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自考04729大學語文押題及答案匯總_第1頁
2024年10月自考04729大學語文押題及答案匯總_第2頁
2024年10月自考04729大學語文押題及答案匯總_第3頁
2024年10月自考04729大學語文押題及答案匯總_第4頁
2024年10月自考04729大學語文押題及答案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寡人之于國也》

1.1.下列《寡人之于國也》的語句中,運用了比喻手法的是

A.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B.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盋.養(yǎng)生喪死無

憾D.斯天下之民至焉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寡人之于國也》的比喻手法,也就是論證方法中的類比手法。文中主要運用比喻手法的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說明梁惠王的治國方法與鄰國沒有差別;②“非我也,兵也”揭露統(tǒng)治者把“涂有餓莩”

歸罪于年成不好。故B項正確。

2.2.《寡人之于國也》中,孟子用“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

A.統(tǒng)治者把“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B.梁惠王的治國方法與鄰國沒有什么區(qū)別C.拿刀殺人

卻怪罪兵器D.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寡人之于國也》中的比喻及其意義。孟子用“以五十步笑百步”說明梁惠王的治國方法與

鄰國沒有差別。

3.3.《寡人之于國也》具有()的說理特色

A.抑揚兼施、循循善誘B.因勢利導、辯論說理C.鋪陳張揚、事實說話D.鋪陳事實、雙層

對比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寡人之于國也》的說理特色。①說理具有抑揚兼施、循循善誘的特色,對梁惠王先抑后

揚。②善用比喻,作用是將抽象的道理說得形象生動而深刻。③運用排比,作用是增強文章的雄辯氣勢。故選A。

4.4.下列人物中倡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是

A.孔子B.孟子C.莊周D.屈原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寡人之于國也》的作者。孟子,名軻,主張施仁政,行王道,倡導“民為貴,社稷次之,

君為輕”的民本思想。

5.5.下列人物中是儒家代表的是

A.孟軻B.莊周C.李斯D.賈誼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寡人之于國也》的作者。孟子,名軻,戰(zhàn)國人,是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代表作有

《孟子》。

6.6.《寡人之于國也》選自

A.《莊子》B.《史記》C.《孟子·梁惠王上》D.《孟子·梁惠王下》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寡人之于國也》的出處。這篇文章選自《孟子·梁惠王上》。

7.7.《寡人之于國也》中體現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內容有

A.反對兼并戰(zhàn)爭B.抑制農業(yè)、漁業(yè)、林業(yè)的發(fā)展C.注重教育D.反對暴政,提倡實行仁政

E.以民為本

答案:ACDE

解析:本題考查《寡人之于國也》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內容及實行王道的措施。①文章闡述王道理想,所以

反對兼并戰(zhàn)爭,A要選。反對暴政,提倡實行仁政,D要選。②孟子主張施仁政,行王道,倡導“民為貴,社稷次

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所以E以民為本要選。③“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

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斌w現的是

孟子大力發(fā)展農業(yè)、漁業(yè)、林業(yè),B“抑制”錯誤。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表明他注重教育,C要

選。所以答案是ACDE

8.8.《寡人之于國也》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體現

A.老百姓養(yǎng)生送死沒有缺憾B.豬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餓死的人而不知道

饑民C.大王喜歡打仗D.河內遇賑到濟饑荒E.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的社會現實

答案:BE

解析:本題考查《寡人之于國也》的論據?!肮峰槭橙耸扯恢獧z,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的意思是豬狗吃的

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饑民,說明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的社會現實。

9.9.《寡人之于國也》中運用的論證方法有

A.歸納法B.對比法C.類比法D.例證法E.演繹法

答案:ACE

解析:1、本文運用的三種論證方法①歸納法:“不違農時”段一步一步提出具體措施,歸納出王道的標

準。②演繹法(三段式推理)①孟子首先提出“王道”標準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②但是梁惠王實際的做法就

是在發(fā)生饑荒的時候轉移百姓。③所以得出梁惠王沒有實行王道的結論。③類比法(比喻)①“以五十步笑百步”

說明梁惠王的治國方法與鄰國沒有差別;②“非我也,兵也”揭露統(tǒng)治者把“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2、

《大學語文》中議論文的論證方法有(1)歸納法,包括①例證法②概括法(2)演繹法(3)比較法,包括①對比

法②類比法《寡人之于國也》中用到的是歸納法中的概括法。

10.10.下列關于《寡人之于國也》說法正確的是

A.說理具有抑揚兼施、循循善誘的特色B.孟子對梁惠王先抑后揚C.孟子對梁惠王先揚后抑

D.善用比喻,作用是將抽象的道理說得形象生動而深刻E.運用排比,作用是增強文章的雄辯氣勢

答案:ABDE

解析:本題考查《寡人之于國也》的說理特色。對梁惠王先抑后揚,先批評梁惠王的方法不對,然后告訴他

具體的措施。C選項錯誤。

11.11.《寡人之于國也》中運用排比的句子有

A.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C.五畝之宅,樹之以

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

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E.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答案:CD

解析:本題考查《寡人之于國也》中的排比手法。C、D句子運用排比,作用是增強文章的雄辯氣勢。

12.12.【高頻考點】河東兇亦然兇

答案:災兇,指饑荒。

解析:出自《寡人之于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做。

13.13.王無罪歲罪歲:

答案:歸罪于年成不好

解析:出自《寡人之于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大王你不要歸罪于年成不好。

14.14.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

答案:只

解析:出自《寡人之于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是逃跑了不到一百步,這也是逃跑啊!

15.15.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白者

答案:須發(fā)花白的人。(頭發(fā)花白的人,老年人)

解析:出自《寡人之于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須發(fā)花白的人也不用背上馱著東西,頭上頂著東西走在路

上了。

16.16.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勝

答案:盡

解析:出自《寡人之于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不違背農時,那糧食就吃不完。

17.17.閱讀《寡人之于國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問題: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

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

無憾,王道之始也。A.請簡要概括文字的內容和思想。B.這段文字運用的論證方法是什么?C.孟子提出“王

道”的標準是什么?

答案:A.內容是使“民加多”的措施,闡述孟子的王道理想。B.演繹法、歸納法C.“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

憾”。

解析:A.本文結構:以“民不加多,何也”為線索展開論說。①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②分析“民不加

多”的原因;③闡述使“民加多”的措施,這一段文字是具體的措施。孟子的王道的理想具體的措施包括大力發(fā)展

農業(yè)、漁業(yè)、林業(yè)。B、C演繹法和歸納法,“不違農時”段一步一步提出具體措施,歸納出王道的標準是“使民

養(yǎng)生喪死無憾”。

18.18.閱讀《寡人之于國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問題: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

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梗蛭迨蕉笾?。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

耳,是亦走也?!泵献釉唬骸巴跞缰?,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A這篇文章的線索是什么?這段文字孟子主要

說明了什么?B這段文字中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C這段文字用什么論證方法?

答案:A.這篇文章的線索是“民不加多”,這段文字孟子主要說明了“民不加多”的原因B.比喻,增強說

理的生動形象性。C.類比法。

解析:A.本文結構:以“民不加多,何也”為線索展開論說。①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②分析“民

不加多”的原因,就是所選這段文字。③闡述使“民加多”的措施。B、C“以五十步笑百步”說明梁惠王的治國方

法與鄰國沒有差別;如果題目問用什么修辭手法,就回答比喻,問用什么論證方法,就回答類比法。

2、《秋水》

1.1.【高頻考點】《秋水》中用“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說明宇宙無限而人的認識有限的道

理,這里運用到的論證方法有

A.演繹法和例證法B.例證法和對比法C.對比法和類比法D.類比法和演繹法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秋水》的藝術特色。該句運用的論證方法是對比法和類比法,將“吾”與“天地”作

對比,將“吾在天地之間”“小石小木之在大山”類比人的知識有限和宇宙無限。

2.2.《秋水》中,與“中國之在海內”形成類比的是

A.礨空之在大澤B.稊米之在大倉C.毫末之在于馬體D.爾向之自多于水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本題考查的是《秋水》的藝術特色。運用類比法進行說明是本文的特色。文中寫道:“計中

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文章將“稊米之在大倉”與該句進行類比。故選B。

3.3.下列《秋水》(節(jié)選)語句中,被用作例證的是

A.礨空之在大澤乎B.毫末之在于馬體C.中國之在海內D.稊米之在大倉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秋水》的例證法。文章句子分析:1、“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類

比法和對比法都有,我在天地和小石頭在大山類比,我和天地對比,小石頭和大山對比。2、“計四海之在天地之

間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倉乎?”①這句話中類比法和對比

法都有,四海在天地之間和礨(lěi)空在大澤類比,中國在海內和稊米在大(tài)倉類比;四海和天地對比,礨

(lěi)空和大澤對比。②這句話中,例證是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中國之在海內。③這句話還運用了反詰和排比。

3、“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①這句話運用類比法,人在九州和豪末在馬體類比。②這句話還

運用了反詰。

4.4.下列人物中,主張順應自然,倡導無為而無不為,文章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的是

A.孟軻B.莊周C.屈原D.賈誼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秋水》的作者。莊子,名周,主張順應自然,倡導無為而無不為,文章想象豐富,筆調恣

肆,辭藻瑰麗,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5.5.《莊子》的篇目共有

A.三十B.三十二C.三十三D.三十五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秋水》作者的作品?!肚f子》一共33篇?!肚锼愤x自《莊子》外篇,共7部分。

6.6.莊子認為孔子的學問“少”,伯夷的道義“輕”,圣賢的學說是“自多”,原因是

A.莊子認為自己學問比孔子多B.宇宙無限,人的認識無限C.宇宙無限而人的認識有限D.

宇宙無限,人的認識也可以憑借自己的努力達到無限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秋水》論點。A、B、D都未提及。

7.7.下列文章中,通篇運用寓言形式進行說理的是

A.《寡人之于國也》B.《秋水》C.《五代史伶官傳序》D.《論毅力》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秋水》的題材。本文通篇運用寓言故事的形式進行說理。故選B。

8.8.“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束于教也?!边@

句話表明

A.人的認識受到時間的限制B.人的認識受到個人的習俗的限制C.人的認識受到空間的限制

D.人的認識受到性格的限制E.人的認識受到所受教育的限制

答案:ACE

解析:本題考查《秋水》的分論點。根據語句可知,這句話表明人的認識和作為分別要受到時間、空間、后

天教育的制約。

9.9.下列屬于《秋水》所用手法的是

A.對話形式B.抑揚兼施C.逐層推進D.循循善誘E.大量排比句和反詰句

答案:ACE

解析:本題考查《秋水》的說理特色。①以對話的形式展開說理。②經過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層推

進,最后得出結論。③通過援譬設喻,表達深微玄奧的哲理,將抽象的道理闡發(fā)得鮮明透徹。④運用大量排比句和

反詰句,增加文章的氣勢,增強說理的力量。

10.10.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盈

答案:滿

解析:這句話選自《秋水》,句子意思是萬千條江河歸向大海,不知什么時候停止,可大海卻不會滿溢出

來。

11.11.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焉

答案:于此(于萬物之中)

解析:這句話選自《秋水》,句子意思是個人只是萬物中的一個。

12.12.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多

答案:自我夸耀

解析:這句話選自《秋水》,句子意思是: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

13.13.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殆

答案:危險

解析:這句話選自《秋水》,句子意思是:我如果不是來到您的面前來,那就危險了。

14.14.閱讀《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問題: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

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抑^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

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盇這段文字的主人公是誰?

文章寫了他和誰的對話?B這段文字開頭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作用?C指出這段文字中的成語。

答案:A主人公是河伯,寫他和海若的對話。B開頭對河水和海景的描寫,隱喻河伯與海若兩種不同的認識境

界。C欣然自喜、望洋興嘆、貽笑大方、大方之家。(任寫兩個)

解析:

《諫逐客書》3、

.李斯《諫逐客書》能夠說服秦王收回逐客1.成1命的關鍵是

A.排比對偶聯(lián)翩,行文氣勢充沛B.論據充分,事實勝于雄辯C.反復正反對比,納客逐客利害昭

彰D.論證切中秦王急于統(tǒng)一天下的心理要害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奏疏能說服秦王的原因。四個選項都是奏疏能說服秦王的原因,但奏疏能說服秦王的關鍵是

抓住秦王想盡快吞并六國、一統(tǒng)天下的欲望進行說理,故選D。奏疏能說服秦王的原因①抓住秦王想盡快吞并六

國、一統(tǒng)天下的欲望,這是關鍵。②鋪陳張揚,用無可辯駁的事實說話。③正反對比,利害對舉,論證切中腠理。

④大量采用鋪陳手法和排比句式,增強氣勢、感染力。

2.2.《諫逐客書》的中心論點是

A.秦國依賴客卿才強大起來B.重物輕人不是統(tǒng)一天下的正確方略C.驅逐客卿必將造成秦國的危

亡D.驅逐客卿是錯誤的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文章的中心論點。文中,李斯開門見山地提出驅逐客卿是錯誤的。故選D。

3.3.在《諫逐客書》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寶美色都出產于外國,但是卻不接受來自外國的人,來證明驅逐

客卿是錯誤的,這種論證方法是

A.歸納法B.演繹法C.對比法D.類比法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諫逐客書》的論證方法。文章正反對比、利害對舉,鋪陳秦王所喜愛之珍寶美色都出產于

外國,實則將秦王的重物與輕人作了對比,運用了對比法。故選C。

4.4.《行督責書》的作者是

A.賈誼B.屈原C.李斯D.歐陽修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諫逐客書》的作者。李斯是戰(zhàn)國時楚國人,秦代著名政治家,青年時得到秦王政的賞識,

秦始皇時期做宰相。他的作品收錄在《史記·李斯列傳》,有《諫逐客書》《論統(tǒng)一書》《行督責書》《自罪書》

等。

5.5.《諫逐客書》中,李斯鋪陳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證實沒有客卿就沒有秦國今天的強盛。其中秦昭王任

用的客卿是

A.百里奚B.范雎C.張儀D.商鞅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諫逐客書》的內容。四位君王及其君王分別是:①秦繆公任用由余、百里奚、蹇叔、丕

豹、公孫支。②秦惠王任用張儀。③秦孝公任用商鞅。④秦昭王任用范雎。

6.6.閱讀《諫逐客書》相關內容,回答問題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

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于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

盛,國以富彊,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彊。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

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

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彊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

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A.這段文

字主要寫了什么內容?B.這段文字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達到了什么效果?C.這段文字句式有什么特點?

答案:A.這段文字鋪陳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證實沒有客卿就沒有秦國今天的強盛。B.例證法,達到

事實勝于雄辯的效果。C.鋪陳張揚。

解析:鋪陳四位君王及其客卿就是在舉例子,所以B論證方法就是例證法。

7.7.閱讀《諫逐客書》相關內容,回答問題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

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

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wèi)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

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

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

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

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

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A.李斯羅列所喜愛的珠寶美色的目的是什么?B.這段文字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C.

這段文字句式有什么特點?

答案:A.鋪陳秦王喜愛的珍寶美色,說明“重物輕人”不符合統(tǒng)一天下的大政方針。B.對比法,“重物輕

人”的對比。C.排比句式。

解析:排比句子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wèi)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

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等。

4、《過秦論》

1.1.下列人物中,是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最早的漢賦作家之一的是

A.李斯B.賈誼C.歐陽修D.韓愈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過秦論》的作者信息。賈誼,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最早的漢賦作家之一,作品見于現存

的《新書》(《賈子》)。

2.2.《過秦論》的主題思想有

A.闡明秦帝國速亡的原因在于“仁義不施”B.警戒當世君主記取教訓C.前事之不忘,后之師也

D.整理秦國的歷史E.贊揚山東豪俊的偉大功績

答案:ABC

解析:本題考查《過秦論》的主題思想。本文的主題思想有三,一是中心觀點:秦帝國速亡的原因在于“仁

義不施”;二是寫作意圖:剖析秦始皇的失誤,以警戒當世君主記取秦帝國短命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三是文章

主旨:前事之不忘,后之師也。

3.3.《過秦論》中,“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說君主和客卿分別是

A.秦始皇B.秦孝公C.商鞅D.張儀E.范雎

答案:BC

解析:本題考查《過秦論》的內容。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商

鞅輔佐他,“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

4.4.“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此“四君”指的是

A.信陵君B.平原君C.春申君D.孟嘗君E.安平君

答案:ABCD

解析:本題考查《過秦論》的內容。戰(zhàn)國四君子指的是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

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

5.5.《過秦論》運用例證法,列舉到的史實有

A.商鞅變法B.諸侯國采用連橫的策略締結盟約C.九國攻秦,成功D.秦始皇修筑長城,焚

書坑儒E.陳涉起義

答案:ADE

解析:本題考查《過秦論》的內容。B錯在諸侯國采用的是合縱的策略締結盟約。C項錯在九國攻秦,還沒開

始聯(lián)盟就瓦解了,“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6.6.《過秦論》中運用的對比有

A.六國與秦國對比B.六國與陳涉對比C.陳涉與秦國的對比D.秦孝公和秦始皇對比E.

秦孝公和戰(zhàn)國四君子對比

答案:ABC

解析:本題考查《過秦論》論證方法。論證方法:對比法①第一層是六國與秦國、六國與陳涉的對比。②第

二層是陳涉與秦國的對比。③通過雙層對比,反襯秦國的強大和陳涉的微不足道,彰顯了“攻守之勢”的“異”,

訓鞭辟更加精審警策。將教

7.7.《過秦論》的句式特點有

A.駢賦體式B.對偶句式C.鋪陳手法D.氣勢恢宏E.排比句式

答案:ACDE

解析:本題考查《過秦論》句式特點。駢賦體式,鋪陳手法和排比句式,氣勢恢宏。

8.8.閱讀《過秦論》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問題: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

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適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

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xiāng)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

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

家,殽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A.文字最后才點明

主旨,這樣寫有何作用?B.這段文字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C.這種論證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A.通過鋪陳歷史事實彰顯意理,最后一句點明主旨,事實勝于雄辯。B.雙層對比論證C.反襯秦國

的強大和陳涉的微不足道,彰顯了“攻守之勢”的“異”,將教訓被鞭辟得更加精深警策。

解析:A.考查通過作者最后一句點明主旨的作用,即通過鋪陳歷史事實彰顯意理,事實勝于雄辯,更具有說

服力。B和C考查文章的論證方法。這段文字寫六國與秦國、六國與陳涉的對比和陳涉與秦國的對比,運用了雙層

對比的論證方法,這樣寫的好處是反襯秦國的強大和陳涉的微不足道,彰顯了“攻守之勢”的“異”,將教訓被鞭

辟得更加精深警策。

5、《五代史伶官傳序》

1.1.號稱醉翁,晚年自稱六一居士,同時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反對宋初以來追求形式的靡麗文風的作

家是

A.歐陽修B.韓愈C.柳宗元D.蘇軾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五代史伶官傳序》的作者信息。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自稱六一居士,唐宋八大

家之一。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反對宋初以來追求形式的靡麗文風,其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

2.2.下列文章是著名史論的是

A.《五代史伶官傳序》B.《種樹郭橐駝傳》C.《張中丞后敘》D.《前赤壁賦》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文章的題材?!段宕妨婀賯餍颉肥且黄氖氛??!稄堉胸┖髷ⅰ肥且黄髷ⅰ?/p>

《種樹郭橐駝傳》一篇借為人立傳的形式生發(fā)議論的寓言性傳記文。《前赤壁賦》是一篇文賦。故選A。

3.3.《五代史伶官傳序》的中心論點是

A.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B.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C.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

智勇多困于所溺D.滿招損,謙得益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五代史伶官傳序》的中心論點。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答案為B。①中心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意思是國家盛衰、事業(yè)成敗取決于人事和執(zhí)政者的

思想行為。②分論點:“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③理論論據:引用《尚

書》“滿招損,謙得益”。

4.4.《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用莊宗的例子證明論點屬于

A.事實論據B.理論論據C.類比論證D.比喻論證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五代史伶官傳序》的論據。通過五代后唐李存勖政權的盛衰論證觀點,是論證方法中的例

證法,屬于事實論據,同時先盛后衰是論證方法中的對比法。故選A。

5.5.下列人物,屬于“唐宋八大家”的有

A.歐陽修B.韓愈C.柳宗元D.蘇軾E.杜牧

答案:ABCD

解析:本題考查識記作者的信息?!洞髮W語文》所學習的文章中,被稱為“唐宋八大家”的是歐陽修、韓

愈、柳宗元、蘇軾,他們所著的文章分別是《五代史伶官傳序》《張中丞后敘》《種樹郭橐駝傳》《前赤壁賦》。

6.6.《五代史伶官傳序》中運用到的論證方法有

A.概括法B.演繹法C.對比法D.類比法E.例證法

答案:BCE

解析:本題考查《五代史伶官傳序》的論證方法?!段宕妨婀賯餍颉氛撟C方法:例證法、演繹法、對比

法。①例證法:五代后唐李存勖政權的盛衰,論證觀點。②演繹法:引用《尚書》“滿招損,謙受益”的名言,就

是通過演繹法來證明唐莊宗是因為驕傲而亡國的道理。③對比法:五代后唐莊宗李存勖先盛后衰、先成后敗的歷史

事實。在寫法上也是欲抑后揚,先贊美莊宗成功時的意氣之“壯”,再嘆其失敗形式之衰,通過盛與衰,興與亡、

得與失、成與敗的強烈對比,突出莊宗歷史悲劇的根源所在,得出“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的結論。

7.7.《五代史伶官傳序》的說理特色有

A.對比B.由點及面C.欲揚先抑D.欲抑先揚E.行文跌宕頓挫

答案:ABDE

解析:本題考查《五代史伶官傳序》的說理特色。①A和D對比、欲抑先揚,五代后唐莊宗李存勖先盛后

衰、先成后敗的歷史事實。在寫法上也是欲抑后揚,先贊美莊宗成功時的意氣之“壯”,再嘆其失敗形式之衰,通

過盛與衰,興與亡、得與失、成與敗的強烈對比,突出莊宗歷史悲劇的根源所在,得出“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

人”的結論。②由點及面。文章最后“豈獨伶人也哉!”③行文跌宕頓挫。

8.8.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①抑②本

答案:①抑:或,還②本:推究本源

解析:這句話選自《五代史伶官傳序》,句子意思是還是認真推究他成功失敗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9.9.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逸豫

答案:逍遙游樂,不能居安思危

解析:這句話選自《五代史伶官傳序》,句子意思是憂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樂可以使自身滅亡。

10.10.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倌刷谄?/p>

答案:①乃:你的②其:語氣詞,表示期望、命令的語氣

解析:這句話選自《五代史伶官傳序》,句子意思是交給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記你父親報仇的志向。

11.11.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納

答案:放回

解析:這句話選自《五代史伶官傳序》,句子意思是背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6、《論毅力》

1.1.《論毅力》的核心觀點是

A.人生歷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B.小逆之后必有小順C.人生歷程順境亦居十三四D.只有毅

力至強者方能取得事業(yè)的最終成功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論毅力》的中心論點。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強調只有毅力至

強者方能取得事業(yè)的最終成功,故選D。

2.2.《論毅力》中引用的“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背鲎?/p>

A.孟子B.莊子C.孔子D.《史記》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論毅力》的理論論據??鬃印捌┤鐬樯剑闯梢缓?,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

進,吾往也。”孟子“有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薄捌┤缇蚓北扔鳠o毅力而半途

而廢,事業(yè)終不會成功的道理,進而論述中心觀點。

3.3.《論毅力》一文中列舉了五種人,運用了()手法

A.比喻B.排比C.層遞D.對比E.類比

答案:BCD

解析:本題考查《論毅力》的修辭手法。本文列舉了五種人:“志力薄弱之士”“其次弱者”“稍強

者”“更強者”“更稍強者”,句子形成排比,運用的是層遞手法,同時這五種人對待挫折的態(tài)度構成了對比。

4.4.下列稱呼屬于梁啟超的有

A.卓如B.任公C.飲冰室主人D.夢阮E.震川

答案:ABC

解析:本題考查《論毅力》的作者。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署飲冰室主人。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與

康有為合稱“康梁”,推動了維新運動。有《飲冰室合集》。

5.5.及驟嘗焉而阻力猝來及

答案:等到

解析:這句話選自《論毅力》,句子意思是等到很快地嘗試一下,阻力突然來了。

6.6.而順逆兩境又常相間以迭乘相間

答案:相互穿插

解析:這句話選自《論毅力》,句子意思是順、逆兩境又常?;ハ嚅g隔、交替出現。

7.7.而順逆兩境又常相間以迭乘迭乘

答案:交替呈現

解析:這句話選自《論毅力》,句子意思是順、逆兩境又常常互相間隔、交替出現。

8.8.閱讀《論毅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問題夫茍其挫而不退矣,則小逆之后,必有小順;大逆之后,必有大

順。盤根錯節(jié)之既經,而隨有應刃而解之一日。旁觀者徒艷羨其功之成,以為是殆幸運兒,而天有以寵彼也。又以

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詎知所謂蹇焉、幸焉者,皆彼與我之所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與

否,即彼成我敗所由判也。更譬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間風潮之或順或逆,常相參伍。彼以堅

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過之,而后得從容以進度其順。我則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

故彼岸終不可達也。A概括這段文字對的內容B指出這段文字中使用的論證方法C指出這段文字中反駁論點的句子

答案:A.順逆兩境可以相互轉化。B.對比法和類比法。C.庸詎知所謂蹇焉幸焉者,皆彼與我之所同,而其

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與否,即彼成我敗所由判也。

解析:A.考查文章的說理層次。文章共三層:人生必遇順逆兩境、順逆兩境可以相互轉化、貴在堅持。這一

段文字說的是順逆兩境可以相互轉化。B考查文章的論證方法?!案┲T操舟”是類比,“而后得從容以進度其

順”與“故彼岸終不可達也”對比。C考查反駁論點,這句話的意思是“這種人怎么知道所謂的艱難、幸運,都是

他和我相同的,但那種能不能夠征服艱難、利用幸運的態(tài)度,即是他成功、我失敗所區(qū)別的地方?!?/p>

7、《容忍與自由》

1.1.下列人物率先從事白話新詩與文學史的寫作,是五四新文學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是

A.梁啟超B.胡適C.朱光潛D.巴金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容忍與自由》的作者。胡適率先從事白話新詩與文學史的寫作,且是五四新文學運動的主

要代表人物。故選B。

2.2.【高頻考點】《容忍與自由》的中心論點是

A.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B.勿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C.人類的習慣是喜同而惡異D.容

忍比自由更重要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容忍與自由》的中心論點。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故選A。

3.3.《容忍與自由》中用宗教史上高爾文活活燒死塞維圖斯證明觀點的方法屬于

A.例證法B.類比法C.對比法D.演繹法

答案:A

解析:本文考查《容忍與自由》的論證方法。文章引用高爾文活活燒死塞維圖斯的例子說明了容忍異己是最

難得的,屬于例證法。

.《容忍與自由》中,作者指出“人類的習4.慣4是喜同而惡異”其目的是什么

A.論證“容忍比自由更重要”。B.說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C.揭示出容忍難以實行的

心理根源。D.強調“絕對之是”根本不存在。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容忍與自由》的層次結構?!皼]有容忍,就沒有自由”是文章的中心觀點。在文中作者首

先從“年紀越大,越覺得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說起,說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接著指出“人類的習慣是

喜同而惡異”,揭示出容忍難以實行的心理根源;最后指出“必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的態(tài)度是極其錯誤

的,強調“絕對之是”根本不存在。故選C。

5.5.【高頻考點】《容忍與自由》說服力強的原因有

A.典型例證B.善用類比C.語勢勁健D.現身說法E.深入淺出

答案:ADE

解析:本題考查《容忍與自由》的說理特點。本文寫作特點是本文從自己的經驗教訓說起、以典型實例為依

據、深入淺出、明白清楚的說理風格。故選ADE。

6.6.閱讀《容忍與自由》中的文字,回答問題我在五十年前引用《王制》第四誅,要"殺"《西游記》《封神榜》

的作者。那時候我當然沒有想到十年之后我在北京大學教書時就有一些同樣"衛(wèi)道"的正人君子也想引用《王制》的

第三誅,要"殺"我和我的朋友們。當年我要"殺"人,后來人要"殺"我,動機是一樣的:都只因為動了一點正義的火

氣,就都失掉容忍的度量了。我自己敘述五十年前主張"假于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殺"的故事,為的是要說明我年

紀越大,越覺得"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A文章引用“我”的例子說明了什么?B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C這段

文字說理有什么特色?

答案:A.“年紀越大,越覺得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說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B.例證法C.從

自己的經驗教訓說起、以典型實例為依據、深入淺出、明白清楚的說理風格,具有親和力。

解析:

7.7.閱讀《容忍與自由》中的文字,回答問題試看歐洲的宗教革新運動的歷史。馬丁·路德(MartinLuther)和

約翰·高爾文(JohnCalvin)等人起來革新宗教,本來是因為他們不滿意于羅馬舊教的種種不容忍,種種不自由。

但是新教在中歐、北歐勝利之后,新教的領袖們又都漸漸走上了不容忍的路上去,也不容許別人起來批評他們的新

教條了。高爾文在日內瓦掌握了宗教大權,居然會把一個敢獨立思想、敢批評高爾文的教條的學者塞維圖斯

(Servetus)定了"異端邪說"的罪名,把他用鐵鏈鎖在木樁上,堆起柴來,慢慢的活燒死。這是一五五三年十月二十

三日的事。這個殉道者塞維圖斯的慘史,最值得人們的追念和反省。宗教革新運動原來的目標是要爭取"基督教的

人的自由"和"良心的自由"。何以高爾文和他的信徒們居然會把一位獨立思想的新教徒用慢慢的火燒死呢?何以高

爾文的門徒(后來繼任高爾文為日內瓦的宗教獨裁者)柏時(Beze)竟會宣言"良心的自由是魔鬼的教條"呢?基本的原

因還是那一點深信我自己是"不會錯的"的心理。像高爾文那樣虔誠的宗教改革家,他自己深信他的良心確是代表上

帝的命令,他的口和他的筆確是代表上帝的意志,那么他的意見還會錯嗎?他還有錯誤的可能嗎?在塞維圖斯被燒

死之后,高爾文曾受到不少人的批評。一五五四年,高爾文發(fā)表一篇文字為他自己辯護,他毫不遲疑的說:"嚴厲

懲治邪說者的權威是無可疑的,因為這就是上帝自己說話?!@工作是為上帝的光榮戰(zhàn)斗。"上帝自己說話,還

會錯嗎?為上帝的光榮作戰(zhàn),還會錯嗎?這一點"我不會錯"的心理,就是一切不容忍的根苗。深信我自己的信念沒

有錯誤的可能(infallible),我的意見就是"正義",反對我的人當然都是"邪說"了。我的意見代表上帝的意旨,反

對我的人的意見當然都是"魔鬼的教條"了。A.這段文字運用了例證法,舉了哪些例子B.說明了什么道理C.這段

文字除了例證法,還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答案:A.宗教史上高爾文活活燒死塞維圖斯等科學家B.“人類的習慣是喜同而惡異”,揭示容忍難以實行

的心理根源。C.演繹法。提出人類的習慣是喜同而惡異的普遍原理,所以容忍的態(tài)度是最難得、最稀有的態(tài)度。

解析:

8.8.閱讀《容忍與自由》中的文字,回答問題鄙意容納異議,自由討論,固為學術發(fā)達之原則,獨于改良中國文

學當以白話為正宗之說,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余地;必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而不容他人之

匡正也。A.這段文字是誰給胡適的回信?B.這段文字的觀點是什么?胡適是否同意?C.胡適的觀點是什么?

答案:A.這段文字是胡適寫信給陳獨秀寄信之后,陳獨秀給他的回信。B.陳獨秀的意思是“必以吾輩所主

張者為絕對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胡適覺得這是武斷的態(tài)度。C.“必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的態(tài)

度是極其錯誤的,強調“絕對之是”根本不存在。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

解析:

8、《咬文嚼字》

1.1.下列《咬文嚼字》的文句中,概括了全文中心論點的是

A.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B.無論閱讀或寫作,

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C.無論是閱讀或寫作,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D.更動了文

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咬文嚼字》的中心論點。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

謹嚴。

2.2.《咬文嚼字》是一篇

A.雜文B.駁論文C.講話D.文藝專論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咬文嚼字》。本文是文藝專論。

3.3.在《咬文嚼字》中,作者用“月輪”和“月暈”分別比喻什么

A.文字的直指意義和聯(lián)想意義B.文字的直白意義和含蓄意義C.文字的多重意義和單一意義

D.文字的原本意義和賦予意義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咬文嚼字》的類比論證。在文中“月輪”比喻文字的直指意義,“月暈”比喻文字的聯(lián)想

意義。A項說法可以在文中找到,其他三項在文中均未提到。

4.4.《咬文嚼字》中提到一口氣罵了六個“你這”的人是

A.屈原B.宋玉C.嬋娟D.楊雄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咬文嚼字》的內容。

5.5.在《咬文嚼字》中,運用的主要論證方法是

A.歸納B.演繹C.對比D.類比E.比喻

答案:ABD

解析:本題考查《咬文嚼字》的論證方法。本文的主要論證方法是歸納法、演繹論證、類比、例證法。比喻

是修辭手法。①歸納法:在闡述論點時,往往先說結論,再廣征博引,列舉小說、詩歌、戲劇等方面的大量實例。

②演繹法:文章在論證“文貴創(chuàng)新”道理時運用了演繹論證方法。③類比法:“月輪”比喻文字的直指意義。“月

暈”比喻文字的聯(lián)想意義。④例證法。

6.6.為了論述“文學借文字表達情感,改字情感也改變”的觀點,《咬文嚼字》中用到的例子有

A.《史記》李廣射虎一段B.《紅樓夢》茗煙罵金榮C.韓愈在月夜里聽見賈島吟詩D.

“煙”“月輪”的意思E.蘇東坡“天上小團月”

答案:ABC

解析:①說明“文學借文字表達情感,改字情感也改變”用到的例子有:①開頭的郭沫若劇本《屈原》改

“這”字,《水滸傳》中“你這”,《紅樓夢》茗煙罵金榮“你是個”幾個煉字引出自己的觀點,無論閱讀或者寫

作,必須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嚴謹。②《史記》李廣射虎一段、韓愈在月夜里聽見賈島吟詩“推敲”則更加具體的

說明了文字和情感的關系。②說明“文學語言的聯(lián)想意義比直接意義更豐”的例子有“煙”“月輪”的字面意思和

聯(lián)想意義,蘇東坡“天上小團月”。③說明“創(chuàng)造的態(tài)度惟陳言之務去”“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

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與語文的精煉與吻合……”的例子有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

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外“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

鉛字排印數籍還是“付梓”“殺青”、“套板反應”、韓愈“惟陳言之務去”等。

7.7.閱讀《咬文嚼字》中文字,回答問題這番話不免嚕嗦,但是我們原在咬文嚼字,非這樣錙銖必較不可。

咬文嚼字有時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涵義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

肯放松的謹嚴。文學借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煉。咬文嚼

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

變。例如《史記》李廣射虎一段:“(李廣)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

不能復入石矣”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虛在《史記辨惑》里說它“凡多三石字”,當改為“以為虎而射之,沒

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蚋臑椤皣L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

得簡潔些,卻實在遠不如原文,“見草中石,以為虎”并非“見草中有虎”。原文“視之,石也”,有發(fā)現錯誤而

驚訝的意味,改為“既知其為石”便失去這意味。原文“終不能復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的意味,改為

“終不能入”便覺索然無味。這種分別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細心玩索一番,自會明白。A.這段文字開頭“這番話不免

嚕嗦”指的是什么?B.這段文字的論點是什么?C.引用《史記》李廣射虎一段,運用例證法,目的是什么?

答案:A.郭沫若修改臺詞的例子。B.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C.為了引出后面

“文學借文字表達情感,改字情感也改變”的論述。

解析:

8.8.閱讀《咬文嚼字》中文字,回答問題這是一個善用聯(lián)想意義的例子,聯(lián)想意義也是最易誤用而生流弊。

聯(lián)想起于習慣,習慣老是喜歡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就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

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濫,也是如此。從前作詩文的人都依靠《文料觸機》《幼學瓊林》《事

類統(tǒng)編》之類書籍,要找詞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靈。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

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鉛字

排印數籍還是“付梓”“殺青”。像這樣例子舉不勝舉,它們是從前人所謂“套語”,我們所謂“濫調”。一件事

物發(fā)生時立即使你聯(lián)想到一些套語濫調,而你也就安于套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它們,并且自鳴得意。這就是近

代文藝心理學家們所說的“套板反應”。一個人的心理習慣如果老是傾向于“套板反應”,他就根本與文藝無緣。

因為就作者說,“套板反應”和創(chuàng)造的動機是仇敵;就讀者說,它引不起新鮮而真切的情趣。一個作者在用字用詞

上離不掉“套板反應”,在運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個人生態(tài)度方面也就難免如此。不過習慣力量的深廣非我們

意料所及,沿著習慣去做,總比新創(chuàng)較省力,人生來有惰性,常使我們不知不覺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應”里去。

你如果隨便在報章雜志或是尺牘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來分析,你就會發(fā)現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語言大半都由“套板

反應”起來的。韓愈談他自己做古文“惟陳言之務去”。這是一句最緊要的教訓。語言跟著思維情感走,你不肯用

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會朝深一層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來的,

不致落入下乘。以上只是隨便舉幾個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舉不盡,道理也說不完。我希望讀者從這

粗枝大葉的討論中,可以領略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精神。本著這個精神,他隨處留心玩索,無論是閱讀或寫作,

就會逐漸養(yǎng)成創(chuàng)作和欣賞都必需的好習慣。他不能懶,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時興會所生的幻覺迷惑而輕易自滿。文

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文的精煉與吻合,他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A.

這段文字中引用了心理學上的“套板反應”有什么作用?B.為了說明文學必須推陳創(chuàng)新,這段文字用了什么論證方

法?C.這段文字說理有什么特色?

答案:A.從心理學角度解釋文藝現象,有理論深度。B.演繹法。【解析:先寫在寫作中如果不創(chuàng)新,就會

出現套板反應,就會讓讀者失去新鮮感和真切感,所以得出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文的精

煉與吻合,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這里運用了演繹法】C.將抽象概念、道理講得淺顯易懂,生動雋永。

解析:

9、《如何避免愚蠢的見識》

1.1.《如何避免愚蠢的見識》的作者的國籍是

A.英國B.美國C.法國D.匈牙利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如何避免愚蠢的見識》的作者。本文的作者是羅素,是英國的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

家。1950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如何避免愚蠢的見識》中,作者寫古代2.和2中古時代的著作家談起麒麟和火蛇頭頭是道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A.例證法B.概括法C.對比法D.類比法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如何避免愚蠢的見識》的論證方法。本文主要運用例證法來論證觀點,如:亞里士多德誤

以為婦女牙齒的數目比男人少、我自己以為刺猬好吃油蟲、古代和中古時代的著作家談起麒麟和火蛇頭頭是道等。

故選A。

3.3.《如何避免愚蠢的見識》一文的主要觀點有

A.主觀臆斷、自我中心主義和狂妄自大是產生愚蠢見識的根源。B.堅持科學認知態(tài)度和善于聽取不同

意見是避免愚蠢見識的基本方法。C.樹立宇宙無限、人的認知有限的觀念是克服愚蠢見識的根本途徑。

D..有些問題有的“本來就根本無法解決”,有的“沒有明顯正確的答案”。E.認識問題要有充分的證據。

答案:ABC

解析:本題考查《如何避免愚蠢的見識》的主要觀點。文章的主要觀點有三:①主觀臆斷、自我中心主義和

狂妄自大是產生愚蠢見識的根源。②堅持科學認知態(tài)度和善于聽取不同意見是避免愚蠢見識的基本方法。③樹立與

宇宙無限、人的認知有限的觀念是克服愚蠢見識的根本途徑。D項是用發(fā)現自己對不同意見發(fā)起火來的兩個范例論

證的觀點,E項是第六段舉性別中心主義和民族中心主義的兩個例子證明的觀點,這兩項都不是文章主要的觀點。

故選ABC。

4.4.閱讀《如何避免愚蠢的見識》的文字,回答問題有些人富于心理想象力。對于這些人來說,一個好辦法

便是設想一下自己在同一位懷有不同偏見的人進行辯論。這同實地跟論敵進行辯論比起來有一個(也只有一個)有

利條件,那就是這種方法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圣雄甘地就對鐵路、輪船和機器深表遺憾,在他看來整個產業(yè)革

命都要不得。也許你永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