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以德》教學(xué)案_第1頁
《為政以德》教學(xué)案_第2頁
《為政以德》教學(xué)案_第3頁
《為政以德》教學(xué)案_第4頁
《為政以德》教學(xué)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一課為政以德

自主?預(yù)習(xí)區(qū)自知常識梳理基礎(chǔ)

K知識鏈接

1.關(guān)于《論語》

《論語》是孔子生平言論的匯集,對政治、哲學(xué)、倫理、道德、教育、文學(xué)、藝術(shù)等,

都有許多深刻、精辟的見解,比較集中地體現(xiàn)了孔子的思想。

中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在當(dāng)今,《論語》也有“東方圣經(jīng)”之稱。

孔子在立身處世、治學(xué)修身、為政治國等方面的理論和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他的“尚德”思想對于青年學(xué)子鍛造以天下為己任、積極進取、刻苦勤奮、自強不息、仁厚

博愛的品格,溫、良、恭、儉、讓的優(yōu)雅氣度,將有很大幫助。

2.關(guān)于儒家經(jīng)典“四書五經(jīng)”

先秦時有“六藝”(學(xué)習(xí)課程):禮、樂、射、御、書、數(shù)。配有教材《詩》《書》《禮》《樂》

《易》《春秋》,《莊子》中稱為“六經(jīng)”(此“經(jīng)”與后來的“經(jīng)”不同)。

西漢時尊儒,將儒家經(jīng)典稱為“經(jīng)”,設(shè)“五經(jīng)博士”研究傳習(xí),由于“樂”失傳,所

以稱“五經(jīng)”:《詩》《書》《易》《禮》《春秋》。

東漢時加《論語》《孝經(jīng)》,成為“七經(jīng)”。

唐時,將《禮》分成《周禮》《儀禮》《禮記》三禮,將“春秋三傳”列入“七經(jīng)”之中,

作為科舉考試內(nèi)容,稱“九經(jīng)”:《詩》《書》《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

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后又增加《論語》《孝經(jīng)》《爾雅》,成為“十二經(jīng)”。

宋時又加《孟子》,成為“十三經(jīng)”。清代有《十三經(jīng)注疏》,將原文及前人的注疏合刻,

成為儒家經(jīng)典集大成之作,被認為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典籍”。

南宋朱熹又將“三禮”合并,從《禮記》中抽出《大學(xué)》《中庸》兩章,加上《論語》《孟

子》稱“四書”,又將《易》《詩》《書》《禮》《春秋》稱為“五經(jīng)”,加以“章句”(注疏)、

“集注”(綜合前人評價),成為“四書五經(jīng)”。

3.為政以德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

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

略把德、禮施之于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tǒng)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

的一條重要界限。

11y基礎(chǔ)梳理

1.字音識記

(1)冉有仆(pii)

(2)道千普(shGng)之國

(3)龜玉毀于帙(dii)中

(4)則將焉用假(bi)相矣

(5)固而近于覆用)

(6)邦分期(beng)離析而不能守

⑺必偃(y汕)

⑻江山社穆

2.重要詞語

⑴布之以刑:整治,整頓

(2)有恥且格:至,來。這里指內(nèi)心歸依,心悅誠服

(3)子道衛(wèi):到

(4)席矣哉:£

(5)必不得已而去:表假設(shè),如果

(6)節(jié)用而愛人:費用,用度

(7)無乃爾是過與:立金

(8)非吾徒也:同一類的人

⑼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批判,指責(zé)

(10)年以,用不足:年,收成;饑,年成不好,災(zāi)荒

(11)靠徹乎:何丕

(12)使民敬、忠以孫宜力

(13)略之以莊,則敬:

(14)禹、稷般稼而有天下:親身從事耕種

3.通假字

⑴居其所而眾星芳之:通“拱”,環(huán)抱,環(huán)繞

⑵道之以德:通“導(dǎo)”,訓(xùn)導(dǎo)

(3)道千乘之國:通“導(dǎo)”,治理

(4)無乃爾是過與:通“歟”,語氣詞,吧

4.“以”字的用法

⑴道之以政:介詞,用

⑵使民以時:介詞,按

(3)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介詞,把

(4)何步伐為:介詞,憑,為

(5)則修文德以來之:連詞,來,用來

(6)以就有道:連詞,來

⑺使民敬、忠以勸:連詞,并且

⑻臨之?莊:介詞,用

5.詞類活用

⑴竄之:使動用法,使……富裕

⑵足食:使動用法,使……充足

(3)于斯二者何生:形容詞用作動詞,把……放在前面

(4)既來之,則宴之:都是使動用法,使...來;使....安

6.特殊句式

⑴齊之以刑: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2)無乃爾是過與:賓語前置

(3)君子哉若人:主謂倒裝

(4)木乃爾是過與:表估計,"恐怕……吧?”

(5)便步伐為:表反問,“為什么要……呢?”

⑹年饑,用不足,如之佻“對……怎么辦”

7.文化常識

(1)北辰:北極星。從她球看上去位置固定不變,其他星辰圍繞它轉(zhuǎn)動。本課比喻統(tǒng)治者。

⑵千乘:一千輛兵車。古時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稱一乘,國家的軍賦以乘計,擁有車乘的多

少,能反映一個國家的大小和強弱?!扒С酥畤敝竾χ械鹊膰?。

(3)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來就用“社稷”代表國家。

(4)蕭墻:門屏,古代宮室中起掩蔽作用的當(dāng)門屏障?!笆拤χ畠?nèi)”指內(nèi)部?!暗溒鹗拤Α敝?/p>

禍亂從內(nèi)部產(chǎn)生。

8.成語積累

(1)既來之,則安之:原意是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后指既然來了,就要

在這里安定下來。

(2)分崩離析: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3)禍起蕭墻:指禍亂發(fā)生在家里。比喻內(nèi)部發(fā)生禍亂。

(4)鳴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狀,加以聲討。

9.名句積累

(1)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2)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

(3)既來之,則安之。

(4)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互動?探究區(qū)交流互動探究疑難

文本探究

語段賞析

1.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p>

賞析孔子說:“用政令來訓(xùn)導(dǎo)百姓,用刑罰來整頓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過但沒有羞

恥心;用道德來訓(xùn)導(dǎo)百姓,用禮教來整頓百姓,百姓就會有羞恥心而內(nèi)心歸依。”

這體現(xiàn)了孔子“為政以德”的治國思想,強調(diào)了道德的作用。法制在治國中的作用固然

重要,但也不能忽視道德的作用。有時道德能起到法制不能起到的作用,尤其是在主張“以

人為本”的中國,它的意義更不可低估,由此可見德治與法治應(yīng)相輔相成,只有這樣中國才

能更好地發(fā)展。

2.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之?!痹唬骸凹雀灰?,又何加焉?”目:“教之。”

賞析孔子到衛(wèi)國,冉有給他趕車??鬃诱f:“人口很多呀!”冉有說:“人口已經(jīng)很

多了,下一步做什么?”孔子說:“使他們富裕起來?!比接杏终f:“已經(jīng)富裕起來了,下

一步做什么?”孔子說:“教育他們。”

這體現(xiàn)了孔子“先富后教”的思想。孔子認為善于治理國家的人首先應(yīng)想方設(shè)法讓百姓富

裕起來,民富則安鄉(xiāng)重家,比較好治理。這種思想不是放棄道德教化,而是先抓經(jīng)濟基礎(chǔ)建設(shè),

然后再“教之”,即抓精神文明建設(shè)。正如管子所說:''倉縻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p>

3.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賞析正因為這樣,所以如果遠方的人不歸服,就整頓禮樂教化來招引他們。把他們招

來之后,就要好好安頓他們。

只有自修文德,才能懷柔遠人。中華民族的文明之所以能夠在歷次戰(zhàn)亂中傳承下來,就

是因為野蠻民族在用武力征服這片土地的同時,又被這里先進的文明同化了。

4.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賞析老百姓富足了,您怎么會一個人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怎么會一個人富

足呢?

有若的話反映了儒家學(xué)派的經(jīng)濟思想,其核心是“富民”。魯國所征的田稅是十分之二

的稅率,即使如此,國家的財政仍然是十分緊張的。這里,有若的觀點是國家削減田稅的稅

率,改行'‘徹稅",即什一稅率,使百姓減輕經(jīng)濟負擔(dān)。只要百姓富足了,國家就不可能貧

窮。反之,如果對百姓征收過甚,這種行為必將造成民不聊生,國家經(jīng)濟衰退。這種以“富

民”為核心的經(jīng)濟思想有其值得借鑒的地方。

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p>

賞析孔子說:“在位者自身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不端正,下了命令

老百姓也不服從?!?/p>

統(tǒng)治者只要自身行為端正,治國理政就會易如反掌。孔子的這句話強調(diào)的是統(tǒng)治者的表

率作用。正人先正己,表率的作用是什么時候都不能忽視的。

6.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

賞析您治理國政,哪里用得著殺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會從善了。君子的道德

好比風(fēng),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風(fēng)吹拂,一定順風(fēng)倒伏。

孔子反對殺人,主張“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會犯上作亂。這里

講的是有仁德者的所為。那些暴虐的統(tǒng)治者濫行無道,必然會引起百姓的反對。

重點研讀

1.孔子一方面主張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寧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沒有矛

盾?怎樣理解“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句話?

答案孔子認為管理一個國家,物質(zhì)基礎(chǔ)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取得民眾的信任,使全

國百姓同心協(xié)力,這樣才能實現(xiàn)“圣王之治”。因此,“富民”是基礎(chǔ),“信”是“教民”

的結(jié)果,是實現(xiàn)“圣王之治”的重要保障,二者并不矛盾。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強調(diào)了“民信”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是在特定語境下對教民

思想的強調(diào),不能由于他的去“食”留“信”說法就否認了他的“足民”思想。

2.孔子說“均無貧”,這個“均”和歷史上農(nóng)民起義的口號”等貴賤,均貧富”的“均”意

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論語集注》把它釋為“各得其分”(不同等級地位的人各自得到應(yīng)該得

到的部分),你認為有沒有道理?這和《說文解字》“均,平”的解釋矛盾嗎?

答案不相同。在孔子看來,貧富懸殊的危害要大于貧窮,而“均貧”不是普遍的貧困,而

是“均無貧”,即達到共同的富裕。富裕、均平、和諧、安定,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懷之”,這就是孔子希望達到的經(jīng)濟和社會目標(biāo)??鬃拥摹熬鶡o貧”是站在統(tǒng)治者的立

場上提出調(diào)和階級矛盾的主張。而農(nóng)民起義的口號“等貴賤,均貧富”是站在窮人的立場上

提出的重新分配社會財富的綱領(lǐng)。

“均”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平”,這是它的詞匯義,是抽象的、概括的。在具體的語

境中,它的意義就會添加許多臨時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變?yōu)榫唧w,由一般變?yōu)閭€別。在“均

無貧”和“均貧富”兩個不同的句子中含義各不相同。

3.通過學(xué)習(xí),你認為“政”和“德”“刑”和“禮”的主要區(qū)別在哪里?

答案“政”是為治之具,“刑”是輔治之法?!罢獭敝荒苁拱傩者h罪而己,“德禮”是

不同于“政刑”的手段,可以使百姓日遷善而不自知??鬃又鲝垺盀檎缘隆薄K选暗露Y”

作為治國的根本。

合作探究

孔子,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而

且影響了世界。作為一位先賢圣哲,他不僅得到了中國的紀(jì)念和尊重,而且也得到了世界的

紀(jì)念和尊重??墒牵瑢τ谶@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你了解他的生平嗎?你了解

他的思想性格以及偉大的品德嗎?請以“走近孔子”為話題,進行一次探究活動。

提示對于孔子,前人已經(jīng)有了大量的書籍記載,為我們真實地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認

識其為人,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探究第一步,購買或者借閱《史記》《孔子家語》,搜集有關(guān)孔子生平的研究資料P

第二步,閱讀《史記》中“孔子世家”部分以及《孔子家語》,同學(xué)之間互相合作,掃清詞句

障礙,疏通文意。

第三步,進一步研讀《孔子世家》《孔子家語》以及有關(guān)孔子生平的研究材料,摘錄孔子生平

大事,了解孔子的遠大理想、政治主張,概括孔子的思想性格,做成卡片。

第四步,利用卡片,畫出孔子生平大事年表。

第五步,結(jié)合所學(xué)的歷史知識,了解孔子生活的時代特征,初步感知孔子思想產(chǎn)生的必然性、

進步意義及其局限性。

第六步,寫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有關(guān)孔子的小傳,總結(jié)自己對孔子的認識。

鏈接

11y

考點一通假字

【命題規(guī)律】

在高考試題中,涉及通假字的考查,往往是一道考查實詞的題目中有一個選擇項涉及這

一考點,且多以干擾項的形式出現(xiàn),難度不高,往往是教材中出現(xiàn)過的。

【例題解析】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抉而去之去:使……離開

B.天下本周宗:祭祀

C.我安海歸矣適:往,到

D.余甚或焉或:通“惑”

試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宗:“以……為宗主"‘'歸順”。

答案B

點撥有通假字的D項是作為干擾項出現(xiàn)的。在閱讀中,按字面義解釋不通,就應(yīng)從字

音或字形上去尋求本字。解決通假字造成閱讀困難的問題,當(dāng)靠平時識別積累;借助通假字

歸類表:結(jié)合典型例句硬記也是一個辦法。但具體運用起來,都要緊扣語境進行,切戒不辨

古今,不識通假,以今義釋古義。

【考點總結(jié)】

所謂“通假”,就是指古代漢語書面語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和假借的現(xiàn)象,它包括

“通用”和“假借”兩類?!巴ㄓ谩笔侵缸x音相同或相近,而意義也相通的字之間的通用。

“假借”是指讀音相同或相近,但意義并不相通的字之間的借用。辨別通假字要注意:(1)通

假有固定,不能隨便與某個音同、音近字通假,如“倍”與“背”通假,但不和“備”“被”

通假;(2)不能互假,甲字通乙字,不能倒過來乙字通甲字,如“縣”可假為“懸”,反之則

不行;(3)有的字按今音讀音不同,但古音相同,例“弟子趣之”(《西門豹治鄴》)的“趣”

通“促”,今天已不同音了。

考點二“以”字的用法

【命題規(guī)律】

(1)“以”是高考題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一個虛詞。

(2)出現(xiàn)在考題中的兩個“以”字的意義和用法大多都不相同,常見的是兩個意義不同的

介詞或用法不同——一個介詞,一個連詞。

【例題解析】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以"與“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中的“以"意義相同的一

組是()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②屬予作文/記之③夫夷以近,則游者眾④吾必盡吾力以拯吾

村⑤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不敢復(fù)有株治⑥焉用亡鄭以陪鄰⑦屋極有窗以達氣

A.①③⑤⑦B.②④⑤⑥

C.②④⑥⑦D.①③④⑤

試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C項都是連詞,表前面的動作行為是為了后面的目的,可譯為“來”。①介詞,

可譯為“用”。③連詞,表并列,可譯為“并且”。⑤介詞,可譯為“因,由于”。

答案c

點撥首先明確題干例句中“以"的用法,再找出用法與之明顯不同的,排除部分選項。

【考點總結(jié)】

“以”字用法歸類

⑴介詞

①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可譯為“用"''拿”“憑借”“依

據(jù)”“按照”“用(憑借)……身份”。

策之不以其道?!恶R說》

②表示動作處置的對象,可譯為“把”。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妒酚?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顿Y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④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或處所,可譯為“在''”從”。

(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鄲。《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⑤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和”“跟”。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稇?zhàn)國策?周策》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guān)系。

①表示并列或遞進關(guān)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

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②表示承接關(guān)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

或省去。

樊噲側(cè)其盾以撞。(《鴻門宴》)

③表示目的關(guān)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可譯為

“而”“來”“用來”“以致”等。

作《師說》叢貽之。(《師說》)

斂寬財必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必塞忠諫之路也。(《前出師表》)

④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⑤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

于是乘其厲聲?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⑥連接方位名詞等:以上,以下,以往,以來,以內(nèi),以外……

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隹十五都予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副詞,通“已”,已經(jīng)。

得魚腹中書,固必怪之矣。(《陳涉世家》)

(4)復(fù)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dāng)于“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

外洋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君:名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以”還有下列實詞義:

(1)名詞:原因,理由,道理。

古人秉燭夜游,良有名也。(《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

(2)動詞。

①認為。

趙王以為賢大夫。(《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任用。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③通“已”,停止。

(雨)不必,則亡乎?(《陳涉世家》)

【注意】介詞的基本特征:(1)用在名詞、代詞、數(shù)量詞或以這些詞為中心的短語前,組

成介詞結(jié)構(gòu);(2)有時介詞可以與后面的動詞、形容詞或它們的短語組合,這時動詞性、形容

詞性已經(jīng)虛化,其實相當(dāng)于名詞短語;(3)介詞結(jié)構(gòu)是用來修飾說明動詞的,位置在動詞前面

的,是狀語,位置在動詞后面的,有的可以移到謂語或動詞前面去翻譯。

課時對點練訓(xùn)練反饋總結(jié)提升

一、基礎(chǔ)知識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B)

A.用語(M)(卜人(pii)何以伐為(w6i)

B.社穆?胡臾(zhudn)買段還珠(dd)

C.虎琳(si)大國(州)分期離析儂ng)

D.后券(yi)聚飄(尚n)偎仰嘯歌(yAn)

解析A項“論”讀lunoC項“崩”讀bengoD項“斂”讀lian0

2.下列各項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D)

A.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B.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C.求!無乃爾是過與

D.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解析A項“共”通“拱”,環(huán)抱,環(huán)繞。B項“道"通"導(dǎo)",治理。C項“與”通“歟”,

語氣詞。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解釋無誤的一項是(C)

A.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格:區(qū)別

B.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去:離開

C.使民敬、忠以物,如之何勸:努力

D.君子哉君人!尚德哉若人若:像,如同

解析A項格:至,來。這里指內(nèi)心歸依,心悅誠服。B項去:去掉。D項若:指示代詞,這。

4.下列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表述正確的一項是(D)

⑴必不得已而去,毛斯三者何先

(2)季康子問政于孔子

(3)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播用彼相矣

(4)子為政,學(xué)用殺

A.(1)和⑵相同,(3)和(4)相同

B.(1)和(2)相同,(3)和(4)不同

C.(1)和(2)不同,(3)和(4)相同

D.(1)和(2)不同,(3)和(4)不同

解析(1)于:在,介詞。(2)于:向,介詞。(3)焉:什么,代詞。(4)焉:哪里,副詞。

5.《論語》這部書是僵室學(xué)派的經(jīng)典著作,主要是記錄春秋時期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及其

弟子言行的書,全書共二十篇;內(nèi)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xué)、哲學(xué)以及處身立世的道理等方

面。宋代朱熹把它與《大學(xué)》、《中庸》、《孟子》合編為“四書”。

6.名句填空。

(1)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2)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3)既來之,則安之。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二、閱讀鑒賞

(一)課內(nèi)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李路見于孔子,日:“季氏將有事于顓臾?!?/p>

孔子日:“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

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日:“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p>

孔子日:“求!周任有言日:'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

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兜出于樣,龜玉毀于樓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日:“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p>

孔子日:“求!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邑

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

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李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7.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1)冉有、季路多于孔子:M

(2)號社稷之臣也:運

(3)則將焉用彼相矣:扶著盲人走路的人

(4)龜玉毀于犢中:座土

8.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無乃爾是過與?

譯文:這難道不應(yīng)該責(zé)備你們嗎?

(2)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為之辭。

譯文:君子疾恨那種不直說想要做什么卻一定另編托辭的做法。

(3)既來之,則安之。

譯文:把他們招來之后,就要好好安頓他們。

9.孔子為什么說季氏討伐顓臾是冉有和子路的過錯?孔子認為季氏討伐顓臾是錯誤的,其理

由是什么?

答案(1)作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子路應(yīng)義不容辭地制止季氏這種不仁不義的做法,可他們

并沒有勸阻。

(2)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顓臾是先王封國,不可伐;二是顓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顓

臾是社稷之臣,非季氏所當(dāng)伐。

(二)高考.模擬

(2019?浙江)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0~11題。

子日:“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弊迂暼眨骸胺蜃?/p>

自道也。”(《論語?憲問》)

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傳堯傳天下給舜,舜傳天下給禹。

10.“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先生在說自己。子貢認為孔子的“我無能”是自謙的說法。

解析“夫子自道”是賓語前置句,即“夫子道自",意思是“先生在說自己”。子貢是孔

子的弟子,他說“夫子自道”,不是真的認同孔子對自己“沒有能力做到”的評價,而是認

為孔子就是他自己所說的“仁者”“知者”“勇者”,“我無能”是孔子謙虛的說法。

11.堯、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說法,應(yīng)該“不憂”:按孟子說法,卻又

會“憂”。根據(jù)材料,簡述孔子、孟子這么說的原因。

答案①孔子認為有仁德者修為高超,樂天知命,所以面對人生各種不如意境遇時,都能“不

憂”。②孟子立足堯、舜帝王身份,認為他們因為沒有得到理想的繼承者而為天下百姓“憂”。

解析第一則材料立足于孔子對“仁者”的認識,孔子認為“仁者”不憂,是因為“仁者”

胸懷天下,不擔(dān)心自己的未來,不憂慮自己的人生,能樂天知命。孟子認為,堯在沒有發(fā)現(xiàn)

舜之前很憂慮,舜在沒有發(fā)現(xiàn)禹和皋陶之前很憂慮,這是因為他們二人之前沒有發(fā)現(xiàn)賢才,

沒有找到能為天下蒼生謀幸福的繼承者而擔(dān)憂。堯、舜是為天下而擔(dān)憂,而不是為自己。

【參考譯文】

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我沒有能力做到:有仁德的人不憂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

勇敢的人不畏懼?!弊迂曊f:“這正是先生說自己啊?!?/p>

堯把得不到舜作為自己的憂慮,舜把得不到禹和皋陶作為自己的憂慮。

課后?拓展區(qū)積累素材延伸視野

淺談乳子的“德治”鬼想

“德治”思想由孔子開創(chuàng),它是指以禮樂教化來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質(zhì),將遵守社會等級

秩序及其行為規(guī)范變?yōu)橐环N自覺,從而達到國泰民安的目的,其中心思想便是對人民施行道

德教化,以令人心悅誠服,而不是靠嚴(yán)刑峻法來迫使人民敬畏?!暗轮巍币彩强酌洗罅μ岢?/p>

的政治主張,后來儒家把這種“德治”思想進行了發(fā)揮與弘揚,對傳統(tǒng)政治影響巨大。

孔子關(guān)于“德治”思想的經(jīng)典表述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兔而無恥;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就是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dǎo)百姓,使用刑罰來約束他們,老百

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懲,卻失去了羞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dǎo)百姓,使用禮制去統(tǒng)一百姓

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guī)矩了。換句話說,如果只用政令去開導(dǎo)百姓,

用刑罰去懲罰百姓,百姓雖然可能畏法而不敢犯法,但缺乏道德自覺;如果用仁德去教導(dǎo)百

姓,啟發(fā)他們的道德自覺,同時又用禮去規(guī)范他們的行為,那么百姓的行為就能合乎社會的

規(guī)范,達到社會的和諧了??鬃臃磳R哉?、刑罰治國。他說''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只要統(tǒng)治者做出表率,自覺地遵守禮制,人民也就好治理了。孔子提出的與政令、刑罰相輔

而行的禮治教化的兩手辦法,成為以后歷代統(tǒng)治者經(jīng)常使用的統(tǒng)治手法。這對我們國家所倡

導(dǎo)的構(gòu)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F(xiàn)在,我們國家推崇的“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的執(zhí)

政理念,“以德治國”和“以法治國”相結(jié)合的治國方略,構(gòu)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