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生命的契合-高一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自然與生命的契合:我與地壇、赤壁賦、故都的秋》_第1頁
自然與生命的契合-高一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自然與生命的契合:我與地壇、赤壁賦、故都的秋》_第2頁
自然與生命的契合-高一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自然與生命的契合:我與地壇、赤壁賦、故都的秋》_第3頁
自然與生命的契合-高一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自然與生命的契合:我與地壇、赤壁賦、故都的秋》_第4頁
自然與生命的契合-高一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自然與生命的契合:我與地壇、赤壁賦、故都的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自然與生命的契合——高一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自然與生命的契合:我與地壇、赤壁賦、故都的秋》群文閱讀公開課獲獎教案教學設計(統(tǒng)編版高一必修上)

教學目標:

1.學習品味文本語言,提高語言的感知能力。

2.通過景物描寫感受作者的情感思想,增強思維和審美認知能力。

3.學習認識景物描寫中蘊藏的哲理,找到與生命的契合點。

教學重點:

1.品味景物描寫,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2.認識景物描寫中的哲理,尋找與人物心靈的契合點。

教學難點:

學習認識景物描寫中的哲理,尋找與人物心靈的契合點。

教學方法:

1.導讀分析法

2.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說:“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人生,如同一場旅行,在人生的旅途中,時而高山,時而峽谷,時而坦途,時而歧路。我們或放歌,或悲哭,然而,自然始終以其不變的姿勢深情地看著我們,而我們,也就在與自然的深情對望中,找到了與生命的契合。今天,我們就來帶同學們學習第七單元的三篇課文,一起去探索生命的價值。

二、范本解讀

1.尋象問境

閱讀《我與地壇》第一部分3、5兩段,比較兩處景物描寫有何特點,有何區(qū)別?

明確:第三段:朱紅淡褪高墻坍圮

玉砌雕欄散落

老柏蒼幽野草荒藤茂盛

殘陽亙古不變越大越紅沉靜

特點:古舊、荒蕪、沉靜

第五段:蜂飛蟻動瓢蟲升空

金蟬脫殼露珠滾動

草木競相生長

特點:生機勃勃

概括:荒蕪而不衰敗

2.依境生情

“我”剛進入“地壇”時的精神狀態(tài)如何?“我”與“地壇”之間有何相似性?

明確:地壇:一座廢棄的古園……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

冷落荒蕪,被人遺棄的古園。

我:兩條腿殘廢后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失魂落魄,被社會遺棄的人。

二者同病相憐。

3.緣情探因

閱讀第6-7段,史鐵生在失魂落魄中“追尋”的“問題”有幾個?分別是什么?他有沒有找都答案?

(1)我身體殘疾了,該不該去死?

(2)我為什么要出生?

(3)應該怎樣活?(心魂,核心)

景物描寫(六個譬如)生命啟示

落日的燦爛

生命的永恒

生活的信心

雨燕高歌

孩子的腳印

蒼黑的古柏

草木泥土的氣味

落葉的味道

4.歸納小結

歸納自然與生命的契合點

(1)景物襯托作者的心境。(襯托人物心情)

(2)為作者的思考提供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安謐、沉寂、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引發(fā)生命思考)

(3)景物描寫的本身,實際也是對“生命”和“世界”的解讀。(本身即是感悟)

三、群文遷移(一)

1.找到《赤壁賦》中與江、月、風相關的句子。

描寫:(1)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2)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抒情:(3)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議論:(4)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5)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知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2.《赤壁賦》中的情感是如何變化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這樣的變化又是從哪里找到答案的?

明確:樂甚(主)愀然、悲(主、客)喜而笑(客)

江、月、風

變與不變須臾與永恒

3.如何理解《赤壁賦》中客人的形象(是否真有其人)?結合作者的遭遇經(jīng)歷談談你的理解。

明確:1.“烏臺詩案”,蘇軾被貶黃州,客人的形象也是作者的心境表達。

2.悲涼中走向曠達。

四、群文遷移(二)

1.《故都的秋》里北平的秋天具有怎樣的特征?作者是如何描寫北平的秋天的?

明確:清、靜、悲涼(文眼)

聲、色、心理感受

2.郁達夫為什么會對“悲涼”有著獨特的深情?

提示:知人論世

明確:郁達夫,三歲喪父。17歲便隨長兄一起赴日本留學,在異國生活的十年,是他飽受屈辱和歧視的十年。在個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藝觀和審美觀方面,他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是“靜止如水似的文學”。

此文寫于1934年,此時的中國,連年戰(zhàn)亂,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達夫也是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寫的心中的“悲涼”已不僅是故都賞景的心態(tài),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受。這也正是客觀景物與作者主觀情感的對照。

五、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看著史鐵生搖著輪椅走進了地壇,在頹廢的生命色彩里感受到自然所賦予他生命的意義;我們跟著郁達夫的腳步,走進清靜的北平,真切地體會到作者對故都秋天的深情;我們隨著蘇軾一起泛舟赤壁,看著山間明月,吹著江上清風,那個苦悶的才子終于得到了心靈的解脫。一切景語皆情語,每一位作者都在自然的世界里找到了心靈的契合。自然,或許也將是我們最終的心靈歸宿。

六、板書設計

課文 《我與地壇》 《赤壁賦》 《故都的秋》

景物 地壇 明月、江水、清風 北平的秋天

特點 荒蕪并不衰敗 皎潔浩渺、清麗澄澈

清、凈、悲涼

感悟 生命的意義 變與不變,一瞬與永恒

深沉、幽遠、嚴厲、蕭索

背景 狂妄的年齡廢了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