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秦漢文學緒論+第一章秦及西漢散文_第1頁
8.秦漢文學緒論+第一章秦及西漢散文_第2頁
8.秦漢文學緒論+第一章秦及西漢散文_第3頁
8.秦漢文學緒論+第一章秦及西漢散文_第4頁
8.秦漢文學緒論+第一章秦及西漢散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秦漢文學緒論

從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公元前221年)到東漢末獻帝建安初年(公元196年)這一歷史時期的文學,時間前后約400余年。秦漢朝代情況時代時間建國者都城亡國時間世代秦前221年~前206年始皇帝嬴政咸陽(陜西咸陽東北)前206年被劉邦領(lǐng)導的起義軍所滅共歷2世、15年西漢前202年~公元8年高祖劉邦長安(陜西西安西北)公元8年被王莽取代共歷12帝、210年新公元8年~23年王莽長安(陜西西安西北)23年被綠林軍所滅東漢25年~220年光武帝劉秀洛陽(河南洛陽)220年被曹丕取代共歷12帝、196年

秦漢文學主要成就——秦漢散文——漢大賦——漢樂府民歌秦代歷二世而亡,二十余年。碑銘。漢前期高祖至景帝間,約七十年。騷體賦,政論散文。漢中期武帝至安、順間,約二百六十年。史傳,大賦,詩歌。漢后期順帝至獻帝間,近百年。小賦,散文等。千古一帝

為了鞏固統(tǒng)治,秦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改革,如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筑長城,修馳道,頒令車同軌、書同文、統(tǒng)一度量衡等,這些措施對推動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進步作用。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秦卻結(jié)束了先秦百家爭鳴的局面,扼殺了士階層的文化創(chuàng)造精神?!扒厥啦晃摹?/p>

秦統(tǒng)一以后的文學秦長城秦疆域文化專制,文學冷落陜西秦“坑儒”遺址挾書律禁諸子書,史書。未禁醫(yī)、卜、算。誹謗律禁誹謗詈lì詛。好神仙之言。

嚴刑峻法,焚書坑儒使秦的學術(shù)與文學幾乎一片荒蕪。秦能留給后人的,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刻石文和詔令奏議一類的應(yīng)用文字,大多出自丞相李斯之手。

秦刻石銘文《文心雕龍·銘箴》說:“始皇勒岳,政暴而文澤,亦有疏通之美焉”,說的是秦代刻石文的特點。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F(xiàn)存刻石共有7篇,這些刻石大都出自李斯之手,以四字為句的韻文寫成。其中除瑯邪臺刻石為兩句一韻外,其余嶧山刻石、泰山刻石、之罘(fú)刻石、之罘東觀刻石、碣石刻石、會稽刻石等6篇皆三句一韻,文辭整飭簡潔,讀來朗朗上口,是秦文學的獨創(chuàng)。從總體上看,秦刻石文都寫得氣魄雄偉,文字典雅,以渾樸為體,然而,各篇銘文又各具特色。泰山刻石《泰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其詞莊嚴,其體精深宏大。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黎,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yè),祗誦功德。治道運行,諸產(chǎn)得宜,皆有法式。大義休明,垂于后世,順承勿革?;实酃?,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興夜寐,建設(shè)長利,專隆教誨。訓經(jīng)宣達,遠近畢理,咸承圣志。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nèi)外,靡不清凈,施于后嗣?;盁o窮,遵奉遺詔,永承重戒?!冬樞芭_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則鋪張揚厲,囊括并吞之氣,震蕩于文字中間:

作瑯邪臺,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曰:維廿六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萬物之紀。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土,以省卒士。事已大畢,乃臨于海?;实壑?,勤勞本事。上農(nóng)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應(yīng)時動事,是維皇帝。匡飭異俗,陵水經(jīng)地。憂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職,諸治經(jīng)易。舉錯必當,莫不如畫。皇帝之明,臨察四方。尊卑貴賤,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務(wù)貞良。細大盡力,莫敢怠荒。

……嶧山刻石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戎臣奉詔,經(jīng)時不久,滅六暴強。廿有六年,上薦高廟,孝道顯明。既獻泰成,乃降溥惠,親巡遠方。登于嶧山,群臣從者,咸思攸長。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攻戰(zhàn)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shù),陁tuó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復(fù)起。災(zāi)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著經(jīng)紀。(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此為東巡第一篇刻石文,首述秦王嬴政繼承王位,繼言以始皇為號,最后歌頌他統(tǒng)一天下的功績,表達出群臣在撫今追昔中對他產(chǎn)生的敬仰??淌牡捏w制上承西周《雅》、《頌》及秦統(tǒng)一前的《石鼓文》,但又有所變化和創(chuàng)造。李斯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以往頌贊體作品雍容華貴的風格,而貫以法家辭氣。秦刻石文堪稱碑銘之祖,漢魏及以后碑銘,莫不被其遺則。詔令奏議之文

秦統(tǒng)一中國之后,不再有戰(zhàn)國時代思想自由、詞氣縱橫的文章出現(xiàn)。秦代君臣的詔令奏議之文,是現(xiàn)今所能見到的唯一應(yīng)用性文字。此類文章,很能代表秦文的風格,既有戰(zhàn)國之文的逞雄作風,又有法家的峭刻峻直,更有開國君主的不可一世,即古帝王文章亦不復(fù)多見。亦能見出戰(zhàn)國文風向西漢文風轉(zhuǎn)變的過程。秦代已知的唯一可以稱為文學家的是李斯。

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說理透辟,論事周詳,富有文采。除代表作《諫逐客書》之外,還有《議存韓》、《上韓王書》及一些奏議。

此外,《泰山刻石文》、《瑯琊臺刻石文》等多種碑文,內(nèi)容都是對秦朝功德的歌頌,對后代的碑志銘文頗有影響。李斯《諫逐客書》

公元前209年,陳涉起義,秦所夢想的“萬世之業(yè)”亡于二世。經(jīng)歷長達八年的戰(zhàn)亂,劉邦重新統(tǒng)一中國。劉漢政權(quán)立國以后,注意休養(yǎng)生息,發(fā)展生產(chǎn),減輕剝削,緩和階級矛盾,經(jīng)過“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時代,達到了全盛時期,創(chuàng)造了一個強大的漢帝國,疆域廣大,國勢強盛,經(jīng)濟繁榮,文化發(fā)達。在我國歷史上,漢、唐帝國先后媲美,以致中國人被稱為漢人或唐人。武帝以后,漢帝國開始走下坡路,經(jīng)過東漢“光武中興”,又延續(xù)二百年左右,至漢末黃巾大起義而趨于衰亡。兩漢前后共歷四百余年。漢代文學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又稱前漢,與東漢(后漢)合稱漢朝。是中國古代秦朝之后的大一統(tǒng)封建王朝。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稱皇帝,國號漢,史稱西漢,劉邦即漢太祖高皇帝。

羅馬帝國(RomanEmpire)(公元前27年——395年分裂——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1)漢初,廢除秦“挾書律”,大規(guī)模收羅典籍,允許各家學說流行;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之說。漢代文學的文化背景(社會狀況)劉邦(2)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建立完整的社會政治思想。

漢儒:官方統(tǒng)治思想。吸收孔孟思想的有用成分,又糅合陰陽、法家思想,形成一種以維護皇權(quán)絕對性為目的,融政治、宗教、倫理、刑法為一體的實用之學。

董仲舒(3)把讀經(jīng)與士人的求官謀祿結(jié)合起來,一方面使宗經(jīng)成為社會風氣;另一方面使讀書人成為儒生,有效結(jié)束百家爭鳴局面。(4)東漢時,太學生與“士”階層壯大:為思想解放,學術(shù)活躍提供基礎(chǔ)。

——皇族、外戚、宦官、豪門:社會矛盾加劇今文經(jīng)學派董仲舒,班固微言大義通經(jīng)致用古文經(jīng)學派劉向,鄭玄訓詁經(jīng)義以古通今經(jīng)學指導思想文字辭藻寫作內(nèi)容作品風格(1)漢代采用推薦和考試相結(jié)合的辦法錄用人才,為作家群體的生成提供機遇。(2)漢初各諸侯王、外戚招養(yǎng)文士。如吳王劉濞bì門下有枚乘、鄒陽、嚴忌等;梁孝王劉武司馬相如、韓安國、公孫詭等;淮南王劉安等。(3)漢代武、宣、成等帝王喜愛文學。(4)漢代文化機構(gòu)的設(shè)立,為穩(wěn)定已經(jīng)生成的作家群體發(fā)揮積極作用。如樂府、洛陽東觀、鴻都門學等。(5)漢代的游學游宦風氣為作家的生成注入活力。武帝時朱買臣司馬相如枚皋宣成時王褒揚雄劉向和帝時班固傅毅張衡樂府太學東觀金馬門等西漢前期戰(zhàn)國游士之風的延續(xù)東漢中后期入仕無門之下的出路漢代作家群體的生成漢代文學基本態(tài)勢(1)包舉宇宙、總攬人物、貫通古今的藝術(shù)追求。

——漢大一統(tǒng)帝國的強大與繁榮,使那個時代的作家充滿勝利的喜悅和豪邁的情懷,對作品追求廣大的容量、恢弘的氣勢,欣賞使人產(chǎn)生崇高感的巨麗之美。

——漢大賦

——《史記》司馬相如:苞括宇宙。司馬遷:成一家之言。東方朔:不用則為鼠?!笆⑹乐簟保?)立功揚名的價值取向——漢帝國的輝煌,使?jié)h代文人普遍具有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和朝氣蓬勃的進取精神?!獫h代文人貴名行,為實現(xiàn)理想,忍辱負重,自強不息,積極入世,好高尚義。(3)圣主賢臣的理想與士之不遇的悲懷。——王褒《圣主得賢臣賦》——司馬遷《史記》、《悲士之不遇賦》——董仲舒《士之不遇賦》——《古詩十九首》(4)批判—贊頌—批判的文學更迭

獨立—依附—獨立的文人地位

A、漢初,文人游食諸侯,來去自由,批評秦暴政,為新政權(quán)借鑒。

B、漢武帝開始,思想一統(tǒng),朝廷對文人以倡優(yōu)蓄之,侍從頓起,歌功頌德,潤色鴻業(yè)。

C、西漢末到東漢,文人開始任性使氣,耿介孤傲,批判社會黑暗。賈誼漢興,欲為帝王師。東方朔盛世:被壓抑的苦惱。禰衡:亂世:無路的憤懣。(5)濃郁的浪漫情懷。——人間生活因和神靈世界的溝通而顯得富有生氣。——道教與佛教的注入。道教:東漢時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chuàng)立者之一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后又分化為許多派別。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傳入中國。

(6)民間創(chuàng)作與文人創(chuàng)作相互促進。

——樂府歌謠與文人五言詩;

——民間傳說與史傳文學的傳奇色彩。漢代文學與經(jīng)學的雙向互動A、作家群體中的經(jīng)師儒士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漢書·儒林傳》)漢代多數(shù)作家都受過經(jīng)學教育,他們成為溝通文學和經(jīng)學的重要媒介,漢代文學和經(jīng)學的互滲互動,主要是通過他們得以實現(xiàn)的。B、鋪張揚厲文風和繁瑣解經(jīng)習氣漢代文學以鋪張揚厲著稱,無論是辭賦、詩歌還是散文,都普遍存在這種傾向。和漢代文學鋪張揚厲風氣相映成趣的是漢代經(jīng)學的繁瑣解讀習尚。秦近君解釋《尚書·堯典》標題兩字之義,竟至十萬言。漢代文學具有浪漫性,漢代經(jīng)學也帶有很大的虛幻性。漢代經(jīng)學以陰陽災(zāi)異解說時事政治,后來又一度興起讖緯之學。劉勰稱緯書“無益經(jīng)典而有助文章”(《文心雕龍·正緯》)。C、文學的重摹擬和經(jīng)學的固守師法家法大賦、騷體賦、七體、九體等,都留下了前后蹈襲的痕跡。漢代經(jīng)學重承襲,前漢重師法,后漢重家法,都是強調(diào)傳授先師之言。漢代文學的摹擬風氣和經(jīng)學注重師法家法的習氣互為表里。D、文學和經(jīng)學的從繁到簡從大賦到抒情小賦;從《史記》到《漢書》;短小精練的五言詩從附庸變?yōu)榇髧?,最終取代了辭賦的文壇霸主地位。漢代經(jīng)學的演變和文學類似,從東漢初期起,經(jīng)學界悄然興起刪繁就簡之風。E、經(jīng)學與漢代文學思潮兩漢文學思潮很少超越經(jīng)學藩籬,文學思潮很大程度上是經(jīng)學的延伸和具體化?!睹娦颉逢U述的基本觀點,成為漢代文學思潮的靈魂和主調(diào)。漢代文學批評主要是以《毛詩序》的觀點為尺度,對各種文學現(xiàn)象作出判斷。

漢代文學是繼先秦之后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的第二個高潮。其文學表現(xiàn)形態(tài)主要有漢賦、散文、詩歌三大基本板塊。A、漢賦

賦是漢代獨有的文學樣式。有漢一代之文學是辭賦,東漢后期出現(xiàn)文人詩歌開始興起的苗頭,但尚不足以動搖辭賦的主導地位。賦是在《詩經(jīng)》、《楚辭》、戰(zhàn)國縱橫家散文等的綜合影響下而形成的一種比較特殊的文體,兼具詩歌、散文兩方面的某些特點。自荀子首先以賦名篇,至兩漢遂由六義之附庸發(fā)展而為大國。

西漢前期的賦作,主要是追隨屈、宋傳統(tǒng),以抒情為主的騷體賦。代表作家、作品有賈誼的《吊屈原賦》、《鵩fú鳥賦》,董仲舒的《士不遇賦》,司馬遷的《悲士不遇賦》等。最能代表漢賦特點的,是散體大賦。散體大賦以敘事狀物為主要內(nèi)容,以鋪張揚厲為主要風格。枚乘的《七發(fā)》可看作西漢散體大賦正式形成的一個標志。漢代散體大賦成熟的標志是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漢賦的發(fā)展,從漢初的騷體賦,到漢代初期的大賦,最后被抒情小賦取而代之。

東漢中葉以后,由于社會政治形勢的變化以及文學發(fā)展內(nèi)在因素的影響,漢賦在思想內(nèi)容、體制風格上都開始轉(zhuǎn)變。散體大賦逐漸衰微,抒情小賦逐漸興盛。這一轉(zhuǎn)變開始的標志便是張衡的《歸田賦》。

西漢時期,解讀楚辭是一種專門學問。自武帝起,創(chuàng)作辭賦成為西漢朝廷一大雅事。漢賦和楚辭有很深的淵源關(guān)系,這種新文體確立之后,也和楚辭一樣成為士人貴族的誦讀物。

漢賦是“潤色鴻業(yè)”的產(chǎn)物。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就歌頌了大一統(tǒng)中央皇朝無可比擬的氣魄和聲威。武帝時代辭賦興盛,《漢書·藝文志》著錄西漢有賦700余篇,其中武帝時就有400余篇。

漢賦(又泛稱辭賦)是一種主要以文學感染力本身為目標的文學樣式,這種文學樣式的本質(zhì),就是通過精心安排美麗的文字,整齊的句式,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表現(xiàn)社會和自然的種種奇特事物和絢麗景象,刺激讀者的感受力與想象力,獲得審美快感。語言在這里不僅是傳達思想的工具,而且是同音樂中的聲音、旋律一樣,本身是藝術(shù)的直接表現(xiàn)。這種樣式,最容易使文學的審美意識得到確立。

劉勰《詮賦》:賦者鋪也。鋪采摛chī(舒展、散布)文,體物寫志也?!虻歉咧?,蓋睹物興情。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麗詞雅義,符采相勝,如組織之品朱紫,畫繪之著玄黃。文雖新而有質(zhì),色雖糅而有本,此立賦之大體也。B、散文

兩漢敘事散文在文體上有較大發(fā)展。司馬遷的《史記》以人物為中心來反映歷史,創(chuàng)立了紀傳體史書的新樣式,也開辟了傳記文學的新紀元?!妒酚洝返恼Z言生動、簡練、氣勢流暢的語言,不僅是后世散文作品的典范,而且它在描寫人物、組織情節(jié)諸方面的技巧也為后世的小說家、戲曲家借鑒。

班固的《漢書》繼承《史記》的體例,并且使之更加完善。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體制科學嚴整,內(nèi)容博大精深,開啟了封建王朝隔代官修正史的先河。全面反映了西漢的整體社會面貌。趙曄的《吳越春秋》則進一步強化史傳作品的文學性,是歷史演義小說的濫觴。C、詩歌:漢樂府的含義

樂府原指音樂機關(guān)。漢武帝劉徹時擴充為大規(guī)模的專署。其主要任務(wù)是采集民間歌辭予以配樂,以及將文人歌功頌德之詩制譜,以供統(tǒng)治者祭祀和朝會宴飲時演奏使用。后代將樂府所唱的詩歌,直接稱作“樂府”,于是樂府便由機關(guān)的名稱變?yōu)閹в幸魳沸缘脑婓w名稱。

“漢樂府”即是漢代的樂府詩。根據(jù)宋代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的分類,漢樂府大抵保存于郊廟歌辭、鼓吹曲辭、相和歌辭之中。漢樂府民歌是漢樂府的精華。北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一百卷,分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典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十二個門類,輯錄宋代之前音樂文學作品凡五千余首。漢樂府的內(nèi)容與形式

(1)漢樂府繼承了《詩經(jīng)》以來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其優(yōu)秀作品真實、廣泛、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敘事性是其基本藝術(shù)特色。成功之作往往能夠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塑造出個性鮮明的形象,語言樸素而富有感情。

(2)漢樂府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jīng)》的四言格式,采用雜言和五言,長短隨意,整散不拘,是一種具有口語化特色的新體詩。特別是其中的五言詩,為漢代民間首創(chuàng),后來經(jīng)過文人加工,成為中國詩歌的主要形式。漢樂府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3)漢樂府民歌奠定了中國古代敘事詩的基礎(chǔ)。中國詩歌一開始,抒情詩就占有壓倒的優(yōu)勢?!对娊?jīng)》中僅有少數(shù)幾篇不成熟的敘事作品,楚辭也以抒情為主。到了漢樂府民歌出現(xiàn),雖不足以改變抒情詩占主流的局面,但卻能夠宣告敘事詩的正式成立。

中國古代的敘事詩,可以說完全是在漢樂府民歌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后代的敘事詩,在分類上一般都歸屬于樂府體。許多名篇,直接以“歌”、“行”為名,如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這是表示對樂府民歌傳統(tǒng)的繼承,因為“歌”、“行”原來是樂府詩專用的名稱。在寫作手法上,無論短篇和長篇,也都受到漢樂府民歌的影響。

東漢的五言詩已經(jīng)成熟,敘事詩有《孔雀東南飛》這樣的長篇巨制,《古詩十九首》則是五言抒情詩的典范,樂府詩也有許多五言名篇。文人五言抒情詩

《古詩十九首》之名,最早見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所編的《文選》。古詩是流傳在漢末魏初無作者且無詩題的詩歌總稱。一般認為,《古詩十九首》的作者,是東漢末年中下層文人,內(nèi)容以寫夫婦、戀人的離別和思念,士人的失意與愿望,人生命運的無常與短暫為主,語言質(zhì)樸直率,意境深婉。

中國古代詩歌,在先秦兩漢是以民歌為主,到魏晉以后則以詩人的個人創(chuàng)作為主,《古詩十九首》恰好是兩者之間的過渡。

文人詩歌創(chuàng)作以班固《詠史詩》倡其端,張衡《同聲歌》承其銳,秦嘉《贈婦詩》則標志文人五言詩的成熟?!豆旁娛攀住反砹藵h代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歷來極受推崇,被稱為“五言之冠冕”。劉勰《文心雕龍·明詩》:古詩佳麗,或稱枚叔,其《孤竹》一篇,則傅毅之詞。比采而推,兩漢之作乎?觀其結(jié)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zhuǎn)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

鐘嶸《詩品·古詩》

其體源出于《國風》。陸機所擬十二(“二”一作“四”)首。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一字千金!其外《去者日以疏》四十五首,雖多哀怨,頗為總雜。舊疑是建安中曹、王所制。《客從遠方來》《橘柚垂華實》,亦為驚絕矣!人代冥滅,而清音獨遠,悲夫!

西漢時期,七言句子大量出現(xiàn)在鏡銘、識字課本等載體中,有的已是標準的七言詩句。漢代辭賦中往往參雜七言詩句或七言段落,有些已可視為首尾完整的七言詩。附屬于漢賦的七言詩通常是句句用韻,反映了早期七言詩的特點,后來曹丕的《燕歌行》采用的就是這種詩體。

曹丕兩首《燕歌行》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古代七言詩的成熟,它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先秦荀子的《成相篇》,其句式主要是七言?!冻o》中也有不少七言的句子。相傳漢武帝與群臣在柏梁臺聯(lián)句,每個句子也是七言。西漢還有一些謠諺也是用七言寫成的。東漢張衡《四愁詩》是較完整的七言詩。但是,荀子的《成相篇》是通俗的唱詞,接近于散文;而從《楚辭》到《四愁詩》,基本上都帶有“兮”字等語氣詞。因此,完整的七言詩就得首推曹丕的《燕歌行》了。

真正標志漢代文學最高成就的并不是漢賦,而是散文中的《史記》和詩歌中的漢樂府民間歌辭。第一章

秦及西漢散文

第一節(jié)《呂氏春秋》●呂不韋(?-前235),戰(zhàn)國末衛(wèi)國濮陽人。在邯鄲遇秦質(zhì)子異人(後改名子楚),曰:“此奇貨可居也?!彼熘亟鹳Y助異人,且遣侍妾趙姬入侍,生羸政。西入秦,說太子安國君寵姬華陽夫人,使立子楚爲嫡嗣。安國君即位爲孝文王,子楚爲太子。翌年,孝文王崩,子楚即位爲莊襄王,任不韋爲相,封文信侯,食邑十萬戶。三年後,莊襄王崩,羸政即位,尊不韋爲“仲父”。不韋恥不如“四公子”,乃養(yǎng)士著書,曰《呂氏春秋》,懸於國門,言有能改易一字者賞千金。秦王政十年(前237),因受嫪毐牽連,免相。兩年後徙蜀,飲鴆死。一、《呂氏春秋》的成書過程、體例和修撰目的1、成書過程成書於秦王政八年(前239),又稱《呂覽》。2、體例:“法天地”●全書分十二紀(每紀5篇)、八覽(每覽8篇)、六論(每論6篇),分論天文、人事、地理,呈現(xiàn)出“法天地”的完整體系。加上序言,共161篇,現(xiàn)存160篇?!瘛秴问洗呵铩肥怯尚\(zhòng)門客共同撰寫的,因而思想博雜。但它經(jīng)過精心整理,巧妙地“兼儒墨,合名法”,對各家學說加以改造,從而構(gòu)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因而被《漢書·藝文志》列入雜家。3、修撰目的《呂氏春秋·序意》:“凡十二紀者,所以紀治亂存亡也,所以知壽夭吉兇也。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若此,則是非可不可無所遁矣?!薄瘛秴问洗呵铩肤酆现T子百家學說,寓有爲未來的大一統(tǒng)作理論準備的用意。二、《呂氏春秋》的文學成就1、文章精練,文風平實,說理生動2、善於運用寓言說理,並創(chuàng)作了豐富多彩的寓言?!恫旖瘛返娜齻€寓言文章主題:因時變法荊人涉澭: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嚮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讨矍髣Γ撼擞猩娼撸鋭ψ灾壑袎嬱端?,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敝壑?,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引嬰投江: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以此任物必悖矣。第二節(jié)李斯的散文●李斯(?-前208),戰(zhàn)國末楚上蔡人,與韓非俱師事荀子。入秦,爲呂不韋門客。說秦王並六國,拜爲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鄭國事發(fā),乃下逐客令。李斯上《諫逐客書》,秦王政因之收回成命。秦統(tǒng)一後,李斯爲丞相,爲始皇定禮儀,又倡郡縣制、統(tǒng)一文字。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制焚書令。始皇崩,趙高脅迫李斯改立胡亥。第二年,爲趙高所誣,與子李瞻等被腰斬於咸陽。一、《諫逐客書》●創(chuàng)作背景:秦取遠交近攻戰(zhàn)略,韓國不能堪,因於秦王政元年(前247)遣水工鄭國說秦,引涇水東注北洛水爲渠,以灌溉關(guān)中平原。秦王政十年(前237),秦悟鑿渠乃韓國疲秦之計,秦國宗室因而以爲他國來秦爲官者皆如鄭國,建議秦王政下令逐客。諫逐客書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眾,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wèi)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cè)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shù)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夫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裎恼陆Y(jié)構(gòu):1、先論客卿的巨大功績:穆公求五士,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張儀,昭王用范雎。“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再論不應(yīng)秦王愛他國之物産而憎他國之人才“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爲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shù)也?!?、最後論逐客的危害“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以此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薄裎恼嘛L格:排比鋪張,辭采華美,音節(jié)流暢,理氣充足。兼具戰(zhàn)國縱橫說辭之雄辯和漢代辭賦之華麗?!榜夡w之祖”二、李斯的刻石文●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後,曾多次巡游全國,刻石紀功,這些石刻現(xiàn)存七篇,大都由李斯撰文書丹,然後工匠刻石?!窭钏箍淌牡奈捏w特點:以四字爲句的韻文。除《瑯琊刻石》爲兩句一韻外,其餘六篇均爲三句一韻。整飭典雅、氣魄雄大,堪稱碑銘之祖,深刻影響漢魏碑銘。嶧山刻石第三節(jié)賈誼的政論文●賈誼之前漢人對秦政的反思陸賈: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shù)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嚮使秦已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懌而有慚色,乃謂陸生曰:“試爲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古成敗之國?!标懮舜质龃嫱鲋?,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曰《新語》。(《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賈山:孝文時,(賈山)言治亂之道,借秦爲喻,名曰《至言》。(《漢書·賈山傳》)一、賈誼生平●賈誼(前200-前168),洛陽人,幼時從張蒼習《春秋左氏傳》。呂后五年(前183),爲河南郡守吳公所知。文帝五年(前179年),吳公爲廷尉,薦賈誼爲博士,翌年擢太中大夫。爲朝臣所嫉,出爲長沙王太傅,作《吊屈原賦》、《鵩鳥賦》以自哀。文帝七年(前173)回京,文帝於宣室召見,問以鬼神之事。出爲梁懷王太傅。文帝十一年(前169),梁懷王墮馬死,翌年,賈誼憂死。劉向輯其文58篇爲十卷,題爲《新書》?!袂叭烁柙佡Z誼的名詩李商隱《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王安石《賈生》: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二、賈誼的政論文●《新書》的內(nèi)容:1、針對歷史而作的專題政論文,如《過秦論》;2、針對現(xiàn)實而作的奏疏上書,如《陳政事疏》;3、其他雜論。1、歷史政論文——《過秦論》●《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見解深刻、氣魄雄大而富於藝術(shù)感染力,具有戰(zhàn)國策士遺風。上篇:言秦自孝公至始皇的逐漸強大過程及輕易滅亡的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篇:分析秦統(tǒng)一後的政策失誤:牧民之道,務(wù)在安之下篇:指出秦人不能挽狂瀾於既倒:本末並失,故不能長2、時政政論文——《論積貯疏》、《陳政事疏》●《論積貯疏》:建議朝廷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産,令漢文帝“始開藉田,躬耕以勸百姓”(《漢書·食貨志》)。首論積貯之重要,次論國無積貯的嚴重後果,最後得出結(jié)論:國家應(yīng)當把“積貯”看作“天下之大命”。層次清晰,語言簡潔,感情真摯的藝術(shù)特色。●《陳政事疏》:從多個方面指出當時社會的危機和隱患。深摯的感情:“臣竊惟事勢,可爲痛哭者一,可爲流涕者二,可爲長太息者六。”三、晁錯的政論文1、晁錯(前200-前154),穎川人,曾從張恢習法家學說,又從伏生習《尚書》。文帝時爲太子家令,遷中大夫。景帝即位,遷內(nèi)史,再遷御史大夫。景帝二年(前155)上《削藩策》,翌年,吳王劉濞等七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