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混凝土高規(guī)的網(wǎng)上問答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02/29/wKhkGWXyZOCAF_DlAAKHmZ3v2cI853.jpg)
![關于混凝土高規(guī)的網(wǎng)上問答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02/29/wKhkGWXyZOCAF_DlAAKHmZ3v2cI8532.jpg)
![關于混凝土高規(guī)的網(wǎng)上問答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02/29/wKhkGWXyZOCAF_DlAAKHmZ3v2cI8533.jpg)
![關于混凝土高規(guī)的網(wǎng)上問答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02/29/wKhkGWXyZOCAF_DlAAKHmZ3v2cI8534.jpg)
![關于混凝土高規(guī)的網(wǎng)上問答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02/29/wKhkGWXyZOCAF_DlAAKHmZ3v2cI853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混凝土高規(guī)的網(wǎng)上問答3.1、關于附錄D問:高規(guī)附錄D中,作用于墻頂?shù)呢Q向均布荷載設計值,是否可以只考慮豎向荷載組合?因為墻的軸壓比計算中為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的軸向力設計值。答:不可,應取各種工況(包括豎向荷載、地震作用等)組合的最大墻頂軸力設計值,并根據(jù)墻肢的長度,將其等效為墻頂均布荷載q=N/h。此處,是墻肢的穩(wěn)定計算,屬于構件抗力計算的內容;而軸壓比計算,只是結構構造設計的輔助指標,不是結構計算本身,主要作用是通過軸壓比數(shù)值的大致劃分,確定結構構件的相應構造措施標準。3.2、關于大底盤多塔結構的扭轉控制問:大底盤多塔結構在pkpm中怎樣實現(xiàn)單塔的扭轉控制?答:控制扭轉位移比,可檢查大底盤平面在塔樓平面相應部位的位移,采取手算復核,以滿足規(guī)范要求。3.3、關于抗震構造問題問:在確定抗震構造措施時,《高規(guī)》沒有提Ⅱ類場地的確定原則,是不是可以理解按照與基本設防烈度相同來考慮?答:Ⅱ類場地的確定原則,可見抗震規(guī)范的相關規(guī)定,凡高規(guī)未明確的其他問題均可執(zhí)行相關規(guī)范,這是基本原則。3.4、關于地下室的抗震等級問:關于地下室的抗震等級,《高規(guī)》4.8.5說:當?shù)叵率翼攲幼鳛樯喜拷Y構的嵌固端時,地下一層的抗震等級應按上部結構采用。那么,是按照上部結構的哪一部分考慮呢?比如說上部是框架-剪力墻結構,是不是按照框架和剪力墻較高的抗震等級采用呢?假如是按照框架和剪力墻較高的抗震等級采用,那么,是地下室所有構件都按照一個等級考慮,還是各自分別考慮?也就是說,地下室的柱子和墻是一個等級呢,還是柱子按上部框架-剪力墻中的框架考慮、墻按上部框架-剪力墻中的剪力墻考慮?《高規(guī)》4.8.6對于裙樓的規(guī)定,我的疑問同上,即裙樓框架的抗震等級是按照主樓框架-剪力墻結構中的框架考慮,還是按照框架-剪力墻結構中框架和剪力墻較高的等級(剪力墻)考慮?答:地下室的抗震等級分別對應上部結構的抗震等級確定,即:地下室的框架對應地上的框架、地下室的剪力墻對應地上的剪力墻。3.5、關于剪力墻的剪力設計值問:高規(guī)7.2.2第六款中公式左邊的Vw在符號說明中說是剪力設計值,并應符合7.2.10條的規(guī)定。但是在7.2.10條中,Vw代表計算值,V才是設計值。是不是7.2.2中的Vw寫錯了,因為從此式的右邊來看,各項指標都對應的是設計值,所以我想7.2.2中的Vw應是設計值,此處的Vw就是7.2.10中的V。不知道我理解的對不對?答:你的理解是正確的,可參考抗震規(guī)范第6.2.8條和混凝土規(guī)范第11.7.3條,但各規(guī)范均有表述不清之處,注意區(qū)分。3.6、關于風荷載體型系數(shù)的取值問:《高規(guī)》中3.2.5第4款規(guī)定:對于高寬比大于4,長寬比不大于1.5的矩形平面,風荷載體型系數(shù)取1.4。第3款規(guī)定:高寬比不大于4的矩形取1.3。我想說的是,3.2.5第4款中高寬比和長寬比這兩個條件是同時滿足還是只要一個滿足,體型系數(shù)就取1.4。(二者是或的關系還是并且的關系)我認為是并且的關系,有人認為是或的關系。問題是假如只要一個滿足就為1.4的話,那么假設一個樓的高寬比不大于4,同時它的長寬比也不大于1.5,那么這個建筑的體型系數(shù)到底是1.3還是1.4呢?正方形平面體型系數(shù)是取1.3還是1.4?按照高規(guī)3.2.5第2款的公式計算,將正方形的邊數(shù)4代進去,應該是1.4。但是第3款中又說高寬比不大于4的方形取1.3。我又翻了一些荷載規(guī)范,在荷載規(guī)范表7.3.1中(第35頁),正四邊形平面的風荷載體型系數(shù)也為1.3(0.8+0.5)。高規(guī)附錄A中矩形平面風荷載背風面的體型系數(shù)公式-(0.48+0.03H/L)在什么情況下用???矩形平面的風荷載體型系數(shù)在不同的情況下有多個值。答:關于高規(guī)第3.2.5條的理解是:1)對高寬比H/B不大于4的矩形,取1.3;2)對高寬比大于4,長寬比L/B不大于1.5的矩形,取1.4。上述規(guī)定有兩層意思:一是:對高寬比不大(H/B≤4)的矩形建筑(屬矮胖型建筑),可只按高寬比控制,并可取較小的體型系數(shù)(1.3);二是:對高寬比較大(H/B>4)且長寬比較小(L/B≤1.5)的矩形建筑(屬瘦高型建筑),按高寬比和長寬比雙控,取較大的體型系數(shù)(1.4),也就是說,當高寬比較大時,只有長寬比較小的矩形建筑才可按估算方法確定其體型系數(shù),否則應執(zhí)行第5款的規(guī)定。對第3款以外的正方形建筑,可按第2款估算。本條規(guī)定中第1~4款,均屬于估算體型系數(shù)的范疇,而第5款屬于需要比較精確地計算時可采用的計算公式(附錄A)。特殊工程應進行風洞試驗確定體型系數(shù)。如上說述,對矩形平面建筑體型系數(shù)應該是唯一的。3.7、關于剪力墻約束邊緣構件的高度取值問題問:一住宅建筑為地下2層,其余26層的含有部分框支剪力墻的剪力墻結構,總高度為95.4m,一層層高為5.4米,其余各層層高為3.6米,轉換梁頂標高為5.4米,剪力墻抗震等級為2級,試問剪力墻的約束邊緣構件至少應做到下列A.2層樓面,即5.400米標高處B.3層樓面,即9.000米標高處C.4層樓面,即12.600米標高處D.5層樓面,即16.200米我認為是D,可是書上的答案是B。答:你的問題缺室內外高差,無法確定。請參考我《圖解》書上P143頁圖6.1.10-1~3確定,對于這樣的問題,按規(guī)范理解就可以,沒必要顧慮太多。3.8、關于乙類建筑Ⅲ、Ⅳ類場地時的抗震等級確定問題問:對于高規(guī)4.8.4條的理解:對于甲、乙類建筑,根據(jù)4.8.1條,其抗震措施已按提高一度考慮,如果此時,當建筑物又剛好位于Ⅲ、Ⅳ類場地時,有資料介紹是這樣處理的:先將7度0.15g和8度0.30g分別提高到8度和9度確定抗震等級,再分別采取比8度更高或9度更高的抗震構造措施,即提高了再提高,這樣理解正確嗎?或者是4.8.4條僅針對丙類建筑才有實際意義,對甲、乙類建筑僅執(zhí)行4.8.1條(實際上已包含了4.8.4條的內容),可不再另外提高,哪種理解正確?答:“先將7度0.15g和8度0.30g分別提高到8度和9度確定抗震等級,再分別采取比8度更高或9度更高的抗震構造措施,即提高了再提高”的理解正確,這是多種不利情形同時出現(xiàn)的情況,應分別執(zhí)行不同的規(guī)定,這里是兩層關系:對甲、乙類建筑的提高是結構重要性要求導致的提高;7度0.15g和8度0.30gⅢ、Ⅳ類場地時,是場地和地震作用與7度0.1g和8度0.2g設防標準的不同而要求的提高。3.9、關于轉換層上下剛度比的問題問:上次在深圳華森聽你講課,講到轉換層上下剛度比的問題,好像記得說現(xiàn)在指標尚不能反映結構平面剪力墻布置不均勻的情況,想請你談談自己的一些設計經(jīng)驗和建議,謝謝。答:轉換層的上下剛度比僅反映結構沿豎向的側向剛度變化,無法反映剪力強墻平面布置的均勻性問題,因此,在結構(尤其在轉換層結構)設計中應重視結構布置的均勻性問題,這也是現(xiàn)行抗震設計規(guī)范中作為重點章節(jié)所提及的內容。問:謝謝上次的答復?,F(xiàn)在新的問題是遇到轉換層的層高比較高的情況,其中兩棟為8.1,9.3m,其中有一棟錯層的結構僅轉換層層高就18m,當然為了滿足該層剛度和穩(wěn)定性的要求,底部設置了足夠厚度和數(shù)量的墻,規(guī)范對于高位轉換的界定是轉換層位于三層或三層以上,那現(xiàn)在雖然層數(shù)沒有達到,而層高卻相當,是否可考慮也屬于另外一種意義上的“高位轉換”,我采用高規(guī)規(guī)定的三個剛度比指標滿足是否就能控制上下剛度比的突變?答:對特定情況下的轉換結構,應區(qū)別對待,如此高的層高你采用不同的計算方法進行剛度比計算,我覺得是可取的,但在計算的同時更應注重概念設計,采取措施確保高大轉換層的剛度、整體性和實際承載能力的措施,尤其應確保對豎向荷載的承載能力。注意:多種復雜類型的同時存在,必要時提請專家審查。3.10、關于樓層側向剛度比問題問:高規(guī)第4.4.2條規(guī)定:樓層側向剛度比不宜小于相鄰上部樓層側向剛度的70%,而附錄E中對轉換層位于三層或三層以上時,要求樓層側向剛度比不應小于相鄰上部樓層側向剛度的60%,分析二者,其實是一直的,但是好像對普遍意義的規(guī)定比對轉換結構的來的嚴格,當然注意到而且措詞的不同,前者為“不宜”,后者為“不應”,但總感覺前后規(guī)定有重復,不是太通順,是否對后者應當補充:不宜小于70%,不應小于60%為妥,以便引起設計者的注意。答:高規(guī)4.4.2條對應的是判斷豎向規(guī)則與否的問題,也就是當符合規(guī)定時可判定為規(guī)則。而附錄E則是對特殊結構,其豎向已不規(guī)則的結構提出的限制要求。即結構側向剛度差別的底線。兩者規(guī)定不重復,也合理。3.11、高層建筑與高聳結構的確定標準問:一個高100米的房屋,平面形狀為25mX25m的方形,如果按《荷載規(guī)范》,振型系數(shù)是查“高聳結構”(表F1.1)還是查“高層結構”(表F1.2)答:一個高寬比為4的高層建筑,將其歸為高聳結構顯然沒有道理。3.12、關于本地區(qū)設防烈度和設防標準問題問:轉換層是一個單獨的樓層嗎?還是帶有轉換構件的樓層就是轉換層?例如:框支層帶轉換構件,那么框支層本身也是轉換層,同時也是薄弱層。不知道我這么理解是否正確。《高規(guī)》附錄E.0.1,提到了底層(底部大空間層)、轉換層上、下層?從字面上看好象是3個樓層。在公式解釋中,G1,G2的解釋提到底層和轉換層上層,這里到底是2層,還是3層,確實有些令人費解。按照上面的理解,就可以看成2層:就是框支層和其上一層。沒有做過高層,越看越糊涂。答:有轉換構件的樓層就是轉換層,理解正確;高規(guī)附錄E:第E.0.1條說法有點不清楚,應表述為:“底部大空間為1層時,可近似采用轉換層上層與轉換層結構的等效剪切剛度比r表示轉換層上層與轉換層結構的剛度變化......”;第..E.0.2條,應表述為“轉換層上部結構與轉換層及其下部結構的等效側向剛度比re......”。3.13、關于墻和柱體積配箍率中的fc取值問題問:高規(guī)的體積配箍率7.2.16條中fc應該不考慮大于等于C35吧,如C30就按C30取,而6.4.7應該考慮如C30就按C35取fc。是這樣的嗎?答:對,墻不用考慮而柱應考慮。3.14、關于框架柱的配筋問題問:某18層一般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結構環(huán)境類別為一類,抗震等級為二級,梁柱混凝土強度等級均采用C30,鋼筋采用HRB335及HRB235。假定該建筑物建在IV類場地上,其角柱縱筋的配置。試問,下列在柱中配置的縱向鋼筋面積,其中()項最為接近相關規(guī)程,規(guī)范的要求。A.10Φ14B.10Φ16C.10Φ18D.10Φ20楊偉軍的解答是:按《抗規(guī)》最小配筋率為1.1%(注意IV類的調整),又由6.3.9-5條角柱地震作用組合產生偏心受拉時,縱筋面積增大25%,故選D。我覺得題中未提偏心受拉,則不考慮,柱截面350X500。答:我想你說得對,因為角柱在地震作用組合下不一定會產生偏心受拉,應該是條件不全,不過作為一種特殊情況下的思考,對拓展思路還是有益的。3.15、連梁的計算問題問:連梁的跨高比很小,正截面受彎計算是考慮深梁計算,還是分框架梁和高規(guī)的連梁計算啊,為什么?比如bXh=160mmX900mm,凈跨是900mm。答:連梁與混凝土規(guī)范中說的深梁受力情況大不相同,一個以水平荷載為主,一個以豎向荷載為主,因此對于跨高比很小的連梁,其正截面受彎按連梁計算,配筋設計時可適當考慮其鋼筋的分布范圍,宜配置在0.2h范圍內。3.16、框支剪力墻結構中框支柱剪力的調整計算問:兩層框支剪力墻,8個柱,底層總剪力設計值為20000kN,一根柱為180kN,求該柱的剪力設計值?高規(guī)10.2.7-1,20000X2%=400kN>180kN,是嗎?還是要加上豎向荷載作用下的剪力嗎?還是由豎向與地震作用組合后得剪力設計值X1.25?為什么?答:上述問題沒說清楚,“底層總剪力設計值”是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底層總剪力設計值?還是地震剪力標準值?建議設計前分清楚。高規(guī)10.2.7-1是對按地震剪力標準值的調整,上述計算顯然有錯;任何結構構件的設計中,豎向荷載作用都是必須考慮的,這個概念必須有,應考慮各種不同的組合;柱根內力的放大規(guī)范有具體規(guī)定,此處條件不夠,無法明確。3.17、關于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的底部加強層高度問題問:《高規(guī)》第10.2.4條,底部帶轉換層的高層建筑結構,其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層加上框支層以上兩層的高度及墻肢總高度的1/8二者的較大值?!痘煲?guī)》第11.1.5條,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的剪力墻,其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層加框支層以上兩層的高度和落地剪力墻總高度的1/8中的較大值,但不大于15m;其他結構的剪力墻,其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可取墻肢總高度的1/8和底部兩層高度中的較大值,但不大于15m。《抗規(guī)》第6.1.10條,部分框支抗震墻結構的抗震墻,其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層加框支層以上二層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墻總高度的1/8二者的較大值,且不大于15m;其他結構的抗震墻,其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可取墻肢總高度的1/8和底部二層二者的較大值,且不大于15m。請問當結構底部框支3層,每層高4.5m,框支以上每層3.9m,共16層(樓高=3×4.5+13×3.9=64.2m)。底部加強部位應為多高,應執(zhí)行哪條規(guī)范?答:三本規(guī)范對框支-剪力墻結構底部加強部位高度問題的規(guī)定有不一致的地方,其中有些規(guī)定是明顯不合理的,如限制總高15m的要求。關于這些問題在我的《建筑結構設計新規(guī)范應用圖解手冊》第142~143頁有詳細分析,請參閱。上例中共16層表述含糊,回答問題時按總層數(shù)為16層考慮。底部加強部位高度按《高規(guī)》確定,取3×4.5+2×3.9=21.3m和64.2/8=8.03m的大值,為21.3m。3.18、對多塔結構的平面不規(guī)則判別問題問:結構平面凹進的一側尺寸,大于相應投影方向總尺寸的30%,為凹凸不規(guī)則,如果超過30%很多,比如50%以上,則為特別不規(guī)則結構,這一點應該能夠確定。本條是否只對主樓有效,如果形成多塔結構,裙房部分凹進很大,是否也應按此條控制?答:在多塔樓結構中塔樓和大底盤是一個整體,裙房的不規(guī)則就是整個多塔樓結構的不規(guī)則,應該按此條控制,對聯(lián)系特別弱的裙房應采取相應的結構措施。注意:規(guī)范沒有規(guī)定凹凸超過50%就是特別不規(guī)則的規(guī)定,且平面凹凸不規(guī)則在眾多不規(guī)則類型中是屬于不很嚴重的不規(guī)則,涉及的主要是樓面剛性假定的使用問題。3.19、關于周期比問:規(guī)范有沒有要求“周期比”一定要在剛性樓板的假定下計算?答:周期比不同于位移比,沒有一定采用剛性假定的要求。3.19、關于剪力墻加強部位和墻厚問:20層酒店,一層地下室,框筒結構,地上高度78.9米,層高:地下室、一至四層裙房均為5.1米,五至十九層均為3.3米,二十層為4.81、本工程剪力墻加強區(qū)高度10.180(二層)還是23.680(五層)。2、地下室核心筒外墻厚度取320mm是否滿足?《高規(guī)》9.2.2-3條“1/16層高”中“層高”應如何理解?答:這類問題都不難,自己就可以按規(guī)范確定(建議不要讓我做題噢)。1、你的前提沒交代清楚,20層樓又有21層,在弄清建筑高度究竟是多少后,按規(guī)范要求自己計算就可以了,這個問題并不復雜。2、墻厚不足時可按規(guī)范附錄要求驗算墻的穩(wěn)定。3.20、某20m橋梁設計問:1、一個跨度為20米的大橋橋板,預應力的,橋板與河的相交角度為39度,即橋板的形狀為平行四邊形的,其中一個角度為39度,在荷載及跨度條件完全相同的條件下,我可否套用同為202、蓋梁是否有最小配筋率的限制?3、因為要滿足橋下過船的要求,河底到蓋梁的底部距離為14米,我選用的柱子尺寸為直徑2000毫米的圓柱,柱網(wǎng)為兩端是13米跨的,中間為20米跨的,橋寬18米,柱子尺寸是否滿足要求?我在河底及中間加一道4、地下室采用PKPM建模時,在PKPM的哪個模塊下計算地下室,在哪里出圖?地下室的計算模型是怎樣的?5、蓋梁底到河底高為14米,柱子直徑為2000mm,柱子底下為單樁,樁的直徑為2200mm的灌注樁,在河底處和中間處各設一道聯(lián)系梁,尺寸為1500mmx1500mm答:上述問題是基本問題,你多看看規(guī)范和程序使用手冊就都會了,別讓我為你做題。3.21、暗梁設置問題問:剪力墻設置在樓層處的暗梁到底需要否?陳青來在《03G101-1》的解釋中說其作用是防止剪力墻豎向裂縫的開展和延伸;在黃小坤的高規(guī)疑難解說中說可以不設置。在具體操作中,設計人員間也存在爭議。若需要設置暗梁,理由是什么?具體怎么配筋?答:不是所有的剪力墻都需要在樓層處設置邊框梁(或暗梁),只有框架-剪力墻結構中的剪力墻才需要設置,其目的為使剪力墻與其周邊的邊框梁和邊框柱一起成為帶邊框的剪力墻,提高剪力墻的抗震性能。暗梁的設置要求見高規(guī)第8.2.2條。3.22、關于高位轉換的抗震等級問題問:若高位轉換,剪力墻的底部加強區(qū)和上部的等級有可能相差2個級別,這時上下的配筋懸殊。底部加強區(qū)滿足規(guī)范的體積配箍率和縱筋會很大,比如我現(xiàn)在做的就是底部是2級,上部是4級,底部好多都是水平及豎向分布筋14@100,箍筋12@100。而上部水平及豎向分布筋只有8@150,箍筋8@200。這樣就類似一個不是很連續(xù)的剪力墻——配筋太懸殊了,就好像沒有一個過渡的,這樣是否存在問題?怎么解決?答:高位轉換本來就是一種剛度劇烈變化的結構不規(guī)則情況,對應于這種不規(guī)則,不應該追求平穩(wěn)過渡,換言之,在結構剛度劇烈變化的情況下追求結構設計的平穩(wěn)過渡是不合適的。3.23、關于中震計算問題問:8度區(qū),對于中震時地震的影響系數(shù)取0.46,這對于多遇地震大概是3倍,請問這個3倍是從那里來的?是否可以理解為中震的加速度與小震的加速度的比值?比如7度0.1g,中震加速度就是100cm/s^2,小震35,100/35=2.85,小震時水平地震系數(shù)最大值0.08,那么中震就是0.08*2.85=0.23又比如罕遇地震加速度,7度0.1g時是225,225/35(小震)=6.43,將0.08x6.43=0.51,約等于0.5,就是罕遇地震的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了。同理,8度0.2g,中震加速度是200,200/70=2.86,0.16*2.86=0.457,約等于0.46。是否如此?答:小震、中震和大震之間的關系遵循地震加速度之間的比例關系,但計算時應注意采用規(guī)范數(shù)值,如7度罕遇地震的加速度數(shù)值應為220而不是225等。3.24、短肢剪力墻較多結構的確定問:含較多短肢剪力墻結構如何確定?僅以框架柱及短肢墻地震傾覆彎矩百分比確定是否合適?答:所謂“短肢剪力墻較多”沒有定量的界限,但從概念上說,可以從承受豎向荷載的能力和傾覆力矩的比例和短肢剪力墻布置的均勻對稱性三方面綜合確定;當短肢剪力墻承受荷載的面積較大,達到樓層面積的40%~50%以上(較高的建筑允許的面積應取更小的數(shù)量),而且短肢剪力墻的布置比較集中,集中在平面的一邊,或建筑的周邊。也就是說,當短肢剪力墻出現(xiàn)破壞后,樓層有可能倒塌?!翱拐鹪O計時,筒體和一般剪力墻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傾覆力矩不宜小于結構總底部地震傾覆力矩的50%”的規(guī)定,可理解為抗震設計時,對不出現(xiàn)“短肢剪力墻較多”在計算量值上的定義(更多內容可參考我的“建筑結構設計規(guī)范應用圖解手冊”)。僅按傾覆力矩比來判別“短肢剪力墻較多”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安全的。3.25、關于傾覆力矩比的驗算問題問:高層結構中,框-剪結構、短肢剪力墻結構中的框架柱或短肢墻所承擔的地震傾覆彎矩是每層均要滿足規(guī)范要求?還是僅底層滿足即可?對主立面有退臺(退二次)的結構呢?答:對一般結構,底部滿足即可,對特別復雜的結構,當上下無明確的變化規(guī)律時宜底部加強部位每層核算。3.26、關于風荷載下結構的剛重比問題問:關于SATWE計算結果中剛重比的問題在非抗震區(qū),每次計算完時在總信息中總是沒有剛重比的信息,都要給水平地震力后才會出現(xiàn)剛重比的信息,剛重比計算在水平力作用下引起的P-Δ效應,風荷載也是水平力,不知是軟件不計算風荷作用下的還是必須和地震力共同作用才顯示還是其它什么原因實在不清楚。答:風荷載下控制結構的剛重比是必須的,尤其當風荷載起決定作用時更是如此,程序不輸出,是沒有道理的,應該改進。3.27、關于乙類建筑Ⅲ、Ⅳ類場地時的抗震等級確定問題問:對于高規(guī)4.8.4條的理解:對于甲、乙類建筑,根據(jù)4.8.1條,其抗震措施已按提高一度考慮,如果此時,當建筑物又剛好位于III,IV類場地時,有資料介紹是這樣處理的:先將7度0.15g和8度0.30g分別提高到8度和9度確定抗震等級,再分別采取比8度更高或9度更高的抗震構造措施,即提高了再提高,這樣理解正確嗎?或者是4.8.4條僅針對丙類建筑才有實際意義,對甲、乙類建筑僅執(zhí)行4.8.1條(實際上已包含了4.8.4條的內容),可不再另外提高?答:前者是嚴格按規(guī)范規(guī)定得出的結論,應該說沒有錯。后者說法不對,也無根據(jù)。文獻《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疑問解答》對此類情況的具體做法是8+和9+,就是采取比8度(或9度)更強的抗震措施,即遇有兩次提高時,可采取在一次提高的基礎上再適當提高的辦法。以7度0.15g乙類建筑III場地為例,乙類建筑提高一度為8度,III類可在8度基礎上再適當提高,成8+。對建筑場地為Ⅲ、Ⅳ類,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和0.30g的地區(qū)的甲、乙類建筑,考慮雙重調整的特殊情況,宜綜合確定調整的幅度,建議對7度(0.15g)可按7.5+1=8.5確定,即采取比8度更高的抗震構造措施,但不是9度;對8度(0.30g)可按8.5+1=9.5確定,即采取比9度更高的抗震構造措施。3.28、關于托柱框支結構問:在一般框架結構中,托柱梁是不是轉換結構梁或叫框支梁,對應的下面的柱是不是框支柱(計算上和構造上有所區(qū)別)?答:依據(jù)規(guī)范的規(guī)定,上部豎向構件(剪力墻或框架柱)不能直接連續(xù)貫通落地時,需設置結構轉換層,在結構層內布置的相應構件就是轉換構件。因此,你所說的托柱梁就是轉換梁,與之對應的柱就是框支柱,執(zhí)行規(guī)范相應的設計規(guī)定。注意:你這里的框支梁、柱,與框支剪力墻的框支梁和柱不同,不執(zhí)行框支剪力墻轉換的相關規(guī)定。3.29、裙房對高層建筑地基承載力的影響問:當高層建筑附有裙房且為整體基礎時(不論是否有沉降縫分開),可將裙房基礎底面以上的總荷載(包括活荷載嗎?)折合成土重,再以此土重換算成土厚。并以此深度進行深度修正。當高層建筑四邊的裙房形式不同,或僅一、二邊為裙房,其他兩邊為天然地面時,可按加權平均方法進行深度修正(以分布寬度加權?)。答:1、應該明確采用折算土重的根本目的在于進行地基承載力的修正,采用的是荷載效應的標準組合,顯然,其中包括活荷載。2、對于兩邊埋深(或折算埋深)不同時,按平均埋深計算無根據(jù),建議可按高規(guī)的規(guī)定,取小值計算;當高層建筑的平面體量較大時,可考慮按不同邊緣分別計算。3.30、關于剛度明顯不對稱、不均勻的判別問:《高規(guī)》規(guī)定只有質量和剛度明顯不對稱、不均勻的結構,才考慮雙向地震作用。那么,如何確定剛度明顯不對稱、不均勻?說法一:在非偶然偏心作用下,結構位移比>1.2,或在偶然偏心作用下,A級高度建筑結構位移比>1.4,B級高度建筑結構位移比>1.3,需要考慮雙向地震作用。來源:2005年7月18~20日在京舉辦了首次“PKPM結構設計軟件在應用中的問題解析”講座。說法二:驗算結構位移比時,總是要考慮偶然偏心;結構構件設計時,分下列兩種情況處理:1)如果位移比超過1.2,則考慮雙向地震,不考慮偶然偏心;2)如果位移比小于1.2,則不考慮雙向地震,考慮偶然偏心。來源:《PKPM新規(guī)范計算軟件TAT、SATWE、PMSAP應用指南》-黃吉鋒。說法三:一般而言,可根據(jù)樓層最大位移與平均位移之比值判斷,若該值超過扭轉位移比下限1.2較多(比如A級高度高層建筑大于1.4,B級高度或復雜高層建筑等大于1.3),則可認為扭轉明顯,需考慮雙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轉效應計算,此時,判斷樓層內扭轉位移比值時,可不考慮質量偶然偏心的影響。來源:《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02)若干問題解說》--黃小坤。說法一和說法三比較接近,而說法二和其他兩種差別較大,要嚴格的多,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答:通過樓層位移比來判別結構的對稱性和均勻性,是較為合理的量化手段,具體量值應根據(jù)工程經(jīng)驗結合工程的具體情況確定,即:工程重要或復雜時,可適當從嚴,反之可適當放松。我認為說法二比較合理,在結構扭轉影響比較大時(注意:判別的前提還是在偶然偏心情況下,結構的扭轉位移比),應考慮雙向地震,反之應考慮偶然偏心。.31、超長高層建筑不分縫的措施問:高層建筑一字型平面長度110m,不可以分縫,采取什么措施較好?答:可采取以下措施:1.采用無收縮混凝土或摻適量的微膨脹劑;2.適當增加板的通長鋼筋;3.必要時加設預應力鋼筋;4.建筑采取減小結構溫差的措施,如采取必要的保溫隔熱措施,使結構的溫差變化盡量小。5.必要時,在屋頂層設置音叉式溫度縫。3.32、連梁縱筋的最小配筋率問題問:連梁縱筋的最小配筋率如何確定?因規(guī)范中沒有明確規(guī)定。文中的“0.545%”似取自《高規(guī)》表6.3.2—1的框架梁,黃小坤在04年1月《建筑結構》文中提出,這樣可能造成受彎承載力過高,受剪破壞先于彎曲破壞。另外,“0.545%”為按HPB235鋼筋計算結果,似應按HRB400,為0.318%。答:連梁構造配筋按框架梁要求取值應該是合理的,控制連梁受剪承載力不小于抗彎承載力的關鍵在于計算取用的梁截面的合理性,要求梁的計算截面不宜太小,若梁的計算截面太小,則可能造成連梁抗剪承載力與抗彎承載力的比例關系失衡。0.318%正確。3.33、風荷載計算中的建筑物寬高比取值問:我對《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2002中第3.2.5款中的高寬比H/B的理解不清楚,在這兒的"寬B"是指結構的迎風面寬度還是結構平面的窄邊寬度呢?通過網(wǎng)上交流,許多人認為這個寬度為結構平面中的窄邊寬度,可我不明白為什么是窄邊的寬度。根據(jù)風荷載體型系數(shù)的理解——體型系數(shù)是考慮建筑物的高矮胖瘦對風壓和氣流的作用而引入的一個參數(shù),如果我的理解對的話,那當風的方向是垂直于建筑物的平面長邊的時候,建筑物的窄邊B無論大小對正面風壓的影響都不會很大了,那3.2.5條款中的高寬比H/B的規(guī)定還有什么意義呢?答:風荷載體型系數(shù)與建筑物的體形、尺度及周圍環(huán)境和地面粗糙度等諸多因素有關。對特殊形狀的高柔建筑,建筑物的自振頻率也是影響風荷載體型系數(shù)重要因素,因此不單是一個與建筑物迎風面體型尺寸有關的問題。建筑物高寬比中的"寬B",指建筑物的窄邊寬度。3.34、樓層剛度的計算方法問:計算樓層剛度算法有三種:1.剪切剛度;2.剪彎剛度;3.地震剪力與地震層間位移的比。請問三種方法的適用范圍各是什么?答:混凝土高規(guī)附錄E有明確的解釋,可以認真看看。3.35、關于偶然偏心問:“偶然偏心”的概念據(jù)查規(guī)范是在《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中提出的,這是否就意味多層混凝土結構在抗震驗算(包括內力與變形)時可以不考慮”偶然偏心”呢?《高規(guī)》P31第4.6.3條的注中已明確說明:正常使用條件下的樓層位移計算不考慮“偶然偏心”。答:高規(guī)說明的是“樓層位移計算不考慮偶然偏心”。高規(guī)規(guī)定扭轉位移比(對應的是規(guī)范≤1.2、≤1.5等的要求)計算要考慮偶然偏心,樓層位移(對應的是≤1/550、≤1/1000等的要求)計算不考慮偶然偏心。概念要弄清楚。對多層建筑,可以不執(zhí)行高規(guī)的規(guī)定。3.26、關于短肢剪力墻及短肢剪力墻較多時的情況判斷問:關于短肢剪力墻及短肢剪力墻較多時的情況判別比較混亂,是否有明確的判別標準?答:此處將我的《建筑結構設計規(guī)范應用圖解》一書中的相關內容摘錄如下:1.按墻肢截面的高度與厚度之比,剪力墻可分為一般剪力墻和短肢剪力墻,見表1,>8的剪力墻為一般剪力墻(下稱剪力墻)。表1各類剪力墻的墻截面高寬比剪力墻分類一般剪力墻短肢剪力墻超短肢剪力墻柱形墻肢剪力墻截面高寬比>88≥≥55>>3≤32.“混凝土規(guī)范”規(guī)定>4時,按剪力墻要求設計。3.為區(qū)別于一般的短肢剪力墻,編者將截面高度與厚度之比5>>3的剪力墻定義為超短肢剪力墻。4.對于≤3的剪力墻墻肢,規(guī)范規(guī)定按框架柱進行截面設計。5.短肢剪力墻較多的剪力墻結構的設計要求見表2。表2短肢剪力墻較多的剪力墻結構的設計要求序號項目規(guī)定1結構的最大適用高度H(抗震與非抗震)比表4.2.1-1中剪力墻適當降低且7度H≤100m、8度H≤60m2筒體和一般剪力墻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傾覆力矩≥0.5為結構總底部傾覆力矩3短肢剪力墻的抗震等級應比一般剪力墻提高一級4短肢剪力墻的軸壓比抗震等級為一、二、三級時分別不宜大于0.5、0.6和0.7;無翼墻或端柱時其軸壓比限值降低0.15抗震設計時,短肢剪力墻除底部加強部位外的各層剪力設計值增大系數(shù)一級1.4、二級1.26抗震設計時,短肢剪力墻截面的全部縱向鋼筋的最小配筋率底部加強部位1.2%其他部位1.0%7短肢剪力墻的最小截面厚度200mm87度和8度抗震設計時短肢剪力墻宜設置翼緣。一字形短肢剪力墻平面外不宜布置與之單側相交的樓面梁6.高規(guī)第7.1.2條規(guī)定:抗震與非抗震設計的高層建筑結構均不應采用全部為短肢剪力墻的剪力墻結構。7.短肢剪力墻較多時:1)短肢剪力墻的縱向配筋,不區(qū)分抗震等級,加強部位相當于一級抗震等級的一般剪力墻約束邊緣構件的配筋要求,其他部位則當于二級抗震等級的一般剪力墻約束邊緣構件的配筋要求。2)8≥≥5的剪力墻均為短肢剪力墻,其又可分為帶翼墻(翼墻長度不小于3倍翼墻厚度)或端柱的短肢剪力墻和一字形短肢剪力墻(無翼墻或端柱及翼墻長度小于3倍翼墻厚度)短肢剪力墻。3)對短肢剪力墻應進行剪力再增大(增大系數(shù):一級1.4,二級1.2)。4)對普通剪力墻只限制加強部位的軸壓比(一級0.5(9度0.4)、二級0.6),而對短肢剪力墻則限制加強與非加強所有部位的軸壓比(一級0.5、二級0.6、三級0.7)。5)對一字形短肢剪力墻應采取比帶翼墻短肢剪力墻更嚴格的抗震措施(軸壓比限值再降0.1)。設計建議:1.“全部為短肢剪力墻的剪力墻結構”可理解為無一般剪力墻的結構。即結構中不存在一般剪力墻(或只有數(shù)量很少的一般剪力墻)。編者建議,即使是在非抗震設計的結構中也應設置相當數(shù)量的一般剪力墻或筒體,短肢剪力墻的數(shù)量可比抗震設計時有所放大,其放大的幅度應根據(jù)工程經(jīng)驗確定。2.所謂“短肢剪力墻較多”沒有定量的界限,但從概念上說,可以認為是:1)短肢剪力墻的截面面積占剪力墻總截面面積50%以上(廣東省標準DBJ/T15-46-2005);2)短肢剪力墻承受荷載的面積較大,達到樓層面積的40%~50%以上(較高的建筑允許的面積應取更小的數(shù)量);3)短肢剪力墻的布置比較集中,集中在平面的一邊,或建筑的周邊。也就是說,當短肢剪力墻出現(xiàn)破壞后,樓層有可能倒塌。4)短肢剪力墻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傾覆力矩達到結構總傾覆力矩的40%~50%時;5)規(guī)范本條第2款的規(guī)定,可理解為抗震設計時,對不出現(xiàn)“短肢剪力墻較多”在計算量值上的定義。一般剪力墻和短肢剪力墻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傾覆力矩可由電算輸出文件中查驗(如程序[18]的WVO2Q.OUT)。在結構方案及初步設計階段,也可控制一般剪力墻或筒體的截面面積不小于短肢剪力墻的截面面積。3.對適用高度的“適當降低”應根據(jù)工程經(jīng)驗確定,無可靠設計經(jīng)驗時可按比剪力墻結構降低20%考慮。4.對9度區(qū)應嚴格限制短肢剪力墻的使用。若允許采用,則建筑高度也應比9度一般剪力墻結構降低20%,同時,一級(9度)抗震等級時,其軸壓比應不大于0.4。5.不屬于短肢剪力墻較多時,建議對短肢剪力墻,也采取本條規(guī)定的對構件的加強措施。6.短肢剪力墻(8≥/≥5)分一字形短肢剪力墻和帶翼墻(翼墻長度≥3時)短肢剪力墻。當剪力墻截面厚度≥H/15(H為層高)、≥300mm且≥2000mm的墻,可不按短肢剪力墻考慮。7.廣東省標準(DBJ/T15-46-2005)規(guī)定:“剪力墻截面高度與厚度之比大于4、小于8時為短肢剪力墻。當剪力墻截面厚度不小于層高的1/15,且不小于300mm,高度與厚度之比大于4時仍屬一般剪力墻”。(注意:上述規(guī)定在墻厚300mm時出現(xiàn)很大的跳躍,不合理)。3.27、關于“平面外軸心受壓承載力計算”問:請解釋高規(guī)第7.2.4條中“平面外軸心受壓承載力計算”的含義。答:這里所說的平面外,是對應于平面內而言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純平面外軸心受壓驗算,而是在偏心受壓的同時,需驗算平面外的承載力,此時,采用對應于平面內內力計算的軸力計算。3.28、關于高規(guī)第7.2.7條問:高規(guī)7.2.7增大系數(shù)是否與7.2.6、7.2.10增大系數(shù)同時考慮(連乘)?答:連乘。********截止2007.8.193.29、關于短肢剪力墻的構造問題問:對于短肢剪力墻結構體系,中間帶筒處(嚴格講不是筒,只能算是剪力墻)在樓層標高處是不是要按混凝土規(guī)范11.7.17那樣設置暗梁。如果是帶轉換,裙房部份為框架剪力墻結構,而塔樓部份是短肢剪力墻結構,通過計算底部傾覆力矩短肢墻只占到27%左右,這個體系定義成剪力墻還是框架-剪力墻?如果是框架剪力墻是不是要按11.7.17設暗梁?答:你的問題不明確,短肢剪力墻結構是否為帶少量短肢剪力墻的剪力墻結構,如果是則不用設暗梁,如果是帶少量短肢剪力墻的框架-剪力墻結構,則應設置暗梁。第二個問題也不明確,似乎與短肢剪力墻沒有關系??蚣?剪力墻結構才要設置暗梁。問:根據(jù)跨高比大于5,短肢剪力墻之間的梁定義為框架梁,根據(jù)計算的內力圖彎矩都在支座邊處,那么在畫圖表達是也應該是一段一段(KL1(1))的也就是梁在短肢剪力的邊再給一個錨固長度就可以了。但是,該處如果按框架梁也可以表達為連續(xù)(KL1(4))的那在支座處負彎矩處的鋼筋并沒有斷而是拉通,到底那種正確呢,如果是一段一段表達是不是還要補暗梁呢?答:還是同樣的問題,如果是框架-剪力墻結構則按設置暗梁設計。3.30、地震內力計算的調整問:高規(guī)10.2.12.6框支柱地震產生的軸力乘增大系數(shù)是否在地震作用效應組合后調整?還是前后都要調整?高規(guī)10.2.6轉換構件水平地震內力計算的調整應是否應在地震作用效應組合前調整?答:均為調整前。注意:組合前的調整為對地震作用單項內力(一般為標準值)的調整。3.31、關于少量剪力墻的框架結構問:假如結構中框架的傾覆力矩在兩個方向上相差比較大,位于結構體系的不同范圍,并且相差比較大。比如,對于一個比較狹長的結構,其X方向柱的傾覆力矩70%,而Y方向的傾覆力矩是30%,并且結構的位移角,周期等等各項指標都符合結構的要求,這個時候我們怎么確定結構的體系?要為了讓兩個方向具有相近的傾覆力矩,劃分比較明確的結構體系,那么再去配置一些剪力墻勢必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答:結構在兩個主軸方向的動力特性宜相近,這是結構抗震設計的最基本要求,規(guī)范也有明確的規(guī)定,還是應對兩個方向進行調整,采用合理明確的結構體系,這樣會更節(jié)約。3.32、關于非抗震設計問題問:非抗震區(qū)整體計算中,位移比、層剛比、受剪承力比等指標是否需要控制;剛性樓板假定,側剛規(guī)則性是否還應考慮;復雜高層是否仍需按高規(guī)進行兩個不同力學模型計算和局部應力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住房屋租賃合同范例
- 2025年度智慧園區(qū)視頻監(jiān)控系統(tǒng)集成合同
- 農田機器維修合同范本
- 業(yè)主物業(yè)合同范本
- 別墅石材裝修合同范本
- 凍庫合同范本
- 交通疏解合同范本
- 業(yè)務咨詢合同范本
- epc工程總承包合同范例
- 住房包工合同范本
- 物業(yè)管理服務應急響應方案
- 風車的原理小班課件
- 物業(yè)保潔員勞動競賽理論知識考試題庫500題(含答案)
- 國家職業(yè)技術技能標準 4-07-07-01 洗衣師 勞社廳發(fā)20081號
- 六年級數(shù)學競賽試題及答案(六套)
- 七年級下學期數(shù)學開學第一課課件
- 臨床診療指南-口腔醫(yī)學分冊
-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4》要點解讀
- 浙教版八年級下冊科學第一章 電和磁整章思維導圖
- 重慶建設-花籃拉桿式懸挑腳手架工藝標準(試行)
- 動物疫病傳染病防控培訓制度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