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第二版)課件:利息和利率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1B/2C/wKhkGWXiU1CAQHNLAAMqTKBKU_g220.jpg)
![金融學(第二版)課件:利息和利率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1B/2C/wKhkGWXiU1CAQHNLAAMqTKBKU_g2202.jpg)
![金融學(第二版)課件:利息和利率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1B/2C/wKhkGWXiU1CAQHNLAAMqTKBKU_g2203.jpg)
![金融學(第二版)課件:利息和利率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1B/2C/wKhkGWXiU1CAQHNLAAMqTKBKU_g2204.jpg)
![金融學(第二版)課件:利息和利率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1B/2C/wKhkGWXiU1CAQHNLAAMqTKBKU_g220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節(jié)信用第二節(jié)利息第三節(jié)利率1.了解信用的起源和發(fā)展。2.掌握利息及利率的概念。3.熟悉多種利率相關理論。第一節(jié)信用一、信用的產生和發(fā)展(一)信用的產生信用最早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分工的出現(xiàn),逐漸有了剩余產品,然后有了商品交換。私有制的出現(xiàn)產生了貧富差別,貧者為了生存就要向富者借貸,信用由此產生。同時,商品貨幣關系的發(fā)展,使商品、貨幣在各個生產者之間分布不均衡,出現(xiàn)了多余商品需要賣,但擁有貨幣的人不需要買,而需要商品的人卻沒有貨幣的情況,商品交換無法進行。為解決這一問題,出現(xiàn)了賒購賒銷的方式,即商品賒賣者或貨幣貸出者成為“債權人”,商品賒購者或貨幣借入者成為“債務人”,二者發(fā)生了債權債務關系,雙方達成了到期歸還并支付利息的協(xié)議,這便是典型的信用關系。(二)信用的發(fā)展1.高利貸信用高利貸信用是最早出現(xiàn)的信用形式,它是以獲取高額利息為目的的借貸行為,是廣泛存在于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一種最古老的生息資本形式。2.現(xiàn)代信用現(xiàn)代信用產生的標志是借貸資本的出現(xiàn)和形成。在產業(yè)資本的循環(huán)過程中,一方面必然形成一部分暫時閑置的貨幣資本,即形成了可以貸放出去的資本;另一方面也存在臨時補充資本的需要,即需要借貸。1)借貸資本的產生——暫時閑置貨幣資本的形成2)在社會化大生產過程中,有借入貨幣資本的客觀要求3)借貸資本的特點(1)借貸資本是一種商品資本。(2)借貸資本是所有權資本。(3)借貸資本具有特殊的運動形式。(三)信用的含義如上所述,信用從產生到現(xiàn)在,存在于人類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它具有社會學、法學、經濟學等多個科學的含義。從經濟意義上看,信用是指以借貸為特征的經濟行為,是以還本付息為條件的,不發(fā)生所有權變化的價值單方面地暫時讓渡或轉移。在借貸活動中,當事人一方為債權人,他將商品或貨幣借出,稱為“授信”;另一方為債務人,他接受債權人的商品或貨幣并支付利息,稱為“守信”。因此,信用是未來償還商品賒銷或貨幣借貸的一種承諾,是關于債權和債務關系的約定??梢?,信用實質上是財產使用權的暫時讓渡,這種讓渡不是無償?shù)?,而是以還本付息為條件的。同時,信用又是一種契約關系,是以借貸為基礎并受法律保護的產權契約關系。二、信用的作用在商品貨幣關系日益發(fā)達的現(xiàn)代經濟社會,信用發(fā)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籌集資金的作用信用的基本特征:一是償還,二是付息。(二)配置資金的作用信用從形式上看是將資金暫時從閑置者手中調劑到資金短缺者手中,實際上是對資金的重新配置,這個配置不改變資金所有權,只改變資金的實際占有權和使用權,并以償還付息為條件,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達到充分利用資金的目的。配置資金的途徑:一是借助于金融市場,二是依靠銀行信用。(三)節(jié)省流通費用的作用首先,信用工具的使用節(jié)約了流通中的貨幣。其次,信用貨幣代替了實體貨幣的流通,大大降低了社會交易成本。最后,信用加快了資本形態(tài)的變化,使社會再生產過程加快,減少了占用在商品儲存上的資本,節(jié)省了保管費、運輸費等費用,使節(jié)省的費用投入生產領域,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四)宏觀調控的作用信用的發(fā)展為國家用經濟手段調控經濟創(chuàng)造了條件。首先,在信用的基礎上形成了由中央銀行、商業(yè)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組成的金融體系,它是調節(jié)宏觀經濟的有機體。其次,信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多種信用工具,其成為中央銀行調控經濟的主要手段。最后,國家通過銀行信用規(guī)模的收縮和擴張,有效控制社會的貨幣流通量,使貨幣供給量與需求量一致,實現(xiàn)對總量的調控,同時運用利率杠桿,調整信貸方向,實現(xiàn)對經濟結構的調節(jié)。三、信用形式(一)商業(yè)信用商業(yè)信用是指工商企業(yè)之間相互提供的、與商品交易相聯(lián)系的信用形式,基于工商企業(yè)之間的互相信任。商業(yè)信用的作用有七個方面:(1)從整個國家和社會層面來說,商業(yè)信用節(jié)省和用活了資金,活躍了市場。(2)對于供應商來說,商業(yè)信用助其減少存貨,促進了銷售,擴大了市場份額。(3)對于零售商來說,融通了資金,增強了實力,獲得了穩(wěn)定的貨源。(4)對于消費者來說,有利于降低商品和服務價格,享受到更為快捷、實在、優(yōu)質的消費。(5)對于債權人來說,通過預付商品或預付貨款,可以獲得比現(xiàn)款交易更高的毛利,提高收益。(6)對于債務人來說,預收客戶貨款或商品,不但直接增加了可用資金,增強了競爭實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鎖定客戶,始終掌握交易的主動權。(7)對于銀行來說,商業(yè)信用靈活、方便,比起銀行信用嚴格的評級、授信和繁復的審查批準程序來說更為快捷、高效,也緩解了銀行的貸款壓力,并轉移了部分風險。(二)銀行信用銀行信用是指以銀行為中介,以存款等方式籌集貨幣資金,以貸款方式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各企業(yè)提供資金的一種信用形式。銀行信用是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以貨幣形態(tài)提供的信用。銀行信用是伴隨著現(xiàn)代銀行產生,在商業(yè)信用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銀行信用與商業(yè)信用一起構成現(xiàn)代經濟社會信用關系的主體。銀行信用與商業(yè)信用相比,具有五方面特點:(1)銀行信用是以貨幣形態(tài)提供的。(2)銀行信用的借貸雙方是貨幣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3)在產業(yè)周期的各個階段上,銀行信用的動態(tài)與產業(yè)資本的動態(tài)往往不相一致。(4)銀行信用的實質是銀行作為中介,使貨幣資本所有者通過銀行和職能資本之間發(fā)生信用關系。(5)銀行信用有可能突破商業(yè)信用的局限,擴大信用的范圍和規(guī)模。(三)國家信用國家信用是以國家為主體進行的一種信用活動。國家按照信用原則,以發(fā)行債券等方式從國內外貨幣持有者手中借入貨幣資金。因此,國家信用是一種國家負債,指以國家為一方所取得或提供的信用。國家信用是一種特殊資源,政府享有支配此種資源的特權,負責任的好政府絕不能濫用國家信用資源,政府利用國家信用負債獲得的資金應該主要用于加快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為保障經濟社會順利發(fā)展并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事項,以向社會公眾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服務,并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與安寧。國家信用應當由國家的法律予以保障。(四)消費信用消費信用就是由企業(yè)、銀行或其他消費信用機構向消費者個人提供的信用。消費信用的方式主要有三種:1.賒銷工商企業(yè)對消費者提供的短期信用,即延期付款方式銷售,到期一次付清貨款。2.分期付款購買消費品或取得勞務時,消費者只支付一部分貸款,然后按合同分期加息支付其余貨款,多用于購買高檔耐用消費品或房屋、汽車等,屬中長期消費信用。3.消費貸款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采用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方式,給消費者發(fā)放貸款,按規(guī)定期限償還本息,有的時間可長達20~30年,屬長期消費信用。按照接受貸款對象不同,消費貸款可分為買方信貸和賣方信貸兩種方式。(五)國際信用國際信用是指一個國家的政府、銀行及其他自然人或法人對別國的政府、銀行及其他自然人或法人所提供的信用。國際信用是國際貨幣資金的借貸行為。最早的票據(jù)結算就是國際上貨幣資金借貸行為的開始,經過幾個世紀的發(fā)展,現(xiàn)代國際金融領域內的各種活動幾乎都同國際信用有著緊密聯(lián)系。沒有國際借貸資金不息地周轉運動,國際經濟、貿易往來就無法順利進行。第二節(jié)利息一、利息的本質利息是指在信用關系中,債務人支付給債權人或債權人向債務人索取的報酬。它隨著信用行為的產生而產生,只要有信用關系存在,利息就必然存在。在一定意義上,利息還是信用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關于利息的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利息實質是利潤的一部分,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貨幣本身并不能創(chuàng)造貨幣,不會自行增值,只有當職能資本家用貨幣購買到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才能在生產過程中通過雇傭工人的勞動,創(chuàng)造出剩余價值。而貨幣資本家憑借對資本的所有權,與職能資本家共同瓜分剩余價值。因此,資本所有權與資本使用權的分離是利息產生的內在前提。而由于再生產過程的特點,導致資金盈余和資金短缺者共同存在,是利息產生的外在條件。當貨幣被資本家占有,用來充當剝削雇傭工人的剩余價值的手段時,它就成為資本。貨幣執(zhí)行資本的職能,獲得一種追加的使用價值,即生產平均利潤的能力。所有資本家追求剩余價值的利益驅使,使利潤又轉化為平均利潤。平均利潤分割成利息和企業(yè)主收入,分別為不同的資本家所占有。因此,利息在本質上與利潤一樣,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反映了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共同剝削工人的關系。三、西方經濟學關于利息的觀點(一)早期西方利息理論利息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范疇,早在資產階級古典學派產生之前,即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已經進行過探討和研究,它最初是與貨幣的借貸和實物的借貸相聯(lián)系的,人們常將這種經濟行為稱為“放債取息”,而當時的“放債取息”活動主要是高利貸活動。因此,利息的最早形式就表現(xiàn)為高利貸利息。在古典學派之前,關于利息問題的研究主要圍繞高利貸是否應該存在、借貸貨幣是否應該收取利息的問題而展開討論的。古希臘哲學家、倫理學家和政治家柏拉圖(Plato)主張禁止放款取息,尤其反對高利貸,并認為償付利息規(guī)定的存在是對保持一國的和平和社會團結的主要威脅。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Aristotle)也反對利息,尤其反對高利貸,但他主要是從貨幣職能的角度出發(fā)反對貸款取息。在他看來,人們是為了交換的方便才使用貨幣,而貸放者卻強使貨幣做父親以進行增值,像父親生子一樣由貨幣產生利息(希臘稱利息為“子息”),正是以“貨幣產生貨幣”,這是對貨幣職能的歪曲。他認為以貨幣追求貨幣在高利貸上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最為可憎,在一切營利方法中是最不自然的。在歐洲中世紀時期,早期教會也強烈譴責大商業(yè)和高利貸,反對貸款取息。隨著商品貨幣關系的不斷發(fā)展,教會自身也大量放債取息,利息問題成為西歐封建社會中發(fā)生爭論的一個重要經濟問題。中世紀經院學說的集大成者托馬斯·阿奎那(SaintThomasAquinas)在其最為著名的《神學大全》一書中論及了利息問題。他認為貸款取息本身是不公正的,但是他又認為在為了彌補損失和承擔風險的情況下是可以收取利息的。這里,阿奎那已經認識到放款取息的合理性,這在當時是重要的進步。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的發(fā)展,商業(yè)及其他經濟活動要求借貸資本的進一步發(fā)展,對利息問題的探討也有了相應的進展。法國的法理學家卡羅律斯·莫利諾斯(CarolusMolinaeus)在他1546年寫的《論契約與高利貸》一文中,尖銳地批評了經院神學家禁止和譴責高利貸的觀點,較早地肯定了放債取息是正當?shù)模⑶艺J為高利貸在需要取得對別人的資金的使用權時是有存在的必要的。(二)古典學派的利息理論進入17世紀中葉,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商品貨幣關系和借貸活動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借款取息的合理性不再遭到質疑,利息的存在已經成為必然。英國古典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威廉·配第(WilliamPetty)是探討利息問題的第一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他認為要取得貨幣就必須支付利息,利息是一定期限內放棄貨幣使用權而獲得的報酬,是“貨幣的租金”。此外,他還從地租的合法性中推論出利息的合法性,指出貨幣所有者可以用貨幣購買土地或是將貨幣貸出,出租土地可以獲得地租,那么貸放貨幣也應獲得利息。借出的貨幣如果得不到利息,他就會用這些貨幣去購買土地而獲得地租,利息是從地租中派生的,并且利息的量也要以地租的量為依據(jù)。洛克(JohnLock)繼承和發(fā)展了配第的思想,也是從地租的存在來推導利息的產生和存在原因的,但他并沒有將利息看作地租派生出來的,而是認為利息是由貨幣分配不均引起的,即貨幣少的人需要向貨幣多的人借款,借款人為了支付利息就得加倍勤勞,爭取一個大于他應付利息的收入。這里,洛克同配第一樣,都混同了資本和貨幣。諾思(DouglassC.North)的思想也同配第的思想一脈相承,用地租的合理性來說明利息的合理性。但是,他比配第和洛克都更前進了一步,將資本和貨幣進行了區(qū)別,指出利息來源于資本的余缺,多余資本的出租行為即借貸,并進一步認識到利息的變動由借貸資本的供求決定。因此,諾思對利息的產生有了較正確的認識??驳俾?RichardCantillon)從風險的角度來研究利息,他認為利息是對放款者承擔貸出貨幣風險的補償,他已經認識到利潤是利息的基礎,并最早提出利息是貨幣的價格,但是卻沒有將資本和貨幣區(qū)分開來,沒有把利潤當作一個獨立范疇來研究。亞當·斯密在配第及其后繼者研究的基礎上,并不完全把利息等同于地租,他認為利息“作為使用貨幣的報酬”,是“使用貨幣所獲得的利潤的一部分”。但是,他又認為利息并不完全來源于利潤,還有可能來自于地租。重農學派代表人物杜爾閣(AnneRobertJacquesTargot)認為利息產生的真正基礎是對貨幣的所有權,他的這一觀點是想說明利息的產生與借入者對借入貨幣的使用不相干,顯然這樣看待利息產生的基礎是片面的、不正確的。在對利息產生來源和存在原因進行深入探討的基礎上,古典經濟學家關于利息的性質也進行了各不完全相同的論述。配第認為利息是暫時放棄貨幣使用權而獲得的報酬,在他看來,利息是對貸者損失的補償。洛克同配第一樣,也認為利息是貸款人承擔風險的報酬,并且比配第更進一步認識到,利息和地租具有相同的性質,都是對別人剩余勞動的占有,這已經接近認識到利息形態(tài)的剩余價值起源。諾思則將利息的性質看作是資本的租金,他把貸出者收取利息看作與地主收取租金一樣,他不僅認為利息與地租具有相同的性質,還認為二者之間存在著矛盾。在馬西(JosephMassie)之前,關于利息性質的認識具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從貸出者有所失來說明貸出者有所得而入手的,而馬西則是從利息的來源去認識問題,認為利息的來源決定利息的性質。他在經濟學說史上第一次提出利潤是一個獨立的經濟范疇,并指出“借債人為所借貨幣支付的利息,是所借貨幣能夠帶來的利潤的一部分”,這在利息學說史上是一大進步。與馬西同時代的休謨(DavidHume)也將利息看作利潤的一部分,但他同時又把利息看作人們轉讓勞動和商品之后所得的勞動報酬。因此,在認識利息的性質方面,他比馬西倒退了一步。盡管馬西和休謨先后發(fā)現(xiàn)利息是利潤的一部分,但他們都未進一步指出利息的來源。亞當·斯密站在勞動價值論的科學立場上,把利息和利潤、利息和剩余勞動聯(lián)系起來,從而在西方經濟思想史上第一次闡明了利息的實質,“不止一次地明白指出,利息由于一般說來代表剩余價值,始終只是從利潤中派生的形式”。重農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Quesnay)對利息性質的認識有其獨到之處:一方面,他肯定貸出貨幣取得收入即利息是純產品的一部分,實際上說明了利息是剩余價值的一部分;但另一方面,他又把專門放債為生的食利者的收入稱為“沒有任何基礎的假收入”,認為只有土地帶來的收入才是“真收入”。這里,魁奈認為利息收入是“假收入”的觀點是不正確的,作為重農學派的代表人物,魁奈的認識具有其局限性,還不了解利息是對剩余價值的分割,也就認識不到利息收入與土地帶來的收入之間只有多少之分,而沒有真假之分。第三節(jié)利率一、什么是利率利率是指借款、存入或借入金額(又稱“本金總額”)中每個期間到期的利息金額與票面價值的比率。借出或借入金額的總利息取決于本金總額、利率、復利頻率、借出、存入或借入的時間長度。利率是借款人需向其所借金錢所支付的代價,亦是放款人延遲其消費,借給借款人所獲得的回報。利率通常以1年期利息與本金的百分比計算。二、利率的分類1.按計算方法的不同劃分(1)單利。單利是指在借貸期限內,只在原來的本金上計算利息,對本金所產生的利息不再另外計算利息。(2)復利。復利是指在借貸期限內,除了在原來本金上計算利息外,還要把本金所產生的利息重新計入本金,重復計算利息,俗稱“利滾利”。2.按其與通貨膨脹的關系劃分(1)名義利率。名義利率是指沒有剔除通貨膨脹因素的利率,也就是借款合同或單據(jù)上標明的利率。(2)實際利率。實際利率是指已經剔除通貨膨脹因素后的利率。3.按確定方式的不同劃分(1)官定利率。官定利率是指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門或者中央銀行確定的利率。(2)公定利率。公定利率是指由金融機構或銀行業(yè)協(xié)會按照協(xié)商辦法確定的利率,這種利率標準只適合于參加該協(xié)會的金融機構,對其他機構不具約束力,利率標準也通常介于官定利率和市場利率之間。(3)市場利率。市場利率是指根據(jù)市場資金借貸關系緊張程度所確定的利率。4.按國家政策意向的不同劃分(1)一般利率。一般利率是指在不享受任何優(yōu)惠條件下的利率。(2)優(yōu)惠利率。優(yōu)惠利率是指對某些部門、行業(yè)、個人所制定的利率優(yōu)惠政策。5.按銀行業(yè)務要求的不同劃分(1)存款利率。存款利率是指在金融機構存款所獲得的利息與本金的比率。(2)貸款利率。貸款利率是指從金融機構貸款所支付的利息與本金的比率。6.按其與市場利率的供求關系劃分(1)固定利率。固定利率是在借貸期內不作調整的利率。使用固定利率便于借貸雙方進行收益和成本的計算,但同時,不適用于在借貸期間利率會發(fā)生較大變動的情況,利率的變化會導致借貸的其中一方產生重大損失。(2)浮動利率。浮動利率是在借貸期內隨市場利率變動而調整的利率。使用浮動利率可以規(guī)避利率變動造成的風險,但同時不利于借貸雙方預估收益和成本。三、利率相關理論(一)古典利率理論古典利率理論是對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期間各種關于利率學說的概括,這些理論延續(xù)了早期利率決定理論中對利率產生原因和決定因素等基本問題的討論,而且開始關注利率與其他經濟變量的相互關系,因而具有更強的指導意義。古典利率理論的代表性人物有龐巴維克、馬歇爾、維克塞爾和費雪等,他們的理論強調了實物對利率形成的決定性作用。(二)凱恩斯的利率理論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Keynes)在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闡述了他的主要經濟思想,他對古典利率決定的批判和對利率問題的創(chuàng)造性思考也體現(xiàn)在其中。凱恩斯認為,古典利率理論總體上忽視了貨幣因素對利率的影響,而過分強調了儲蓄和投資等實物因素的決定作用,認為以儲蓄與利率和投資與利率兩個函數(shù)關系所決定的利率是不充分的,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是不準確的。他強調古典利率決定理論中將儲蓄和投資視為自變量是不恰當?shù)?,因為這兩個變量都是受到其他變量影響而形成的,即屬于一種因變量。即便古典利率中存在關于貨幣因素的討論,也承認貨幣數(shù)量變動時會對利率產生影響,但該理論卻未能解釋為什么貨幣數(shù)量變動會影響投資與需求。因此,凱恩斯認為,古典利率中以貨幣數(shù)量不變的假設來調和數(shù)量變動對利率影響的論述是矛盾且與現(xiàn)實不符的。對于古典利率決定理論中關于資本邊際效率是利率決定因素的論斷,凱恩斯也予以反駁。他指出,雖然資本邊際效率與利率的比較關系在通常情況下決定了投資的行為,但“資本邊際效率表能告訴我們的不是利率將定于何點,而是設利率為已知,則新投資之產量將擴充至何點”。凱恩斯的理論與古典利率的另外一個不同之處在于,古典利率理論認為利息是補償儲蓄者等待未來消費的報酬,而凱恩斯則認為利息是人們把現(xiàn)款借給別人時犧牲貨幣流動性所得到的報酬。凱恩斯認為利率屬于貨幣范疇,貨幣數(shù)量與利率決定存在必然聯(lián)系,即貨幣供求決定了利率水平的高低。凱恩斯將貨幣視為人們擁有財富的真正代表,它與債券、股票等資產一樣受到人們的追求,但由于它的風險性最小而流動性最大,因而在人們選擇財富持有形式時可以獲得更大的偏好。也就是說,相比其他形式的財富,人們更愿意持有貨幣,因為貨幣可以隨時轉化為其他商品而及時滿足人們的需求。貨幣的有限供給使人們必須在取得貨幣的同時支付一定的報酬,這種報酬就是我們所謂的利息。對于那些在一定時期內放棄持有貨幣的人而言,利息表現(xiàn)為一種補償。凱恩斯由此得出了關于利率決定因素的結論,他認為貨幣的數(shù)量和流動偏好決定了利率,進一步表示為貨幣的供給和需求決定了利率。其中,貨幣的供給取決于一國貨幣當局的決策,總體上包括一國處于流通中的硬幣、紙幣和銀行存款之和。對于普通人而言,其隨時能夠取得的現(xiàn)款一般被理解為他的貨幣供給。貨幣需求則取決于人們對貨幣流動性的偏好。他指出,引起流動性偏好的動機有三個,即交易動機、謹慎動機和投機動機,對貨幣的需求是基于這三種動機而產生的。前兩項動機所產生的貨幣需求會隨著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前兩項動機可表示為收入的增函數(shù),前兩項動機所帶來的貨幣需求可以寫作函數(shù)形式Ll(Y),其中,Y表示國民收入。人們的投機動機與利率存在密切關系:當利率較高時,投機獲得收益的能力降低,人們的投機意愿會下降;當利率較低時,投機獲得收益的能力提高,人們的投機意愿會上升。因此,投機動機與利率呈反向變動關系,其形成的貨幣需求L2(r)是利率r的減函數(shù)。那么,人們手中持有的貨幣現(xiàn)款數(shù)量可以表示為L=L1(Y)+L2(r)。當假定收入不變時,貨幣需求曲線為以利率r為縱軸和以貨幣需求L為橫軸象限內的一條向下傾斜然后平行的曲線。在同一象限內,貨幣的供給表現(xiàn)為一條垂直于橫軸的直線,貨幣供給與需求曲線的交點決定了利率水平。如圖3-1所示,均衡利率取決于貨幣需求線與貨幣供給線的交點。當貨幣供求達到均衡時,利率便達到均衡水平。(三)新古典利率理論新古典利率出現(xiàn)在凱恩斯利率理論之后,這一理論從可貸資金角度解釋了利率的決定因素,是對凱恩斯利率理論的批判性發(fā)展,也是對古典利率理論與凱恩斯利率理論的綜合。英國經濟學家羅伯遜(DennisH.Robertson)在20世紀30年代末提出古典利率理論和凱恩斯利率理論都存在過于強調實物或貨幣的片面性表現(xiàn),將二者綜合起來考慮才是解釋利率決定因素的全面思考。他認為古典理論的論點可以較好地解釋長期利率決定問題,凱恩斯的利率理論則可以解釋短期利率決定問題。但是,羅伯遜認為凱恩斯關于儲蓄和投資總是相等的論斷是不準確的,原因在于“實際儲蓄”與“自愿儲蓄”之間存在差異,“實際儲蓄”等于“自愿儲蓄”與“強迫儲蓄”之和。其中,“自愿儲蓄”表示人們在一定時期內愿意進行的儲蓄;“強迫儲蓄”則是指銀行信用擴張促使物價上漲而導致人們消費下降后所造成的儲蓄。由于利率變動會影響銀行信用規(guī)模,進而影響“強迫儲蓄”和“實際儲蓄”數(shù)量,所以需要對利率進行調節(jié)來達到借貸資金的供求平衡。反過來看,可貸資金的供給與需求決定了市場的利率水平。羅伯遜認為,可貸資金的供給來源包括四個方面:首先是當期的儲蓄;其次是固定資產的折現(xiàn),這是對過去儲蓄轉化的衡量;再次是原有貨幣窖藏與當期貨幣窖藏的差額,其中,貨幣窖藏是指那些僅代表貨幣存量增加的貨幣需求而非用于消費的可支配收入;最后是銀行貸款凈額,這是對銀行體系中所創(chuàng)造的貨幣凈增量的衡量??少J資金的需求構成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當期的投資量;其次是固定資產的重置,就是對用于再投資的貨幣需求衡量;最后是新增加的窖藏資金數(shù)量,這是對新增貨幣存量的衡量。通過可貸資金供給與需求的均衡就可以求得市場的利率水平。(四)新古典綜合學派的利率理論新古典綜合學派的利率理論綜合了凱恩斯利率理論和新古典利率理論,又稱“新古典-凱恩斯主義綜合”,是對利率理論的再度發(fā)展。英國經濟學家??怂?JohnR.Hicks)在20世紀30年代末發(fā)表的文章中批判了凱恩斯利率理論對貨幣因素過分強調的片面性,但同樣也提出了新古典利率理論在解釋能力上的不足之處。??怂挂砸话憔夥治龇椒▽嵨锖拓泿艃煞N利率決定因素進行了綜合,得到了IS-LL分析模型。??怂乖趧P恩斯和新古典利率理論的基礎上,得到了反映貨幣需求、投資、收入和利率關系的三個等式:第一個等式為M=L(Y,r),表示貨幣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數(shù);第二個等式為I=C(Y,r),表示投資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數(shù);第三個等式為I=S(Y,r),表示儲蓄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數(shù)。這三個等式將儲蓄、投資、貨幣需求和貨幣供給四個因素納入了共同考慮的范疇,通過一般均衡分析可以得到以利率為縱軸和以收入為橫軸象限內的兩個交叉曲線IS與LL。其中,IS曲線由投資函數(shù)曲線和儲蓄函數(shù)曲線交點的移動軌跡得到,它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LL曲線代表收入與利率的變動關系,它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IS與LL曲線的交點確定了市場中的均衡利率水平。??怂沟姆治龉ぞ呤估蕸Q定理論的發(fā)展進程大大進步,為后來IS-LM經典分析模型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美國經濟學家漢森(AlvinHansen)認為,凱恩斯與新古典利率理論的公式表述可以綜合為一種更恰當?shù)睦世碚?,于是?0世紀40年代末的著作中以IS-LL模型為基礎,提出了IS-LM模型,使利率決定理論的分析框架更為合理且更具影響力。漢森的做法是在資金供求與貨幣供求函數(shù)中都引入了“收入水平”這一變量。供給方面,通過將不同收入水平下資金供給曲線與投資函數(shù)曲線結合可以得到IS曲線,它刻畫了儲蓄與投資相等時的收入與利率關系,反映的是商品市場的均衡。具體過程是,在商品市場均衡時得到儲蓄與投資相等的條件,其中,儲蓄是收入的遞增函數(shù),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投資是利率的遞減函數(shù),會隨著利率的上升而降低。將儲蓄與收入、投資與利率的情況投射到由收入和利率組成的象限后,就可以依據(jù)交點移動的軌跡刻畫出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IS曲線。需求方面,通過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流動性偏好曲線可以得到LM曲線,它刻畫了貨幣供求相等時的收入與利率關系,反映的是貨幣市場的均衡。具體過程是,投機性貨幣需求是利率的遞減函數(shù),在一定范圍內會隨著利率的上升而減少;交易性貨幣需求是收入的遞增函數(shù),在一定范圍內會隨著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當貨幣供給給定時,兩種貨幣需求情況投射到由收入和利率組成的象限后,可以由交點軌跡形成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同一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影視音樂版權授權合同音樂夢想
- 2025年度人工智能產品銷售合同示范文本下載
- 2025年度兼職翻譯及全球業(yè)務對接服務合同
- 2025年度天使投資合同-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項目投資合作協(xié)議
- 2025年度國內貨物運輸承運人責任保險合同理賠流程
- 2025年度體育設施建設抵押合同模板
- 2025年度影視制作合伙開公司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建筑勞務派遣項目風險評估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建筑工程勞務安全教育與培訓質量保證合同
- 2025年度盡職調查報告應用與風險防范合同
- 城市道路智慧路燈項目 投標方案(技術標)
- 水泥采購投標方案(技術標)
- 醫(yī)院招標采購管理辦法及實施細則(試行)
- 初中英語-Unit2 My dream job(writing)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
- 廣州市勞動仲裁申請書
- 江西省上饒市高三一模理綜化學試題附參考答案
- 23-張方紅-IVF的治療流程及護理
- 頂部板式吊耳計算HGT-20574-2018
- 因數(shù)和倍數(shù)復習思維導圖
- LY/T 2986-2018流動沙地沙障設置技術規(guī)程
- 三級教育考試卷(電工)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