國家改革和發(fā)展的需要C.實現(xiàn)了日本教育的現(xiàn)代化 D.促使統(tǒng)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答案〗B〖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原因題、影響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日本。根據(jù)材料“1872年,明治政府文部省頒布了《學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68年,日本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標志著明治維新運動的開始。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yè)、文明開化”的口號下,日本加速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材料中日本大力發(fā)展教育正是適應了國家改革和發(fā)展的需要,B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到教育與軍事之間的關系,無法得出“深受軍國主義理念的影響”的結論,排除A項;明治政府的舉措是日本教育現(xiàn)代化的開始,排除C項;統(tǒng)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需要的是政治上的措施,而材料上給的是教育措施,排除D項。故選B項。13.“工業(yè)革命的技術發(fā)明極為平常,其技術要求絕不會超過木匠、磨坊制作匠和領匠的創(chuàng)造能力:如飛梭、珍妮紡紗機。即使從科技上看來最為復雜的機器(1784年瓦特發(fā)明的旋轉式蒸汽機),其所需的物理水平也不會超過此前大半個世紀已經達到的程度?!边@一論述強調了工業(yè)革命的發(fā)明成果()A.得益于工匠堅實的技術和經驗的積累 B.具有實驗觀察和科學基礎C.促進西歐資本主義大機器的生產發(fā)展 D.首先發(fā)生于紡織業(yè)的必然〖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jù)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jù)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jù)材料“工業(yè)革命的技術發(fā)明極為平常,其技術要求絕不會超過木匠、磨坊制作匠和領匠的創(chuàng)造能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中發(fā)明機器的大都是具有實踐經驗的工人和技師,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工匠的技術,和科學無關,排除B項;材料沒強調作用,C項是作用,排除C項;D項和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4.據(jù)統(tǒng)計,19世紀的美國,童工是紡織工廠勞動大軍的主力,其中費城39家紡織工廠的1100名工人中,童工占到了40%左右,其他地區(qū)如馬薩諸塞州是43%,康涅狄格州是47%,羅得島是55%。這—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根源是()A.工業(yè)革命的深入開展 B.社會人口的逐漸下降C.童工價格的相對低廉 D.社會相關法律的缺失〖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的美國,由于工業(yè)革命的深入發(fā)展,社會對勞動力需求日益增加,機器生產降低了對勞動者的體力要求等,存在大量使用童工的現(xiàn)象,A項正確;社會人口的逐漸下降與19世紀美國的史實不符,排除B項;價格相對低廉只是童工現(xiàn)象存在的具體因素,并非其根源,排除C項;社會相關法律的缺失并非大量使用童工的根源,排除D項。故選A項。15.馬克思說:“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蠻的勞動,并使另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边@說明()A.工業(yè)革命促使階級矛盾激化 B.工業(yè)革命后勞動力競爭加劇C工業(yè)革命使得社會構成復雜 D.工人階級缺乏武裝斗爭意識〖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jù)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8-19世紀(世界)。根據(jù)材料“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蠻的勞動”“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yè)革命加劇了資產階級對工人的剝削和壓迫,很多工人勞動強度大,工作環(huán)境惡劣,收入微薄,生活困苦,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矛盾激化,A項正確;材料未提及工人競爭工作崗位,未提及工廠競爭工人,不能體現(xiàn)勞動力競爭加劇,排除B項;材料僅提及工人階級,未提及其他階層情況,不能得出“社會構成復雜”,排除C項;材料提及工人勞動強度大、生活困苦,未提及“武裝斗爭意識”,排除D項。故選A項。16.下圖內容節(jié)選自1867年鮑狄埃在紐約寫的著名長詩——《巴黎公社》。這首詩一發(fā)表,立即受到美國工人的普遍重視和贊揚。舊金山的社會主義小組很快就把它印成單行本,廣為散發(fā)。這表明,巴黎公社()A.得到馬克思主義的指導 B.促進歐洲工人的覺醒C.代表了當時的時代潮流 D.成為工人運動的榜樣〖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jù)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jù)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近代法國。根據(jù)材料“鮑狄埃在紐約寫的著名長詩——《巴黎公社》。這首詩一發(fā)表,立即受到美國工人的普遍重視和贊揚”“社會主義小組……廣為散發(fā)”可知,巴黎公社的實踐對之后的工人運動影響深遠,受到美國工人的贊揚,這也表明巴黎公社成為工人運動的榜樣,D項正確;巴黎公社的爆發(fā)具有偶然性,而公社領導人并沒有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美國工人對《巴黎公社》的態(tài)度,并沒有涉及歐洲,排除B項;“時代潮流”在材料中無法體現(xiàn),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第17題13分,第18題15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非洲自北向南,穿越了好幾個氣候帶。其中,沙漠和森林是活動的障礙。農業(yè)的發(fā)展緩慢而零碎。從大約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600年,聯(lián)結西非和地中海的泛撒哈拉貿易線路開始了它的轉變。亞撒哈拉地區(qū)(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用黃金、鐵、奴隸、鹽和象牙進行交易,所有貨物在地中海的需求都增加了。冶鐵知識和家畜飼養(yǎng)方法,沿返回的貿易路線傳給了黑非洲。隨著農業(yè)和對外貿易的發(fā)展,東非出現(xiàn)了一系列國家,西非的馬里和桑海也一度強大。但非洲的發(fā)展始終和亞歐大陸不同。無法像羅馬人、阿拉伯人和中國人一樣,非洲人能夠成為偉大的藝術家、建筑師和工程師;但自然條件的限制,使他們無法建立偉大的帝國文明。材料二美洲天生具有豐富的植物物種——玉米、土豆、南瓜、豆角和樹菁,但可供馴養(yǎng)的動物不多。歐亞大陸有牛、綿羊、山羊、豬、雞、水牛、馬、騾、驢和駱駝的野生始祖。這些動物提供了肉、奶、羊毛、皮革、牽引和運輸。相比之下,美洲只有無峰駝、火雞和幾內亞豬,而且它被隔絕在物種和知識的全球交換之外,而這種交換,正是勞動生產率能得到最大發(fā)展的原因。因此,美洲人沒有車輪,沒有鐵,也沒有犁。這些制約條件,限制了北美文明的發(fā)展?!陨喜牧暇幾阅釥枴じ?思{《世界簡史——從人類起源到21世紀》(2013)(1)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古代非洲與美洲文明的異同。(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古代文明的認識?!即鸢浮剑?)異:非洲文明深受亞歐大陸的影響,美洲文明相對獨立;非洲文明有發(fā)達的對外貿易.美洲主要發(fā)展農業(yè);非洲文明沒有建立強大的帝國文明.美洲出現(xiàn)了印加帝國。(任答兩點即可)同:都受到地理環(huán)境的限制:都達到過高度繁榮的文明程度;都有代表性的文化模式(美洲的瑪雅文化.非洲的尼羅河文化).留下了豐富的文明遺產;都是人類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任答兩點即可)。(2)認識:自然地理環(huán)境對文明的發(fā)展影響巨大;文明之間交流互鑒有助于世界文明的長足發(fā)展;經濟交流是文明傳播的重要方式。(任答兩點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非洲與美洲。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不同之處根據(jù)“ 聯(lián)結西非和地中海的泛撒哈拉貿易線路開始了它的轉變。亞撒哈拉地區(qū)(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用黃金、鐵、奴隸、鹽和象牙進行交易,所有貨物在地中海的需求都增加了。冶鐵知識和家畜飼養(yǎng)方法,沿返回的貿易路線傳給了黑非洲”、“它被隔絕在物種和知識的全球交換之外,而這種交換,正是勞動生產率能得到最大發(fā)展的原因。因此,美洲人沒有車輪,沒有鐵,也沒有犁。這些制約條件,限制了北美文明的發(fā)展”和所學內容可知,非洲文明深受亞歐大陸的影響,美洲文明相對獨立;非洲文明有發(fā)達的對外貿易.美洲主要發(fā)展農業(yè)。根據(jù)“ 自然條件的限制,使他們無法建立偉大的帝國文明”和所學內容可知,非洲文明沒有建立強大的帝國文明.美洲出現(xiàn)了印加帝國。相同之處綜合材料內容可從它們都受自然地理環(huán)境限制、都有高度繁榮的文明、都有代表性的文化模式、都留下了豐富的文明遺產和他們對人類文明的重要性的方面進行作答?!拘?】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世界。根據(jù)材料內容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環(huán)境對文明的發(fā)展影響巨大;同時文明之間交流互鑒有助于世界文明的長足發(fā)展;經濟交流是文明傳播的重要方式。言之有理即可。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美洲作物之引種中國大多發(fā)生在明清時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馬鈴薯等糧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類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等蔬菜瓜果,也有煙草、陸地棉等經濟作物,總數(shù)接近30種。部分美洲作物傳入中國簡介作物簡介玉米16世紀中后期,玉米的種植記載開始出現(xiàn)在甘肅《平涼府志》和云南《大理府志》等地方志中。早期“山間民只知種秋禾、玉米”,平原地區(qū)居民僅在地頭屋角、田畔園圃“偶種一二”“以娛孩稚”;至清朝中后期,玉米種植已遍及大江南北絕大多數(shù)省區(qū),各地有關玉米的稱謂多達99個番薯明嘉靖《云南通志》指出云南六府州均種植“紅薯”;福建《閩小記》記載:“萬歷中,閩人得之外國”;明人蘇琰《朱蕷疏》亦載:萬歷年間泉州出現(xiàn)饑荒,“他谷皆貴,惟薯獨稔,鄉(xiāng)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由是名曰朱薯”。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番薯逐漸傳至山東、河南、河北、陜西、江西、湖南、貴州、四川等地番茄1613年山西《猗氏縣志》中已有番茄種植記載。番茄引種之初作為觀賞植物,19世紀中后期才進入菜圃,20世紀初上海等大城市郊區(qū)開始栽培食用煙草煙草傳入之初主要作為藥用,后成為大眾嗜好品,迅速發(fā)展;17世紀80年代,福建地區(qū)的煙草種植“與農夫爭土而分物者已十之五”;到乾隆年間,已發(fā)展到“耕地十之六、七”(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兩則史料的類型及其研究價值。(2)根據(jù)材料二,概括美洲作物在中國傳播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積極影響?!即鸢浮剑?)史料類型:圖像史料;研究價值:對研究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2)特點:由東南沿海向內地傳播;范圍廣;傳播品種豐富,包括各種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持續(xù)時間長,從明代一直到近代。積極影響:提高了糧食的總產量,減輕人口壓力,緩和人地矛盾;豐富了糧食種類,豐富了物質生活;改變農作物生產結構,促進農產品商品化,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冀馕觥健拘?】本題為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為近代(世界)。第一小問史料類型:根據(jù)材料一“1542年出版的??怂埂吨参镏尽分械挠衩字仓陥D”“18世紀瑞士畫家利奧塔作品《熱巧克力姑娘》”可知為圖像史料;第二小問研究價值:結合兩幅圖片中玉米和咖啡傳播并結合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可知,對研究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拘?】本題為特類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為明代至近代(中國)。第一小問特點:根據(jù)材料二“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番薯逐漸傳至山東、河南、河北、陜西、江西、湖南、貴州、四川等地”可得出,由東南沿海向內地傳播;范圍廣;根據(jù)材料二中作物的種類可知傳播品種豐富,包括各種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根據(jù)材料二“1613年山西《猗氏縣志》中已有番茄種植記載。番茄引種之初作為觀賞植物,19世紀中后期才進入菜圃,20世紀初上海等大城市郊區(qū)開始栽培食用”可知持續(xù)時間長,從明代一直到近代。第二小問積極影響:根據(jù)材料二“他谷皆貴,惟薯獨稔,鄉(xiāng)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由是名曰朱薯”可知提高了糧食的總產量,減輕人口壓力,緩和人地矛盾;結合農作物傳入中國后對中國飲食結構的影響可知豐富了糧食種類,豐富了物質生活;結合材料中農作物傳入對商品經濟的作用可知改變農作物生產結構,促進農產品商品化,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英國政治發(fā)展的過程中,日耳曼習慣法傳統(tǒng)已逐漸發(fā)展成為“法律至上”的傳統(tǒng)觀念。1215年《大憲章》的誕生表明數(shù)百年來英國王室與貴族之間的斗爭實現(xiàn)了新的政治平衡格局?!洞髴椪隆肥峭鯔嗟牧b絆,“是國王和教會、貴族之間的協(xié)議、合同書,是一種契約”。英國貴族發(fā)展至今,形成了一種勇敢尚武,追求自由,忠誠美德的貴族精神,在維護國家獨立和保護自由權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在英國政治發(fā)展的過程中,主張尊重傳統(tǒng),但他們并不是盲目墨守成規(guī),反而傾向于在尊重傳統(tǒng)的基礎上借鑒一些有用的經驗進行漸進的變革,最終形成了多方政治主體相互協(xié)商、相互妥協(xié)的一種協(xié)商對話的機制。歷經了16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