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行路難》教學設(shè)計、教案、導學案(共五篇)_第1頁
《擬行路難》教學設(shè)計、教案、導學案(共五篇)_第2頁
《擬行路難》教學設(shè)計、教案、導學案(共五篇)_第3頁
《擬行路難》教學設(shè)計、教案、導學案(共五篇)_第4頁
《擬行路難》教學設(shè)計、教案、導學案(共五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古詩詞誦讀《擬行路難》教學設(shè)計【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過程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能力目標:學習“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情感目標: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教學方法】:1.朗讀法2.探究法【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人生在世,有七情六欲,有各種情感,其中有一種就是愁。下面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過的詩中有哪些是含有“愁”字的詩句?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詩人,他那種難以釋懷的情愁,曾打動過無數(shù)讀者的心懷,他就是南朝詩人鮑照。下面我們將共同學習他的《擬行路難》,一起走進他的情愁世界。二、朗讀詩歌,感知大意:1.教師范讀2.學生自由朗讀2分鐘。3.男女同學賽讀。4.學生齊讀5.讀完以后請同學們先看一下注釋,你能結(jié)合注釋用自己的話把詩句的大意說一說嗎?(能,請說說;不能,請看大屏幕)明確:人生是由命運注定的,怎么能在行時嘆息坐時愁呢?喝點酒來寬慰自己,歌唱《行路難》。歌聲因舉杯飲酒愈益悲愁而中斷。人心又不是木頭石塊,怎么會沒有感慨不平?可是聲將發(fā)而又止,猶豫不前,不敢明說。三、詩歌探究:理解了詩歌的大意以后,我們一起來探究下面的問題。(可以前后4—6人組成一個小組,站起來進行探究,探究完畢后請坐下來。)探究一:全詩的感情可以用哪個字來概括?詩人為什么愁腸滿腹?明確:“愁”字。那么詩人為什么愁腸滿腹?請看大屏幕。提示:人產(chǎn)生某種情感,應(yīng)該有內(nèi)因和外因,請大家從這個角度思考詩人為什么愁。(1)社會背景。(2)鮑照的生平經(jīng)歷。知“人”:鮑照是一個有才華有抱負的人。他努力抗爭,積極進取,爭取機會;卻一生仕途坎坷,多做小官-----懷才不遇。論“世”:門第決定人生走向,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探究啟示:(板書)知“人”----深入探究詩人的生平和為人論“世”-----全面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和社會背景探究二:第三句中“命”是指什么?詩人認命不認命?明確:從詩歌本身看,作者所說的“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只能發(fā)出憤怒的控訴。認命——不認命——認命抨擊悲憤無奈探究三:詩中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感情?明確:1.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懷才不遇、悲愴難抑、苦悶異常的形象。2.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四、拓展延伸: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來探究李白在《行路難》詩中表現(xiàn)的思想情感。行路難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五、再讀《擬行路難》,學生有感情的背誦。古詩詞誦讀《擬行路難》教案【教學目標】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朗讀詩歌感受作者“愁”情。2、比較閱讀,體會李白鮑照的人生困惑和面對現(xiàn)實不同的情感?!窘虒W重難點】感受作者作者“愁”情,體會面對人生困惑不同的情感?!窘虒W過程】一、課前預習(一)鮑照鮑照(約414——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東海(今山東郯城)人。鮑照家世寒微,但很有志氣,有一妹鮑令暉,也善文學。元嘉期間被宋文帝劉義隆聘為國侍郎。孝武帝即位后,任臨海王劉子項的前軍參車、遷軍刑獄參軍,人稱“鮑參軍”。后劉子頊作亂,鮑照為亂兵所殺。鮑照與顏延之、謝靈運同為宋元嘉時代的著名詩人,合稱“元嘉三大家”,其詩歌注意描寫山水,講究對仗和辭藻。他長于樂府詩,其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的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世稱“元嘉體”,現(xiàn)有《鮑參軍集》傳世。鮑照和庾信合稱“南照北信”。有《擬行路難》18首。(二)題目解說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名,多寫世路艱難和離情別意。擬行路難,為樂府組詩名。歌詠人世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此詩是第四首。(三)寫作背景鮑照生活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shù)十個大家族(士族)統(tǒng)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這就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進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這些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門閥制度像大山一樣壓在鮑照身上,促使他把無比巨大的憤懣不平之氣化作《擬行路難》這樣的詩篇。二、學習過程任務(wù)一:誦讀詩歌感受“愁”情任務(wù)設(shè)計:1、誦讀詩,讀準字音,讀清節(jié)奏。2、讀詩,用詩中一個字概括作者的情感?愁3、詩歌開頭兩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作者說“人生亦有命”,似乎是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xiàn)實,事實是否如此?①詩歌開頭兩句由瀉水于平地起興,以水流方向的不一來喻指人生窮達的各殊這是一個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夠從平凡的日常生活現(xiàn)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引人感悟。②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xiàn)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4、結(jié)合全詩看,詩人是“愁”情表現(xiàn)是什么?為何而愁?“行坐”“嘆愁”,可見作者愁情之濃重,難以排解。原因“人生亦有命”。聯(lián)系社會背景:門閥士族,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進之路。5、作者如何排解愁情的?①“酌酒”②“歌唱《行路難》小結(jié):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jié)的悲愁豈是區(qū)區(qū)杯酒能驅(qū)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種種不平在心頭激蕩。趁著酒意擊節(jié)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欲將一腔悲憤傾瀉而出。全詩突出寫“愁”,所嘆者愁,酌酒為澆愁,悲歌為泄愁,不敢言更添愁。在平淡的外表下蘊含著深沉且激越奔放的感情。6、此詩第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jié),詩人對那驅(qū)不散的愁苦,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作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諭,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詩人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這兩句構(gòu)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7、結(jié)合詩句談?wù)勛髡叩那楦杏性鯓拥淖兓??全詩情感變化的層次清晰。開頭四句情感比較平靜,使人明顯感到詩人以理智克制情感的奔瀉。到飲酒自寬時,理智的防線在瓦解,情感的流動加快了;終于,《行路難》的悲歌沖口而出,情感之流直瀉而去。到“心非木石豈無感”一句,詩情沸騰,就像卷石沖岸的巨濤一樣迎面涌來。最后,“吞聲”一句妤似一道鐵閘落下,將奔流的情感陡然截住,造成大起大落的藝術(shù)效果。任務(wù)二:相同的處境不同的情感任務(wù)設(shè)計:1、比較《擬行路難》和李白的《行路難》在表現(xiàn)手法、內(nèi)容和情感上有何異同?行路難(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相同點:①表現(xiàn)手法相似:都采用了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盀a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把水的流向的不同比作人生的貴賤窮達的不同。“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則是把宦途比作行路的艱難。②內(nèi)容上都抒寫懷才不遇。不同點:從情感看,李詩是高昂向上的,鮑詩卻忍氣吞聲,徘徊輾轉(zhuǎn),愁得無以釋懷。鮑照的詩歌,有對命運的抗爭,但也是無力的表達,最后“吞聲躑躅不敢”流露出對現(xiàn)實的無奈和痛苦。而李詩雖有表達壯志難酬的苦悶,“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保憩F(xiàn)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凸現(xiàn)出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2、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總是息息相關(guān),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英雄無用武之地”?!榜T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古詩文中抒發(fā)懷才不遇的詩詞很多,請搜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詩句,體會不同時代不同詩人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著怎樣不同的態(tài)度。陸游《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辛棄疾《永遇樂》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蘇軾《定風波》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為何不同?時代使然。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新時代!三、主題歸納詩人以“瀉水置平地”這一自然現(xiàn)象起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表達了詩人在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下遭受壓抑的激憤之情,以及對士族門閥制度的壓迫表現(xiàn)出強烈的不滿、痛苦和無奈。四、當堂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下面的題。擬行路難(其四)鮑照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1.下面對這首詩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手法的賞析,不恰當?shù)膬身検牵?分)()A.本詩開頭兩句中,作者恰當?shù)剡\用了比喻手法,用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代指社會生活中有著不同地位的人。B.本詩三、四兩句以宿命論觀點來解釋社會與人生的錯位現(xiàn)象,并表明據(jù)此從“行嘆復坐愁”的苦悶中求解脫的渴望。C.詩人一直在直接訴說自己的悲哀,胸中他積的塊壘無法借酒澆除,便著筆于從悵惘中求得解脫,在煩憂中獲得寬慰。D.詩的結(jié)尾寫人心非草木,不可能沒有感情,心中的憤懣似乎到了隨時都會爆炸的程度,但到了嘴邊卻突然被克制住了。2.清代沈德潛評價此詩說:“妙在不曾說破?!边@首詩表達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請結(jié)合詩句加以分析。(6分)答案:1、C

(C.“一直在正面訴說”錯。)2、①對不公平門閥制度的不滿。②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③世路艱難忍氣吞聲的無奈與悲哀。(每點2分,概括1分,分析1分;意思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給分。)《擬行路難(其四)》教案【教學目標】1、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理解主旨),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2、“比興”手法的運用。3、對比閱讀【教學重難點】: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氨扰d”手法的運用?!窘虒W步驟】一、導入新課《行路難》為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fā)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擬,摹仿《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鮑照《擬行路難》共十八首,歌詠人生種種憂患,寄寓悲憤之情。二、知人論世:(一)時代背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二)作者簡介:1、鮑照的生平鮑照出身寒微,自稱“家世貧賤”,是“負鍤下農(nóng)”。二十多歲時,在臨川王劉義慶門下,因獻詩被賞識,擢為王國侍郎,以后擔任過太學博士及縣令等低級官職,最后任臨海王劉子頊參軍,在劉子頊舉兵叛亂失敗時,死于亂軍中。世人因此稱他為鮑參軍。鐘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2、鮑照的人生道路鮑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滿著悲劇色彩,這悲劇色彩來源于他生存的時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沖突兩晉南北朝,實行的是士族門閥制度,但是鮑照出身寒微,這兩者之間的沖突只是鮑照悲劇形成的前提,形成鮑照悲劇的決定性因素是他個人的抱負和志向,鮑照是一個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強烈的人,毫不掩飾自己對富貴榮華、及時享樂、建功立業(yè)等種種目標的追求,并且認為以自己的才華理應(yīng)得到這一切,他不顧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實現(xiàn)個人的價值,而當他的努力受到社會現(xiàn)實的壓制、世俗偏見的阻礙時,心靈中就激起沖騰不息的波瀾,表現(xiàn)出憤世疾俗的深沉憂憤。這種憂憤的情感發(fā)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詩歌獨特風格。3、鮑照的詩歌創(chuàng)作鮑照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詩、賦、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還是詩歌?!稊M行路難》18首為其代表。這組詩主要表現(xiàn)其建功立業(yè)的愿望,抒發(fā)寒門志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傳達出寒士們慷慨不平的呼聲,充滿了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情緒和抗爭精神。三、描述詩意,整體把握在平地上傾倒杯水(介賓后置),水向四處分流(比喻人生際遇不同)。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舉杯飲酒來寬慰自己,歌唱<行路難>。(這句說,歌唱聲因舉杯飲酒愈益悲愁而中斷.)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會沒有感情?欲說還休,徘徊不前,不再多說什么不敢表達自已的思想.。悲愁深沉,郁結(jié)在胸,酌酒難以自寬,長歌為之斷絕。滿腹感慨吞聲不能言,(其內(nèi)心痛苦可想而知。)四、探究討論:1、文中有沒有可以表現(xiàn)詩歌整體情感的詞語?“愁”(詩眼)(1)愁什么?愁的內(nèi)容——“命”(門第決定人生)(課后練習二)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明確:作者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因此說,這起首兩句,通過瀉水這一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現(xiàn)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人生哲理。暗示了現(xiàn)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jié)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明確:從詩歌本身看,作者所說的“命”,就是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這是古代的血統(tǒng)論。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只能發(fā)出憤怒的控訴。(2)如何解愁?借酒消愁,悲歌斷愁(3)愁的結(jié)果?吞聲躑躅不敢言(不敢言不等于無言?。?)詩歌的主旨:明確:詩人以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xiàn)象起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表現(xiàn)了詩人在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下遭受壓抑的激憤之情,對士族門閥的壓迫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不滿和反抗。(5)體會“安能行嘆復坐愁”“心非木石豈無感?”這兩個反問句,在表現(xiàn)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課后練習一)“安能行嘆復坐愁”這個反問句,從字面上看,是說人生苦樂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應(yīng)該學會自我寬慰。實際上,語言中蘊涵著不平之氣。這個反問句,詩人暗含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還比較平穩(wěn)?!靶姆悄臼M無感?”一句是詩人思想情感的大轉(zhuǎn)折。上文以“人生亦有命”來寬慰,以不言愁來消愁,感情還能克制。到“借酒消愁”“悲歌斷愁”結(jié)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開始奔涌。“心非木石豈無感?”感情沸騰,用反問的句式,達(6)描述并畫出詩人情感變化的曲線: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此破届o以理自喻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暗流涌動所嘆者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借酒消愁悲歌斷愁心非木石豈無感?心非木石豈能無愁吞聲躑躅不敢言。忍氣吞聲不敢言愁情感:看似平靜——悲憤難抑——激昂抗爭——無奈壓抑認命——不認命——認命︱︱︱抨擊悲憤無奈(7)比較閱讀:李白的《行路難》與鮑照的《擬行路難》(課后練習三)圖片問題1:從思想內(nèi)容和表達情感看,李白的《行路難》與鮑照的《擬行路難》有何異同?明確:從思想內(nèi)容看,兩首都是寫懷才不遇的悲憤不平的感情;從語言風格看,都得力于漢樂府的影響語言質(zhì)樸,用近乎口語的文字表現(xiàn)深邃的詩意全詩氣勢連貫,筆力酣暢淋漓、跳蕩雄肆742年詩人李白應(yīng)昭入京,供奉翰林,試圖施展自己的經(jīng)國濟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時,寫下這首詩。這首詩在題材、表現(xiàn)手法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tǒng)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于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zhì)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xiàn)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問題2:同樣是行路難,同樣懷才不遇,抱負不能施展,李白卻在行路難中喊出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保瑯酚^自信;而鮑照卻是“吞聲躑躅不敢言”,憂憤不平。請同學們分析一下原因。明確:(1)詩人生活的時代不同明確:李白生活在盛唐,經(jīng)濟繁榮,政治相對開明,士族門閥政治受到抑制,文化發(fā)達,對外交流頻繁,社會充滿自信。李白的詩歌中也總會出現(xiàn)愁緒,但是顯示的是強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氣。所以,李白的作品集中體現(xiàn)出了盛唐氣象(雄渾、充沛的活力)鮑照,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鮑照的作品藝術(shù)風格俊逸豪放,雖才華橫溢,又獻詩言志,卻因出身寒門,一生沉淪下僚,郁郁不得志。(2)詩人為人性格的不同。李白處世自信,性格豪邁,充滿激情,雖仕途坎坷,但仍樂觀自信;鮑照是充滿追求,毫不掩飾自己對富貴榮華、及時享樂、建功立業(yè)等種種目標的渴望,并且認為以自己的才華理應(yīng)得到這一切,而當他的努力受到社會現(xiàn)實的壓制、世俗偏見的阻礙時,性格上多憤世疾俗的深沉憂憤。《擬行路難(其四)》導學案【文本解讀】這首詩以“瀉水”起興,不同凡響,“無端而下,如黃河落天走東海也”,但詩作表現(xiàn)的情緒卻不像瀉水自流那樣流暢。水的流向取決于地勢,當時人的境遇則取決于門第。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不甘認命,卻又無法反抗;他不愿唉聲嘆氣,只好舉酒自寬,卻又斷絕了遣懷的歌吟。寥寥數(shù)語就把這種曲曲折折的微妙心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正是“舉杯消愁愁更愁”。既然不能學“太上忘情”,又無從排遣憂懷,也就只能吞聲不言,徘徊不前,在愁悶中自我煎熬了。全詩抒寫這種難以言表、如鯁在喉的哀痛,妙就妙在并不直抒胸臆,而是俯仰低徊、自具神韻,讓讀者自然體會到詩人的憂愁憤懣。誦讀這首詩,仔細品味它是如何托物寓意,表現(xiàn)心懷的?!舅仞B(yǎng)目標】1.了解鮑照的生平及創(chuàng)作風格,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4.背誦全詩。【學習重難點】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緦W習方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緦W習過程】一、知人論世1.了解作者鮑照(約414—466)字,祖籍上黨,后遷于東海(今江蘇漣水附近)。他與謝靈運、顏延之并稱為“”,但生平遭遇、創(chuàng)作風格與二人有很大不同。鮑照出身寒微,自稱“家世貧賤”,是“負鍤下農(nóng)”(《謝秣陵令表》)。二十多歲時,在臨川王劉義慶門下,因獻詩被賞識,擢為王國侍郎。以后擔任過太學博士及縣令等低級官職。最后任臨海王劉子頊參軍,在劉子頊舉兵叛亂失敗時,死于亂軍中。世人因此稱他為鮑參軍。有《鮑參軍集》傳世。盡管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詩品》語)。但他的文學作品的價值,卻越來越受后人重視,有人甚至認為他是劉宋時代成就最高的作者。2.相關(guān)背景我國魏晉南北朝,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實行門閥制度,講求門第出身。選拔官員并不依據(jù)才干品德,而是依據(jù)門第高下,血統(tǒng)貴賤?!吧掀窡o寒門,下品無世族”,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那還是一個充滿內(nèi)亂與謀殺的時代,許多文人都因而慘死,成為政治斗爭下的犧牲者。3.解題①“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fā)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②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4.鮑照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鮑照在游仙、游山、贈別、詠史、擬古、數(shù)詩、建除詩、字謎、聯(lián)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發(fā)展;同時,鮑照的文學成就存在一個聚訟千古的嚴肅課題,即鮑照是否梁陳宮體詩的先導或濫觴。對此,南朝梁的蕭子顯、宋代的張戒、近代的劉師培、現(xiàn)代的陳鐘凡、陳寂亦等評論家基本持贊同態(tài)度;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鐘優(yōu)民等則認為鮑照詩與宮體詩存在本質(zhì)區(qū)別,二者不可同日而語。二、初讀感悟(一)預習檢查1.明確字音。酌酒()躑躅()2.解釋下列詞語①瀉:②吞聲:③躑躅:④斷絕:(二)誦讀感悟1.按照所標出的節(jié)拍,誦讀該詩。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三、文本研究【思考1】全詩突出了一個什么字?試結(jié)合你的體驗和感受對全詩的內(nèi)容加以分析。【思考2】詩歌開頭兩句用比興的手法寫出了怎樣的哲理?【思考3】第三句“人生亦有命”中的“命”是指什么?結(jié)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思考4】第五、六句“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思考5】“安能行嘆復坐愁”和“心非木石豈無感”兩個反問句,在表現(xiàn)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思考6】什么是“以意逆志”的詩歌鑒賞方法?【思考7】鑒賞藝術(shù)特色【思考8】對比與思考擬行路難(其四)鮑照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行路難(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問題1:請比較兩首詩情感的異同。問題2:兩首詩在語言風格上有何不同?四、明晰主旨五、拓展閱讀①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shù)精神的一個時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顧愷之和陸探微的畫,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廣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潛、謝靈運、鮑照、謝朓的詩,酈道元、楊衒之的寫景文,云崗、龍門壯偉的造像,洛陽和南朝的閎麗的寺院,無不是光芒萬丈,前無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學藝術(shù)的根基與趨向。②這時代以前——漢代,在藝術(shù)上過于質(zhì)樸,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統(tǒng)治于儒教;這時代以后——唐代,在藝術(shù)上過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佛、道三教的支配。只有這幾百年間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人心里面的美與丑、高貴與殘忍、圣潔與惡魔,同樣發(fā)揮到了極致。這也是中國周秦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學時代,一些卓超的哲學天才、佛教大師,也是出現(xiàn)在這個時代。③這是中國人生活史里點綴著最多的悲劇,富于命運的羅曼司[注①]的一個時期,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南北朝分裂,釀成社會秩序的大解體,舊禮教的總崩潰、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藝術(shù)創(chuàng)造精神的勃發(fā),使我們聯(lián)想到西歐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這是強烈、矛盾、熱情、濃于生命色彩的一個時代。但是西洋“文藝復興”的藝術(shù)(建筑、繪畫、雕刻)所表現(xiàn)的美是秾郁的、華貴的、壯碩的;魏晉人則傾向簡約玄澹,超然絕俗的哲學的美,晉人的書法是這美的最具體的表現(xiàn)。④這晉人的美,是這全時代的最高峰。《世說新語》一書記述得挺生動,能以簡勁的筆墨畫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時代的色彩和氣息。文筆的簡約玄澹尤能傳神。撰述人劉義慶生于晉末,注釋者劉孝標也是梁人;當時晉人的流風余韻猶未泯滅,所述的內(nèi)容,至少在精神的傳模方面,離真象不遠(唐修晉書也多取材于它)。⑤要研究中國人的美感和藝術(shù)精神的特性,《世說新語》一書里有不少重要的資料和啟示,是不可忽略的。今就個人讀書札記粗略舉出數(shù)點,以供讀者參考,詳細而有系統(tǒng)的發(fā)揮,則有待于將來。⑥魏晉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義和個性主義,解脫了漢代儒教統(tǒng)治下的禮法束縛,在政治上先已表現(xiàn)于曹操那種超道德觀念的用人標準。一般知識分子多半超脫禮法觀點直接欣賞人格個性之美,尊重個性價值?;笢貑栆蠛圃唬骸扒浜稳缥遥俊币蟠鹪唬骸拔遗c我周旋久,寧作我!”這種自我價值的發(fā)現(xiàn)和肯定,在西洋是文藝復興以來的事。⑦山水美的發(fā)現(xiàn)和晉人的藝術(shù)心靈。《世說》載東晉畫家顧愷之從會稽還,人問山水之美,顧云:“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边@幾句話不是后來五代北宋荊(浩)、關(guān)(同)、董(源)、巨(然)等山水畫境界的絕妙寫照么?中國偉大的山水畫的意境,已包具于晉人對自然美的發(fā)現(xiàn)中了?、鄷x人藝術(shù)境界造詣的高,不僅是基于他們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個性,生機活潑,更主要的是他們的“一往情深”!無論對于自然,對探求哲理,對于友誼,都有可述。如,子敬云:“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fā),使人應(yīng)接不暇。著秋冬之際,尤難為懷!”六、素材積累—鮑照名句1.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何慚宿昔意,猜恨坐相仍。2.貧游不可忘,久交念敦敬。3.胡風吹朔雪,千里度龍山,集君瑤臺上,飛舞兩楹前,茲晨自為美,當避艷陽天,艷陽桃李節(jié),皎潔不成妍。4.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5.雁行緣石徑,魚貫度飛梁。6.貧交不可忘,久交念敦敬。7.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zhuǎn)時欲沉。七、作業(yè)完成配套練習。答案一、1.明遠、元嘉三大家二、初讀感悟(一)1.酌酒(zhuó)躑躅(zhízhú)2.①瀉:傾,倒。②吞聲:聲將發(fā)又止。③躑躅:徘徊不前。④斷絕:停止三、文本研究【思考1】明確全詩突出一個“愁”字。①開頭兩句以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作為起興,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門第不同,命運也不同。這兩句中,隱含詩人的不平之氣。②詩的第三、四句,詩人以“命”來自我安慰,聲稱不要“行嘆復坐愁”。不過實際上愁是消除不了的。③詩的第五、六句,詩人就借酒澆愁,用唱歌斷絕憂愁。然而,“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④詩的第七句:“心非木石豈無感?”用反問句式,直說“人心有感”,發(fā)出了抗爭。⑤詩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澆愁、用歌斷愁,第七句是一個大轉(zhuǎn)折,把全詩的感情推向高潮。緊接著第八句,又是一個急轉(zhuǎn),“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卻如此無可奈何,在對比中表現(xiàn)出詩人精神上極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負重?!舅伎?】明確作者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八钡牧飨?,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因此說,這起首兩句,通過瀉水的尋?,F(xiàn)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xiàn)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詩人借水“瀉”和“流”的動態(tài)描繪,造成了一種令人驚疑的氣勢?!舅伎?】明確從詩歌本身看,作者所說的“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只能發(fā)出憤怒的控訴。【思考4】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tài)。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jié)的悲愁豈是區(qū)區(qū)杯酒能驅(qū)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著酒意擊節(jié)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qū)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jié)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郁了。【思考5】明確“安能行嘆復坐愁”這個反問句,從字面上看,是說人生苦樂自有命,怎么能行時嘆息坐時愁呢?應(yīng)該學會自我寬慰。實際上,語言中蘊含著不平之氣。這個反問句,詩人含著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還比較平穩(wěn)?!靶姆悄臼M無感”一句,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大轉(zhuǎn)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來寬慰,以不言愁來消愁,感情還能克制。到借酒澆愁,其結(jié)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開始奔涌。到“心非木石豈無感”,感情沸騰,在這句達到了高潮?!舅伎?】明確從作品的整體出發(f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理解詩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思考7】明確①語言質(zhì)樸。近乎口語,明白曉暢。②音律也很獨特。一與三、二與四分別押韻,錯落有致。③此詩直抒胸臆,以真情動人。詩人信手拈來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xiàn)象作為比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舅伎?】問題1:明確①相同之處是都抒發(fā)了懷才不遇的苦悶抑郁,都表達了宦途的艱難。②《擬行路難》雖有對命運的抗爭,但最后仍流露出對現(xiàn)實的無奈和痛苦;《行路難》雖表達壯志難酬的苦悶,但最后展現(xiàn)的是一種豁達和樂觀。問題2:明確李詩語言上充滿了豪邁氣派,俊逸之氣,鮑詩語言上過于沉郁傷感。四、明確全詩抒寫這種難以言表、如鯁在喉的哀痛,妙就妙在并不直抒胸臆,而是俯仰低徊、自具神韻,讓讀者自然體會到詩人的憂愁憤懣。抒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fā)起的憤慨不平之情。統(tǒng)編版本語文高中選擇性必修下冊《擬行路難(其四)》教學設(shè)計課題《擬行路難(其四)》單元一學科語文年級高一學習目標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把握詩歌的內(nèi)容。2.培養(yǎng)學生把握詩歌情感的能力,提高知人論世的詩歌閱讀能力。3.學習以意逆志之人密室的詩歌鑒賞方法核心素養(yǎng)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結(jié)合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歌,提高閱讀詩歌能力。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培養(yǎng)學生知人論世的詩歌閱讀能力。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反復吟詠,把握詩歌的情感。文化傳承與理解:準確把握詩人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樂觀豁達的情懷。重點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詩歌的內(nèi)容難點培養(yǎng)學生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閱讀能力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shè)計意圖導入新課古人借用《行路難》這一樂府舊題來寫詩,李白并非第一人,在他之前有一位詩人鮑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擬行路難》。賞析這首作品,從中領(lǐng)悟鮑照對唐代詩歌發(fā)展所起的作用。在優(yōu)美的語言中進入情境。創(chuàng)設(shè)情境,鋪設(shè)情感場,在詩意氛圍中走進本詞。講授新課一、文化常識作者鮑照(約415年~470年)南朝宋代文學家,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字明遠。家世貧賤,臨海王劉子頊鎮(zhèn)荊州時,任前軍參軍,人稱鮑參軍。劉子頊作亂,照為亂兵所殺。他長于樂府詩,其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的發(fā)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鮑參軍集》。鮑照出身寒微,自稱“家世貧賤”,是“負鍤下農(nóng)”。二十多歲時,在臨川王劉義慶門下,因獻詩被賞識,擢為王國侍郎。以后擔任過太學博士及縣令等低級官職。最后任臨海王劉子頊參軍,在劉子頊舉兵叛亂失敗時,死于亂軍中。世人因此稱他為鮑參軍。盡管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詩品》語)。但他的文學作品的價值,卻越來越受后人重視,有人甚至認為他是劉宋時代成就最高的作者。門閥制度:門閥制度封建等級制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形成于東漢,魏晉南北朝時盛行。中國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門外有兩根柱子,左邊的稱“閥”,右邊的叫“閱”,用來張貼功狀。后世把世代為官的人家稱為閥閱、門閥世族、士族。漢武帝時“獨尊儒術(shù)”,官僚多以經(jīng)術(shù)起家且他們門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股社會力量。其后代承家學而累世為官,到東漢中葉便有了世代官宦的大姓豪族。南北朝時期,是門閥制度發(fā)展的頂峰。大地主,大豪強控制了一個國家的大部分。有時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大豪強。他們在國家的經(jīng)濟、政治都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這也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森嚴的等級制度。特殊的地位,造成了一大批的奢侈淫逸之徒,這就為門閥制度的沒落埋下了種子。隋唐時期:為了鞏固國家政權(quán),當政者大力打擊門閥士族,為提拔寒門之士,而采用科舉制度,科舉的興起,促使了門閥制度的沒落。南北朝時期,是門閥制度發(fā)展的頂峰。大地主,大豪強控制了一個國家的大部分。有時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大豪強。他們在國家的經(jīng)濟、政治都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這也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森嚴的等級制度。特殊的地位,造成了一大批的奢侈淫逸之徒,這就為門閥制度的沒落埋下了種子。隋唐時期:為了鞏固國家政權(quán),當政者大力打擊門閥士族,為提拔寒門之士,而采用科舉制度,科舉的興起,促使了門閥制度的沒落。鮑照出身寒微,“身地孤賤”,空有一身才華,郁郁不得志,至多只做過一些小官。他的詩文與謝靈運一樣很有影響,居然史書無傳。可見鮑照身前身后的寂寞冷清境況。鐘嶸為之嘆道:“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詩品》)門閥制度像大山一樣壓在鮑照身上,促使他把無比巨大的憤懣不平之氣化作《擬行路難》這樣的詩篇。知人:鮑照努力抗爭,積極進取,爭取機會;一生仕途坎坷,多做小官,懷才不遇。論世:門第決定人生走向,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

二、聽名家朗誦,初讀本詩三、文白對譯原文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譯文: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處分流。原文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譯文: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原文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譯文:喝點酒來寬慰自己,歌唱《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鑒賞文本:誦讀此詩,結(jié)合注釋,理解本詩的思想內(nèi)容。并把握本詩的感情基調(diào)。本詩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為什么詩人一開篇就寫景呢?運用了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這種愁思與憤懣的?作者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八钡牧飨?,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因此說,這起首兩句,通過瀉水的尋常現(xiàn)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xiàn)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詩人借水“瀉”和“流”的動態(tài)描繪,造成了一種令人驚異的氣勢。正如沈德潛所說:“起手萬端下,如黃河落天走東海也。”這正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由于激憤不平而一瀉無余的心情。詩歌開頭兩句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怎樣的哲理?這個比喻是說,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是被家庭門第的貴賤決定的。這是古代的血統(tǒng)論。詩篇起筆陡然,入手便寫瀉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現(xiàn)象。這既沒有波濤萬頃的壯闊場面,也不見澄靜如練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現(xiàn)象里,詩人卻頓悟出了與之相似相通的人間社會的某種哲理。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jié)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從詩歌本身看,作者所說的“命”,就是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