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知識清單
第10課《三峽》
一、作者簡介
酈道元(469或472-527),字善長,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他一生好學,博覽群書,著述嚴
謹,以《水經(jīng)注》最著名。
二、故事背景
《水經(jīng)注》因注釋《水經(jīng)》而得名,它以《水經(jīng)》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
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
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三、重點字詞
字音
闕(que)處
襄(xiang)陵
屬(zhCi)引
沿溯(su)
飛漱(shu)
御(yu)風
猿(yuan)鳴
曦(xT)月
素湍(tuan)
長嘯(xiao)
酈(li)道元
林寒澗(jian)肅
重巖疊嶂(zhang)
通假字
略無闕處
(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異義
1.或王命急宣
(古義:有時。今義:或者。)
2.雖乘奔御風
(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3.至于夏水襄陵
(古義:是兩個詞,動詞"至"和介詞"于"。今義:連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詞多義
【自】
1.自峽三峽七百里中(介詞,在)
2.自非亭午夜分(連詞,假如,如果)
【絕】
1.沿溯阻絕(動詞,斷絕)
2.絕嵋多生怪柏(形容詞,極高的)
3.衷轉久絕(動詞,消失)
詞類活用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回清倒影(形容詞用作名詞,清波)
空谷傳響(名詞作狀語,從空曠的山谷)
特殊句式
省略句:
清榮峻茂(分別省略了主語水、樹、山、草)
有時朝發(fā)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詞"于",意思是"從白帝城")
四、理解詞義
1.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注釋:連山:連綿的高山。略無:毫無。闕:通"缺",空缺。嶂:屏障似的高峻山峰。夜分:
半夜。自:如果。曦:日光,這里指太陽。
譯文:在七百里長的三峽中,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
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見月亮。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
風,不以疾也。
注釋:襄:上。沿:順流而下?;颍河袝r。宣:宣布,傳達。雖:即使。奔:飛奔的馬。疾:
快。
譯文: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兩岸的丘陵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時皇帝
的命令要急速傳達,這時候只要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間相距一千二百
里,即使騎著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沒有這么快。
3.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崛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
味。
注釋:素湍:白色的急流。回清:回旋的清波。懸泉:瀑布。飛漱:急流沖蕩。清榮峻茂:水
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良:實在,的確。
譯文:在春、冬兩個季節(jié),雪白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兩岸上的山色,在極
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在山峰之間,常有瀑布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
高,草盛,確實有很多趣味。
4.每至晴初霜且,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注釋:晴初:天剛晴。霜且:下霜的早晨。屬引:接連不斷。屬,動詞,連接。弓I,延長。凄
異:凄涼怪異。哀轉久絕: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絕,停止,消失。
譯文: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清涼和寂靜,常常有高處的猿猴
拉長聲音鳴叫,聲音連續(xù)不斷,非常凄涼怪異,空曠的山谷傳來猿啼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
消失。所以打漁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五、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寫三峽山的特點:山高、嶺連、峽窄。
第二部分(②-④):寫三峽不同季節(jié)的景色。
六、問題歸納
1.課文第一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何種方法來寫“山"?突出了"山"的什么特點?
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相結合,正面寫山的連綿、高峻,側面借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見不到太陽
和月亮進一步寫山的雄偉。全段突出了山的連綿高峻、雄偉峭拔的特點。
2.”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嵋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辟p析這句話的含義。
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觀遠景。"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屬俯視江中所見,動靜相雜,色彩各
異,相映成趣。"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屬仰觀遠景,以"絕"狀山,以"怪"寫
柏,繪形寫貌,形神兼?zhèn)洹?怪柏"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意志,給山水之間注入一股生
命的活力,使人頓覺生機盎然。
3.”清榮峻茂,良多趣味。”賞析這句話。
八個字總結全段,"清"字寫水,"峻"字寫山,"榮""茂"寫樹、草。"良多趣味",又摻
入了作者的審美意趣,使景、情融為一體。體現(xiàn)了文章語言的準確凝練。
4.本段文字寫三峽什么季節(jié)的風光?試分析。
秋季。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寫林寒澗肅、猿鳴凄涼,讓人更加感受到深秋蕭瑟的氣
氛。
5.“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边@句話從什
么角度寫秋景?試分析。重在繪聲。"長嘯""凄異""哀轉",渲染了肅殺的氣氛。其描繪手
法因時而變,因景而異,顯得變化多端,搖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則蘊含其中,一個"凄"字,
既是對猿聲的描述,也是為秋景所觸發(fā)的感情?!傲趾疂久C"足夠凄清,"高猿長嘯"足夠凄
異,"哀轉久絕"足夠凄涼。
6.作者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依次描寫江水,而是首先寫夏季,并將春冬二季合為一
體?本文重在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長江在三峽段的迅疾兇險之特征亦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故作
者將"夏水”置于首位。相較而言,春冬二季的長江皆有"清榮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為一
體描繪。
七、課文主題
文章以凝練、生動的筆墨,描寫了三峽雄奇險峻、清幽秀麗的景色,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
的熱愛之情。
八、課后探究
1.朗讀并背誦課文。說說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三峽景物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文章以水由盛到枯的變化過程為順序來描寫三峽景物。本文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寫江水,而
水以夏水為盛,故先寫夏水。春冬之水都顯示出清幽美,秋季之水顯示出凄婉美,這樣自然不會
以季節(jié)的轉化順序來寫三峽了。
2.寫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說說作者筆下三峽不同季節(jié)的景物各有怎樣的特征。
夏季:三峽水盛,朝發(fā)暮至的神奇現(xiàn)象一一水急;春冬:三峽是清榮峻茂的美妙景致一一水美;
秋季:三峽是一派肅殺凄清的獨特氣氛一一水枯。
3.解釋下列加點詞的含義。
1.自三峽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2.沿溯阻絕絕喊多生怪柏哀轉久絕
3.素滿綠潭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
1.介詞,在/連詞,假如,如果/代詞,自己
2.動詞,斷絕/制詞,極,非常/動詞,消失
3.形容詞,白色/形客詞,樸素,不加裝飾
4.翻譯課文的中間兩段,把原文和自己的譯文都朗讀一遍,邊讀邊體會它們不同的語言特點。
譯文:
在夏天江水猛漲,漫上山陵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斷,不能通航。有時皇帝的命令要
急速傳達,這時候只要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便可到達江陵,中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
騎著駿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兩個季節(jié),就是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碧綠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
子。在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在山峰之間,常有懸泉瀑布急流沖蕩。水清
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有很多的趣味。
體會其寫景文字的精彩。
原文:
江水又東,徑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如人負刀牽
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此巖既高,加以江湍好回,雖途徑信宿,猶
望見此物,故行者謠曰:"朝發(fā)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言水路好深,回望如
一矣。
譯文:
江水又向東流去,經(jīng)過黃牛山,山下有一個灘,名叫黃牛灘。南岸層層的山嶺聳立著,最遠的高
山上有一塊巖石,像是人拿著刀,奉著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黃色的,區(qū)別十分明顯,這個地方
人跡罕至,沒有誰能親自探究。這塊巖石本來已經(jīng)很高了,再加上江水迂回曲析,即使路上過了
兩夜,還能望見這東西。所以過路人的歌謠說:平晨從黃牛山動身,晚上還在黃牛山過夜。過了幾
天幾夜,黃牛山看起來還是跟原來一樣。歌謠是說水路迂回深曲,回頭跳望時,仿佛總是還在同
一個地方。
第11課《短文二篇》
字音
夕日欲頹(tui)沉鱗競躍(yue)與其奇者(yu)未寢(qin)
相與(yu)遂(sui)藻3o)存(xing)竹柏(bai)
猿(yuan)
古今異義
1.四時俱備
(古義:季節(jié)今義:某個時候)
2.曉霧將歇
(古義:消散今義:停止、休息)
3.夕日欲頹
(古義:墜落今義:衰敗,萎靡)
4.蓋竹柏影也
(古義:大概是今義:器物上部有遮蓋作用的東西)
5.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古義:清閑的人今義:指與事無關的人,多含貶義)
6.念無與為樂者
(古義:考慮,想到今義:想念)
7.月色入戶
(古義:單扇的門今義:主要指人家)
一詞多義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動詞,參與,文中指置身其中)
念無與為樂者(動詞,和)
詞類活用
五色交輝(名詞做動詞,輝映)
夕日欲頹(形容詞做動詞,墜落)
相與步于中庭(名詞做動詞,散步)
特殊句式
判斷句:
蓋竹柏影也("……也"表判斷)
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語"余")
倒裝句:
相與步于中庭(狀語后置,應為"相與于中庭步”)
《答謝中書書》
一、作者簡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現(xiàn)在江蘇南京)人。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
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醫(yī)學家、文學家。
二、故事背景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給謝徵的一封回信。寫于南北朝,這個時期,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
不少文人遁跡山林,從自然美景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隱居
句曲山(今江蘇茅山)。這些文人在他們的書信中,常常描山畫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
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三、課文翻譯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首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
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
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
面。這里實在是人間天堂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的人
了。
四、問題歸納
1.“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句話有什么作用?
本題運用開頭句(段)作用分析法。首句總領全文,奠定了寫景抒情的基調(diào)。
2.作者是怎樣進行動靜結合的景物摹寫的?
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
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
3.“高峰入云,清流見底?!边@兩句描寫了哪些景物?是從哪些角度來寫的?
描寫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種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凈;分別從仰觀、俯察兩種視角來寫。
4."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痹囉眯蜗蟮恼Z言描繪其畫面,并說說這幾句
描寫取得怎樣的表達效果?
猿鳥的嗚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余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意思
對即可)。這幾句描寫,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
5.”曉霧將歇……沉鱗競躍”一句有什么妙處?
"曉霧將歇……沉鱗競躍”一句通過描寫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為畫面增添了靈動
感,傳達了生命氣息。
五、課文主題
文章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記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簡介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
蘇轍合稱"三蘇"。蘇軾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的代表作品有《念奴嬌赤壁
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記承天寺夜游》。
二、故事背景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仍然樂觀、曠達,他的
《記承天寺夜游》寫的月夜游寺正是他消釋抑郁的具體行為。
三、課文翻譯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了衣服,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里,(十分美好),我高興地起
來走到戶外。想到?jīng)]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于
是)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的藻、苓相互交錯,原
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子和柏樹?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清閑的人
罷了。
四、問題解疑
1.賞析"解衣欲睡,月色入戶”。
寒夜寂寥,"解衣欲睡",這當兒,月光悄悄地進了門。月光似乎懂得這位遷客的孤獨寂寞,主
動來與他做伴。
2.聯(lián)系背景說說蘇軾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貶官到黃州的好
友,想起一同賞月。
3.作者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來寫月色?寫出了一個怎樣的境界?
運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積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芍,"積水空明"寫月光的澄澈
清明,"藻、芍交橫"寫竹柏影子的清麗淡雅。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
妙境界。
4.如何理解"閑人"二字?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冬夜出游賞月看竹柏的卻只有"閑人如吾兩人"。這里的"閑
人”是點睛之筆,既指有閑情逸致、情趣高雅的人,又是作者的自嘲。作者因被貶而"閑",
"閑"字包含了作者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
5.最后三句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本題運用把握作者情感五法,寥寥數(shù)語,將貶謫的悲涼、賞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和漫步的悠
閑,種種難言的感情蘊含其中,含蓄深沉。
五、課文主題
本文通過對庭院月光的描寫,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表
現(xiàn)了作者賞月的欣喜、貶謫的寂寞和自我排遣的樂觀豁達的胸懷。
課后探究
-、朗讀并背誦課文,比較兩篇短文在句式、節(jié)奏、用詞等方面的不同之處,說說它們分別帶給
你什么樣的美感。
《答謝中書書》一文中多用四字句,句式整齊,節(jié)奏明快,多視角多感官描寫景色,用詞準確;
《記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句式、用詞和諧自然,毫無雕飾之感,如同拉家常般娓娓敘來。
《答謝中書書)給人以山川自然景物之美感;《記承天寺夜游》給人庭院賞月空靈之美感。
所寫景物特征:山水相映之美,峰高水清,相映成趣;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晨昏
變化之美,四時、早晚各不相同。
言外之意:表現(xiàn)作者能夠從這些美景中發(fā)現(xiàn)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情溢于言
表。
=?細讀《記承天寺夜游》,體會作者的心境。結合寫作背景和你對蘇軾生平.思想的認識,.
四、解釋下列加點詞的含義,并體會其妙處。
1.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2.高峰入云,清流見底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
五、從兩篇短文中任選其一,發(fā)揮想象,將其改寫成一篇白話散文。
示例: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深秋的風在吹拂,冷冷的、瑟瑟的,忙了一天的我,感覺有些
困倦,解開衣服正準備睡覺,卻見那溶溶的月光從門外悄地透進來,像一面鏡子,又好似一張白
紙,又亮又白,酒滿了整個房間時,我睡意全無,欣然起身。想到?jīng)]有和我一起交談取樂的人,
便去承天寺找張懷民,來一起享受這美好的月光。到了承天寺,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便一起在
院子里敵步。
走在兩旁有竹林的小道上,聽到竹葉沙沙作響的聲音,輕輕的,很舒服的一種感覺。走出了
小路,便到了一個小院,皎潔的月光酒滿整個庭院,看著地上,好似出現(xiàn)了一片積水,又清又
由擺動。這時,一片竹葉,隨著風落了下來,飄到了我的面前,打破了我的遐想。大概那在水底
招搖的水藻并非真正的水蓬,而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多么美好的夜晚?。?/p>
我和懷民繼續(xù)走著,說著曾經(jīng)在官場上的得失,想起那些或喜或悲的往事,我們不由得相視
一笑,心中釋然,這曾經(jīng)的輝煌與失敗都已經(jīng)成了過去,不必在這么美好的夜晚想那些曾經(jīng)的不
快之事。
哪里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子?我以前為什么就從來沒注意過呢!是沒有嗎?不是,這些哪
里都有,只是我原來和普通的為官者一樣,一直辛苦地追逐名利,而忘了停下來休息一下,去欣
賞這清涼的月光和這沙沙作響的竹林共同創(chuàng)造的美好夜晚罷了!
第12課《與朱元思書》
一、作者簡介
吳均(469-520),字叔庠,吳興故章E(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學家。好學,有俊才。詩文
風格清拔而有古氣,稱為“吳均體"。梁武帝天監(jiān)初年,為郡主簿。后又被任命為奉朝請。他曾
私撰《齊春秋》,武帝惡其實錄,”以其書不實",命焚毀。后奉詔撰寫《通史》,未及成書即
去世。
二、故事背景
南北朝時,政治黑暗,社會動亂。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響的士人便遁跡山林,避世隱
居。吳均一生的仕途不如意,因而,他只能通過寄情山水來排解心中的苦悶。他曾在《與顧章
書》中說:"仆去月謝病,還覓薜蘿",表明自己辭官后,將要到石門山中去隱居。因此,這篇
文章也不單純是寫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作者寄情于山水,向往自然的志趣;同
時,也含蓄地表達了對世間追求利祿之徒的諷刺之意。
三、重點字詞
字音
縹(pi3o)碧急湍(tuan)軒邈(xuanmiao)
泠泠(ling)嚶嚶(yTng)鶯(yuan)飛
戾(li)天經(jīng)綸dun)窺(kuT)谷
通假字
蟬則千轉不窮(通"噬",鳥鳴,文中指蟬鳴)
窺谷忘反(通"返",返回)
古今異義
1.一百許里
(古義:附在整數(shù)詞之后,表示約數(shù)。今義:應允,或者,可能。)
2.鶯飛戾天者
(古義:至,到達。今義:罪過,乖張。)
3.經(jīng)綸世務者
(古義:籌劃,治理。今義:比喻規(guī)劃、管理政治的才能。)
一詞多義
猿則百叫無絕(動詞,窮盡、斷絕)
天下獨絕(形容詞,絕妙)
負勢競上(動詞,向上生長)
橫柯上蔽(名詞做狀語,在上面)
直視無礙(形容詞,一直)
爭高直指(形容詞,筆直)
一百許里(數(shù)詞,指十個十)
猿則百叫無絕(數(shù)詞,極言其多。這里指不停地,相當于副詞。)
直視無礙(副詞,沒有)
猿則百叫無絕(副詞,不)
詞類活用
負勢競上(名詞做動詞,向上生長)
互相軒邈(形容詞做動詞,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
任意東西(名詞做動詞,向東或向西)
風煙俱凈(形容詞做動詞,消凈,散凈)
橫柯上蔽(方位名詞做狀語,在上面)
猛浪若奔(動詞做名詞,飛奔的馬)
望峰息心(動詞使動用法,使……平息)
特殊句式
省略句: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省略主語"小船")
急湍甚箭(省略介詞"于",應為"急湍甚于箭”)
倒裝句:
鶯飛戾天者(后置定語,應為"飛戾天之鶯者")
四、課文翻譯
1.原文: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
注釋:俱:全,都。共色:同樣的顏色。共,相同,一樣。從流飄蕩:(船)隨著水流飄浮移
動。從,順、隨。東西:名詞作動詞,向東向西,指隨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觀賞景物。許:表示大
約的數(shù)量。獨絕:獨一無二。
譯文:風停了,煙霧都消散盡凈,天空和遠山呈現(xiàn)出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水流飄浮移動,隨
心所欲,任船所至觀賞景物。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奇異的山水,是天下獨一無二的美
景。
2.原文: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漂碧:青綠色。
注釋: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毫無障礙,形容水清澈透明。甚箭:甚于箭,比箭還快。甚,勝
過。奔:動詞用作名詞,奔馬。
譯文:富春江水都呈青綠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見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
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夾岸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3.原文: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
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干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鶯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
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注釋:
寒樹:耐寒常綠的樹。
負勢競上:(高山)憑依山勢,爭著向上。負,憑依。競,爭逐。軒邈:高遠。這里作動詞用,
比高遠。
直指:筆直地向上。指,向。激:沖擊。
泠泠作響:發(fā)出泠泠的聲響。泠泠,擬聲詞,形容聲音清越。
好:美麗的。
嚶嚶成韻:鳴聲和諧動聽。嚶嚶,鳥鳴聲。
千轉:不停地叫。轉,同"嘮",鳥婉轉地叫。這里指蟬鳴。
鶯飛戾天:老鷹飛到天上,這里比喻追求高位。戾,至。
望峰息心:望見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靜下來。息,停止,平息。
經(jīng)綸世務:辦理政務。經(jīng)綸,處理國家大事。
窺谷忘反: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反,同"返",返回。
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樹枝。
疏條交映: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
譯文:兩岸的高山上,都生長著耐寒常綠的樹木;高山憑依山勢,爭著向上,好像彼此都在爭著
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形成無數(shù)個山峰。泉水沖擊著山石,發(fā)出清越
的泠泠之聲。美麗的鳥兒相互和鳴,鳴聲和諧動聽。蟬兒長久地叫個不停,猿猴長時間地叫個不
斷。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祿的心就平靜下來;那些辦理政務的
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還像黃昏
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五、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總述富春江奇特秀麗的景色。
第二部分(第②③段):"異水"清澈,江流湍急,"奇山"軒邈,景中含情。
六、問題歸納
1.賞析“風煙俱凈,天山共色"中的"共色"二字。
"共色"二字不光寫出了天和山的顏色,而且還包含著形體感:青青的山靄漸漸地融入藍藍的天
空,二者合為一體。境界闊大,令人神清氣爽。
2.“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表達了作者面對富春江美景的陶醉,自由,瀟灑,無拘無束的情感。
3.賞析句子“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運用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寫出了江水清澈透明的特征,表達了作者對富春江水的
欣賞和贊美之情。
4.“游魚細石,直視無礙”一句寫出了江水的清澄寧靜,《小石潭記》中也有通過“游魚”來寫
潭水清澈見底的句子,請默寫出其中的一句。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
5.《三峽》中與“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異曲同工的語句是什么?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6.看到富春江的奇山異水,作者發(fā)出了怎樣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發(fā)出的這些感慨?
(1)作者發(fā)出了"鶯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感慨。(2)表現(xiàn)了作者寄情
山水,向往自然,厭棄世俗的思想。
7."鶯飛戾天者"和"經(jīng)綸世務者“看到富春江奇異的景色以后產(chǎn)生“望峰息心""窺谷忘反"
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一文中也寫了遷客騷人登上岳陽樓之后不同的“覽物之情",他
們寫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作者所寫的"鶯飛戾天者"和"經(jīng)綸世務者"的感受,是一種設想,以此烘托出山水景物的魅
力,表現(xiàn)出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然,厭棄世俗的感情。范仲淹以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
情”,表達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
遠大抱負。
8.作者為什么發(fā)出"望峰息心""窺谷忘反"的感慨呢?
因為作者此時可謂陶醉于大自然的絕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間爭名奪利、官場角逐的一切,都變
得了無趣味了。另外,作者被這奇?zhèn)?、瑰麗、美妙、和諧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變得更奮發(fā),精
神得到洗滌而變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諧、幽靜而美妙,
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自然暫時忘記了塵世的角逐和俗務的纏身。
七、課文主題
本文抓住富春江富陽至桐廬段山水的特點,描繪了一幅秀麗迷人的山水畫卷。表達了作者對大自
然的熱愛之情,同時也含蓄地流露出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第13課《唐詩五首》
《野望》
一、作者簡介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悌廉潔
科,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求為揚州六合丞。因簡傲縱酒被劾,棄官還故鄉(xiāng)。唐武德中,詔以
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中,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工詩賦,尤擅五言詩。其詩多寫飲酒
與田園隱逸生活,平淡質(zhì)樸,不染梁陳雕琢浮華舊習,于唐初詩壇獨具面貌。
二、故事背景
王績?nèi)胩坪笠郧俺俅t門下省。貞觀中以足疾罷歸。此詩當作于詩人辭官隱居之時。
三、課文翻譯
原文: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
相識,長歌懷采薇。
東皋:地名,在今山西萬榮,作者棄官后隱居于此。皋,水邊高地。薄暮:傍晚。薄,接近。徙
倚:徘徊。依:歸依。落暉:落日。犢:小牛。這里指牛群。禽:泛指獵獲的鳥獸。采薇:采食
野菜。
譯文:黃昏佇立在東皋悵望,徘徊著不知歸依何處。每棵樹都披上枯黃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
上余暉。獵人騎著駿馬帶回獵物。大家相對無言并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放牧的
人趕著牛群回家。
四、問題歸納
1.首聯(lián)寫了什么內(nèi)容?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有何作用?
首聯(lián)寫傍晚詩人在東皋佇望山野秋景及感受。這兩句詩以平平淡淡的敘述,寫在暮色之中,詩人
佇立在東皋之上,舉目四望,一種莫可名狀的孤寂無依的愁緒涌上心頭,且無法平靜下來,以此
觀景自然會涂上一層心理上的不平靜色彩,表現(xiàn)了孤寂無依的彷徨心情。同時為中間四句寫景提
供巧妙的鋪墊。
2.賞析頷聯(lián)“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這句詩的精妙所在。
頷聯(lián)是詩人對眼前景觀的粗線條的描繪,著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樹木已染上蕭瑟的枯黃的
秋色,起伏的山巒唯見余暉,這是多么寧靜、開闊、美麗的畫面。縱使在淡淡的暮靄之中,人們
還是能夠感覺到山野間秋林、余暉的光與色的強烈輝映。
3.賞析"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頸聯(lián)著力刻畫視野所見山野放歸的生動場景,為整個靜謐的畫面,注進一股跳動的情致和欣然的
意趣。句中的幾個動詞"驅""返""帶""歸",用得自然而精練。這種動態(tài)式的描寫愈發(fā)襯
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詳寧靜。
4.試著賞析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
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tài)與動態(tài),搭配得恰到好處,顯得那么自
然和諧,令人不能不沉浸,甚至忘情在安逸閑適的秋景之中。這最后兩句完全道出詩人內(nèi)心的苦
悶和悵惘,既然在現(xiàn)實中找不到相知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懷伯夷、叔齊那樣不食周粟、上山采薇
的隱逸之士。
五、課文主題
全詩于蕭瑟恬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抒發(fā)了惆悵、孤寂的情懷。
《黃鶴樓》
一、作者簡介
崔穎(約704~754),盛唐詩人。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進士,官至太仆寺丞、司勛員
外郎。著有《崔穎集》。
二、故事背景
仕途失意、漂泊無依的崔穎登臨此樓,產(chǎn)生了一種吊古傷今、人去樓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話傳
說的觸動,蓄積在胸中的詩情便噴涌而出,唱出了這首渾然天成的詩歌,這也是黃鶴樓題詩的絕
唱。
三、理解課文
原文: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注釋
去:離開。
空余:只剩下,僅留下。
悠悠:閑靜的樣子。
歷歷:清晰的樣子。
鄉(xiāng)關:故鄉(xiāng)。
煙波:煙靄籠罩江面。
譯文:仙人早已乘著黃鶴飛去,這里只剩下了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來只有白云在
此悠悠飄蕩。晴日里漢陽一帶的樹木歷歷可見,芳草茂盛長滿鸚鵡洲I。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家
鄉(xiāng),煙靄籠罩的長江激起思鄉(xiāng)的哀愁。
四、問題歸納
1.詩歌開頭有什么特色?
此題運用用典作用分析法。詩的首聯(lián)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鶴歸去引出黃鶴樓,讓人覺得黃鶴樓乃
是仙人遺留下來的,起筆就讓黃鶴樓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2."空"字有何妙處?
"空"即空空蕩蕩,仰望天空,千載以來只有悠悠飄蕩的白云,抒發(fā)了物是人非、世事蒼茫的感
慨,給人一種孤寂惆悵之感。
3.頸聯(lián)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與黃鶴樓隔江相望的漢陽,那里綠樹掩映,江水交匯,在明麗的陽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
上,只見一丘沙洲隆起于江心,上面綠草如茵,這就是鸚鵡洲了。
4.全詩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
全詩以一"愁"字作結,點出了全篇的主旨。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
時又和開篇的意境相照應,從而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xiàn)了纏綿的鄉(xiāng)愁。
五、課文主題
《黃鶴樓》描寫了詩人登臨黃鶴樓所見到的情景,通過憑吊古跡,抒發(fā)了思念家鄉(xiāng)的愁情。
《使至塞上》
一、作者簡介
王維(約701—761),字摩詰,唐代著名詩人。進士出身,官至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有《王右丞集》。王維是個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在詩、畫、音樂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蘇軾盛
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二、故事背景
唐開元二十五年,河西節(jié)度副使崔希逸戰(zhàn)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前往邊塞宣
慰,這首詩即途中所寫。
三、理解詩意
原文: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
候騎,都護在燕然。注釋:單車:單車獨行。形容輕車簡從。問邊:到邊疆去察看。屬國:漢代
時稱那些已歸附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居延:古縣名,在今甘肅張掖北。征蓬:飄飛的蓬草,比喻漂
泊的旅人。泛指遠行的人。歸雁:向北飛的大雁。胡天:這里指西北地區(qū)。孤煙:遠處獨起的炊
煙。長河:黃河。蕭關:古關名,在今寧夏固原東南。候騎:擔任偵察、通訊的騎兵。都護:官
名。都護是都護府的最高長官,這里借指河西節(jié)度使。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國杭愛山。這里
代指前線。
譯文:我輕車簡從到邊疆去察看,經(jīng)過了屬國居延。像隨風而去的蓬草飄出漢塞,似北飛的大
雁,飛入了胡地的天空。茫茫沙漠中遠處獨起的炊煙直上云霄,滔滔黃河邊落日又大又圓。在蕭
關遇到了偵察的騎兵,得知都護還在前線。
四、問題歸納
1.說說“征蓬出漢塞,歸燕入胡天”二句的含義,這兩句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蓬草成熟后枝葉干枯,根離大地,隨風飄卷,詩人去國離鄉(xiāng),感情總是復雜萬端的,不管是出于
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的情勢,還是像本詩中聽寫乃是因為負有使命。大約詩人這次出使塞上,本
已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漢司馬相如初得武帝青睞,出使西南夷那樣的威風、氣派。詩人以"蓬"
"雁"自比,這兩句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nèi)心的激憤和抑郁。與首句的
"單車"相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2.請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二句。
頸聯(lián)形象地描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一"直"一"圓"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
融情于景,寓悲涼之情于壯美景色之中,從側面烘托了守邊將士凄涼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借以反映
他們不畏艱苦,積極保衛(wèi)邊疆的愛國主義精神。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充分體現(xiàn)了王
維"詩中有畫"的特色,是被王國維贊嘆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3.最后兩句詩蘊含了作者什么情感?
詩人到達目的地以后,從兵士那里得知都護正在邊防前線準備戰(zhàn)事,這兩句可以看出詩人對邊關
將士的敬慕之情。
4.尾聯(lián)從側面表達了什么內(nèi)涵?
尾聯(lián)敘述邊塞將士緊張的戰(zhàn)斗生活,從側面表現(xiàn)了戰(zhàn)事的頻繁。
六、課文主題
記述了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的孤
寂、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升華后的慷慨悲壯之情。
《渡荊門送別》
一、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陳與義幼時隨父遷居綿州
昌?。ń袼拇ń停┣嗌忇l(xiāng),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名篇有《蜀道難》《將進
酒》《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望廬山瀑布》等。他的詩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
自然,韻律和諧多變。
二、故事背景
這首詩是詩仙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xiāng)而作。李白在公元724年(開元十二年)辭親遠
游。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
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此次李白離別家鄉(xiāng),發(fā)青溪,向三峽,下渝州,
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xiāng)開始漫游全國,準
備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抱負。
三、理解詩意
原文: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xiāng)
水,萬里送行舟。
注釋:荊門:荊門山,在現(xiàn)在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對峙,形勢險要。楚國:楚
地。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大荒:廣闊無際的原野。海樓:海市蜃樓,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
麗景象。憐:愛。一本作"連"。萬里:形容行程之遠。
譯文:我乘舟遠渡荊門外,來到了楚地準備盡情游覽。群山隨著平坦廣闊的原野的出現(xiàn)漸漸隱
去,長江仿佛流進了廣闊無際的原野。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空中云霞如同綺麗的海
市蜃樓。我更加憐愛這來自故鄉(xiāng)之水,不辭萬里為我送行。
四、問題歸納
1.頷聯(lián)中"隨"字用得好,談談好在何處。
"隨"字將群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xiàn)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
感。
2.頸聯(lián)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談談這聯(lián)詩所描繪的意境。
"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
一面明鏡。"云生結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版女方離婚協(xié)議中子女撫養(yǎng)權爭議解決機制合同4篇
- 2025年度個人土地抵押使用權轉讓合同2篇
- 2025年度智能交通指揮中心建設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模具鋼材行業(yè)聯(lián)盟共建與資源共享合同4篇
- 2025年度電商虛擬貨幣交易服務合同11篇
- 2024年度青海省公共營養(yǎng)師之三級營養(yǎng)師模考預測題庫(奪冠系列)
- 二零二五年度美食攤位租賃與品牌孵化合同4篇
- 科技驅動的兒童玩具市場創(chuàng)新研究
- 2025年度個人出納職業(yè)擔保合同規(guī)范范本3篇
- 鹽酸??颂婺崤R床療效、不良反應與藥代動力學的相關性分析的開題報告
- 消防設施安全檢查表
- 組合結構設計原理 第2版 課件 第6、7章 鋼-混凝土組合梁、鋼-混凝土組合剪力墻
- 建筑公司資質(zhì)常識培訓課件
- 旅居管家策劃方案
- GB/T 26316-2023市場、民意和社會調(diào)查(包括洞察與數(shù)據(jù)分析)術語和服務要求
- 春節(jié)值班安全教育培訓
- 帶狀皰疹護理查房
- 平衡計分卡-化戰(zhàn)略為行動
- 幼兒園小班下學期期末家長會PPT模板
- 幼兒教師干預幼兒同伴沖突的行為研究 論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