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江蘇省決勝新高考高三下學期5月大聯(lián)考語文試題()_第1頁
2023屆江蘇省決勝新高考高三下學期5月大聯(lián)考語文試題()_第2頁
2023屆江蘇省決勝新高考高三下學期5月大聯(lián)考語文試題()_第3頁
2023屆江蘇省決勝新高考高三下學期5月大聯(lián)考語文試題()_第4頁
2023屆江蘇省決勝新高考高三下學期5月大聯(lián)考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2023屆江蘇省決勝新高考高三下學期5月大聯(lián)考語文試題()2023屆江蘇省決勝新高考高三下學期5月大聯(lián)考

語文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當下,不管是從詩人隊伍的規(guī)模、詩歌創(chuàng)作和閱讀的數(shù)量,還是詩歌朗誦、詩歌分享等

各類活動的舉辦情況等方面考察,詩壇內外都清晰地感覺到詩歌回暖現(xiàn)象的到來:沒有一種

文體能像詩歌這樣,引起如此廣泛的關注,被寄予如此盛大的厚望。但是我們也能清晰地感

覺到,當下也沒有一種文體能像新詩這樣,在創(chuàng)作、傳播和閱讀的過程中,往往會形成大相

徑庭的評價,引起如此激烈的爭論。

好在,在融媒體時代,我們正在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載體,以最為有效的途徑和速度凝聚共識。

不管是從形式上,還是從精神內核上,詩歌與融媒體是一種高度契合的關系,融媒體是實現(xiàn)

詩歌經典化、促成詩歌共識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ヂ?lián)網(wǎng)共享、互動、協(xié)同的理念,與詩歌

的傳播規(guī)律和精神實質遙相呼應。融媒體已經深刻影響了詩歌創(chuàng)作、評價、閱讀和傳播體系,

在客觀上已經優(yōu)化了詩歌經典化的路徑,讓其變得更加便捷和準確。這種“路徑優(yōu)化”的首要因素,還是融媒體能夠更加科學全面地體現(xiàn)讀者的審美趣味,能夠準確地“計算”出詩人、

評論家和讀者之間最大公約數(shù),把在傳統(tǒng)傳播環(huán)境中需要反復試錯、迂回的詩歌鑒賞趣味凝

固穩(wěn)定,迅速發(fā)現(xiàn)最為貼近同時代人內心情感的詩意。

在傳統(tǒng)傳播媒介下,詩歌經典化的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選本、批評和文學史著作。在融媒體

階段,詩歌經典化的路徑發(fā)生了重要變化,效率也大大提高。首先,融媒體詩歌選本的覆蓋

面遠遠大于紙質的出版物,編輯成本也會大大降低。在融媒體環(huán)境中,可以更好地匯聚專家

意見,在履行編輯的職能(選擇、優(yōu)化和推薦詩歌)時更加準確地反映詩壇主流聲音,形成

選本的權威性。其次,在融媒體時代批評功能呈現(xiàn)了更強的互動性和實踐性,更加有效地實

現(xiàn)了批評的意義,對批評的質量和針對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際上,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率先打破

的是批評的門檻,真正實現(xiàn)了人人可以參與的文學作品傳播流程,最大程序地減少了詩歌批

評傳播過程中的信息流失。最后,互聯(lián)網(wǎng)超文本鏈接可以豐富文學史著素材,顛覆性地提高

了作品的檢索性,使文學史著在詩歌經典化過程中的主張更加具有說服性??傊诿襟w時

代,詩歌經典化的速度和效率相比于傳統(tǒng)手段有了幾何級數(shù)的增長,使得我們同時代人能夠更好地辨別出那些優(yōu)秀的詩作。

(摘編自金石開《融媒體和新詩共識的可能性》)

材料二:

在融媒體時代,詩人們要掌握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的技巧,更要了解傳播媒介的變化對創(chuàng)作的影

響,發(fā)出與這個時代精神氣質相吻合的聲音,這樣融媒體才能真正地助長詩歌事業(yè)。

首先,我們應該回到一個常識,詩歌的生命在讀者那里。詩人創(chuàng)作了詩歌,但是只有擁

有一定數(shù)量的讀者,并通過讀者的傳播與閱讀,進入讀者的詞匯庫中,形成大眾的文化基因,

詩歌的生命才真正形成。應提倡詩歌創(chuàng)作要以讀者為中心,反對把讀者稱為“他們”、自娛

自樂、故弄玄虛的小眾化、圈子化的詩歌創(chuàng)作傾向。詩歌作為文學的“先鋒隊”,應該建立

決勝新高考——2023屆高三年級大聯(lián)考《語文試卷》第1頁(共8頁)

起詩歌與讀者之間暢通無阻的關系,“讓人民成為滋養(yǎng)詩歌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讓詩歌成為照

亮人民心靈的藝術火炬”。雖然詩歌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可闡述性”,但是那些“表述復雜世界的復雜語言”在經專業(yè)工處理之后仍然讓人不明就里的文字不是詩歌。

當然,詩歌的大眾化并不是要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放棄寫作的難度,一味地寫“口水詩”。當

我們回顧詩歌史中的經典之作,會很容易看到,大多數(shù)情況下,“有難度的寫作”與“群眾

喜聞樂見”并不沖突。即使是那些極具“難度”的經典,普通讀者在專業(yè)解讀的幫助下,依

然能夠讀出其中的美感。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讀者也需要不斷地提升詩歌閱讀能力。我們

雖然可以對讀者進行適當?shù)脑姼梃b賞方面的專業(yè)訓練,但大眾的口味從來不是某條單一途徑

能夠塑造的。也就是說,讀者的審美標準來自現(xiàn)實生活,詩歌要反過來追尋現(xiàn)實生活的詩意。

更何況,當我們談論讀者時,并不是特指那些沒有經過任何文字訓練的人,而是包括詩人、

評論家、出版家、知識分子和社會精英在內的所有人。

其次,詩人應該是生活的參與者,而不是一個旁觀者;詩人應該是時代重大變化的推進者,是與社會發(fā)展息息相關的人,而不是躲在房間里過著二手生活、為自己的個人化寫作洋

洋得意的人。中國是一個詩歌大國,但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詩人可以通過詩歌謀生,詩人幾

乎毫無例外地誕生于社會的各行各業(yè),他們懷著對國家、對民族、對生活的拳拳之心,全身

心地投入到社會生活生產當中,然后才成為詩人。在推進新時代建設的道路上,在實現(xiàn)中華

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詩人如何以自己敏銳的觀察,用詩歌表述出不同以往任何歷史時期

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我們需要進一步強化融媒體建設,關注新時代的媒介特點,深入思索新時代詩歌的傳統(tǒng)

與創(chuàng)新、格局與方向等問題,從而推動基調明亮、能量充足、人民喜愛、能發(fā)揮社會作用的

新時代詩歌創(chuàng)作,促進我國詩歌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

(摘編自《融媒體與詩歌的生命》)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當下,對新詩在創(chuàng)作、傳播和閱讀的過程中的評價反差很大,預示詩歌回暖現(xiàn)象的

到來。

B.在融媒體時代,融媒體深刻影響詩歌創(chuàng)作、評價、閱讀和傳播體系,實現(xiàn)了詩歌經

典化。

C.極具“難度”的經典詩歌更能激發(fā)普通讀者的閱讀美感,提升他們閱讀鑒賞詩歌的

能力。

D.詩人在新時代應通過自己敏銳的觀察,用詩歌形式表述出新時期的生活方式和情感

需求。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融媒體在大面積體現(xiàn)讀者審美趣味和引導讀者對詩歌進行嚴肅的評價上具有重大作

用。

B.網(wǎng)絡詩歌的繁榮證實了互聯(lián)網(wǎng)共享、互動、協(xié)同的理念,與詩歌傳播規(guī)律和精神的

呼應。

C.分析詩歌大眾化和寫作難度化的關系,認為以讀者為中心是解決詩歌創(chuàng)作的有

效途徑。

D.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詩人可以通過詩歌謀生,說明以詩人為職業(yè)不能成為真正

的詩人。

決勝新高考——2023屆高三年級大聯(lián)考《語文試卷》第2頁(共8頁)

3.下列選項,符合材料二中相關觀點的一項是(3分)

A.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語言的所有最為纖細的根莖生長在民族精神力量之中。”B.古羅馬奧維德:“詩歌能使偉大的業(yè)績永垂青史,使英名代代相傳?!?/p>

C.司馬遷:“以人皆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p>

D.宋代惠洪:“白樂天每作詩,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

4.融媒體是如何更便捷和準確地優(yōu)化詩歌創(chuàng)作路徑的?請根據(jù)材料一簡要概述。(4分)

5.1942年,毛澤東主席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文藝大眾化”的文

藝思想。請結合材料談談詩人如何實現(xiàn)詩歌的“大眾化”。(4分)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文本一:

江南的記憶

麗尼

雖然不是從那土地上生長出來的孩子,然而,我是這樣深地記憶著那土地。

我底記憶是深沉的。

我記憶著那豐饒的、和平的土地。我記得,從幼小的時候,我就知道那里是豐饒而和平

的土地。人們告訴我:“湖的沿岸,是豐饒而和平的土地,從古以來。那里是出名地出產著

絲、茶、魚和米;人民是那么和平,有些人,在他們一整生也不曾聽見過槍聲?!?/p>

真的,湖水是那么溫柔,永遠只是私語著無窮盡的溫柔的故事。大地總是靜寂,人們耕

作著,從祖父底時代起,在同樣的田地。

沒有槍聲曾經打破過這里的沉寂。

然而,強盜們用火與炮侵略到家園里來了,連湖水也從湖面翻騰著,直到湖底。

屠殺和奸淫!(多少的青年遭了殺害,多少的女人蒙了羞恥啊?。?/p>

我記憶著那土地。我記得,在一次夜行車上,我曾經一手摟著發(fā)熱的孩子,用另一只手

在一個小小的本子上,握著短短的鉛筆,興奮而又慚愧地,借著月光,寫下了幾個大字:

“江南,美麗的土地,我們底!”

夜是靜的,湖是靜的,整個的大地,也是靜寂著的。

我記得有乳白色的月光映照著湖水,遠山則籠罩在乳白色的霧里。

湖是否仍然靜著呢?許多的茅舍、許多的竹籬,是否仍然靜著呢?是否仍有年輕的姑娘

引導著羊群休息在祖宗的墳園里,或者小孩子們赤裸著身體,站在湖邊,望著漁船歸自天際?

不能記憶了!然而,我底記憶是深沉的。

我記憶著那個夜晚,在朦朧的星光之下,有母親瘋狂地撕扯著自己底頭發(fā),為著不知失

落到什么地方去了的孩子,她用嘶啞的喉嚨大聲喊叫,并且哭泣。

老祖母流下眼淚來了:“在竹林掩蔽著的墳園里躺著的一老公公,庇護著兒孫們罷。讓

他們一個一個大起來,讓他們全都強壯。別教他們無病無災就給別人殺死,如同可憐的山羊。

他們全走了,可是他們會回來的。他們會回來,從山里,回到故鄉(xiāng)的湖邊,用這湖里的水,

來祭奠你?!?/p>

老祖母底悲哀是深沉的。

幾十年,從祖父的時代起,就何曾聽見過槍聲?只要湖里和山里仍然產著魚和茶,田里

決勝新高考——2023屆高三年級大聯(lián)考《語文試卷》第3頁(共8頁)

和地里依然產著絲和米,我們總不少一碗飯吃。雖然這一切的財富不全是屬于自己,然而—

—“我們不能跟別人爭奪,我們靠著老天爺給我們一碗飯吃。“

沒有怨恨,也沒有妒嫉?!八羞@些,算什么呢?”生活原來是卑微的,那么,就卑微

地生活著罷,在地母底懷抱里。

到處都是茅舍和竹籬,河湖港漢,將一切的地方連在一起。這里,連狗子也不會對異鄉(xiāng)

人發(fā)吠的。

“異鄉(xiāng)人么?難道是強盜,是仇敵?”

“怕什么呢?天上一顆星,地下一個人。生死有命!管他是什么罷,完糧納稅,難道還

有不讓活著的么?是老百姓啊,是良民,又不是別的什么的?!?/p>

然而,就是不讓活著!

殺戮和奸淫(年輕的男子和婦人,在整個湖畔是早已絕跡了)。

離別了,遍地的翠綠和金黃,

離別了,故園,家鄉(xiāng);

離別了,竹林里的祖先底墳場,

離別了,水色,湖光。

老祖母底悲哀是深沉的。

“難道就不能再看見了么?難道兒孫們就不能再回來么?難道連一個葬身之處也會沒有,永遠漂浮著,如同浮萍,在陌生的地方?"

羊群也都垂頭悲哀了,風吹過了無人煙的荒場。

湖水說的是什么呢?說的是世世代代的仇恨和悲傷。

我記憶著我那土地,雖然我不是從那土地生長起來的兒子。我底記憶是深沉的。

我永遠不能忘記,在那一天,當我拿起了新聞紙,含著眼淚,止不住興奮和歡喜,讀了

這樣的消息:

江南,我們底!

豐饒的、和平的土地。自古以來,在那里出產著絲、茶和魚、米。那里的人民是那么和

平,有的人,有五十年不曾聽見過槍聲。

但是,現(xiàn)在,為了民族,為了自己。

他們,一個一個地,在他們底手里,拿起了自己的武器。

他們勇敢地參加了戰(zhàn)爭著的集團。

在每一個江南的角落里,打游擊!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

(選自《文叢》第二卷合訂本,有刪節(jié))

文本二:

中國散文最常見的抒情表現(xiàn)方式,是“緣情于景”。西方的抒情文學傳統(tǒng)在抒情方式上,

偏于直抒胸臆,敢于表述個人的主觀感情和思想。而中國散文在情感表述方式上,則偏重于

情景交融、物我比興,以期更委婉、曲折、含蓄地傳達情思和生命體悟,從而達到“緣情而綺靡”的美學境界。

中國散文的另一個抒情表現(xiàn)手段,是十分重視氣韻和音樂性,這一點也是西方的散文所

欠缺的。無論是莊子想象飛揚的“逍遙游”,司馬遷的“無韻之離騷”,還是唐宋八大家的山水游記,甚至是韓愈、朱熹一路的說理文,無一例外都寫得酣暢淋漓、氣韻生動,韻在物

決勝新高考——2023屆高三年級大聯(lián)考《語文試卷》第4頁(共8頁)

外,情在理中,達到了“文”和“筆”的高度統(tǒng)一。

修辭立其誠。重視修辭、文采、表述的婉曲含蓄,這是漢字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國散文

的一大特色,更是中國散文的一個重要抒情傳統(tǒng)。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散文的書寫不是一

般的書寫,而是凝聚著中國詩性文化的審美情趣,烙印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底色的書寫。

(選自《文藝理論研究》,有刪節(jié))

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老祖母底悲哀是深沉的”一句串聯(lián)起前后內容,從一個歷經滄桑與磨難的老人的

角度描寫了侵略者的暴行。

B.“江南,美麗的土地,我們底!”這幾個大字樸素剛健,感情激越,直接寫出了作

者對故鄉(xiāng)江南的熱愛之情。

C.四句“離別了”,通過具體化的物象,讓人們真切感受到侵略者殺戮和奸淫的暴行

給中國人帶來的慘痛傷害。

D.“我們不能跟別人爭奪,我們靠著老天爺給我們一碗飯吃”既反映中國人的溫順、

善良,也突出侵略者的兇殘。

7.下列對文本一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湖水是那么溫柔,永遠只是私語著無窮盡的溫柔的故事”運用擬人手法突出記憶

中江南的靜寂、和平。

B.文章首尾呼應,以豐饒的、和平的江南開頭和結束,結構嚴謹,結尾升華主題,中

國人在苦難中奮起反抗。

C.本文不重寫引起人們感傷的意象,而是轉向現(xiàn)實中的母親、老祖母、祖父等瀕臨絕

境的人物,現(xiàn)實感強烈。

D.在對江南風景一往情深的贊譽里隱藏著對江南淪陷的深創(chuàng)巨痛,浸透著作家濃

郁的情感體驗,意味深長。

8.文本一中畫線句“不能記憶了!然而,我底記憶是深沉的”蘊含深意,請簡要分析。(6

分)

9.文本二中論述了中國散文的抒情特點,請談談文本一是如何體現(xiàn)的。(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

以不失時為本。夫不失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若兵戈屢動,土木不息,而欲不奪農時,

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漢武,外則窮極兵戈,內則崇侈宮室,人力既竭,禍難遂

興。彼豈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轍,殷鑒.不遠,陛下親承其弊,知所以易

之。然在初則易,終之實難。伏愿慎終如始,方盡其美?!碧谠唬骸肮允且病7虬踩藢?/p>

國,惟在于君。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朕所以抑情損欲,克己自勵耳?!?/p>

貞觀二年,京師旱,蝗蟲大起。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數(shù)枚而咒曰:“人以谷為命,

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睂⑼?/p>

之,左右遽諫曰:“恐成疾,不可?!碧谠唬骸八揭茷哪w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

是蝗不復為災。

決勝新高考——2023屆高三年級大聯(lián)考《語文試卷》第5頁(共8頁)

貞觀五年,有司上書言:“皇太子將行冠禮.,宜用二月為吉,請追兵以備儀注①?!碧?/p>

宗曰:“今東作②方興,恐妨農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蕭瑀奏言:“準陰陽家,用二

月為勝?!碧谠唬骸瓣庩柧屑?,朕所不行。若動靜必依陰陽,不顧理義,欲求福佑,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與吉會。且吉兇在人,豈假陰陽拘忌?農時甚要,不可暫失?!?/p>

貞觀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價率計斗值五錢,其尤賤處,計斗值三錢,因謂侍臣曰:“國

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命。若禾黍不登,則兆庶非國家所有。既屬豐稔若斯朕為億兆人父母唯

欲躬務儉約必不輒為奢侈。朕常欲賜天下之人,皆使富貴,今省徭賦,不奪.其時,使比屋之

人,恣其耕稼,此則富矣。敦行禮讓,使鄉(xiāng)閭之間,少敬長,妻敬夫,此則貴矣。但令天下

皆然,朕不聽管弦,不從畋獵,樂在其中矣!”

(選自《貞觀政要卷七·務農第三十》)

①儀注:典禮儀式。②東作:指農事。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在答題卡方框內依次填入與正確解析相對應的字母。(3分)

既A屬B豐C稔D若E斯F朕為億兆人父母唯欲躬務

儉R約S必T不U輒V為W奢X侈。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貞觀,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李世民即位后虛心納諫,厲行節(jié)約,勸課農桑,

國泰民安,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B.殷鑒,原意指殷朝的子孫應以夏亡作為借鑒,后泛指可以作為鑒戒的往事。殷,朝代名,即商朝,因盤庚遷都于殷,故又稱殷。

C.冠禮,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行冠禮,表示成年,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冠者五六人”中“冠者”即代成年人。

D.正道,指所有事物的正確運行規(guī)律,與《屈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中“正道”的用法和意思都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唐太宗認為任何事情都必須掌握根本,國家如果連年打仗,營建不停,就會占用農時,使百姓難以以衣食為根本。

京城大旱,唐太宗到宮外查看谷物生長情況,看見蝗蟲猖獗,就撿起蝗蟲把

它吃掉,希望把災禍轉移到自己身上。

唐太宗反對迷信,不相信陰陽家講究的禁忌,而不顧太子少保蕭瑀的勸阻,堅持將皇太子的加冠禮從二月改到十月。

唐太宗充分認識到糧食對國計民生的重大意義,深感自己作為百姓衣食父母的重任,因此采取措施使百姓富貴起來。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朕所以抑情損欲,克己自勵耳。(4分)

(2)若禾黍不登,則兆庶非國家所有。(4分)

14.唐太宗認為“國以人為本”,體現(xiàn)其民本思想。唐太宗是如何踐行民本思想的?

請結合本文最后一段內容加以概括。(3分)

決勝新高考——2023屆高三年級大聯(lián)考《語文試卷》第6頁(共8頁)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5~16題。

上西平·送杜叔高

辛棄疾

恨如新,新恨了,又重新??刺焐?、多少浮云。江南好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夜來風雨,春歸似欲留人。

尊如海,人如玉,詩如錦,筆如神。能幾字、盡殷勤。江天日暮,何時重與細論

文。綠楊陰里,聽陽關、門掩黃昏。

杜叔高,即杜斿。公元1189年,杜斿拜訪被罷官而閑居的辛棄疾,兩人一見如故,相處極為歡洽。

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上片套用杜甫《江南逢李龜年》中的名句“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表述詞人與杜甫

在見到友人時相同情感。

B.“浮云”“風雨”一語雙關,既是詞人與友人相見時自然環(huán)境的真實寫照,又暗含了當時社會環(huán)境。

C.下片“尊如海,人如玉,詩如錦,筆如神”寥寥數(shù)筆高度贊揚好友杜叔高的

豪情,以及人品和才情。

D.“陽關”即《陽關曲》,是據(jù)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譜寫的名曲,詞人借聽

此曲表述與友人深厚情誼。

16.詞人開篇寫“恨如新,新恨了,又重新”,突出“恨”之重。請結合全詞分析

詞人內心有哪些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韓愈在《師說》中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原因是“▲,

_____▲”,辯證地闡述了老師與弟子的關系。

(2)《六國論》中蘇洵認為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實力雖比不上秦國,“▲”,

借此勸誡北宋統(tǒng)治者“▲”。

(3)“碣石”在古代常作為邊地的代稱,如高適《燕歌行》中“▲”,而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一句借此意象表述距離的遙遠。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書海里,有遠比眼中更生動的風景。作為載體的知識,書籍是人類記憶和想象的延伸,

收藏著無限的可能。品讀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智者對話:順境時,給你清

醒;;。因為閱讀,許多人超越庸常,積蓄了向上的力量。

讀書是探尋真理①的重要路徑。朱熹有言:“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先于讀書?!苯涍^歷史積淀而流傳下來的經典,往往承載著人類最基本的思想觀念和價值

取向,蘊含著豐厚的人生哲理和人文內涵,對于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凈化心靈

決勝新高考——2023屆高三年級大聯(lián)考《語文試卷》第7頁(共8頁)

等②。正因如此,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堅持閱讀經典、品味好書,好似在心中長燃一盞

明燈,能指引人們感悟人生、貼近真理,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坐標。對于熱愛讀書者,每一

日都應成為讀書日,每一天都有新的生活。把書籍當作生活必需品,③地讀書學習,持之以恒地用書卷氣賦能,才能讓閱讀成為真正的生活方式。

18.請依次在文中橫線上填入恰當?shù)某烧Z(3分)

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述準確流暢。(4分)

20.仿寫文中畫線句,構成排比,使前后句的語境連貫得當,突出品讀好書的意義。(4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

信陽毛尖又稱豫毛峰,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也是河南省著名特產之一,具有“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的特點,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等多

種功效。信陽市引導當?shù)夭杵蠓e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在當前出口行業(yè)普遍不景氣

的形勢下,①,為持續(xù)推動信陽綠茶開拓國際市場注入新動能。古有張騫攜茶出

使西域,②。河南綠茶專列的開行,讓信陽茶走出國門,走茶旅融合之路,為

鄉(xiāng)村振興助力。古往今來,茶葉不僅是流通在絲綢之路上的主要商品,也是東西方文明交流

的重要載體。通過專列出口信陽茶葉,能更好地以茶為媒傳播文化、共謀發(fā)展,拓展信陽的世界“朋友圈”。正可謂:“激發(fā)鄉(xiāng)村振興新活力,開拓茶旅融合大格局?!?/p>

小茶葉連接大生產,茶葉里有大文章。信陽綠茶借助“一帶一路”走向世界,既是政策

的指引,又是市場的需求,同時也為中國茶文化傳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信陽本就山清水

秀,相信信陽市的這一大手筆,必將讓“③,看紅看綠看藍天”的魅力信陽迎

來嶄新的春天。

21.在上文橫線序號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

每處不超過10個字。(6分)

22.為了更好推廣信陽毛尖,當?shù)卣骷麄餍抨柮獾膹V告。請你根據(jù)材料相關內容擬

一則廣告詞,要求:①突出毛尖茶葉的特點;②運用對稱句;③不超過14字。(3分)

四、作文(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流行當?shù)溃桓F;經典傳承,山高水長。轉瞬即逝,流行“流形”;熠熠生輝,經典“留心”。惟有于流行浪濤中淘盡沙土,方得經典詠嘆。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對人生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決勝新高考——2023屆高三年級大聯(lián)考《語文試卷》第8頁(共8頁)

2023屆江蘇省決勝新高考高三下學期5月大聯(lián)考

語文參考答案及評分建議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

1.(3分)D(A項,詩歌的回暖到來與對新詩評價的反差沒有直接關系;B項,融媒體只

是優(yōu)化了詩歌經典化的路徑;C項,是在專業(yè)解讀幫助下讀出美感,且需要讀者提升詩歌的閱讀能力。)

2.(3分)C(分析詩歌大眾化和寫作難度化的關系,主要是論述詩歌“以讀者為中心”

并不是要放棄寫作的難度。)

3.(3分)D(論述以讀者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觀。A項,論述語言和民族歷史文化的緊密關系;

B項,強調詩的作用和意義;C項,論述文學和生活的緊密關系。)

4.(4分)①融媒體能夠更加科學全面地體現(xiàn)讀者的審美趣味,使詩歌鑒賞趣味凝固穩(wěn)定,

貼近同時代人內心情感;②融媒體更加準確地反映詩壇主流聲音,形成選本的權威性;③融媒體更加有效地實現(xiàn)了批評的意義,對批評的質量和針對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評分建議:一點2分,答對兩點得4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解析,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賦分。

5.(4分)①詩人應該具備以讀者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觀,在觀念上進行革新;②詩人應該投身

到新時代社會生活中,吸取寫作的源頭活水;③詩人要努力挖掘生活的詩意,滿足大眾對藝術的追求。

評分建議:一點2分,答對兩點得4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解析,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賦分。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

6.(3分)B(“直接寫出了對故鄉(xiāng)江南的熱愛”錯,江南不是的故鄉(xiāng)。)

7.(3分)C(“不重寫引起人們感傷的意象”錯誤,文中描寫了許多意象;“祖父”也不是

現(xiàn)實中的人物。)

8.(6分)①“不能記憶了”是因為江南美好的家園、和平的生活因侵略者的殘暴而毀滅;

②“我底記憶是深沉”是因為侵略者使無辜中國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暴行永遠銘記

在心中;③通過矛盾的手法表述對侵略者的憤怒、痛恨,從而激發(fā)內心的反抗斗志。

評分建議:一點2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解析,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賦分。

9.(6分)①文本一通過描寫記憶中江南的富饒、和平與侵略后江南的破碎、絕望,委婉含

蓄地表述了對侵略者的痛恨,體現(xiàn)中國散文偏重于情景交融,委婉、曲折、含蓄地傳達

情思和生命體悟的特性;②文本一以短句為主,按句分行,重復強調某些詞語、句子或

段落,節(jié)奏鮮明,一唱三嘆,體現(xiàn)中國散文重視氣韻和音樂性的特點;③文本一中運用

比喻、擬人、排比、設問、反問等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述了守衛(wèi)美麗國土、趕走侵略者的信念以及對和平的向往,體現(xiàn)中國散文重視修辭、文采、表述的婉曲含蓄。

評分建議:一點2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解析,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賦分。

決勝新高考——2023屆高三年級大聯(lián)考《語文參考解析》第1頁(共3頁)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10.(3分)F,M,S

11.(3分)D(“屈原正道直行”中“正道”,指堅守正道,品行端正。)

12.(3分)C(改變太子加冠禮時間的主因是擔心妨礙農事。)

13.(1)(4分)我控制情感、減少私欲的原因,是克制自己、勉勵自己罷了。

評分建議:譯出大意得2分;“損”“自勵”兩處,每譯對一處得1分。

(2)(4分)如果糧食不豐收,那么眾民就不再為國家所有了(國家就不再有眾民了)。

評分建議:譯出大意得2分;“登”“兆庶”兩處,每譯對一處得1分。

14.(3分)①厲行節(jié)約,造福于民;②輕徭薄賦,減輕百姓負擔;③教化百姓,社會和樂。

評分建議:一點1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解析,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賦分?!安宦牴芟?,不從畋獵”是李世民推測結果,不是措施,如答之不得分。

貞觀二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任何事情都必須掌握根本。國家以人民為根本,人民以衣食為根本,大凡經營衣食,以不失時機為根本。要不失時機,只有君主施政不繁苛

才能做到。假若連年打仗,營建不停,而又想不占用農時,能辦得到嗎?”大臣王珪說:“從前,秦始皇、漢武帝,對外窮兵黷武,對內大建宮室,人力既已用盡,災禍也就接踵而至,他們難道就不想安定百姓嗎?只是沒有使用安定百姓的正確方法。隋代滅亡的教訓距今不遠,陛下親自承受了隋朝遺留下來的弊病,懂得怎樣去改變,不過剛開始還比較容易,要堅持到底就很難。我真希望陛下自始至終都能小心謹慎,從而善始善終?!碧谡f:“你講得很對。安定百姓和國家,關鍵在于君主,君主能與民休息,百姓就歡樂,君主多私欲,百姓就痛苦,我控制情感、減少私欲的原因,克制自己勉勵自己罷了。”

貞觀二年,京城大旱,蝗蟲成災。唐太宗親自到田野去看稻谷,看見蝗蟲猖獗,就撿起

了幾只并罵道:“百姓視稻谷為生命,你卻把谷子吃了,你是在危害百姓啊。如果說老百姓

有罪過,那么責任也只在于國君一人,如果你真的有靈性,就應當只啃噬我的心臟,不要危

害百姓?!闭f完就要把蝗蟲吃掉,左右的臣子大驚,連忙制止說:“吃了恐怕要生病,萬萬不

可?!碧铺谡f:“我只希望把災禍轉移到我身上,還怕什么疾病呢?”說完便一口將蝗蟲吞下。從此,蝗蟲不再成災。

貞觀五年,主管大臣上書說:“皇太子即將舉行加冠禮,在二月里舉行才吉祥,請陛下

增加兵衛(wèi)儀仗的規(guī)模,使禮節(jié)齊備?!碧谡f:“如今百姓春耕剛開始,這樣做怕要妨礙農事?!?/p>

于是下令將禮儀改在十月。太子少保蕭瑀上奏說:“按照陰陽家的推算,在二月里舉行最好?!碧谡f:“陰陽講究禁忌,我從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