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八年級語文期末鞏固復習12:文言文閱讀(原卷+解析)_第1頁
2023年八年級語文期末鞏固復習12:文言文閱讀(原卷+解析)_第2頁
2023年八年級語文期末鞏固復習12:文言文閱讀(原卷+解析)_第3頁
2023年八年級語文期末鞏固復習12:文言文閱讀(原卷+解析)_第4頁
2023年八年級語文期末鞏固復習12:文言文閱讀(原卷+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2023年八年級語文期末鞏固復習12:文言文閱讀(原卷+解析)鞏固復習12:文言文閱讀

一、(2022春·上海寶山·八年級??计谀╅喿x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題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下列對上述文段的理解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反映的都是古人對理想社會的向往與追求。

B.“世外桃源”是對“大同”社會生活風貌的藝術(shù)再現(xiàn)。

C.文側(cè)重于議論,而文則側(cè)重于記敘和描寫。

D.都暗示了文中的言論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2)上述文段,的是西漢時的____(人名),選自《_______》

(3)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①選賢與能()②尋病終()

(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的畫線句。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D

(2)戴圣陶淵明集

(3)同“舉”,選拔隨即,不久

(4)(桃花源中人)竟然不知道有個漢朝,更不必說魏朝、晉朝了。

(1)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D.有誤。《大道之行也》是為闡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模式而作。此文首先概括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其次闡釋了“大同”社會的理想模式;最后拿現(xiàn)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進一步闡釋“大同”。《桃花源記》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xiàn)實和理想境界聯(lián)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xiàn)了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xiàn)實生活不滿。兩文并未明確表明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故選D。

(2)本題考查文學常識。

《大道之行也》是出自西漢禮學家戴圣編著的《禮記》中的一篇散文。此文是為闡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模式而作。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作品以虛構(gòu)的方式,描繪了一幅沒有戰(zhàn)亂,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勞動、平等自由,道德淳樸、寧靜和睦的社會生活圖景——桃花源,寄托了美好的社會理想。

(3)本題考查文言文詞語含義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結(jié)合語境推斷詞語的含義。

(1)句意為: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與:同“舉”,選拔。

(2)句意為:不久因病去世了。尋:隨即,不久。

(4)本題考查文言文語句翻譯。

重點詞語一定要翻譯準確,尤其注意一些關(guān)鍵詞的特殊用法,如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結(jié)合上下文,語句通順,語意、語氣不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語有:

乃:竟然。無論:更不必說。

二、(2022春·上海奉賢·八年級校考期末)閱讀選文,完成問題。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1)出自柳宗元寫的_____一文,選自_____寫的《賣炭翁》一詩。

(2)解釋加點字。

①以其境過清

②系向牛頭充炭直

(3)下列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文描寫小石潭岸勢時,運用了比喻與夸張的修辭手法,讀來形象生動,趣意橫生。

B.詩用一問一答的寫法,勾勒出了宮使及其爪牙由遠及近而來、囂張跋扈的風姿。

C.文中所記的是小石潭幽深凄清的景致,這是一篇游記,所以他“記之而去”。

D.詩中老翁所惜的是那一車千余斤的炭,“惜不得”表述了他難言的悲憤與辛酸。

(1)《小石潭記》白居易

(2)①因為;②同“值”,價值。

(3)D

(1)本題考查文學常識積累。

《小石潭記》唐代柳宗元散文,《永州八記》之一,記敘了游玩的整個過程,以優(yōu)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寄托了凄切抑郁的情感。

《賣炭翁》唐代詩人白居易創(chuàng)作的《新樂府》組詩中的一篇。此詩以個別事例來表現(xiàn)普遍狀況,描寫了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腐敗本質(zhì),對統(tǒng)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了有力的鞭撻與抨擊,諷刺了當時腐敗的社會現(xiàn)實,表述了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1)根據(jù)題干“出自柳宗元寫的”的提示,結(jié)合選文“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可知此處填《小石潭記》;

(2)根據(jù)“《賣炭翁》一詩”的提示,結(jié)合選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可知,此處填“白居易”。

(2)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為:因為這里的環(huán)境太凄清。以:因為。

(2)句意為: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炭的價錢了。直,同“值”,價值。

(3)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A.有誤,根據(jù)文①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可知,此處沒有運用夸張的手法;

B.有誤,根據(jù)“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可知,描繪了宮使及其爪牙由遠及近而來、囂張跋扈的樣子,用“風姿”形容宮使及其爪牙囂張跋扈的樣貌,褒貶不當;

C.有誤,根據(jù)文②段“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結(jié)合被貶經(jīng)歷可知,“記之而去”的原因,并不是因為這是一篇游記,而是凄清的環(huán)境觸發(fā)了他落寞悲戚之感;

故選D。

參考譯文

那得意忘形的騎著兩匹馬的人是誰???是皇宮內(nèi)的太監(jiān)和太監(jiān)的手下。太監(jiān)手里拿著文書,嘴里卻說是皇帝的命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jiān)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無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炭的價錢了。

三、(2021春·湖南岳陽·八年級期末)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林嗣環(huán)《口技》

(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其情態(tài),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魏學洢《核舟記》

3.根據(jù)選文填上空。

甲、乙兩個文段都選自清代人_______編選的筆記小說《___》。甲文段以“__”字為核心,突出了民間藝人口技表演的高超;乙文段圍繞“___”一詞,表現(xiàn)了王叔遠微雕技藝的精湛。

4.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會賓客大宴會:____

(2)罔不因勢象形罔:__

(3)施八尺屏障施:________

(4)為宮室為:____

5.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②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6.甲文段除對民間藝人進行直接描寫外,還運用了側(cè)面烘托的手法,請找出文段中側(cè)面描寫的句子,并說明其作用。

3.張潮虞初新志善奇巧4.適逢,正趕上無,沒有安放,設(shè)置做,雕刻5.(1)全場立刻肅靜,沒有一個敢高聲說話的。

(2)他曾經(jīng)送給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蘇軾乘船游赤壁。6.滿坐寂然,無敢嘩者。說明口技表演者技術(shù)高超,開口便能吸引聽眾。

3.本題考查文學常識及內(nèi)容理解。

《口技》是清代文學家林嗣環(huán)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寫的是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表演者用各種不同的聲響,逼真地摹擬出一組有節(jié)奏、有連續(xù)性的生活場景,表現(xiàn)了三個場面:一家四口人由夢而醒,由醒而夢,火起后眾人的慌亂惶恐。全文語言簡練細膩,形象傳神,結(jié)構(gòu)層深迭進,呼應有方,生動地表現(xiàn)了口技藝術(shù)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藝。選自清代張潮編選的筆記小說《虞初新志》。

《核舟記》是明朝文學家魏學洢創(chuàng)作的一篇說明文。此文細致地描寫了一件微雕工藝品——“核舟”的形象,其構(gòu)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國古代雕刻藝術(shù)的卓越成就,表述了對王叔遠精湛技術(shù)的贊美,以及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的高度贊揚。選自清代張潮編選的筆記小說《虞初新志》。

甲文段中的“善”點明了口技者的技藝高超,在表演完后才發(fā)現(xiàn)屏障不過只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而已。乙文段中圍繞“奇”展開,點明了王叔遠微雕技藝的精湛,能夠根據(jù)木頭原來的樣子雕刻成各種形狀。

4.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正趕上有戶人家宴請賓客。會:適逢,正趕上;

(2)句意:沒有一件不是根據(jù)木頭原來的樣子雕刻成各種形狀的。罔:無,沒有;

(3)句意: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屏風。施:安放,設(shè)置;

(4)句意:雕刻出宮殿。為:做,雕刻。

5.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1)坐:同“座”,座位,這里指座位上的人;寂然:安靜的樣子;嘩:喧嘩,大聲說話。

(2)嘗:曾經(jīng);貽余:贈我;蓋:表示推測的句首語氣詞;泛:泛舟,坐船游覽。

6.本題考查描寫方法。側(cè)面描寫是指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huán)境的描繪來表現(xiàn)所要描寫的對象,以使其鮮明突出,即間接地對描寫對象進行刻畫描繪。

甲文“滿坐寂然,無敢嘩者”為側(cè)面描寫,其意思是:全場立刻肅靜,沒有一個敢高聲說話的。通過眾人安靜下來準備聽口技,不敢大聲說話來展現(xiàn)表演者技術(shù)高超,一下子便能吸引聽眾。

(甲)參考譯文:

京城里有個擅長表演口技的人。正趕上有戶人家宴請賓客,在大廳的東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屏風,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屏風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眾多賓客圍繞著屏風而坐。一會兒,只聽見屏風里面醒木一拍,全場馬上靜悄悄的,沒有人敢大聲說話。

四、(2022春·廣東江門·八年級統(tǒng)考期末)

北冥有魚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怒而飛/一怒而諸侯懼

B.志怪者也/處處志之

C.安知魚之樂/安能辨我是雄雌

D.請循其本/本在冀州之南

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9.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北冥有魚》一文中,筆下的大鵬是一個碩大無比、力大無窮、志存高遠、善借長風的形象。

B.《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雖然惠子與莊子的性格、氣質(zhì)不同,但從辯論結(jié)果可見,他們對事物的思維方法與認識結(jié)論,是完全一致的。

C.莊子從魚兒自由活潑的生命狀態(tài)中,由衷地感到了愉悅,他堅持認為魚兒快樂,其實是他自己愉悅心情的反映。

D.《莊子》善于運用寓言對所論述的抽象事理進行形象化的比擬,想象雄奇瑰麗,語言靈動而有氣勢。

7.C8.(1)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jié)果。

(2)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9.B

7.考查一詞多義的理解。

A.怒:奮起的樣子,這里指鼓起翅膀/發(fā)怒;

B.志:記載/做;

C.安:均為疑問代詞,怎么,哪里;

D.本:最初/原本,本來;

故選C。

8.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及句式理解,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達到詞達意順即可。

(1)句重點詞語:野馬,指游動的霧氣;生物,概指各種有生命的東西;息,這里指有生命的東西呼吸所產(chǎn)生的氣息;相,互相;吹,吹拂。

(2)句重點詞語:子,你;固,本來;非,不是;全,完全,完備。

9.考查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辨析。

B.“他們對事物的思維方法與認知結(jié)論是完全一致的”錯誤?;葑优c莊子的思想角度不一樣,莊子從主觀角度認識世界,而惠子從客觀角度認識世界?;葑恿q,拘泥于事物的真實性;莊子巧辯,超然于物事之外;

故選B。

五、(2021春·陜西咸陽·八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兩段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節(jié)選自《北冥有魚》)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響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節(jié)選自《莊子·大宗師》)

響:吐口水。

10.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1)北冥有魚()(2)志怪者也()

(3)魚相與處于陸()(4)與其譽堯而非桀也()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組是()

A.鵬之背皆物之情也

B.其名為鯤其有夜旦之常

C.化而為鳥而伯樂不常有

D.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力惡其不出于身也

12.請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2)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13.文體現(xiàn)了莊子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請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進行分析。

10.同“溟”,海。記載。一起。稱道,稱贊。11.A12.(1)當它奮發(fā)起飛的時候,翅膀就像懸掛在天空的云。

(2)用唾沫相互潤濕,不如將過去江湖里的生活徹底忘記。13.莊子的人生態(tài)度是豁達的,他認為“死生,命也”,它就像晝夜的不停運行一樣,是天地自然的規(guī)律,人對自然規(guī)律是無法干預的。(意近即可)

10.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字詞??山Y(jié)合句意推斷詞義。

(1)句意: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條魚。冥:通假字,同“溟”,海;

(2)句意:記載怪異事情的書。志:記載;

(3)句意:魚兒困在陸地上依偎在一起。相與:一起;

(4)句意:與其贊譽唐堯的圣明而非議夏桀的暴虐。譽:稱贊,稱道,贊譽。

11.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

A.都是助詞,譯成“的”;

B.代詞,代鳥/助詞,可不譯;

C.表示承接的連詞,可不譯/表示轉(zhuǎn)折的連詞,但;

D.到,動詞/出自于,介詞。

故選A。

12.本題考查翻譯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調(diào)整,達到詞達句順。

(1)句中注意重點字詞“怒(振翅而飛),若(像)”要理解正確;

(2)句中注意重點字詞“相(相互),以(用),忘(忘記)”要理解正確。

13.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nèi)容與情感。

結(jié)合文“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可知,莊子認為人的生死都是命中注定,是天地之間的自然規(guī)律,誰都不可以避免,也無法左右,可見他豁達的人生觀。

參考譯文:

死和生均非人為之力所能安排,猶如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樣永恒地變化,完全出于自然。有些事情人是不可能參與和干預的,這都是事物自身變化的實情。泉水干涸了,魚兒困在陸地上相互依偎,互相大口出氣來取得一點濕氣,以唾沫相互潤濕,不如將過去江湖里的生活徹底忘記。與其贊譽唐堯的圣明而非議夏桀的暴虐,不如把他們都忘掉而融化混同于“道”。

六、(2021春·湖北黃石·八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jiān)河侯。監(jiān)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耶?’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14.下列句中加點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安知我不知魚之樂(竟然)B.請循其本(遵循)

C.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照看)D.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使……活)

15.給乙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B.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C.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D.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16.下列對文段內(nèi)容理解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莊子與惠子的辯論是圍繞“人能否知魚之樂”的論題展開的。

B.乙文中莊子假托鮒魚之口,暗諷了監(jiān)河侯為富不仁,卻又假裝慷慨。

C.甲乙兩文都采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將辯論引向深入。

D.甲文通過對話表現(xiàn)人物的機智善辯,乙文則以寓言故事來說理。

17.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2)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14.D15.B16.C17.(1)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

(2)你卻說出這樣的話來,還不如早一點到干魚市場來找我!”

14.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A.句意: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安:怎么;

B.句意:請追溯話題本源。循:追溯;

C.句意:我回頭看,發(fā)現(xiàn)車轍里有條鮒魚在那兒。顧:回頭看。

故選D。

15.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結(jié)合語法,然后斷句。

句意:好,我將要得到封地的租金,那時我借給你三百金,可以嗎?

根據(jù)句意斷為: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故選B。

16.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C.有誤,莊子向監(jiān)河侯借糧食以解“饑餓之急”,監(jiān)河侯卻假裝慷慨,說得到封地的租金再借錢,莊子巧用鮒魚急需“斗升之水”活命卻要等“西江之水”,運用類比的手法,諷刺監(jiān)河侯為富不仁,假裝慷慨;

故選C。

17.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1)子:你;固:本來;全:完全、完備;

(2)乃:卻;曾不如:還不如;索:尋找;肆:市場。

參考譯文:

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鰷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被菔┱f:“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追溯話題本源。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jīng)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啊?!?/p>

莊周家境貧寒,所以就找監(jiān)河的官去借糧。監(jiān)河官說:“好,我將要得到封地的租金,那時我借給你三百金,可以嗎?”莊周生氣變了臉色,說:“我昨天來的時候,聽到有人在道路中間呼喊。我回頭看,發(fā)現(xiàn)車轍里有條鮒魚在那兒。我問它:‘鮒魚!你是什么人?’鮒魚回答說:‘我是海神的臣子,您能否用一點水來救活我嗎?’我說:‘好,我將往南去拜訪吳王和越王,引來西江的水救你,怎么樣?’鮒魚生氣變了臉色,說:‘我失去了我常處在的水,沒有地方安身,我只要一點水就能活了,你竟然這樣說,還不如早點到賣干魚的店里去找我!’”

七、(2021春·陜西西安·八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弧皩W學半”,其此之謂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①于學。”其此之謂乎!

①典:常。

18.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1)雖有至道()(2)教然后知困()

(3)學學半()(4)人不學,不知道()

19.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其”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其此之謂乎

A.不知其善也B.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C.其真不知馬也D.欲窮其林

20.請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21.甲乙兩文論述的重點各有側(cè)重,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兩文論述的重點分別是什么。

18.最好的。困惑。同“敩”,教導。道理。19.C20.(1)認識到了自己學問的不足,這樣之后才能自我反思。

(2)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管理人民,總會將興辦教育作為首要任務(wù)。21.甲文:教與學的關(guān)系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乙文: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

18.本題考查文言實詞。

(1)句意為:即使有最好的道理。至:最好的;

(2)句意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困:困惑;

(3)句意為:教人是學習的一半。學:同“敩”,教導;

(4)句意為:人如果不通過學習,就不會明白人生宇宙的各種道理。道:道理。

19.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例句句意為: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其:副詞,表推測,大概;

A.代詞,它的;

B.代詞,它的;

C.副詞,表推測語氣,大概;

D.代詞,這;

故選C。

20.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

(1)重點字詞:知:認識,了解;然:這樣;自反:自我反思;

(2)重點字詞:是故:因此;君:統(tǒng)治,管理;為:作為。

21.本題考查文章內(nèi)容理解。

甲文:根據(jù)“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學相長也”可知,甲文側(cè)重于論述教與學的關(guān)系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乙文:根據(jù)“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念終始典于學”可知,乙文側(cè)重于論述學習的重要性。

參考譯文:

玉石如果不加琢磨,就不會成為可用之器;人如果不通過學習,就不會明白人生宇宙的各種道理。因此古代的君主在建立國家、統(tǒng)治百姓的時候,總是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渡袝返摹秲睹菲f:“要始終如一地注重學習。”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八、(2022春·廣東深圳·八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的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卓茂嘗出門,有人認其馬。茂問之曰:“子亡馬幾何時矣?”對曰:“月余日矣?!泵旭R數(shù)年,心知非是,解以與之,而自挽車而去。將去,顧而謂曰:“若非公馬,幸至丞相府歸我?!彼?,馬主別得亡者,乃詣丞相府歸馬。

(出自《后漢書·卷二十五·卓茂傳》,有改動)

22.解釋加點的字。

(1)講信修睦()

(2)男有分()

(3)卓茂嘗出門()

(4)顧而謂曰()

23.翻譯下面的句子。

(1)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2)若非公馬,幸至丞相府歸我。

24.選出表述不正確的一項()

A.甲文中所描述的大同社會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人盡其力,物盡其用,全民保障,社會和諧,天下太平”等方面。

B.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與甲文中的觀點相呼應。

C.《禮記》戰(zhàn)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匯編,相傳是西漢經(jīng)學家戴德編纂的,稱為“大戴《禮記》”。

D.“茂有馬數(shù)年/心知非是/解以與之/而自挽車而去”這句斷句無誤。

25.請聯(lián)系甲、乙兩文的內(nèi)容,分析卓茂的處世為人與儒家奉行的大道理想的相通之處。

22.修:培養(yǎng)分:職分,職守嘗:曾經(jīng)(曾)顧:回頭看(看,視等均可)23.(1)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

(2)如果發(fā)現(xiàn)這匹馬不是您丟失的,希望您到丞相府還給我。24.C25.儒家奉行的大道理想,要求“講信修睦”,卓茂“心知非是”,仍“解以與之”,可見他全然信任他人,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睦氣氛。

22.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

(1)句意:(人人)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氣氛。修:培養(yǎng)。

(2)句意:男子有職務(wù)。分:職分,職守。

(3)句意:卓茂一次曾經(jīng)從相府走出來時。嘗:曾經(jīng)。

(4)句意:他回頭對那人說。顧:回頭看。

23.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

(1)矜:同“鰥”,老而無妻的人。孤:幼而無父的人。獨: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殘疾人。皆:都。養(yǎng):供養(yǎng)。

(2)若:如果。非:不是。至:到。

24.考查內(nèi)容理解、文學常識、斷句。

C.《禮記》相傳是西漢經(jīng)學家戴圣編纂的。

故選C。

25.考查比較閱讀。

根據(jù)甲文中的“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可知,儒家奉行的大道理想,要求“講信修睦”,即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的氣氛。

根據(jù)乙文中的“茂有馬數(shù)年,心知非是,解以與之”可知,卓茂明明知道這匹馬是自己的,但仍把馬給了對方,只是提醒對方,如果不是您的馬,請到丞相府還給自己。從這個細節(jié)當中,可以看他全然信任他人,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和諧,哪怕自己蒙受損失。

參考譯文:

卓茂一次曾經(jīng)從相府走出來時,有人指認他騎的馬是自己的。卓茂問他說:“您的馬遺失多久了?”那人答道:“大約有一個多月了!”卓茂有那匹馬已經(jīng)多年,他心里知道這馬不是那人的,但還是解開韁繩將馬牽給對方,自己挽車離去。將要離開時,他回頭對那人說:“如果發(fā)現(xiàn)這匹馬不是您丟失的,請您到丞相府還給我!”隔了幾天,那位馬的主人找到了自己丟失的馬,于是他便到丞相府歸還卓茂的馬。

九、(2022春·陜西咸陽·八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華章藻蔚①,非矇瞍②所玩;英逸之才,非淺短所識。聰鑒③不足,則俊民與庸夫一概矣。夫以玉為石者,亦將以石為玉矣;以賢為愚者,亦將以愚為賢者矣。以石為玉,未有傷也;以愚為賢者,亡之診④也。蓋診亡者,雖存而必亡;猶脈死者,雖生而必死也。悲夫!

(節(jié)選自《抱樸子外篇·擢才》)

①藻蔚:光彩鮮艷的樣子。②矇瞍:盲人。③聰鑒:鑒別人物的才智。④診:征兆。

26.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1)駢死于槽櫪之間()

(2)以賢為愚者()

2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項是()

A.馬之千里者夫以玉為石者

B.而伯樂不常有雖存而必亡

C.策之不以其道以石為玉

D.其真無馬邪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28.請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9.甲乙兩文結(jié)尾分別在“嗚呼”“悲夫”什么?都傳遞出怎樣的情感?

26.一起,一同。賢能的人。27.B28.想要和平常的馬一樣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9.甲文感嘆人才被埋沒,乙文感嘆如果不識人才就會滅國。兩文都表述了對人才被埋沒的憤慨(憤懣、悲嘆)。

26.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駢:一起,一同。

(2)句意:把賢者當作愚人的人。賢:賢能的人。

27.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代詞,……的馬/助詞,表判斷;

B.連詞,表轉(zhuǎn)折,但是/連詞,表轉(zhuǎn)折,但是;

C.介詞,按照/介詞,把;

D.助詞,加強詰問語氣/代詞,他們的;

故選B。

28.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且,況且、尚且;欲,想要;等,一樣;安,表反問,怎么。

29.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甲文“嗚呼”后的內(nèi)容是“其真無馬邪?”,其意思是: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聯(lián)系“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其真不知馬也”可知,并非是沒有千里馬,而是沒有識得千里馬的人,沒有用正確的方法鞭策他的人,所以才不被世人所識,最終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以“千里馬”喻指有才能的人,以“奴隸人、食馬者”喻指統(tǒng)治者,以反問的語氣,感嘆人才被埋沒,表述了對封建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

乙文以“悲夫”結(jié)尾,前文運用類比的手法,論述只有“聰鑒足”才能分辨“俊民、庸夫”,接下來“以愚為賢者,亡之診也”“蓋診亡者,雖存而必亡;猶脈死者,雖生而必死也”,把將愚人當作賢者的危害,不禁悲嘆,本文強調(diào)能否是識別人才與國家存亡的關(guān)系,結(jié)尾感嘆如果不識人才就會滅國;表現(xiàn)了對人才被埋沒的憤慨。據(jù)此概括即可。

參考譯文:

光彩鮮艷的美麗花紋,不是盲人所能夠觀賞的;優(yōu)秀出色的人才,不是見識淺薄的人所能夠辨識的。鑒別能力如果達不到,那么俊才和庸才就沒有任何區(qū)別。把美玉當作頑石的人,也會把頑石當作美玉;把賢者當作愚人的人,也會把愚人當作賢者。把頑石當作美玉,沒有太大的害處;如果把愚人當作賢者,那就是亡國的征兆了。一旦出現(xiàn)了亡國的征兆,雖然還活著卻必死無疑。就像脈象出現(xiàn)了死亡癥狀的人,雖然還活著卻必死無疑。唉,真是可悲??!

一、(2022·廣西北部灣經(jīng)濟區(qū)·統(tǒng)考中考真題)時光里的陶淵明

飲酒(其五)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肴,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其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速,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陶潛傳(節(jié)選)

陶潛,字元亮,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①。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xiāng)鄰之所貴。

素簡貴,不私事上官??で捕洁]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

(出自《晉書》)

[注]①屬文:作文章。

1.下面對《飲酒》(其五)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以草廬開篇,敘免除喧擾的歸田生活,起筆舒緩,“在”—“無”,轉(zhuǎn)折有勢。

B.三四句巧用設(shè)問,轉(zhuǎn)換敘事角度發(fā)問,頗富情趣,答語精煉,一語中的,超凡脫俗。

C.以“采菊”“見山”造悠然之境,寄情山水,投身自然,物我分離,不工而工。

D.全詩集敘事、議論、繪景于一體,自然理趣與個人志趣相映,言有盡而意無窮。

2.下面對《桃花源記》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漁人“緣溪行”拉開故事序幕,溪水通幽、桃林奇美,為桃花源的出現(xiàn)自然鋪墊。

B.“皆嘆惋”意蘊豐厚,從中感受到漁人所說的與桃花源內(nèi)的生活相比,差異巨大。

C.漁人辭別桃花源后,得其船并循來時路而返,這與漁人入桃花源的情節(jié)形成照應。

D.通過真實存在的桃花源,寄托政治理想,反映美好愿望,筆多曲致,富有波瀾。

3.用“/”給《陶潛傳》(節(jié)選)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

4.現(xiàn)代漢語和古代漢語有著繼承與發(fā)展的關(guān)系,時殊世異,有些詞語沿用至今,但詞義已發(fā)生變化。請寫出《桃花源記》中加點詞語的古今義。

詞語古義今義

妻子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對已婚男子配偶的稱呼

絕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無論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連詞,表示在任何條件下結(jié)果都不會改變

5.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2)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

6.《桃花源記》三處出現(xiàn)過歷史時間名詞,即“晉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時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請聯(lián)系上下文,分別說說它們在文中的作用。

7.時光流轉(zhuǎn),四季更迭,古往今來,陶淵明備受推崇,成為跨越時代的“大家”。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蘇軾、歐陽修、朱熹,現(xiàn)代的魯迅、朱光潛等都言之諄諄。請聯(lián)系以上詩文,探究陶淵明受推崇的原因。

C

D

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

妻子兒女與人世隔絕的地方?jīng)]有出路的困境,進退維谷的境地(意對即可)不要說,更不必說

(1)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他少年時心懷高尚,知識淵博善于做文章。

“晉太元中”點明故事發(fā)生的時間,使故事真實可信;“自云先世避秦時亂”點明來到桃花源的原因;“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點明距今(晉太元中)時代久遠,在這里的生活安靜平和,引出后文漁人對外面世界的描述,將桃花源的美好生活與外面的世界形成對比。

陶淵明知識淵博,向往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志向遠大,胸懷寬廣高潔。

1.C.《飲酒(其五)》主要表現(xiàn)隱居生活的情趣,寫詩人于勞動之余,飲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之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全詩情味深永,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物我合一(物我交融)不可分割;表現(xiàn)了悠閑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抒發(fā)寧靜安詳?shù)男膽B(tài)和閑適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寫出了欣賞以及贊嘆大自然給人帶來的情感?!拔镂曳蛛x”的分析有誤;

故選C。

2.D.根據(jù)《桃花源記》第四段“尋向所志。遂速,不復得路”,第五段“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可知,漁人按照先前做的尋找桃花源,劉子驥尋找桃花源未果,暗示桃花源不過是陶淵明構(gòu)想的理想世界罷了,而非“真實存在的桃花源”;

故選D。

3.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結(jié)合語法,然后斷句。

句意:義熙二年,將印綬交還離開了彭澤縣,于是作了《歸去來兮辭》。

“義熙二年”為時間狀語,在其后應斷一處;“乃”為連詞,引出后文的事,應在“乃”前斷一處;

故斷為: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

4.本題考查古今異義。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句意:領(lǐng)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捌拮印惫帕x:妻子兒女。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句意:領(lǐng)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困境,進退維谷的境地。

(3)“無論魏晉”句意: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盁o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5.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1)黃發(fā)垂髫:指老人和小孩;怡然:安適自在的樣子。

(2)少:指年少時;博學:學識淵博;善:善于、擅長;屬:撰寫、做。

6.本題考查時間的作用。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意思是: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點明故事發(fā)生的時間,交代漁人的職業(yè),作為故事的發(fā)端,引出后文漁人所見的奇異景色及在桃花源的經(jīng)歷;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意思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點明來到桃花源的時間及來桃花源的原因(躲避戰(zhàn)亂),暗示桃花源外的世界,戰(zhàn)爭不斷,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與物產(chǎn)豐富,生活恬靜的桃花源形成鮮明對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意思是:他們問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桃花源人不知道如今的朝代,不知道從秦時進入桃花源過了多久,說明桃花源人在此地生活的時間長,與世隔絕,生活和美。

7.本題考查人物形象。

《飲酒(其五)》主要表現(xiàn)隱居生活的情趣,寫詩人于勞動之余,飲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之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全詩情味深永,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達到物我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表現(xiàn)了悠閑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抒發(fā)寧靜安詳?shù)男膽B(tài)和閑適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寫出了對大自然喜愛贊美;

《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是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反襯出當時那個社會的腐敗,民不聊生,寄托了陶淵明的社會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意愿,表現(xiàn)了對沒有戰(zhàn)亂、寧靜和平和自由和諧的理想社會(生活)的追求;

根據(jù)《陶潛傳(節(jié)選)》第一段“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可知,陶淵明心懷高尚,知識淵博,灑脫大方不拘謹,有真性情;根據(jù)第二段“素簡貴,不私事上官”“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可知,陶淵明為人節(jié)儉,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潔志趣;據(jù)此表述陶淵明的性格特點及追求,來體現(xiàn)陶淵明受推崇的原因即可。

《飲酒(其五)》參考譯文:

將房屋建造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卻不會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擾。問我為什么能這樣,只要心中所想遠離世俗,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傍晚時分南山景致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jié)伴而還。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分辨清楚,卻已忘了怎樣表述。

《陶潛傳(節(jié)選)》參考譯文:

陶潛,字元亮,他少年時心懷高尚,知識淵博善于做文章,灑脫大方不拘謹,自得于真性情,被鄉(xiāng)里鄰居所看重。

(他)向來簡樸自愛,不諂媚長官??だ锱汕捕洁]到他的縣,他的下屬說應該束上帶子(穿正裝)見督郵,陶潛嘆息說:“我不能為五斗米(這些俸祿)彎腰(喪失尊嚴),小心謹慎的為鄉(xiāng)下的小人做事啊!”義熙二年,將印綬交還離開了彭澤縣,于是作了《歸去來兮辭》。

二、(2022·江蘇泰州·統(tǒng)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萬歷辛丑年,父叔輩張燈龍山。沿山襲谷,枝頭樹杪①無不燈者,自城隍廟門至蓬萊崗上下,亦無不燈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無不燈,燈無不席,席無不人,人無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燈者,一入廟門,頭不得顧,踵不得旋,只可隨勢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聽之而已。父叔輩臺于大松樹下,亦席,亦聲歌,每夜鼓吹笙簧與宴歌弦管,沉沉昧旦②。

①樹杪(miǎo):樹梢。②沉沉昧旦:不知不覺中天已經(jīng)亮了。

(選自張岱《陶庵夢憶·龍山放燈》,有刪減)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選自柳宋元《小石潭記》)

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①山下望如星河倒注()②頭不得顧()

③其岸勢犬牙差互()④乃記之而去()

9.下列各句與例句中“于”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父叔輩臺于大松樹下

A.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十二章》)

B.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岳陽樓記》)

C.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鄒忌諷齊王納諫》)

D.所欲有甚于生者(《魚我所欲也》)

10.用“/”標出下面句子的兩處朗讀停頓。

父叔輩張燈龍山

11.翻譯下列句子。

(1)自城隍廟門至蓬萊崗上下,亦無不燈者。

(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12.文描繪龍山放燈的盛況,文描寫小石潭環(huán)境的清冷,請結(jié)合下面的文言小貼土,說說兩文各自寄寓的情感。

張岱在《陶庵夢憶·序》中說:“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p>

像回頭參差不齊離開

B

父叔輩/張燈/龍山

(1)從城隍廟到蓬萊崗,到處都掛燈。

(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樣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樣的蜿蜒,(有時)看得見,(有時)看不見。

12.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地反襯出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對冷酷現(xiàn)實的不滿。

表述了對放燈的喜愛和過去美好生活的留戀。

8.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為:從山下往上看,漫山燈火就像天上的星河向人間倒灌。如:像;

(2)句意為:頭也回不得。顧:回頭或回頭看;

(3)句意為:兩岸的形狀像犬牙似的參差不齊。差互:參差不齊;

(4)句意為:就記下這番景致離開了。去:離開。

9.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

例句“父叔輩臺于大松樹下”中“于”的意思是“在”。

A.對,對于;

B.在;

C.到;

D.比;

故選B。

10.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jù)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

“父叔輩張燈龍山”句意為:父叔輩在龍山放燈?!案甘遢叀泵~,做主語,應在“輩”后停頓;“張燈”動詞,作謂語,應在“燈”后停頓;因此,斷句為:父叔輩/張燈/龍山。

11.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1)重點詞語:自:從。至:到。燈:用如動詞,掛燈。

(2)重點詞語:斗:像北斗星那樣。蛇:像蛇那樣。明滅:忽明忽暗。

12.本題考查情感理解。

中“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說明人生虛幻,但仍有所留戀。

根據(jù)“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無不燈,燈無不席,席無不人,人無不歌唱鼓吹”“每夜鼓吹笙簧與宴歌弦管,沉沉昧旦”等可知,描繪了父叔輩張燈龍山的盛況和美好,表述了對放燈的喜愛和過去美好生活的留戀。

根據(jù)“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可知,前面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此處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結(jié)合被貶的經(jīng)歷,可知,表述了難以排遣的貶謫之憂。

參考譯文

萬歷辛丑年(1601),父叔輩在龍山放燈。沿山道路上、山谷里、樹枝上,沒有地方不掛燈;從城隍廟到蓬萊崗,到處都掛燈。從山下往上看,漫山燈火就像天上的星河向人間倒灌,水勢洶涌,山間到處有燈,燈下到處有席,席間到處有人,每個人都在唱歌打鼓歡慶。所有看燈的男男女女,一進入廟里面,頭也回不得,腳也轉(zhuǎn)不得,只能跟隨人潮前行,也不知道要走去什么地方,只能隨大流。父輩們坐在大松樹下的臺階上,也是席地而坐,也在大聲歌唱,每天晚上都是在絲竹管弦的聲音中,不知不覺迎來天亮。

三、(2023·廣西·模擬預測)文言文閱讀

[甲]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xiàn)右足,魯直現(xiàn)左足,各微側(cè),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shù)也。

[乙]

東安一士人善畫,作鼠一軸①,獻之縣令。令初不知愛,漫②懸于壁。旦而過之,軸必墜地,屢懸屢墜。令怪之,黎明物色③,軸在地而貓蹲其旁。逮④舉軸,貓則踉蹌逐之。以試群貓,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畫為逼真。

①軸:畫卷。②漫:隨意。③物色:觀察。④逮:等到。

13.下列加點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佛印絕類彌勒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B.東安一士人善畫陳康肅公善射

C.珠可歷歷數(shù)也潭中魚可百許頭

D.獻之縣令馬之千里者

14.下列句子節(jié)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A.令初/不知愛B.左臂/掛/念珠/倚之

C.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D.黎明/物色

15.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①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②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shù)也。

③以試群貓,莫不然者。

16.[甲]文介紹了;[乙]文中評價畫作精美的詞語是。

17.用自己的話說說[乙]文中畫作的精美具體表現(xiàn)在哪里。

13.B14.A15.①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各自隱藏在手卷下方的衣褶里。

②左臂掛著念珠倚靠在左膝上——珠子可以清清楚楚地數(shù)出來。

③縣令用這幅畫來試很多的貓,沒有一只貓不是這樣。16.甲文:介紹核舟船頭三人的外貌、神情及動作。乙文:逼真17.縣令屢次掛這幅畫,都被家中的貓弄得掉落在地;用這幅畫試其他貓,其他貓都會跳起來追畫上老鼠。(通過貓的反應表現(xiàn)畫的精美逼真)

13.A.副詞,極/形容詞,與世隔絕的;

B.都為動詞,都譯為“擅長”;

C.動詞,可以/副詞,大約;

D.代詞,代指畫/定語后置,無實際意義;

故選B。

14.A.句意:縣令開始不知道愛惜。

本句應在主謂之間應停頓;這句話的主語是“令(縣令)”,謂語是“初不知”;

正確的斷句應為:令/初不知愛。

故選A。

15.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1)比:靠近;隱:隱藏;

(2)倚:倚靠;歷歷:分明的樣子;

(3)以:介詞,用;莫:沒有;然:代詞,這樣。

16.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文“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寫了蘇東坡的外貌;“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寫人物的神情;結(jié)合“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寫了人物的動作。故解析為:甲文介紹核舟船頭三人的外貌、神情及動作。

根據(jù)文“逮舉軸,貓則踉蹌逐之”“以試群貓,莫不然者”等語句可知,當縣令把畫有老鼠的畫拿起來時,貓就跟著跳起來追趕那幅鼠畫;可用原文“于是始知其畫為逼真”中的“逼真”一詞來形容畫作特點。

17.本題考查對文章表現(xiàn)手法的理解。

根據(jù)文“旦而過之,軸必墜地,屢懸屢墜”“軸在地而貓蹲其旁。逮舉軸,貓則踉蹌逐之。以試群貓,莫不然者”可知,文章通過寫貓的反應:縣令屢次掛這幅畫,都被家中的貓弄得掉落在地;用這幅畫試其他貓,其他貓都會跳起來追畫上老鼠。運用側(cè)面描寫,表現(xiàn)了畫卷上的老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表現(xiàn)畫作的精美逼真。

參考譯文:

東安有一個讀書人擅長做畫,作了一幅鼠畫,獻給縣令??h令開始不知道愛惜,很隨意地把畫掛在墻壁上。每天早晨走過掛畫的地方,那幅鼠畫總是落在地上,多次掛上去多次落下地??h令對這種情況感到很奇怪,黎明時候起來察看,發(fā)現(xiàn)畫掉落地上,貓蹲在畫的旁邊。等到縣令把畫拿起來,貓就跟著跳起來追趕那幅鼠畫??h令用這幅畫來試很多的貓,沒有一只貓不是這樣。到這時候,才知道這幅鼠畫是畫得很逼真的。

四、(2020·四川成都·統(tǒng)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兩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題。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栗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8.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怒而飛怒:振奮,此指用力鼓動翅膀

B.志怪者也志:志向

C.才美不外見見:同“現(xiàn)”,表現(xiàn)

D.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馬鞭驅(qū)趕

19.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去以六月息者也不以物喜

C.而伯樂不常有溫故而知新

D.其真無馬邪帝感其誠

20.對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A.天空遼遠,是它真正的景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

B.天空遼遠,難道是它真正的景色?難道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

C.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

D.天色湛藍,難道是它真正的顏色?難道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

21.下列對選文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兩文同寫動物,形象迥異。甲文描繪了碩大無比、志存高遠的“大鵬”,乙文刻畫了不遇伯樂、屈辱而死的“千里馬”。

B.兩文借物抒懷,情感有別。甲文借“大鵬”遷往南海展現(xiàn)了的恐懼,乙文以“千里馬”遭受屈辱表述了的憤懣不平。

C.兩文語言精當,各具特色。甲文使用“三千里”“九萬里”等詞,用語夸張,想象雄奇;乙文連用“不字,言簡意賅,引人深思。

D.兩文皆為經(jīng)典,價值各異。甲文的“鯤鵬”超越現(xiàn)實,富有浪漫色彩,影響深遠;乙文論說“伯樂”與“千里馬”之關(guān)系,極具現(xiàn)實意義。

18.B19.A20.C21.B

18.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志怪者也:記載怪異事情(的書)。志:記載。故B錯誤,選B。

19.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到/到;

B.憑借/因為;

C.連詞,表轉(zhuǎn)折/連詞,表承接;

D.副詞,難道/代詞;

故選A。

20.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蒼蒼:深藍色;正色:真正的顏色;邪:通“耶”,疑問詞;極,盡頭;兩個其表示一種選擇的關(guān)系,共同構(gòu)成了選擇疑問句式,意思是“是……還是……”。故選C。

21.本題考查內(nèi)容分析。甲文借“大鵬”遷往南海展現(xiàn)了對自由的追求,要擺脫精神束縛,結(jié)合“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這里用想象和夸張的手法,展現(xiàn)了一個力大無窮、碩大無比、志存高遠、善借長風的大鵬的形象,是所贊揚的一個形象,這一形象激發(fā)了人的豪情壯志,故“甲文借‘大鵬’遷往南海展現(xiàn)了的恐懼”的表述是錯誤的,故B錯誤,選B。

五、(2022·湖南湘西·中考真題)閱讀下面兩段古文,完成問題。

[甲]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薄秲睹吩弧皩W學半”,其此之謂乎!

——節(jié)選自《禮記學記》

[乙]學猶飾也,器不飾則無以為美觀,人不學則無以有懿德。夫聽黃鐘之聲,然后知擊缶之細;視袞龍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故學者如登山焉,動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顧所由來,則杳然其遠,以其難而懈之,誤且非矣。倚立而思遠,不如速行之必至也。故君子心不茍愿,必以求學;身不茍動,必以從師;言不茍出,必以博聞。

——節(jié)選自徐干《治學》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不知其旨也(味道)B.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C.久而愈足(值得)D.然后知被褐之陋(被子)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其此之謂乎以其難而懈之

B.視袞龍之文不如速行之必至也

C.故學者如登山焉且焉至土石

D.倚立而思遠執(zhí)策而臨之

(3)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②人不學則無以有懿德。

甲乙兩段選文都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你從甲乙兩文中分別得到了什么啟示?請簡要論述。

(1)B

(2)D

(3)(1)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2)人不學習,也就無法擁有美好的品德。

(4)示例:甲: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的,教導別人能夠發(fā)現(xiàn)句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發(fā)奮努力。學習中我們要主動給別人在知識上提供幫助,既能幫助他人,也能提升自己。乙:學習有助于培養(yǎng)品德,學習幫助我們明白是非對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學習不能被困難嚇倒,要堅持;治學要付諸實踐行動,要跟隨老師,博覽眾家所長,學習中要有具體行動,而不能只設(shè)立目標,要跟隨老師,多聽多學,少說多做。

(1)本題考查文言詞語。把握句子含義,進而準確理解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注意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現(xiàn)象。A.不知其旨也:就不知道它的美味。旨:味美;C.久而愈足:越久越充足。足:充足;D.然后知被褐之陋:這樣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被:通“披”,穿;故選B。

(2)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副詞,表猜測,大概/代詞,它;B.結(jié)構(gòu)助詞,的/結(jié)構(gòu)助詞,主謂之間,取獨;C.助詞,無實意/代詞,哪里;D.連詞,表修飾/連詞,表修飾;故選D。

(3)本題考查文言翻譯。完整翻譯句子的基礎(chǔ)上,把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展現(xiàn)出來,注意省略句要補全,倒裝句要調(diào)整語序。(1)雖:即使。至道:最好的道理。弗:不。善:好處。(2)則:連詞,就。無以:沒有辦法。懿德:美好的品德。

(4)本題考查內(nèi)容分析。答題思路:啟示一般要抓住文章中議論性的句子,或者從其贊揚或批評的內(nèi)容出發(fā),談自己受到的啟發(fā)。(1)甲文。結(jié)合甲文“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弧畬W學半’”可知,甲文圍繞“教學相長”這個中心論點展開論述,指出了教對于學的重要作用,教導別人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能夠看到自己的困境,然后反思,自我勉勵。在日常學習中,我們應該多多地在知識上幫助他人,這個過程中,自己能夠?qū)χR理解的更透徹,也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促進自己的進步。(2)乙文。結(jié)合乙文“學猶飾也,器不飾則無以為美觀,人不學則無以有懿德”可知,這句話指出學習有助于品德培養(yǎng),通過學習,能夠建立是非觀、道德觀,有助于培養(yǎng)人們的品德。結(jié)合乙文“顧所由來,則杳然其遠,以其難而懈之,誤且非矣”可知,學習必然是長久的,且充滿阻礙的,不要被困難所嚇倒,學習中需要韌性、堅持。結(jié)合乙文“倚立而思遠,不如速行之必至也。故君子心不茍愿,必以求學;身不茍動,必以從師;言不茍出,必以博聞”可知,這句話指出學習要立即采取行動,即要把學習落實到具體行為上,不能空喊口號,不能頭腦幻想。學習需要追隨老師,要廣泛閱讀、聽取他人的意見,這樣才能博取眾家之所長,才能全面成長。

參考譯文:

[乙]學習就好像是修整裝飾,器物不加修飾,就無法獲得美麗的外觀;人不學習,也就無法擁有美好的品德。聆聽過了黃鐘的聲音,這樣以后才知道叩擊瓦罐所發(fā)出的聲音是多么的細小;目睹了帝王禮服上的繡龍紋飾,這樣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所以學習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顧學習活動的來由,就遙遠渺茫了,但因為它難而懈怠,這就不僅是認識錯誤,而且是行為完全不正確了。倚著器物佇立而想著要到遠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達遠方。所以,君子的內(nèi)心不隨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學習,自身不輕舉妄動,而是一定要追隨老師;說話不信口開河,而一定要廣泛聽取。

六、(2020·湖南湘西·統(tǒng)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兩段古文,完成下面小題。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道之行也》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然則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diào),此則天下之害也?!?/p>

《兼愛》

23.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培養(yǎng))

B.不獨親其親,不獨于其子。(父母親人)

C.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

D.家之與家之相篡。(掠奪)

24.翻譯下列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②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25.甲文寄托著儒家崇高的社會理想,其中對人才的選拔有什么標準?

26.根據(jù)甲乙兩文的描寫,你對“大同”社會有怎樣的認識?

23.B24.①施行大道的時候,天下是公共的。②讓老年人有終老的保障,年輕人能夠發(fā)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夠順利成長。25.有德行、有才能、講信用、能和人和睦相處。(答“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也可)26.人人能得到社會關(guān)愛;人人能安居樂業(yè);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社會穩(wěn)定;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等。

23.B.句意:不僅僅只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僅僅疼愛自己的子女。親:以……為親。故選B。

24.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

(1)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之:用在主謂之間,不譯。行:施行;為:是。

(2)有所終:有終老的保障。有所用:能夠發(fā)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效力。長:撫養(yǎng)。

2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甲文中的“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表明對人才的選拔標準,即選拔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能夠講信用、能和人和睦相處的人來管理社會。

26.本題考查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解答此題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內(nèi)容。根據(jù)甲文中“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可概括為:人人能得到社會關(guān)愛。根據(jù)“男有分,女有歸”概括為:人人能安居樂業(yè)。根據(jù)“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可以概括為:貨盡其用,人盡其力。根據(jù)乙文中的“今若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diào),此則天下之害也”概括出“天下之利”的內(nèi)容為:沒有戰(zhàn)爭,社會穩(wěn)定,人們能安居樂業(yè);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等。

譯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人人)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因此人們不僅僅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所贍養(yǎng),不僅僅撫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壯年人能為社會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有人供養(yǎng)。男子有職務(wù),女子有歸宿。對于財貨,人們憎惡把它扔在地上的現(xiàn)象,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就不會發(fā)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fā)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guān)大門了,這就叫做理想社會。

乙:墨子說:“仁人處理事務(wù)的原則,一定是為天下興利除害,以此原則來處理事務(wù)?!奔热蝗绱?,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呢?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說:“現(xiàn)在如果國與國之間相互攻伐,家族與家族之間相互劫奪,人與人之間相互殘害,君臣之間不施惠、效忠,父子之間不慈愛、孝敬,兄弟之間不融洽、協(xié)調(diào),這些都是天下之害?!?/p>

七、(2022·四川瀘州·統(tǒng)考中考真題)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馬說

唐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愛蓮說

北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問說(節(jié)選)

清劉開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稌凡辉坪??“好問則裕?!泵献诱摚骸扒蠓判摹?,而并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于“道問學”,問且先于學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nèi)f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