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語文拓展模塊002 餐桌上的文化20_第1頁
中職語文拓展模塊002 餐桌上的文化20_第2頁
中職語文拓展模塊002 餐桌上的文化20_第3頁
中職語文拓展模塊002 餐桌上的文化20_第4頁
中職語文拓展模塊002 餐桌上的文化20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餐桌上的文化現(xiàn)代文閱讀第二課課文解讀這是易中天的一篇文化隨筆。它通過揭示中國餐桌上的文化現(xiàn)象和文化特色,推衍出“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方式”的觀點,并進而說明“群體意識”是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餐桌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中國飲食文化“和”的特色,正是這“群體意識”的表現(xiàn)。全文共9個自然段,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舉例說明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和”。第1自然段,概說因為中國人共食的目的意在人情,意在血緣,所以其方式自然就以和為貴。第2自然段,先提出觀點:“和,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痹僖浴爸袊恕焙汀翱曜印彼磉_的文化內涵為例,佐證觀點。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細說最有中國文化味兒的“火鍋”。第3自然段,用“不過”承上過渡,引出觀點。第4自然段,細說“火鍋簡直渾身上下都是中國文化”。第5自然段,進一步揭示火鍋的文化內涵——不但是“火食”,也是“伙食”。第6自然段,得出結論:“火鍋不僅是一種烹飪方式,也是一種用餐方式;不僅是一種飲食方式,也是一種文化模式?!痹購摹帮嬍撤绞健敝薪沂酒湮幕瘍群5谌糠郑ǖ?~9自然段),比較說明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思想內核,并從而點明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正是中國文化思想內核的表現(xiàn)。第7自然段,首句承上段引出什么是文化,在解說中闡明觀點:“文化就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方式。”再從四個方面比較中西方不同的生存發(fā)展方式加以論證。第8自然段,進一步揭示文化之上還有一個更高的方式,即文化的思想內核。第9自然段,再比較說明中西方兩種不同文化的思想內核,并進而點明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正是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所使然”。本文敘議結合,層層深入,推理嚴密,說服力很強;語言整散結合,長短句變換,讀來有生動活潑之感。2

餐桌上的文化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①易中天中國人的請客吃飯、聚餐共食,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緣,則其方式禮儀,自然也就以和為貴。和,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比方說中國菜,無論煎、炒、蒸、炸、拌,幾乎無不是將主料和作料混在一起下鍋上桌,絕不會像西方人那樣,魚是魚,肉是肉,鹽巴是鹽巴,胡椒是胡椒,分得清清楚楚。一些大菜名菜,如全家福、佛跳墻、霸王別姬(甲魚燉雞),更是多種主料的和合,早已彼此不分。又比如筷子,也是“一團和氣”。兩根筷子夾住一塊食物,一如兩人面對一只飯桶的那個“鄉(xiāng)”②字,本身就有“共食”之意。所以,用筷子給客人夾菜,既客氣,又和氣,既穩(wěn)重,又文雅,哪像西方人進餐,用刀子切像屠宰,用叉戳像攻擊,還冷冰冰的,一點兒人情味也沒有??梢?,吃飯也是一種文化,餐桌上的學問也不少。不過,最有中國文化味兒的,還是火鍋。火鍋簡直渾身上下都是中國文化:火鍋熱,表示“親熱”;火鍋注解①選自《當代學生》2004年第10期。易中天,當代作家。②[鄉(xiāng)]“鄉(xiāng)”的繁體字,篆書寫作“”,像兩人面對一只飯桶。圓,表示“團圓”;火鍋用湯水,表示“以柔克剛”;火鍋不拒葷腥,不嫌寒素,用料不分東西,調味不拘南北,表示“兼濟天下”;火鍋葷素雜糅,五味俱全,又體現(xiàn)了“中和之美”。更重要的是,火鍋最能形象直觀地體現(xiàn)“在同一口鍋里吃飯”這樣一層深刻的意義,而這種“共食”又不帶任何強制性,每一個人都可以任意選擇己之所好燙而食之,正所謂“既有統(tǒng)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那樣一種生動活潑的局面。所以,北至遼沈,南達廣粵,西入川滇,東到江浙,中國人幾乎無不愛吃火鍋。何況火鍋還把火直接端上了餐桌。我們民族很早就學會了用火,所以在中國文化看來,用火與不用火,火食與不火食,是先進與落后,文明與野蠻的分野。更何況,吃火鍋不但是“火食”(熟食),也是“伙食”(共食)。想想看吧,圍在一起吃火鍋的,不是家人,便是伙伴,不是兄弟,便是朋友。尤其是在北風凜冽大雪紛飛的數(shù)九寒冬,三五友人,圍爐共酌,傳杯送盞,淺飲低唱,真是何其樂也!白居易詩云:“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①我懷疑那是邀朋友來吃火鍋的請柬。注解①語出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問劉十九》。由此可見,火鍋不僅是一種烹飪方式,也是一種用餐方式;不僅是一種飲食方式,也是一種文化模式。作為飲食方式,火鍋可以多人合吃,也可以一人獨食,然而獨食者又寥寥。在火鍋館里,我們實難見到一人獨食者。這不僅是為了省錢,更在于獨食無趣。一般地說,中國人是不喜歡獨食的。在公共食堂和自助餐廳,也常見人們三五成群,聚而食之。在中國人看來,獨食難肥,共食才能汲取營養(yǎng);獨食無味,共食才會其樂無窮。如果不得已而自斟自酌,就要在想象中與人共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因為“酒逢知己千杯少,”一個人喝悶酒,只會“借酒澆愁愁更愁”。這就顯然是文化所使然了。什么是文化?在我看來,文化就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方式。說得白一點兒,也就是人的一種“活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存發(fā)展方式”,于是就有了不同的文化。比方說,中國“重農”,西方“重商”,這是經濟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國人用方塊文字,西方人用拼音文字,這是思維認識方式的不同;中國人見面鞠躬作揖,西方人見面握手擁抱,這是情感表達方式的不同。然而,這些差異,又不是任意的、偶然的、毫無道理的。比如,中國人見面鞠躬作揖,是因為中國人“內向”;西方人見面握手擁抱,是因為西方人“外向”。外向,所以伸出手去握別人的手;內向,所以收回手來握自己的手。這就正如中國人吃飯用筷子是內向用力,西方人吃飯用刀叉是外向用力一樣。握手作揖,刀叉筷子,一個是交際方式,一個是進餐方式,風馬牛不相及,怎么會有內在聯(lián)系?這就說明:文化雖然表現(xiàn)為種種活法和方式,但在此之上,還存在著一個更高的方式,一個“方式的方式”。這個總方式,我們就稱之為文化內核,或“文化的思想內核”。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西方文化的思想內核則是“個體意識”。所謂“個體意識”,簡單點說,就是認為,每個人都是單獨的個體,是具有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的個人。既然如此,則每個人的幸福只能由每個人自己去爭取,而每個人的行為,也只能由每個人自己來負責。所以西方人即使請客吃飯,也是各點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中國文化則認為每個人都是群體的一員,而且是群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個人的意志,必須服從群體的共同意志;個體的人格,必須依附于群體的共同人格。當然,吃飯的時候,也必須大家吃什么你吃什么了。中國人的愛聚餐,喜共食,講和合,說到底,便正是這種文化意識所使然。主旨把握問題:本文生動揭示了中國餐桌上的文化現(xiàn)象和特色,并由此推衍出更深層次的思想內涵。說說文中所說的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特色。答案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是“和”。作者通過對中國飲食文化中“和”這個特色的生動揭示與合理推衍,說明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方式,而“群體意識”是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中國飲食文化“和”的特色,正是這“群體意識”的表現(xiàn)。語言品味學生帶著問題默讀第1~2自然段。問題:“又比如筷子,也是‘一團和氣’。兩根筷子夾住一塊食物,一如兩人面對一只飯桶的那個‘鄉(xiāng)’字,本身就有‘共食’之意?!薄渲小耙粓F和氣”“鄉(xiāng)”“共食”這三處引號的作用各是什么?答案“鄉(xiāng)”用引號表示特指;“共食”用引號表示強調;“一團和氣”用引號既表示其使用了擬人手法,也表示借用,因為“一團和氣”現(xiàn)指態(tài)度溫和、沒有原則,這里顯然不表此意。學生帶著問題默讀第3~6自然段。問題:“由此可見,火鍋不僅是一種烹飪方式,也是一種用餐方式;不僅是一種飲食方式,也是一種文化模式?!薄獙⑦@一句改為:“由此可見,火鍋不僅是一種烹飪方式,也是一種用餐方式,一種飲食方式,一種文化模式?!笨梢詥??為什么?不可以。原文包括兩層意思,第一層是“火鍋不僅是一種烹飪方式,也是一種用餐方式”;第二層較第一層更推進一步,“火鍋不僅是一種飲食方式,也是一種文化模式”,這里的“飲食方式”就包括了第一層的“烹飪方式”和“用餐方式”,并由此推衍出“文化模式”。可見,兩層中的四個概念不是平行的。改句則將四個概念平行使用,顯然是不行的。答案學生帶著問題默讀第7~9自然段。問題1:“什么是文化?在我看來,文化就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方式。說得白一點兒,也就是人的一種‘活法’。”——刪去“在我看來”可以嗎?為什么?

不可以。對于什么是文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解釋,如果刪去“在我看來”,作者對文化的定義就成了唯一的或最權威的定義,這是不準確的。用上這一句,不僅使語言更加準確,而且也體現(xiàn)了作者的謙虛品質。答案學生帶著問題默讀第7~9自然段。問題2:“比如,中國人見面鞠躬作揖,是因為中國人‘內向’;西方人見面握手擁抱,是因為西方人‘外向’?!薄獙⒑笠环志涓臑椤拔鞣饺艘驗椤庀颉?,所以見面握手擁抱”,好嗎?為什么?

不好。前一分句是先說現(xiàn)象或結果(鞠躬作揖),再指出原因(內向);后一分句先說原因,再說現(xiàn)象或結果,與前一分句的行文邏輯順序不一致,顯得不協(xié)調,所以不能改。答案義理探究文中作者以“火鍋”為例,生動揭示出中國飲食文化中“和”的特色。你能舉出其他例子,說明中國飲食文化“和”的特色嗎?答案運用文中所學的方法加以揭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追求全面、完美。能力訓練

閱讀第4自然段,說說火鍋包含了哪些中國文化內涵。答案在作者看來,火鍋所包含的中國文化內涵有:“親熱”“團圓”“以柔克剛”“兼濟天下”“中和之美”“在同一口鍋里吃飯”等。

閱讀第7自然段,找出作者在比較中西方不同文化時,提到的中西方不同的生存發(fā)展方式。答案文中提到中西方四種不同的生存發(fā)展方式:①經濟生活方式不同——中國重農,西方重商;②思維認識方式不同——中國人用方塊文字,西方人用拼音文字;③情感表達方式不同——中國人見面鞠躬作揖,西方人見面握手擁抱;④吃飯方式不同——中國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相關資料作者簡介易中天,1947年2月8日出生于湖南省長沙市,知名學者。1965~1975年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一五○團工作生活,1975~1978年在新疆烏魯木齊鋼鐵公司子弟中學任教。1981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現(xiàn)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