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中醫(yī)研究進展_第1頁
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中醫(yī)研究進展_第2頁
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中醫(yī)研究進展_第3頁
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中醫(yī)研究進展_第4頁
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中醫(yī)研究進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中醫(yī)研究進展一、病名演化及確立中風相關描述:基源于《內經》,立論于《金匱》,首見于《中藏經》。自《內經》至明清相關描述多達43個病名。

(1)從肢體功能表現(xiàn)命名的:偏枯、偏風、癱緩、癱瘓、左癱、右瘓等

(2)從病人的意識狀態(tài)命名:大厥、薄厥、煎厥、風懿等?!瓣枤庹?,大怒則行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

(3)從病勢命名:中風、卒中、仆擊等?!秲冉洝贰白渲斜┧馈?。

(4)其他命名:中風先兆名曰微風《內經》第2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由于影像學的發(fā)展及對中風內涵的認識,確立完善了類中風的概念經典中風—五大主癥:偏癱,神識昏蒙,言語蹇澀,偏身麻木,口舌歪斜。(前循環(huán))類中風—風眩、風痹、風癡、風搐、視岐、行走不穩(wěn)等。(后循環(huán))一、病名演化及確立第3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981年中華醫(yī)學會腦血管病專題學術會議稱腦血管病為“腦卒中”,正式引用了卒中的概念。

1983年——提出定“中風”為病名,指類中風。別稱卒中(全國中醫(yī)內科學會中風學組)1992年——正式統(tǒng)一以“中風”作為病名,使之與CCD(TCD)編碼中西醫(yī)一致。(全國中醫(yī)腦病急癥會議)一、病名演化及確立第4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病因學研究1.外風論--唐宋之前1)古人受風涼之后癱瘓認為中風為外風所致(含貝爾氏麻痹)“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巔高之上,唯風可到”2)受涼(低溫)是腦卒中的危險因素3)Grau認為近期細菌或病毒感染是腦梗死的一個危險因素4)牛文劍認為氣溫突降、濕度大、風速大均為中風誘因5)牙周炎、牙齦炎、口腔潰瘍?yōu)橹酗L的危險因素,已寫進口腔科教材2.內風論--唐宋之后3.外風引動內風論內風是根本,外風是誘因,已達成共識。氣象、感染因素第5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病機學說1、氣血說2、痰邪說3、風火說4、毒邪說第6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病機學說急性期—謹慎調控血壓1.氣血說氣血氣虛氣逆血壓低—低灌注/栓子清除率下降大怒則形氣絕—交感、副交感紊亂血虛血瘀消化道出血—腦梗死不通第7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病機學說2.痰邪說—內皮損傷—肥胖、脂質代謝紊亂3.風火說—炎癥反應(感染)4.毒邪說—痰毒、瘀毒、濕毒(化學毒性,自由基,興奮性氨基酸等)等。第8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病類診斷真中類中1.病因學角度先兆急性期恢復期后遺癥期2.按病程陽類證陰類證3.陰陽屬性第9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病類診斷陽閉陰閉元氣敗脫氣陰兩脫閉證脫證臟腑淺深左右4.發(fā)病部位中臟腑中經絡左右——左補血,右補氣?!兜は姆ā罚骸霸谧髮傺觯?;在右屬痰、有熱并氣虛?!爆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中風氣虛證--左側病變顯著高于右側第10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標準化研究1995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xié)作組起草制定了《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7型風痰火亢證風火上擾證痰熱腑實證風痰瘀阻證痰濕蒙神證氣虛血瘀證陰虛風動證五、證候診斷第11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量化研究(數(shù)字醫(yī)學)風、火、痰、瘀、虛、氣六端:有無輕中重中風病證候量化標準—《中風證候辨證標準》輕度:7~14分為;中度:15~22分為;重度:≥23分為。五、證候診斷第12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五、證候診斷量化研究風證評分標準1)48小時達到高峰(2分);24小時達到高峰(6分);病情數(shù)變(6分);發(fā)病即達高峰(8分)。2)肢體:兩手握固或口噤不開(3分);肢體抽動(5分);肢體拘急或頸項強急(7分)。3)舌體:舌體顫動(5分);舌體斜且顫抖(7分)。4)目珠:目珠游動或目偏不瞬(3分);正常(0分)。5)脈弦:是(3分);否(0分)。6)頭暈頭痛:頭暈或頭痛如掣(1分);頭暈目眩(2分)。第13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證候演化規(guī)律研究急性期——風、火、痰數(shù)日后——火熱漸減,痰、瘀為患恢復期——氣虛,陰虛,腎虛整個病程中——痰、瘀貫穿始終急性期病機的兩個轉折點1.發(fā)病至3天—風顯著下降;痰、火顯著上升;2.發(fā)病第3周—火熱明顯下降,氣虛陰虛明顯上升—證候組合開始轉向單一化。五、證候診斷第14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中風病舌脈規(guī)律及預后舌質急性期多為黯淡、黯紅、苔黃或黃膩為主;舌質紅絳無苔--陰液不足,內風動越--易復中;脈象弦滑大者--病雖重,預后尚好;脈沉細、沉緩、結代者--病多危重,預后不良。五、證候診斷舌質—正氣—扶正舌苔—邪氣—祛邪第15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六、臨床研究(一)治則治法研究1.化痰通腑2.活血化瘀3.清熱解毒4.平肝熄風5.醒腦開竅6.扶正護腦第16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化痰通腑法研究中風病時多伴有上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六、臨床研究屏障功能受損—腸源性感染細菌移位蠕動功能受損—易產生濁氣,黃厚苔,昏迷(氨類、吲哚、硫化氫、硫醇、組胺等)損傷神經系統(tǒng)。胃腸是第二大腦腸道是“機體應激的中心器官”,“多器官功能障礙的發(fā)動機”。屏障功能受損蠕動功能受損第17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六、臨床研究化痰通腑法研究可通暢腑氣,祛瘀通絡,敷布氣血,恢復肢體;可清除胃腸內痰熱積滯,使?jié)嵝安荒苌蠑_神明—醒腦治昏迷,治肺部感染;可急下存陰,以防陰竭于內,陽脫于外—降腑壓就能降顱壓。第18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六、臨床研究化痰通腑法研究——星蔞承氣湯應用指征:便干便秘、舌苔黃膩、脈弦滑。強調——腑實可用,腑氣不順不降也可用。應用時機:下不厭早。強調早期應用。壞癥治療——“氣利者,訶利勒散主之?!钡?9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六、臨床研究(二)辨證論治研究

1.按照證候要素辨證論治風痰火亢證——天麻鉤藤飲風火上擾證——羚羊角湯痰熱腑實證——星蔞承氣湯風痰瘀阻證——化痰通絡湯痰濕蒙神證——滌痰湯氣虛血瘀證——補陽還五湯陰虛風動證——鎮(zhèn)肝熄風湯第20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辨證論治研究

2.按照主癥辨證論治六、臨床研究偏身麻木,涼、麻頑疼----丘腦綜合征小活絡丹李秀林—“蟲、藤”—四藤三蟲湯中風回春片中風七蟲益髓膠囊以嶺通心絡,步長腦心通第21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辨證論治研究3.按照變癥辨證論治六、臨床研究中藥--旋覆代赭石湯針刺攢竹穴呃逆4.吞咽困難(真假球麻痹)“心氣虛則悲”“心氣實則笑不休”地黃飲子針刺(阿嗆穴等)開竅利咽棒第22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缺血性中風綜合治療方案研究1.治療原則:療程28天2.治療模式:內科基礎治療+辨證論治口服中藥+靜脈滴注中藥制劑+針灸治療+常規(guī)護理+康復措施。第一時段(發(fā)病72小時以內)3.治療方法:第二時段(發(fā)病3~14天)第三時段(發(fā)病15~28天)六、臨床研究第23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一時段痰熱證--清開靈注射液或醒腦靜注射液1)靜脈制劑非痰熱證--碟脈靈注射液元氣敗脫證--參麥注射液或參附注射液2)辨證選用中藥湯劑治療,口服或鼻飼3)酌情使用甘露醇等。4)加強護理5)康復訓練第二時段1)、2)、3)、4)、5)、6)靜脈營養(yǎng)支持。第三時段1)辨證選用中藥湯劑治療,口服或鼻飼2)配合針灸治療3)康復訓練六、臨床研究3.治療方法第24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中醫(yī)康復研究——重心后移康復理念——早期、持續(xù)、心理康復。

現(xiàn)代中醫(yī)康復:中藥湯劑、注射劑、外洗、藥浴、熏蒸、針灸、推拿、精神調養(yǎng)等綜合治療。六、臨床研究第25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中醫(yī)康復研究--綜合康復方案干預措施六、臨床研究1、中醫(yī)康復技術:推拿、針灸;2、中醫(yī)基礎治療:(1)中藥注射劑前期介入;(2)口服中成藥后期介入;(3)辯證湯劑常規(guī)應用;(4)中醫(yī)健康教育。第26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中醫(yī)康復研究針灸方案研究上肢伸肌——采用上肢陽經穴位(肩髃、曲池、合谷等)下肢屈肌——采用下肢陰經穴位(太沖、血海等)軟癱期——采用補法硬癱期——采用瀉法神昏醒腦開竅針:人中、內關、三陰交(石學敏院士)六、臨床研究第27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預防——關口前移重心下移1.預防中風發(fā)生2.預防中風復發(fā)3.預防中風變癥及后遺癥

——癡呆、抑郁、偏癱等中風輕型化趨勢(腔隙性腦梗死;無癥狀腦梗死)—辨證治療的挑戰(zhàn)七、預防研究第28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八、用藥規(guī)律研究歷代中風藥物應用規(guī)律:自《內經》始共401首(單方165首,復方236首),用藥共246味,包括24類。古代至民國:甘草、人參、當歸、防風等較多應用(內虛邪中);

民國以來:祛痰藥物應用較多,祛風藥大為減少;

近20年來:活血化瘀藥物應用廣泛。急性期—通腑瀉熱活血化瘀最近10年緩解期—滋陰潛陽益氣養(yǎng)血恢復期—平調陰陽疏通氣血補益氣血祛風化痰內虛邪中滋陰養(yǎng)血平肝息風肝風內動活血化瘀通腑化痰第29頁,共31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目前主要口服制劑的辨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