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葉青林下生態(tài)栽培技術規(guī)范_第1頁
三葉青林下生態(tài)栽培技術規(guī)范_第2頁
三葉青林下生態(tài)栽培技術規(guī)范_第3頁
三葉青林下生態(tài)栽培技術規(guī)范_第4頁
三葉青林下生態(tài)栽培技術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葉青林下生態(tài)栽培技術規(guī)范本文件規(guī)定了林下三葉青生態(tài)栽培的術語和定義、林地要求、種植技術、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加工、檔案管理。本文件適用于三葉青林下栽培。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文件。GB3095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GB5084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15618土壤環(huán)境質量標準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NY/T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GB/T8321農藥合理使用準則GB4285農藥安全使用標準DB33/T2407-2021三葉青栽培技術規(guī)范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林下生態(tài)栽培undertheforestecologicalcultivation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態(tài)環(huán)境,遵循生態(tài)學理論和可持續(xù)經營原則,在林內或林地邊緣開展的栽培活動。3.2袋栽non-wovenbagcultivation將種苗種植在裝有土壤的無紡布袋內的栽培模式。4林地要求4.1林地選擇選擇海拔1300米以下,坡度<35。的闊葉林、針葉林、混交林及竹林,土質疏松、肥沃、呈微酸性。林內灌木少,郁閉度70%左右,陽光可均勻透視至地面,通風良好,排水良好。電力、水利條件良好,遠離居民區(qū)、公路和其他污染源的地塊,土壤重金屬含量應符合GB15618的規(guī)定。4.2空氣質量要求空氣質量良好,應達到GB3095規(guī)定的標準。4.3灌溉水質量要求灌溉水質量應達到GB5084規(guī)定的標準。4.4土壤質量要求土壤環(huán)境質量應達到GB15618規(guī)定的標準。5種植技術5.1林地修整林地選定后,進行水平帶狀整地,帶寬50~100cm為宜,清除林地矮小灌木、雜草、倒木、石塊等雜物,清除老枝、病枝及下部枝,保持林內林冠高度1.5m以上,郁閉度70%左右,通風透光,陽光透視地面均勻,不出現大天窗的原則。地勢較平緩處要開好排水溝。5.2地栽設置在水平帶狀地塊,根據林地土壤厚度情況深翻土地,整地起壟,壟寬約50cm,壟高約20cm,兩壟之間間隔20cm左右。5.3袋栽設置選擇直徑30cm左右,高30cm左右的無紡布袋,袋底部先平鋪粒徑3cm左右小石塊一層,再填裝林內表土,可根據林內土壤養(yǎng)分狀況增加有機肥。將無紡布袋裝滿填實后,均勻地擺放在水平帶狀壟地外沿,袋之間留約5cm間隔。如果壟寬超過80cm,可并排擺放2排,排與排間隔5~10cm間隔。5.4苗木選擇選取生長健壯、無病蟲害,根系發(fā)達,新芽葉展開2簇以上的健康幼苗。5.5苗木種植于3月上旬~6月下旬或9月上旬~11月下旬,地栽方式沿壟中間條狀單株栽植,株距10~20cm為宜,袋栽方式每袋均勻種植4株。栽植時扶正苗木,舒展根系,壓實種苗周圍土壤,澆足定根水。6田間管理6.1遮陰根據林型和季節(jié)不同,通過修剪樹冠枝條、覆蓋透光率30%~45%的遮陽網等方式,維持林內郁閉度70%左右,及時修剪去除病枝和枯死枝。6.2補苗定植30d后,對林內苗木進行1次檢查,一旦發(fā)現缺苗、病苗,應在每年種植季節(jié)及時補充和替換,以保證袋內全苗生長。6.3除草栽植后,適時進行人工除草3~4次,要求除早除小,禁止使用化學除草劑。6.4灌溉灌溉水質應達到GB5084的二類水質標準以上,生長期適時噴灌,保持土壤含水率在40%~60%,保持土壤濕潤,無積水。6.5施肥施肥應符合NY/T496要求。以有機肥、草木灰等為主。必要時在秋或者冬季每公頃追施約1000kg有機肥或1000kg草木灰,施肥期間要做好培土工作,防止塊根外露。生長季期間,可噴施2~3次葉面肥。6.6防寒管理初冬至次年初春時節(jié),林內可適當增加透光度。當溫度低于0℃,可采用稻草或薄膜等方式覆蓋。為防止凍雨傷害可架設小拱棚,覆蓋透光薄膜,次年3月上中旬適時去掉拱棚。7病蟲害防治7.1防治原則預防為主,綜合防控。優(yōu)先使用農業(yè)措施、生物措施,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措施,創(chuàng)造不利于病蟲害孳生、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的環(huán)境條件,保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和生物多樣性。7.2病蟲害類型主要病害有炭疽病、根腐病、菌霉病和葉斑??;主要蟲害有蠐螬、斜紋夜蛾。林下三葉青栽培主要病蟲害防治方法見附錄A。8采收加工8.1采收時間林下栽培三葉青3年以上采挖為宜,全年可采,以每年冬至至驚蟄期間采收為宜。8.2采收方法采收前剪去藤蔓,對于地栽方式采收,注意采挖力度和角度,防止損傷地下塊根;對于袋栽模式,可傾倒種植袋內泥土,摘取塊根。藤蔓可用于育苗,或開發(fā)利用加工茶飲產品等。8.3初加工將采收回來的三葉青地下塊根,鮮用的去除泥土、爛疤,低溫貯藏。干用的用清水洗凈放置陰涼通風處自然陰干或低溫干燥后常溫貯藏。9檔案管理建立種植記錄檔案,做好選地整地、栽植、田間管理、投入品、病蟲害及采收等過程的操作及時間記錄;做好對各批次三葉青塊根初加工的時間、方法、操作人員、貯藏及銷售去向等信息。記錄應規(guī)范統(tǒng)一,并歸檔保存,專人管理。A(資料性)三葉青林下生態(tài)栽培主要病蟲害及防控方法A.1三葉青林下生態(tài)栽培主要病蟲害及防控方法見表A.1表A.1三葉青林下生態(tài)栽培主要病蟲害及防控方法色圓形病斑,后逐漸擴展為邊緣褐色、中央灰白色且上該病害表現癥狀為三葉青植株根部發(fā)黑腐爛,導致整株死亡。發(fā)病初期,個別支根和須根感病,并逐步向主根擴展。主根感病后,早期植株不表現癥狀,后隨著地上部分因養(yǎng)分供不應求,新葉首先發(fā)黃,在中午前后光照強、蒸發(fā)量大時,植株上部葉片出現萎蔫,但夜間又能恢復。病情嚴重時,萎蔫狀況夜間不再恢復,整株葉片發(fā)黃、枯萎。此時根皮變褐,并與髓部分離,最后病穴內進行消毒,或用50%甲基托布該病主要表現為葉片表面出現白色菌絲團,嚴重時導致三葉青成片死亡。夏季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中,三葉初期三葉青葉片表面產生圓形或不規(guī)則深褐色病葉斑病的防治宜從發(fā)病初期開70%代森錳500倍液、80%代森錳鋅防治,要注意藥劑的交替使用,以免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