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語文文言文專題復習《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識點檢測題(含答案)_第1頁
2024年中考語文文言文專題復習《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識點檢測題(含答案)_第2頁
2024年中考語文文言文專題復習《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識點檢測題(含答案)_第3頁
2024年中考語文文言文專題復習《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識點檢測題(含答案)_第4頁
2024年中考語文文言文專題復習《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識點檢測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中考語文文言文專題復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識點檢測題(含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識點檢測題

一、理解背默題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最能體現(xiàn)作者的仁政思想的句子是___。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占有地利的守城一方卻不具有“人和"的后果是:___。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君主施行“仁政”的結(jié)果:___。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論點是:___。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主旨句是:___。

6.日本某反華勢力,擅自篡改歷史教科書,結(jié)果招致了國內(nèi)外有識之士的一致反對,弄得眾叛親離,正應了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那句話:___。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三要素的關(guān)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強調(diào)守方所具備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條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強調(diào)在治國時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攻城一方不能取勝的原因是:___。

1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___。

1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君主施仁政達到“人和”的局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作者以進攻一座小城打比方,來說明“天時"的好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二、詞語解釋題

1.天時:___。

2.地利:___。

3.人和:___。

4.三里之城城:___。

5.七里之郭郭:___。

6.環(huán)而攻之環(huán):___。

7.是天時不如地利是:___。

8.池非不深池:___。

9.兵革非不堅利也兵革:___。

10.委而去之委:___。去:___。

1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___。以:___。

12.固國固:___。

13.威天下威:___。

14.寡助之至之:___。至___。

15.親戚畔之畔:___。

16.天下順之順:___。

17.以天下之所順以:___。

18.故君子有不戰(zhàn)故:___。

三、翻譯句子題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⑵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⑶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⑷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⑸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⑺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⑻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⑼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四、內(nèi)容理解題

1、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說說你對“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另舉一兩個事例來證明這個觀點。

2、本文闡述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得出的結(jié)論是什么?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張?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5、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6、本篇主要是談戰(zhàn)爭呢,還是談政治呢?

五、比較閱讀題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與《左傳》比較閱讀。

【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乙】晉郤缺言于趙宣子曰:“日①衛(wèi)不睦,故取其地,今已睦矣,可以歸之。叛而不討,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懷?非威非懷,何以示德?無德何以主盟②?子為正卿③以主諸侯,而不務德,將若之何?《夏書》曰:‘戒之用休,董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勿使壞?!殴χ陆钥筛枰?,謂之九歌。六府、三事,謂之九功。

水、火、金、木、土、穀,謂之六府。正德、利用⑤、厚生,謂之三事。義而行之,謂之德禮。無禮不樂,所由叛也。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誰來之?盍⑥使睦者歌吾子乎?"宣子說之。(選自《左傳》)

[注]①日:往日,從前。②主盟:主持盟會,亦即當霸主。③正卿:官名。上卿,相當于相。④董:督察。⑤利用:利于使用。⑥盍(hé):何不,為什么不。

1.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委而去之委:___。

(2)親戚畔之畔:___。

(3)可以歸之歸:___。

(4)戒之用休休:___。

2.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_________________。

(2)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誰來之?

_________________。

3.請結(jié)合【甲】【乙】兩文內(nèi)容,簡要分析什么是真正的“治國之道”。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與《管子》比較閱讀。

【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選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xiāng)重家,安鄉(xiāng)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xiāng)輕家,危鄉(xiāng)輕家則敢凌②上犯禁③,凌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節(jié)選自《管子》)

[注]①奚:疑問代詞,相當于“何"。②凌:侵犯,這里是“違抗”的意思。③犯禁:觸犯禁令。

1.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環(huán):___。

(2)委而去之委:___。

(3)天下順之順:___。

(4)故治國常富故:___。

2.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

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兩文都論述了___(用【乙】文中的四字短語概括),都強調(diào)人的重要性。但兩文論述的角度有不同,【甲】文強調(diào)要___(用原文中的兩個字概括),【乙】文強調(diào)要___(用原文中的兩個字概括)。

4.【甲】文說的“得道者多助"和【乙】文說的“凡治國之道”中的“道"意思一樣嗎說說你的理解。

(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與《漢書·食貨志》比較閱讀。

【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選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上(漢文帝)下詔賜民十二年租稅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稅。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chǎn)也。吾奉先帝宮室,??中咧?何以臺為!”慎夫人①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②廩庾③盡滿,而府庫余財。(節(jié)選自《漢書·食貨志上》)

[注]①慎夫人:漢文帝的寵妃,在宮中與皇后平起平坐。②都鄙:京城和邊邑,借指全國。③廩庾:糧倉。

1.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委而去之_委:___。

(2)寡助之至至:___。

(3)服御無所增益益:___。

(4)國家亡事亡:___。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_而府庫余財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示敦樸

C.天下順之___中人十家之產(chǎn)也

D.故君子有不戰(zhàn)故漁者歌曰

3.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

(2)吾奉先帝宮室,??中咧?。

_________________。

4.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兩處)

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

5.漢文帝治國的做法是什么這做法體現(xiàn)了【甲】文中孟子所提倡的什么主張

(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與《戰(zhàn)國策齊策》比較閱讀。

(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齊王使使者問趙威王后。書未發(fā),,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威后曰:“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七里之郭_________(2)委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_。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4)天下順之_________________。

(5)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___(6)使者未說_________________。

2.用“/"為文中兩個畫橫線的句子標出停頓。(每句標一處)。

(1)天時不如地利

(2)歲亦無恙耶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_________________。

(2)茍無民,何有君?

_________________。

4.根據(jù)選文(甲)和(乙)的內(nèi)容,用自己的話填空。

選文(甲)和(乙)都闡釋了①______的治國理想,但語言風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②_______、③________句,語言氣勢磅礴;(乙)文則大量運用④________句,語氣強硬,不容置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識點檢測題

一、理解背默題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最能體現(xiàn)作者的仁政思想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占有地利的守城一方卻不具有“人和”的后果是:委而去之。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君主施行“仁政"的結(jié)果: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主旨句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日本某反華勢力,擅自篡改歷史教科書,結(jié)果招致了國內(nèi)外有識之士的一致反對,弄得眾叛親離,正應了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那句話: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三要素的關(guān)系的句子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強調(diào)守方所具備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條件的句子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強調(diào)在治國時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攻城一方不能取勝的原因是:天時不如地利。

1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1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君主施仁政達到“人和"的局面的句子是: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1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作者以進攻一座小城打比方,來說明“天時”的好處的句子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二、詞語解釋題

1.天時:(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

2.地利:有利的地理條件。

3.人和: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4.三里之城城:內(nèi)城。

5.七里之郭郭:外城。

6.環(huán)而攻之環(huán):圍。

7.是天時不如地利是:這。

8.池非不深池:護城河。

9.兵革非不堅利也兵革:武器裝備。

10.委而去之委:放棄。去:離開。

1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以:憑。

12.固國固:鞏固。

13.威天下威:威懾。

14.寡助之至之:到。至:極點。

15.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16.天下順之順:歸順。

17.以天下之所順以:憑借。

18.故君子有不戰(zhàn)故:所以。

三、翻譯句子題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⑵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譯: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內(nèi)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

⑶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譯: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不如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式。

⑷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譯: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啊。

⑸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譯: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

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譯: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⑺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譯: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nèi)外親屬也會背叛他;

⑻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譯: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

⑼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譯: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

四、內(nèi)容理解題

1、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說說你對“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另舉一兩個事例來證明這個觀點。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說,施行仁政的君主會得到廣泛的擁護,不行仁政的君主則會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紂王的故事能證明這一點。文王姬昌為西伯時,“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善養(yǎng)老者,所以人民擁護,賢士歸心,為后來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礎。商紂王雖然天資敏捷,“材力過人",卻不行仁政,“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巨橋之粟”,以酷刑殘害臣民,最終“民罔不欲喪",眾叛親離,葬送了商朝。

2、本文闡述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得出的結(jié)論是什么?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張?

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結(jié)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主張:仁政。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論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結(jié)論。

本文從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fā),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zhàn)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層層推理的方法進行論證,開篇即提出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著設例進行論證,再據(jù)此闡發(fā)引申,層層深入,最后得出斷語,邏輯性很強。因此認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結(jié)論,不是中心論點,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2、3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jù)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qū)區(qū)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3段同樣選攻戰(zhàn)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zhàn)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zhàn)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歸納: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5、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1)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zhàn)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發(fā),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shù)和極強的邏輯性。

(2)論證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jié)構(gòu)縝密。

(3)文章上部分運用舉例說明,下部分運用對比說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論點。

6、本篇主要是談戰(zhàn)爭呢,還是談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談政治,是借戰(zhàn)爭談政治。孟子借談戰(zhàn)爭的取勝條件以闡明他的政治主張,他主張國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這樣才能“多助",眾人才會歸順,而“天下順之”,“戰(zhàn)必勝矣",國家才能治理好。

五、比較閱讀題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與《左傳》比較閱讀。

【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乙】晉郤缺言于趙宣子曰:“日①衛(wèi)不睦,故取其地,今已睦矣,可以歸之。叛而不討,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懷?非威非懷,何以示德?無德何以主盟②?子為正卿③以主諸侯,而不務德,將若之何?《夏書》曰:‘戒之用休,董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勿使壞?!殴χ陆钥筛枰?,謂之九歌。六府、三事,謂之九功。

水、火、金、木、土、穀,謂之六府。正德、利用⑤、厚生,謂之三事。義而行之,謂之德禮。無禮不樂,所由叛也。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誰來之?盍⑥使睦者歌吾子乎?”宣子說之。(選自《左傳》)

[注]①日:往日,從前。②主盟:主持盟會,亦即當霸主。③正卿:官名。上卿,相當于相。④董:督察。⑤利用:利于使用。⑥盍(hé):何不,為什么不。

1.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委而去之委:___。

(2)親戚畔之畔:___。

(3)可以歸之歸:___。

(4)戒之用休休:___。

2.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_________________。

(2)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誰來之?

_________________。

3.請結(jié)合【甲】【乙】兩文內(nèi)容,簡要分析什么是真正的“治國之道"。

【參考答案】

1.(1)放棄(2)同“叛”,背叛(3)歸還(4)吉祥

2.(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

(2)像您的德行,沒有可以歌唱的,有誰肯來歸服?

3.①君主應修身養(yǎng)性,施行仁政,以禮、德治國,要遵守正義、仁義,才會得到多數(shù)人的支持和幫助;②君主應示威懷柔,恩威并施。對于背叛了的就加以聲討,對于順服了的就加以撫慰。(意思對即可)

【參考譯文】【乙】晉國的郤缺對趙宣子說:“從前衛(wèi)國不順服,所以占取它的土地,現(xiàn)在已經(jīng)順服,可以歸還(給)它了。背叛了不加討伐,用什么顯示聲威?順服了不加撫慰,用什么表示關(guān)懷?不顯示聲威和不表示關(guān)懷,用什么顯示德行?沒有德行,如何主持盟會?您作為正卿,主持諸侯之事而不致力于德行,打算怎么辦?《夏書》說:‘把吉祥(的事)告訴他,用威嚴督察他,用《九歌》勉勵他,不要讓他學壞?!嘘P(guān)九功的德行都可以歌唱,叫做《九歌》。六府、三事,叫做九功。水、火、金、木、土、谷,叫做六府。端正德行、利于使用、富裕民生,叫做三事。合于道義而推行這些,叫做德禮。沒有禮就不快樂,這是叛變之所由來。像您的德行,沒有可以歌唱的,有誰肯來歸服?何不使歸服的人歌頌您呢?"趙宣子(聽了這番話)很高興。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與《管子》比較閱讀。

【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選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xiāng)重家,安鄉(xiāng)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xiāng)輕家,危鄉(xiāng)輕家則敢凌②上犯禁③,凌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節(jié)選自《管子》)

[注]①奚:疑問代詞,相當于“何”。②凌:侵犯,這里是“違抗"的意思。③犯禁:觸犯禁令。

1.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環(huán):___。

(2)委而去之委:___。

(3)天下順之順:___。

(4)故治國常富故:___。

2.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

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兩文都論述了___(用【乙】文中的四字短語概括),都強調(diào)人的重要性。但兩文論述的角度有不同,【甲】文強調(diào)要___(用原文中的兩個字概括),【乙】文強調(diào)要___(用原文中的兩個字概括)。

4.【甲】文說的“得道者多助”和【乙】文說的“凡治國之道"中的“道”意思一樣嗎說說你的理解。

【參考答案】

1.(1)圍(2)放棄(3)歸順,順從(4)所以,因此

2.(1)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

(2)因此,善于治理國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

3.治國之道得道(或:人和)富民

4.不一樣。【甲】文中的“道"指統(tǒng)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中的“道"指統(tǒng)治者治理天下的方法、途徑。

【參考譯文】【乙】大凡治國的方法,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貧窮就難以治理。憑什么知道是這樣的呢人民富裕就安于鄉(xiāng)居而愛惜家園,安鄉(xiāng)愛家就尊敬君主而畏懼刑罰,尊敬君主、畏懼刑罰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貧窮就不安于鄉(xiāng)居而輕視家園,不安于鄉(xiāng)居而輕視家園就敢于違抗君主、觸犯禁令;違抗君主、觸犯禁令就難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國家常常是富裕的,而動亂的國家往往是貧窮的。因此,善于治理國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然后再加以治理。

(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與《漢書·食貨志》比較閱讀。

【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選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上(漢文帝)下詔賜民十二年租稅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稅。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chǎn)也。吾奉先帝宮室,??中咧?何以臺為!”慎夫人①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②廩庾③盡滿,而府庫余財。(節(jié)選自《漢書·食貨志上》)

[注]①慎夫人:漢文帝的寵妃,在宮中與皇后平起平坐。②都鄙:京城和邊邑,借指全國。③廩庾:糧倉。

1.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委而去之_委:___。

(2)寡助之至至:___。

(3)服御無所增益益:___。

(4)國家亡事亡:___。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_而府庫余財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示敦樸

C.天下順之___中人十家之產(chǎn)也

D.故君子有不戰(zhàn)故漁者歌曰

3.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

(2)吾奉先帝宮室,??中咧?。

_________________。

4.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兩處)

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

5.漢文帝治國的做法是什么這做法體現(xiàn)了【甲】文中孟子所提倡的什么主張

【參考答案】

1.(1)放棄(2)極點(3)增加(4)同“無”,沒有

2.D【解析】A項,表示修飾/表示遞進;B項,憑借,依靠/來;C項,代詞/結(jié)構(gòu)助詞,的;D項,所以。

3.(1)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

(2)我繼承了先帝的宮室,時常擔心使他蒙羞。

4.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

5.做法:漢文帝減輕百姓賦稅,節(jié)省宮廷開支。

主張:施行仁政。

【參考譯文】【乙】皇上(漢文帝)下詔賞賜百姓十二年租稅的一半。第二年,終于免除了百姓農(nóng)田的租稅。在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沒有任何增加。(漢文帝)曾經(jīng)想建造一座露臺,召集工匠計算,造價要百金。漢文帝說:“百金,相當于十戶一般人家的家產(chǎn)了。我繼承了先帝的宮室,時常擔心使他蒙羞,我還要露臺做什么呢"慎夫人衣服不拖地,床帳沒有刺繡,以此顯示儉樸,為天下人的表率……到漢武帝初年的七十年間,國家沒有大事發(fā)生,除非遇到水災旱災,老百姓自給自足,全國糧倉都是滿的,府庫里面都是多余的錢財。

(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與《戰(zhàn)國策齊策》比較閱讀。

(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齊王使使者問趙威王后。書未發(fā),,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威后曰:“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七里之郭_________(2)委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_。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