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詩學省公開課金獎全國賽課一等獎微課獲獎課件_第1頁
比較詩學省公開課金獎全國賽課一等獎微課獲獎課件_第2頁
比較詩學省公開課金獎全國賽課一等獎微課獲獎課件_第3頁
比較詩學省公開課金獎全國賽課一等獎微課獲獎課件_第4頁
比較詩學省公開課金獎全國賽課一等獎微課獲獎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比較詩學1/45一、定義

在比較文學中所謂“詩學”,普通指就是文藝理論。厄爾·邁納《比較詩學》:“‘詩學’能夠定義為關于文學概念、原理或系統(tǒng)。”亞里士多德把詩學看作一個獨立學科,與哲學、政治學、倫理學和邏輯學等學科地位相同。2/45西方在《詩學》一書中,亞里士多德以當初盛行文類——戲劇為基點全方面地探討了詩起源、詩種類、詩功效等問題。實際上,他詩學研究對象并不但僅限于詩歌狹小范圍,還包括史詩和戲劇,甚至音樂和舞蹈等,也就是說詩學研究對象是廣義詩。因為這部著作成為歐洲美學史“第一篇最主要美學論文,也是迄今前世紀末葉一切美學概念依據(jù)”,所以以后西方經(jīng)常把詩學看作是文藝理論代名詞。3/45總而言之,在西方文化語境中,“詩學”一詞在亞里斯多德那里是指文學理論;中世紀則主要指詩歌創(chuàng)作技藝和技巧;本世紀以后,因為形式主義文論家努力,它被用于指稱廣義文藝理論,包含對一切文藝體裁理論總結和研究。4/455/45葉維廉《比較詩學》美國加州大學比較文學系主任葉維廉《比較詩學》一書,是又一里程碑式著述。尤其在《中西比較文學中模子應用》一文中,提出不一樣文化系統(tǒng)決定著不一樣“美感運思及結構行為”,形成不一樣文學“模子”理論,不應該用一方既定文學模子去硬套在另一方上,必須采取兩種模子同時進行方法?!耙獙で蟆蚕唷覀儽仨毞艞壦朗匾粋€模子固執(zhí),我們必須要以兩個‘模子’同時進行,而且必須尋根探固,必須從其本身文化立場去看,然后加以比較和對比,始能夠得到二者面貌?!?/45比較詩學(ComparativePoetics)就是經(jīng)過對各種文學現(xiàn)象理論體系研究,去發(fā)覺全人類對文學規(guī)律共同認識。比較詩學主要指不一樣國家(民族)和不一樣文化體系文學理論之間比較研究。相對于傳統(tǒng)各民族文藝理論研究而言,比較詩學更關注于一個跨民族、跨文化文學本質規(guī)律探求,并在這種跨越中闡述不一樣文學理論各自所含有特征。東方7/45不論中西詩學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差異,但它們都是對于文學藝術審美本質共同探求,換句話說,中西方文論即使從不一樣路徑走過來,但它們目標是一致,其目標都是為了把握文學藝術審美本質,探尋文藝真正奧秘。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論能夠進行對話和溝通最堅實基礎,是中外文論可比性根源,因為任何文學研究(包含比較文學研究)根本目標,就是為了把握住人類文學藝術審美本質規(guī)律。——曹順慶8/45中西比較詩學發(fā)展歷程

(一)中西比較詩學萌芽時期(1840-1919)

1、比較意識確實立與中國詩學譜系轉型——王國維

2、當代性詩學中國視野——裘廷梁、蔡元培

3、魯迅及其《摩羅詩力說》

(二)中西比較詩學前學科時期(1919-1987)

1、梁宗岱《詩與真》、《詩與真二集》2、宗白華《美學散步》

3、朱光潛《詩論》

4、錢鍾書《談藝錄》、《管錐編》

5、王元化《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

(三)中西比較詩學創(chuàng)建(1987-)

1、曹順慶《中西比較詩學》

2、劉小楓《拯救與逍遙》

3、黃藥眠、童慶炳主編《中西比較詩學體系》

4、樂黛云及其《世界詩學大辭典》

5、饒芃子《比較詩學》

6、狄兆俊、張法等人中西比較詩學研究(四)臺港中西比較詩學:黃維梁及其“中西互釋”(五)海外漢學界中西比較詩學

1、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

2、施友忠等人《文心雕龍》研究及西方中國古代文論研究

3、葉維廉及其比較詩學

4、張隆溪、趙毅衡中西詩學研究

9/45二、比較詩學三方面比較第一是對不一樣民族、文化中詩學概念、范圍和命題比較。中西方詩學往往都有顯著概念范圍不一樣。比如西方詩學中比較常見概念有悲劇、喜劇、優(yōu)美、高尚、經(jīng)典、象征、隱喻、結構、解構等等,而中國古典詩學中概念與西方詩學概念范圍十分不一樣,主要概念范圍有賦、比、興、風骨、心象、氣韻、意境、意象、神采、妙悟等等,與西方概念完全是兩種不一樣體系范圍,與西方概念差異非常大。對這些概念進行梳理,是研究中西方比較詩學基礎。

10/45表述文學與世界關系術語中國:道、物等西方:模仿、理念等表示文學與作者關系術語中國:神思、妙悟、感興等西方:靈感、迷狂、直覺等表述作品內(nèi)在關系術語中國:文、意、真幻、氣韻等西方:符號、思想、結構、敘述等表述文學與讀者關系范圍中國:興觀群怨等西方:凈化、寓教于樂等11/45《易經(jīng)》:“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崩献樱骸暗揽傻?,非常道?!标憴C:“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嚴羽:“不涉理路,不落言荃?!焙诟駹枺赫Z言表示心蘊既過又不及。尼采:語言乃為凡庸事物而設,故“開口便俗”。斯賓諾莎:文字乃迷誤之源。伽達默爾將語言既作為與人溝通“橋”又作為交往障礙“墻”。解構主義對文字消解。12/45第二是整體比較。是指比較體系、形態(tài)、精神模式、觀念不一樣等詩學體系外貌之比較。第一個不一樣詩學體系外在風貌特征是什么;第二個不一樣詩學體系內(nèi)在本質是什么,他們內(nèi)在結構是怎樣;第三各種詩學理論歷史過程及其特點是怎樣。思想體系比較,是最高層比較。這也是詩學比較歸宿。西方詩學整體性是什么,東方詩學整體性是什么,讓它們進行對話。中國人重表現(xiàn),西方人重再現(xiàn),中國人是用藝術精神看科學,而西方人是用科學精神看藝術;西方人科學主義精神比較強,而中國人人文主義精神比較強,組成了詩學體系中更高層差異。

13/45第三是綜合比較。詩學問題不能簡單地看做一個文學理論問題。這只是它出發(fā)點和歸宿,而實際上要考查詩學問題,必須有更遼闊恢弘視野。跨出文學領域,在多領域、多學科、多層次角度加以考查,才有可能真正認識它內(nèi)在面目。要研究文學理論必須同時結合其它理論,比如哲學、文化學、歷史學、心理學等等科學。14/45曹順慶:“中國與西方文論,即使含有完全不一樣民族特色,在不少概念上截然相反,但也有著不少相通之處。這種相異又相同情況,恰恰說明了中西文論溝通可能性和不可相互取代獨特價值:相同之處愈多,親和力愈強;相異之處愈鮮明,互補價值愈重大?!?5/45不論中西詩學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差異,但它們都是對于文學藝術審美本質共同探求,換句話說,中西方文論即使從不一樣路徑走過來,但它們目標是一致,其目標都是為了把握文學藝術審美本質,探尋文藝真正奧秘。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論能夠進行對話和溝通最堅實基礎,是中外文論可比性根源,因為任何文學研究(包含比較文學研究)根本目標,就是為了把握住人類文學藝術審美本質規(guī)律。16/45三、比較詩學方法論1.闡發(fā)研究2.對話研究17/45闡發(fā)研究“闡發(fā)研究”應該是雙向、相互,應是中西互釋,并明確指出“闡發(fā)研究關鍵是跨文化文學了解?!?8/45對話研究所謂對話研究就各自認可對方文化特色及其價值,經(jīng)過對話互釋互補,從而到達跨文化創(chuàng)造與建構。當代中國文論怎樣建立自己話語權?

三大路徑和起源:(1)中國傳統(tǒng)文論發(fā)掘和整理(2)馬列文論開放和發(fā)展(3)西方文論研究和對話19/45(一)可比性標準

1、本體論標準

研究者必須分別深入到不一樣詩學本體中去,從整個詩學構架、運思方式,到概念、范圍要求性內(nèi)質,都必須進行跨文化思索和了解,一個身份轉換和文化認同是這種本體論研究前提。

2、系統(tǒng)性標準(1)相對文學而言,詩學理論對系統(tǒng)依賴性更強,這種思索連續(xù)和意義邏輯連接是一個完整意義得以表示前提。(2)一個詩學體系必須與整個大文化系統(tǒng)聯(lián)絡起來進行考查了解,如中國詩學是由儒家詩學、道家詩學和佛教詩學所組成,這么,中國詩學實際上與整個中華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各種文化原因都存在著親密聯(lián)絡。

四、比較詩學研究標準

2020/45

所謂闡發(fā)研究,即將不一樣民族文學觀念、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中一些含有內(nèi)在可比性基本問題加以相互印證,相互發(fā)覺,相互闡釋,并相互利用,以求把握文學普遍規(guī)律。即在相互參考中找到共同問題,證實共同性,以到達深入溝通和了解。(一)語言轉換標準語言是信息與文化承載者,當兩種語言發(fā)生碰撞時候,實際上給了不一樣傳統(tǒng)文化、思想觀念、民族意識一個相互接觸、猜測、選擇、接收機會。所以,語言轉換實際上是文化與觀念轉換。(二)理論相互滲透

理論普適性決定了中西比較詩學理論相互滲透與關聯(lián)。(三)詩學范圍對比分析

中國文學理論界中西比較詩學研究是從詩學范圍比較分析開始。

(二)闡發(fā)性標準2121/45(三)綜合性標準

1、文化層面2、本體層面3、范圍層面當前國內(nèi)比較詩學界學術研究重心:“中國古代文論與西方文學理論比較研究”;“中國古代文化話語當代轉化”等。22/45模仿說與表現(xiàn)說不一樣艾布拉姆斯把文學理論分成四大部分。文本與世界關系組成他稱之為模仿理論,也就是普遍認為詩歌(文學藝術)模仿自然(客觀世界)。23/45艾布拉姆斯《鏡與燈》艾布拉姆斯理論24/45表現(xiàn)說《尚書?堯典》:“詩言志”魏晉南北朝:陸機《文賦》:“精鶩八極,心游萬仞”;“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劉勰《文心雕龍》:“寂然凝慮,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鐘嶸《詩品》:“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唐宋:“意境說”、“妙悟說”: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嚴羽《滄浪詩話》;明代:李贄“童心說”、“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性靈說”;清代:王士禎“神韻說”,袁枚“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25/45周來祥認為:“從體系上看,西方偏重于再現(xiàn),東方則偏重于表現(xiàn),詳細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第一,東西方都以古典友好美作為美理想,但西方偏重于形式友好,而東方偏重于倫理內(nèi)容友好。第二,東西方都強調(diào)再現(xiàn)和表現(xiàn)結合,但西方更偏重再現(xiàn)、摹仿、寫實,東方更側重表現(xiàn)、抒情、言志。第三,西方再現(xiàn)藝術(小說、戲?。┯绕浒l(fā)達,對應地發(fā)展了藝術經(jīng)典理論;中國表現(xiàn)藝術(詩歌)繁榮,對應地創(chuàng)造了藝術意境理論。第四,東西方都強調(diào)真善美統(tǒng)一,但西方側重真與美結合,中國則側重真與善統(tǒng)一,強調(diào)文藝教化作用。”26/45西方人文學藝術在傳統(tǒng)上比較偏重于世界知覺認識,所以它們把文學本質看成是模仿,把主體看成是映照客體鏡子。中國傳統(tǒng)文藝則側重于對世界感情體驗,所以總強調(diào)文藝所表現(xiàn)不是那個物,而是作為主體作家,是作家情志。西方在模仿說理論基礎上,建立起是以敘事為本位詩歌體系。中國在表現(xiàn)說理論基礎上,建立起是以抒情為本位詩歌體系。27/45濟慈《秋頌》(二)誰不經(jīng)常看見你伴著谷倉?田野里也能夠把你找到。你有時隨意坐在打麥場上,讓發(fā)絲伴隨簸谷風輕飄,有時候,為罌粟香所沉迷,你倒臥在收割二分之一田垅,讓鐮刀歇在一畦花旁,或者,像拾穗人越過小溪,你抬頭背著谷袋,投下倒影,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坐幾點鐘,你耐心瞧著漸漸滴下酒漿。Whohathnotseentheeoftamidthystore?

Sometimeswhoeverseeksabroadmayfind

Theesittingcarelessonagranaryfloor,

Thyhairsoft-liftedbythewinnowingwind;

Oronahalf-reap’dfurrowsoundasleep,

Drows’dwiththefumeofpoppies,whilethyhook

Sparesthenextswathandallitstwinedflowers:

Andsometimeslikeagleanerthoudostkeep

Steadythyladenheadacrossabrook;

Orbyacyder-press,withpatientlook,

Thouwatchestthelastoozingshoursbyhours.28/45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飛。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fā)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29/45創(chuàng)作論——“真”與“誠”“真”:西方詩學強調(diào)所摹仿客體真賀拉斯:詩人描寫必須切近生活真實;賽萬提斯:作家模仿外物,模仿得越維妙維肖,就越完美;霍布斯:逼真是詩一個不可逾越約束;巴爾扎克:細節(jié)真實是作品不朽秘密。30/45“誠”:中國古人強調(diào)真大抵偏于主觀感受真、情感真,即所謂“誠”?!靶揶o立其誠?!薄安痪徽\,不能感人。”(明)李東陽:“貴情思而輕事實?!敝袊糯姼鑲鹘y(tǒng)中“傳神”,并不是要求藝術家寫出外在真實,而主要還是表現(xiàn)藝術家感受。31/45彼特拉克《歌集·輕拂和風》輕拂和風送來明媚時光,花兒、青草和春伴侶回來了;燕子啾啾亂啼,黃鶯嚦嚦歡唱,純潔、璀璨春天。32/45杜牧《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山村水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33/45作品論——意境與經(jīng)典意境是中國古代文論主要范圍,也是最能表達中國傳統(tǒng)詩學特點有代表性范圍之一。“意境”一詞最早見于唐代王昌齡《詩格》,在王國維那里,“意境”被作為評判文藝作品成敗和藝術價值高低尺度,“文字之工不工,亦視其意境之有沒有,與其深淺而已”。意境本質特征為情景交融、虛實統(tǒng)一、物我貫通。34/45經(jīng)典是西方文藝理論關鍵術語。從亞里士多德、賀拉斯到黑格爾,對經(jīng)典敘述雖有不一樣,最初側重于共性,突出是經(jīng)驗普遍性,近代以來強調(diào)個人,表現(xiàn)人覺醒,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經(jīng)典即共性與個性統(tǒng)一。35/45意境與經(jīng)典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意境側重于景物描繪,經(jīng)典側重于人物塑造;意境更偏重于主體情感表現(xiàn),經(jīng)典更重視客觀形象再現(xiàn)。王國維《人間詞話》:“明月照積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懸明月”“黃河落日圓”,此種境界,可謂千古壯觀。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賀鑄《青玉案》:“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眮喞锸慷嗟隆对妼W》:“詩所描述事帶有普遍性……所謂‘有普遍性事’,指某一個人,按照可然律或必定律,會說話,會行事。”“畫家所畫人物應比原來人更美”,“比實際更理想”。

黑格爾把經(jīng)典稱為“理想”。“理念就是符合理念本質而現(xiàn)為詳細形象現(xiàn)實,這種理念就是理想?!?6/45作家論——人品與詩品我國古代考究“文如其人”,作者之人格至關主要。孟子:“讀其書,頌其詩,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世也?!保ā度f章篇·下》)西方文學理論中“意圖謬誤”說反對把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作為評價作品成敗標準。37/45觀賞論——逆志與求知中國古人審美更多地是一個體驗活動,體驗路線是“以意逆志”,與作者本意相會。而且這種體驗是難以表述領悟。西方學者審美是一個認識活動,他們大多是出于對知識渴求而閱讀作品,并在認識中享受美感。文學作品被視為世界和可知事物地圖,經(jīng)過把握文學作品深刻本質內(nèi)容而取得發(fā)覺愉悅。38/45中西方現(xiàn)實精神中國現(xiàn)實理論《論語?泰伯》:“興、觀、群、怨”;“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睹娦颉罚骸霸娬撸局?,在心為志,講話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發(fā)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情發(fā)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曹丕《典論?論文》:“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白居易《與元九書》:“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p>

39/45西方實用理論柏拉圖:“政教說”賀拉斯:“寓教于樂”16世紀,錫德尼:“教育與怡情”(《為詩一辯》);17世紀,蒲伯:《人論》、《道德論》;18世紀,約翰生:《漫游者》、《詩人傳》。40/45妙悟說與迷狂說

同:妙悟說與迷狂說都認為文藝創(chuàng)作是在非理智狀態(tài)下進行。嚴羽《滄浪詩話·詩辨》:“夫詩有別才,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卑乩瓐D:“神對于詩人們就像對于占卜家和預言家一樣,奪去他們?nèi)粘@碇?,用他們作代言人”;“大詩人都是受到靈感神代言人”。41/45異1:(1)妙悟說主張在長久積累之中,自然而然地悟入。

比如:呂本中《童蒙詩訓》:“悟入之理,正在功夫勤惰之間”;“作文必要悟入處,悟入必自工夫中來,非僥幸可得也。如老蘇之于文,魯直之于詩,蓋盡此理也。”蘇軾《東坡前集》:“頗怪浮屠人,視身如丘井,頹然寄淡泊,誰與發(fā)豪猛?細想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眹烙稹稖胬嗽娫挕罚骸跋软毷熳x《楚辭》,朝夕諷詠,認為之本;及讀《古詩十九首》,樂府四篇,李陵、蘇武、漢、魏五言皆須熟讀,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觀之,如今人之治經(jīng)。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醞釀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42/4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