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物理復習精講練(全國)專題15 圖像、圖表信息題(講練)【教師卷】_第1頁
2024年中考物理復習精講練(全國)專題15 圖像、圖表信息題(講練)【教師卷】_第2頁
2024年中考物理復習精講練(全國)專題15 圖像、圖表信息題(講練)【教師卷】_第3頁
2024年中考物理復習精講練(全國)專題15 圖像、圖表信息題(講練)【教師卷】_第4頁
2024年中考物理復習精講練(全國)專題15 圖像、圖表信息題(講練)【教師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14圖像、圖表信息題考情分析 2方法技巧 2考點一光學 4【真題研析·規(guī)律探尋】 4【核心提煉·考向探究】 5【題型特訓·命題預測】 6考點二熱學 9【真題研析·規(guī)律探尋】 9【核心提煉·考向探究】 11【題型特訓·命題預測】 12考點三力學 18【真題研析·規(guī)律探尋】 18【核心提煉·考向探究】 22【題型特訓·命題預測】 23考點四電磁學 35【真題研析·規(guī)律探尋】 35【核心提煉·考向探究】 40【題型特訓·命題預測】 41

考點要求課程標準命題預測圖像、圖表信息題能根據(jù)實驗目的整理信息,會用簡單的圖像或表格描述信息,能通過信息比較或圖像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的特點,進行初步的因果判斷,形成結論并作出解釋;能表述物理問題,會用物理學術語、符號、圖表等描述探究過程,說明探究結果,撰寫簡單的科學探究報告。近年來,中考物理加強了圖像、圖表信息類試題的考查力度,命題主要體現(xiàn)在識別物理特征與規(guī)律、反映物理過程、實驗探究、綜合應用等方面。圖像、圖表信息題解讀題型特點圖象是一個數(shù)學概念,用來表示一個量隨另一個量的變化關系,很直觀。由于物理學中經(jīng)常要研究一個物理量隨另一個物理量的變化情況,因此圖象在物理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物理學中,常采用數(shù)學中的函數(shù)圖像,將物理量之間的關系表示出來。因此圖像實際上反映了物理過程和物理量的關系。運用圖像知識來解物理試題的方法,叫“圖像法”。圖像類型1.直線型圖像例如導體中的電流與電壓的關系就是一條過原點的傾斜的直線,表示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兩端的電壓成正比。直線型圖像折線型圖像2.折線型圖像例如晶體的熔化圖像。其拐點分別表示熔點0℃。BC段表示熔化過程,持續(xù)了4分鐘,溫度不變,但需要吸熱3.曲線型圖像例如,在電壓一定時,通過電阻的電流與電阻的關系圖像,表明:當電壓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解題技巧1.看軸:看直角坐標系上橫軸、縱軸各表示什么物理量,以便了解物理圖像反映的是哪兩個物理量之間的相互變化關系。2.看點:看圖像上的端點、頂點及拐點等各代表什么物理含義。物理圖像中每一個點都對應著一個物理狀態(tài),其中拐點又具有特殊的物理意義,它是兩種不同情況的交界,是物理量發(fā)生突變的點。3.看線:看圖像中的直線、折線及曲線各表達什么物理過程和規(guī)律。4.看斜率:看在物理圖像中斜率表示的是哪個物理量,斜率越大(斜線段的傾斜角度越大),其表示的物理量就越大。5.看面積:看某物理量的圖像與橫、縱坐標軸圍成圖形的面積,它常表示一個新的物理量。如:(1)v-t圖像中圍成圖形的面積表示在對應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2)P-t圖像中圍成圖形的面積表示物體在對應時間內(nèi)所做的功;(3)I-R圖像中圍成圖形的面積表示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

考點一光學1.(2023·黑龍江·中考真題)某學習小組用圖甲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通過實驗,繪制了像距v隨物距u變化圖像如圖乙所示,此凸透鏡的焦距是cm。當蠟燭放在如圖甲所示位置時,調節(jié)光屏位置,直到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若此時在蠟燭與凸透鏡之間靠近凸透鏡處放一個近視眼鏡,若想在光屏上還能得到清晰的像,應該將光屏向(選填“靠近”或“遠離”)凸透鏡方向移動。

【答案】5,遠離?!驹斀狻客雇哥R成像時,當u=v=2f,物體成倒立、等大的實像,由圖乙可知u=v=2f=10cm解得此凸透鏡的焦距是f=5cm。近視眼鏡是凹透鏡,對光線有發(fā)散作用,凹透鏡放在蠟燭和凸透鏡之間靠近凸透鏡的位置,使原來會聚成像的光線往后會聚,像的位置會遠離凸透鏡,所以將光屏遠離凸透鏡,光屏上會再次接到清晰的像。2.(2021·山東東營·中考真題)如圖所示,小明同學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時,記錄并繪制了物距u和像距v之間的關系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凸透鏡焦距為20cmB.物距為5cm時,可以通過移動光屏承接到清晰的像C.物距為15cm時,成放大的像,根據(jù)這一原理可以制成投影儀D.物距由15cm增大到30cm的過程中,在光屏上看到的像一直是變大的【答案】C【詳解】A.當u=v=2f=20cm時,凸透鏡成倒立、等大的實像,所以f=10cm,故A錯誤;B.物距為5cm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不能通過移動光屏承接到清晰的像,故B錯誤;C.當u=15cm時,2f>u>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根據(jù)這一原理可以制成投影儀,故C正確;故選C。第2題圖第3題圖3.(2020·江蘇宿遷·中考真題)小明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中,根據(jù)測量的數(shù)據(jù),繪制了像距v隨物距u變化的圖象,如圖所示,分析圖象可知,當物距u=12cm時,物體通過凸透鏡成倒立、的實像,生活中的(選填“照相機”、“投影儀”或“放大鏡”)就是利用了這樣的成像原理。【答案】縮小,照相機。【詳解】由圖可知,當物距等于像距都等于10cm時,成倒立、等大的實像,此時的u=v=10cm=2f,f=5cm當物距u=12cm時,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物體通過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其應用是照相機。內(nèi)容核心知識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圖像1.根據(jù)像距v隨物距u變化的圖象計算焦距首先找出物距與像距相等的交點,該點物距等于像距,凸透鏡成倒立等大的實像,根據(jù)v=u=2f求出凸透鏡的焦距。2.根據(jù)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進行分析(1)u>2f時,成倒立、縮小、實像,像距2f>v>f;(2)u=2f時,成倒立、等大、實像,像距v=2f;(3)f<u<2f時,成倒立,放大、實像,像距v>2f;(4)u=f時,不成像;(5)u<f時,成正立、放大、虛像。 3.凸透鏡成像時,物距、像距與焦距的關系1根據(jù)v=u=2f=20cm求出凸透鏡的焦距f=10cm。1.小明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中,根據(jù)測量的數(shù)據(jù),繪制了像距v隨物距u變化的圖像,如圖所示,分析圖像可知,當物距u=12cm時,物體通過凸透鏡成倒立、的實像,生活中的(選填“照相機”、“投影儀”或“放大鏡”)就是利用了這樣的成像原理?!敬鸢浮靠s小照相機【詳解】由圖可知,當物距越來越大時,像距始終大于5cm,由于凸透鏡成實像時,像距是大于焦距的,所以焦距在5cm左右;當物距u=12cm時,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物體通過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其應用是照相機。2.下列一些物理現(xiàn)象及物理實驗說法正確的是()A.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時,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并繪制的物距u和像距v之間的關系圖像如圖所示,則該凸透鏡的焦距是16cmB.牙醫(yī)用的小鏡子先在火上烤一下,目的是為了消毒C.北方的冬天,在保存蔬菜的地窖里放幾桶水,是利用了水蒸發(fā)吸熱D.我們看到的水壺上冒出的“白氣”是水蒸氣液化成的小水滴【答案】D【詳解】A.由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可知u=v=2f凸透鏡成倒立、等大的實像,如圖u=v=2f=16cm時,凸透鏡焦距f=8cm,故A錯誤;B.牙科醫(yī)生用來觀察病人牙齒的小鏡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進病人的口腔中,這樣做是為了提高鏡面的溫度,防止口腔中的水蒸氣液化成小水滴,使鏡面變模糊,故B錯誤;D.我們看到水壺上冒出的“白氣”是水蒸氣遇冷液化后的小水滴,故D正確。故選D。3某同學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中,繪制了如圖所示的圖象(v表示像到凸透鏡的距離,u表示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用該凸透鏡作放大鏡使用時,被觀察的物體到透鏡的距離在m以內(nèi);把物體從距凸透鏡5cm處移動到距凸透鏡20cm處的過程中,像的大小將(選填“變大”、“變小”、“先變小再變大”、“先變大再變小”).【答案】0.05變小【詳解】由圖象結合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可知,u=v=10cm時,物像的大小相等,物距和像距都為二倍焦距,可得:f=5cm=0.05m;用該凸透鏡作放大鏡使用時,u<f,即被觀察的物體到透鏡的距離在0.05m以內(nèi);把物體從距凸透鏡5cm處移動到距凸透鏡20cm處的過程中,物距增大,且大于焦距,則像距減小,像變?。?.如圖所示,線段AB為一凸透鏡成像的物距倒數(shù)和像距倒數(shù)的對應關系,則該凸透鏡的焦距等于cm。當物體距透鏡30cm時,物體所成像的性質可以應用于(選填“放大鏡”、“照相機”或“幻燈機”)?!敬鸢浮?5幻燈機【詳解】由圖可知,EQ\F(1,u)=2m-1時,EQ\F(1,v)=2m-1,可得u=v=0.5m=50cmEQ\F(1,u)=2m-1根據(jù)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可知,此時物體處于二倍焦距處,即u=2f=50cm,因此f=25cm。當物體距透鏡30cm時,符合f<u<2f,根據(jù)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可知,物體所成像的性質是倒立、放大是實像,其應用是幻燈機。5.某同學利用光具座、凸透鏡、蠟燭、光屏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記錄物距u、像距v得到的圖像如圖所示,則()A.當u=10cm時,成倒立、等大的像 B.當u=15cm時,成正立、放大的像C.當u=20cm時,成倒立、放大的像 D.當u=25cm時,成倒立、縮小的像【答案】D【詳解】由圖得,EQ\F(1,u)-EQ\F(1,v)的圖像是一條傾斜向下的直線,圖像的斜率為k=-1010=-1則EQ\F(1,u)-EQ\F(1,v)的關系式為1u=-1×1v+10m凸透鏡的焦距滿足u=v=2f,則此時解得f=0.1m=10cmA.當u=10cm=f時,不成像,故A不符合題意;

B.當f<u=15cm<2f,時,成倒立、放大的像,故B不符合題意;C.當u=20cm=2f時,成倒立、等大的像,故C不符合題意;D.當u=25cm>2f時,成倒立、縮小的像,故D符合題意。故選D。6.小麗同學利用光具座、凸透鏡、蠟燭、光屏等實驗器材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1)調整好實驗器材后,小麗將蠟燭移至光具座20cm刻度線處,如圖甲所示,移動光屏,直到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則該像是倒立、(選填“放大”、“縮小”或“等大”)的實像;(2)若保持凸透鏡的位置不動,調換蠟燭和光屏的位置,(選填“仍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蠟燭清晰的像;(3)圖乙是小麗通過實驗得到的凸透鏡的像距v和物距u的關系圖像,由圖像可知凸透鏡的焦距是cm。【答案】縮小仍能10【詳解】(1)由圖甲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則u>2f,f<v<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2)根據(jù)光的可逆性,保持凸透鏡的位置不動,調換蠟燭和光屏的位置,仍能在光屏上看到蠟燭清晰的像。(3)由圖乙可知,當物距u=20cm時,像距v=20cm,由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可知,此時u=v=2f=20cm,解得凸透鏡的焦距f=10cm。考點二熱學1.(2023·湖北恩施·中考題)如圖所示,是某物質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圖是某晶體的熔化圖像 B.該物質在第4min時是固態(tài)C.在第12min時不吸熱不放熱 D.該物質的凝固點為80℃【答案】D【詳解】A.由圖可知,隨著時間的增長,溫度降低,從第8min到第18min溫度不變,是晶體的凝固圖像,故A錯誤;B.第8min到第18min是該物質的凝固過程,在第4min時是液態(tài),故B錯誤;C.第12min是該物質的凝固過程,凝固放熱,故C錯誤;D.從第8min到第18min溫度保持80℃,該物質的凝固點為80℃,故D正確。故選D。第1題圖第2題圖2.(2022·棗莊·中考真題)小剛同學在探究某種物質熔化特點的實驗中,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畫出了該物質熔化過程中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由圖像可知,該物質是(選填“晶體”或“非晶體”),其熔點是℃,在熔化過程中溫度;在加熱6min時,該物質處于(選填“固態(tài)”、“液態(tài)”或“固液共存態(tài)”)?!敬鸢浮烤w80不變固液共存態(tài)【詳解】由圖像知,BC段吸收熱量溫度保持不變,所以該物質是晶體。熔化過程中保持不變的溫度即為該物質的熔點,由圖知,BC段為熔化過程,保持溫度為80℃,故該物質的熔點為80℃。在加熱6min時,該物質處于熔化過程,一部分已經(jīng)熔化為液體,一部分還沒來得及熔化,處于固態(tài),所以在加熱6min時,物質處于固液共存態(tài)。3.(2022·日照·中考題)(多選題)某科考隊員在海拔5500m的高山上進行了下列實驗探究。(1)首先利用隨身攜帶的普通燒水壺燒水,發(fā)現(xiàn)壺中水溫才80℃就沸騰了;(2)利用圖甲所示裝置安裝兩套相同的實驗器材,在兩套裝置的試管中分別裝有少量的固體P和固體Q,點燃酒精燈進行實驗。利用實驗測得的數(shù)據(jù)得到它們的溫度與加熱時間圖像如圖乙所示。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A.固體P熔化經(jīng)歷了15minB.固體P的熔點為50℃,一定是晶體C.固體Q的熔點為80℃,在0~35min內(nèi)持續(xù)吸熱D.水80℃沸騰,說明實驗時的大氣壓高于1標準大氣壓【答案】ABB.如圖乙,從第5min開始熔化,第20min結束,有固定的熔化的溫度,故是晶體,熔點為50℃,故B正確;C.Q物質溫度保持80℃,不一定熔化,也可能是因為燒杯中的水沸騰后溫度不變。在0~35min內(nèi),不斷加熱,故固體Q持續(xù)吸熱,故C錯誤;D.在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為100℃,而水80℃沸騰,說明實驗時的大氣壓低于1標準大氣壓,故D錯誤。故選AB。第3題圖第4題圖4.(2023·甘肅蘭州·中考真題)為了比較A、B兩種液體的吸熱能力,小亮用完全相同的加熱裝置對質量分別為100g和400g的A、B兩液體進行加熱,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繪制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所示。根據(jù)圖像信息,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A、B兩液體在0~8min內(nèi)吸收的熱量之比為2:1B.A、B兩液體的比熱容之比為1:2C.B液體的吸熱能力比A液體的強D.A液體比B液體更適合作發(fā)動機的冷卻液【答案】D【詳解】A.AB被相同的加熱裝置加熱,被加熱相同時間,AB吸收熱量相同,則A、B兩液體在0~8min內(nèi)吸收的熱量之比為1:1,故A錯誤;B.AB加熱8min吸收相同的熱量,溫度上升ΔtA=40℃-20℃=20℃AB的質量分別為100g、400g,由Q吸故B錯誤;C.B的比熱容小于A的比熱容,即液體的吸熱能力比A液體的弱,故C錯誤;D.A比熱容較大,相同質量的AB升高相同溫度,A吸收的熱量較多,則A液體比B液體更適合作發(fā)動機的冷卻液,故D正確。故選D。內(nèi)容核心知識熱學熔化圖像晶體和非晶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曲線凝固圖像晶體和非晶體凝固時溫度的變化曲線沸騰圖象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圖象液體溫度隨加熱時間變化的圖像液體的溫度隨加熱時間變化的圖像1.(2022·湖南婁底·中考真題)圖甲是觀察物質熔化和凝固現(xiàn)象的實驗裝置,圖乙是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繪制的溫度隨時間變化圖像。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安裝圖甲所示的器材時,應按ABC的先后順序進行安裝B.實驗中,需要觀察試管內(nèi)物質的狀態(tài),并記錄溫度和加熱時間C.由圖乙可知,該物質的熔點為90℃D.該物質屬于非晶體【答案】B【詳解】A.安裝圖甲所示的器材時,應按照從下到上的順序來組裝,即按照CBA的先后順序進行安裝,故A錯誤;B.實驗中,需要觀察試管內(nèi)物質的狀態(tài),同時并記錄物質的溫度和加熱時間,符合實驗步驟,故B正確;C.由圖乙可知,該物質固定不變的溫度為為80℃,即物質的熔點為80℃,故C錯誤;D.該物質有固定的熔點,屬于晶體,故D錯誤。故選B。2.(2022·湖南衡陽·中考真題)如圖是某物質熔化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根據(jù)圖像可以判斷()A.該物質是非晶體B.該物質的熔點是80℃C.第10min時,該物質已完全熔化D.該物質在10~25min內(nèi)沒有吸收熱量【答案】B【詳解】ABD.圖中該物質在10~25min內(nèi)吸熱但溫度不變,是晶體,此時對應的溫度為80℃,即它的熔點是80℃,故A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C.由圖可知,第10min時,該物質剛開始熔化,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B。3.(2023·泰安·中考真題)質量均為0.5kg的水和另一種液體在相同時間內(nèi)放出的熱量相等,它們溫度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如圖所示。已知水的比熱容c水=4.2×103J/

①甲物質是水②0~12min乙溫度降低了20℃③0~12min甲放出了的熱量④乙物質的比熱容為2.1×103J/(kg?℃)A.只有①②正確 B.只有②④正確C.只有①③正確 D.只有①④正確【答案】D【詳解】①時間相等時,兩種液體放出的熱量相等,由圖像知,乙液體的溫度降低的快,甲液體溫度降低慢;根據(jù)Q放=cmΔt可知,在質量相等、放熱相同的情況下,溫度降低得快,它的比熱容小;所以甲液體的比熱容大,若A、B兩種液體中,一種物質是水,則一定是甲物質,故①正確;②由圖可知,0~12min乙的溫度從60℃降低至20℃,所以乙的溫度降低Δt乙=60℃-20℃=40℃,故②錯誤;③0~12min甲放出的熱量Q水放=c水m水Δt甲=4.2×103J/(kg?℃)×0.5kg×(60℃-40℃)=4.2×104J故③錯誤;④由題知,而水和液體的質量相同,即m水=m乙,而水和另種液體在相同時間內(nèi)放出的熱量相等,即Q水放=Q乙放,則c水m水Δt甲=c乙m乙Δt乙結合圖像可得,0~12min水放出的熱量,即另一種液體放出的熱量Q水放=Q乙放=4.2×104J則另一種液體的比熱容故④正確,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4.(2022·山東濰坊·中考真題)用相同的加熱裝置分別對固態(tài)物質a、b、c加熱,它們的溫度隨加熱時間變化關系如圖所示。不計熱量損失,以下分析正確的是()A.t1~t2時間內(nèi),a、c吸收熱量相同B.t2~t3時間內(nèi),a的內(nèi)能不變C.b的比熱容可能大于c的比熱容D.若a、b是同種物質,則b的質量小于a的質量【答案】AC【詳解】A.用相同的加熱裝置分別對固態(tài)物質a、c加熱,用加熱時間表示吸熱的多少,t1~t2時間內(nèi),加熱時間相同,所以a、c吸收熱量相同,故A正確;B.在t2~t3時間內(nèi),a吸收熱量溫度升高內(nèi)能變大,故B錯誤C.根據(jù)得,b、c質量不確定,所以b的比熱容可能大于c的比熱容,故C正確;D.根據(jù)得,若a、b是同種物質,吸收相同熱量,由圖知,b升高的溫度小于a升高的溫度,則b的質量大于a的質量,故D錯誤。故選AC。5.(2022·內(nèi)蒙呼和浩特·中考真題)長虹同學了解物態(tài)變化后,發(fā)現(xiàn)水的凝固點是0℃,酒精的凝固點是-177℃,于是做如下猜想,猜想1:水和酒精混合,混合液的凝固點會低于0℃;猜想2:混合比例會影響混合液的凝固點。他取完全相同的兩杯水,分別摻入不同量酒精,充分混合后,放入冰箱冷凍室。用溫度計正確測量其溫度值,每隔兩分鐘讀取一次數(shù)據(jù),記入表格。畫出兩種混合液,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所示。(1)某時刻,其中一支溫度計示數(shù)如左圖,其讀數(shù)為℃;(2)當兩種混合液的溫度都-7℃時,(選填“甲”或“乙”)圖所對應的混合液處于固態(tài);(3)若圖甲曲線對應混合液所摻酒精少,乙曲線對應混合液所摻酒精多,我們可以初步判斷,一定質量的水中,所摻酒精越多,其混合液的凝固點(選填“不變”或“越高”或“越低”)?!敬鸢浮?6甲越低【詳解】(1)由圖1可知,溫度計的分度值為1℃,液柱的上表面與溫度計的0刻度線下的第6條刻度線對齊,則讀數(shù)為-6℃。(2)由圖2可知,甲物質的凝固點為-5℃,當其溫度為-7℃時,物質全部凝固,所以甲物質處于固態(tài);乙物質的凝固點為-8℃,當其溫度為-7℃時,乙物質還沒有凝固,所以處于液態(tài)。(3)由圖2可知,圖甲曲線對應混合液所摻酒精少,凝固點為-5℃,圖乙曲線對應混合液所摻酒精多,凝固點為-8℃,故可得出結論,一定質量的水中,所摻酒精越多,其凝固點越低。6.(2023·湖北荊州·中考真題)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探究某物質的熔化規(guī)律。

(1)組裝器材時,應先固定(選填“A”、“B”或“C”);(2)下列措施不能使物質受熱均勻的是;A.加熱過程中不斷攪拌B.通過水給試管加熱C.溫度計的玻璃泡完全浸沒在物質中(3)加熱到某一時刻溫度計示數(shù)如圖乙所示,其溫度為℃;(4)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繪出該物質的溫度—時間圖像如圖丙所示,該物質是(選填“晶體”或“非晶體”);(5)另一小組同學用相同物質進行實驗,繪制出的溫度—時間圖像中沒有出現(xiàn)明顯的水平段,原因可能是。(寫出一種即可)【答案】CC38晶體物質受熱不均勻,導致溫度測量不準確【詳解】(1)實驗中為了讓酒精燈用外焰加熱,溫度計的玻璃泡浸沒在被測液體中,且溫度計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所以組裝器材時,要從下到上組裝,則應先固定C。(2)A.加熱過程中不斷攪拌,可以使被加熱液體受熱均勻,故A不符合題意;B.通過水給試管加熱,采用水浴加熱,可以使試管受熱均勻,故B不符合題意;C.溫度計的玻璃泡完全浸沒在物質中,使得測量的溫度準確,不能使物質受熱均勻,故C符合題意。故選C。7.(2023·山東泰安·中考真題)小華用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用酒精燈給燒杯加熱,當水溫升高到90℃時,每隔1min記錄1次溫度,同時觀察水中發(fā)生的變化。7~10min觀察到燒杯中水的變化情況如圖乙所示,同時觀察到燒杯上方出現(xiàn)“白氣”。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畫出水沸騰時溫度和時間的關系曲線,如圖丙所示。

根據(jù)以上現(xiàn)象和圖像,完成下列問題:(1)水的沸騰是一種(選填“劇烈”或“緩慢”)的汽化現(xiàn)象;(2)水沸騰時,(選填“吸收”或“放出”)熱量,溫度(選填“升高”、“不變”或“降低”);(3)“白氣”形成時,(選填“吸收”或“放出”)熱量?!敬鸢浮縿×椅詹蛔兎懦觥驹斀狻浚?)水沸騰時形成的大量氣泡不斷上升、變大,到水面破裂開來,把里面的水蒸氣釋放出來,這個過程是水由液態(tài)變?yōu)闅鈶B(tài),這說明水的沸騰是一種劇烈的汽化現(xiàn)象。(2)從圖象可以看出水在沸騰過程中保持98℃不變,所以沸點為98℃.水沸騰時,不斷吸收熱量,溫度保持不變。(3)水沸騰時看到燒杯上方出現(xiàn)大量的“白氣”,是水首先發(fā)生汽化,然后汽化成的水蒸氣遇冷又液化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現(xiàn)象,是放熱過程。8.(2023·山東臨沂·中考真題)a、b兩個實驗小組用相同的酒精燈探究水沸騰前后溫度變化的特點,所用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繪制的圖像如圖乙所示。(1)實驗過程中,燒杯口出現(xiàn)的“白氣”是(填物態(tài)變化名稱)的結果;(2)由圖像可知,水沸騰前溫度不斷升高,沸騰后溫度;(3)進一步分析可知,組所用水的質量較??;(4)a、b兩組所測水的沸點均不是100℃,這是由于(選填“實驗誤差”或“當?shù)貧鈮骸保┮鸬?;?)對實驗進行評估可知,b組將水加熱至沸騰的時間過長,你給他們的合理化建議是:(填寫一條即可)。

【答案】液化不變a當?shù)貧鈮禾岣咚某鯗鼗蚪o燒杯加上蓋子【詳解】(1)“白氣”是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放熱形成的小水珠。(2)由圖像可知,水沸騰后,持續(xù)吸熱,溫度不變。(3)如圖乙,a組的水升溫快,b組的水升溫慢,所以a組所用水的質量較小。(4)在標準的大氣壓下,水的沸點是100℃,如果水的沸點低于100℃,這是由于當?shù)貧鈮盒∮跇藴蚀髿鈮阂鸬?。?)對實驗進行評估可知,b組將水加熱至沸騰的時間過長,要縮短加熱時間,可以提高水的初溫或給燒杯加上蓋子,或者適當減少水的質量??键c三力學1.(2022·河南·中考真題)在某校舉辦的機器人模擬救援比賽中,甲、乙兩機器人同時從同一地點出發(fā),沿直線勻速運動到10m遠的目的地,它們運動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甲的速度大小為4m/s B.乙的速度大小為2m/sC.甲的運動時間比乙多1s D.甲的運動時間比乙少2s【答案】B【詳解】A.甲運動10m用了4s,速度為故A錯誤;B.乙運動10m用了5s,速度為故B正確;CD.甲用了4s,乙用了5s,故甲的運動時間比乙少了1s,故CD錯誤。故選B。2.(2022·淄博·中考題)如圖是甲、乙兩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圖像。由圖像可知()A.同種物質,體積越大,質量越小 B.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成正比C.甲物質的密度小于乙物質的密度 D.乙物質的密度為0.5kg/m3【答案】B【詳解】由圖像可知,圖像的橫軸表示體積,縱軸表示質量,則該圖像的縱坐標與對應的橫坐標的比表示該物質的密度。AB.同種物質,密度不變,質量與體積成正比,所以體積越大,質量也就越大,故A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C.取相同體積,則甲物質的質量大于乙物質的質量,由密度公式ρ=mD.由圖像可知,當乙物質的體積為40cm3時,其質量為20g,則乙物質的密度為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3.(2023·內(nèi)蒙古赤峰·中考真題)小明在科技博覽閱讀中,查閱了不同星球上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圖像,如圖所示。通過圖像可知,在甲、乙兩個星球上,重力與質量都成。一物體質量為10kg,它在甲星球上受到的重力為N。

【答案】正比150【詳解】由圖分析可知,物體的質量越大,所受的重力越大;在甲、乙兩個星球上,物體受到的重力跟質量的比值都不變,所以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由圖可知,當質量為8kg時,在甲星球上受到的重力為120N,由于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所以當物體質量為10kg時,重力為G4.小明和小亮同學利用橡皮筋、硬紙板、帶指針的掛鉤、彈簧測力計等器材,制作一個簡易測力計.標注刻度方案一:讓橡皮筋在豎直方向自由下垂,當指針穩(wěn)定時,在指針所指位置標注“0”刻度.再用彈簧測力計拉動掛鉤,拉力分別顯示為1N、2N、3N、4N時,在指針所指位置分別標注對應的刻度.實驗相關數(shù)據(jù)記錄如下表.拉力F/N01234橡皮筋伸長ΔL/cm01.23.46.19.9(1)請你根據(jù)表中的數(shù)據(jù),在圖中繪制出ΔL-F圖象.

(2)完成上述實驗后,小亮提出了標注刻度的方案二:標注“0”刻度的方法與方案一相同,然后再用彈簧測力計拉動掛鉤,使拉力示數(shù)為4N,在指針所指位置標注4N的刻度,在0刻度線與4N刻度線之間分成4等份,標出各刻度線和對應的刻度.如果讓你利用橡皮筋制作簡易測力計,標注刻度時,你會選擇方案一還是方案二,并說明理由.【答案】(1)見下圖;(2)方案一,理由為拉力越大,橡皮筋伸長越長,但伸長量跟所受拉力不成正比【詳解】(1)根據(jù)表格中數(shù)據(jù)進行描點,并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如圖所示:

(2)根據(jù)圖像可以看出,橡皮筋伸長量跟所受拉力不成正比,所以選擇方案一更合理些.5.(2023·云南·中考真題)如圖甲所示,用拉力F豎直向上勻速提升重720N的貨物,貨物移動的距離與時間的關系如圖乙所示。動滑輪重80N,不計繩重和摩擦,則()

A.繩子自由端移動的速度為0.5m/s B.拉力F為800NC.拉力F的功率為360W D.動滑輪的機械效率為90%【答案】D【詳解】A.由題意可知,根據(jù)v=s/t得,貨物的提升速度為v=因動滑輪上有兩股繩子承重,故繩子自由端的移動速度為v'=2v=2×0.5m/s=1m/s故A不符合題意;B.不計繩重和輪與軸間的摩擦,卷揚機拉力為故B不符合題意;C.拉力F的功率為故C不符合題意;D.由題意可得,該動滑輪的機械效率為故D符合題意。故選D。6.如圖1,從深井中勻速提取泥土,動滑輪和筐總重力為30N。圖2是某次拉力做的功W隨繩自由端拉下的長度s變化的關系。不計繩重和摩擦,求:(1)當s為10m時,由圖2可知拉力做了J的功,筐和泥土上升了m;(2)拉力為N,筐中泥土的重力是N;(3)本次利用該裝置提升泥土的機械效率。【答案】1250512522088%【詳解】(1)由圖2可知,當s為10m時,拉力做的功為總功為W總=1250J。由圖可知,滑輪組繩子的有效股數(shù)n=2,由s=nh可得,筐和泥土上升的高度為h=10m/2=5m(2)由W總=Fs可得,拉力為F=因不計繩重和摩擦,所以,由F可得,筐中泥土的重力為G泥土=nF-G動滑輪和筐=2×125N-30N=220N(3)拉力做的有用功為W有=G泥土h=220N×5m=1100J則本次利用該裝置提升泥土的機械效率為η=內(nèi)容核心知識力學s-t與v-t圖像(1)s-t圖像是過原點的傾斜直線,說明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通過的路程與時間成正比,即s/t的值不變。(2)v-t圖像是一條與t軸平行的直線,說明做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不變。在同一坐標圖中,截距越大,速度越大。m-V圖像m-V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傾斜直線,表明m-V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傾斜直線,表明同種物質的質量跟體積成正比,其比值(密度)是一個定值。G-m圖象G-m圖像G-m圖像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傾斜直線,說明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其比值約為9.8Nkg。彈簧的伸長量與拉力的關系ΔL-F圖象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簧的伸長量與彈簧受到的拉力成正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簧的伸長量與彈簧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其他:浮力與深度的關系、功與時間的關系、力與時間的關系等1.(多選題)(2021·湖南衡陽·中考真題)小華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繪制了如圖所示的甲乙丙丁四幅圖像,其中對實驗圖像分析正確的是()A.圖甲說明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B.圖乙說明物體在做勻速直線運動C.圖丙說明物體的質量與它的體積成正比D.圖丁說明物體所受重力與它的質量成正比【答案】CD【詳解】A.圖甲是v-t圖象,且v保持不變,所以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故A錯誤;B.圖乙是s-t圖象,而s保持不變,說明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故B錯誤;C.圖丙中的m與V的關系圖線是過原點的傾斜直線,所以物體的質量與它的體積成正比,故C正確;D.圖丁中的G與m的關系圖線是過原點的傾斜直線,所以物體所受的重力與它的質量成正比,故D正確。故選CD。2.(2022·湖南常德·中考真題)周日做完作業(yè),小明和小芳同學在風景如畫的柳葉湖畔騎自行車,如圖所示是他們在某段路面上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下列分析中錯誤的是()A.0~10s兩人所通過的路程相等B.以湖畔的垂柳為參照物,小芳總是運動的C.第10s末,兩人的速度相等D.小芳做勻速直線運動【答案】A【詳解】ACD.由v—t圖像可知,小芳的運動圖像是一條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說明小芳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為3m/s,小明的運動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斜線,說明小明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第10s末,兩人的速度相等,均為3m/s,根據(jù)v=s/t可知,0~10s小芳通過的路程大于小明通過的路程,故A錯誤,符合題意;CD正確,不符合題意;B.由v-t圖像可知,小芳做勻速直線運動,以湖畔的垂柳為參照物,小芳與垂柳之間的位置始終在變化,所以以湖畔的垂柳為參照物,小芳總是運動的,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A。3.(2022·上海·中考真題)甲、乙兩小車沿同一直線相向而行,其s-t圖像如圖(a)、(b)所示。當甲經(jīng)過P點時,乙剛好經(jīng)過Q點,再過3秒,甲、乙兩車相距4米,則P、Q兩點間的距離()A.可能為8米 B.可能為12米C.一定為16米 D.一定為20米【答案】B【詳解】甲、乙兩小車沿同一直線相向而行,如圖所示:由圖可知,經(jīng)過3s,甲乙通過的路程分別為s甲=6m,s乙=10m。A.如果P、Q兩點間的距離為8m,經(jīng)過3s,甲車和P點的距離是6m,乙車經(jīng)過P點,乙和P點的距離是10m-8m=2m甲、乙兩車相距6m+2m=8m,故A不符合題意;B.如果P、Q兩點間的距離為12m,經(jīng)過3s,甲車和P點的距離是6m,乙車和P點的距離是12m-10m=2m甲、乙兩車相距6m-2m=4m,故B符合題意;C.如果P、Q兩點間的距離為16m,經(jīng)過3s,甲車和P點的距離是6m,乙車和P點的距離是16m-10m=6m乙兩車相距6m-6m=0m。故C不符合題意;D.如果P、Q兩點間的距離為20m,經(jīng)過3s,甲車和P點的距離是6m,乙車和P點的距離是20m-10m=10m乙兩車相距10m-6m=4m由選項B可知,P、Q兩點間的距離可能是12m,不一定是20m,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4.(2022·黑龍江綏化·中考真題)甲、乙二人從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線運動,其s-t圖像如下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0~10min,甲通過的路程大于乙通過的路程 B.0~30min,甲的平均速度等于乙的平均速度C.10~20min,以乙為參照物,甲是靜止的 D.20~30min,甲、乙二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答案】B【詳解】A.由圖像可知,0~10min,乙的圖線比甲的圖線更靠近縱坐標,故甲通過的路程小于乙通過的路程,故A錯誤;B.由圖像可知,0~30min,甲、乙兩人通過的路程相等為s甲=s乙=1.8km=1800m所用的時間為t甲=t乙=30min=1800s則甲的平均速度為乙的平均速度為即在0~30min,甲、乙兩人的平均速度相等,故B正確;C.由圖像可知,10~20min,乙是靜止,甲做勻速直線運動,以乙為參照物,甲是運動的,故C錯誤;D.由圖像可知,20~30min之間,剛開始時甲的路程大于乙的路程,乙的圖線比甲的圖線更靠近縱坐標,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故在這時間段,甲、乙兩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直至地30min兩人相遇,故D錯誤。故選B。5.(2022·甘肅蘭州·中考真題)如圖所示為甲和乙兩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關系圖像,分析圖像可知()A.甲物質的密度與質量成正比 B.若甲、乙的體積相等,則甲的質量較小C.甲、乙兩種物質的密度之比為 D.若甲、乙的質量相等,則甲的體積較大【答案】C【詳解】A.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的大小與質量、體積的大小無關,故A錯誤;B.若甲、乙的體積相等,比如甲、乙的體積都為10cm3時,由圖像可知,甲的質量是20g,乙的質量是5g,則甲的質量較大,故B錯誤;C.比如甲、乙的體積都為10cm3時,甲的質量是20g,乙的質量是5g,則甲、乙兩種物質的密度之比為故C正確;D.若甲、乙的質量相等,比如甲、乙的質量都為10g時,由圖像可知,甲的體積是5cm3,乙的體積是20cm3,則甲的體積較小,故D錯誤。故選C。6.(多選題)為測量某種液體的密度,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測量了液體和量杯的總質量m及液體的體積V,得到了幾組數(shù)據(jù)并繪制出m-V圖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該液體密度為1.25g/cm3 B.該液體密度為1g/cm3C.量杯質量為40g D.80cm3的該液體質量為80g【答案】BD【詳解】ABC.假設液體的密度為ρ液,由題圖可知,當液體的體積為V1=20cm3時,液體和量杯的總質量為即

①當液體的體積為V2=80cm3時,液體和量杯的總質量為即

②由①②解得,液體的密度為ρ液=1g/cm3;量杯質量為m杯=20g;故AC錯誤,B正確;D.根據(jù)ρ=m/V可得,80cm3的該液體質量為故D正確。故選BD。7.地球附近物體都要受到重力,某同學認為物體的重力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有關,他用天平、鉤碼、彈簧測力計進行了探究,數(shù)據(jù)如表。次數(shù)1234質量m/kg0.10.20.30.4重力G/N134(1)如圖甲是他第2次測量中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該讀數(shù)是N;(2)請你根據(jù)表格中的實驗數(shù)據(jù),在圖乙中作出重力隨質量變化的圖像;(3)由圖像可知:物體的重力跟物體的質量成比,兩者關系式為?!敬鸢浮浚?)2;(2)見下圖;(3)正,G=m×10N/kg【詳解】(1)由圖甲知,彈簧測力計的一個大格代表1N,一個小格代表0.2N,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是2N。(2)據(jù)表中實驗數(shù)據(jù),在坐標紙上描點,然后根據(jù)所描出的點,作出圖象,如圖所示:(3)由圖象知,物體的重力跟物體質量成正比,兩者關系式為G=m×10N/kg8.小明觀察發(fā)現(xiàn),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是均勻的,由此他猜想彈簧的伸長量與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為了驗證猜想,小明決定進行實驗.(1)要完成實驗,除了需要如圖中所示的一根兩頭帶鉤的彈簧、若干相同的鉤碼(每個鉤碼重力已知)、鐵架臺以外,還需要的測量儀器是.進行實驗后小明記錄數(shù)據(jù)如下表,表中數(shù)據(jù)明顯錯誤的是第次實驗.實驗次數(shù)1234567拉力(鉤碼總重)F/N0123456彈簧伸長量△L/cm00.400.801.701.602.002.40(2)去除錯誤的一組數(shù)據(jù),在圖中做出彈簧伸長量與所受拉力的關系圖線.(3)由圖像可驗證小明的猜想是的(填“正確”或“錯誤”).(4)小華認為實驗中可以用彈簧測力計代替鉤碼.他的做法是:用彈簧測力計掛鉤勾住彈簧下端向下拉來改變力的大小,力的數(shù)值由彈簧測力計讀出.你認為用彈簧測力計好,還是用鉤碼更好一些?答:;理由是:.【答案】(1)刻度尺,4;(2)見下圖;(3)正確;(4)用鉤碼更好,彈簧測力計難控制,力的大小、彈簧的伸長量不易準確測定?!驹斀狻浚?)①鉤碼的重力已知,因此不需要測量,實驗中要測量的是彈簧的伸長量,所以需要刻度尺;②分析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除第4次實驗數(shù)據(jù)外,其余6次彈簧的伸長量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因此第4次實驗數(shù)據(jù)是錯誤的.(2)將表中拉力對應橫坐標,彈簧伸長量對應縱坐標,圖象如下:

(3)由圖象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彈簧的伸長量與它受到拉力成正比,因此小明的猜想是正確的.(4)實驗中,如果用彈簧測力計掛鉤勾住彈簧下端向下拉來改變力的大小,盡管力的數(shù)值由彈簧測力計讀出,但是彈簧測力計難控制,力的大小、彈簧的伸長量難以確定,因此還是用鉤碼好些.9.某實驗小組探究“物重與物體質量的關系”,得到如下表數(shù)據(jù):次數(shù)1234質量m/kg0.10.20.30.4重力G/N1.02.03.04.0(1)在測物重時,小明和小紅的操作分別如圖中甲和乙所示,兩人中的操作是正確的;(2)分析表格中數(shù)據(jù),其中能正確描述物體所受的重力G與質量m關系的圖像是;A.

B.

C.

D.(3)本實驗需要多次測量,其目的是;(4)經(jīng)過精確測量,發(fā)現(xiàn)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質量比值g,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存在著微小差異,下表列出了一些城市和地區(qū)的g值大小。根據(jù)表中提供的信息分析,各國的貿(mào)易往來中的發(fā)貨單上所標的“貨物重量”,應該是指貨物的。地點赤道北京紐約莫斯科北極g值N/kg9.7809.8019.8039.8169.832【答案】乙C見解析質量【詳解】(1)因為重力方向豎直向下,使用彈簧測力計必須沿豎直方向,甲圖手拿彈簧測力計的外殼,不能確保測力計在豎直方向上測量重力,而乙圖可在豎直方向上測量重力,故乙正確。(2)從表格中數(shù)據(jù)知,重力和質量的比值不變,質量增大幾倍,物體的重力也增大幾倍,所以可知,物體的重力與質量成正比,即重力隨質量的變化關系圖像為過原點的直線。故選C。(3)本實驗需要多次測量,是為了避免實驗的偶然性,通過探究得出重力和質量的普遍關系,使結論更具普遍性。(4)從表中知:g值可能與地球緯度有關,緯度越高,g值越大,質量相同的物體在不同地點重力可能不同。由于質量是物體的屬性,不隨形狀、狀態(tài)、位置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在往來的貨物運輸中,發(fā)貨單上所標示的“貨物重量”,實質上應該是貨物的質量。10.如圖甲所示,建筑工地上起重機豎直提升重物,在此過程中,起重機對重物拉力F的大小隨時間t變化的情況如圖乙所示,重物上升的圖像如圖丙所示。請在甲圖上畫出t=11s時,重物受力的示意圖,并標明力的大?。∣點為重物的重心),不計空氣阻力。

【答案】見下圖。

【詳解】由丙圖可知物體在2~10s時做勻速直線運動,受力平衡,物體所受拉力等于重力,又因為由乙圖可知物體在2~10s時所受拉力為2000N,所以物體重力為2000N;當t=11s時,由乙圖可知物體所受拉力為1000N,所以此時重物所受力的示意圖如下:

11.(2023·湖南婁底·中考真題)如圖甲所示,將一圓柱體木塊用細線栓在沒有水的容器底部,然后向容器中逐漸加水。圖乙是木塊所受浮力隨容器中水的深度變化的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①木塊的重力為10N②木塊的底面積為100cm2③木塊剛好浸沒時,液體對容器底的壓強為1600Pa④木塊的密度為0.8×103kg/m3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詳解】①由題意和圖像可知,當容器中水的深度在6cm~12cm時,木塊處于漂浮狀態(tài),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大小相等,因此木塊的重力G=F浮=6N,故①錯誤;②由圖像可知,木塊全部浸沒時,受到的浮力為10N,由F浮=ρ水gV排可知,木塊的體積V=由圖像知物體在0~6cm和12~16cm時浮力改變,即浸入深度改變,因而物體的高度為6cm+(16﹣12)cm=10cm木塊的底面積S=故②正確;③木塊剛好浸沒時h=16cm=0.16m液體對容器底的壓強p=ρgh=1.0×103kg/m3×10N/kg×0.16m=1600Pa故③正確;④木塊的重力G=6N,木塊的質量已求得木塊的體積V=1×10﹣3m3,則木塊的密度故④錯誤。綜上所述,②③正確,故B正確,A、C、D錯誤。故選B。12.(2022·內(nèi)蒙古通遼·中考真題)用如圖甲所示的滑輪組提升物體M,已知物體M所受的重力為550N,卷揚機加在繩子自由端的拉力F將物體M在20s內(nèi)沿豎直方向勻速提升10m,拉力F做的功W隨時間t的變化圖像如圖乙所示,忽略繩重及摩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拉力F為350N B.繩子自由端移動的速度為0.5m/sC.動滑輪重為50N D.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83.3%【答案】C【詳解】A.如圖甲是由一個動滑輪和一個定滑輪組成的滑輪組,動滑輪上有二段繩子,則在20s內(nèi)拉力移動的距離為s=2h=2×10m=20m由圖乙可知拉力為F故A錯誤;B.繩子自由端移動的速度為v=故B錯誤;C.忽略繩重及摩擦,由得動滑輪的重為故C正確;D.在20s內(nèi)克服物重做的有用功為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故D錯誤。故選C。13.(2023·四川成都·中考真題)如圖甲所示裝置,小歡用力F向下拉繩子,使物體M在水平地面勻速移動,地面ab、bc粗糙程度不同。物體M重為400N,動滑輪重為5N,ab=2m,bc=3m。物體M從a點到c點過程中,拉力F與M移動距離的關系如圖乙,不考慮物體大小對運動的影響,忽略繩子重力及滑輪轉軸摩擦,對此過程的分析,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A.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為15mB.拉力F做的功為840JC.拉力F在ab段做的額外功等于在bc段做的額外功D.物體從ab段到bc段,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變大

【答案】BD【詳解】A.由圖可知,繩子段數(shù)有2段,物體移動的距離s物=2m+3m=5m則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為s=5m×2=10m,故A錯誤;B.由圖乙可知,物體M從a點到b點過程中,拉力F'=60N,繩子自由端移動距離s'=2m×2=4m拉力F做的功為W'=F's'=60N×4m=240J物體M從b點到c點過程中,拉力F"=100N,繩子自由端移動距離s"=3m×2=6m拉力F做的功為W"=F"s"=100N×6m=600J則拉力F做的總功為W=240J+600J=840J故B正確;C.忽略繩子重力及滑輪轉軸摩擦,拉力F在ab段做的額外功W額'=G動sab=5N×2m=10J拉力F在bc段做的額外功W額"=G動sbc=5N×3m=15J所以拉力F在ab段做的額外功小于在bc段做的額外功,故C錯誤;D.在ab段,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在bc段,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故D正確。故選BD。14.(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題)小文同學在做“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進行了如下的改進。如圖甲所示,長、寬、高均不相同的長方體木塊,上表面比下表面更為粗糙,放在由電機驅動的水平傳送帶上,通過水平細繩,繞過定滑輪與豎直懸掛的彈簧測力計相連。

(1)請畫出電機順時針勻速轉動后木塊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示意圖,并標注力的符號;(2)若某次實驗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如圖乙所示,則木塊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為N;(3)先后用上、下表面貼放在傳送帶上,在木塊上放不同質量的砝碼進行實驗,繪制出摩擦力與壓力之間的關系圖像如圖丙所示。由圖像可知,滑動摩擦力的大小不僅與壓力大小有關,還與有關;當較粗糙的上表面貼放在傳送帶上進行實驗時得到的實驗圖像應為(選填圖像編號);(4)本實驗采用傳送帶的好處是(答出一條即可)。【答案】(1)見下圖;(2)1.2;(3)接觸面粗糙程度,①;(4)見詳解?!驹斀狻浚?)電機順時針勻速轉動后,木塊相對于實驗臺處于靜止狀態(tài),受平衡力作用,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到水平向左的拉力,則摩擦力水平向右,如圖所示:(2)如圖乙所示,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2N,示數(shù)為1.2N,則木塊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為1.2N。(3)由圖像可知,在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由表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不僅與壓力大小有關,還與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當較粗糙的上表面貼放在傳送帶上進行實驗時,摩擦力會更大,所以得到的實驗圖像應為①。(4)彈簧測力計位置固定,示數(shù)更穩(wěn)定,更有利用讀數(shù),可以較為準確的測出摩擦力大小??键c四電磁學1.(2023·內(nèi)蒙興安盟·中考題)如圖所示為電阻R1和R2的I-U圖像,由圖像可知()A.R1與R2兩端的電壓為0時,它們的電阻也為0B.R1與R2的電阻之比為2∶1C.將R1與R2串聯(lián)接入電路,通電后R1與R2兩端的電壓之比為1∶2D.將R1與R2并聯(lián)接入電路,通電后通過R1與R2的電流之比為1∶2【答案】C【詳解】A.電阻是導體阻礙電流的一種性質,其大小與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以及導體的溫度有關,與導體的兩端電壓、通過的電流大小無關,所以R1與R2兩端的電壓為0時,它們的電阻不為0,故A不符合題意;BC.將R1與R2串聯(lián)接入電路,電流相等,由I-U圖像得出:當通過兩電阻的電流相等時,如當I=0.3A時,R2的兩端電壓等于R1的兩端電壓的兩倍,為U2=2U1即通電后R1與R2兩端的電壓之比為1∶2,根據(jù)I=U/R可得R2=2R1即R1與R2的電阻之比為1∶2,故B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D.將R1與R2并聯(lián)接入電路,根據(jù)并聯(lián)電路的電壓特點可知,兩電阻的兩端電壓相等,根據(jù)I=U/R可得,通電后通過R1與R2的電流之比為它們的電阻的反比,即為2∶1,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2.(2022·內(nèi)蒙古興安盟·中考真題)如圖甲所示,電源電壓保持不變,閉合開關時,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從b端滑到a端,電壓表示數(shù)U與電流表示數(shù)I的變化關系如圖乙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定值電阻R的阻值是8Ω B.定值電阻R的阻值是4ΩC.滑動變阻器的阻值范圍是0~18Ω D.滑動變阻器的阻值范圍是0~12Ω 【答案】D【詳解】AB.由電路圖甲可知,定值電阻R與滑動變阻器串聯(lián),電壓表測量定值電阻R兩端的電壓,電流表測量整個電路中的電流;由圖乙可知,當滑片在a端時,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示數(shù)最大;由歐姆定律可得R=U/I=9V/1.5A=6Ω故AB錯誤;CD.由圖乙可知,電源電壓為U=9V;當滑片P在b端時,電路中的電流最小,為0.5A,有得R所以,滑動變阻器的阻值范圍是0~12Ω ,故C錯誤,D正確。故選D。3.(2022·湖南張家界·中考真題)如圖甲所示電路,電源電壓保持不變,R1為定值電阻,當閉合開關S,滑動變阻器滑片P從a端移到b端,兩電表示數(shù)變化關系用圖乙中線段AB表示,則電源電壓和定值電阻R1的阻值分別為()

A.6V10Ω B.4V10Ω C.6V20Ω D.4V20Ω【答案】A【詳解】當滑片P在a端時,滑動變阻器接入的電阻最大,此時電路最小,由圖乙可知,此時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4V,電流表示數(shù)為0.2A,可得電源電壓為當滑片P在b端時,滑動變阻器接入的電阻為0,此時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0,電流表示數(shù)為0.6A,電源電壓為聯(lián)立可得R1=10Ω,U=4V故BCD錯誤,A正確。故選A。4.(2023·山東臨沂·中考題)圖甲所示電路的電源電壓保持不變,閉合開關后,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由最右端向最左端移動的過程中,兩電壓表與電流表的示數(shù)變化關系如圖乙所示,則()

A.a(chǎn)是燈泡的U-I圖線 B.燈泡電阻的最小值為10ΩC.R的最大阻值為25Ω D.電路的最大功率為1.2W【答案】C【詳解】A.分析電路圖可知,燈泡與滑動變阻器串聯(lián),電壓表V1測燈泡兩端電壓,電壓表V2測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電流表測電路電流?;瑒幼冏杵鞯幕勺钣叶讼蜃钭蠖艘苿拥倪^程中,電阻越來越小,電路總電阻越來越小,根據(jù)歐姆定律可知,電路電流變大,當滑動變阻器阻值最小時,電路電流最大,此時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為零,因此a是滑動變阻器的U-I圖線,故A錯誤;B.b是燈泡的U-I圖線,由圖可知,小燈泡的電阻隨電壓的增大而增大,當電壓為6V時,燈泡有最大電阻故B錯誤;C.a(chǎn)是燈泡的U-I圖線,由圖可知,當電流最小時,滑動變阻器在最大阻值處,即故C正確;D.根據(jù)圖像可知,當滑動變阻器阻值為零時,電流最大,此時燈泡兩端電壓等于電源電壓,因此電源電壓為6V,根據(jù)P=UI,當電流最大時,電路的功率最大P大=UI大=6V×0.6A=3.6W,故D錯誤。故選C。5.(2022·廣東揭陽·一模)抗疫勝利后,省博物館需要限制每天入館的人數(shù)。甲圖是小明幫博物館設計的一個檢測入館人數(shù)的電路,電源電壓不變,力敏電阻的阻值隨壓力大小的變化情況如乙圖所示,當電壓表的示數(shù)變小時,計數(shù)器自動計數(shù)一次。閉合開關,當力敏電阻上的壓力變大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力敏電阻的阻值變大B.電路中的電流變小C.電壓表的示數(shù)變小D.電路中的總功率變小,計數(shù)器自動計數(shù)一次【答案】C【詳解】由電路圖可知,閉合開關,力敏電阻和定值電阻R0串聯(lián),電壓表測力敏電阻兩端的電壓。A.由圖乙可知,當力敏電阻上的壓力變大時,力敏電阻的阻值變小,故A錯誤;B.當力敏電阻上的壓力變大時,力敏電阻的阻值變小,由電阻的串聯(lián)可知電路的總電阻變小,由I=UC.當力敏電阻上的壓力變大時,力敏電阻的阻值變小,由串聯(lián)分壓特點可知,力敏電阻分得的電壓變小,即電壓表的示數(shù)變小,故C正確;D.當力敏電阻上的壓力變大時,電路中的電流變大,由P=UI可知,電路中的總功率變大,計數(shù)器自動計數(shù)一次,故D錯誤。故選C。6.(2022·江蘇鎮(zhèn)江·中考真題)如圖1所示,RG是光敏電阻,R是阻值為10kΩ的定值電阻,電源電壓U=9V。光敏電阻RG的阻值與光的照度(光照越強,照度越大,單位為Lux)關系如圖2所示,當照度增大時,RG的阻值將。小芳將量程為3V的電壓表接入圖1電路,將其改裝成照度表,為使光的照度增大時電壓表的示數(shù)也增大,則該電壓表應并聯(lián)在兩端,能夠測量的最大照度為Lux。改裝完成后,若小芳將電源換為電壓可調電源(調節(jié)范圍為12V~15V),且將R換為可調電阻(調節(jié)范圍為5kΩ~20kΩ),則該裝置所能測量的最大照度為Lux?!敬鸢浮孔冃《ㄖ惦娮鑂1.21.4【詳解】由圖2知道,光敏電阻RG的阻值隨光的照度的增大而變小。由圖1知道,兩電阻串聯(lián),又知道光敏電阻RG的阻值隨光的照度的增大而變小,根據(jù)串聯(lián)分壓原理,為使光的照度增大時電壓表的示數(shù)也增大,應將電壓表并聯(lián)在定值電阻R的兩端。當電壓表達到3V時,電路中的電流為RG兩端的電壓為URG=U﹣UR=9V﹣3V=6VRG的阻值對照圖2知道,此時的最大照度為1.2Lux。換成可調電源和可調電阻后,為提高最大照度,應選擇較小的電源電壓和較小的定值電阻,當電源電壓為12V,電阻調至5kΩ時,電壓表仍并聯(lián)在可調電阻的兩端,當電壓表示數(shù)達到3V時,電路中的電流RG兩端的電壓為URG′=U′﹣UR′=12V﹣3V=9VRG的阻值對照圖2知道,此時能測量的最大照度為1.4Lux。內(nèi)容核心知識電磁學I-U與I-R圖像(1)I-U圖像表明:通過同一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2)I-R圖像表明:電壓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I-R圖像I-1R(3)小燈泡的I-U圖像:小燈兩端的電壓與電流之比(電阻)不是一個定值;當小燈兩端電壓越大時,燈絲電阻越大。原因是當燈兩端電壓變大時,燈絲溫度升高。熱敏電阻與溫度關系圖像(R-t)有的熱敏電阻阻值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升高,有的熱敏電阻阻值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力敏電阻與力關系圖象(R-F)有的力敏電阻阻值隨著力的增大而增大,有的力敏電阻阻值隨著力的增大而減小。熱敏電阻與光照關系圖像1.張華同學在“探究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其兩端電壓的關系”時,將記錄的實驗數(shù)據(jù)通過整理作出了如圖所示的圖像,根據(jù)圖像,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當在導體乙的兩端加上1V的電壓時,通過導體乙的電流為0.1AB.將甲、乙兩導體并聯(lián)后接到電壓為3V的電源上時,干路中的電流為0.9AC.導體甲的電阻大于導體乙的電阻D.通過導體甲的電流與其兩端的電壓成正比【答案】C【詳解】A.由圖可知,當U乙=1V時,通過導體乙的電流為I乙=0.1A,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當甲、乙兩導體并聯(lián)后接到3V的電源上,由圖知,I甲=0.6A,I乙=0.3A,干路中的電流為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導體甲、乙兩端加同樣電壓3V時,I甲=0.6A,I乙=0.3A,I甲>I乙,由R=UI可知,R甲<RD.由圖像知,通過導體甲的電流隨電壓的增大而增大,且成正比,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C。2.如圖所示是電阻甲和乙的I﹣U圖像,下列選項對圖像信息判斷錯誤的是()A.甲是一個定值電阻,阻值為5ΩB.當乙兩端的電壓為2.5V時,其阻值為5ΩC.將甲和乙串聯(lián),若電路中電流為0.3A.則電路的總功率為0.6WD.將甲和乙并聯(lián),若電源電壓為1V,則干路中的電流為0.3A【答案】D【詳解】A.從圖中可以看出甲電阻的電流隨著電壓增大而增大,并且成正比例關系,故可判斷甲是一個定值電阻,阻值為R=UI=B.當乙兩端的電壓為2.5V時,由表可知其電流為0.5A,故由歐姆定律可得其阻值為5Ω,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將甲和乙串聯(lián),若電路中電流為0.3A,從表中可得此時乙電阻電流為0.3A時,其兩端電壓為0.5V,甲電阻兩端電壓為1.5V,故總的電壓為2V,功率P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將甲和乙并聯(lián),若電源電壓為1V,根據(jù)圖表可知此時通過乙電阻的電流為0.4A,通過甲電阻的電流為0.2A,故干路中電流應該為0.6A,故D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3.圖甲是探究“電壓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電阻關系”的電路圖,電流表量程為0~0.6A,電源電壓為6V且保持不變,滑動變阻器標有“50Ω

1A”,另有5個不同阻值的定值電阻,圖乙是依據(jù)五次實驗的數(shù)據(jù)描點繪制的I-R圖像。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A.本次實驗控制了定值電阻兩端電壓為3V不變B.當R由10Ω換為15Ω時,需將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阻值調得更大C.分析圖像可得結論:電壓一定時,電流與電阻成反比D.若要探究在其他電壓值下的規(guī)律,那么可以探究的電壓值范圍是2~4V【答案】D【詳解】A.根據(jù)圖乙可知,當R1=5Ω時,I1=0.6A,本次實驗控制了定值電阻兩端電壓為當R依次取10Ω、15Ω等阻值時,電流與對應的電阻的乘積仍然是個定值即3V,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當R由10Ω換為15Ω時,根據(jù)串聯(lián)電路分壓規(guī)律,R兩端分的電壓變大,要保持兩端電壓不變,則需要滑動變阻器分更多電壓,即滑動變阻器接入的阻值調得更大,故B正確,不符題意;C.分析圖像可知,電壓一定時,電流與電阻的乘積是個定值,即電流與電阻成反比,故可得結論:當電壓一定時,電流與電阻成反比,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電流表量程為0~0.6A,則電路中最大電流為I1=0.6A,當R1=5Ω時,兩端最大電壓為3V。當R5=25Ω時,根據(jù)串聯(lián)電路分壓的規(guī)律及歐姆定律可得即解方程得U5=2V,所以可以探究的電壓值范圍是2~3V。故D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4.如圖甲所示的實驗電路中,閉合開關后,滑片P由b端滑到a端,電壓表示數(shù)U與電流表示數(shù)I的變化關系如圖乙,根據(jù)實驗過程和圖像可以得到的信息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R1為定值電阻,它的阻值為10ΩB.導體的電阻與導體兩端的電壓、導體中的電流無關C.滑動變阻器中的電流與其兩端的電壓成正比D.用串聯(lián)的滑動變阻器可以改變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答案】C【詳解】A.由圖甲,R1與滑動變阻器串聯(lián),電壓表測R1兩端電壓,根據(jù)歐姆定律與乙圖知即R1為定值電阻,它的阻值為10Ω,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導體的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與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有關,受溫度影響;與導體兩端的電壓、導體中的電流無關;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根據(jù)知,滑動變阻器中的電流與其兩端的電壓之比為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阻值R滑,是變量,不成正比,故C錯誤,符合題意;D.用串聯(lián)的滑動變阻器可以改變串聯(lián)電路中的電流,根據(jù)R=U/I知,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也改變,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C。5.課后服務時間,老師和物理興趣小組同學用一個熱敏電阻與其它電學元件組成了如圖甲電路。電源電壓恒定不變,R1是定值電阻,R是熱敏電阻,其阻值R與溫度t的關系如圖乙所示。開關S閉合,熱敏電阻溫度升高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電壓表V的示數(shù)減小B.電流表A2的示數(shù)減小C.電流表A2與A1示數(shù)之差不變D.電壓表V與電流表A1示數(shù)之比增大【答案】C【詳解】如圖,定值電阻R1與熱敏電阻并聯(lián),電流表A1測熱敏電阻的電流,A2測干路電流,電壓表測電源電壓;A.電壓表測電源電壓,電源電壓恒定不變,電壓表V的示數(shù)不變,故A錯誤;B.開關S閉合,熱敏電阻溫度升高時,由圖乙可知熱敏電阻阻值減小,電源電壓恒定不變由I=UR可知,通過熱敏電阻的電流A1增大,干路電流增大,電流表AC.電流表A2與A1示數(shù)之差為通過定值電阻的電流,其示數(shù)不變,故C正確;D.電壓表V與電流表A1示數(shù)之比為熱敏電阻的阻值,開關S閉合,熱敏電阻溫度升高時,由圖乙可知熱敏電阻阻值減小,故D錯誤。故選C。6.(2023·山西·中考真題)小偉給學校勞動實踐基地的蔬菜大棚設計了一個測量空氣濕度的電路圖,如圖甲所示。電源電壓恒為6V,定值電阻R0的阻值為20Ω,濕敏電阻R的阻值隨空氣濕度H的變化關系圖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空氣濕度越大,濕敏電阻R的阻值越大B.空氣濕度越大,電壓表示數(shù)越小C.當空氣濕度為40%時,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3.6VD.當電路中電流為0.15A時,空氣濕度為50%【答案】D【詳解】AB.由圖乙可知,空氣濕度越大,濕敏電阻越?。挥呻娐穲D可知,R0與濕敏電阻串聯(lián),根據(jù)串聯(lián)電路的分壓作用,濕敏電阻的阻值變小,它兩端的電壓變小,則R0兩端的電壓變大,即電壓表的示數(shù)變大。故AB錯誤;C.當空氣濕度為40%時,濕敏電阻為30Ω,電路總電流為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故C錯誤;D.當電路中電流為0.15A時,電路的總電阻則濕敏電阻的阻值為由圖像乙可知空氣濕度為50%,故D正確。故選D。7.(多選題)圖甲為一款電子液體密度計的簡化原理圖,其中電源電壓6V,R為力敏電阻(受到的拉力F與電阻R的關系如圖乙所示),電流表量程為0~0.6A,配有玻璃砝碼重0.25N,體積。使用時將玻璃砝碼浸沒在被測液體中,并懸掛在力敏電阻R的下方,通過電流表示數(shù)即可推算測得被測液體的密度。下列說法不正確的()A.當玻璃砝碼置于空氣中,閉合開關,電流表示數(shù)為0B.該電路中,R允許的最大拉力0.20NC.當拉力達到最大時,繩對玻璃砝碼拉力為0.05ND.所測液體密度ρ液【答案】ACD【詳解】A.玻璃砝碼重0.25N,當玻璃砝碼置于空氣中,力敏電阻受到的拉力為0.25N,由乙圖可知此時力敏電阻接入電路的阻值不為零,根據(jù)歐姆定律可知此時通過電路的電流不為0,故A錯誤,符合題意;B.電流表量程為0~0.6A,電路中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Imax=0.6A,電源電壓U=6V,由歐姆定律可知R的最小值根據(jù)圖乙可知,R允許的最大拉力Fmax=0.20N,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據(jù)力的作用是相D.由甲圖可知玻璃砝碼浸沒在液體中排開液體的體積V排=V玻璃砝碼受到的浮力F浮=ρ液gV排=ρ液gVR受到的拉力F=G-F浮=G-ρ液gV液體密度越大,R受到的拉力越小,由乙圖可知力敏電阻接入電路的阻值越大,根據(jù)歐姆定律可知通過電路的電流越小,即電流表示數(shù)越小,故D錯誤,符合題意。故選ACD。8.測溫模擬電路如圖1所示,溫度表由量程為3V的電壓表改裝而成,電源電壓U為6V,R的阻值為40Ω,熱敏電阻的阻值Rt隨溫度t變化的關系如圖2所示,則當開關S閉合后(

)A.Rt的阻值可以增大到50ΩB.溫度表的0℃應標在電壓表零刻度處C.減小U,能降低電路可測量的最高溫度D.若U增大4V,R增大30Ω,電路可測量的最高溫度將降低【答案】D【詳解】A.如圖所示,當電壓表的示數(shù)最大Ut=3V時,電路允許測量的溫度最高,根據(jù)串聯(lián)電路兩端的總電壓等于各部分電阻兩端電壓之和可得,定值電阻R兩端的電壓為則通過電路的電流為則熱敏電阻的最大阻值為故A不符合題意;B.由圖1可知,R和Rt兩個串聯(lián),電壓表測電阻Rt兩端的電壓;由圖2可知,當溫度表的示數(shù)為0℃時,熱敏電阻Rt的阻值不為零,根據(jù)串聯(lián)電路的分壓規(guī)律可知,熱敏電阻Rt兩端的電壓不為零,所以電壓表的示數(shù)不為零,溫度表的0℃不應標在電壓表零刻度處,故B不符合題意;C.若減小電源電壓U,電壓表的量程仍為0-3V,根據(jù)串聯(lián)電路的分壓規(guī)律可知,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減小,由歐姆定律I=UR可知,通過電路中的電流減小,熱敏電阻兩端電壓不變,電流減小則阻值RD.若U增大4V,則電源電壓變?yōu)?0V,R增大30Ω,則R的阻值變?yōu)?0Ω,電壓表的量程仍為0-3V,則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為則通過電路的電流為則熱敏電阻的最大阻值為由圖乙可知,當熱敏電阻的阻值為30Ω時,對應的溫度是20℃,原來熱敏電阻的最大阻值為40Ω時對應的溫度是30℃,所以電路可測量的最高溫度將降低,故D符合題意。故選D。9.如圖所示電路,電源電壓保持不變,當閉合開關S,調節(jié)滑動變阻器阻值從最大變化到最小,兩個電阻的U-I關系圖像如圖所示.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A.電路消耗的最大功率是3.6WB.電源電壓為12VC.電壓表V2示數(shù)與電流表示數(shù)的比值不變D.滑動變阻器R2的阻值變化范圍為0~10Ω【答案】A【詳解】AB.閉合開關,兩電阻串聯(lián)接入電路,電流表測通過電路的電流,電壓表V1測電阻R1兩端的電壓,電壓表V2測滑動變阻器R2兩端的電壓,由于通過定值電阻的電流與其兩端的電壓成正比,所以甲為滑動變阻器的關系圖像,乙為電阻R1的圖像;由右圖可知,此時電路中的電流I1=0.2A,電阻R1的電壓U1=2V,滑動變阻器兩端的電壓U2=4V,由串聯(lián)電路總電壓等于各支路電壓之和知電源電壓為U=U1+U2=2V+4V=6V由右圖可知,電路中的最大電流I2=0.6A,電路消耗的最大功率為P2=UI2=6V×0.6A=3.6W故A正確,B錯誤;C.由左圖和歐姆定律知:電壓表V2示數(shù)與電流表示數(shù)的比值為滑動變阻器的電阻,所以滑動變阻器阻值從最大變化到最小時電壓表V2示數(shù)與電流表示數(shù)的比值變小,故C錯誤;D.由I=U所以滑動變阻器R2的阻值變化范圍為0~20Ω,故D錯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