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化基本知識課件_第1頁
漢文化基本知識課件_第2頁
漢文化基本知識課件_第3頁
漢文化基本知識課件_第4頁
漢文化基本知識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漢文化基礎知識普及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服飾︱禮儀︱節(jié)日

漢文化基本知識服飾篇禮儀篇節(jié)日篇簡要說明五禮介紹各大節(jié)日簡介漢服基本特點見面基本禮儀圖片展示幾種重要款式簡介常見幾種儀式舉例說明漢文化基本知識代表我們漢族的民族服飾是什么?襯衫?西服?晚禮服?不!它們來自西方;中山裝?不!它是效仿英國陸軍軍服及日本校服而改制一戰(zhàn)英國陸軍軍服日本學生裝旗袍?唐裝?馬褂?不!它們是民國年間國人在滿裝的基礎上根據(jù)西方審美、西式剪裁設計的時裝。它們從文化上、時間上、民族傳承上均不屬于漢民族服裝范疇。中山裝漢文化基本知識找尋屬于華夏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以及被我們遺忘的禮儀、文化……漢文化基本知識漢服概述什么是漢服?漢服的“漢”指的是漢族,而非漢朝;漢服即華夏衣冠,指漢族的傳統(tǒng)民族服飾;《左傳正義·定公十年》注疏曰:“中國有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睗h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7年)至明末(西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的禮儀衣冠體系。這一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都被稱為漢服。到了宋元明時期,異族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衣冠。

漢文化基本知識服章:泛指服飾;衣冠。華:美麗夏:盛大古人是以服飾華采之美為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文明道德興盛為夏。

以下介紹一些漢服的著裝場合民族服飾發(fā)展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階級之分,只有具體功用之別。漢文化基本知識禮服

在正式聚會、儀式、

典禮上穿著的禮儀用服裝漢文化基本知識常服

適合日常工作、學習和節(jié)假日穿著的服裝漢文化基本知識漢服的特點:交領右衽上衣下裳系帶暗扣飄逸瀟灑接下來讓我們從這十六個字里一窺漢服的真貌吧……漢服概述漢文化基本知識【交領右衽】疑問:為什么必須是右衽?

我國古代某些少數(shù)民族的服裝,前襟向左掩,異于中原一帶的右衽。成語“披發(fā)左衽”就是用于指受外族統(tǒng)治。另,在某些地區(qū),漢人使用左衽表示死者。因此,“左衽”是漢服大忌!交領:顧名思義,就是交疊的衣領;右衽:衽(音“認”),即衣襟。交領右衽,就是衣襟向右掩,呈字母y形。

它是漢服發(fā)展過程中始終保持不變的特點,因此成為了漢族的象征符號。漢服以交領為主,還兼有——圓領(配內(nèi)交領)對襟直領漢文化基本知識【上衣下裳】“衣裳”這個詞語其實可以專指漢服。先人把上身穿著的襦、衫、襖等統(tǒng)稱為“衣”,而把下半身的穿著成為“裳”?!吧弦孪律选笔菨h服最古老且始終貫徹的服制。為表尊重傳統(tǒng),后世傳承中最高級別的禮服(如冕服)都是使用這種服制。天子的十二章冕服▲漢服概述漢文化基本知識疑問:穿漢服不方便?

長袖一般僅針對于上層社會所要求的禮制而言。在部分傳世的寫實古畫中,對勞動人民有裋褐(短打)穿著的描繪。漢服不是空中樓閣,通過其數(shù)千年的流傳,在各個階層中都有很好的發(fā)展和應用。漢服在現(xiàn)代也被更多人所接受,帶入到生活當中。漢服概述漢文化基本知識【系帶暗扣】漢服幾乎不用一顆紐扣,全由系帶結纓的方式穿戴。所以“系帶”和“右衽”一樣成為了漢服一個外在的顯著特點。所謂暗扣,一般用于圓領衫,其實就是一顆布紐。這其實也說明了,漢服的系帶并非因為古人未能發(fā)明紐扣(古人對紐扣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周朝)。漢服概述漢文化基本知識【瀟灑飄逸】在中國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觀之下,漢服的審美始終在追求一種體現(xiàn)穿著者內(nèi)在氣質(zhì)的美。盡管歷經(jīng)數(shù)朝,時勢潮流巨變,但是“瀟灑飄逸”這四個字始終是漢服不變的審美原則。漢服概述漢文化基本知識常見的基本漢服樣式玄端曲裾直裾齊胸(高腰)襦裙襦裙圓領袍衫褙子襖裙

漢文化基本知識玄端玄端為先秦時通用的朝服及士禮服,是華夏禮儀的重要體現(xiàn)。衣分兩截,上衣下裳。自天子至士皆可穿,為國家的法服,一般在祭祀和大型活動中穿著。領略華夏衣冠的風采漢文化基本知識直裾下裳由十二幅布裁剪,象征一年有十二個月。衣服前后四片代表一年四季。男女皆可穿著男子直裾女子直裾漢文化基本知識曲裾根據(jù)衣裾下端高低不同分為長曲和短曲,端莊賢淑,高貴典雅。多做為小禮服使用男女皆可穿著漢文化基本知識襦裙襦裙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魏晉南北朝。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稱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長度較短,一般長不過膝,下身則叫“裙”??梢?,“襦裙”其實是兩種衣物的合稱。

以裙腰之高低,將襦裙分為齊腰襦裙,高腰襦裙,齊胸襦裙。以領子的式樣之分,將襦裙分為交領襦裙和直領襦裙。按是否夾里的區(qū)別,將襦裙分為單襦和復襦,單襦近于衫,復襦(絮有絮綿的短襖)則近于襖。襦裙起源于戰(zhàn)國,終于滿清,其間2000多年,盡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襦裙是漢服女裝的最基本形式。

漢代由于深衣的流行,襦裙并不多見,至魏晉南北朝后,襦裙重新流行襦裙興盛于唐代,其多變的風格與絢麗的紋樣令人驚嘆。到了元明時代,襦裙逐漸不再流行了。

漢文化基本知識對襟齊腰襦裙

領子相對而下不交叉內(nèi)搭抹胸或中衣交領齊腰襦裙

上襦交領右衽下裙系于腰部固定

齊腰襦裙?jié)h文化基本知識半臂齊腰襦裙據(jù)記載時創(chuàng)于秦,初為宮侍與侍女穿用,至漢代時“半臂”極為流行。一種外衣形式,衣袖大多到手臂一半,可穿在襦裙之外。有對襟和交領兩種類型。漢文化基本知識齊胸襦裙裙子高束于胸上,一般還配有披帛。色彩絢麗,美輪美奐。盛唐時最流行的女裝款式漢文化基本知識圓領袍圓領袍,至少在漢朝初年就出現(xiàn)的一種漢族服飾,早期作為內(nèi)衣存在。魏晉南北朝后,開始作為正裝穿著于外,流行于隋唐至明末。自魏晉開始圓領袍慢慢作為外衣穿著,并無外來胡化的實際證據(jù)。并經(jīng)過隋唐的發(fā)展,逐漸蔓延全國,無論男女皆可穿著圓領袍。男子圓領袍多為純色,無花紋。女子圓領袍則色澤鮮艷,并且多有花紋。在隋唐,圓領袍經(jīng)過大規(guī)模發(fā)展,從漢代的內(nèi)衣,演變成了外衣。因為隋唐時期漢人十分尚武,圓領袍穿著方便,直袖箭袖也便于行動。所以圓領袍非常流行。漢文化基本知識漢文化基本知識五代十國之后,圓領袍慢慢從直袖箭袖發(fā)展成為了大袖,成為官員服飾,不過民間依然是穿直袖圓領。不過在宋代,圓領袍還沒有加上花紋。到了明代,各種補子,莽紋,飛魚紋等就出現(xiàn)在了圓領袍之上,成為了官員的固定穿著。也成為了皇帝的龍袍和常服。讀書人除了道袍之外,主要是穿著黑邊白底的圓領瀾杉。日本在唐代經(jīng)過遣唐使大規(guī)模學習漢族文化,同時也將服飾帶回日本。于是經(jīng)過大化革新之后,日本也開始穿圓領袍,并且發(fā)展成為日本特色的圓領官服——狩衣。漢文化基本知識漢文化基本知識漢文化基本知識褙子“褙子”又稱“背子”、“褙衣”,是從隋唐時期的“半臂”演變來的上衣。是宋朝到明朝時期女子的常用服飾,樣式以直領對襟為主左右兩側開衩,有的頂?shù)揭赶麻_胯,腰間用勒帛系束,下長過膝,逐漸成為后世女子的一種常禮服。寬袖褙子,只在衣襟上,以花邊作裝飾,并且領子一直通到下擺。窄袖褙子,則袖口及領子都有裝飾花邊,領子花邊僅到胸部。漢文化基本知識漢文化基本知識褙子盛行于宋代,多為對襟,兩側開叉,下面配襦裙或褲裝,線條流暢優(yōu)美??勺鰹槌7虺6Y服使用。漢文化基本知識直裰上下通裁,兩側開叉內(nèi)有暗擺,遮擋內(nèi)裳,大袖收口,適合在較正式的場合穿著。漢文化基本知識襖裙盛行于明代衣在裙外,上衣多為琵琶袖,領部加有護領。搭配馬面裙或普通褶裙

上襖配馬面裙

上襖配褶裙?jié)h文化基本知識男女裋褐通常指麻料通裁的上衣下褲,上衣長度一般在臀部和膝蓋上下。方便勞動人民勞作使用,現(xiàn)今廣為兒童和武術界人士喜愛。漢文化基本知識兒童漢服漢文化基本知識初唐妹子到底穿什么初唐(公元618—650年)大體上是指唐代開國至唐玄宗先天元年之間。初唐時國力強盛,唐太宗時期國力逐漸復蘇,擊敗強敵東突厥,唐太宗受尊“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擊敗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唐高宗去世后,武后于690年建國周,即武周,女主政治達到高峰。直到705年唐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得以恢復。女主政治直到唐玄宗繼位后才完全結束。

以下三張圖片全部是錯誤示范~~??!漢文化基本知識這是一款較為典型的初唐仕女妝束,流行與七世紀中期到后期,尤其是太宗至高宗時期:頭梳半翻高髻,身穿圓領口錦緣半袖與窄袖短衣,下身圍間色條紋長裙,或在裙上加圍一件短腰裙,肩繞披帛,或把披帛一端掖入胸前。

龍朔三年(663)新城長公主墓壁畫漢文化基本知識武周永昌元年著衣俑漢文化基本知識唐代初期半袖大致有圓領對襟和直領對襟兩種,高祖至高宗時期圓領口的半臂和上襦較常見。武周時直領對襟半臂逐漸流行,并有兩種穿著方式,一種是衣在裙外,胸前紐結的對襟半臂,較為普遍;另一種是衣在裙內(nèi)的交領半臂。漢文化基本知識漢服活動的現(xiàn)實意義

漢服活動的意義絕不只是一件美麗的衣服那樣簡單,她是我們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歷史的承載物,復興漢服就是復興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就是復興我們民族的偉大文明。

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同時更是華夏禮儀的一部分。衣冠是禮儀之始。周禮的禮典分為五禮八綱。五禮包括: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八綱包括: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xiāng)禮、射禮、朝禮、聘禮。

漢文化基本知識

禮儀即禮節(jié)與儀式處事以誠,待人以敬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

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兇禮

以《周禮》為藍本漢文化基本知識

吉禮

五禮之冠,主要是對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禮

祀天神、祭地祇、祭人鬼?祭宗廟?《曹劌論戰(zhàn)》中“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其中“犧牲玉帛”就是祭宗廟的祭品,祭者將之列于神案之上,祈求祖先之靈的護佑。

?拜先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我”入塾之初,便被領著拜匾和鹿,“算是拜孔子”,這也是吉禮的一種。

?臘祭?古人在歲末祭社(即祭土地神),祈求生命之本――農(nóng)業(yè)的豐收,是為臘祭。漢文化基本知識嘉禮和合人際關系,溝通聯(lián)絡感情的禮儀主要內(nèi)容有六:一曰飲食,二曰婚冠,三曰賓射,四曰饗燕,五曰脤膰,六曰慶賀

?飲食禮?古禮規(guī)定,在宴飲之時,配以樂舞,是為宴禮。如鄉(xiāng)飲酒禮(敬賢尊老)?婚冠禮?用以對成年男女表示祝賀。如昏禮,古時于黃昏舉行,取其陰陽交替有漸之義,故稱昏禮。古代昏禮有六: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再如冠笈禮,男女成人禮儀,男子20歲及冠,女子15歲及笄。?賓射禮?射者要目的明確,姿勢和諧,容儀進退要合乎禮節(jié)動作要和于樂歌節(jié)奏。如果庭院不夠?qū)挸?,不足以張弓比箭,便以“投壺”代替彎弓?饗燕禮?是古時王室以酒肉款待賓客之禮,饗禮在太廟舉行,雖設酒肉,但并不真的吃喝,牛牲“半解其體”,也不煮熟,不能食用。?脤膰禮?天子和諸侯在重大祭祀活動結束之后,有向臣工賞賜脤膰的制度。?慶賀禮?《周禮·秋官·小行人》:“若國有福事,則令慶賀之。”漢文化基本知識賓禮接待賓客之禮?朝覲之禮?古時候諸侯定期朝見天子或霸主,是為“朝覲之禮”。?會同之禮?古時候諸侯四方會齊,共聚一堂,規(guī)模宏大,是為“會同之禮”。?九賓?由九名迎賓人員立于殿廷,依次傳呼接引使者上殿。這是當時外交上最隆重的儀式。漢文化基本知識軍禮古時用于征伐,軍事活動方面的禮節(jié)儀式是師旅操演、征伐之禮。《周禮·春官·大宗伯》說:“以軍禮同邦國”,這是講對于那些桀傲不馴的諸侯要用軍禮使其服從和同。一、征戰(zhàn)之禮?出師祭祀?軍隊出征,有天子親征與命將出征之不同,二者禮數(shù)規(guī)格也有不同。軍隊出征前有許多祭祀活動,主要是祭天、祭地、告廟和祭軍神。?誓師?祭祀禮畢,出征的軍隊有誓師典禮,一般是將出征的目的與意義告知將士,揭露敵人的罪惡,強調(diào)紀律與作風,也就是一次戰(zhàn)前動員和教育。二、校閱之禮《禮記·月令》說,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后代據(jù)以定大閱之禮。大閱的目的在于檢查備戰(zhàn)狀況?!蓞⒖紩端抉R法》現(xiàn)僅存五篇

漢文化基本知識兇禮兇禮,就是跟兇喪有關的一系列禮節(jié),包括喪禮和荒禮一、喪禮?喪禮?死者臨終直到下葬之前的一系列儀式?葬禮?下葬過程中的各種儀式?祭禮?下葬之后所舉行的一些儀式二、荒禮?荒禮?國內(nèi)發(fā)生自然災害,諸如饑荒、瘟疫等變故,國家所應采取的救災措施?吊禮?對遭受水旱災害、地震、日食、月食等災害地區(qū)表示哀吊和慰問?恤禮?對遭受不幸的國家表示慰問、撫恤的禮儀?襘[guì]禮?別國遭受侵略或動亂造成重大損失時,與之結盟的國家要派出使臣,籌集物資去救助※其中襘禮和恤禮是國家事務,而喪禮、荒禮和吊禮是各階層都可以舉行漢文化基本知識女子拜禮女子與女子平輩相見常行拜禮。右手壓于左手之上,合攏放于胸前平行于地面,微屈膝,微低頭,然后起身。漢文化基本知識平揖禮適用于男子與男子平輩相見行禮。

雙手至胸前疊并,與肩平,向外平推,躬身30度,然后起身。漢文化基本知識推手禮適用于關系較好的兄弟姐妹或平輩朋友

雙手在胸前上方疊并,呈拱手型,身體不動,自然向前推動一下,后收至胸前。漢文化基本知識及笄禮笄禮,即漢民族女孩的成人禮,古代嘉禮的一種。俗稱“上頭”、“上頭禮”。一般在十五歲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二十歲也要行笄禮。是古代女孩子年滿十五歲或婚前要進行的一種儀式,類似于加冠,表面上是說應當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實則是教育女子已經(jīng)不再是家中的幼女,而應當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農(nóng)歷三月三-女兒節(jié)(上巳節(jié))舉行漢文化基本知識漢文化基本知識昏禮漢式婚禮以周禮為藍本,以典雅、尊貴、莊敬為氣韻,追本溯源,是真正體現(xiàn)華夏經(jīng)典文化傳統(tǒng)的民族婚禮?;榍岸Y: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正婚禮:親迎→共牢合巹→解纓結發(fā)婚后禮(成婦禮):婦見舅姑→舅姑醴婦→婦饋舅姑→廟見成婦現(xiàn)在有周制,唐制和明制三種類型漢文化基本知識漢文化基本知識華夏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年貨鞭炮)元宵(高蹺舞獅)花朝上巳(蘭亭集序)清明(寒食節(jié)清明馃子)端午(祭屈原龍舟粽子)七夕(乞巧節(jié)祭拜織女)中秋(女子拜月賞菊)重陽(登高敬老)冬至(餃子湯圓)漢文化基本知識我們正在做的——恢復傳統(tǒng)節(jié)日:上巳、寒食、冬至、端午、中秋、七夕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沐蘭湯端午給兒童畫額中秋拜月冬至包餃子漢文化基本知識春節(jié)春節(jié)是中國最重要、最隆重同時也是最富特色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國人過年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古時春節(jié)曾專指節(jié)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從漢武帝時開始改為農(nóng)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辛亥革命后,把公歷元月一日定位元旦,把農(nóng)歷元月一日定為春節(jié)。年節(jié)還是合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fā)“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于高潮。掃塵守歲貼春聯(lián)(掛桃符)拜年燃爆竹辦年貨“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漢文化基本知識漢文化基本知識元宵農(nóng)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又稱為“上元節(jié)”在漢文帝時期,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

關于元宵節(jié)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于宋代。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踩高蹺舞獅子漢文化基本知識漢文化基本知識

花朝上巳被遺忘的節(jié)日…上巳(sì)節(jié),俗稱三月三,最早出現(xiàn)在漢初的文獻中。上巳節(jié)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觴”活動要算王羲之與其友在會稽舉行蘭亭之會了,大家飲酒賦詩,論文賞景,成就了《蘭亭集序》。杜甫《麗人行》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在上巳節(jié)活動中,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曲水流觴祓禊沐浴男女相會花朝節(jié),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jié)”,一般于農(nóng)歷二月初二舉行,“花神”相傳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傳說她善于種花養(yǎng)花,被后人尊為“花神”。唐宋時期好雅集,貴族士人郊游雅宴,于花下設行障坐席,女子游春野步,以紅裙遞相插掛,于亭邊流水邊烹茶對吟,傳花令,抽花簽,斗草,飲酒賦詩,觀看歌舞,歡聲笑語,落花滿天飛,拂了一身還滿,醉倒于花下,甚是風雅。吃花糕賞花祭祀花神漢文化基本知識漢文化基本知識清明寒食寒食節(jié),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四十年,每年四月四日,在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傳說,這個節(jié)日,是為了紀念春秋晉國賢臣介之推的。清明節(jié),為每年陰陽歷三月初一前后,又名“三月節(jié)”或“踏青節(jié)”。禁煙冷食拜掃祭祖插柳踏青秋千蹴鞠風箏植樹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漢文化基本知識漢文化基本知識唐制婚禮端午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等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jié)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就有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艾草,蘭湯沐浴,刺五毒,賽龍舟,使用雄黃涂抹小兒額頭驅(qū)避毒蟲,掛香囊等等習俗。漢文化基本知識漢文化基本知識七夕“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chǎn)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七夕乞巧,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縷,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穿針乞巧曬書曬衣祭拜織女魁星蘭夜斗巧染指甲洗發(fā)吃巧果日本的“七夕節(jié)”源自中國,延續(xù)了“乞巧”的風俗與習慣,但與愛情無關。日本的七夕節(jié),是每年陽歷7月7日。日本七夕節(jié)主要不是用來祈禱得到愛情,而是祈求姑娘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韓國文學家崔南善在《朝鮮常識》中記載,七夕原來是中國的習俗,后傳到了韓國。韓國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風俗就是祈求織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織女一樣有著靈巧的手、織布織得更好。

七夕節(jié)不是情人節(jié)?。?!漢文化基本知識再說一次:

七夕節(jié)不是情人節(jié)!漢文化基本知識仲秋中秋節(jié)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而成為中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也稱“拜月節(jié)”,“女兒節(jié)”。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