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學試題(宗教學)-佛教文化歷年考試高頻考點試題附帶答案_第1頁
2024年大學試題(宗教學)-佛教文化歷年考試高頻考點試題附帶答案_第2頁
2024年大學試題(宗教學)-佛教文化歷年考試高頻考點試題附帶答案_第3頁
2024年大學試題(宗教學)-佛教文化歷年考試高頻考點試題附帶答案_第4頁
2024年大學試題(宗教學)-佛教文化歷年考試高頻考點試題附帶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大學試題(宗教學)-佛教文化歷年考試高頻考點試題附帶答案(圖片大小可自由調(diào)整)第1卷一.參考題庫(共25題)1.照愚的看法,一切的宗教也不過是欲望的升華,為什么它偏否認并拒絕厭惡那些異己的欲望呢?2.佛教只是向往來世而不重視現(xiàn)實的消極宗教嗎?3.歧路指歸中載:‘玉皇大帝等到天福享盡,也非死不可,死后仍然可以到畜生道里去受罪’云云。按玉皇大帝,雖屬六道輪回,豈非因生生世世,所行合乎天道,積功累德,則有享受天堂至尊之果位,生在天堂,豈有再造應墮畜生道之惡因?是說有無根據(jù)?抑或?qū)儆诰娬Z言?4.請寫出八種無暇,為什么稱這些地方是無暇?請分別說明理由。5.僧道怎樣區(qū)分?今臺灣各地和亡人做齋的人稱和尚,他吃酒肉吸菸,怎樣拜佛與亡人追薦功德呢?是和尚或道士?6.若世界人類各皆修行成道,此后世界將何似?是否如圣經(jīng)內(nèi)云變成極樂呢?7.什么叫引業(yè),什么叫滿業(yè)?引業(yè)和滿業(yè)有哪四種不同情況?請舉例說明。8.修行的動力怎樣產(chǎn)生?9.有了名聲贊譽之后,會帶來哪些過患?10.善根11.今愿為略說在家學佛范圍?12.佛教弟子各有何特長?13.內(nèi)心起嗔恨要以什么觀對治?14.現(xiàn)在的修行人有哪兩大違緣?你平時是如何對治的?15.佛陀與諸天尊均不是作者的現(xiàn)量境,作者憑什么說佛陀的功德超勝一切天尊?16.有些人認為,佛菩薩感受果報只是顯現(xiàn),并不是真實的,故無法證明因果不虛。你認為這種觀點對嗎?為什么?17.有人說:“佛教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边@話有道理嗎?18.怎樣叫做真理呢?19.“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諸佛子”,此處的菩提心指勝義菩提心,還是世俗菩提心?為什么?20.我們嘴說出來的話都有經(jīng)過心想才能說出來。而我們念經(jīng)時有時候心向外跑為何經(jīng)還能誦的清清楚楚?21.什么是止觀雙運?22.佛教的「萬法唯識」,這是()的主要思想。A、華嚴宗B、法相宗C、天臺宗23.釋迦世尊二千多年前應化來此世界,后分四個時期,正法,像法,末法,滅法。世尊未降生以前,叫什么時期,眾生有佛法可聞乎?24.二十五神25.有些人看到佛像就馬上磕頭,看到怨恨的敵人就咬牙切齒,這種做法對嗎?為什么?第2卷一.參考題庫(共25題)1.四十二章經(jīng)言,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夫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人,最高亦不能超過于佛,何以飯千億三世諸佛,還不如飯他一人耶?2.據(jù)說扶鸞亦有佛祖降旨,我想扶鸞亦屬佛教錯否?3.結(jié)合實例說明佛教對中國民俗的影響。4.經(jīng)上云:‘佛前佛以及盲聾喑啞?精神失常等’,皆不能接受佛法,皆是‘八難之一’,而一切畜生皆是聰根不具愚癡暗昧之輩,當然亦是不接受佛法了,假使在路碰上了它,代它‘作愿想念三皈依及佛號’是否可得佛菩薩的慈悲感應的利益呢?5.少年時常夢飛行但離地僅數(shù)丈高,中年以后常夢行泥途險境,時虞跌倒。此為何因?6.怎樣理解修行過程點、線、面、虛空?7.一乘圓教8.《寶篋經(jīng)》中講了哪四種是我們應產(chǎn)生信心的對境?9.無相懺悔10.據(jù)醫(yī)診斷,學生肝火旺盛,故耳鳴心跳劇烈。以此觀之,皆是宿世多嗔之故。今一默念佛,則肝火更劇烈,觀察其因,則是以阿彌陀佛音念的不當。今易以喉嚨默念阿彌陀佛則可免其障礙,用此方法是不是正確,或須改進?請啟示。11.昔佛祖因機施教,故易引弟子入道,今世眾生如何能了悟己身性之所近?若不契機則難入道也,是否?12.佛教中認為“名”、“實”有什么關系?13.八大奈落14.八正道的解釋?15.怎么理解“要以佛法來研究佛法”這句話?16.怎樣把說實相與批判區(qū)別開?17.什么叫“雙運”?18.現(xiàn)在有些人宣稱自己比釋迦牟尼佛還厲害,對此你如何看待?19.一心20.六神通其中有‘宿命通,漏盡通’此處尚不明,請示!21.修多羅22.“朕惟三教之覺民于海內(nèi)也,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這句話出自:()。A、順治皇帝B、康熙皇帝C、雍正皇帝D、乾隆皇帝23.請以比喻和意義相結(jié)合的方式說明:菩提心在相續(xù)中如何生起、護持,以至失壞后如何恢復等過程。24.佛教中將六根與六塵稱之為()。A、三十六處B、十二處C、三十六界D、十二界25.佛家戒定慧三學與儒家定,靜,安,慮得功夫相同否?第3卷一.參考題庫(共25題)1.在修行過程中,為什么要時時提起正知正念,將一切分別邪思轉(zhuǎn)為道用?有時候的一念之差,會導致什么樣的可怕后果?請引用公案加以剖析。2.祈老居士表現(xiàn)個佛教根本之思想,實末學幸甚眾生幸甚。后學信佛有年在拜佛,打坐也有小可經(jīng)驗,奈此句‘正信’與凈信未的‘實’得,所以每每生疑,障礙莫大也。3.“空”是建立在“有”上嗎?4.我們在守持菩薩戒時,什么情況下是墮罪形象、在什么情況下是無墮形象?對此,請以發(fā)生在你身邊的事情具體分析。5.內(nèi)熏外熏6.佛陀成道的地方,因何名為金剛座?空劫時,三千大千世界毀于一旦,為什么金剛座還能懸掛空中?既然如此,它是不是變成常法了?7.為什么說四念處是必修課?8.靜坐與命終時,如遇地藏經(jīng)所云,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引接亡人令落惡道,到時不辨真?zhèn)危蛴蟹鹌兴_現(xiàn)前,如作其真則恐誤前程,如作其偽又失大機會,究竟以何方法應付之乞示?9.在家人如何依師?在遠離善知識的情況下,如何調(diào)伏身心相續(xù)?10.放下萬緣人人都懂,為什么放不下呢?11.宗教不能離開儀式,然觀今日佛法之衰,大皆出于自身教內(nèi)由儀式而演成之形式流弊,致與神道者混雜無異,諸如法會瞎湊熱鬧,游街求福等,而為有識者之垢病,雖曰其亦為有所結(jié)緣功德,然壞佛法者,大皆盡在此事,是乃末法眾生根器如此,今欲弘佛法,又恐誤佛法,是儀式既不可廢,又厭其壞正法之流弊,于此敬請師尊詳為開示。12.觀世音菩薩是食素,普通一般人用雞用肉來敬菩薩,有無關系,有無罪惡呢?是不是會對不起菩薩呢?13.供養(yǎng)14.十六特勝15.佛經(jīng)論中之偈文,通常為何事而作?是否像五言律詩一樣,有一定之規(guī)格和押韻之限制?若讀誦佛經(jīng)論,有心得以作偈文表心意可以嗎?16.凡夫被業(yè)牽引流轉(zhuǎn),故有六道輪回,菩薩被悲心牽引流轉(zhuǎn),悲心所到處,就是菩薩所到之處,如悲心驅(qū)使你到地獄去度生,你就情不能自己的,非去地獄度生不可。否則,你將感到自心有所不安,菩薩有隔陰之迷,以何法保持來生再修行乎,抑或再變成凡夫,若然入六道輪回乎?17.如果有人遇到假上師,形成了師徒關系,將來如何對待這位上師?18.什么是惡名恐怖?19.二解脫20.佛門中的「四大」皆空是指()A、地、水、火、風B、酒、色、財、氣21.在講到各宗教所指時,我們應轉(zhuǎn)變哪些觀念呢?22.徐文明老師認為“無欲之愛”是指慈悲地,平等地,面向眾生有定力之大愛。23.佛陀的法身即是諸法的自性。佛陀說:「見()即見法,見法即見()?!?4.應無所住25.世間有句話“能死在親人的身邊,這是一種幸?!保阌X得這樣死真的很幸福嗎?為什么?第1卷參考答案一.參考題庫1.參考答案:欲望是愛好希求某事某理之總名,但一切事理,自有善惡之不同;眾生性質(zhì),亦有賢愚之區(qū)別。賢者喜善惡惡,愚者喜惡惡善,如火炎上,水就下,自然之勢。各人拒絕厭惡異己之欲望,又奚足怪?宗教家與殺人魔王之欲望,既各異趣,當處反對地位,又何須詫異?2.參考答案: 這是外人對佛教缺乏了解的不適當?shù)脑u價。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狈鸾淌恰傲⒆悻F(xiàn)實,追求長遠”的一種高瞻遠矚的智慧性宗教。佛教的目標體系有世間和出世兩類。世間目標是脫離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爭取轉(zhuǎn)世人天二道和人天之中的富貴、快樂的人天之身。出世目標又分無苦涅槃和成佛兩種。佛教是因果論者,任何一種目標都是建立在實實在在的因緣基礎上的,也就是說來世的優(yōu)勝轉(zhuǎn)世和解脫成佛的目標都是建立在今生今世的道德行為基礎上的。 信教徒的一切行善利眾的道德行為目的雖然是為了來世的幸福和永遠離苦得樂,但善行本身影響到今生今世的生活行為。如利眾行為,目的雖然是來世的幸福,但行為本身對現(xiàn)實社會和眾生有利,也對行為人本身有利,如行善利眾之人,在生活中備受人們的尊敬愛戴。 只關心眼前利益的“近視眼”,目光短淺,缺乏長遠的目標,因此也處理不好眼前的事情。如為眼前的經(jīng)濟利益,瘋狂地破壞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人類生存帶來長遠的危害和不相信死后的善惡報應而肆無忌憚地進行危害人類社會的犯罪行為等,都是愚昧短見的現(xiàn)實例子。 目光遠大的人,為長遠利益著想,會放棄眼前利益,佛教徒為來世和永世的幸福,為眾生的幸福,淡化和放棄自己眼前的利益,正是佛教價值觀的體現(xiàn)。3.參考答案:天道既屬六凡,是尚未曾斷惑。此惑未斷,便是三途之因,一段福盡,當然墮落。并非在天新造惡因所致。至云享受天果,因生生世世所行合乎天道,也不盡然。眾生能一念一行合乎天道,亦必受生天之報。所謂如是因,如是果。歧路指歸所言之事,出于法句譬喻經(jīng)。4.參考答案: 八種無暇之處,包括非人中的四種、人中的四種。非人的四種: 1)地獄:恒時有寒熱的痛苦,根本沒有修行的空閑; 2)餓鬼:整天有饑渴的痛苦,不可能有修行的機會; 3)旁生:有愚癡和被役使的痛苦,也沒有修行的機會; 4)長壽天:在四禪廣果天的附近,轉(zhuǎn)生于此的天人,很多大劫中一直處于禪定,沒有任何意念,故也不會有機會修法。 人中的四種: 1)邊地:轉(zhuǎn)生到偏僻的地方,佛法一點都不興盛,在那里人們把佛教當作神學,甚至有些地方連三寶的名號也聽不到;還有些人,雖然生于佛法興盛的中土,但由于家庭的關系,對佛教一無所知,這些人都沒有修法的機會; 2)佛不出世:雖然沒有轉(zhuǎn)生到偏僻的地方,但佛沒有出世,就像暗劫一樣,也沒有修法的機會; 3)持邪見者:即使轉(zhuǎn)生到佛出世的地方,但相續(xù)中生起了邪見,對佛教的所作所為不相信,這樣也沒有機會修法; 4)喑?。弘m然沒有生起邪見,但自己特別愚癡,怎么聽經(jīng)聞法也沒有思維能力,這種人也沒有機會修法。5.參考答案:論形式,出家圓頂受戒,而著袈裟者為僧,此佛教徒也。帶發(fā)結(jié)髻,而披對襟敞者為道,是道教之徒也。兩者真修行者,皆不茹菸酒諸肉。臺俗喪家,所請之過橋擔經(jīng)舞火之種種游戲之人,名曰壇門,非僧亦非道也。6.參考答案:居士所問,不過假設之言耳,茲就姑問姑答。須知萬法心造,若全世界眾生俱證佛道,此界即是清凈佛土。但與極樂有別,因彼土乃彌陀因地,四八宏愿所成,種種殊勝,皆與其愿合也,倘此土修眾之愿與彌陀合者,亦能如西方所現(xiàn)也。7.參考答案: 引業(yè):牽引有情轉(zhuǎn)生至某處的決定業(yè)。 滿業(yè):引生這一過程所感受苦樂的業(yè)。 在《俱舍論》中,引業(yè)、滿業(yè)有四種不同情況:1)引業(yè)善,滿業(yè)善:轉(zhuǎn)生到善趣中,感受人天快樂,如帝釋天王等;2)引業(yè)惡、滿業(yè)惡:轉(zhuǎn)生到三惡趣中,感受惡趣的各種痛苦,如地獄的眾生;3)引業(yè)善、滿業(yè)惡:轉(zhuǎn)生到人天善趣中,但感受疾病、貧窮、他人威脅等痛苦,諸如欲界中具有痛苦的人天;4)引業(yè)惡、滿業(yè)善:轉(zhuǎn)生到三惡趣中,但在那里享受快樂,諸如閻羅法王以及財豐龍王之子等。8.參考答案: 唯有接觸死亡,深觀生死大事,才能產(chǎn)生修行的動力。9.參考答案: 贊美稱譽會使自心掉舉散亂,瑣事應酬不斷,且損壞自己的厭離心,嫉妒具有福德才學之人,破壞圓滿福慧資糧的法行。10.參考答案: 即善之根本。又稱“善本”、“德本”。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將善以樹根為喻,故名“善根”。如依《俱舍論》所說,則善根是指行者入見道位時,能生無漏智的根本。 無貪、無嗔、無癡三者為善根之體,合稱為“三善根”。貪、嗔、癡三者則為三不善根,或稱“三毒”。又善法為得善果之根本,所以稱為“善根”。11.參考答案:只就學研教義一方面說,并無在家出家范圍,若論禮儀及受戒,則有出家在家之分。12.參考答案:佛教弟子之教字,界線不清,佛教垂今二千數(shù)百年,其代代弟子數(shù)如恒沙,何能各言其長,但論佛在世之弟子,數(shù)亦萬千,如問其長,應提出幾人,方著邊際。茲即廣泛問之,只有廣泛答之,無量世界,無所不見,眾生心念,無所不知,過去未來,如現(xiàn)眼前,飛行自在,化身無量。能將須彌山納芥子中,四王忉利諸天入內(nèi)而不覺,四大海入一毛孔,諸龍鬼神而無嬈,能促一劫為七日,能演七日為一劫,能將三千大千世界,安置掌中,飛往十方,且能擲過恒沙世界,而使一切眾生不動,一口吸盡十方世界所有有諸風,一腹藏盡十方世界劫盡之火,諸如此類,不勝枚舉。13.參考答案: 慈悲觀。14.參考答案: 現(xiàn)在的修行人有兩大違緣:一是散亂,另一個就是嬌弱。15.參考答案: 作者說雖然沒有親見,但有十分確鑿的依據(jù),通過教證理證分析他們之間的不同差別,可以推出佛陀的功德勝過任何天尊。 有關佛陀的功德,在《毗奈耶經(jīng)》、《阿含經(jīng)》、《俱舍論》等大小乘經(jīng)論中都詳細的描述;而諸天尊的功德,從印度婆羅門教、原始教的教義及民間故事中,也可了知他們是什么樣的。對二者的色身、威力、行為進行比較后,我們可以知道誰具功德、誰不具功行,從而抉擇出所應依止的對象。 而以智慧反復觀察,最終可以得論: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中,唯有佛陀找不出任何過失,以法稱論師《釋量論》中的豐富比量可以證明,佛陀才是唯一的量士夫。16.參考答案: 不對。課本中引用了眾多公案,在提醒我們:連偉大的阿羅漢、菩薩、佛陀,顯現(xiàn)上也會感受果報,何況我們凡夫。盡管一切法是空的,但對我們而言,根本沒目犍連那樣境界,既然目犍連都難脫因果,那么我們也應當受因果支配。凡夫畏果,菩薩畏因。這是由于世間眾生愚昧,不知造惡業(yè)會招致普通痛苦,或者說對于因果認識不深,表面知道但明知故犯,這是相當可怕的。因此,大家一定要有因果正見。 個人認為:可以加入從世俗諦和勝義諦進行分析。17.參考答案:這種說法不是全對,也不是全錯。如果把“宗教”理解為純粹的信仰組織,或者信仰文化,就不能包括佛教的內(nèi)容,因此,可以說佛教不同于一般的宗教。漢語“宗教”一詞,從佛教的“教門”和“宗門”而來。佛教稱“圣教”,從“佛教”的本質(zhì)上講,它是一種思想教育體系,內(nèi)容包括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信仰”二字概括不了它的性質(zhì)和全部內(nèi)容。如果從純思辨哲學的角度看,佛教不全是哲學。但說“佛教不是哲學”也不對,因為佛教教理是建立在高度思辨哲學基礎上的,與思辨哲學無法分開,但佛教思辨哲學是從世俗智的角度解釋事理二諦的一種方法,其最終目的是要把思辨中認識到的東西變成直覺經(jīng)驗。思辨只起到認識事理的媒介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佛教不全是哲學,哲學只是佛教的一種認識工具。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佛教是宗教,但又和一般的宗教不同,佛教中有高度思辨的哲學,但佛教不全是思辨哲學。18.參考答案:佛門各了義經(jīng),是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真理在此,舍此即非。19.參考答案: 指世俗菩提心。因為在《華嚴經(jīng)》中用金剛寶來比喻菩提心,金剛寶雖然可以被毀壞,但毀后能立即可以恢復,世俗菩提心也有如是性質(zhì)。如果此菩提心是指登地菩薩才有的勝義菩提心,那是不能毀壞的,用金剛寶比喻很不恰當。20.參考答案:心念經(jīng)是心緣經(jīng),心向外跑是緣外境,此二緣同時而起,應分強弱,緣經(jīng)力強,則經(jīng)文尚能不亂,若緣外力強,經(jīng)文即不清楚矣。21.參考答案: 止:心寧靜下來,如同一面鏡子。 觀:看到實相,看得深廣、準確。觀是體悟,是用心眼來看。22.參考答案:B23.參考答案:每尊佛現(xiàn),其法皆有此四期,不獨釋迦為然。一個世界,同時并無二佛,然一佛滅一佛現(xiàn),其間相距,須經(jīng)百千萬億年,前佛法運,亦分‘正像末滅’,后佛法運,亦分正像未滅,是知滅后起正,正前是滅也。據(jù)上推斷,釋尊未降以前,便是前佛滅法時期,時既滅法,眾生安得有法可聞耶。24.參考答案: 受持五戒的人,時常都有二十五位善神護衛(wèi)其身。25.參考答案: 不對。恭敬佛像可以積累資糧、凈除業(yè)障,而敵人也是一樣,依靠他的損害,自己才有機會修安忍,才能圓滿安忍波羅蜜多的功德。二者都是修行所緣,故應平等恭敬。第2卷參考答案一.參考題庫1.參考答案:教義有藏通別圓,其功藏不及圓,三世諸佛,此處是言藏教,無修無證,是言圓教。再有一義,要居士體參,無念無住無修無證,是個什么?2.參考答案:鸞壇是神道設教之一種,與佛教無關,所謂佛旨者,皆系鸞壇中人假造,或?qū)凫`鬼偽托,其所出鸞語,少明佛學者,類能辨之,居士切勿皂白不分。3.參考答案: 百姓在遇到天災時拜菩薩以求消災。 如湖南湘西地區(qū)逢大旱人們舉行打醮的活動設神壇請僧道做道場,對天念經(jīng)禱告還要抬菩薩游行求雨這種習俗遍及各省。4.參考答案:畜生道中無組織,無文化,無機會遇佛法,亦無其類常作宣傳者,不得心開解脫,故謂之難。所遇之人,又多為宰屠圖利之儈,或為饕餮嗜味之輩,逢佛教放生咒愿者,千不得一,故謂之難。汝為念佛,又作觀想,按經(jīng)義所示,彼當獲得功德,七分之一云。5.參考答案:按中醫(yī)有云,陽氣浮越,則多夢火或身飛;陰氣凝重,則多夢水或身墮。少年時陽氣盛故常浮越;老年時陽氣漸衰,故或凝滯。此系生理之關系。若多靜心念佛,力避情感,久之,當另換境界,甚或無夢。6.參考答案: 修行從自己開始,個人是點,家庭是線,社會是面,法界是空間。7.參考答案: 一乘就是一佛乘,圓教就是圓滿之教,在大乘中,一乘圓教是窮極的實教。8.參考答案: 佛陀、菩薩、佛菩薩的行為、菩提果。9.參考答案: 懺,乃“忍”的意思,即請求他人忍罪?;?,追悔,悔過,即追悔過去之罪。禪宗主張不注重懺悔的形式和儀式,強調(diào)個人的心性明凈,稱之為“無相懺悔”。10.參考答案:念佛之法,以身心調(diào)暢,方能靜能定,故方式不一。默念亦是其中一種,能治散亂,用之安適,不必再改。11.參考答案:此在施教之人,能觀眾生根器,因機說法耳。非謂眾生自知契合何種法門,而能自選法門也。然眾生倘能與諸法門得一輪廓,必有其一合乎心理,是時亦可自選也。12.參考答案: 名和實并不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名稱和事物若有必然的聯(lián)系,那么: (1)沒有名稱就該沒有事物,沒有名稱的概念,就該沒有事物的概念,但事實恰恰相反,世界上有許多無名之物,幼兒和聾啞人的意識中沒有名稱的概念,卻有事物的概念。 (2)一物名稱應該只有一種,一物不應有多種名稱(含義不同的名)。既然一物可以有多種名稱,其物與名稱就沒有本質(zhì)的聯(lián)系。 (3)一名應該只代表一種事物,不應該有一名多物的現(xiàn)象,既然一名可指多種事物,其名稱就沒有確定的內(nèi)容。例如“張秀蘭”這個名字,全國有多少?學術上確定的名稱也很難說。名稱的隨意性很大。13.參考答案:八大地獄。奈落是梵語,華譯為地獄。14.參考答案: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15.參考答案: 要以佛法來研究佛法,這是印順長老的一句話。因為佛法講的就是無常,要以無常的法印來看待佛教與佛法的流傳與演變。當你能夠站在這樣的立場,當你有一天體悟到原始佛法、法味的珍貴,這時也能夠以無限的胸襟,來包容一切的宗派、宗教。大家能夠以佛法來研究佛法,了悟整個世間的常態(tài),就是無常與變異、演變。那么佛法當一講出來就落入文字相,就沒辦法不受世間的影響,因此經(jīng)典有經(jīng)典的好處,但是也有一定的弊病,都是沒有辦法避免的,因為世間就是這樣無常變異??!16.參考答案: 說實相是超越二元對立的,是自我消失,無明永盡,是溶入一體世界的展現(xiàn),是慈悲與智慧的展現(xiàn)。因此佛陀很感慨的講,不是我跟眾生爭,是世間人與我爭,我只是如實敘述真理實相而已,我沒有跟眾生對立,我沒有批判的那種意味。批判是仍然處在二元對立當中,是我是、我能、我慢的展現(xiàn),是自我的展現(xiàn),是煩惱眾生所為。如果說實話、說真理、說實相的人,跟你原來預先所了解的觀念不同,就認為人家在批判,就認他是錯的,你就隨緣嗎,那就任他誹、任他謗,把火燒天徒自累。17.參考答案: “雙運”是“兩種法合修”之義。這個名詞不是密宗的發(fā)明,在顯宗經(jīng)論中也用得很廣泛,如悲智雙運、色身和法身雙運、止觀雙運、智慧方便雙運、見行雙運等等。 在密法中,“雙運”一詞也有多種含義,如在《密集金剛續(xù)》中,把宇宙和生命陰陽二極現(xiàn)象共分為25類,如無形的空間和有形的大地,太陽和月亮,白晝和黑夜,流動之物如水風和靜止不動之物如山岳,有和空,肉體和意識,精和血,氣和脈,體內(nèi)和體外,粗分肉身和粗分意識,細分肉身和細分意識等等都是兩兩相對、彼此相依相合的雙運現(xiàn)象; 世俗勝義二諦稱為根雙運,大悲心和見空智慧稱為道雙運,色身和法身稱為果雙運,大樂心和見空智慧稱為樂空雙運,幻身和光明心稱為二諦雙運,佛的有形色身和無形智慧法身稱為果地雙運,還有破斷雙運,證悟雙運等等。而密法“雙運成就”指的就是幻身和光明心雙運成就。18.參考答案: 這是非常愚癡的說法!如果你有釋迦牟尼佛功德的億萬分之一,這也是可以,但可能不會有的。佛陀在漫長的時間中,變成外道、婆羅門、仙人、非人、旁生等,他的安忍心是怎么樣修的,慈悲心是怎么樣修的,布施心是怎么樣修的?不說別的,看一看麥彭仁波切著的《釋尊廣傳》中佛陀因地時的公案,哪個人能比得上?19.參考答案: 1.指真如的理體獨一無二。 2.專心。20.參考答案:通曉過去若干世之生死來去,曰宿命通。煩惱已盡,不在漏落輪回,曰漏盡通。21.參考答案: 指佛教經(jīng)典。所指有二: (一)為一切佛法之總稱。 (二)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之第一類,此時又意譯為契經(jīng)、正經(jīng)、貫經(jīng)。本意指由線與紐串連花簇,引申為能貫串前后法語、法意使不散失者。亦即契于理、合于機,貫穿法相攝持所化之義。就文體與內(nèi)容而言,佛陀所說之教法,凡屬直說之長行者,皆屬于修多羅。22.參考答案:C23.參考答案: 比如說買空調(diào),我們先要覺得它對日常生活有用,才會想買,這就是了知它的“功德”。若要買的話,肯定要弄清它的質(zhì)量,這相當于菩提心的“本體”??照{(diào)有多少種類型,是國產(chǎn)的、還是進口的,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的標價,根據(jù)自己的財力選擇適當?shù)膬r格,如果經(jīng)濟狀況不好,買價格高的也許力不從心,同樣的道理,菩提心的分類中,講了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作為凡夫人,只能付得起世俗菩提心的價錢,想“買”勝義菩提心,自己的資糧暫時不夠。 知道了質(zhì)量和價格以后,下一步就要開始買了,買的時候,有些問題我們不得不考慮:從對境上講,空調(diào)的廠家信譽度怎么樣、資金實力是否雄厚,這相當于受菩提心對境的善知識;考慮買了空調(diào)后,自己的住宅或身體能不能適應,這相當于受持者的身份具不具足,到底是以七種別解脫戒為基礎,還是一般眾生都可以接受,這是對自身的考慮。 一旦自己和對方的條件已經(jīng)具足了,購買的方式有幾種選擇——可以打電話讓廠家送貨,可以親自去公司挑選,可以托別人的關系購買,同樣,我們受持菩提心的時候,可以依靠善知識傳授儀軌,也可以通過自己的觀想,這是受持的方法。 空調(diào)買到了,在使用的過程中怎樣保護,這相當于我們獲得了菩薩戒以后,怎樣在日常行為中護持。 最后,如果空調(diào)壞了,是要重新買、還是維修,同樣,如果我們相續(xù)中的菩提心失毀了,是重新受持還是通過懺悔來“維修”,這些我們也必須要了解。24.參考答案:B25.參考答案:在用功行程上,可云大致相似。佛家之慧云何,儒家之得何指,則有別矣。第3卷參考答案一.參考題庫1.參考答案: 只有如此,才能不背離正法。 有時候一念之差,便墮落,造成生生世世的痛苦、遺憾。順治皇帝在《出家偈》中也說:“黃袍換得紫袈裟,只為當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他以身著黃袍的帝王之軀,換去了身披紫袈裟的出家之命,這也不是無緣無故的,究其原因,完全歸咎于他當初的一念之差。崇禎皇帝的公案也莫不是如此。 因此,大家在修行過程中,務必要經(jīng)常觀察自己,盡量把心轉(zhuǎn)為道用。如今依靠良師益友的助緣,我們暫時擁有了修法的時機,但凡夫的想法沒什么恒??尚诺模室欢ㄒ挂岳^日勤奮修法,活到才,修到老。2.參考答案:三藏十二分教,昭昭在世,尚不足耶?禪凈密律,古今依而成就者,何止萬千,非根本乎?應知現(xiàn)下縱一齊出現(xiàn)萬佛,說法還是如此,若離此而說其他,便是魔語!大德,大德,區(qū)區(qū)冒昧而進一言,心性之學,必經(jīng)宗匠指點,否則亦可向文字中研討,或能正正知見,思得幾分受用,尚靠幾分功夫。若以無友寡聞,文義不達,自在暗中摸索,井底撈月,不但明心見性,即討少分消息,也恐要在驢年。3.參考答案: 不是。 因為“空”不容易看到,只好通過“有”來體會,“有”是在“空”的里面。4.參考答案: 如果是好心好意,那么即使外表行為顯得為非作歹,也只是墮罪的形象;如果居心不良,那么即使行為上顯得多么道貌岸然,也是無墮的形象。5.參考答案: 內(nèi)熏:眾生心中,皆有本覺之真如,此本覺之真如熏習無明,使妄心厭惡生死的痛苦,而祈求涅槃之快樂,此情形謂之“內(nèi)熏”。 至于佛菩薩的一切教法,以及行者自身的修行,都叫做“外熏”。6.參考答案: 據(jù)《大唐西域記》記載,賢劫千佛在成佛之前,皆要坐于此處入金剛?cè)Φ?,摧毀三界的煩惱障和所知障而大徹大悟,由于入于金剛定的緣故,此地稱為金剛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即使在空劫時,此地也不毀壞,像懸桶般掛在空中,猶如金剛一樣堅固,因而叫做金剛座。 空劫時,三千大千世界毀于一旦,金剛座仍能懸掛空中的原因有二: 一、因為它是金剛所成,堅硬無比。 二、是仙人不可思議的發(fā)愿力所致。 不會變成常法,此處所說的意思,并不是它永遠不毀壞,只不過是長時間長久,或許數(shù)劫中不壞,而不是說一直常有。如果是常有,它最初就不可能由因緣而成,最終也將永遠存留于世。當然,金剛座的堅固,確實超過世間其他的堅硬物體,不會幾百年、幾千年就毀壞了。7.參考答案: 八萬四千法門的核心都是導向四念處,它是聞、思、修、證的總結(jié)。要開悟證果,必須修四念處。8.參考答案:命終接引,其事非一;有接引往佛國者,來接者為佛及菩薩。有接引往天道者,來接者則為天眾,有接往神鬼道任職者,來接者定屬神鬼。各人父母來接,須先曉父母現(xiàn)在何道,方能定其升墮。然父母來接,可決其非佛國,既如是矣,何必問其真?zhèn)危蛘鎮(zhèn)慰偸菈櫬湟?。后段之間,修凈業(yè)者,如是因,如是果,則真者十之八九,偽者或偶有之耳。修他法者,果非其因,則真?zhèn)未箜毐嬉印?.參考答案: 這是一個根本問題。菩提道次里,第一個就是親近善知識,也就是找到一個很好的老師。因為佛法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不是像有些人講的那樣,我在夢中,佛給我傳了法了,這些亂七八糟的說法,我們藏傳佛教不承認這種說法。必須是真正有傳承的老師,藏傳佛教里皈依論中的老師,是放在三寶之首的。有些人說藏傳佛教是四皈依,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只有三皈依。自己的上師是代表佛、代表佛法、代表僧人的,他是匯集三寶于一身的。為什么把皈依上師放在第一位呢?因為佛陀圓寂2500多年了,在此期間,佛法就是靠大善知識們一代代傳下來的,所以我們要學佛就離不開善知識。 如何皈依師?按菩提道次要把這個問題講清楚也分好幾個方面。首先,要尋找一個合格的上師,一個上師的戒行、品德必須是能夠作為自己師傅的;其次就是要懂得佛法的,有傳承的。所以過去藏傳佛教里面講,老師要傳法時,需要考察學生十二年,學生也要用十二年的時間來考察老師,考察他的品德、他的證量、他的學問、他的傳承、他的慈悲心等等,很多方面都需要考察。如果弄錯了上師,就如同走路第一步就走錯了,一步錯就是步步錯,所以非常重要。親近善知識在菩提道次里是入道之門,這個決不能弄錯,一定要慎重地來尋找上師,如法皈依上師。 佛陀在圓寂時,弟子們問:“佛陀您圓寂了以后,我們以何為師?”佛陀說:“以佛法為師?!狈鹜邮沁@樣說的,佛法就是老師。我們有三藏佛經(jīng),一代一代許多善知識的著作。這也可以作為師來學習、皈依。遠離善知識的情況下,自己能夠找到一些非常好的、可信的書來學習,這樣也可以。因為大乘佛教里的菩薩戒,沒必要一定有人來傳,可以在佛像前發(fā)心受戒。菩薩戒這樣是可以的,但僧人戒和密戒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作為人身的老師來傳授。希望大家多看《菩提道次第廣論》。還有我翻譯的《菩提道次心傳錄》里,二分之一的篇幅就是在介紹親近上師。10.參考答案: 一般人是放下自己所能放下的,很多放不下的還是放不下。在未體證真理實相之前,就放下了,那是嘴上說說,在自欺欺人。尤其是對生命的抓取,對自我的執(zhí)著,只有借助法界大自然的力量才能消除。11.參考答案:自必先通佛法,始有所弘,所弘者法,無法何由弘。生所舉者,只儀式與形式,是弘法范圍之一節(jié)目。如商店之廣告,戲劇開首之鑼鼓。廣告背后須有貨品,鑼鼓以后須有歌舞。如無貨品而發(fā)廣告,無歌舞空敲鑼鼓,乃是欺人,而又破壞自己。是故兩者,今日有相需必要,惟人才高低不一,如手與足,有工作者,有走路者,要量才自取一途而已,果有真法矣,不宣傳亦自興盛。12.參考答案:觀音大慈大悲,視六道眾生,皆同己子,殺生既違觀音之心,自然是對不起,殺生如不是罪惡,放生便是罪惡矣。13.參考答案: 供給資養(yǎng)之義,又作“供”、“供施”、“供給”、“打供”等。即以飲食、衣服等物供給佛法僧“三寶”、父母、師長、亡者等??偫üB(yǎng)物之種類、供養(yǎng)方法、供養(yǎng)對象等,有各種不同之分類。初期教團所受之供養(yǎng)以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為主,稱為“四事供養(yǎn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