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特殊句式及斷句題答題技巧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37/11/wKhkFmYVcpSAdHn5AAE_yHCg-y4803.jpg)
![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特殊句式及斷句題答題技巧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37/11/wKhkFmYVcpSAdHn5AAE_yHCg-y48032.jpg)
![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特殊句式及斷句題答題技巧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37/11/wKhkFmYVcpSAdHn5AAE_yHCg-y48033.jpg)
![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特殊句式及斷句題答題技巧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37/11/wKhkFmYVcpSAdHn5AAE_yHCg-y48034.jpg)
![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特殊句式及斷句題答題技巧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37/11/wKhkFmYVcpSAdHn5AAE_yHCg-y4803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表示疑問1.何所……?
表疑問的固定結構。是“所……者為何”的倒裝和壓縮。可譯為“所……的(人、事、
物)是什么”。
【例】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
譯文:問女兒所思的是什么,所憶的是什么。
【例】賣炭得錢何所營?(《賣炭翁》)
譯文:賣炭得來的錢用來干什么?
2.奈何……?
可譯為“……怎么辦”。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拿了我們的璧,卻不給我們城池,怎么辦?還可譯為“為什么……”。
【例】奈何取之盡鐲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譯文:為什么奪取它們的時候一絲一毫都不放過,用起來卻像拋泥灑沙一般不珍惜?
3.何如;何若;奚如;胡如;奚若
⑴代詞性固定結構。常用于詢問動作行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狀??勺g為“怎么樣”。
【例】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譯文:樊噲說:“今天的事怎么樣?”
(2)表示比較的固定結構??勺g為“比……怎么樣”。
【例】王以為何如其父?(《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大王認為跟他的父親比怎么樣?
4.如……何?奈……何?
可譯為“拿……怎么樣呢"''對……怎么樣”“把……怎么樣”。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譯文:拿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么樣?
【例】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譯文:將對這件事怎么樣?
5.何(奚)以..為;何(奚、曷)....為
其中“何”是疑問代詞,可用“安”“奚”“曷”等詞來代替;“以”是動詞,“用”
的意思;“為”是表示疑問的語氣詞。前者可譯為“為什么(要)……呢”“怎么……呢”,
后者可譯為“哪里用得著……呢”“要……干什么呢”。
【例】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譯文:現(xiàn)在別人正是刀和砧板,我們正是那魚和肉,為什么要辭別呢?
【例】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項羽本紀》)
譯文:項王笑著說:“這是上天要滅亡我,我還渡河干什么呢?”
【例】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
譯文:哪里用得著到九萬里高空才向南飛呢?
6.孰與:與孰
可譯為“跟……比較,哪一個(誰)……”。
【例】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表示反問可譯為“有什么……呢”。
【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譯文:宋國有什么罪?
2.獨……哉(耶)?
可譯為“難道……嗎”。
【例】獨不憐公子姊耶?(《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文:難道不憐愛你的姐姐嗎?
【例】相如雖弩,獨畏廉將軍哉?(《廉頗畫相如列傳》)
譯文:相如雖然才能低劣,難道會害怕廉將軍嗎?
3.不亦……乎?
可譯為“不是……嗎”“不也是……嗎”。
【例】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譯文:像這樣尋求寶劍,不是糊涂嗎?
【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
譯文:學習并且不時溫習,不是也很快樂嗎?
4.“不為……乎”
表反問,可譯為“不算是……嗎”。
【例】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兩小兒辯日》)
譯文:這不是因為遠的看起來小而近的看起來大嗎?
5.豈(其)……哉(乎、耶)?
可譯為“難道……嗎”。
【例】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五代史伶官傳序》)
譯文:禍患常常在微小處積累,而智慧勇敢的人多被所溺愛的東西困住,難道只是伶人
才這樣嗎?
【例】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五代史伶官傳序》)譯文:難道是因為取得天下很難
而失去很容易嗎?
6.安……哉(乎)?
可譯為“怎么……呢”“哪里……呢”?
【例】然劉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zhàn)》)
譯文:然而劉豫州剛剛遭受失敗之后,怎么能抵抗這樣的災難呢?
【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譯文:燕雀怎么知道鴻鵠的志向呢?
7.……非……歟?
可譯為“……不是……嗎”。
【例】子非三閭大夫歟?(《屈原列傳》)
譯文:你不是三閭大夫嗎?
8.寧……耶?
可譯為“哪里……呢”。
【例】寧知此為歸骨所耶?(《祭妹文》)
譯文:哪里知道這是埋葬你骨頭的地方呢?
9.顧哉?
可譯為“難道……嗎”。
【例】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
譯文:人立志,難道比不上蜀地的那個僧人嗎?
10.其……乎(也、耶)
表揣測、希望、反問等語氣。表揣測語氣時,可譯為“大概(恐怕)……吧!”;表希
望語氣時,可譯為“還是……吧!”;表反問語氣時,可譯為“難道……嗎”。
【例】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譯文:圣人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變成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自這里吧。
【例】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11.庸..乎
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哪里(怎么)……呢”。
【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譯文:我學習的是道理,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還是生在我之后呢?
三、表示感嘆
1.何其……也!
可譯為“怎么那么……啊”“多么……啊”。
【例】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五代史伶官傳序》)
譯文:到了割下頭發(fā)對天發(fā)誓,眼淚沾濕衣襟的地步,怎么那么衰敗差勁呢?
2.止(直或特)……耳
可譯為“只不過……罷了”。
【例】止增笑耳?(《狼》)
譯文:只不過增添笑料罷了。
【例】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
譯文:只不過沒跑百步遠罷了,這也是逃跑啊。
3.惟……耳!
可譯為“只有……罷了”。
【例】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爾?。ā断戎鱾鳌罚?/p>
譯文:天下算得上英雄的,只有使君你和我罷了。
4.一何..!
可譯為“多么……啊”。
【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譯文:官吏的呼聲是多么憤怒??!老婦的啼哭是多么凄苦啊!四、表示揣度
1.無乃……乎(歟)!
可譯為“恐怕……吧”。
【例】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靖之戰(zhàn)》)
譯文:遠方的國主對我們做好了防備,恐怕不可取勝吧!
2.得無……乎?
表測度語氣,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該不會(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譯文:成名反復自己念叨,莫不是教我捉岫岫的地方吧?
3....庶幾....歟?
可譯為“……或許……吧”。
【例】庶幾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電文)
譯文:或許可以告慰先生吧。
五、表示選擇
1.與其……孰若……?
可譯為“與其……哪如……”。
【例】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
譯文:與其坐著等死,哪如奮起拯救自己。
2.……,抑……
可譯為“是……,還是……”或“……,還是(或者)……”。
【例】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五代史伶官傳序》)
譯文:還是探究他成敗的原因,都出自人呢?
3.其……,其……也?
可譯為“是……呢,還是……呢”。
【例】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譯文:唉!這
是真的呢,還是在做夢呢,還是流傳的消息不是它的真實情況呢?
六、表示其他
1.所以
可譯為“……的原因”“……的方法”“用來……””……的依據(jù)”“……的工具”“……
的作用”等等。
2.有……者
可譯為“有個……的人”。
3.然則……
可譯為“既然這樣,那么……”。
【例】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譯文:這樣做官也憂,不做官也憂,既然這樣,那么什么時候才能快樂呢?
4.有所;無所
“有所……”可譯為“有……的(人、物、事)”,“無所……”可譯為“沒有……的
(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魚我所欲也》)
譯文:死也是我所厭惡的事,有比死更令我厭惡的事,所以,禍患也有不回避的。
【例】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鴻門宴》)
譯文:而今進入關中,沒有取用什么財物,也沒有臨幸什么婦女,他的志向不小。
5.……之謂也;其……之謂也
表示總結性判斷的固定結構。其中“之”是標示賓語前置的結構助詞;“謂”是動詞,
表“說”的意思;“也”是表判斷的語氣助詞。可譯為“說的就是……啊”"大概說的就是……
吧”。
【例】詩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币灰环蜃又^也。(《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詩經》中說:“他人有心,子忖度之?!闭f的就是夫子你啊。
如果“之謂”位于句中,賓語在“謂”的后邊,這是另一種固定結構。可譯為“……叫
作……””……稱作……”。
【例】此之謂失其本心。(《魚我所欲也》)譯文:這就叫作失了本心。
6.若……者
可譯為“好像……的樣子”。
【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譯文:樣子好像很悲傷。
7.有以……;無以……
這是兩個意義相反的固定結構。它們用在謂語動詞前,相當于助動詞??煞謩e譯為“有
用來……的……”“沒有用來……的……”。
【例】臣乃得有以報太子。(《荊軻刺秦王》)
譯文:我才有用來報答太子的行動。
【例】故不積底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
譯文: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沒有辦法到達千里之遠:不積聚小水流,沒有辦法匯成
大江大海。
8.非……則……
可譯為“不是……就是……”。
【例】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譯文:不是死了就是遷徙走了。
9.非……而……
表判斷,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不是……而是……”。
【例】非字而畫。(《促織》)
譯文:不是文字而是一幅畫。
10.“以……為”
表判斷,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認為……”“把……當作”“憑借(依靠)……作為”
等。
【例】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秋水》)
譯文:認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這里。
【例】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而藺相如只憑說話作為功勞,卻位居我之上。
11.非惟抑亦
表遞進,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不只……而且……”。
【例】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隆中對》)
譯文:不只在天時,而且也在人的謀劃。
12.(而)況..乎
可譯為“何況……呢”或“又何況……呢”。
【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ā妒娚接洝罚?/p>
譯文:現(xiàn)在把鐘磬放在水里,即使大的風浪也不能使它鳴響,何況是石頭呢?【文言斷
句】答題技巧
總體原則是將初步斷句的結果帶進原文翻譯,通則對,不通則錯。
具體方法如下:
①虛詞標志法:句首常有“蓋、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虛
詞;句尾標志詞有“也、乎、焉、矣、耳、哉、與(歟)”等虛詞。
②實詞標志法: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言”為標志,一般情況下碰到它們都
要停頓;文言文謂語,可利用此特點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賓語。
③修辭標志法:為使文章達到句式整齊,語氣連貫的效果,古人寫文章經常運用對偶、
排偶、頂真、層遞、反復等修辭技巧,如果以此特點為依據(jù),其準確性更高。
④名物標志法:名詞和代詞常作主語(句首)和賓語(句尾)來斷句。還要懂得古代文化常
識,諸如年齡、稱謂、紀年紀日、職官等方面的知識。
⑤結構標志法:利用固定結構的成對搭配性(見后面常見固定結構)及位置的相對固定性,
如有些關聯(lián)詞常常能承前啟后,它們前面一般可斷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研讀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讀精思,理解內容是正確斷句的
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準。我們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憑語感把
確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斷開來,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
下面一些語言標志,可以幫助我們斷句:
1.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云”“言”等字,所以,遇到“日"
“云”“言”等字,如果它是表示“說”的意思時,后面應斷開,如“其鄉(xiāng)人曰”等。
2.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對
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
3.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己”等后面可斷句?!昂酢弊?/p>
介詞用,相當于“于”時除外,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p>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lián)詞,如“茍、縱、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無論、是
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開。
5.常用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應當
斷開,后面有時也可斷開。
6.文言文的一些習慣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
太行王屋何?)、“不亦……乎”(不亦說乎?)、“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
在其前后斷句。
7.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結構(詞組),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
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無乃、何以、于是、然則”等,不要把它們拆開。一些專有
名詞,如官名、地名、人名等,中間也不能斷開。
8.相同詞語緊相連,如果不屬于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說來,它們分屬兩句
話,應當從中間點斷,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
子又有孫”等。
9.名詞、代詞經常做主語或賓語,如果判斷這個名詞或代詞做主語,就在它的前面斷
開;如果判斷這個名詞或代詞做賓語,就在它的后面斷開。動詞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斷開,因
為它前面往往有主語,后面往往有賓語。
10.古人寫文章,很多時候講究對仗工整,多用對偶句、排比句、反復句。利用這一特
點,也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斷句的準確率。
題目做完后通讀一遍,憑借語法知識和語感,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點斷后的句子
是否講得通,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邏輯。
要想提高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我們平時就要注意學好課本中的經典文言課文,掌握實詞、
虛詞、句法、詞法,培養(yǎng)扎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經典的文言文,培養(yǎng)語感;適當做一些
專題練習,加強運用。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和實踐中形成。
2
【文化常識題】答題技巧
主要是基本文化常識的識記考查,不排除今年會把文化常識與文意理解結合起來考查。
即:文學常識的概念敘述準確,但是結合文中解釋的部分與文意不符。
因此,考生除了考前瀏覽復習古代職官表、古代科舉制度常識等,還應該在臨場注意辨
析選項的表述,看是否要結合文意理解。
1F
題型一依托文言文本考查
[說明]選項須根據(jù)文中語境才能判斷的提供“文中語境”;無須語境即可判斷的,不
再提供“文中語境”。
1.(2017金國卷I)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會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文
中語境:弘微本名密,犯所繼內諱,故以字行。)
B.姻親,指由于婚姻關系結成的親戚,它與血親有同有異,只是血親中的一部分。
C.母憂是指母親的喪事,古代官員遭逢父母去世時,按照規(guī)定需要離職居家守喪。
D.私祿中的“祿”指俸祿,即古代官員的薪水,這里強調未用東鄉(xiāng)君家錢財營葬。(文
中語境:九年,東鄉(xiāng)君薨,資財鉗萬,園宅十余所,奴僮猶有數(shù)百人。弘微一無所取,自以
私祿營葬。)
解析:選B“它與血親有同有異……一部分”錯。姻親是以婚姻關系為中介而產生的親
屬,血親是基于血統(tǒng)關系的親屬。二者性質完全不同。
2.(2017建國卷H)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下車,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職,后來又常用“下車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將嫌犯拘捕關進監(jiān)獄,然后再作考察,進行犯罪事實的取證工作。(文
中語境:大姓李子春先為瑯邪相,豪猾并兼,為人所患。意下車,聞其二孫殺人事未發(fā)覺,
即窮詰其奸,收考子春,二孫自殺。)
C.車駕,原指帝王所乘的車,有時因不能直接稱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稱。(文
中語境:時趙王良疾病將終,車駕親臨王,問所欲言。王曰:“素與李子春厚,今犯罪,懷
令趙意欲殺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蓖鯚o復言?!?/p>
建初五年,患疾病,帝親幸視。及薨,車駕往臨吊。時年八十四。謚日正侯。)
D.京師,古代指國家的都城,《三國演義》中就經常提到“京師”,現(xiàn)代泛指首都。
解析:選B速覽4個選項所考查的古文化常識,其中“下車”可聯(lián)系教材《張衡傳》
中的“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京師”可聯(lián)系歷史以及教材《張衡傳》中的“游于三
輔,因入京師”,直接判斷解釋正確。這樣就排除A、D兩項。“收考”通過語境還是不好
確定,但是“車駕”在文中出現(xiàn)了兩次,第一次就是加點處“車駕親臨王,問所欲言",第
二處是文末“患疾病,帝親幸視。及薨,車駕往臨吊”,很明顯“車駕”用作了帝王的稱呼,
所以使用正確,由此可判定“收考”理解錯誤。B項,“然后再作考察,進行犯罪事實的取
證工作”錯,這是對“考”字的誤解。這里的“收考”指拘捕拷問。“考”通“拷”,是“拷
問”之意。
3.(2017江蘇高考)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江左:文中指長江下游以東地區(qū)。古人敘地理以東為左,以西為右,江左即江東。
(文中語境:謝侍郎墉提學江左,特取先生為拔貢生。)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親三代,古人參加科舉考試須如實填報三代履歷。(文
中語境:乃博考三代典禮,至于文字訓詁、名物象數(shù),益以論撰之文,為《述學》內外篇。)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飯。多形容清貧者對長輩的供養(yǎng),如成語“菽水承歡”。(文
中語境:事母以孝聞,貧無菽水,則賣文以養(yǎng)。)
D.趨庭:《論語》中有孔鯉“趨而過庭”的記載,后世將子承父教稱為“趨庭”。
解析:選B歷史上的“三代”一般指夏、商、周三代。
4.(2016金國卷I)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內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
B.建儲義為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文
中語境:固爭之,遂下有司議,比劫禁物法,盜得不死。)
D.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fā)生爭端。
解析:選C本題考查古代文化常識,涉及古代官職、君主制度、古國情況等.“有司”
在文中指有具體職務、做具體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級官員。
5.(2016金國卷H)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宮是皇后所居之宮,后來又可以借指皇后,這與東宮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樣道理。
B.陛下指宮殿中立有護衛(wèi)的臺階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為對帝王的尊稱。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長官為吏部尚書。
D.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實際是官員受到權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文
中語境:以久次當擢京卿,累寢不下,遂移疾歸。)
解析:選DD項,“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多為居官者求退的婉辭。
6.(2016金國卷IH)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土地、戶籍等職事,部長官稱為禮部尚書。
B.教坊司是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專管雅樂以外的音樂、歌舞的教習等演出事務。
C.致仕本義是將享受的祿位交還給君王,表示官員辭去官職或到規(guī)定年齡而離職。(文
中語境:會戶部尚書孫交亦以守正見忤,遂矯旨令二人致仕。兩京言官交章請留,不聽。)
D.歷史上的“兩京”有多種所指,文中則指明代永樂年間遷都以后的南北兩處京城。
(文中語境:見C項。)
解析:選AA項,“禮部”,在明代有尚書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設四司,分
別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兇禮事
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等事務。選項提到的“土地”
“戶籍”都不屬于禮部職責范圍,而應歸戶部掌管。
2F
題型二創(chuàng)新考查方式
7.(2017?江蘇高考)下列對聯(lián)中,適合懸掛在杜甫草堂的一組是(3分)()
①為聞廬岳多真隱別有天地非人間
②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詩補蜀風
③狂到世人皆欲殺醉來天子不能呼
④秋天一鵠先生骨春水群鷗野老心
A.①③B.①?
C.②③D.②④
解析:選D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①“廬岳”指江西廬山,
而杜甫草堂在四川成都。②“十年幕府”與他的人生經歷相符,并且杜甫曾在蜀地居住,所
以此聯(lián)適合懸掛在杜甫草堂。③從“狂”“殺”看,與杜甫的形象特征不符,此聯(lián)寫的應是
李白。④“春水”“群鷗”照應杜甫《客至》的內容,杜甫又自稱“少陵野老”,此聯(lián)適合
懸掛在杜甫草堂。
[考情分析]
由近幾年高考題對古文化常識的考查以及高考改革的方向可以看出:
1.命題原則,古文化常識的考查目的在于考查學生的知識文化素養(yǎng),旨在讓考生了解我國
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因此命題側重于考查考生熟悉的古文化常識,兼顧較為生僻、不常見
的古文化常識。熟悉的古文化常識是命題人出題的重點,四個選項中至少有兩個選項為熟悉
的。生僻的古文化常識有的與教材中某些古文化常識相同或相關,有的跟選文內容密切相關,
表面上生僻,實則暗含了諸多“熟悉”因素。
2.考查趨勢,隨著高考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以及高考命題的不斷成熟,以往依托文言文本考
查的類型,有可能被真正體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的創(chuàng)新型古文化常識題所取代,獨立于文言文本之外、
考法更靈活的命題趨勢日益明顯。
掌握解題技法,注重平時積累古文化常識在教材中明確了10大類型:天文地理、歷法
樂律、典章制度、職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區(qū)劃、宮室建筑、禮俗習俗、姓氏稱謂、衣食
住行。古文化常識設題本著由易到難的原則,逐年擴大考查范圍,2014年初次設題,考查
了常見且又熟悉的禮俗類的“南面”和典籍類的“《春秋》”等,到2017年在原來考查的
基礎上擴大到典章制度類,類型涉及更全面,識記和理解難度也在加大,如“私祿”“收考”
等(己與以往文言實詞的考查有一致之處,須根據(jù)語境仔細推斷)。這就要求考生在平時的備
考中,除掌握一定的解題技法外,更要拓展知識面,注重課下積累。
[解題方略]古文化常識題解題“2步法”
高考命題時所設的4個選項多與文本聯(lián)系不緊密,可憑積累直接判斷,只有個別有時需
要借助語境才能推斷,可以說古文化常識題主考積累識記能力,兼考推斷理解能力。
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需遵循以下“2步法”:
[典例]
(2017?全國卷HI)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許將字沖元,福州閩人。舉進士第一。神宗召對,除集賢校理、同知禮院,編修中書條
例。……契丹以兵二十萬壓代州境,遣使請代地,歲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將。將入對曰:“臣
備位侍從,朝廷大議不容不知。萬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則傷國體。”遂命將詣
樞密院閱文書。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棟聚觀,曰:“看南朝狀元。”及肄射,將先破的。契
丹使蕭禧館客,禧果以代州為問,將隨問隨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顧和好體重,吾且往
大國分畫矣?!睂⒃唬骸按耸?,申飭邊臣豈不可,何以使為?”禧慚不能對。歸報,神宗善
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郛州。上元張燈,吏籍為盜者系獄,將日:“是絕其自新之路也?!?/p>
悉縱遣之,自是民無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嘆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見獄空
耳?!毙八资孔酉簿鬯烈灾r官政,將雖弗禁,其俗自息。召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
制,名雖不同,從而橫之,方而圓之,使萬眾猶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問兵馬之
數(shù),將立具上之;明日,訪樞臣,不能對也。紹圣初,入為吏部尚書,章惇為相,與蔡卞同
肆羅織,貶謫元祐諸臣,奏發(fā)司馬光墓。哲宗以問將,對曰:“發(fā)人之墓,非盛德事?!敝?/p>
潁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數(shù)告老,召為佑神觀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贈開府儀
同三司,謚曰文定。
(節(jié)選自《宋史?許將傳》)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狀元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種稱號,指在最高級別的殿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即農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jié),是春節(jié)后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隨侍帝王左右的人,他們不僅職位很高,對帝王的影響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會官員因年老辭去職務,有時也是官員因故辭職的一種借口。
【答題技巧】
第一步:依據(jù)積累直接判
通覽4個選項,A、B兩項可依據(jù)平時積累直接判定,無需結合語境。A項中的“狀元”
是對文化常識中“典章制度”的考查,可根據(jù)平時的知識積累來推斷,“狀元”指科舉考試
中經過殿試后獲得第一名,可判斷A項正確;B項中的“上元”是對文化常識中“禮俗習俗”
的考查,聯(lián)想到中華民族的節(jié)日,古時以農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jié),也叫元宵節(jié)。也可聯(lián)想
到詩句:“上元錦書傳寶字,王母瓊箱薦金約。”(唐?王勃《七夕賦》),可推斷B項正確,
這樣就排除了A、B兩項。
第二步:回歸原文慎推斷
通過第一步,剩下的是比較難判斷的C、D兩項。而這兩項中C項通過語境還是不好確
定其正誤,尤其是C項后半句“他們不僅職位很高,對帝王的影響也很大”,暫且一放,先
看D項。D項中的“告老”是對文化常識“禮俗習俗”中諱稱的考查,可聯(lián)系平時學習的知
識積累和詞語“告老還鄉(xiāng)”,并且和教材中學過的“乞骸骨”意思相近,再結合選文上下文
內容,”在大名六年,多次告老,被召為佑神觀使。政和初年,許將去世,享年七十五歲”,
可推斷D項正確,故可確定C項錯誤。(文史不分家,如果歷史知識掌握比較好,考生對于
C項一眼就能判定是錯誤的,“近侍”雖然對帝王有較大影響,但他們有“名”無“職”。)
[答案]C
3
【內容歸納題】答題技巧
一、命題規(guī)律
信息篩選題的題干都會規(guī)定信息篩選指向,這些指向往往是閱讀材料的中心,或者是人
物的主要品行、行為、觀點,或者是文章的主要觀點、論據(jù),或者是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態(tài)度。
待選項均為文中語句,其中有些是干擾項。
二、誤區(qū)剖析
1.混淆人物
近年來文言文閱讀試題的選文多為人物傳記類文段,史傳類文言選段一般都是多個人物、
多個事件的綜合,而題干要求往往就其中確定一人或幾人進行考查,命題者在設計干擾項上,
就常常采取“張冠李戴”的方法,把不同人物所為之事混雜在一起,胡亂“嫁接”給某一人,
造成人物與事件不對應。
2.混淆“品性”
一些史傳類選文往往會貫穿著弘揚民族美德的宗旨,文中主要人物一般都是民族英雄、
清官、廉吏、義士、孝子等,以此引導考生的價值取向。傳記中作者往往會橫向羅列多個細
小事件來反映主人公多方面的美德與成就,命題者卻常常就其中的某一點設題,如果答題時
不仔細讀懂題干,檢索有效信息,就會造成人物品性的錯位,誤入陷阱。
3.混淆事理
命題人故意混淆題干要求和選項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以此來檢測考生這一方面的辨析
能力。主要表現(xiàn)在混淆片面與全面、混淆未然與已然、混淆觀點與事實、混淆直接與間接等
方面的設誤。
①混淆片面與全面。如”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xiàn)陳公弼治事‘嚴而不殘’的一組是",
其中“②公禁之,民不敢犯”寫的是陳公弼禁止巫師每年搜刮百姓的錢財祭鬼這一活動,突
出的是其執(zhí)法之“嚴”,而題干中包含了“嚴”和“不殘”兩方面的意思,選項犯了以偏概
全之誤。
②混淆未然與已然。如“下列各組語句中,分別寫薄葬和厚葬的一組是”,其中B項上
句“以北山石為槨”寫的還是孝文皇帝對厚葬的一種“想法”,而不是寫薄葬??忌暨x該
項,就犯了把未然當己然的錯誤。
③混淆觀點與事實。如“下列各句全都體現(xiàn)作者觀點的一組是”,其中“①主考試官序
其首,副主考序其后”寫的是作者陳述的既有事實,而不是作者的觀點。顯然,選項文句所
表達的內容與題干要求不相符。
④混淆直接與間接。如“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直接體現(xiàn)‘以民為本'思想的
一組是“,其中''④皆朝于太廟之門,朝定令于百吏”寫的是齊桓公讓百官有司做的事,不
能“直接”體現(xiàn)齊桓公“以民為本”的思想。
三、答題技巧
篩選文中信息,主要是要求學生會整體把握文意,概括文章事件,善于在復雜的信息區(qū)
域內,明確題干中篩選信息的指向,依據(jù)情理分清主次,排除干擾,正確答題。具體來說,
就是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把握題干要求,明確解題方向
題干信息是我們篩選文中信息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它給我們篩選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
握了應對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篩選信息。解答時,首先要看清題干要求,準確把握題干的
關鍵詞,尤其是內涵豐富的概念。其次要弄清所考查的設問方式,如是“正確”還是“不正
確”,是“直接表明”還是“間接表明”等,這是解答信息篩選題的前提和關鍵。
2.結合原文信息,緊扣具體語境
解答文言文考題的前提是理解,篩選信息題也不例外。不少題目若孤立地局限于選項思
考,往往會造成理解的困難和判斷的失誤。“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應是閱讀理
解的原則,也是解題、答題的關鍵。因此,考場答題只有樹立結合原文內容、緊扣具體語境
去思考的意識,才能正確理解、準確判斷詞義和句意。不少選項孤立地看,很難判斷其是否
符合題干要求,但只要一結合其具體語境來思考判斷,則不難得出答案。
3.仔細比對遴選,排除方法優(yōu)先
掌握一種好的方法和技巧,對于正確篩選信息尤為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排
除法。一般來說,題目所給的信息選項中總會摻雜一些迷惑性很強的錯誤信息,要想篩選出
正確的就必須對所給信息句進行認真比較,仔細遴選,明白每一個信息句之所以對或之所以
錯的原因,一旦拿定哪一個信息句與題干要求不相符時,就可排除包含該信息句的選項,這
樣就降低了選擇難度。如此去偽存真的方法可讓我們更快更準地篩選出正確的信息,得出正
確的答案。
4
【文句翻譯題】答題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傾向性。詳知譯句上下文的
含義。逐字對應翻譯,做好換、留、冊人補、調。抓住句子中關鍵字詞翻譯,要與上下文對
應,這些字詞是得分點。注意詞類活用、倒裝、通假、偏義復詞。復雜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
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間關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譯詞語根據(jù)上下文推導,不拘泥于原文結
構,由實到虛。組合成句子,前后通順。
一、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翻譯文言文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信是指譯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于原文,
如實地、恰當?shù)剡\用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
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就是指譯文要優(yōu)美自然,就是要使譯
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二、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在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
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
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xiàn)代漢語,使字
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譯的失誤形式
(一)不需翻譯的強行翻譯
在文言文中凡是國名、地名,人名,官名、帝號,年號、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譯時,
可以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不用翻譯,因為這些詞一般都無法與現(xiàn)代漢語對譯。
如: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譯成:晉國侯王和秦國霸主包圍鄭國,因為鄭國
對晉國無禮。
(二)以今義當古義
有的詞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意義已經變化了,有的詞義廣大,有的詞義縮小,有的詞義
轉移,有的詞感情色彩變化,有的名稱說法改變。因此,要根據(jù)原文的語境確定詞義,且不
可以今義當古義。下面幾例翻譯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段鏖T豹治鄴》譯成:這個女子品質不好應該再找個品質
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短K武傳》譯成:使者聽了很高興,按照?;菡f的來
辭讓單于。
3、(虎)斷其喉,盡其肉,乃去。譯成:老虎咬斷驢子的喉嚨,吃完驢子的肉,才到樹
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譯成:先帝(劉備)不認為我卑鄙無恥。
這四句翻譯均犯了以今義譯古義的毛病。例1的好屬于詞義擴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
好看,而現(xiàn)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質,對人、對事、對物都可以修飾限制。譯句應改成這個女子
長得不漂亮。
例2的讓屬于詞義縮小,在古代漢語中既可以表辭讓、謙讓之意,又可表責備之意,而
現(xiàn)在只用于辭讓、謙讓的意思。譯句中的辭讓應改為責備。
例3的去是詞義轉移,由古義離開某地的意思,后來轉移為到某地去。意義完全相反。
譯句中的才到樹林中去,應改為才離開。
例4的卑鄙屬于感情色彩變化。在古代這個詞是中性詞,指地位低下,見識淺陋?,F(xiàn)在
是貶義詞,指人的行為或品質惡劣。譯句中的以今義當古義,應改為古義。
(三)該譯的詞沒有譯出來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譯成:以藺相如的功勞大,拜他為上卿。
譯句沒有把以譯出來,應當譯成因為,也沒有把拜譯出來,應當譯成任命才算正確。
(四)詞語翻譯得不恰當
例如: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譯成:不愛惜珍珠寶器肥田沃土。
譯句中把愛譯成愛惜不當,愛有愛惜之意,但在這個句子中是吝嗇的意思。
(五)該刪除的詞語仍然保留
例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譯成:從師學習的風尚也已經很久不存在了。
譯句中沒把原句中的也刪去,造成錯誤。其實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
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頓、湊足音
節(jié),或者起語氣作用的助詞,或者起連接作用的虛詞,它們沒有實在的意義,雖然在原文中
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譯時,因為沒有相當?shù)脑~可以用來表示它,應該刪除不譯。比如表示
判斷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譯時應該從譯句中去掉,并在適當?shù)牡胤郊由吓袛嘣~是。
(六)省略成分沒有譯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沒有必要翻譯出來,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須翻譯出來語意才完
全如: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譯成:孫權給群臣看,沒有
誰不嚇得改變了臉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書信,而譯句中沒有譯出來,應該在孫權的后邊加上
把曹操的書信,語言才顯得清晰完整。
(七)該增添的內容沒有增添
在翻譯時,有時為了文句符合現(xiàn)代漢語習慣,必須增添一些內容,才算恰當,如:今劉
表新亡,二子不協(xié)。譯成:現(xiàn)在劉表剛剛死亡,兩兒子不團結。
在數(shù)詞兩后邊加上量詞個,語氣才顯得流暢。再如: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譯成:因此,先主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他。譯句中在數(shù)詞三后加
上量詞次字。
(八)無中生有地增添內容
一般說來,文言文翻譯必須要尊重原文的內容,不能根據(jù)個人的好惡增添一些內容,以
至違背原文的意思。否則,就會造成失誤,例如: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譯成:很多人在一
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于助人并且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在里面。
譯句中的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沒有這個內容,是翻譯者隨意加進
去的,應刪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應當譯出的意思卻遺漏了,沒有把全句的意思說出來,只說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譯成:孔子說:學習后要復習,不也是很高興的事嗎?
譯句把時的意思漏掉了,應該在復習前加上按時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譯句。
(十)譯句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則
在古代漢語中,有一種倒裝句,這種句子在翻譯時,一般說來,要恢復成現(xiàn)代漢語的正
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譯成:尋找人可以出使回報秦國的,沒有找到。
這個句子翻譯的不妥,因為原句是定語后置,在翻譯時必須把定語放回到中心詞前邊,
正確的翻譯是:尋找可以出使回報秦國的人,卻沒有找到。再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譯成:蚯蚓沒有爪子和牙齒的鋒利,筋骨的強壯。
這個譯句沒有按定語后置的特點來譯,正確的翻譯應該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
強壯的筋骨。
5
文言虛詞推斷文言文的猜讀,不僅實詞管用,虛詞也相當給力。文言虛詞大多“身兼數(shù)
職”、靈活多變,因此理解起來難度較大。這就需要考生在平時加強朗讀、背誦,培養(yǎng)文言
文語感的同時,探尋規(guī)律,掌握一定的文言虛詞用法和意義的推斷技巧。以下八法,謹供參
考。
一、代入篩選法
這是我們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們熟記某個虛詞的基本用法和意義,在閱讀和解題時,
就可將它的每個用法代入句子,挑選其中講得通的一項,從而獲得正確的答案。
以“而”為例,其主要用法有:連詞,譯為“又”、“而且”、“就”、“卻”、“如
果”、“因而”;代詞,譯為“你”、“你的”;動詞譯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蟾之穴無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③“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④“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⑤“君子博學而日參
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茲”中找出與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進行理
解和篩選后,就不難確定應為作代詞“你的”解釋的⑥了。
二、語境推斷法
文言文閱讀離不開具體的語境,常見的虛詞大多有多種用法,詞性詞義變化較為復雜,
要確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必須結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題。此法對起關聯(lián)詞語作用的虛詞
特別有效。
如'',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斷,前后句意
為因果關系,“以”應為表原因的“因為”。
三、詞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虛詞有多種詞性,根據(jù)上下文的語境,只要能推斷出其詞性不一樣,那么,其
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吾將以身死白之"/“險以遠,則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詞“身”前,又處
在動詞“死”前,可以推斷“以”應該是介詞,與“身”組成介賓短語做“死”的狀語;后
句中“以”用在“險"和''遠"兩個形容詞中間,應該是表示并列的連詞,所以兩句用法不
同。
四、句位分析法
一些虛詞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語氣副
詞,表揣測,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為圣,愚
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在句中,動詞后一般是代詞。如“秦王恐其(代荊軻)
破璧”,名(代)詞后一般是語氣副詞,如“爾其(一定)無忘乃父之志”/“吾其(還是)
還也”。又如“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哪里;在句中,如“殺
雞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代詞,相當于“之”。尤其需
注意,在句末動詞后,有時是兼詞“于此”,如“風雨興焉”;在句末形容詞后,為形容詞
詞尾“……的樣子”,如“盤盤焉”。
五、全句關照法
許多文言虛詞的意義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語法或語氣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對
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準確理解它。如作語氣助詞的“也、矣、焉、哉”,在疑問句末助疑
問語氣,在感嘆句末助感嘆語氣,在陳述句末助陳述語氣,它們始終是與全句“息息相關”
的。
以“也”為例: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表判斷);②“若無罪而就死地,
故以羊易之也”(表陳述);③“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表解釋);④“公子畏死邪?何
泣也?”(表疑問);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感嘆);⑥“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句中
表舒緩語氣或停頓);⑦“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表祈使)。
六、標志確認法
有些虛詞是構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標志,如能牢記課文中出現(xiàn)過的這些有代表性的詞,便
有助于快速解題。文言句式有兩大類: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除較易識別的判斷
句、被動句外,重點是倒裝句。如主謂倒裝“……矣,……”("甚矣,汝之不惠。”)、
定語后置“……之……者”("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狀語后置“……以……”
(“覆之以掌”)等。固定句式較多,須熟記的如:“不亦……乎”(“學而時習之,不亦
樂乎?”)、“無以……”(”軍中無以為樂”)、“何……為?”(“多多益善,何為為
我擒?”)、“如……何?”"若……何?”"奈……何?”(“如太行、王屋何?”)、
“所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七、語法分析法
很多文言虛詞在句子結構中有著特殊的語法功能,因而,據(jù)此也可推斷出虛詞的用法。
比如,要判別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夫晉,何厭
之有”、④“均之二策”諸句中“之”字的意義,可根據(jù)語法知識鑒別它的用法,從而找到
突破口。①中"吾妻"是主語,“美”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作謂語,“我”是賓語,由此可
確定“之”介于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②中“久”是時間副詞,充當句首狀語,因此緊
隨其后的“之”可有可無,只不過起了調整音節(jié)的作用,是音節(jié)助詞,無義,不譯。③中“晉”
是主語,“有”是謂語動詞,可知本句是賓語前置句,“之”起提賓作用。④中“均”是動
詞,作“權衡”解,“二策”是名詞,由此斷定“之”與“二策”一起為“均”的賓語,作
代詞“這樣”解??梢姡橹鞲?、析結構、判功能,不失為簡便的虛詞推斷方法。
八、成語聯(lián)想法
成語是用簡潔精辟的固定詞組或短句,絕大多數(shù)源于古詩文,因此,其中許多虛詞的含
義與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據(jù)這一特點,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語來推斷文言虛詞的含
義,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如“急急乎唯進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義和用法,就可根據(jù)我們熟悉的成語“惟命
是從”、“惟利是圖”來推斷,應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又如“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可用“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等成語來推斷,這
里的“因”是介詞“依照、根據(jù)”之意。
若能靈活地綜合運用以上八種推斷技巧,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增加答題的正
確率。當然,要想徹底攻克文言虛詞這一“堡壘”,關鍵還在于平時的積累。
6
文言實詞推斷
1.課文求義法
利用課內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即遇到某一實詞可以聯(lián)想到課內曾經學過的這一實
詞的解釋,看用它作為當前句中的解釋是否合適。
例如:
高考卷文言文閱讀第一題的四個選項:
A.諷帝大征西方奇技。諷:勸告(出自《鄒忌諷齊王納諫》)
B.咸私哂其矯飾焉。哂:譏笑(出自讀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C.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遇:優(yōu)待(出自《屈原列傳》出則接遇諸侯,遇,接待。
從而推出此項錯誤。)
D.太宗初即位,務止奸吏。務:致力(出自《過秦論》)
除B選項是在語文讀本中出現(xiàn)外,另三項皆根據(jù)課文。文言文知識考查一直是“題在課
外,功在課內”。文言文閱讀考查的語段和內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實詞大都在課本
中學過,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對課內文言文要充分重視,步步夯實。
2.成語印證法
即借助成語來推斷實詞詞義。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語。
成語的含義未因時間的流逝而改變,為我們推斷實詞詞義提供了方便。
例如:
“舉類邇而見義遠”.(《屈原列傳》)“聞名遐邇”這個成語大家很熟悉,“邇”對
應“遠”。把“近”的意思套進原句去,語意很通順。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邇”也是
“近”的意思。這樣的例子很多,如:
①設五寸之的,引十步之遠。(有的放矢的:箭靶)
②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假:借助)
③其文約,其辭微。(微言大義微:深奧、微妙)
成語求義可以和成語的運用結合起來,反推也可,互相印證,相互促進,可謂雙贏。
3.結構求義法
古漢語相對于現(xiàn)代漢語在語言結構上更具對稱美,上下文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在意義
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依據(jù)這一特點,可有效幫助我們理解詞義。
例如:
①秦無亡矢遺然之費?!巴鍪浮迸c“遺鑲”的結構是一樣的,詞的配搭是一致的?!巴觥?/p>
與“遺”相應,“矢”與“鑲”相應。從而知道“亡”、“遺”都是失,就不會把“遺”理
解為遺留或饋贈了。同樣,可從“矢"是箭推知''鑲"也是武器了。)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追亡”與“逐北”意思相同。由“追”可知“亡”
是“逃亡”;“北”因與“亡”相應,則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敗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智能化高架活動地板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排水閥門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大紅描金粉蠟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壓片機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全粒面填充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PVC可調電容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陶瓷纖維澆注料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轉動計數(shù)器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落地通風柜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樺木皮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5年工貿企業(yè)春節(jié)復工復產方案
- 安防監(jiān)控工程施工方案(3篇)
- 2025年藍莓種苗行業(yè)深度研究分析報告
- 【道法】歷久彌新的思想理念課件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
- 《糖尿病診療規(guī)范》課件
- 2025年度消防工程安全防護措施設計固定總價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事業(yè)單位財務工作計劃(三篇)
- Unit 2 Know your body(說課稿)-2024-2025學年外研版(三起)(2024)英語三年級下冊
- 民辦中學班主任工作考核細則
- 2024年初三數(shù)學競賽考試試題
- citrix桌面虛擬化平臺健康檢查指南10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