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文言文閱讀訓練(議論說理類)(解析)_第1頁
2023年中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文言文閱讀訓練(議論說理類)(解析)_第2頁
2023年中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文言文閱讀訓練(議論說理類)(解析)_第3頁
2023年中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文言文閱讀訓練(議論說理類)(解析)_第4頁
2023年中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文言文閱讀訓練(議論說理類)(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2023年中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文言文閱讀訓練(議論說理類)(解析)2023年中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文言文閱讀訓練(議論說理類)

〖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選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曰:“治國與養(yǎng)病無異也。病人覺愈,彌①須將護,若無觸犯,必至殞命。治國亦然,天下稍安,尤須兢慎②,若便驕逸,必至喪敗。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雖休勿休③。然耳目股肱④,寄于卿輩,既義均一體。宜協(xié)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極言無隱。儻君臣相疑,不能備盡肝膈⑤,實為國之大害也。”

(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

〖解釋〗①彌:更加。②兢慎:兢兢業(yè)業(yè),小心謹慎。③雖休勿休:即使做好了也不自夸。④股肱:大腿和胳膊。這里與前面的“耳目”,都是比喻左右輔佐之臣。⑤備盡肝膈:做到推心置腹,坦誠相照。

1.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2)親戚畔之畔:

(3)治國亦然然:

(4)若便驕逸驕逸:

2.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2)病人覺愈,彌須將護。

3.〖甲〗文中孟子論述的“得道”,〖乙〗文中唐太宗與侍臣探討“治國與養(yǎng)病無異也”,試分析其目的有何不同?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鄉(xiāng)鄰B.死亦我所惡:討厭,憎恨

C.所欲有甚于生者:在D.所識窮乏者得我與:獲得

5.將下列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6.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名軻,春秋時期思想家,《孟子》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認為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的。

B.選文開頭從人們常見的欲望談起,用當時難得的食物(魚與熊掌)設喻和類比,舉淺近,說理深刻。

C.選文②段中“行道之人”“乞人”不愿受侮辱去得到那點飲食來活命,這是從反面舉例詮釋了“舍生取義”的觀點。

D.選文②段中分析了“不辨禮義而受之”的三個原因,其中“宮室之美”指國家方面,“妻妾之奉”指自家方面。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

蓋士人①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②,第三要有恒。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③,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④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選自《曾國藩家訓》。有刪改)

[乙]

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恒為主。兄往年極無恒,近年略好,而猶未純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則無一日間斷。每日臨帖百字,抄書百字,看書少亦須滿二十頁,多則不論。自七月起至今,已看過《王荊公文集》百卷,《歸震川文集》四十卷,《詩經大全》二十卷,《后漢書》百卷,皆朱筆加圈批。雖極忙,亦須了⑤本日功課,不以昨日耽擱而今日補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預做。

(選自《曾國藩家書》。有刪改)

注:①士人:古時指讀書人。②識:見識。③河伯之觀海:河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黃河水神?!昂硬^?!北扔髅つ孔源?,孤陋寡聞。④斷:一定,絕對。⑤了(liǎo):完成。

7.下列句子中,加著重號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學問之道無窮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B.兄往年極無恒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北冥有魚》)

C.則無一日間斷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D.皆無識者也皆朱筆加圈批

8.請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有志則不甘為下流。

(2)不以昨日耽擱而今日補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預做。

9.甲文引用“河伯觀?!薄熬芨Q天”兩個典故,用意是什么?

10.由乙文曾國藩“有恒”的具體做法看,怎樣做才是“有恒”?

〖甲〗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p>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p>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選自《論語十二章》)

〖乙〗

余幼時即嗜學?!视嚯m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11.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說乎說:

(2)人不堪其憂堪:

(3)益慕圣賢之道益:

(4)腰白玉之環(huán)腰:

12.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13.〖甲〗〖乙〗兩語段都提到了學習中應具備端正的態(tài)度,請結合語段具體分析。

〖甲〗

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笨得C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蹦巳∫缓J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

〖乙〗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計在于晨,一歲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毖噪m近而旨則遠。無如①人之常情,惡勞而好逸:甘食媮衣②,玩日愒③歲?!蛱斓刂?,日新則不敝,故戶樞④不蠹⑤,流水不腐,誠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與力,何獨不然?勞則思,逸則忘,物之情也。

〖解釋〗①無如:無奈。②媮衣:華美的衣服。③愒(kài):荒廢。④戶樞:門上的轉軸。⑤蠹:蛀蝕器物的蟲子。

14.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公亦以此自矜

(2)以我酌油知之

(3)日新則不敝

(4)誠不欲其常安也

15.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

(2)言雖近而旨則遠。

16.甲文中表述觀點的句子是,乙文中的觀點是。(用原文回答)

17.乙文畫線句用什么修辭表述了什么道理?和甲文有何聯(lián)系?

閱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發(fā):興起,指被任用

B.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舉:選拔、任用

C.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喻:了解、明白

D.出則無敵國外患者敵:敵人

19.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行拂亂其所為B.曾益其所不能

C.困于心,衡于慮D.入則無法家拂士

20.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列舉六位先賢的事例,意在論述發(fā)現人才、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性。

B.文中認為造就人才,既要重視成才的客觀條件,也要重視人的主觀因素。

C.從個人和國家兩個不同角度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

D.文章列舉事例和闡述道理相結合,逐層推論,結構緊湊,論證縝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過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養(yǎng)而不致輕用,以待其成者,閔閔①焉,如望嬰兒之長也。弱者養(yǎng)②之,以至于剛;虛者養(yǎng)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③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濫之余,而發(fā)于持滿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學,不幸而早得與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謂不早也。吾今雖欲自以為不足,而眾已妄推之矣。

嗚呼!吾子其去此而務學也哉,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吾告子止于此矣。子歸過京師而問焉,有曰轍,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語之。

(選自《蘇軾文集卷十》)

(二)

夫明《六經》之旨,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④,得以自資。父兄不可常依,鄉(xiāng)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當自求諸身耳。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奔贾琢暥少F者,無過讀書也。

世人不問愚智,皆欲識人之多,見事之廣,而不肯讀書,是猶求飽而懶營饌,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讀書之人,自羲、農⑤已來,宇宙之下,凡識幾人,凡見幾事,生民之成敗好惡,固不足論,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隱也。

(節(jié)選自《顏氏家訓》)

〖注〗①閔閔:勉,勉力。②養(yǎng):修養(yǎng)。③信:shēn同“伸”,舒展開。④藝:技藝,才能。⑤羲、農:伏羲、神農,均為傳說中的舊時帝王,與女媧并稱“三皇”。

21.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的含義。

(1)三十而后仕仕:(2)而眾已妄推之矣妄:

(3)是猶求飽而懶營饌營:

22.下列句子中的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平居所以自養(yǎng)而不致輕用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記》)

B.以待其成者其真無馬邪(《馬說》)

C.信于久屈之中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D.涉百家之書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2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

(2)技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

24.兩文都闡述了一些治學致成的道理方法,請根據兩則文言文材料簡要總結。

閱讀《馬說》,完成下面小題。

馬說

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5.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食:(2)臨:

26.把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策之不以其道。

27.說說對千里馬和伯樂的關系有怎樣的認識,寄寓了怎樣的情感。

閱讀下面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節(jié)選自《魚我所欲也》)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p>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p>

(選自《富貴不能淫》)

28.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辯:同“辨”,辨別

B.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

C.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誠:真正,確實

D.富貴不能淫淫:惑亂,迷惑

29.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足膚皸裂而不知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醉翁之意不在酒

C.是焉得為大丈夫乎為人謀而不忠乎

D.與民由之相與步于中庭

30.下列對選文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兩文論點鮮明,各具特色。甲文論證了“舍生取義”的觀點,乙文論證了“何為真正的大丈夫”這一問題。

B.兩文論證合理,具有說服力。甲文運用舉例論證,生動形象;乙文運用對比論證,有力地證明了論點。

C.兩文語言都明白曉暢,通俗易懂。甲文將深刻的道理以淺顯的語言說出,邏輯性強;乙文先反駁,再說理。

D.兩文皆為經典,富有價值。甲文告訴我們要有正確的價值觀,乙文告誡我們要以“仁”“禮”“義”為正路。

31.翻譯句子。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滕子京負①大才,為眾忌疾,自慶陽帥謫巴陵,憤郁頗見辭色。文正與之同年,友善,愛其才,恐后貽②禍。然滕豪邁自負,罕受人言,正③患無隙以規(guī)④之。子京忽以書抵文正,求《岳陽樓記》。故《記》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其意蓋⑤在諫故人耳。

〖解釋〗①負:依仗。②貽:遺留。③正:指文正,范仲淹的謚號。④規(guī):勸誡。⑤蓋:原來是,大概。

32.《岳陽樓記》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其中,形容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是,形容心境開闊、精神愉快的是。

33.

下面句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或異二者之為;為眾忌疾。

B.不以物喜;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

C.正(文正)患無隙以規(guī)之;生于憂患

D.子京忽以書抵文正;與朱元思書

34.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2)自慶陽帥謫巴陵,憤郁頗見辭色。

35.〖甲〗文中的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36.從〖甲〗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①品質。從〖乙〗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對滕子京的態(tài)度是②(用文中原句回答),滕子京是一個③的人。

37.九百多年前,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被無數仁人志士奉為座右銘。聯(lián)系社會生活,談談這種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現實意義。

38.(甲)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乙)

古之君民①者,仁義以治之,愛利以安之,忠信以導之,務除其災,思致其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身已終矣,而后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審②也。

魏武侯之居中山也,問于李克曰:“吳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對曰:“驟戰(zhàn)而驟勝。”武侯曰:“驟戰(zhàn)而驟勝,國家之福也,其獨以亡,何故?”對曰:“驟戰(zhàn)則民罷③驟勝則主驕以驕主使罷民然而國不亡者天下少矣。驕則恣,恣則極物;罷則怨,怨則極慮。上下俱極,吳之亡猶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歿④于干隧⑤也。”

〖解釋〗①君民:統(tǒng)治百姓。②審:弄明白。③罷:同“?!?,疲乏。④歿:死。⑤干隧:地。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著重號的詞語。

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②或異二者之為

③恣則極物

④上下俱極

(2)下列選項中,與“而后世化之如神”的“而”字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B.先天下之憂而憂(《岳陽樓記》)

C.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記》)

D.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北冥有魚》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其獨以亡,何故?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選文通過魏武侯與李克的對話,闡述了怎樣的治國之道?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

閱讀甲乙兩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候懼,安居而天下熄?!泵献釉唬骸笆茄傻脼榇笳煞蚝??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p>

(節(jié)選自《孟子》)

齊大饑①,黔敖②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③,貿貿然④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⑤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與,可去;其謝也,可食?!?/p>

(節(jié)選自《禮記·檀弓》)

注:①饑:饑荒。②黔敖:齊國富商。③蒙袂(mèi)輯屨(jù):用袖子遮著臉,趿拉著鞋。④貿貿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樣子。⑤從:跟著,追著。

39.

下列加點河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丈夫之冠也冠:加冠,表示男子成年。

B.必敬必戒戒:獻,謹慎

C.黔敖左奉食奉:奉獻

D.右執(zhí)飲飲:喝的

40.

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是焉得為大丈夫乎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B.往之女家寡助之至,天下叛之

C.以待餓者而食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揚其目而視之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41.

下列對選文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中孟子與景春對大丈夫的具體標準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B.甲文中孟子的觀點為人們廣泛認同,后代無數仁人志士也成為這一觀點的踐行者。

C.乙文中曾子認為,一個人如果到了快要餓死的地步,也可以吃“嗟來之食”。

D.乙文中不食“嗟來之食”的故事,可以證明甲文中“貧賤不能移”的觀點。

42.

請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得志,與民由之。

(2)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3)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陶淵明《桃花源記》)

參考解析

1.(1)限制(2)同“叛”,背叛(3)這樣(4)驕奢怠惰

2.(1)方圓三里的內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

(2)病人覺得快要好了,就須要更加細心的護理。(意思對即可)

3.孟子所述的“得道”是“施仁政,行王道”,目的是得到“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團結),打贏戰(zhàn)爭,統(tǒng)一天下。乙文唐太宗與侍臣探討“治國與養(yǎng)病無異也”是勉勵君臣治國要兢兢業(yè)業(yè)、小心謹慎、直言不諱、同心協(xié)力、肝膽相照。

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

(1)句意為: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域:限制;

(2)句意為: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3)句意為:治理國家也是這樣。然:這樣;

(4)句意為:若不這樣而是驕奢怠惰。驕逸:驕奢怠惰。

2.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

(1)重點字詞:環(huán):圍;而:連詞表轉折;

(2)重點字詞:愈:痊愈;彌:更加。

3.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理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根據“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可知,這篇文章不是論戰(zhàn)爭,而是講民心向背的,突出強調人和的重要性,是借戰(zhàn)爭論述實行王道的重要性,施王道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打贏戰(zhàn)爭,才能一統(tǒng)天下。

從乙文“儻君臣相疑,不能備盡肝膈,實為國之大害也”可知,只有君臣齊心協(xié)力,互相信任才能更好地治理國家,所以唐太宗與侍臣探討“治國與養(yǎng)病無異也”是勉勵君臣治國要兢兢業(yè)業(yè)、小心謹慎、直言不諱、同心協(xié)力、肝膽相照。

4.B

5.(1)不僅賢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只不過是賢人能夠不丟掉罷了;

(2)見了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6.B

4.考查理解文言詞語的意思。答題時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據句意來分析推斷詞義。

A.不正確;句子的意思是: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鄉(xiāng):同“向”,先前;

C.不正確;句子的意思是:但還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于:比;

D.不正確;句子的意思是: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得:同“德”,感激;

故選B。

5.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及句式理解,并按現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詞達意順即可。

(1)句重點詞語:非獨,不只,不僅;賢者,有才德,有賢能的人;是,此,這樣;心,思想;勿喪,不喪失。

(2)句重點詞語:萬鐘,指高位厚祿;辯,同“辨”,辨別;于,對;何加,什么益處。

6.考查文學常識及文言文內容的理解。

A.不正確,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

C.不正確,“行道之人”“乞人”不愿受侮辱去得到那點飲食來活命的事例是從正面舉例詮釋了“舍生取義”的觀點;

D.不正確,“宮室之美”是指住宅的華麗,“妻妾之奉”指妻妾的侍奉,都是指自家方面;

故選B。

7.D

8.有志向就絕對不會甘心在學習上做落后的人。不會因為昨天耽誤擱置了就今天補做,也不會因為明天有其他事情就今天提前去做。

9.表現了無識者的孤陋寡聞(見識短淺),反襯有識者不會“以一得自足”。

10.每天都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堅持下去(無一日間斷,始終做到當日事當日畢)。

7.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意思。

A.副詞,窮盡\形容詞,貧窮;

B.副詞,非常\名詞,盡頭;

C.數詞,表示數量\副詞,全;

D.都是“副詞,都”之意;

故選D。

8.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注意下列重點詞語的意思:

(1)不甘:不甘心;為:成為;下流:落后的、末流的(人)。

(2)以:因為;而:于是、就;預:提前、事先。

9.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河伯觀海是一個寓言故事:秋天到了。接連下了幾天的雨,河水的水位也跟著上漲。大大小小的河流泛起激流,一直灌注到黃河里去。于是,河伯可高興啦,覺得天下的至美都在他一身,他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的集大成者,再也沒有比自己更加氣勢雄渾的了。他乘勢東游,要去跟大海一較高低。他竭力向東瞭望,只見海天一片,茫茫無際,不知有幾千里那么遼遠。自己一路叫囂著、張狂著,多么不可一世;可是看看大海呢,那么平靜安詳,卻不知比自己深邃寬廣多少倍!

河伯觀海的寓意做人要懂得謙虛,不可自大,驕傲,要知道,就算自己認為你自己是最大的,但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河伯觀?!焙硬糯裨拏髡f中的黃河水神?!昂硬^?!北扔髅つ孔源?,孤陋寡聞。

井蛙窺天不難理解,與“坐井觀天”同義,是指如同井底之蛙一般,只知眼前井口大小的天地,便以為整個天地只是井口大小了,,通常指學聞淺薄,又延伸為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人。

再聯(lián)系“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可知,“井蛙窺天”兩個典故表現了無識者的孤陋寡聞(見識短淺),反襯有識者不會“以一得自足”。

10.本題考查理解與概括提煉能力。

從“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則無一日間斷”可知,曾國藩的“有恒”首先是:堅持下去,無一日間斷;

從“每日臨帖百字,抄書百字,看書少亦須滿二十頁,多則不論”“不以昨日耽擱而今日補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預做”可知,曾國藩的“有恒”還每天都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始終做到當日事當日畢,不因昨天耽擱了,今天補做,也不因明天有事,今天預先做。

11.同“悅”,愉快能忍受更加名詞用作動詞,在腰間佩戴

12.(1)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疑惑;

(2)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養(yǎng)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的東西可以享受。

13.(1)學習要勤奮刻苦。甲文:“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體現了按時復習,及時溫習?!拔崾形宥居趯W”,體現學習要立下堅定志向,不為難怕苦。乙文:借書、抄書,天氣寒冷依然堅持按時歸還,不講究吃穿;

(2)學習要熱愛。甲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體現學習要熱愛,最好能夠以學習為樂。乙文:學習要苦中悟樂,雖然生活艱苦,條件簡陋,但宋濂依然認為學習有足夠的快樂;

(3)學習要虛心請教。甲文: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乙文:學習要誠懇踏實,請教老師,態(tài)度恭敬,站在老師旁邊,彎腰側耳。

11.本題考查文言詞語在句中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①句意:不也是很愉快嗎。說:同“悅”,愉快;

②句意:別人都不能忍受這種窮困清苦??埃耗苋淌?;

③句意:更加仰慕圣賢的學說。益:更加;

④句意:腰間佩戴著環(huán)。腰:名詞用作動詞,在腰間佩戴。

12.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①罔:迷惑;殆:疑惑;

②寓:寄居;日:每天;鮮肥:新鮮肥美。

13.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理解和概括。

結合甲文“學而時習之”,意思是學了知識然后按時溫習和“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意思是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以及“溫故而知新”意思是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可知學習上一定要勤奮刻苦,立下目標;結合乙文中借書和抄書,而且鈔寫完后按時歸還,這樣日積月累,勤奮刻苦,可得出甲乙兩文都強調了學習上要勤奮刻苦;

結合甲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可知學習一定要熱愛,并且從中培養(yǎng)興趣;結合乙文“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可知,雖然生活條件不如同學,但是他卻能在學習中感悟到快樂,也就不去計較物質上的貧困了,可得出甲乙兩文都強調了學習要熱愛,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

結合甲文“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幾個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的優(yōu)點向他學習,發(fā)現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芍獙W習時要謙虛,不能驕傲自滿,善于發(fā)現別人身上的優(yōu)點好處,進行學習;結合乙文中去向老師請教問題時,畢恭畢敬,態(tài)度謹慎,虛心好學,這樣才最終有了一些收獲,可得出甲乙兩文都強調了學習要虛心請教他人,讓自己變得更好。

14.夸耀憑借每天的確,實在

15.(1)用一枚銅錢蓋住葫蘆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過銅錢方孔)注入到葫蘆里。(2)這句話雖然說得淺近,意義卻很深遠。

16.無他,但手熟爾(我亦無他,惟手熟爾)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17.使用了比喻的修辭,生動形象地表明事物常活動則不易被侵蝕破壞。鼓勵人們要勤鍛煉,勤勞能使人長期保持健康,保持生氣勃勃,而不致墮落。甲文講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兩文都突出了勤奮練習帶來的好處。

14.本題考查重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詞語解釋時要注意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等現象。

(1)句意:他也就憑著這種本領而自夸。矜:夸耀。

(2)句意:憑我倒油的經驗就可以懂得這個道理。以:憑借。

(3)句意:每天更新就不會毀壞。日:每天。

(4)句意:實在是上天不想要萬物時常安逸啊。誠:的確,實在。

15.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匯,做到譯句文從字順,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注意重點詞的解釋:

(1)以,用;覆,蓋;徐,慢慢地;杓,同“勺”。

(2)近,淺顯;旨,意思,意義;遠,深遠。

16.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

甲文中的“無他,但手熟爾(沒有別的奧妙,不過是手法熟練罷了)”和“我亦無他,惟手熟爾(我也沒有別的奧妙,只不過是手熟練罷了)”點出的觀點:熟能生巧。乙文開篇就提出了“治生之道,莫尚乎勤(謀生的正確方法,莫過于勤快了)”的觀點。

17.本題考查對句子的賞析與理解。

乙文畫線句“夫天地之化,日新則不敝,故戶樞不蠹,流水不腐”意思是: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是每天更新就不會毀壞。所以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蛀蝕,流動的水不會腐臭。運用“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的比喻,進一步證明“勤”的重要,即事物常活動則不易被侵蝕破壞。告訴我們做人是不能夠長期茍且偷閑,要動起來,要勤勞,勤勞能使人長期保持健康,保持生氣勃勃,而不致墮落。甲文,從賣油翁酌油的過程可知,賣油翁自錢孔滴油技能的描寫及其對技能獲得途徑的議論,說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兩文都突出了勤奮練習帶來的好處。

18.D

19.A

20.A

18.考查對文言詞語的理解。

D.“出則無敵國外患者”的意思是: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國家和外來的禍患。敵:匹敵,相當。不是“敵人”。

故選D。

19.本題考查通假字。

A.無通假字;

B.“曾”同“增”;

C.“衡”同“橫”;

D.“拂”同“弼’;

故選A。

20.本題考查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有誤,文章開篇列舉六位先賢的事例,意在論述“生于憂患”的觀點,強調艱苦的環(huán)境能夠磨練人才;

故選A。

21.(1)仕:做官(2)妄:胡亂(3)營:經營

22.C

23.(1)廣泛地閱覽而簡要地吸取,豐富地積累而精當地表述。(2)容易學習而又可致富貴的技藝(本事),無過于讀書了。

24.(1)人才須經長期修養(yǎng),成熟之后,才可以到社會上施展才能;修養(yǎng)不足,卻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進一步的發(fā)展,難成大材,難為大用。(2)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3)通曉“六經”旨意,涉獵百家著述,通過讀書,可以獲得技藝。

21.本題考查文言文詞語含義的理解。

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結合語境推斷詞語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為:三十歲以后做官。仕:做官。

(2)句意為:但眾人卻已經胡亂地稱頌我了。妄:胡亂。

(2)句意為:這就好像想要吃飽飯但又懶得去做飯。營:經營。

22.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連詞,表遞進/連詞,表并列;

B.代詞,代指,思想才華/難道,表反問語氣;

C.都是介詞,都譯為“在”;

D.結構助詞,的/動詞,去;

故選C。

23.本題考查文言文語句翻譯。文言文句子翻譯要點:重點詞語一定要翻譯準確,尤其注意一些關鍵詞的特殊用法,如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結合上下文,語句通順,語意、語氣不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語有:

(1)博觀:廣博讀書。約取:簡約審慎地取用。薄發(fā):慢慢地釋放出來。

(2)技:技能。習:習得,掌握。無過:不會超過。

24.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①人才須經長期修養(yǎng),成熟之后,才可以到社會上施展才能;修養(yǎng)不足,卻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進一步的發(fā)展,難成大材,難為大用。體現在文(一)“古之人,平居所以自養(yǎng)而不致輕用,以待其成者,閔閔焉,如望嬰兒之長也。弱者養(yǎng)之,以至于剛;虛者養(yǎng)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發(fā)于持滿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②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體現在文(一)“吾子其去此而務學也哉,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③通曉“六經”旨意,涉獵百家著述,通過讀書,可以獲得技藝。體現在文(二)“明《六經》之旨,涉百家之書”“技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

25.(1)同“飼”,喂(2)面對

26.(1)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

(2)用馬鞭驅趕它,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

27.認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觀點,并指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發(fā)現和選用人才的伯樂卻不常有。這寄寓了對人才遭屈辱、被埋沒的感慨、悲憤之情。

25.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飼養(yǎng)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來喂養(yǎng)它。食,同“飼”,喂。

(2)句意: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臨,面對。

26.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1)之,定語后置的標志。一食,一頓?;颍袝r。盡,吃完。(2)策,鞭打。以,按。其道,正確的方法。

27.考查賞析觀點。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直接亮明自己的觀點,先有伯樂,才有了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伯樂卻不經常有。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樂比喻為知人善任的賢君,把千里馬比喻為未被發(fā)現的真正人才,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和摧殘人才的社會現象進行了抨擊,表述了懷才不遇的悲憤與感慨,希望統(tǒng)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fā)揮才能。

28.D

29.A

30.B

31.(可是有的人)見了優(yōu)厚的俸祿卻不辯別(是否合乎)禮儀就接受了,(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益處呢?

28.考查對文言詞語的理解。

D.“富貴不能淫”的意思是: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淫:使動用法,使……惑亂,迷惑。不是“惑亂,迷惑”。

故選D。

29.考查文言虛詞。

A.兩個“而”都是連詞,表轉折,可譯為“卻”;

B.前者是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后者是結構助詞,的;

C.前者是動詞,表判斷,可譯為“是”;后者是介詞,可譯為“給,替”;

D.前者是介詞,譯為“和,跟”;后者是副詞,譯為“一起”;

故選A。

30.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

B.甲文將“鄉(xiāng)”與“今”作對比,主要運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乙文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選項“甲文運用舉例論證,生動形象;乙文運用對比論證”的說法是錯誤的。

故選B。

31.本題考查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同時,還要注意查看有無特殊句式。

在此題中,要注意“萬鐘(優(yōu)厚的俸祿)、辯(同“辨”,辨別)、何加(有什么益處)”的意思,必須翻譯出來。

32.春和景明心曠神怡

33.D

34.(1)?。∪绻麤]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2)從開始的慶陽統(tǒng)帥降職到(被貶官到)巴陵,他的悲憤郁悶之情常常表現在文章中和臉上。

35.一陰一晴的景物描寫,觸發(fā)了遷客騷人的悲喜情感,引出下文對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這種更高境界的議論。(意思對即可)

36.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友善,愛其才有才華并又豪邁自負,很少接受他人意見。

37.圍繞“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奮發(fā)有為,奉獻社會”等回答即可。

32.本題考查成語理解與積累。

春和景明:形容春天氣候暖和,陽光普照。

心曠神怡:心情愉快,精神舒暢。

33.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名詞,表現/介詞,被;

B.介詞,因為/介詞,用;

C.動詞,擔憂、害怕/名詞,禍患;

D.名詞,書信/名詞,書信;

故選D。

34.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1)微:如果沒有;斯;這(種);誰與歸:與誰一道;

(2)自:從;謫:貶謫、被貶;憤郁:悲憤郁悶;辭:文辭、文章;色:臉色。

35.本題考查景物描寫、句段作用。

第一段寫洞庭湖陰雨連綿的昏暗之景,進而引出“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第二段寫洞庭湖春風和煦時的明媚之景,進而引出“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又引出對古代仁人思想的探求,寫古代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通過一陰一晴的景物描寫,觸發(fā)了遷客騷人的悲喜情感,引出下文對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這種更高境界的議論,表現豁達的胸襟。

36.本題考查人物形象及內容理解。

根據甲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