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全國Ⅰ卷臨考語文沖刺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1頁
新高考全國Ⅰ卷臨考語文沖刺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2頁
新高考全國Ⅰ卷臨考語文沖刺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3頁
新高考全國Ⅰ卷臨考語文沖刺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4頁
新高考全國Ⅰ卷臨考語文沖刺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2024年新高考全國Ⅰ卷臨考語文沖刺卷1(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題。文本一:五年,晉獻公滅虞、虢,虜虞君與其大夫百里奚,以璧馬賂于虞故也。既虜百里奚,以為秦繆公夫人媵于秦。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執(zhí)之。繆公聞百里奚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楚人遂許與之。當(dāng)是時,百里奚年已七十余??姽屍淝簦c語國事。謝曰:“臣亡國之臣,何足問!”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問,語三日,繆公大說,授之國政,號曰五羖大夫。百里奚讓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賢而世莫知。”于是繆公使人厚幣迎蹇叔,以為上大夫。(選自《史記·秦本紀》,有刪改)文本二:昔秦繆公興師以襲鄭,蹇叔諫曰:“不可。臣聞之襲國邑以車不過百里以人不過三十里,皆以其氣之趫與力之盛至,是以犯敵能滅,去之能速。今行數(shù)千里,又絕諸侯之地以襲國,臣不知其可也。君其重圖之?!笨姽宦犚?。蹇叔送師于門外而哭曰:“師乎!見其出而不見其入也。”蹇叔有子曰申與視,與師偕行。蹇叔謂其子曰:“晉若遏師必于殽。”繆公聞之,使人讓蹇叔曰:“寡人興師,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師也。”蹇叔對曰:“臣不敢哭師也。臣老矣,有子二人,皆與師行。比其反也,非彼死,則臣必死矣,是故哭?!编嵸Z人弦高、奚施將西市于周,道遇秦師,曰:“嘻!師所從來者遠矣。此必襲鄭?!卞崾罐墒w告,乃矯鄭伯之命以勞之,曰:“寡君固聞大國之將至久矣。大國不至,寡君與士卒竊為大國憂,日無所與焉,惟恐士卒罷弊與糗糧匱乏。何其久也!使人臣犒勞以璧,膳以十二牛。”秦三帥不敢固辭,再拜稽首受之。三帥乃懼而謀曰:“我行數(shù)千里,數(shù)絕諸侯之地以襲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備必已盛矣?!边€師去之。當(dāng)是時也,晉文公適薨,未葬。先軫言于襄公曰:“秦師不可不擊也,臣請擊之。”襄公許之。先軫遏秦師于殽而擊之,大敗之,獲其三帥以歸。(選自《呂氏春秋》,有刪改)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相應(yīng)位置的字母涂黑。(3分)臣eq\x(A)聞eq\x(B)之eq\x(C)襲eq\x(D)國eq\x(E)邑eq\x(F)以eq\x(G)車eq\x(H)不eq\x(I)過eq\x(J)百eq\x(K)里eq\x(L)以eq\x(M)人eq\x(N)不eq\x(O)過eq\x(P)三eq\x(Q)十eq\x(R)里eq\x(S)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恐楚人不與”中的“與”是給的意思,與《離騷》中的“恐年歲之不吾與”中的“與”字意思相同。B.“晉文公適薨”中的“適”是剛剛的意思,與《孔雀東南飛并序》中的“始適還家門”中的“適”字意思不同。C.稽首,指古代跪拜禮,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種,常為臣子拜見君主時所用。行禮時跪下并拱手至地,頭也至地。D.薨,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級妃嬪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貴族。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繆公聽說百里奚有才能,想用重金贖買他,但又擔(dān)心楚國人不給,最后用五張黑色公羊皮贖回他。B.秦繆公襲擊鄭國一事,蹇叔持反對意見,他深知不會成功,同時也預(yù)見了晉軍會在崤山進攻秦軍的可能性,認為秦軍的失敗不可避免。C.秦繆公認為蹇叔在軍隊出征的時候哭,是在為軍隊哭喪,十分不吉利;實際上蹇叔只是因為自己或兒子必有一方會死去而哭。D.秦軍三個主帥聽到弦高的話,料想鄭國已有準備,就率軍回秦,結(jié)果半路上遭到晉軍攻擊,三個主帥都被俘了。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執(zhí)之。(2)遽使奚施歸告,乃矯鄭伯之命以勞之。14.在文本一中,百里奚認為“蹇叔賢而世莫知”,請根據(jù)文本二概括蹇叔的“賢”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3分)10.CFL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解析:“臣聞之”中的“臣”是主語,“聞”是謂語,“之”是賓語,本句主謂賓齊全,結(jié)構(gòu)完整,前后斷開,故C處斷開;“襲國邑”中的“國邑”作“襲”的賓語,其后斷開,故F處斷開;“以車不過百里”“以人不過三十里”句式對稱,各自成句,故L處斷開。11.A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和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解析:A.“意思相同”錯誤?!翱殖瞬慌c”中的“與”,給。“恐年歲之不吾與”中的“與”,等待。B.正確?!皶x文公適薨”中的“適”,剛剛。“始適還家門”中的“適”,舊時指女子出嫁。C.正確。D.正確。12.C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析:C.“實際上蹇叔只是因為自己或兒子必有一方會死去而哭”錯誤。他也是用這種方式委婉勸諫。1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賦分要點(1)“亡”,逃離;“鄙人”,邊境的人;“執(zhí)”,捉拿;句意通順。(2)“遽”,立即;“矯”,假托;“勞”,慰勞;句意通順。(每點1分,少一點扣1分)參考答案(1)百里奚逃離秦國跑到宛地,楚國邊境的人捉住了他。(2)于是立即讓奚施回鄭國報告,自己就假托鄭國國君的命令去慰勞秦軍。14.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信息,歸納要點的能力。答題指導(dǎo)由“蹇叔謂其子曰:‘晉若遏師必于殽?!薄跋容F遏秦師于殽而擊之,大敗之,獲其三帥以歸”可知,蹇叔有遠見卓識(老謀深算、料事如神);由“繆公興師以襲鄭,蹇叔諫曰:‘不可……’”可知,蹇叔忠心耿耿(愛國心切)。參考答案①遠見卓識(老謀深算、料事如神);(2分)②忠心耿耿(愛國心切)。(1分)【參考譯文】文本一:五年,晉獻公滅了虞國和虢國,俘虜了虞君和他的大夫百里奚,這是事先用白玉和良馬賄賂虞君的緣故。俘獲了百里奚之后,用他做秦繆公夫人出嫁時陪嫁的奴隸送到秦國。百里奚逃離秦國跑到宛地,楚國邊境的人捉住了他。繆公聽說百里奚有才能,想用重金贖買他,但又擔(dān)心楚國人不給,就派人對楚人說:“我家的陪嫁奴隸百里奚逃到這里,請允許我用五張黑色公羊皮贖回他。”楚人就答應(yīng)了,交出百里奚。在這時,百里奚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繆公解除了對他的禁錮,跟他談?wù)搰掖笫隆0倮镛赏妻o說:“我是亡國之臣,哪里值得您來詢問?”繆公說:“虞國國君不任用您,所以亡國了,這不是您的罪過。”繆公堅決詢問,談了三天,繆公非常高興,把國家政事交給了他,號稱五羖大夫。百里奚謙讓說:“我比不上我的朋友蹇叔,蹇叔有才能,可是世上沒有人知道。”于是繆公派人帶著厚重的禮物去迎請蹇叔,讓他當(dāng)了上大夫。文本二:從前,秦繆公發(fā)兵偷襲鄭國,蹇叔勸阻說:“不可以。我聽說過,偷襲他國城邑,用戰(zhàn)車不能超過百里,用步兵不能超過三十里,都是憑著士兵士氣旺盛和力量強盛時到達,因此進攻敵人能夠消滅他們,撤離戰(zhàn)場能夠迅速離去。現(xiàn)在行軍幾千里,又要穿越其他諸侯國的領(lǐng)土去去襲擊他國,我不知道那怎么可以。您還是仔細慎重地考慮考慮這件事吧?!笨姽宦爮乃囊庖姟e渴逅蛙婈牫稣魉偷匠情T外,哭著說;“將士們啊,我看到你們出去卻看不到你們回來啦!”蹇叔有兩個兒子叫申和視,跟軍隊一起出征。蹇叔對他的兒子們說:“晉國如果阻擊我軍,一定在崤山?!笨姽犝f了這件事,派人責(zé)備蹇叔說:“我發(fā)兵出征,還不知道勝負如何?,F(xiàn)在你卻哭著送行,這是給我的軍隊哭喪啊?!卞渴寤卮鹫f:“我不敢給軍隊哭喪啊。我老了,有兩個兒子,都和軍隊一起出征。等到軍隊回來的時候,不是他們戰(zhàn)死,就一定是我死了,因此我才哭?!编崌倘讼腋?、奚施將要西行到周的都城去做買賣,在路上遇到秦國軍隊,(弦高)說:“??!這支軍隊是從很遠的地方來的。這一定是去偷襲鄭國。”于是立即讓奚施回鄭國報告,自己就假托鄭國國君的命令去慰勞秦軍,說:“我們國君本來很早就聽說貴國軍隊要來了。貴軍沒有來,我們國君和士兵私下替貴軍擔(dān)憂,每天都為此而心情不愉快,唯恐貴軍士兵羸弱疲困和干糧缺乏。怎么這么久才到??!我們國君派我用白玉犒勞貴軍,并獻給貴軍十二頭牛作為膳食?!鼻剀娙齻€主帥不敢執(zhí)意不收,拜而又拜,叩頭于地,接受了犒勞的東西。秦軍的三個主帥很擔(dān)心,商議說:“我們行軍幾千里,多次穿越其他諸侯國的土地去偷襲人家,還沒到,人家就已經(jīng)先知道了,這樣看來,他們的準備一定已經(jīng)很充分了?!庇谑腔貛熾x開了鄭國。在這時,正趕上晉文公剛剛?cè)ナ溃€沒有安葬。先軫對襄公說:“秦軍不可不襲擊,我請您允許我去襲擊他們?!毕骞饝?yīng)了他。先軫在崤山截住并攻擊秦軍,把他們打得大敗,俘獲了秦軍的三個主帥而回。2024年新高考全國Ⅰ卷臨考語文沖刺卷2(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題。秦敗魏于華,走芒卯而圍大梁。須賈①為魏謂穰侯②曰:“臣聞魏氏大臣父兄皆謂魏王曰:‘初時惠王伐趙,戰(zhàn)勝乎三梁,十萬之軍拔邯鄲,趙氏不割,而邯鄲復(fù)歸。齊人攻燕,殺子之,破故國,燕不割,而燕國復(fù)歸。燕、趙之所以國全兵勁,而地不并乎諸侯者,以其能忍難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數(shù)伐數(shù)割,而隨以亡。臣以為燕、趙可法,而宋、中山可無為也。夫秦貪戾之國而無親,蠶食魏盡晉國戰(zhàn)勝暴子③割八縣,地未畢入而兵復(fù)出矣。夫秦何厭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地,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多割也,王必勿聽也。今王循楚、趙而講,楚、趙怒而與王爭事秦,秦必受之。秦挾楚、趙之兵以復(fù)攻,則國救亡不可得也已。愿王之必?zé)o講也。王若欲講,必少割而有質(zhì);不然必欺?!浅贾動谖阂?,愿君之以是慮事也?!吨軙吩唬骸S命不于常?!搜孕抑豢蓴?shù)也。夫戰(zhàn)勝暴子,而割八縣,此非兵力之精,非計之工也,天幸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地,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為常也。知者不然。臣聞魏氏悉其百縣勝兵,以止戍大梁,臣以為不下三十萬。以三十萬之眾,守十仞之城,臣以為雖湯、武復(fù)生,弗易攻也。夫輕信楚、趙之兵,陵十仞之城,戰(zhàn)三十萬之眾,而志必舉之,臣以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于今,未嘗有之也。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罷,則前功必棄矣。今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愿之及楚、趙之兵未任于大梁也,亟以少割收。魏方疑,而得以少割為和,必欲之,則君得所欲矣。楚、趙怒于魏之先己講也,必爭事秦。從是以散,而君后擇焉。且君之嘗割晉國取地也,何必以兵哉?夫兵不用,而魏效絳、安邑,又為陶啟兩,機盡故宋,衛(wèi)效憚父。秦兵已全,而君制之,何求而不得?何為而不成?臣愿君之熟計而無行危也?!别钤唬骸吧??!蹦肆T梁圍。(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三》,有刪改)【注】①須賈:戰(zhàn)國時魏國中大夫。②穰侯:魏冉,亦作魏厓、魏熠,因食邑在穰,號曰穰侯,戰(zhàn)國時秦國大臣。宣太后異父同母的長弟,秦昭襄王之舅。③暴子:戰(zhàn)國時韓國名將暴鳶。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相應(yīng)位置的字母涂黑。(3分)蠶eq\x(A)食eq\x(B)魏eq\x(C)盡eq\x(D)晉eq\x(E)國eq\x(F)戰(zhàn)eq\x(G)勝eq\x(H)暴eq\x(I)子eq\x(J)割eq\x(K)八eq\x(L)縣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謂穰侯”中的“謂”是“對某人說話”的意思,與“夫子之謂也”(《齊桓晉王之事》)中的“謂”含義不同。B.“劫王以多割”與“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兩句中的“劫”字含義相同,均為“脅迫、挾持”之意。C.“仞”是古代計算長度的單位,如“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文中的“十仞之城”是指城墻不算太高。D.“從是以散”與“散六國之從”(《諫逐客書》)兩句中的“從”含義相同,均指戰(zhàn)國時期六國聯(lián)合抗秦。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趙、燕兩國分別在對抗秦齊時,即使打了敗仗也不割讓土地,故最終收回了都城,保全了國家。B.須賈認為,秦國是個貪婪的國家,不會對哪個國家真正親近,一味割讓土地不能阻止秦國用兵。C.須賈引用《周書》言論,表明真正聰明的人不會認為上天的寵幸會是常態(tài)化,還是要實事求是。D.楚、趙兩國在看到魏國與秦國交好后,一定也會爭著對秦國好,他們的聯(lián)盟就會很快分崩離析。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秦敗魏于華,走芒卯而圍大梁。(2)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罷,則前功必棄矣。14.須賈為了魏國的安危而游說穰侯,并最終成功促使穰侯解除了對大梁的圍困,你認為打動穰侯的理由主要有哪幾條?請根據(jù)文本進行分條概括。(3分)10.CFJ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解析:“蠶食魏”“盡晉國”“戰(zhàn)勝暴子”“割八縣”均為動賓結(jié)構(gòu)的短句,均省略了主語“秦”,故在動詞“盡”“戰(zhàn)”“割”前進行斷句,也就是在C、F、J處斷句。11.C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和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解析:A.正確,“謂”含義不同?!爸^穰侯”中的“謂”是“對某人說話”的意思;“夫子之謂也”是賓語前置句式?!爸^”是動詞“說”。B.正確,兩句中的“劫”字含義相同,均為“脅迫、挾持”之意。C.“指城墻不算太高”錯誤,是指城墻很高,從文意“易守難攻”可知,從選項舉例“為山九仞”也可以推知“十仞”是很高的。D.正確,“從”含義相同,均指戰(zhàn)國時期六國聯(lián)合抗秦。12.B本題考查學(xué)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解析:B.“須賈認為,秦國是個貪婪的國家,不會對哪個國家真正親近”張冠李戴,由“臣聞魏氏大臣父兄皆謂魏王曰……夫秦貪戾之國而無親”可知,這不是須賈認為,而是須賈在轉(zhuǎn)述魏氏大臣父兄的言論。1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賦分要點(1)“敗”,打??;“走”,使動用法,可意譯為打跑;“圍”,圍攻;句意通順。(2)“拔”,攻克;“而”,表轉(zhuǎn)折;“罷”同“?!?,疲勞,衰弱;句意通順。(每點1分,少一點扣1分)參考答案(1)秦國在華地大敗魏國,打跑了芒卯并且圍困了大梁。(2)進攻了卻不能攻克,秦國軍隊一定疲憊,那么就前功盡棄了。14.本題考查學(xué)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題指導(dǎo)①依據(jù)“臣聞魏氏大臣父兄皆謂魏王曰……王若欲講,必少割而有質(zhì);不然必欺”,可概括出讓秦國看清現(xiàn)狀:以魏國大臣、父兄的名義表明魏國抗秦的認識和決心。②依據(jù)“臣聞魏氏悉其百縣勝兵,以止戍大梁,臣以為不下三十萬……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罷,則前功必棄矣”,可概括出讓秦國知難而退:假意透露魏國調(diào)集三十萬眾守堅固城池來勸秦國知難而退。③依據(jù)“今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愿之及楚、趙之兵未任于大梁也,亟以少割收……從是以散,而君后擇焉”,可概括出利誘秦國:從秦國利益出發(fā),表明只要求割讓少量土地來拉攏魏國,以離間魏、楚、趙的合縱聯(lián)盟,使秦國從中獲益。參考答案①讓秦國看清現(xiàn)狀:以魏國大臣、父兄的名義表明魏國抗秦的認識和決心;②讓秦國知難而退:假意透露魏國調(diào)集三十萬眾守堅固城池來勸秦國知難而退;③利誘秦國:從秦國利益出發(fā),表明只要求割讓少量土地來拉攏魏國,以離間魏、楚、趙的合縱聯(lián)盟,使秦國從中獲益。(每點1分)【參考譯文】秦國在華地大敗魏國,打跑了芒卯并且圍困了大梁。須賈替魏國對穰侯說:“臣下聽說魏國大臣、父老兄弟都對魏王說:‘當(dāng)初惠王討伐趙國,在三梁打了勝仗,十萬大軍攻克邯鄲,趙國沒有割讓土地,而邯鄲仍然重新得到歸還。齊國人進攻燕國,殺死了子之,攻破了燕國,燕國沒有割讓土地,而重新恢復(fù)了國家。燕國、趙國之所以保全了國家、擁有強有力的軍隊,而土地沒有并入其他諸侯,是因為他們能夠忍受艱難而重視土地的外流。宋國、中山國幾次被攻伐,幾次割讓土地,而它們也就隨著土地的割讓而滅亡了。臣下認為燕國、趙國可以效法,而宋國、中山國的舉動可以不去做。秦國是貪婪兇暴的國家,沒有它所親近的國家,蠶食魏國,魏國從晉國分得的土地將要被吞并盡了,戰(zhàn)勝韓將暴鳶(暴子),魏國割讓八縣土地,土地還沒有完全接收而秦國軍隊又出兵了。秦國的貪心哪有滿足的時候呢!現(xiàn)在又打跑了芒卯,攻進了北地,這不只是要進攻大梁,而要脅迫大王多割讓土地,大王一定不要聽從?,F(xiàn)在大王避開楚國、趙國去講和,楚國、趙國惱怒而同大王爭著侍奉秦國,秦國一定接受它們。秦國攜同楚國、趙國的軍隊再來進攻,那么魏國想要不被滅亡也不能做到了。希望大王一定不要與秦講和。大王如果要講和,一定少割讓土地而得到秦國的人質(zhì);不這樣一定會被欺騙?!@是臣下在魏國聽到的,希望您以此來考慮國事?!吨軙氛f:‘天命沒有常規(guī)。’這句話是說上天的寵幸不可能屢次降臨。戰(zhàn)勝暴鳶而割得了八縣土地,這不是由于兵力精銳,也不是由于計謀的精細,是上天的寵幸太多了?,F(xiàn)在又打跑了芒卯,進入了北地,來圍攻大梁,因此認為上天的寵幸是正常的。聰明人卻不這么看。臣下聽說魏國召集它近百個縣的所有精兵,來留戍大梁,臣下認為不下三十萬人。以三十萬之眾,守十仞高的城墻,臣下認為即使是商湯、周武王復(fù)生,也不容易攻下。輕信楚國、趙國的軍隊,越過十仞高的城墻,去攻打三十萬的軍隊,而且志在必得,臣下認為從天下初分的時候到現(xiàn)在,不曾有過。進攻了卻不能攻克,秦國軍隊一定疲憊,那么就前功盡棄了?,F(xiàn)在魏國剛剛有所疑惑,可以讓魏國少割一些土地拉攏魏國。希望您趁楚國、趙國的軍隊還沒有趕到大梁,趕快用少割得土地的辦法拉攏魏國。魏國剛剛產(chǎn)生疑慮而能夠用少割讓土地來講和,一定很想這樣做,那么您就得到了您想得到的。楚國、趙國惱怒魏國先于自己與秦講和,一定爭相侍奉秦國。合縱就這樣被拆散了,而您在這之后就可以從楚、趙、魏之中從容地選擇盟國了。況且您曾經(jīng)割取過晉國土地,何必用兵呢?不用軍隊而魏國獻上絳、安邑,又替陶地開辟了兩條道路,幾乎盡得了昔日宋國之地,衛(wèi)國必定會更加忌憚。秦國軍隊不受損失,而您就控制了這些地方,想求得的東西什么沒得到呢?想要做的什么沒做到呢?我希望您仔細考慮而不要冒險?!别钫f:“好?!庇谑墙馊チ藢Υ罅旱膰?。2024年新高考全國Ⅰ卷臨考語文沖刺卷3(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題。材料一:魏武侯問“元年”于吳子,吳子對曰:“言國君必慎始也?!薄吧魇寄魏??”曰:“正之?!薄罢魏??”曰:“明智。智不明何以見正多聞而擇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聽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見庶人有謁必達公族請問必語四方至者勿距可謂不壅蔽矣分祿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民之利,除民之害,可謂不失民眾矣。君身必正,近臣必選,大夫不兼官,執(zhí)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謂不失權(quán)勢矣。此皆《春秋》之意,而‘元年’之本也?!辈牧隙菏科堄蠲鞑┎?,以垂榮名,而不好問訊之道,則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軀也?騏驥雖疾,不遇伯樂,不致千里;干將雖利,非人力不能自斷焉;烏號之弓雖良,不得排檠不能自正;人才雖高,不務(wù)學(xué)問,不能致圣。水積成川,則蛟龍生焉;土積成山,則豫樟生焉;學(xué)積成圣,則富貴尊顯至焉。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臺廟之模,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也。故曰:訊問者智之本也。材料三:孔子謂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長劍?!笨鬃釉唬骸胺谴酥畣栆?,謂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學(xué),豈可及哉!”子路曰:“學(xué)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無諫臣,則失政;士無教友,則失聽??耨R不釋其策,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圣。受學(xué)重問,孰不順成?毀仁惡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學(xué)?!弊勇吩唬骸澳仙接兄?,弗揉自直,斬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學(xué)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砥礪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節(jié)選自《說苑·建本》,有刪改)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智/不明/何以見正/多聞而擇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聽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見/庶人有謁/必達公族/請問必語/四方至者勿距/可謂不壅蔽矣/B.智不明/何以見正/多聞而擇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聽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見/庶人有謁必達/公族請問必語/四方至者勿距/可謂不壅蔽矣/C.智/不明/何以見正/多聞而擇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聽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見/庶人有謁/必達公族/請問必語/四方至者勿距/可謂不壅蔽矣/D.智不明/何以見正/多聞而擇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聽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見/庶人有謁必達/公族請問必語/四方至者勿距/可謂不壅蔽矣/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執(zhí)柄的本義為拿著器皿的柄,后引申為掌權(quán)或掌權(quán)的人。文中“執(zhí)民柄者”指引申義。B.《春秋》屬于“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中“經(jīng)”所指的經(jīng)書范疇,其體例為編年體史書。C.“學(xué)積成圣,則富貴尊顯至焉”與“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中的“焉”字含義相同。D.“砥礪”有磨煉、鍛煉或激勵、勉勵之意。文中指前者,與“砥礪前行”的含義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吳子認為,君主必須做到賞罰分明、為人正直、以民為本,才會不失民心。B.文中以千里馬等三種事物為喻,論證了人要借助外物才能成為圣賢的道理。C.在與子路的談話中,孔子巧妙運用類比論證、對比說理,讓子路心悅誠服。D.材料一和材料三從不同角度切入談?wù)摿酥螄白鋈耸紫葢?yīng)確立的根本大事。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而不好問訊之道,則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軀也?(2)孔子曰:“非此之問也,謂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學(xué),豈可及哉!”14.材料一提出了“君主端正自己”的具體途徑及表達意圖,請簡要概括。(3分)10.B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解析:“智”作“不明”的主語,不可斷開;“庶人有謁必達”與“公族請問必語”結(jié)構(gòu)對稱,排除A、C兩項;“所以明智也”是一個表原因的判斷句,中間不可斷開,排除D項。11.D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和理解文言詞語意義的能力。解析:C.焉,都是語氣助詞,了。D.“與‘砥礪前行’的含義不同”錯誤,“砥礪前行”的“砥礪”,砥、礪都是磨刀石,引申為磨煉。與文中的“砥礪”的含義相同。12.A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解析:A.“為人正直”錯誤,由原文“分祿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民之利,除民之害,可謂不失民眾矣”可知,分發(fā)俸祿要周到,動用刑罰要恰當(dāng),國君心地要仁慈,想到百姓的利益,為百姓除害,這樣就能做到不失民心了?!盀槿苏薄睙o中生有。1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能力。賦分要點(1)“伐”,切斷;“塞”,堵塞;“何以”,賓語前置,憑什么;句意通順。(2)“以”,憑借;“及”,趕得上,比得上;“非此之問也”,判斷句,我問的不是這個;句意通順。(每點1分,少一點扣1分)參考答案(1)然而不勤學(xué)好問,則是切斷了智慧的根本,堵塞了智慧的本源,又憑什么來立身呢?(2)孔子說:“我問的不是這個,我是說憑借你的能力,再加強學(xué)習(xí),豈是別人能超越的!”14.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答題指導(dǎo)由原文“多聞而擇焉,所以明智也”可知,具體途徑是廣開言路,擇善而行。由原文“是故古者君始聽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見,庶人有謁必達,公族請問必語,四方至者勿距,可謂不壅蔽矣”可知,不被隔絕蒙蔽;由原文“分祿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民之利,除民之害,可謂不失民眾矣”可知,不失民心;由原文“君身必正,近臣必選,大夫不兼官,執(zhí)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謂不失權(quán)勢矣”可知,不失權(quán)勢。參考答案具體途徑:廣開言路,擇善而行。(1分,寫出一點即可)表達意圖:不被隔絕蒙蔽,不失民心,不失權(quán)勢。(每點1分,寫出兩點即可)【參考譯文】材料一:魏武侯向吳起詢問“元年”有什么意思,吳起回答說:“說的是國君一定要在開始的時候就小心謹慎?!蔽何浜顔枺骸霸鯓硬拍茉陂_始的時候小心謹慎?”吳起回答說:“做事要正當(dāng)?!蔽何浜顔枺骸霸鯓硬拍茏鍪抡?dāng)?”吳起回答說:“要有明達的智慧。智慧不明達,做事怎能正當(dāng)呢?廣泛聽取意見并選擇正確的而從之,是使智慧明達的方法。所以古代的國君在開始處理政務(wù)的時候,大夫如果有一句諫言,士如果請求見一面,百姓如果有所陳述,一定要讓他們暢達,君王同族弟子中有所詢問,一定與他們交談,不要將各地的來訪者拒之門外,這樣就能做到不被蒙蔽欺騙;分發(fā)俸祿要周到,動用刑罰要恰當(dāng),國君心地要仁慈,想到百姓的利益,為百姓除害,這樣就能做到不失民心了。君王自身要正派,身邊的大臣要嚴格挑選,大夫不去兼職,掌握管理百姓大權(quán)的人不能集中在同一宗族中,這就是不專權(quán)仗勢。這些都是《春秋》一書中的含意,也是‘元年’的根本?!辈牧隙阂粋€讀書人如果想要深明道理、了解一切,使美名流傳到后代,然而不勤學(xué)好問,則是切斷了智慧的根本,堵塞了智慧的本源,又憑什么來立身呢?騏驥良馬雖然跑得很快,不遇到伯樂,沒有機會施展它走千里路的能力;干將寶劍雖然鋒利,不靠人的力量不能自己砍斷東西;烏號是良弓,如果不用輔正弓弩的器具加以校正,則自己不能校正自己;一個人才華雖高,如果不專心求學(xué)問,不能成為圣人。水積多了成為河川,那么蛟龍就可以在里面生存;土積多了成為大山,那么豫樟等樹木就可以生長在上面;學(xué)識積累多了就能成為圣人,那么富貴尊顯就來了。價值千金的狐皮衣服,不是一只狐皮能夠拼成的;臺廟的屋椽,不是一棵樹的枝干做成的;先王的禮法,不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智慧。所以說:勤學(xué)好問是增進智慧的根本。材料三:孔子對子路說:“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笨鬃诱f:“我問的不是這個,我是說憑借你的能力,再加強學(xué)習(xí),豈是別人能超越的!”子路說:“學(xué)習(xí)也會有好處嗎?”孔子說:“一個國君如果沒有敢進諫的大臣,那么政事就會出差錯;讀書人如果沒有能從中獲得教益的朋友,那么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對性情狂放的馬不能放下鞭子,使用弓弩離不開矯正的工具。木料經(jīng)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人能接受善言規(guī)勸就能圣明。接受教導(dǎo)重視學(xué)問,誰還能不成功呢?詆毀仁義,厭惡賢士,就要遭受刑罰。君子不能不學(xué)習(xí)?!弊勇氛f:“南山有一種竹子,無須用揉制加工就很筆直,砍下來做成箭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有些東西天賦異稟)又何必經(jīng)過學(xué)習(xí)的過程呢?”孔子說:“如果在箭尾裝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入嗎?”子路聽后拜謝說:“我接受老師的教誨!”2024年新高考全國Ⅰ卷臨考語文沖刺卷4(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題。王遂胡服。使王孫紲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將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聽于親,國聽于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親,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誼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議之也。夫制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從政有經(jīng),而令行為上。故明德在于論賤,行政在于信貴。今胡服之意,非以養(yǎng)欲而樂志也。事有所出,功有所止。事成功立,然后德且見也。今寡人恐叔逆從政之經(jīng),以輔公叔之議。且寡人聞之,事利國者行無邪,因貴戚者名不累。故寡人愿募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惫映稍侔菰唬骸俺脊搪勍踔?,不佞寢疾,不能趨走,是以不先進。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臣聞之,中國者,聰明叡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圣之所教也。今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學(xué)者,離中國,臣愿大王圖之?!笔拐邎笸?。王曰:“吾固聞叔之病也?!奔粗宄杉?,自請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觀其鄉(xiāng)而順宜因其事而制禮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國也今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與齊、中山同之,而無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黨,東有燕、東胡之境,西有樓煩、秦、韓之邊,而無騎射之備。故寡人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變服騎射,以備其參胡、樓煩、秦、韓之邊。今騎射之服,近可以備上黨之形,遠可以報中山之怨。而叔也順中國之俗以逆簡、襄之意,惡變服之名而忘國事之恥,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達于王之議,敢道世俗之間。今欲斷簡、襄之意,以順先王之志,臣敢不聽令?!痹侔?,乃賜胡服。(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趙策二》,有刪改)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是以圣人觀其鄉(xiāng)而順/宜因其事而制禮/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國也/B.是以圣人觀其鄉(xiāng)而順宜/因其事而制/禮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國也/C.是以圣人觀其鄉(xiāng)而順宜/因其事而制禮/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國也/D.是以圣人觀其鄉(xiāng)而順宜/因其事而制禮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國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胡服”是古代西方和北方各族胡人所穿服裝,衣身緊窄。趙武靈王推行胡服是為了改變漢族寬衣博帶式的服飾。B.“公叔”指貴族,與下文特指公子成不同。趙武靈王擔(dān)心王叔違背了從政的原則,以至于助長了貴族們對他的非議。C.“學(xué)者”意為學(xué)習(xí)的人,并非指專門從事某種學(xué)術(shù)研究的人。公子成認為,推行胡服會使學(xué)習(xí)的人背離了先王之道。D.“上黨”,今山西東南部地名,地處太行山西麓。趙武靈王認為穿騎射之服便于扼守上黨這樣形勢險要的地方。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趙武靈王認為臣子在朝廷要聽命于君王,這是古今公認的道理,所以公子成應(yīng)改穿胡服。B.趙武靈王下令改穿胡服,并不是想縱情恣欲貪圖享樂,而是要借此顯示治理國家的能力。C.公子成說他沒能盡快去拜見大王,是因為臥病在床,行動不便,這實際是回避的托詞。D.公子成認為改穿胡服背離了先王之道,違反了眾人的心意,拋棄了中原的先進文化。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故明德在于論賤,行政在于信貴。(2)臣愚不達于王之議,敢道世俗之間。14.趙武靈王派王孫紲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公子成,但他沒有接受,后來當(dāng)面陳述才改變了他的態(tài)度。兩次說辭有什么不同?請簡要分析。(3分)10.C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能力。解析:“順宜”指制定合適的措施,是一個詞語,不能斷開,排除A項;“制禮”是動賓結(jié)構(gòu),不能斷開;“禮”后應(yīng)斷開;“所以”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斷開,排除B、D兩項。11.A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能力。解析:A.“是為了改變漢族寬衣博帶式的服飾”錯誤,趙武靈王推行胡服是強國之策,而不是為了改變服飾。12.B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解析:B.“而是要借此顯示治理國家的能力”錯,結(jié)合原文“故寡人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變服騎射,以備其參胡、樓煩、秦、韓之邊。今騎射之服,近可以備上黨之形,遠可以報中山之怨”,可見其胡服騎射是為了防御強敵,保衛(wèi)國家,為先王報仇。1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賦分要點(1)“論賤”,考慮普通民眾;“信貴”,使貴族接受君命;“信”,使動用法,使……信任;句意通順。(2)“不達于”,沒有體會到;“敢”,冒昧地;“道”,說;句意通順。(每點1分,少一點扣1分)參考答案(1)所以要想修明朝廷的德政,必須考慮普通民眾的利益;要想執(zhí)掌國家政權(quán),首先要使貴族接受君命。(2)我太愚蠢了,竟沒有體會到大王的良苦用心,所以才冒昧地說了一些世俗的言論。14.本題考查學(xué)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題指導(dǎo)先看王孫紲的表達,“寡人胡服,且將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聽于親,國聽于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親,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誼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議之也。今寡人恐叔逆從政之經(jīng),以輔公叔之議”等,這些句子是轉(zhuǎn)述的話,“寡人”等詞語的運用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且用了命令的語氣,表達了不信任的態(tài)度;再看趙武靈王自己的表達,“今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與齊、中山同之,而無舟楫之用……今騎射之服,近可以備上黨之形,遠可以報中山之怨”,分析了國家周邊的形式,當(dāng)面勸說陳述道理,講明了改穿胡服騎射是為了利民厚國;“而叔也順中國之俗以逆簡、襄之意,惡變服之名而忘國事之恥”,指出公子成抵制完全是出于私心。參考答案①轉(zhuǎn)述的話居高臨下,用了命令的語氣,表達了不信任的態(tài)度;②當(dāng)面勸說陳述道理,講明了改穿胡服騎射是為了利民厚國,公子成抵制完全是出于私心?!緟⒖甲g文】趙武靈王于是改穿胡人的服裝。(趙武靈王)派王孫紲去告訴公子成說:“我已經(jīng)改穿胡服了,而且將要穿著它上朝,也希望王叔也改穿胡服。在家里聽命于父母,在朝廷要聽命于君王,這是自古至今公認的道理。子女不能違背父母,臣子不許抗拒君王,這是先王定下的通則?,F(xiàn)在我下令改穿胡服,如果王叔您不穿它,我擔(dān)心天下的人對此會有所議論。治理國家要有一定的原則,但要以有利于民眾為出發(fā)點;處理政事有一定的法則,但首先的是政令能夠順利施行。所以要想修明朝廷的德政,必須考慮普通民眾的利益;要想執(zhí)掌國家政權(quán),首先要使貴族接受君命?,F(xiàn)在我改穿胡服的目的,并不是想縱情恣欲只顧自己享樂。事情一旦開了頭,就有成功的基礎(chǔ)。等到事情成功以后,政績才能顯現(xiàn)出來?,F(xiàn)在我擔(dān)心王叔違背了從政的原則,以致助長貴族們對我的非議。何況我曾聽說過,只要你做的事情有利于國家,就不必顧忌別人說什么,依靠貴族來辦事,就不會遭人非議。所以我希望仰仗王叔的威望,促成改穿胡服這件事的成功?!惫映砂萘藘砂菡f:“我本來已經(jīng)聽說大王改穿胡服這件事了,只是因我臥病在床,行動不便,因此沒能盡快去拜見大王,當(dāng)面陳述我的意見?,F(xiàn)在大王您既然通知了我,我就理應(yīng)大膽地盡我的一點愚忠。我聽說,中原地區(qū)是聰明而有遠見的人士居住的地方,是各種物資和財富聚集的地區(qū),是圣賢對人進行教化的地方?,F(xiàn)在大王卻舍棄這些優(yōu)秀文化,因襲落后部族的服裝,這是改變傳統(tǒng)教育方法,改變古代的道德準則,違背眾人的心意,從而使學(xué)習(xí)的人背離了先王之道,拋棄了中原的先進文化,我希望大王您慎重地考慮這件事?!笔拐甙压映傻脑拡蟾娼o趙武靈王。趙武靈王說:“我就知道王叔反對這件事?!庇谑邱R上就去公子成家里,親自向他闡述自己的觀點說:“衣服是為了便于穿用,禮制是為了便于辦事。因此圣賢之人觀察當(dāng)?shù)氐牧?xí)俗然后制定與之相適應(yīng)的措施,根據(jù)具體的情況來制定禮法,這樣做既有利于民眾,也有益于國家?,F(xiàn)在,我國東面有黃河、漳水,是和齊國、中山共同擁有的邊境,但沒有戰(zhàn)船守御它。從常山到代郡、上黨郡,東面與燕國和東胡接壤,西面與樓煩、秦國、韓國緊緊相鄰,但我們沒有騎兵部隊防守。所以我準備制造戰(zhàn)船,招募習(xí)于水戰(zhàn)的居民,讓他們來防守黃河、漳水;改穿胡服,練習(xí)騎馬射箭,防備于東胡、樓煩、秦國、韓國的邊境?,F(xiàn)在我們推行“胡服騎射’的政策,從近處說,可以扼守上黨這樣形勢險要的地方;從遠處說,可以報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赏跏迥鷧s偏偏要因襲中原的舊俗,違背簡子和襄子的遺愿,憎惡改變服式的做法,卻忘記了國家曾遭受的恥辱,這絕不是我期望您做的??!”公子成聽了,對武靈王大禮參拜謝罪說:“我太愚蠢了,竟沒有體會到大王的良苦用心,所以才冒昧地說了一些世俗的言論?,F(xiàn)在大王想要繼承簡子、襄子的意愿,實現(xiàn)先王的遺志,我怎么敢不服從命令呢!”公子成又拜了兩拜,于是趙武靈王就賜給他胡服。2024年新高考全國Ⅰ卷臨考語文沖刺卷5(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題。湯東野,字德廣,丹陽人。崇寧間張懷素謀倡亂,范寥知之,欲馳入京言狀,無以為道里費,東野資之。懷素伏誅。寥起布衣,召對,白上:“臣非湯東野無以見陛下?!鄙蠁枺骸皷|野何人?”即對鎮(zhèn)江府學(xué)內(nèi)舍生,且具道所以資送之恩。有詔,乘遞馬赴闕。既對,言契上心,即授忠義郎。靖康中,知平江。車駕幸杭,苗、劉作難。明受①收至,東野疑之。時張浚以禮部侍郎參贊御營軍事,留平江。東野謀于浚,欲匿收不宣??T唬骸笆乱讶绱?,胡可匿?”因相與謀,陰取故府所藏登極救書置輿中,迎登譙門,讀而張之,即捐其階,禁,無敢登者。乃與浚議勤王之師?;实蹚?fù)位,以功超拜徽猷閣待制,入為工部侍郎。周望宣撫浙西,將屯軍平江,奏言“非東野莫可為守者”。東野知望不足與立功,辭至七八,不得已而行。既至,乃修治城壘、樓櫓,為戰(zhàn)守之具甚備。望束手無策,東野所言,悉棄不用。即以蠟書具所與望議論本末,馳奏,乞別自將,不然只與俱死。奏凡十余上。上手救報曰:“朕仗卿甚重宜與望協(xié)心共力以捍一方勿輕相同異?!庇谑遣桓覐?fù)言。望果敗事,引咎自劾。寢不報,而臺評繼上,請正失守之罪。上為之特下詔曰:“湯東野昨累有奏,陳措置守御,頗有倫理。只緣事權(quán)不專,遂致失守。與其他棄城不同,可止落職?!苯B興初,從張浚討李成。初,成之叛也,鄂州李允文擅殺知岳州袁植,欲與成連橫。成敗,浚欲遂取之,憚其強。時有樞密院屬官汪若海者,被罪謫英州。行至臨川,東野知其與允文善,引之謁浚,使貽書允文,允文遂伏罪。復(fù)奉祠,起知揚州。會偽齊宿遷令張澤拔眾四千自歸。朝論以國家方屈好于豫②,不宜生釁,欲還之。東野不可,章三上,得請,四千人皆免死。(選自《京口耆舊傳》,有刪節(jié))【注】①明受:南宋皇帝趙旉的年號。趙旉是苗、劉兵變擁立的新皇帝,在位26天。②豫:指金太宗冊立的大齊皇帝劉豫。10.文中畫波浪線句子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相應(yīng)位置的字母涂黑。(3分)朕eq\x(A)仗eq\x(B)卿eq\x(C)甚eq\x(D)重eq\x(E)宜eq\x(F)與eq\x(G)望eq\x(H)協(xié)eq\x(I)心eq\x(J)共eq\x(K)力eq\x(L)以eq\x(M)捍eq\x(N)一eq\x(O)方eq\x(P)勿eq\x(Q)輕eq\x(R)相eq\x(S)同eq\x(T)異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契,意謂符合、投合?!捌蹰熣勛叀钡摹捌酢弊忠彩沁@個意思,“契闊”一詞則指久別重逢。B.幸,指皇上親臨某地。《阿房宮賦》“而望幸焉”一句中的“幸”字意思和用法與此相同。C.本末,樹的主干和枝節(jié),喻指事情的原委和經(jīng)過,史書體例中的“紀事本末體”即據(jù)此命名。D.連橫,戰(zhàn)國時張儀游說六國共同對付秦國稱連橫,后泛指結(jié)盟,本文用的就是這個意思。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湯東野得知范寥想赴京舉報張懷素卻苦于沒有路費,認為通過幫助范寥可以得到皇上召見,便資助了范寥,后來果然如其所愿。B.湯東野與張浚商定用舊詔書替換新詔書,登上譙門宣讀并張貼在上面;又因怕人知道真相,便拆去階梯,禁止人們登上譙門。C.湯東野雖是不得已而出守平江,但他一到任就著手修治軍事設(shè)施,做好攻守準備,還多次向周望建言,可惜都沒有被采納。D.宿遷縣令張澤率眾歸附南宋,南宋朝廷擔(dān)心與偽齊產(chǎn)生事端而想遣返他們,湯東野進言勸止,張澤等四千人因此幸免一死。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寥起布衣,召對,白上:“臣非湯東野無以見陛下?!?2)引之謁浚,使貽書允文,允文遂伏罪。14.文中“上為之特下詔”的原因是什么?請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作簡要分析。(3分)10.ELP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解析:“朕仗卿”是主謂賓結(jié)構(gòu),“甚重”是補語,其后斷開,即E處斷開;“宜與望協(xié)心共力”中主語省略,“宜與望”作狀語,“協(xié)心共力”作謂語,其后斷開,即L處斷開;“以捍一方”中“以”是目的連詞,用于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