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人類學-第三章、第二、三、四節(jié)_第1頁
(下載)人類學-第三章、第二、三、四節(jié)_第2頁
(下載)人類學-第三章、第二、三、四節(jié)_第3頁
(下載)人類學-第三章、第二、三、四節(jié)_第4頁
(下載)人類學-第三章、第二、三、四節(ji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節(jié)親屬組織〔2〕形成傳承擴展、、一、親屬組織的形成1.高等動物哺乳動物的群體2.人類的親屬組織人類最早的親屬組織是在以亂倫禁忌為根底的婚姻體系之上形成的,它已經(jīng)是社會組織,而非單純的生物組織。人類最早的親屬組織很可能是母系的復合型血緣群體。二、親屬組織的根本要素1.親屬關系和親等層次1〕親屬關系:親屬組織的所有成員之間都有親屬關系,并由此確定組織的邊界。親屬關系包含兩種根本關系:*血親關系:親屬組織如家族、宗族的主線由血緣親屬組成,他們有現(xiàn)實的共同祖先。泛化的親屬組織具有文化意義上的共同祖先,如民族、種族,所以他們都是同胞。*姻親關系:親屬組織的另一主線是由婚姻形成的姻親關系。對于血緣群體來說姻親是外來者,但它卻是親屬組織延續(xù)和擴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我國法律規(guī)定,親屬包括血親、姻親和配偶,前二個類型主要是第一個類型又分為直系和旁系兩局部。廣義的親屬組織包括所有這些類型,具體的親屬組織那么可以是其中一種類型加配偶如宗族或一種類型的一局部加配偶如家庭。中國古代親屬組織中的親屬類型***中國古代的親屬范圍我國古代有九族之說《白虎通義》卷三:

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者,謂父之姓為一族也,父女昆弟適人有子姑表兄弟為二族也,身女昆弟適人有子外甥為三族也,身女子適人有子外孫為四族也。母族三者,母之父母外祖為一族也,母之昆弟舅為二族也,母之女昆弟姨為三族也,……。妻族二者,妻之父岳父之族為一族也,妻之母岳母之族為二族也,……。

2〕親等層次親等層次是親屬組織的共有要素,它主要以血緣遠近縱向的世代和橫向的親表和性別男女親等差異為根底在組織中形成分層結構。親等確定方法:中國的喪服制,西方的羅馬法、寺院法。親等層次在親屬組織中的功能:使每一個成員都在組織中具有一個確定的角色位置,從而確定他們的權利和義務,及與其他成員的特定的關系。2.親屬組織的抽象表達方式為了表述的方便和標準,人類學使用一套抽象符號來表現(xiàn)親屬組織根本要素及相互關系:*3.親屬稱謂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親屬稱謂體系,它是區(qū)分不同文化的重要標志。如uncle,表達4種人:父親的兄弟、父親姐妹的丈夫、母親的兄弟、母親姐妹的丈夫。1〕親屬稱謂的功能:區(qū)分性別-區(qū)分世代輩分-區(qū)分血親的直系和旁系父親、叔伯、舅舅;兒子、侄子、外甥;哥哥、叔表哥、姨表哥-區(qū)分血親和姻親父親、岳父;表哥、內兄;侄子、女婿。**2〕親屬稱謂的類型默多克美國人類學家對250多個社會群體的親屬組織進行分析,在《社會結構》1949年出版中將親屬稱謂分為6種類型,得到廣泛的認可。不同稱謂類型說明對親屬劃分的不同類型。它們是:夏威夷型、愛斯基摩型、易洛魁型、克羅型、奧瑪哈型、蘇丹型。二、親屬組織的傳承任何群體要持續(xù)生存,必須有使它延續(xù)下去的制度:人們出生后按一定規(guī)那么被納入群體,人們死后按規(guī)那么把其所有的東西傳給后人。這些規(guī)那么,就是傳承制度。傳承制度從內容上分為嗣續(xù)獲得成員資格、傳襲獲得地位和權利、繼承從死者獲得財產(chǎn);從形式上,分為父系傳承和母系傳承和雙系傳承。1.親屬組織的傳承類型

父系傳承父系制現(xiàn)代社會都是父系制。古代主要文明都是父系制希臘、羅馬、中東、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印度、中國等。

父系傳承在父系制中,從父親方面獲得姓和身份嗣續(xù),獲得各種應有的權利傳襲,獲得財產(chǎn)、尤其是土地繼承。親屬組織的傳承類型母系傳承母系制在美拉尼西亞、北美洲、中部非洲、東南亞、印度的一些群體中可以看到母系制的存在。我國西南民族。在標準的母系制中,嗣續(xù)、傳襲、繼承都是來自母親方面。

母系制本巴人的例子弗思贊比亞的本巴人實行母系制。嗣續(xù):一個男子參加他母親的氏族,以母親和舅舅的出生地為籍貫,主要從母親一方認祖宗。一個具有酋長身份的男子記住的祖宗,母親方面有十三位,父系方面只有兩位。傳襲:男酋長的地位先傳給他弟弟,再傳給他姐妹的的兒子外甥,然后傳給姐妹女兒的子女。女酋長那么先傳給姐妹,再傳給她們的女兒、外孫女。繼承:以前男子的財產(chǎn)如弓來自舅舅,現(xiàn)在財產(chǎn)傳給子女而不是外甥;以前男子結婚住在妻子的村子,有兩三個孩子前方可搬回自己的村子,但孩子包括以后出生的都要送回妻子的村子。外祖父和舅舅對孩子有支配權。親屬組織的傳承類型雙系傳承雙系制雙系傳承是既從父系也從母系方面?zhèn)鞒?,它是父系制和母系制相互沖突和妥協(xié)的產(chǎn)物。*父系與母系的沖突人類文化中始終存在著父系與母系的沖突,表現(xiàn)為處于弱勢的一方總是頑強地顯現(xiàn)出自己的存在和地位。特羅布里恩德人的例子雙系制沖突特羅布里恩德人之例特羅布里恩德人新幾內亞規(guī)定:女子婚后,她的兄弟須供養(yǎng)她丈夫每年送大量食物,同時是她住在丈夫家和她的子女的保護人,她的兒子是她兄弟的繼承人。雙系制沖突特羅布里恩德人之例一個酋長的合法繼承人是姐妹的兒子外甥,他要將主要東西氏族統(tǒng)治權、貴重財物和巫術知識等傳給外甥。但該文化認可父親與兒子的親密關系,所以酋長們總是設法把一些不必須傳給外甥的利益打獵的優(yōu)先權、跳舞的優(yōu)先權、家傳巫術等送給兒子,這常常引起外甥的怨恨外甥與兒子的矛盾,等他死后,這些利益就會被新酋長外甥收回。特羅布里恩德人之例沖突的解決通過表兄弟姐妹之間的婚姻,酋長可以解決外甥與兒子的矛盾,保護兒子的利益。酋長的兒子娶他姐妹的女兒外甥的姐妹為妻。如此一來:1〕外甥就要供養(yǎng)他的兒子。2〕兒子可以住在自己的村子里按規(guī)定外甥來繼承酋長時,兒子必須搬出村子。3〕兒子的兒子可以繼承外甥的酋長地位因為他是外甥的外甥。結果:形成了交替式的雙系制。雙系制*雙系制的特點:特點一:雙系制往往從不同的親屬關系中繼承不同東西。如阿薩蒂人西非按父系居住,因為他們認為靈魂是通過父系傳承的,但財產(chǎn)、地位卻是通過母系繼嗣的,祭祀、治喪也由母系集團負責。雅柯人尼日利亞也按父系居住,土地是父系氏族的財產(chǎn);而動產(chǎn)牲畜、貨幣和地位那么是由母系傳承。祭祀和治喪也由母系集團負責。在祭祀時,母系集團分散在父系集團中的成員會集中在一起,從而加強集團的聯(lián)系。雙系制的特點

特點二:在某些雙系制社會中,由于多種親屬關系并存,因而具有了某種優(yōu)越性。如南太平洋島嶼上的一些雙系制社會具有極強的人口與土地的調適能力,即一個人在山坳里屬于多個親屬集團的情況下,當土地與人口發(fā)生矛盾時,可以方便地從土地缺少的親屬集團轉移到土地較多的親屬集團,獲得人口與生態(tài)的平衡。親屬組織的傳承2.親密關系的取向傳承方式的不同,形成了群體內部不同的親密關系取向。有些親屬之間的關系充滿柔情,親切隨便甚至放肆,有些那么充滿威嚴,拘謹克制和穩(wěn)重。如有些地方外甥可以辱罵舅父,搶奪他的財產(chǎn)甚至與舅母同房,舅父不得與外甥爭斗,并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幫助外甥。親密關系取向

列維-斯特勞斯把親屬組織中的親密關系分為5種類型:特布里恩群島型、西幼埃人型、切爾克斯人高加索型、湯加型、庫圖布湖型。前2種為母系傳承,后3種為父系傳承。三.親屬組織的擴展形式

1.親屬組織的擴展隨著人口的增長,親屬組織會擴展。親屬組織擴展是通過分支分化這種質變的方式完成的。分支有兩種形式:派分和派生親屬組織的擴展*派分:一個親屬群體分成大致相等的兩個或幾個局部。我國古代的分家。*派生:在群體中人數(shù)較少的一支,對原群體有隸屬關系。如霍比印第安人,人口太多時,某些女性成員會選擇他外定居,在一段時期內,新群體與原來的家相互認同。但它們遲早會斷絕初級群體認同關系。親屬組織的擴展

2.親屬組織的擴展形式隨著親屬組織不斷向外擴展并保有一定聯(lián)系,形成了新的親屬組織。最重要的形式有:胞族、氏族、宗族和家族。

如果2個氏族認為有共同的祖先,他們就組成一個胞族。胞族內部也不準通婚。親屬組織的擴展形式1〕氏族氏族是原始文化中最主要的親屬組織,但人們對它的認識至今模糊不清。氏族具有的特點公認的:A.每個氏族都有屬于自己的特殊的符號:名稱和圖騰。B.成員自認為互為親屬理論上是一個祖先的后代。C.實行族外婚但嚴格程度不一。D.氏族在政治和儀式上有重要作用。氏族

氏族的分布弗思非洲、澳大利亞、拉美尼西亞、北美的許多地方都有氏族。古代希臘人、羅馬人、中國人都有過氏族。

中國氏族傳說:最早的氏即氏族:燧人氏、神農氏、軒轅氏等。后來的神秘之物都與圖騰有關:如龍蛇或蜥蜴、龜、玄鳥、鶴鸛、虎等。親屬組織的擴展形式氏族氏族是原始文化中最主要的親屬組織,但人們對它的認識至今模糊不清。氏族具有的特點公認的:1〕每個氏族都有屬于自己的特殊的符號:名稱和圖騰。2〕成員自認為互為親屬理論上是一個祖先的后代。3〕實行族外婚但嚴格程度不一。4〕氏族在政治和儀式上有重要作用。親屬組織的擴展形式

氏族的分布弗思非洲、澳大利亞、拉美尼西亞、北美的許多地方都有氏族。古代希臘人、羅馬人、中國人都有過氏族。中國氏族傳說:最早的氏即氏族:燧人氏、神農氏、軒轅氏等。后來的神秘之物都與圖騰有關:如龍蛇或蜥蜴、龜、玄鳥、鶴鸛、虎等。氏族的分布但一些最簡單的原始文化沒有氏族,如安達曼人印度安達曼島、塞洛伊人和塞茫人馬來西亞、愛斯基摩人亞-美北部、加利福尼亞印第安人、火地島人等。波利尼西亞和中非的一些部落也沒有氏族。親屬組織的擴展形式2〕世系群世系群是單系傳承的的繼嗣群體,世系群的成員都可以從系譜上追溯到他們共同的祖先。宗族宗族是父系繼嗣的世系群,成員由男子和男子的后代組成,按照男系一直追溯到最早的共同男性祖先。宗族宗族是由擁有一個共同男性祖先的假設干家族組成的世系群。它一般包括一個主干家族嫡長子系和假設干親支家族。宗族一般有少量的共有財產(chǎn)如族田、學田、族廟等,有統(tǒng)一組織機構嚴密程度不等,共同進行重要儀式,作為整體對外發(fā)生關系。宗族理論上實行單線傳襲,族長的位置、族產(chǎn)和家廟只傳給長子、長孫。此系家族即主干家族。宗族我國的宗族

我國古代有眾多聚居一地,擁有明確而可追溯的共同祖先的同姓族群,即宗族。象東漢、魏晉時期北方的士族、南北朝到隋唐時期的博陵崔氏、滎陽鄭氏、清河張氏、太原王氏、彭城劉氏等。魏晉時期和宋代,北方宗族大舉南遷,從此宗族呈現(xiàn)南盛北弱的局面。我國的宗族20世紀40年代之前欒城縣寺北柴村河北南部的例子該村有一個擁有強大凝聚力、并有嚴密組織的宗族,該族姓郝,占全村總戶數(shù)的35%。但與南方的宗族不同,這個強大宗族相當貧窮。全村戶均占有耕地14畝,郝姓70%的戶耕地缺乏4畝。該族中2家最大的地主只分別擁有60畝和35畝土地。由此看來,在華北地區(qū),宗族勢力的強弱與它的貧富并無必然的關系。欒城縣寺北柴村的例子郝姓進一步分為5門,盡管貧窮,但同族、同門意識十分強烈。

族長在祭祀禮儀和日常族務中的地位重要,由于貧富分化不彰,很少有人能以財富凌駕于族長權威之上。這點與南方不同。由于族田過小,族內設立規(guī)約,祭祀、宴會等族內活動的費用由各戶湊錢。欒城縣寺北柴村的例子宗族的權威在土地買賣中表現(xiàn)的最為明顯。假設有人出賣土地,同族人有優(yōu)先購置權。在寺北柴村,如果有人在未通知同族人,或以同族人出價相同的價格將土地售于族外之人,宗族有權宣布此項買賣無效。如果一個地主不管屬于哪個宗族向該族佃農要求高于常規(guī)的地租,宗族將聯(lián)合族人拒絕租種該地主的土地。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世系群家族家族也是父系繼嗣的世系群。家族由假設干父系家長制家庭組成,這些家長都是一個在世男性祖先的后代。家族的成員包括一個共同的男性祖先、他的所有男性后代及其配偶、他的所有未婚女性后代。家族

家族聚族而居,主要財產(chǎn)共有土地是共有的,房產(chǎn)一般屬于各家庭,有自己的規(guī)章制度,實行單線傳承長子傳襲。中國的家族

變通形式的家族-析產(chǎn)而未分的大戶

明清時代,“析產(chǎn)而未分戶”的大戶普遍存在,成為我國家族的主要形式。中國的家族變通形式的家族-析產(chǎn)而未分的大戶

析產(chǎn)而未分戶的家族,指在一個大戶之下,土地等主要財產(chǎn)已按諸子均分原那么做了析分,形成了眾多經(jīng)濟獨立的子戶門或房,但在官府的冊籍上仍按一戶登記在冊。在這種家族中,各子戶的土地等財產(chǎn)是私有財產(chǎn),可以自行買賣。各子戶之間的土地交易,也屬買賣關系。中國的家族河北省吳店等村的例子20世紀40年代前在這些村莊,村政治和宗教活動的根本單位是院子一個院子包括2-3個家,他們房屋相連或位于同一房屋的不同房間,其家長們通常是分灶起火而未出院的兄弟。

吳店等村的例子同院子的人作為一個整體參加祭祀活動。共同享有祖墳和墓地。親屬組織總結*親屬組織是新老成員有規(guī)那么的交替,從而能世世代代延續(xù)下去的血緣群體。*群體的延續(xù)本質上是單系傳承父系或母系,因為這樣群體的延續(xù)更有效率。*這樣的親屬組織主要有兩種形式:氏族和世系群宗族和家族。*工業(yè)社會之前的親屬組織同時是一個經(jīng)濟共同體。思考題一、什么是親屬組織?它有什么功能和特點?二、親屬組織是如何傳承的?三、親屬組織是如何擴展的?它有哪些擴展形式?四、如何區(qū)別氏族、宗族和家族?它們各有什么特點?五、我國的家族有什么特點?第三節(jié)

權力與權威

政治組織社會控制一、政治組織政治組織是成員之間具有穩(wěn)定權力關系的人類組織系統(tǒng)。政治組織有三大要素:領域活動空間、成員人、組織結構權力關系。政治組織通過內部的權力關系形成合法性權威,按一定規(guī)那么形成具有強制性的決定,影響或支配著組織成員的行為,從而實現(xiàn)社會控制,進行權益分配,防止和解決內外沖突,保障群體的存續(xù)。關鍵詞解釋:權力與權力關系:

廣義的權力即對他人的影響力,狹義的權力指建立于某種裁處能力之上的影響力,即具有一定強制性的影響力。

權力關系即政治組織內部上述影響力在不同人們中間的分配關系。權威:權威是被影響者自愿服從的權力,即具有合法性的權力。權威在日常語言中經(jīng)常與權力相混淆,指具有強制性的影響力,作為形容詞使用的時候尤其如此。政治組織的歷史類型多數(shù)人類學家認為塞維斯為代表,迄今為止人類已建立的政治組織共有兩種類型:松散的政治組織和集權的政治組織。

政治組織的兩種類型又分為四種形式:游群、部落;酋邦、國家。分散的政治組織*游群游群是狩獵-采集社會的政治組織,是最簡單、最原始的政治組織。游群有一定地域活動領地。游群的規(guī)模很小25人-100人之間,由幾個家庭組成。幾個游群間實行交換婚。游群:權力關系游群權力根底是家庭,平時各家庭自行其事,有宗教儀式、較大的狩獵等重大活動時聚在一起因此狩獵群體比采集群體在一起活動的時間長。游群是沒有中心的社會。游群:頭領頭領是臨時性的因事而設,沒有實質性權力,也不能從領導地位上領取報酬,對各種問題要依據(jù)公眾的意見處理協(xié)調者和參謀。頭領主要是一個奉獻性角色。因此沒有人積極爭取頭領地位。分散的政治組織*部落部落是早期農耕社會和游牧社會的政治組織,由幾個親屬組織氏族組成,同時它又是地域性組織村落聯(lián)合體。部落規(guī)模較大可達數(shù)百,共同占有一片土地,說同一種語言,有共同的文化傳統(tǒng),有共同的標志。部落地域性組織隨著農業(yè)、畜牧業(yè)的出現(xiàn),人們開始定居,定居點村的居民并非總是一個親屬群體,但他們組成了統(tǒng)一的組織。如在中非、所羅門群島、新幾內亞等地,村的重要性超過親屬組織,村民們自愿附屬于一個頭領,但他們之中只有一局部人與頭領有血緣關系。這種村即地域組織。地域組織在早期社會中,共同居住和共同占有土地是一種重要的聯(lián)系。由此形成的地域觀念并不一定完全與血親觀念重合是十分重要的文化特點。

*要讓澳洲西部的牧羊人把羊群趕到他們自己的地區(qū)之外是很困難的。*外出旅行的人臨死前常表示愿意葬在他們自己的土地上。*在毛利族的歷史上,曾有好幾次酋長說一句:讓我死在自己的土地上!就能使他重整隊伍,打退敵人。雷蒙德-弗思地域性組織概念的意義地域性組織在政治上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越是正規(guī)、興旺的政治組織,越是表現(xiàn)為地域性組織;越是原始、簡單的政治組織,越是表現(xiàn)為親屬組織。部落:權力關系部落沒有正式和永久的政治機構。部落首領是臨時性的,無強制性權力,主要靠人格魅力獲得權威,領導指導他人。阿奴克人的頭人葛拉克曼《部落社會的政治、法律與儀式》

阿奴克人生活在蘇丹與埃塞俄比亞交界地區(qū),每個村子有200-300人,分散在大草原上。阿奴克人的頭人氏族首領

村子的核心是頭人的宅院。與其他宅院無太大區(qū)別,只是圍墻上掛滿了動物骨骼。村子里的人都對頭人的宅院充滿敬意。但對頭人宅院不敬的人,頭人也沒有特別的權力進行制裁。阿奴克人的頭人頭人平時要慷慨地幫助村里的人,重大日子還要宴請他們。如果有一天村人發(fā)現(xiàn)頭人不再幫助他們,而是自己揮霍,并用自己的首飾去娶許多的妻子,而非盡心盡力地幫助年輕人結婚,那么,村人就會反對頭人,頭人也就失去了村人的支持。頭人不能夠強迫村人們服從他,秩序是靠一種自然過程逐漸形成的。因而頭人權威的范圍是與對村人付出的責任相匹配的。部落:權力關系部落事務由各個氏族村落的代表組成的部落會議非定期的決定,權力是集體性的。。易洛魁部落聯(lián)盟根本情況這是北美東部印第安人的部落聯(lián)盟,組成聯(lián)盟的幾個部落使用同一語系的方言,具有相同的風俗。周圍是敵對的阿爾袞琴人。每個部落分為兩個半族,每個半族由4個以上氏族組成。氏族實行母系制,行族外婚,以鳥獸為名。每一氏族由兩個以上的母系世系群組成各有一個女家長。易洛魁部落聯(lián)盟歷史聯(lián)盟的產(chǎn)生不早于1570年,原因是面對的阿爾袞琴人的威脅。傳說中創(chuàng)議聯(lián)盟的人叫希亞瓦塔,聯(lián)盟建立后,他即乘一白色小船消失。傳說聯(lián)盟最初有5個部落共建,它們土地相連,語言相通,并擁有幾個共同的氏族。18世紀初,又有Tuscaroras部落參加,形成6個部落組成的聯(lián)盟。易洛魁部落聯(lián)盟政治體制各部落有相對獨立性,各自處理內部事務。以氏族為單位選出50個沙監(jiān)即酋長組成聯(lián)盟議事會,代表各部落討論和決定對外戰(zhàn)爭與和平、部落間關系等問題權限所及。決定須全體一致通過方有效。故常發(fā)生多數(shù)強迫少數(shù)同意的情況。易洛魁部落聯(lián)盟

政治體制酋長沙監(jiān)死后,其家的女家長提出侯補人,通常是他的兄弟或外甥,不是兒子,經(jīng)過氏族會議、半族酋長、聯(lián)盟議事會三級通過,方可遞補酋長代表之位。酋長為家族世系群世襲,終身職務,但可廢黜。如果他不盡職責、暴虐、不知節(jié)制、通敵。廢黜可由女家長提出,或由議事會自己進行。易洛魁部落聯(lián)盟政治體制部落聯(lián)盟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常常難以統(tǒng)一行動此時聯(lián)盟往往面臨解體,因此是不穩(wěn)固的政治組織。獨立戰(zhàn)爭時,易洛魁部落聯(lián)盟議事會因未能達成一致而放棄對美國政府宣戰(zhàn),而是決定各部落自行決定參戰(zhàn)并自負其責或中立。表決結果為:兩個部落主張宣戰(zhàn),一個部落的兩個酋長反對宣戰(zhàn)。摩爾根《古代社會》分散的政治組織總結*親屬關系具有核心地位。在這種組織中,政治決定權主要環(huán)繞著氏族和世系群形成,個人的政治地位以其在親屬網(wǎng)絡中的位置為根底。*政治權力是分散的民主制。各群體氏族在權力結構中是平等的一致通過制,權力在組織中平均分布,受到多層制約,沒有明顯的權力中心。集權的政治組織

*酋邦酋長制“國家”酋邦是較高級的農業(yè)、畜牧業(yè)社會的政治組織。它是含有親屬組織因素的地域組織。

酋邦與部落聯(lián)盟的區(qū)別*部落聯(lián)盟中的各群體是平等的氏族等無上下之分;酋邦中的各群體分為不同階等。*部落聯(lián)盟內的權利是分散的;酋邦的權力是集中的,是有中心的社會。它利用一個控制中心進行社會資源的分配分工、分配、再分配。*部落聯(lián)盟的權力是集體性的、非正規(guī)的;酋邦那么產(chǎn)生了更加個人性的、制度化的權力。酋邦社會特征酋邦是一個不平等的社會。

部落社會的不平等是家庭內部性別、年齡的和個人之間技能、體力和像貌等的不平等;酋邦社會的不平等是群體之間家庭與家庭、氏族與氏族、部落與部落的不平等,是社會的不平等。酋長第二等級第三等級第四等級第五等級次子次子次子次子血緣群體的階等酋邦政治權力

權力的正規(guī)化:由于人口的增長、財富的增加和管理的復雜化,酋邦設有永久性的政治機構,產(chǎn)生了有巨大實權的酋長酋長組織戰(zhàn)爭、大型生產(chǎn)活動,因而擁有巨大的個人權力,他的決定能影響組織的所有成員及附屬于他的官吏集團親族。酋邦:政治權力

權力的來源:

酋長憑借神圣的宗教地位和所屬親屬組織的勢力獲得權力和權威酋長是宗教首領,被認為有超自然力量,他同時是強勢血緣集團的首領。

酋邦:政治權力

權力的壟斷:

酋長的職位是終身的和世襲的。其他重要職位一般由酋長的親屬擔任,不向其他群體開放。酋長及其親屬構成組織中的精英階層酋邦經(jīng)濟權力酋長有權征收人們的局部產(chǎn)品或效勞。各群體以貢品和禮物的形式上交酋長。酋長是組織中最大的財富擁有者。但不包括土地。酋長對獲得的局部財富進行再分配。通過公共宴會、救濟等形式的施舍。

烏干達邦國酋邦烏干達邦國社會組織結構:全國分為33個父系氏族,每個氏族分為幾個稱為Siga地域組織,每個Siga再分為幾個Einda。氏族、Siga、Einda都有自己的頭領。各氏族對王室有特殊義務,如豹氏族供給王室膳食和一個王妃,獺氏族供給供給樹皮布和一個王妃,象氏族為王室放牧并供給魚類等。酋邦烏干達邦國行政區(qū)域劃分:全國分為10個區(qū),每個區(qū)有一個酋長。此外有兩個大酋長,其中一個相當首相兼大法官,另一個管王的內務。每一區(qū)的酋長都需修一條通向王都的大路,約4米寬,每區(qū)的分區(qū)小酋長也要修一條較小的路通向區(qū)酋長的都地,王都的街道、城垣、宮室由全國出財物和勞役建設。酋邦烏干達邦國權力結構:王集中全邦權力,有權支配酋長,酋長經(jīng)常住在王都,不經(jīng)王的允許不得返回自己的區(qū),酋長不在時其副手代理其工作。王位世襲男系,其次的掌權者為王的姊妹與母親。權力壟斷在一個親屬組織手中。酋邦烏干達邦國經(jīng)濟權力:所有的土地都屬于王。至少在理論上如此。所有人都需向王交稅。稅為牛、羊、樹皮布、鋤、子安貝貨幣等。派往一區(qū)的稅收隊伍由王的1人,二大酋長、王后、王太后各派1人,區(qū)酋長的1人,共6人組成。所得稅物一少局部歸區(qū)酋長所有,其余歸王、王后、王太后、大酋長所有。大、小酋長們在自己各自的治地、屬地中也有專制的權力。權力結構演變的過程

*由于部落群體之間的競爭戰(zhàn)爭,首領的影響增強吸引追隨者,長子世襲制產(chǎn)生觀念。領導職位逐漸制度化,首領成為中心。大人社會

*首領作為中心進行資源在組織中的分配和協(xié)調組織戰(zhàn)爭、生產(chǎn)、交換,解決沖突,社會逐漸依賴于中心的協(xié)調,權力制度化并被集中。

*首領獲得特殊地位由社會的最大奉獻者變?yōu)樽畲螳@益者,進而他的家庭與世系群也獲得特殊地位,社會群體間的不平等產(chǎn)生階層社會。原始社會形成不同政治組織的原因地理環(huán)境組織的規(guī)模信息共享度政治組織的歷史類型*國家古代國家是存在專業(yè)化分工和市場交換的興旺農業(yè)社會的政治組織。國家是最正規(guī)、最復雜的政治組織。國家一般比酋邦有更大的領土和更多的人口,它是地域組織早期國家往往仍含有親屬組織的因素。國家與酋邦的區(qū)別:·酋邦以血緣、地緣等因素劃分社會等級,國家以經(jīng)濟因素分為階級。但早期國家仍帶有一些酋邦色彩?!で醢畹恼螜嗔εc神權是統(tǒng)一的,國家的政治權力可以與神權別離。如古代中國?!で醢羁繖嗤匝墶⒆诮桃蛩貫楦走M行統(tǒng)治,國家靠權力以暴力為后盾統(tǒng)治?!覊艛辔淞Α遥赫螜嗔φ螜嗔Φ母叨日交簢矣幸粋€統(tǒng)一的、專業(yè)化的中央統(tǒng)治權力和科層制水平不等的官僚組織,有一支常備軍或準常備軍。國家壟斷維持內部秩序和調節(jié)外部關系的一切權力,尤其是壟斷一切武力的使用。政治組織高度分層化:國家由相對穩(wěn)定的異質層次階級組成,各層次間的權力關系是不平等的根底是經(jīng)濟的不平等。國家:經(jīng)濟權力國家有權支配所轄領土上的一切資源和人口,并依靠更加正式的權力體系在更大程度上實施這一權力。亞細亞國家。國家有權征收組織成員的產(chǎn)品和效勞,并依靠更加正式的權力體系在更大的規(guī)模上實施這一權力。表現(xiàn)為復雜的稅收機制。國家的類型神權國家:最接近酋邦的國家,如古埃及。城邦國家:最接近部落聯(lián)盟的國家,如古希臘。帝國:由中心局部與征服的邊緣局部組成的國家。如羅馬帝國、蒙古帝國。貴族制君主國:由君主與貴族共同管理的國家,如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國家。官僚制君主國:由君主為首的中央政府管理的國家,如古代中國?,F(xiàn)代國家國家印加帝國秘魯十一世紀,兩個部落秘魯谷地的艾馬拉、克丘亞結成的聯(lián)盟相繼兼并周圍部落,十五世紀形成強大國家,十六世紀到達全盛。領土包括整個玻利維亞、厄瓜多爾、秘魯,以及局部阿根廷、哥倫比亞和智利。人口600萬。印加帝國

印加帝國信奉太陽教,印加王同時是大祭司,神權和政權集于一身。最初組織結構應當有濃厚的親屬組織特征,后來隨著不斷向外擴張,漸漸形成世襲的貴族集團王與高級官吏從中產(chǎn)生,與平民、奴隸構成三大階級。

印加王印加帝國印加帝國初期實行強大的國家控制,人民被按工作能力分為懷中嬰兒、能站立者、六歲以下者、受面包者6-8歲、作輕工者8-16歲、采椰子者16-20歲、健壯者20-50歲,一家之長和服勞役者、半老人50-60歲和睡著的老人60歲以上。國家分別加以控制、役使。

印加帝國帝國實行卡馬約制度,即將人民按每10、50、100、1000家組織起來,圴派官吏管理,官吏管理人民的一切公私事務,但最主要職責是監(jiān)督人民勞動和納稅勞役。另有眾多專職官吏,如專管道路、橋梁、水道、館驛、畜牧、記事、宗教者。印加帝國但印加帝國從未能實現(xiàn)對占領的地區(qū)進行有效的控制,只有局部地區(qū)由王族直接統(tǒng)治,其他局部那么由當?shù)刭F族代理統(tǒng)治。其統(tǒng)治制度卡馬約制度也只在核心地區(qū)及局部占領地區(qū)實行。十五世紀后期,帝國發(fā)生爭奪王位的內戰(zhàn),為西班牙入人侵創(chuàng)造了條件。十六世紀中期,印加帝國被西班牙殖民者滅亡1533滅亡,1572最后的抵抗平息。希臘城邦國家存在于前8-前4世紀,當時希臘有數(shù)百個城邦國家。希臘城邦國家社會分層1〕一等自由人有完全的政治權利,有土地,從事各種政治經(jīng)濟活動,由該國希臘人組成只有公民的后代才能獲得公民身分;2〕二等自由人沒有政治權利,可經(jīng)商、租用土地務農,由希臘人移民雅典:異邦人、前被征服者斯巴達:邊民、被剝奪公民權者違法者、釋放的奴隸組成;3〕奴隸沒有任何權利,由非希臘人、被征服的希臘人斯巴達:黑勞士組成。希臘城邦國家政治結構1〕公民大會由全體一等自由人男性參加,主要權力是通過或否決議事會的決策。

希臘城邦國家政治結構2〕議事會由各氏族代表或由貴族代表組成,主要權力是提出立法、行政議案,作出決策。

希臘城邦國家議事會雅典的五百人會議由10個部落以抽簽的方法從年滿30歲的公民中各選出50人組成,共500人。會議具有處理常務性財務、軍事、外交等的最高權力,對外代表國家接待外國使者,是事實上的政府。按部落組成10個主席團行使日常權力,每個團執(zhí)行職責一年的十分之一。希臘城邦國家議事會

斯巴達的元老院由30人組成,包括2個王出自固定的兩個家族,是軍事首領和最高祭司,28個元老不小于60歲。由公民大會選舉產(chǎn)生,有創(chuàng)議權、決策權、審判權可審判王,是權力最大的政治機構。

希臘城邦國家政治結構3〕公職人員人數(shù)不等雅典曾有9個,分管各類事務,斯巴達先是1個,后為2個,統(tǒng)管軍事、民政和祭祀,一般由議事會選出,公民大會通過。主要權力是組織實施各種決策和祭祀活動。希臘城邦國家政治結構4〕監(jiān)察官由公民大會選出,監(jiān)管所有政治機構和公民個人,權力巨大。斯巴達監(jiān)察團由5人組成,代表5個部落,由公民大會選出。古羅馬國家的產(chǎn)生過程王政時代前754-510,約240年共8位王,前5位王為部落聯(lián)盟時期.王政時代組織結構:3個特里布斯〔部落〕拉丁人、拉賓人、伊特魯里亞人--30個庫里亞〔胞族〕大氏族--300個氏族。主要是一個血緣組織。羅馬共和國前510-前30前510年,羅馬人民在元老院貴族的領導下,推翻了小??宋牡慕y(tǒng)治,并推選2個望族成員為執(zhí)政官,羅馬進入共和國時期。羅馬共和國的政治結構由人民大會、元老院和行政官職構成。1〕人民大會:分為4個庫里亞大會以血緣為根底:失去作用,只保有禮儀性意義。森都利亞大會以財產(chǎn)等級為根底:選舉執(zhí)政官、執(zhí)法官、監(jiān)察官等常設和非常設高級官員、終審高級官員判定的死刑案件。部落大會以地域部落為根底:選舉牙座市政官、財務官、以及低級官員、審理高級官員重罰的公民上訴案件。平民大會以地域部落和平民身分為根底。選舉保民官、平民市政官,及局部低級官員、審理平民官員重罰的上訴案件。大會實行集體票制度,無創(chuàng)議權。后期部落和平民兩大會成為主要立法機構,森都利亞大會只保存戰(zhàn)爭有關的立法權。2〕元老院:名義上是執(zhí)政官的咨詢機構,實際是共和國權力體系的中心。元老先后由執(zhí)政官、監(jiān)察官提名,后習慣上由離職高級官員充任,無薪俸。立法權:掌握創(chuàng)議權。人民大會只是通過或否決主持人的方案,而主持人的議案要先由元老院審議。行政權:指導和監(jiān)督高級官員,任命專制官等非常設官員。財政權:掌管國庫和國家收入,確定軍事費用和其他公共費用,確定稅收和貢賦,負責鑄幣。軍政權:負責組建軍隊、軍費籌集、軍需供給、調配將領,決定官兵戰(zhàn)后的獎懲。外交權:負責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外交實際活動。3〕行政官:分為高級官職有大占卜權、最高統(tǒng)制權、牙座和低級官職;國家官職和平民官職;常設官職和臨時性官職等。只有自由公民有資格任行政官職。高級官職實行年選制、雙位或復位同僚制。官職無薪俸。行政官員執(zhí)政官:所有行政官職的本原。常設高級國家官職。有權召集主持元老院會議和公民大會平民大會除外、提交議案,負責執(zhí)行大會決議、征集軍隊、任命軍官、指揮作戰(zhàn)、外交談判、主持祭祀。早期還有司法和財政權。執(zhí)法官:初為執(zhí)政官的次級同僚,分管原屬于執(zhí)政官的司法權,或受執(zhí)政官委托處理軍事、政治事務,執(zhí)政官外出時代理執(zhí)政官職務。后新設一執(zhí)法官,負責外邦人司法,原執(zhí)法官稱為城市執(zhí)法官,負責羅馬人司法審判,地位高于前者。后期增設的執(zhí)法官那么到行省作總督。行政官員監(jiān)察官:高級國家官職,主管民政。負責公民財產(chǎn)統(tǒng)計、管理公共土地的租賃、公共工程、收稅、監(jiān)督國家財政。監(jiān)管道德風氣。任其18個月。保民官:高級平民官職。人身不可侵犯。負責保護平民權益,具有絕對否決權,可否決國家官員的一切決定。負責主持平民大會,后具有立法創(chuàng)議權。平民市政官:中低級平民官職。掌管平民神廟和祭祀、維護城市秩序、興辦大型娛樂活動、負責城市糧食分配、監(jiān)督市場交易等。羅馬4個區(qū)各設1個平民市政官。行政官員財務官:中低級國家官職。早期為執(zhí)政官助手,后增設為4名,改為由部落大會選出。后增設更多,分別負責羅馬城、行省、隨軍出征時的財務。專制官:臨時性高級國家官職。主要在戰(zhàn)爭和危機時期設置,由元老院任命。貴族君主制國家封建制國家典型形式存在于歐洲中世紀。社會結構:貴族:領主,源于日爾曼軍事首領;教士。權力來源于神的權威和教皇。是國家主要依靠的主要力量。君主國王:最強大的領主,是平等者中第一人。農民和農奴:依附于領主。是人口的大多數(shù)。市民:包括商人、手工業(yè)者等。居住在自由城市中。貴族君主制國家封建制國家權力關系:國王與貴族:實行封建法:國王成認領主的自治權,領主為國王提供兵役和軍事費用。領主與其封臣亦實行此法:領主給封臣土地,封臣為領主服兵役。領主與農民農奴:實行莊園法:領主給農民土地使用權,農民為領主提供勞役、兵役。領主為農民提供保護,因此有權干預農民的財產(chǎn)、人身自由、婚姻等。貴族與市民:國王、領主成認城市的自治,城市為此提供勞役和賦稅。貴族君主制國家封建制國家權力關系的特點:

*各等級之間的權力關系是不平等的互惠型契約關系。

*重大政治問題由國王在大貴族參與下決定御前會議。王權處于主導地位他決定會議人選,有議題的最終決定權。

*權力關系受習慣法、成文法憲章的制約。官僚君主制國家典型形式存在于古代中國。社會結構:

官僚:掌握政治權力,是國家主要的依靠力量。

君主皇帝:官僚的最高層次,權力的中心。

大地主:與官僚有密切聯(lián)系,介于官僚與民之間,是國家重要的依靠力量。

民:包括中小地主、自耕家和佃農,是人口的大多數(shù)。

官僚君主制國家權力關系:

皇帝與官僚:官僚依附于皇帝,皇帝依靠官僚。官僚內部各級層的關系與皇帝與官僚相同。

官僚與大地主:官僚與大地主是利益共同體,但官僚是外在于地主的國家力量。官僚統(tǒng)治地主,也依靠地主。

官僚與民:官僚統(tǒng)治民,但官僚對民是開放的。在民內部,農民對地主沒有人身依附關系,只有經(jīng)濟契約關系。官僚君主制國家權力關系的特點:

*各等級之間的權力關系是不平等的、單向型的。下層對上層主要是義務,上層對下層主要是權利。

*重要政治問題由上層決定,下層無制度化參與機制。

*等級不是封閉系統(tǒng),各等級之間是開放的,可以相互過渡。2.政治權力關系分析

*權力關系的性質分析

*權力關系的結構分析

*權力關系的效能分析性質分析城邦、貴族共和國、王國、中國皇朝權力重心:希臘為人民大會1年召開40次,羅馬為元老院,英格蘭為國王和貴族后為國王和議會,中國為皇帝。直接權力根底:希臘為平民,羅馬為貴族,英格蘭為貴族后為新貴族與市民,中國為官僚集團。軍隊與人民的關系:前3種為半脫離脫離程度希臘和實行雇傭兵制之前的羅馬最弱、英格蘭次之,中國完全脫離。效能分析優(yōu)劣的比較總:各有優(yōu)劣。城邦貴族共和國王國國家與社會結合較緊密,權力受到制度化制約,國家意志較容易反映社會利益。國家整合社會的能力有限,內部紛爭和外部戰(zhàn)爭較多,不易穩(wěn)定。優(yōu)劣的比較中國皇朝國家更加脫離社會,國家權力缺乏制約社會無制度化表達利益和決定國家行為的渠道,國家意志容易背離社會利益除非儒家思想有效影響官僚集團。社會整合能力強,能有效集中社會資源干大事。系統(tǒng)分析城邦貴族共和國王國屬于柔性雙向平衡體系。弱控制、任何一方都沒有絕對壓倒另一方的優(yōu)勢。變革空間大,容易開展出新的社會經(jīng)濟、政治力量。如市民的產(chǎn)生和成長。失去平衡較易通過內部調整變成新的平衡體系。如君主制變成君主立憲制。系統(tǒng)分析中國皇朝屬于剛性單向平衡體系。強控制、一方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變革空間小,不易開展出新的經(jīng)濟、政治力量。如市民難以成長為強大力量。一旦打破平衡,就會崩潰但有很強的修復機制。如皇朝的周期性崩潰,卻不產(chǎn)生新的社會形態(tài)。二、社會控制社會控制是社會組織通過對其成員的載處,使其行為遵從社會標準,服從社會秩序的過程。社會控制是政治組織的主要功能之一。1.社會控制的實質社會控制實質上是文化內化的過程,即由外部標準控制轉化為內部標準控制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外部強制控制與內部自覺控制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社會控制分為外部控制和內部控制。外部控制與內部控制外部控制指通過外部權力強制形成的被動的行為控制;內部控制指通過自我對外部標準的認同或服從形成的主動的行為控制。內部控制是更加重要、更加積極、更加有效的控制。內部控制的意義社會的內部控制的根底歸根結底由個人的價值信念體系組成個人的宗教信仰和道德信念。在任何類型的社會中,個人的信念都是社會控制最可靠的因素。所謂人是自己的警察。2.社會控制的手段社會控制通過裁處實現(xiàn)。裁處指社會大多數(shù)成員對一種行為的評判性反響,它是通過對個人權利的增加或剝奪實現(xiàn)的。裁處依正面表揚性的、反面貶斥性的、正式有組織有依據(jù)的、非正式自發(fā)的和較隨意的幾種性質,可分為四種類型。正正、正非、反正、反非。正式的正面裁處:

表彰、授勛、提職等。非正式的正面裁處:

好的口碑等。

正式的反面裁處:批評、處分、降職、監(jiān)禁、判刑等。非正式的反面裁處:輿論的非議,包括指責、挖苦、嘲笑、漫罵、回避、孤立、敵視等。

3.社會控制的類型習俗習俗是由文化傳統(tǒng)和眾人認同的時尚文化共同形成的行為標準,它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

**習俗的非理性習俗往往與超自然因素相互滲透,因此習俗往往無道理可講。中國以六順、八發(fā)、十圓滿為吉,過年福字倒貼福到;但六可解為漏,八可解為趴、扒,十可解為失,且中國有滿那么溢之說,福字倒貼可解為福倒。

習俗的非理性美國在一些旅游城鎮(zhèn)可以穿泳裝上街,但卻不可以穿睡衣出現(xiàn)在公共場所。習俗在現(xiàn)代的作用習俗在松散的政治組織中是最重要的社會控制方式,在集權的政治組織中仍然對人們的行為有重要的制約力。在集權的政治組織中,習俗與正規(guī)的社會控制標準法律、行政法規(guī)等往往是對立的,由于它們的作用形成了組織中的潛規(guī)那么。如官場潛規(guī)那么、商場潛規(guī)那么等。習慣法習俗開展了的形式是習慣法。習慣法是介于習俗與法律之間的規(guī)那么體系,它與習俗相比有更強的正式性,與法律相比卻是非正式的。習慣法至今仍是重要的社會控制形式。***習慣法人類社會早期影響最大的習慣法是血親復仇規(guī)那么。血親復仇的觀念根底是族群意識我族中心主義的集體無意識。當族群的一分子被殺害不管什么原因,族群有責任為其復仇。復仇針對群體,通行的規(guī)那么是必須殺死加害方的一人。如不履行復仇的責任,死者的族群,尤其是其親屬將極大地蒙羞。***習慣法中國的宗法制度也是一種習慣法。典型的中國宗族有成文的宗規(guī)族約及相應的裁處機制,宗族靠這些進行社會控制。宗法起作用的主要因素還是人們的信念。

***習慣法古代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也是一種習慣法地緣性的法。

凡同約者,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禮俗相交,患難相恤,有善那么書于籍,有過假設違約者亦書之,三犯而行罰,不悛者絕之。《宋史》呂大防傳*法律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以國家權力保證實施的行為標準。這里的法律〔1〕指成文法;〔2〕包括一切由政府公布的行政法規(guī)。

*法律法律是現(xiàn)代政治組織最重要的社會控制手段。

**非正式手段的弱化在現(xiàn)代社會中,非正式裁處手段弱化了。背景:現(xiàn)代政治組織中的血緣、地緣因素淡化或消失,人們的生活日益遠離這些因素。根源:個人對其他個人的責任范圍縮小原那么上只對自己和小家庭負責。個人之間不再有直接的責任關系如親屬責任。表現(xiàn):人們的生活日益理性化,不再關注和干預別人的行為。*超自然力量在早期政治組織中,超自然力量是社會控制的主要手段。在現(xiàn)代政治組織中,超自然力量通過與習俗相互滲透,仍然具有一定社會控制功能。

超自然力量控制的主要通過巫術、禁忌、誓言和神裁等途徑約束人們的行為。

**超自然力量的途徑*巫術:產(chǎn)生即時的行為標準。我國古代社會人們的婚喪嫁娶、生產(chǎn)活動的有關決定,乃至國家大事的各項決策,都離不開巫術的指導。那時巫、覡、祝、卜是非常重要的社會控制角色。**禁忌:產(chǎn)生穩(wěn)定的行為標準。禁忌廣泛存在早期政治組織中,我國古代人們的出行、動土、婚嫁都有禁忌,如歷書上的兇吉日、生辰八字等。在宗教國家,禁忌演化為宗教戒律,是社會控制的重要手段。***誓言:產(chǎn)生神圣而長期的行為標準。誓言指在神面前宣示的行為約定。在宗教社會,誓言是有力的社會控制手段,在我國那么只有巫術咒語層面的誓言,行為約束的功能不強。***神裁:產(chǎn)生神圣而即時或長期的行為標準。神裁是通過超自然手段判定是非的習慣法。如塔納拉人馬達加斯加的沸水撈石,其他還有撈油鍋、服毒等。在宗教國家,神裁演變成宗教裁判制度,發(fā)揮了有力而穩(wěn)定的社會控制作用。超自然力量在在現(xiàn)代社會中,超自然力量仍然發(fā)揮著社會控制的作用。如對兇吉的迷信等。第三節(jié)思考題1.什么是政治組織?它的功能是什么?它與親屬組織是什么關系?2.政治組織有哪些類型?它們之間有何不同?3.社會控制的實質是什么?如何理解內部控制的意義?4.社會控制的手段是什么?它有哪些形式?5.為什么法律成為現(xiàn)代社會最重要的社會控制手段?第四節(jié):

物質活動交換互惠再分配市場交換人物介紹:卡爾·波拉尼卡爾·波拉尼〔1886-1964〕,出生于布達佩斯,成長于奧地利。1933年因納粹上臺前往英國,后在美國定居。早年從事經(jīng)濟史研究,后致力于經(jīng)濟人類學研究。創(chuàng)立了社會整合模式理論,重視經(jīng)濟體系與整個社會體系的緊密聯(lián)系,提出了人類物質交換中的互惠、再分配和市場交換理論。一、互惠互惠互酬是人類早期的物質交換模式,指親屬、朋友間的相互贈予行為。贈予與回報。1.互惠的性質互惠是一種物質活動的交換,但這種交換不是自由的,而是親屬、朋友間所具有的的義務。人們參與互惠交換的動機,往往不是物質利益,而是防止受到社會的輕視、排斥或降低聲譽?;セ葜械馁浻枋菑V義的,包括精神的付出尊敬關愛,但主要指物質的產(chǎn)品、效勞交換。2.互惠的形式互惠主要兩種形式:

*一般互惠

含意:一般互惠指不計算交換物品的價值,也不指明回報時間的互惠交換。如許多狩獵民族有在一定親屬或地域群體范圍內分享獸肉的習俗。這并非單向贈予,而是有回報的。但在贈予他人時,贈予者并不能確定何時得到回報,也不指望同等數(shù)量的回報,這就是一般互惠。一般互惠意義:互惠交換在早期社會中是非常有意義的。以分享肉食為例:〔1〕它相當于某種儲蓄,保證食物的經(jīng)常性供給?!?〕它密切了群體的關系。鄂溫克人的烏力楞組織:建國初期.內蒙如亞格魯其烏力楞由6家組成,如一家打到一只犴達罕,要把犴肉分成6份,每家一份。打中野獸的人絕對不要獸皮,而要送給共同出獵沒有打中的人,如有5人出獵,一個人只有打中第5只犴時,才會獲得自己的獸皮?;セ莸男问?/p>

*平衡互惠

含意:平衡互惠指在預定時期可獲得價值大體相等回報的物質活動交換。

性質:平衡互惠具有了等值要求,但交換包含著深厚的情感因素和義務關系。平衡互惠新幾內亞庫拉交易圈:馬林諾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新幾內亞庫拉區(qū)各島嶼間的庫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