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用于新高考新教材新疆專版2024屆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第1章地球地圖與地理信息技術第2講等高線地形圖課件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0/20/02/wKhkFmZGL0qAHOlPAAConA2Btoo475.jpg)
![適用于新高考新教材新疆專版2024屆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第1章地球地圖與地理信息技術第2講等高線地形圖課件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0/20/02/wKhkFmZGL0qAHOlPAAConA2Btoo4752.jpg)
![適用于新高考新教材新疆專版2024屆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第1章地球地圖與地理信息技術第2講等高線地形圖課件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0/20/02/wKhkFmZGL0qAHOlPAAConA2Btoo4753.jpg)
![適用于新高考新教材新疆專版2024屆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第1章地球地圖與地理信息技術第2講等高線地形圖課件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0/20/02/wKhkFmZGL0qAHOlPAAConA2Btoo4754.jpg)
![適用于新高考新教材新疆專版2024屆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第1章地球地圖與地理信息技術第2講等高線地形圖課件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0/20/02/wKhkFmZGL0qAHOlPAAConA2Btoo475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第2講等高線地形圖地理備考指導?區(qū)域認知:利用等高線地形圖,進行空間定位,認識區(qū)域自然地理特征?綜合思維:綜合判讀等高線地形圖,分析區(qū)域特征,計算相對高度及氣溫差異等?地理實踐力:結合具體等高線地形圖,對爬山路線、宿營地、工農業(yè)生產、聚落分布等進行區(qū)位選擇第一環(huán)節(jié)必備知識落實[知識篩查]知識點1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1.海拔(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1)海拔(絕對高度)。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如圖中甲地海拔為1500米,乙地海拔為500米。(2)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如圖中甲地和乙地的相對高度是1000米。2.等高線地形圖的特點(1)同線等高。(2)等高距全圖一致。(3)等高線是閉合的曲線。(4)兩條等高線不能相交,但在陡崖處,等高線可以重合。(5)等高線疏密反映坡度陡緩:稀疏的地方表示緩坡,反之為陡坡。(6)等高線與山脊線或山谷線垂直相交。(7)示坡線表示降坡方向。3.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基本地形
[知識鞏固]下圖為某地的等高線地形圖。讀圖,完成第1~2題。1.在M、N、P、Q四點中,海拔可能相同的兩點是(
)A.M點和N點B.P點和Q點C.M點和Q點D.M點和P點2.圖中陡崖的相對高度可能為(
)A.299米 B.359米C.199米 D.509米答案:1.D
2.B解析:第1題,讀圖可知,Q點海拔為300—400米,P點海拔為200—300米,N點海拔為100—200米,M點位于兩條等高線之間的閉合區(qū)域,根據“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規(guī)律可知,M點海拔為0—100米或200—300米,即可確定海拔可能相同的兩點是M和P。第2題,確定陡崖位置,找出與陡崖相交的等高線條數為4條,明確圖中等高距為100米,則利用計算公式(n-1)d≤ΔH<(n+1)d,即可得出其相對高度為300米≤ΔH<500米。知識點2地形剖面圖[知識篩查]1.概念沿等高線地形圖某條直線下切所作的地形垂直剖面,它是在等高線地形圖的基礎上繪制的。2.作用地形剖面圖可以直觀顯示剖面線上的地勢起伏和坡度陡緩狀況。3.地形剖面圖的判讀規(guī)則(1)確定剖面線兩端點的海拔。(2)確定剖面線經過地區(qū)海拔的極大值和極小值。(3)為了使地面高低起伏更明顯,垂直比例尺一般要比原圖大。[知識鞏固]讀河北省張家口市某滑雪場等高線圖,完成第1~2題。1.初學者應盡量選擇坡度較緩的滑雪道練習。圖中所示四條滑雪道最適合初學者練習的是(
)A.L1滑雪道
B.L2滑雪道C.L3滑雪道
D.L4滑雪道答案:B
2.下列四位學生繪制的MN段地形剖面示意圖中,正確的是(
)答案:A解析:第1題,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由此可知,圖中所示四條滑雪道最適合初學者練習的是L2滑雪道。第2題,讀圖可知,
M點的海拔為1
830米,N點的海拔為1
680—1
710米。再根據地面起伏狀況可知,A項正確。第二環(huán)節(jié)關鍵能力形成能力形成點1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和計算[整合構建]1.估算某地形區(qū)的相對高度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若某地形區(qū)最下部等高線的注記高程為H低,最上部等高線的注記高程為H高,該圖的等高距為d,則該地形區(qū)的相對高度ΔH為(H高-H低)<ΔH<(H高-H低+2d)。2.估算陡崖的高度(1)陡崖的相對高度。ΔH的取值范圍是(n-1)d≤ΔH<(n+1)d。(2)陡崖的絕對高度。①陡崖崖頂的絕對高度:Hmax≤H頂<Hmax+d。②陡崖崖底的絕對高度:Hmin-d<H底≤Hmin。注:n為陡崖處重合等高線的條數,d為等高距,Hmax為重合等高線中數值最高的,Hmin為重合等高線中數值最低的。3.閉合等高線區(qū)域內海拔的判斷如果兩條數值不同的等高線中間有閉合的等高線,則要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則判定其海拔。如上圖中等高線數值a大于b,則M地的海拔大于a,N地的海拔小于b。4.等高線地形圖上坡度的比較(1)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坡度大小的比較。在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越密集,則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則坡度越緩。(2)不同等高線地形圖上坡度大小的比較。可根據垂直相對高度與水平距離之比來比較坡度陡緩。①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等高線疏密程度不同,則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小。例如,下列四幅圖中(單位:米),坡度由大到小的順序為圖3、圖1、圖4、圖2。②比例尺和等高線疏密程度相同,等高距不同,則相同的水平范圍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列四幅圖中(單位:米),坡度由大到小的順序為圖2、圖4、圖1、圖3。③等高距和等高線疏密程度相同,比例尺不同,則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列四幅圖中,坡度由大到小的順序為圖1、圖3、圖4、圖2。[真題剖析](2020山東卷,7)2020年5月27日上午11點整,中國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將五星紅旗插上世界最高峰峰頂,實現了四十五年后我國測繪隊員的再次登頂。從位于5200米的大本營向上,隊員們要經過甲、乙、丙、丁四個營地(如下圖),其中一個營地由于空氣流通不暢,容易引起高原反應,被稱為“魔鬼營地”。據此完成下題。圖中“魔鬼營地”是(
)A.甲 B.乙C.丙 D.丁解題思路:甲地位于北部山谷,地形閉塞,空氣流通不暢,容易引起高原反應;丙、丁位于地勢較高的山脊,乙位于鞍部,空氣流通通暢。故選A項。嘗試解答:A[訓練突破]我國東南沿海某地擬修建一座水位60米的水庫。下圖為擬建水庫附近地形示意圖。讀圖,完成第1~2題。1.建設成本最低的水庫大壩宜建在(
)A.甲 B.乙C.丙 D.丁2.水庫建成后能夠(
)A.改善航運條件B.開發(fā)河流水能C.增加徑流總量D.消除地質災害答案:1.A
2.B解析:第1題,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由此可知,圖中所示四條滑雪道最適合初學者練習的是L2滑雪道。第2題,讀圖可知,
M點的海拔為1
830米,N點的海拔為1
680—1
710米。再根據地面起伏狀況可知,A項正確。能力形成點2地形剖面圖的繪制與判讀[整合構建]1.地形剖面圖的繪制步驟
步驟具體內容確定剖面線根據要求在需繪制剖面圖的兩點之間作出一條直線定尺縱坐標表示海拔,橫坐標表示水平距離;要根據需要選取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水平比例尺一般與原圖一致找點找出直線與等高線的所有交點及特殊點(最高、最低、轉折點),按其水平距離和海拔轉繪到坐標圖中描點連線用平滑曲線將各點順次連接,注意相鄰兩點間的升降趨勢2.地形剖面圖的判讀(1)判斷地形剖面圖是否與剖面線吻合。①看起止點海拔是否準確。如上圖中A海拔為200—250米,B海拔為250—300米。②看極值點是否準確。如上圖中a海拔為250—300米,b海拔為150—200米,c海拔為350—400米。③看地勢起伏是否一致。如上圖中從A到B經過了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過程。(2)判斷等高線地形圖上兩地點能否通視。①在等高線地形圖中,判斷兩地點能否通視主要看兩個方面:一是看兩地點間有無山脊等地形部位阻擋;二是看兩地點間是凸形坡還是凹形坡。如下圖所示,若等高線上密下疏,則坡度上陡下緩,為凹形坡,可以通視;若等高線上疏下密,則坡度上緩下陡,為凸形坡,凸形坡容易擋住視線,不能通視。②利用作圖輔助法解決等高線地形圖中兩地點的通視問題。如上圖所示,由點s'向點c'繪直線,直線沒有被任何地物所切斷,表示可通視;而圖中b'位于陰影區(qū),說明s地與b村落不能通視。[真題剖析](2019江蘇卷,5~6)讀某地地形與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1)與乙地相比,將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慮的因素是(
)A.地形 B.水源C.植被 D.坡向(2)與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
)解題思路:第(1)題,甲、乙兩地位置→在河流溝谷兩側的山坡上→甲地位于河谷北側,為陽坡;乙地位于河谷南側,為陰坡;陽坡采光較好,陰坡采光較差→坡向影響建筑物布局。第(2)題,改造后的等高線和改造前的等高線相比,靠近N一側→改造后的等高線上密下疏,坡度先陡后緩;靠近M一側→改造后的等高線上疏下密,坡度先緩后陡;建筑物的海拔相對于改造前降低。因此變化后的地形剖面圖應當是先陡坡再緩坡再陡坡,地勢整體下降,而且M與N之間既有坡度阻擋,也有房屋阻擋,無法通視。嘗試解答:(1)D
(2)B[訓練突破]下圖為某地區(qū)等高線地形圖。讀圖,完成第1~2題。
1.沿圖中a—b線繪制的地形剖面圖是(
)A2.在圖示區(qū)域內擬建一座防火瞭望塔,在①②③④的四個選址方案中,瞭望范圍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第1題,讀圖可知,該區(qū)域a—b剖面線起止點海拔均為300—400米,最高點海拔為700—800米,最低點位于河谷處,海拔低于300米,再由剖面線沿線地形類型和起伏狀況判斷,A項正確。第2題,瞭望塔應該選址在該區(qū)域海拔最高、周圍視野阻擋物少、瞭望范圍廣的地點。①③兩地海拔太低;②地暸望不到全區(qū);④地位于山頂,海拔高,可顧及全區(qū)。D第三環(huán)節(jié)核心素養(yǎng)提升[??紙D形]等高線地形圖的綜合判讀常見圖形判讀方法1.根據等高線的數值和疏密程度判斷地勢和地形判斷地勢高低主要根據等高線數值的大小來判定:數值大,地勢高;數值小,地勢低宏觀地形判讀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線稀疏,較為平直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等高線較稀疏,彎折部分較和緩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等高線較密集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小,等高線在邊緣處十分密集,而內部明顯稀疏盆地:海拔沒有一定標準。四周等高線較密集,數值大;中間等高線較稀疏,數值小海岸線:0米等高線表示海平面大陸架:海水深度一般不超過200米,且等深線稀疏大陸坡:海水深度超過200米,且等深線密集海溝:海水深度大,且兩側等深線密集2.根據等高線的形狀和疏密判斷水系、水文特征
判斷水系特征先根據等高線的形狀和疏密判讀地形,如等高線在河谷處凸向海拔高處,在山脊處凸向海拔低處,再根據地形判斷水系特征①山地常形成放射狀水系;②盆地常形成向心狀水系;③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嶺(山脊線);④山谷常有河流發(fā)育(山谷線)判斷水文特征①等高線密集的河谷,流速快,水能資源豐富,在陡崖處形成瀑布;②河流流量除與降水量有關外,還與流域面積(集水區(qū)域面積)有關;③河流出山口處常形成沖積扇(洪積扇)3.判斷河流流向、流域面積及水庫儲水面積
判斷流向由海拔高處流向低處,發(fā)育于河谷,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凸出方向相反判斷流域面積根據山脊線作為河流的分水嶺,確定河流的流域面積判斷水庫儲水面積找到最高水位的海拔,根據此海拔等高線所圍繞的范圍,估算其面積4.結合地形特征判斷氣候特征及差異
判斷氣候特征結合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勢高低、坡向(陽坡氣溫高,蒸發(fā)強;陰坡氣溫低,蒸發(fā)弱)等因素判斷判斷氣候差異氣溫差異求出相對高度,再用氣溫垂直遞減率0.6℃/100米計算溫差,地勢越高氣溫越低降水差異迎風坡降水多于背風坡光照差異陽坡多于陰坡,同一種植被在陽坡的分布上界高于陰坡典型例題下圖為我國東南丘陵局部地區(qū)等高線地形圖。讀圖,完成下列各題。(1)圖示地區(qū)河流干流的大致流向是(
)A.自東南向西北 B.自東北向西南C.自西北向東南 D.自西南向東北(2)圖示地區(qū)陡崖的相對高度可能是(
)A.40米 B.120米C.200米 D.280米(3)圖示①②③④四處中流速最快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題思路:第(1)題,考查等高線地形圖中河流流向的判斷。讀圖可知,河流干流流經地區(qū)西北高、東南低,故河流干流的大致流向為自西北向東南。第(2)題,考查陡崖相對高度的計算。計算陡崖相對高度的公式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