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來歷及傳說匯總_第1頁
粽子的來歷及傳說匯總_第2頁
粽子的來歷及傳說匯總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后可任意編輯和復制第第頁粽子的來歷及傳說匯總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歷史上關于粽子的記載,最早見于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說文新附?米部》謂"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說文?夂》:"葼,斂足也。"意為鳥飛時收斂腿爪。《集韻?送韻》:"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五,方伯協(xié)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注云: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四仲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春孚雛,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節(jié)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二節(jié)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晰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外形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制作,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粽子的來歷一】

公元時期關于粽子的來歷。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引魚蝦來食。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祀,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么后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后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于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漸漸進展為我國端午節(jié)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jié)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后,龍顏大喜,贊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只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外形各異,特別好看。并且九種顏色的絲線扎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由于"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故"九子粽"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征。清代詩人吳曼云,也寫有一首贊美九子粽的詩篇:"裹就連筒米宿春,九子彩縷扎重重,青菰褪盡云膚白,笑說廚娘藕復松。

【粽子的來歷二】

古代時期關于粽子的來歷。端午節(jié)祭祀先祖,其實是后人給予的內(nèi)容。古人對端午,其實有種種說法,按《齊諧記》說法,由于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制造了粽子這種形色。由于蛟龍怕楝葉、綠絲。而李時珍《本草綱目》卻說:“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jié)物,相隗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币蚶顣r珍此種說法,故聞一多有“端午為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之說。

關于粽子最早的記載是1600年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云:“仲夏端午,烹鶩角黍。”200年后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xù)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庇谑且杂瀭饔?,相沿成俗??梢娙藗儗χ伊x之士感情之彌篤了。粽子并非源自祭祀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說法許多。最讓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說,就是50萬年前創(chuàng)造用火熟食時,為了適口,用樹葉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剝?nèi)~而食,這雖不叫粽子,卻已有粽子的雛形。經(jīng)過40萬年的春秋更迭,進入石烹時代,先人們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墊獸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燒燙的石子使水沸騰,煨煮用植物葉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這就更像現(xiàn)在的粽子。粽子的消失如本文開頭所說,但一說用于祭祖;又說為了紀念屈原殉難,兩說都有道理。

【粽子的來歷三】

春秋時期關于粽子的來歷。據(jù)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稱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外形消失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消失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消失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消失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始終到今日,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震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