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霜霉病的識別及防治_第1頁
大豆霜霉病的識別及防治_第2頁
大豆霜霉病的識別及防治_第3頁
大豆霜霉病的識別及防治_第4頁
大豆霜霉病的識別及防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

真菌性病害

大豆霜霉病的識別及防治3一、為害癥狀

大豆霜霉病是大豆上發(fā)生較普遍的一種真菌性葉部病害,以在大豆生育期冷涼多雨的地區(qū)發(fā)生較重。尤以黑龍江、吉林最為嚴重。受害葉片提早枯黃脫落,在多雨年份造成的損失較大,一般減產6%~15%。種子被害率為10%左右,嚴重者26%以上,病粒百粒重下降4%~16%,發(fā)芽率降低10%以上。葉片

成株期葉片發(fā)病,密生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狀的黃綠色小斑點,后漸變成褐色,周圍呈深褐色,大小為2~3mm,因受葉脈限制而呈多角形,病健交界明顯。葉背的病斑上,產生灰白色霉狀物,后變?yōu)榛疑虻仙?。病斑可擴展合成較大的斑點,引起葉片早期大量脫落。為害大豆幼苗、葉片、莢和籽粒。最明顯的癥狀是葉背產生霉狀物。4豆莢

外部癥狀不明顯,但剝開豆莢,病粒表面粘附有大量灰白色的菌絲層。幼苗

幼苗發(fā)病,從第一對真葉基部現褪綠斑塊,沿主脈、側脈擴展,呈現淡黃色的大斑塊。濕度大時,病斑背面生灰白色霉狀物。病葉轉黃變褐而干枯,造成植株萎縮矮化,葉片凋萎早落,重者早期死亡。5二、病原物

病原物為霜霉菌(Peronosporaman-schurica(Naum.)Syd.)屬卵菌,霜霉目,卵孢子球狀、黃褐色、厚壁,表面光滑或有突起物。孢囊梗二叉狀分枝、末端尖銳,頂生一個孢子囊、無色,橢圓形或卵形。最適發(fā)病溫度為20~22℃,10℃以下或30℃以上不能形成孢子囊,15~20℃為卵孢子形成的最適溫度。圖.大豆霜霉病菌A.分生孢子梗B分生孢子C.雄器與藏卵器接觸D.卵孢子6三、侵染循環(huán)1、越冬病原菌以卵孢子在種子上或病葉殘體中越冬。2、侵染卵孢子隨種子發(fā)芽而萌發(fā),產生游動孢子,從寄主胚軸侵入,進入生長點,向全株蔓延成為系統(tǒng)侵染病害。隨后病組織上產生大量孢子囊,由風雨、氣流傳播。孢子囊萌發(fā)產生芽管后從氣孔侵入寄主,在細胞間隙蔓延,再形成孢囊梗和孢子囊,如此進行多次再侵染。結莢后,病株內的菌絲通過莖和果柄的髓部侵入莢內,引起豆粒發(fā)病,并在豆粒上形成菌絲和卵孢子。7四、發(fā)生因素1、氣候因素溫度20~22℃和高濕最利病害發(fā)展。低溫、多雨或陰天、露大發(fā)病多且重。2、栽培因素種子帶菌率高不僅苗期發(fā)病嚴重,也為成株期發(fā)病提供大量菌源,引起嚴重發(fā)病。大豆田連作,土溫低、土壤濕度大,發(fā)病重。8五、防治方法1、精選種子和種子處理播種前嚴格選種,清除病粒有利于降低苗期發(fā)病率,減少成株期菌源量。而播前用種子量的0.2%的瑞毒霉或甲霜靈拌種,或用種衣劑包衣是消滅種子上帶菌的最有效方法。2、選用抗病品種,加強田間管理大豆霜霉病菌寄生性很強,存在生理分化現象,選用抗病性強的品種是防治該病的最佳途徑。在田間管理方面要清除田間病株殘體并進行秋季翻地,以減少越冬菌源,合理輪作,增施磷、鉀肥以及排除豆田積水等,可以減輕發(fā)病。93、藥劑防治發(fā)病早期及時進行噴藥防治,可有效地控制病害的擴展蔓延。常用的藥劑有: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每公頃2.25~3公斤,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