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 課件 劉海龍 第7-12章 大眾傳播的影響:信息環(huán)境取向-多倫多學派及媒介研究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30/30/wKhkGGYVM8aAMJ55AAENlqhYYTc780.jpg)
![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 課件 劉海龍 第7-12章 大眾傳播的影響:信息環(huán)境取向-多倫多學派及媒介研究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30/30/wKhkGGYVM8aAMJ55AAENlqhYYTc7802.jpg)
![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 課件 劉海龍 第7-12章 大眾傳播的影響:信息環(huán)境取向-多倫多學派及媒介研究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30/30/wKhkGGYVM8aAMJ55AAENlqhYYTc7803.jpg)
![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 課件 劉海龍 第7-12章 大眾傳播的影響:信息環(huán)境取向-多倫多學派及媒介研究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30/30/wKhkGGYVM8aAMJ55AAENlqhYYTc7804.jpg)
![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 課件 劉海龍 第7-12章 大眾傳播的影響:信息環(huán)境取向-多倫多學派及媒介研究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30/30/wKhkGGYVM8aAMJ55AAENlqhYYTc780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章大眾傳播的影響:
信息環(huán)境取向
大眾媒體最重要的影響不是對個人或群體的微觀影響,而是通過制造信息環(huán)境,影響我們關于世界的想象。一、議程設置的提出議程設置理論提出的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觀點。在此之前,有不少學者討論過現(xiàn)實世界和我們關于現(xiàn)實世界的想象之間的差異問題。隨著現(xiàn)代大眾媒體的興起,研究者們逐漸把幻象的制造者鎖定在了無處不在的報紙、廣播和電視身上。第一節(jié)議程設置二、議程設置的進一步證明雖然議程設置理論用簡潔的方法證明了一個古老的觀念,但是從研究數(shù)據(jù)和結論的關系來看,1968年的教堂山研究還是帶有簡單化的傾向。三、鋪墊效果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后,除了大量對傳統(tǒng)議程設置假設的復制與證明外,議程設置還在向縱深方向發(fā)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艾英戈與金德1987年出版的《至關重要的新聞:電視與美國民意》。四、議程設置的第二層或屬性議程設置議程設置研究的另一個發(fā)展是提出了議程設置的第二層(secondlevelofagendasetting)的新思路五、框架效果與議程設置的第二層從屬性議程設置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媒體對某一個議程的框架構造,影響了受眾對該議程的想象。這一過程正好和新聞的框架效果(framing)研究殊途同歸。六、議程設置理論的拼圖議程設置是一個假說還是一個理論?學者們還存在爭論。但是隨著30多年研究成果的積累,議程設置的拼圖也變得越來越清晰。七、議程設置的語境與有效性在中國的研究中,曾經發(fā)現(xiàn)大眾媒體不能明顯地設置公眾議程。當然,這個研究之所以沒有發(fā)現(xiàn)明顯的議程設置效果,也可能與研究設計有一定關系。八、議程融合假說隨著互聯(lián)網、有線電視、數(shù)字電視、手機等更為個人化的媒體的普及,傳統(tǒng)大眾媒體設置議程的能力開始下降,單一而普遍的公眾議程正在減少,或者說影響議程設置過程的中介因素正在增多,變得更加復雜。一、電視暴力效果的研究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后,電視逐漸成為大眾媒體中最具影響的媒體。電視具有如下特點:(1)受眾接觸電視的時間比其他媒介長;(2)我們在接觸其他媒介之前就開始接觸電視;(3)電視比其他媒介更容易獲得;(4)電視節(jié)目生產是集中化大規(guī)模生產,其內容旨在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在長期的接觸中,人們重復地使用許多具有內在一致性的形象和訊息。第二節(jié)培養(yǎng)理論培養(yǎng)理論二、和電視一起長大格布納認為,隨著電視的普及,它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大眾媒體。幾乎每家每戶都有電視,甚至有的家庭還不止一臺。回家后,我們會自然地打開電視,不一定專注地看,只是讓它陪伴著我們做其他事。三、培養(yǎng)分析的特征和前面介紹的關于大眾傳播影響的理論相比,培養(yǎng)分析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理論。四、文化指標由上面的總結可以看出,培養(yǎng)理論是一個宏觀的、批判的社會文化理論,因此僅僅考察信息的接受過程顯然不夠。為了闡明電視在整個文化體系中的中介作用,格布納把培養(yǎng)研究納入到一個雄心勃勃的研究計劃——文化指標項目中。五、批評與回應培養(yǎng)分析理論被提出后,一直面臨著來自各方的批評,這些批評客觀上促進了培養(yǎng)分析的不斷發(fā)展,共鳴假說以及培養(yǎng)分析的主流化研究轉向,就是在這些論爭中提出并完善的。六、主流化與權力:作為社會控制的培養(yǎng)在與其他學者的討論中,格布納等人提出了電視的主流化概念。主流化研究是培養(yǎng)分析研究的轉向。七、敘事與傳播格布納認為,電視通過主流化所實施的社會控制是使用講故事的方式進行的,敘事是主流化的關鍵因素。思考與討論1、議程設置與柏拉圖的洞穴寓言、李普曼關于“擬態(tài)環(huán)境”的論述有何異同?2、1968年教堂山研究的數(shù)據(jù)與結論之間存在哪些漏洞?其后的研究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3、議程設置理論給大眾傳播效果研究帶來了哪些新思路?4、請仿照馮克豪瑟的做法,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個議程進行縱貫研究,看看能否得出與他相似的結論?如果不能,為什么?5、鋪墊效果和經典的議程設置理論有何異同?6、議程設置的第二層與框架理論有何異同?7、請舉例說明屬性的議程設置在大眾媒體上的表現(xiàn)。8、議程設置是輿論引導嗎?為什么?9、以身邊大眾媒體報道的重大問題為例,說明議程的性質對議程設置的影響。10、為什么在中國議程設置有時會失效?11、在網絡條件下,議程設置會失效嗎?為什么?12、請查閱有關資料,簡述電視暴力研究的主要結論。13、除了本章提到的描述電視暴力與攻擊行為之間的概念外,是否還有其他思路來描述二者之間的關系?14、電視暴力研究的結論對電視的制作有什么啟示?15、你認為是否有必要控制影視中的暴力?為什么?16、為什么研究中發(fā)現(xiàn)的培養(yǎng)差異比較微?。窟@是否說明電視的培養(yǎng)不明顯?17、培養(yǎng)分析有哪些獨特之處?18、什么是文化指標?文化指標研究包括哪些內容?19、你認為影視中的暴力場面能否得到控制?為什么?20你如何看待“培養(yǎng)分析忽視了不同觀眾對暴力意義的解讀”這一批評。21、以培養(yǎng)分析為例,你認為一個傳播理論可以同時包含不同的研究范式嗎?22、什么是主流化?它與早期培養(yǎng)分析提出的培養(yǎng)差異是否矛盾?為什么?23、為什么說電視的培養(yǎng)是一種社會控制?24、為什么電視中虛構的故事也能影響我們對真實環(huán)境的認知?25、請試著分析一則新聞敘事。除了本章提到的功能外,它還有哪些功能?26、為什么議程融合理論和培養(yǎng)分析理論對大眾傳播的功能做出了相反的評價?第八章大眾傳播的影響:
受眾使用與依賴取向
討論大眾傳播影響的理論在建構過程中都會遇到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受眾的選擇性問題。一方面人們在某種相似的外部條件下,會做出有規(guī)律的選擇。另一方面,受眾的接受過程又是一個黑箱,總會在意外的地方發(fā)揮主動性,改變預測的結果。
漢語的“受眾”(中國香港、臺灣地區(qū)也譯作“閱聽人”)是一個隨著傳播研究的引入而進入中文的外來概念,它來自英語的“audience”。“受眾”和“讀者”、“聽眾”、“觀眾”等已有概念不同,可以泛指所有大眾媒介的信息接受者。第一節(jié)關于受眾的話語一、作為大眾的受眾隨著西方現(xiàn)代化、城市化和工業(yè)化的出現(xiàn),早期的社會學家認為傳統(tǒng)社會的結構已被打破,人們的結合方式發(fā)生質變。二、作為人民的受眾如果說作為大眾的受眾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現(xiàn)代化初期各種社會條件的產物,那么作為人民(thepeople)的受眾則是社會主義國家關于受眾的經典話語。三、作為消費者的受眾如果說作為大眾的受眾是從文化精英的角度看待受眾、作為人民的受眾是從政治管理者的角度來看受眾,那么作為消費者(consumers)的受眾則是從商業(yè)經營者的角度看待受眾。四、作為群體的受眾“作為群體的受眾”是社會科學研究者針對早期文化精英們提出的“作為大眾的受眾”所提出的反駁。五、作為公眾的受眾這是隨著現(xiàn)代民主制度的完善而產生的一種受眾觀,它強調受眾之間身份平等,對大眾傳播的信息具有理性的分析和批判能力,能夠積極地參與政治生活。六、作為受害者的受眾和前面幾個話語相比,作為受害者(victims)的受眾并沒有核心的理念,影響也較小,但是它從大眾傳播產生以來就一直存在,這是一種對于大眾傳播的恐懼遺傳(legacyoffear)。一、使用與滿足的提出使用與滿足研究與之前討論過的效果研究之間最大的差異,在于它不是站在傳播者的角度討論大眾傳播的影響,而是站在受眾的角度,從動機使用的方向探討受眾對媒體的使用。第二節(jié)使用與滿足理論二、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前提假設使用與滿足最突出的特點是從受眾的角度研究傳播過程。三、受眾的主動性與使用動機使用與滿足理論的核心假設是受眾具有主動性。但是什么是受眾主動性(audienceactivity),學界存在著不同的見解。甚至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矛盾,既然是“受”眾,按照傳統(tǒng)的定義(如傳播的5W定義),就已經被定義為被動的接受者。四、使用動機的心理和社會根源個人的需求產生于復雜的心理機制,雖然外界條件會制約個人的主動性和使用動機,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媒體的使用者仍然具有相當?shù)闹鲃有?。一、媒介依賴與效果使用與滿足研究可以分成兩個主要的取向:第一,是為了糾正過去僅從傳播者角度看問題的傳統(tǒng)效果研究模式的偏見。第二,是為了從受眾的角度來研究傳播效果。第三節(jié)使用、依賴與效果二、宏觀的媒介依賴理論宏觀的媒介依賴理論把整個社會系統(tǒng)看做是有機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組成部分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這些關系可能是平衡的、合作的,也可能是沖突的、競爭的,可能是穩(wěn)定的,也可能是變化的。三、微觀的媒介依賴理論如果說洛基奇和德弗勒提出的媒介依賴理論主要從社會系統(tǒng)的宏觀層面研究使用與效果,那么魯賓和溫德爾提出的使用與依賴模式則是從微觀的社會心理角度探討依賴產生的效果,這更符合傳統(tǒng)效果理論的思路。一、互聯(lián)網的使用與滿足當一個新的媒體和內容出現(xiàn)時,通常人們首先關注的是它有什么用途,人們在什么情況下會使用它,為什么會使用它。第四節(jié)使用與滿足理論的發(fā)展與應用二、手機的使用與滿足手機在近年來迅速普及,功能也在不斷增加,除了傳統(tǒng)的語音服務外,各類數(shù)據(jù)服務也在不斷發(fā)展,除了文本短信外,還出現(xiàn)了手機電子郵件、多媒體短信、移動互聯(lián)網門戶服務、流媒體等。未來隨著帶寬和速度的增加,手機還將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三、媒體過度使用的問題我們可以觀察到大眾媒介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有趣現(xiàn)象,一個新媒介剛出現(xiàn)時,公眾意見往往將其描述為一個充滿希望的新發(fā)明,能夠給人類生產和生活帶來新的變革,促進個人素質提高和社會交流。四、對使用與滿足理論的批評與討論使用與滿足起初只是一個模糊的研究領域,探討受眾為什么會被特定的內容或媒體吸引,但是當這種取向成為正式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后,尤其是剛提出該理論時,理論建構方面尚不完善,受到了不少批評,這些批評促使使用與滿足理論日趨成熟。思考與討論1、除了本章所列舉的關于受眾的話語外,你還能舉出其他關于受眾的話語嗎?2、中國近現(xiàn)代傳播者的受眾觀是如何變化的?3、請搜集小說、報紙、電影出現(xiàn)時人們的指責和批評,看看它們和今天對電視和網絡的指責有何異同。4、什么是使用與滿足理論?它和效果理論有何異同?5、人們從媒體獲得的滿足來自于哪些方面?6、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前提假設是什么?從這些前提中推斷,它屬于哪個研究范式?7、什么是受眾的主動性?你認為受眾在媒介使用中具有主動性嗎?為什么?8、什么是使用與滿足的預期—價值理論?它還有什么不足?9、幾個同學分成一組,就某個媒體的使用動機進行討論,看它們是否能夠用麥圭爾使用動機矩陣中的理論加以說明?如果不能,是否能夠提出新的理論加以說明?10、社會情境會產生什么使用動機?能否用你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說明?11、請以媒介依賴理論解釋危機事件中的傳播現(xiàn)象。12、你自己的媒介使用規(guī)律是什么(比如每次上網都會固定上什么網站,會經常閱讀哪些媒體等)?這種依賴是否會影響媒體效果?13、在班上或學校進行一個互聯(lián)網、手機或博客的使用動機調查,并使用因子分析等方法總結一下這些新媒體的使用與滿足。14、你認為存在網絡成癮嗎?為什么?15、如何通過個人的或社會的措施避免網絡帶來的媒介依賴?16、如何評價使用與滿足理論?第九章批判理論的興起和
傳播政治經濟學派
批判理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批判理論,是指法蘭克福學派,尤其是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為代表的第一代學者對現(xiàn)代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進行的橫跨哲學、文學、社會學、心理分析、美學、歷史等多學科的綜合性研究。一、法蘭克福學派說起法蘭克福學派,就不得不談到1923年成立于德國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大學內的社會研究所。第一節(jié)法蘭克福學派和批判理論的興起
二、批判理論與現(xiàn)代性批判要全面理解法蘭克福學派對于文化工業(yè)的批判,就必須聯(lián)系他們對現(xiàn)代性的批判,特別是對傳統(tǒng)理論中的實證主義的批判和對啟蒙運動的批判。三、文化工業(yè)批判如果說是霍克海默開啟了啟蒙辯證法的研究,那么他的學術伙伴阿多諾則把這一主題延伸到了大眾文化領域。他們在美國社會令人眼花繚亂的大眾文化中,發(fā)現(xiàn)了與法西斯專制主義相似的特征。他們認為大眾文化在精神方面也扮演著壓迫和獨裁的角色。四、公共領域與交往理性由于缺乏像霍克海默這樣精神上和組織上的核心人物,第二代、第三代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不像第一代學者那樣以一個學術共同體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學術舞臺上。
第一代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把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工業(yè)看做是至上而下的意識形態(tài)控制,并對其進行了大膽地揭露與批判。但是和經典的馬克思主義相比,法蘭克福學派的研究重點已經不再是經濟基礎,而轉向了上層建筑。第二節(jié)傳播的政治經濟學派一、什么是傳播政治經濟學傳播的政治經濟學派并不是一個緊密的團體,而是一個對現(xiàn)代社會的現(xiàn)象存在著大致相同觀點和有著相似研究方法的松散的學術共同體。在傳播政治經濟學這個名稱下面,存在著不同的取向和理論。二、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產生及發(fā)展傳播政治經濟學有多個理論源頭,既受到亞當·斯密等英國古典經濟學者以社會整體為研究對象的感召,也受到馬克思主義批判經濟不平等、階級壓迫的鼓舞,在與其他學派的交流中,傳播政治經濟學內部也產生了分化。三、文化產品的生產按照文化工業(yè)的流程,我們可以將其分為生產、內容產品(文本)和消費三個環(huán)節(jié)。政治經濟學核心任務也可以分為:(1)文化產品生產的政治經濟學研究;(2)文本的政治經濟學研究;(3)文化消費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四、文化產品的文本與消費文本的政治經濟學研究與文化研究中的表征研究有許多相似之處,兩者都關注文本中各種象征符號之間的差異和社會權力的關系,例如話語是否圍繞官方話語來組織,是否給反向話語提供了空間,不同的話語是否均衡,是否剝奪了受眾的選擇等。五、從傳播的政治經濟學看“大片”現(xiàn)象我們剛才從理論上解釋了傳播政治經濟學的三個核心任務,可能聽起來比較抽象,下面以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的“大片現(xiàn)象”為例,說明傳播政治經濟學是如何圍繞這三個任務分析問題的。六、傳播政治經濟學視角下的全球化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不斷融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也成為世界文化產業(yè)的生產地和市場。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國家主權與信息自由、傳統(tǒng)文化和全球流行文化、民族身份和全球公民身份之間不斷出現(xiàn)沖突。七、關于“文化帝國主義”全球化的批判者們還注意到,在全球化過程中,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間存在信息流動不平衡現(xiàn)象。這一觀點經常以言辭激烈的“文化帝國主義”的話語出現(xiàn)。思考與討論1、批判理論與傳統(tǒng)理論有何不同?能否結合第三章談到的研究范式分析它們之間的分歧?2、你是否同意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批判?為什么?3、請結合第八章的理論,分析法蘭克福學派的受眾觀。4、什么是公共領域?你認為互聯(lián)網上的BBS能稱為公共領域嗎?5、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觀點與法蘭克福學派的觀點有何異同?6、傳播政治經濟學與西方主流經濟學有何不同?7、選擇一個媒體或節(jié)目,用傳播政治經濟學的三個核心問題,對它進行分析。8、你認為“全球化理論”是否必要?為什么?9、什么是文化帝國主義?你認為外來文化會對本土文化產生不良影響嗎?為什么?第十章文化研究:表征與霸權
文化研究是當今最“時髦”的學術領域之一。學者們像變戲法一樣地研究熱門電視劇、周星馳電影、金庸小說、酒吧、時尚、體育、芭比娃娃、麥當娜、流行音樂,過去被視為難登學術大雅之堂的這些流行文化現(xiàn)象被學術界嚴肅地當做政治問題,帶入課堂中討論。一、文化的重新定義和社會學轉向要理解文化研究的內在精神,我們必須結合它產生的語境。第一節(jié)文化研究:流動語境中的
接合知識二、結構主義的影響進入20世紀70年代之后,隨著英國電影研究中對結構主義的強調,文化研究領域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三、葛蘭西轉向正是對結構主義理論的這些不滿,導致文化研究轉向葛蘭西。霍爾認為,文化研究對葛蘭西的“發(fā)現(xiàn)”,不是因為葛蘭西解決了當前所面臨的理論問題,而是因為他至少提到了這些問題。四、意外的中斷正當研究者們認為他們將沿著阿爾都塞和葛蘭西所啟發(fā)的研究思路繼續(xù)向前發(fā)展的時候,兩個隨著民權運動突然出現(xiàn)的理論——女性主義理論和種族理論意外地“打斷”了這一進程。五、知識與權力布迪厄與??戮鶑牟煌慕嵌葟娬{了學術知識與權力之間的復雜關系,他們都指出,學術話語本身也是一種社會實踐,因此不存在一個高居于所有話語之上,判斷對錯的普遍標準(即“元話語”)。六、文化研究的輸出隨著英國文化研究影響的擴大,文化研究本身的擴散成為一個新的文化現(xiàn)象。七、學術場中的文化研究繼霍格特之后,斯圖亞特·霍爾于1968年至1979年出任當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魻柋救藢ξ幕芯慨a生了重要影響,在他主持期間,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由早期文學轉向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tài),甚至有人提出,霍爾本人就可以和文化研究畫上等號。八、文化研究的特征第一,強調文化對社會的重要性。第二,重視文本分析及受眾分析。第三,文化研究是拒絕學科化的接合知識。第四,提倡跨學科研究。第五,反科學主義的人文主義取向。九、文化研究在中國前面區(qū)分了特定概念“文化研究”和一般的“文化的研究”,在中國常見的是“文化的研究”,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文化熱”,各種所謂的“××文化研究”一時間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其質量也良莠不齊,大多很難被稱為規(guī)范的學術研究。一、什么是表征表征(representation),又稱“再現(xiàn)”,從字面來看,就是用另一種方式對某事物的替代和象征,通過替代,引起我們對該事物的想象。我們對現(xiàn)實的大多數(shù)經驗,都要借助于表征與意義的結合方能獲得。第二節(jié)表征與差異二、差異與神話事實上,表征理論和符號學理論確實是從語言學發(fā)展而來的。這里不得不提到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的重要貢獻。三、編碼與解碼霍爾根據(jù)葛蘭西的霸權理論,提出了編碼/解碼理論,對巴爾特的理論進行了修正。這里所說的“編碼”(encoding)是指信息傳播者將所傳遞的訊息、意圖和觀點,轉化為具有特定規(guī)則的代碼。四、話語與權力法國哲學家??聞t比葛蘭西走得更遠,他為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來源提供了新的解釋。福柯在他早期進行的知識考古研究中,提出“話語決定著我們所談論的對象”的觀點。一、通俗文化的概念在探討具體的理論之前,需要區(qū)分通俗文化(popularculture)、大眾文化和民間文化(folkculture)這幾個容易混淆的概念。因為文化研究是舶來品,在翻譯和詮釋的過程中,特別是在用詞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中文原有概念基模的影響。第三節(jié)通俗文化研究二、從大眾文化到通俗文化在定義研究對象上,以費斯克為代表的文化研究學派摒棄了第一代法蘭克福學派所使用的“文化工業(yè)”或文化精英一直沿用的“大眾文化”的提法,而代之以“通俗文化”,雖然只有一詞之差,卻意味著研究視角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三、從大眾到人民費斯克認為,通俗文化的主體是“人民”(people)而非大眾?!八^大眾就是疏離者的集合,是意識不正確的單向度的人……通俗文化是人民,而非文化工業(yè)所創(chuàng)。”四、從使用—滿足研究到受眾研究使用—滿足理論標志著傳播學研究的一次重大轉變,從過去以傳者為中心的研究模式,轉向以受眾為“中心”的研究模式。表面上看起來和使用—滿足與文化研究的視角不謀而合,但是文化研究學者們顯然不愿意止步于使用—滿足研究。五、從文本解讀到語境分析早期的通俗文化研究者(如利維斯、巴爾特等),多來自文學批評領域,使用的主要是文本解讀法,揭露傳播內容背后隱藏的意識形態(tài)。六、從金融經濟到文化經濟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認為,文化生產的經濟基礎決定著文化中蘊含的意識形態(tài),并且影響著受眾對世界的解釋框架。隨著資本主義文化產品生產的日益壟斷,文化的多樣性正在消失,這導致受眾最終受制于資產階級的虛假意識。七、從“肯定文化”到“微觀政治的進步文化”學者們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播媒介剛出現(xiàn)時,對通俗文化抱有一種幻想,認為通過這些媒介中通俗易懂的信息,可以促進社會教育和社會發(fā)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通俗文化并沒有向這些學者所希望的那樣發(fā)展。八、從阿爾都塞到葛蘭西費斯克等人對大眾文化政治評價的轉變源自深層理論取向轉變。九、符號民主還是文化民粹主義傳統(tǒng)的批判理論正在向人類學的民族志靠攏,學者們不再是不分青紅皂白地對通俗文化做出完全否定的結論,而是具體深入到通俗文化中,體會它的運作方式、活動脈絡,更為重要的是理解通俗文化對我們的影響。思考與討論1、為什么霍爾等文化研究學者不愿意給文化研究下一個明確的定義?2、請舉例說明“文化研究”與“對文化的研究”有何不同?3、文化研究的早期奠基人對文化研究產生了什么影響?4、請查閱相關資料,討論一下什么是意識形態(tài)?我們能否擺脫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為什么?5、葛蘭西對文化研究產生了什么影響?6、女性主義對文化研究產生了什么影響?7、請你結合具體的事例,討論一下知識與權力之間的關系。8、文化研究的特點是什么?9、請你查閱相關資料,討論一下中國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及結論。10、表征理論是否是唯心主義理論?為什么?11、請你以一個具體的文化表征(如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MP3)為例,討論一下它的意義是如何建構的。12、請舉例說明不同受眾的解碼方式。13、如何評價費斯克的通俗文化理論?14、請你根據(jù)本章的介紹,選擇一個文化研究的題目,寫一份研究計劃。第十一章媒體生產與媒介場
對傳媒生產過程缺乏了解的受眾一般會對大眾媒體有一種神秘感,常常會把“報紙上登的”或“電視上報道的”當做確鑿的證據(jù),可是人們常常忽略了媒體的工作者也是一群普通人,他們對世界的認識與解釋也會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一、什么是媒體生產研究本章使用了“媒體生產”一詞,意味著我們不再把媒體內容的制作看成一個神秘的過程,而是把它視為一個普通的商品生產過程。第一節(jié)媒體組織與媒體生產二、媒體內容的傾向性問題媒體生產的最終產品是文本,但是它卻常常成為研究的邏輯起點。人們最容易提出的問題是:為什么媒體的內容會具有傾向性呢?三、個人對媒體生產的影響:把關人個人是媒體生產研究的起點,也是最容易誤解的一個層次。一種看法認為個人對內容的生產起到決定性的影響;另一種看法認為個人在內容的生產中無關緊要。這兩個極端在早期的研究中經常出現(xiàn)。四、個人對媒體生產的影響:職業(yè)角色除了個人的價值觀、生活背景外,新聞從業(yè)者的職業(yè)角色認知也會影響媒體的內容。新聞從業(yè)者對自己職業(yè)角色的定義可以視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它既幫助新聞從業(yè)者獲得行動的意義,同時也影響著他們對世界的解釋。五、媒體組織內部的影響:組織目標和權力結構媒體組織對媒體生產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組織的目標、分工、權力結構、無形政策、慣例等方面。六、媒體組織內部的影響:潛規(guī)則除了可見的組織目標與組織分工外,組織內權力的影響還會通過各種無形的政策加以貫徹。七、媒體組織內部的影響:慣例布里德的研究打破了新聞專業(yè)主義的一些神話,把新聞從業(yè)者看做普通的員工,從社會控制和社會化的角度,讓我們看到了組織中潛規(guī)則的重要影響。在上述社會化的過程中,行業(yè)內的慣例(routines)也逐漸內化為新聞從業(yè)人員的實踐意識。八、媒體組織外部的影響:其他組織媒體組織以外的因素,主要是指媒體所在的社會環(huán)境與制度環(huán)境,它包括四個方面的因素:其他組織、經濟環(huán)境、國家傳播管理制度和技術。九、偽事件和媒介事件早在1961年,美國學者布爾斯廷就提出了一個概念——“偽事件”來指稱為了得到媒體報道而人為制造的新聞事件。十、媒體組織外部的影響:國家傳播管理制度國家的傳播管理制度是影響媒體生產的重要力量。十一、影響媒體組織生產的因素:文化和前面討論的層面相比,文化是一個更加難以把握的層次。有人戲言:文化是一個筐,什么東西都能往里裝。因此在分析文化層面的時候,首先要警惕將文化神秘化,將其簡單歸結為某個地域或民族的習慣、具有特殊性的東西,而忽略了其普遍性。一、場域理論與社會科學“場”是一個來自物理學的概念,指物體周圍傳遞重力或電磁力的空間。它最早由物理學家牛頓提出,用以解釋重力的作用原理,其后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用場的概念來解釋電磁力。第二節(jié)媒介場域理論與中國的
媒體生產研究二、媒介場
1996年,布迪厄出現(xiàn)在法國的巴黎一臺,做了《關于電視》和《記者場與電視》兩個電視講座,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利用電視來為電視解魅。三、中國媒介場研究的策略布迪厄等提出的媒介場域理論對中國的經驗未必完全適用,仍然需要對其進行批判與修正,其中最主要的有三方面:一是確定中國媒介場中的關鍵資本,二是對媒介場的構型(configuration)予以重視,三是對媒介場的相對主義傾向進行批判。四、中國媒介場研究的方向中國媒介場研究的特殊性不僅表現(xiàn)在理論取向上,還表現(xiàn)在研究方向和領域上。思考與討論1、什么是媒體生產研究?它與媒體效果研究有何不同?2、請舉例說明媒體生產研究有哪些研究路徑?你認為各種研究路徑有何優(yōu)劣?3、你是如何理解新聞的傾向性的?除了書上介紹的分類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方式?4、你認為把關人能夠決定媒體的內容嗎?為什么?5、設計一個研究把關人的特點及作用的研究計劃。說明你想在這個研究中討論哪個問題。6、你認為新聞工作是一個職業(yè)嗎?為什么?7、新聞工作的職業(yè)角色可以分成哪幾類?除了書上介紹的分類方法,你還能提出新的劃分標準嗎?8、我國的新聞工作職業(yè)角色可以分成哪幾類?各自的特點是什么?9、請舉例說明媒體組織的目標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10、你認為布里德的研究結論在今天仍然成立嗎?為什么?11、請根據(jù)自己的實習經驗或者采訪學校媒體的工作人員,了解一下他們的工作慣例有哪些?這些慣例會如何影響媒體的內容?12、大眾媒體采用常規(guī)的信息渠道是否意味著媒體受到其他社會組織的控制?為什么?13、什么是偽事件?作為新聞工作者應如何應對偽事件?14、請以一個具體的媒介事件為例,分析它的意義是如何建構的?15、什么是新聞的自由主義理論?你認為它對我們今天的新聞管理方式有何啟示?16、為什么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要提出社會責任理論?17、你認為威廉斯的分類是否可以適用于中國目前的媒體管理制度?如果可以,請舉例說明。如果不能,請?zhí)岢瞿愕睦碛伞?8、從媒體上尋找事例,說明哪些事件被歸為一致同意的領域、合理爭議的領域和異常的領域?并說明其可能產生何種影響。19、什么是媒介場?它具有什么特點?20、你認為是否可以用媒介場范式分析中國的媒體生產?為什么?第十二章多倫多學派及媒介研究第一節(jié)作為技術的媒介一、什么是media大眾傳播研究,又被稱為“媒介研究”如[英]巴雷特、紐博爾德編的《媒介研究的進路》就以“媒介研究”指代整個傳播研究。然而“媒介”這個概念充滿歧義,它既指涉技術,也指涉組織,甚至指涉?zhèn)鞑热菖c文化。廣義上的“媒介研究”主要圍繞著媒介內容的生產與消費,討論媒介與社會的關系。二、媒介形態(tài)變化的關鍵因素媒介技術處在不斷地進化中,我們所使用的媒介形態(tài)經歷了非語言媒介、口語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電子媒介,以及目前以網絡、手機為代表的互動媒介等階段。三、媒介演化的模型在討論媒介進化規(guī)律時,通常存在兩種極端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媒介的發(fā)展主要是由技術進步推動的,科學家們和發(fā)明家們是媒介形態(tài)變化的主要原因;另一種觀點認為,技術的產生受到多種社會條件的影響,一種新媒介技術的擴散也要受到一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復雜因素的作用,所以在媒介的進化中,社會因素居于主導地位,技術進步則受到前者的支配。一、麥克盧漢的修辭馬歇爾·麥克盧漢是20世紀60年代成名的怪才。他1911年出生于加拿大,早年求學于加拿大曼尼托馬大學,1934年到1936年就讀于英國劍橋大學。劍橋大學里查茲和燕卜蓀的新批評、利維斯的將文學批評方法應用于社會都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二節(jié)麥克盧漢的修辭和認識論二、界面性的象征修辭從理論與經驗關系的角度看,大致存在三種方式來為理論提供證據(jù),它們分別是歸納、演繹和類比。從推論的保真性來看,演繹最為嚴密,歸納次之,類比最不可靠。三、電子媒介與認識論麥克盧漢之所以采用伊尼斯開創(chuàng)的這種“界面式”的象征修辭方法,還有一個獨特的原因。他認為,邏輯的或者“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印刷媒介時代的思維方式。四、反環(huán)境:作者的合法性問題麥克盧漢在論證了實證主義者們何以無法接受他理論的原因之后,還要接著證明另一個問題:為什么他本人不會受到上述影響,能夠發(fā)現(xiàn)“媒介即訊息”這一被隱蔽的規(guī)律呢?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主觀的,一個是客觀的。一、媒介—感覺—社會:對社會變遷的一種詮釋麥克盧漢最著名的一個論斷是“媒介即訊息”。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主語與謂語缺乏同一性的命題,但是作為一個隱喻,它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任何一種媒介——即人的延伸——都會創(chuàng)造出一種全新的環(huán)境,對“整體的心理”和“社會的復合體”產生影響。第三節(jié)作為訊息格式的媒介:
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二、媒介偏向論與感覺平衡論麥克盧漢這種歷史詮釋的思路來自伊尼斯。伊尼斯最早把媒介的形態(tài)與歷史發(fā)展聯(lián)系在一起。三、媒介決定論:軟和硬提到麥克盧漢的理論,人們經常使用一個概念——“技術(媒介)決定論”。技術決定論并不是麥克盧漢的發(fā)明,在此之前歷史學家就提出過許多更為極端的論斷,比如有人提出馬鐙的發(fā)明造就了中世紀的封建主義制度。四、衡量媒介和文化的新尺度:冷與熱冷媒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晉中山西晉中市太谷區(qū)面向2025屆公費師范生招聘教師18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中國太子佛工藝品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高壓透鏡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年藝術道閘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紅外線按摩棒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電加熱針織物呢毯預縮機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成都四川成都天府國際競技訓練中心招聘運動員4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曲印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揉切粉碎機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安康魚野菜串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GB/T 2934-2007聯(lián)運通用平托盤主要尺寸及公差
- GB/T 13228-2015工業(yè)炸藥爆速測定方法
- CB/T 102-1996錫基合金軸瓦鑄造技術條件
- 羅森便利店QSC標準課件講義
- 售后服務的流程圖
- 急診科進修匯報課件
- DL∕T 617-2019 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技術條件
- 信息技術基礎ppt課件(完整版)
- 弘揚與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課件(共16張PPT)
- 鋼琴基礎教程教案
- 電子課件-《飯店服務心理(第四版)》-A11-2549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