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高考語文文言文復習:《戰(zhàn)國策》專訓()_第1頁
2023屆高考語文文言文復習:《戰(zhàn)國策》專訓()_第2頁
2023屆高考語文文言文復習:《戰(zhàn)國策》專訓()_第3頁
2023屆高考語文文言文復習:《戰(zhàn)國策》專訓()_第4頁
2023屆高考語文文言文復習:《戰(zhàn)國策》專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2023屆高考語文文言文復習:《戰(zhàn)國策》專訓()2023屆高考語文文言文復習:《戰(zhàn)國策》專項練習

一、(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秦王謂公子他曰:“昔者秦、楚戰(zhàn)于藍田,韓出銳師以佐秦,秦戰(zhàn)不利,因轉(zhuǎn)與楚,不固信盟,唯便是從。韓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將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韓,韓必懼,懼則可以不戰(zhàn)而深取割?!蓖踉唬骸吧?。”乃起兵,一軍臨滎陽,一軍臨太行。韓恐,使陽成君入謝于秦,請效上黨之地以為和。

上黨之守馮亭曰:“臣請悉發(fā)守以應秦,若不能卒,則死之。”守二十日,陰使人請趙王曰:“韓不能守上黨,且以與秦,其民皆不欲為秦,而愿為趙。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內(nèi)之與王,唯王才之?!壁w王喜,召平陽君而告之曰:“韓不能守上黨,且以與秦,其吏民不欲為秦,而皆愿為趙。今馮亭令使者以與寡人,何如?"趙豹對曰:"臣聞圣人甚禍無故之利。"王曰:“人懷吾義,何謂無故乎?”對曰:“秦蠶食韓氏之地,中絕不令相通,故自以為坐受上黨也。秦被其勞,而趙受其利,雖強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顧能得之強大乎?今王取之,可謂有故乎?具秦以先田水通糧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金嚴政行不可與戰(zhàn)。王自圖之?!蓖醮笈唬骸胺蛴冒偃f之眾,攻戰(zhàn)逾年歷歲,未得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為?”趙豹出。乃使趙勝往受地。

趙勝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勝謂曰:‘請以三萬戶之都封太守,千戶封縣令,諸吏皆益爵三級,民能相集者,賜家六金。”馮亭垂涕而勉曰:“是吾處三不義也: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與人,不義一也;主內(nèi)之秦,不順主命,不義二也;賣主之地而食之,不義三也。”辭封而入韓,謂韓王曰:“趙聞韓不能守上黨,今發(fā)兵已取之矣?!?/p>

韓告秦曰:"趙起兵取上黨。"秦王怒,令公孫起、王蔚以兵遇趙于長平。

(摘編自《戰(zhàn)國策·趙策一》)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且秦以牛田水通/糧其死士/皆列之十上地/令嚴政行/不可與戰(zhàn)

B.且秦以牛田/水通糧/其死上皆列之丁上地/令嚴政行/不可與戰(zhàn)

C.且秦以牛田水通/糧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嚴政/行不可/與戰(zhàn)

D.且秦以牛田/水通糧/其死上皆列之丁上/地令嚴政/行不可/與戰(zhàn)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入謝于秦"的"謝"字是道歉、謝罪的意思。

B.“請效上黨之地以為和”中“效”是獻出的意思。

C.“秦被其勞”中的“被”是表被動,跟現(xiàn)代漢語意思一樣。

D.“戶”,即住戶,一家謂一戶。文中的“萬戶”“千戶”是指賞賜的食邑數(shù)量。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項是(3分)

A.奏昭干旭攻打韓國,除了抓住韓國不了盟約、追求私利的把柄,還想坐收韓國上黨之地。B.馮亭未能為國戰(zhàn)死,尋找借口獻地于趙,后又流淚拒絕趙國封賞,引發(fā)秦趙之戰(zhàn)。

C.趙王急功近利,目光短淺,不顧趙豹理性分析和勸說,執(zhí)意接受韓國上黨之地。

D.半陽君認為上黨從中間割裂了秦國,仗秦國兩邊不能相互連通,秦國不會坐視不問。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內(nèi)之與王,唯王才之。

(2)千戶封縣令,諸吏皆益爵三級,民能相集者,賜家六金。

14.為什么趙豹認為趙王得上黨之地是“甚禍無故之利”?請簡要概括。(3分)

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秦攻宜陽,周君謂趙累曰:“子以為何如?”對曰:“宜陽必拔也。”君曰:“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shù)年,公仲①之軍二十萬,景翠以楚之眾,臨山而救之,秦必無功?!睂υ唬骸案拭b旅也,攻宜陽而有功,則周公旦也;無功,則削跡于秦。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義而攻宜陽。宜陽不拔,秦王恥之。臣故曰拔?!本唬骸白訛楣讶酥\,且奈何?”對曰:“君謂景翠曰:‘公爵為執(zhí)圭,官為柱國,戰(zhàn)而勝,則無加焉矣;不勝,則死,不如背秦援宜陽。公進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寶事公;公仲慕公之為己乘秦也,亦必盡其寶。’”秦拔宜陽,景翠果進兵。秦懼,遽效煮棗,韓氏果亦效重寶。景翠得城于秦,受寶于韓,而德東周。(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東周策一》)

材料二:

秦伐宜陽。楚王謂陳軫曰:“寡人聞韓侈巧士也,習諸侯事,殆能自免也。為其必免,吾欲先據(jù)之以加德焉。”陳軫對曰:“舍之,王勿據(jù)也。以韓侈之知,于此困矣。今山澤之獸無黠于麋麋知獵者張罔前而驅(qū)己也因還走而冒人至數(shù)獵者知其詐偽舉罔而進之麋因得矣今諸侯明知此多詐,偽舉罔而進者必眾矣。舍之,王勿據(jù)也。韓侈之知,于此困矣?!背趼犞?,宜陽果拔,陳軫先知之也。(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楚策三》)

材料三:

甘茂攻宜陽,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將有尉對曰:“公不論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羈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陽餌王。今攻宜陽而不拔,公孫衍挫我于內(nèi),而公仲以韓窮我于外,是無伐之日已!請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陽之郭為墓?!庇谑浅鏊浇鹨砸婀p。明日鼓之,宜陽拔。(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二》)

①公仲:韓國相國,又稱公仲侈、韓公仲。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今山澤之獸/無黠于麋/麋知獵者張罔前/而驅(qū)己也/因還走而冒人/至數(shù)/獵者知其詐偽/舉罔而進之/麋因得矣/

B.今山澤之獸/無黠于麋/麋知獵者張罔/前而驅(qū)己也/因還走而冒人/至數(shù)/獵者知其詐/偽舉罔而進之/麋因得矣/

C.今山澤之獸/無黠于麋/麋知獵者張罔前/而驅(qū)己也/因還走而冒人/至數(shù)獵者知其詐偽/舉罔而進之/麋因得矣/

D.今山澤之獸/無黠于麋/麋知獵者張罔/前而驅(qū)己也/因還走而冒人/至數(shù)/獵者知其詐偽/舉罔而進之/麋因得矣/

11.對文中下面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周公旦,即姬旦,周文王之子,“三王”之一,留下“周公吐哺”的佳話。

B.圭,古代貴族在舉行朝聘、祭祀等典禮時拿的玉器,依其大小,以別尊卑。

C.三鼓,文中“三鼓之”與《曹劌論戰(zhàn)》中“齊人三鼓”都是“擊三次鼓”之意。

D.郭,古代在城的外圍加筑的一道城墻,即外城。后來城郭多指城邑和城市。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秦國攻打韓國的宜陽,東周國君認為宜陽內(nèi)有英勇的士兵、充足的糧草,外有依山扎寨相機援救的楚軍,秦國一定會無功而返。

B.秦韓宜陽之戰(zhàn),楚王意欲先為韓據(jù)守宜陽以施恩于韓,陳軫卻勸說楚王放棄這一打算,事實證明了陳軫的先知。

C.趙累勸說楚國大將景翠從自身利益出發(fā),選擇恰當時機出兵宜陽,既令秦國害怕,又得韓國感激,最終從兩國獲利。

D.甘茂作為宜陽之役的秦軍主帥,面對困境,相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拿出自己的錢財加在公家的賞金里。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寡人聞韓侈巧士也,習諸侯事,殆能自免也。

(2)今攻宜陽而不拔,公孫衍挫我于內(nèi),而公仲以韓窮我于外。

14.請根據(jù)材料,簡要概括秦國最終攻下宜陽的原因。(3分)

三、文言文閱讀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秦,張儀曰:“不如伐韓?!蓖踉唬骸罢埪勂湔f?!?/p>

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jù)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yè)也。今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于戎狄,去王業(yè)遠矣?!?/p>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裢踔匦∶褙殻食荚笍氖掠谝?。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周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并力合謀,以國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秦之完也?!?/p>

惠王曰:“善!寡人聽子?!弊淦鸨デ?,十月取之,遂定秦,秦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B.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C.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D.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轅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11.對文中下列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是國家王權至高無上的象征,與成語“一言九鼎”中“九鼎”意義相同。

B.“從事于易”中“易”指容易,與《愚公移山》中“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中“易”的意義不同。

C.“故拔一國”中“拔”指攻克、攻取,與《出師表》中“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的“拔”意義相同。

D.“韓自知亡三川”中“亡”指丟失、失去,與《過秦論》中“秦無亡矢遺鏃之費”的“亡”意義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圍繞秦王擴充軍事、推進王業(yè)的問題,張儀和司馬錯展開軍事辯論,二人針鋒相對各陳己見,最終秦王采納司馬錯的建議,出兵平定蜀國。

B.張儀建議秦王可以先與魏、楚兩國親善,再讓秦軍借道兩國來切斷通路,進而逼迫周天子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這就能建立王業(yè)了。

C.司馬錯認蜀國是西邊偏僻的國家、以戎狄為首領,而且有像夏桀、商紂一樣的禍亂,現(xiàn)在讓秦軍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驅(qū)趕羊群一樣容易。

D.張儀與司馬錯的觀點迥異,從兩人的辯論中能夠看出,張儀的主張多主觀唯心的空想,司馬錯則是從實際出,知已知彼,提出積極穩(wěn)妥的辦法。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于戎狄,去王業(yè)遠矣。

②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

14.針對張儀伐韓的主張,司馬錯從哪些方面進行反駁?請結(jié)合原文簡要概括說明。

四、(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鼻赝踉唬骸肮讶寺勚?,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愿以異日?!碧K秦曰:“惡有不戰(zhàn)者乎?古者使車轂擊馳,言語相結(jié),天下為一;約中連橫,兵革不藏;文士并飭,諸侯亂惑;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辯言偉服,戰(zhàn)攻不息;行義約信,天下不親。于是,乃廢文任武。今欲并天下,凌萬乘,詘敵國,制海內(nèi),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紉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嘆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蹦艘拱l(fā)書,陳篋數(shù)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乃見說趙王于華屋之下,抵掌而談。趙王大悅,封為武安君,受相印,革車百乘,錦繡千純,白璧百雙,黃金萬溢,約從散橫,以抑強秦。故蘇秦相于趙而關不通。將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cè)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蘇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

A.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紉/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

B.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紉/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

C.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紉/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

D.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紉/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

(2)對文中下列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

A.連橫,戰(zhàn)國時期與“合縱”對應的外交策略之一,文中指齊、楚、燕、韓、趙、魏等國聯(lián)合起來打擊秦國。

B.寡人,我國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諸侯王的謙稱。與《孟子》“寡人之于國也”中的“寡人”的意思相同。

C“臣諸侯”的“臣”字為使動用法,與“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中的“活”字用法相同。

D.關即函谷關。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它與“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都是重要關口。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D

A.蘇秦起初游說秦惠王兼并列國,稱帝而治,希望得到秦國重用。秦惠王認為時機尚不成熟,未采納他的建議。蘇秦十次上書游說秦王都沒有成功。

B.蘇秦認為,從古至今,戰(zhàn)爭從未停止過,雖然有推行仁義、訂立盟約,天下并沒有因此而親善,想要吞并天下,一定要通過戰(zhàn)爭才能達到。

C.蘇秦離開秦國回到家中,卻遭到家人的冷遇,于是用以錐刺股的精神發(fā)奮攻讀《太公陰符》,一年之后學有所成,再次出發(fā)游說君王。

D.蘇秦成功游說趙王,被封為武安君,并得到了趙王豐厚的賞賜。蘇秦在趙國為相,成功抑制了強大的秦國,于是趙國不再出兵函谷關。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愿以異日。

②妻側(cè)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

(5)蘇秦的人生追求具有功利性,請結(jié)合文本就此作簡要說明。

五、(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題。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愿寄食門下。

后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于薛者乎?馮諼曰:“愿之。”于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

驅(qū)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長驅(qū)到齊,晨而求見。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曰:“收畢矣?!薄耙院问卸矗俊瘪T諼曰:“君之‘視吾家所寡有者’。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竊以為君市義。”孟嘗君曰:“市義奈何?”曰:“今君有區(qū)區(qū)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孟嘗君不悅,曰:“諾,先生休矣!”

后期年,齊王謂孟嘗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泵蠂L君就國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孟嘗君顧謂馮諼:“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

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泵蠂L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謂惠王曰:“齊放其大臣孟嘗君于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庇谑橇和跆撋衔唬怨氏酁樯蠈④?,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馮諼先驅(qū),誡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绷菏谷?,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齊王聞之,君臣恐懼,遣太傅赍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封書,謝孟嘗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廟之祟,沉于諂諛之臣,開罪于君。寡人不足為也;愿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tǒng)萬人乎!”馮諼誡孟嘗君曰:“愿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于薛?!睆R成,還報孟嘗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p>

孟嘗君為相數(shù)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選自《戰(zhàn)國策》,有刪減)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驅(qū)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B.驅(qū)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C.驅(qū)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D.驅(qū)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11.對文中下列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寡人”原意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齊王自稱,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君主常如此謙稱自己。

B.“齊其聞之矣”中“其”與“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中“其”的詞性相同。

C.“不拊愛子其民”中“子”的用法與“吾從而師之”中的“師”的用法一樣。

D.“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的句式特點與“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句式特點是一樣的。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及手法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收債,無視孟嘗君的命令,當場把債券燒掉,百姓都高呼“萬歲”,孟嘗君卻很不高興。

B.齊王對孟嘗君說:“我可不敢把先王的臣子當作我的臣子?!泵蠂L君只好到他的領地薛去。還差百里未到,薛地的人民扶老攜幼,都在路旁迎接孟嘗君的到來。

C.馮諼有超人的智慧,極具戰(zhàn)略眼光。孟嘗君在做齊國相國的幾十年時間里,“無纖介之禍”,是與馮諼的精心謀劃分不開的。

D.文章善于蓄勢儲能,制造懸念,以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手法,使全文波瀾迭出,姿態(tài)橫生。成語“狡兔三窟”“高枕無憂”都出自此文。

13.把文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愿寄食門下。

(2)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

14.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又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請簡要概括馮諼為孟嘗君所設計經(jīng)營的“三窟”的內(nèi)容。(3分)

2023屆高考語文文言文復習:《戰(zhàn)國策》專項練習

一、(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秦王謂公子他曰:“昔者秦、楚戰(zhàn)于藍田,韓出銳師以佐秦,秦戰(zhàn)不利,因轉(zhuǎn)與楚,不固信盟,唯便是從。韓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將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韓,韓必懼,懼則可以不戰(zhàn)而深取割?!蓖踉唬骸吧??!蹦似鸨?,一軍臨滎陽,一軍臨太行。韓恐,使陽成君入謝于秦,請效上黨之地以為和。

上黨之守馮亭曰:“臣請悉發(fā)守以應秦,若不能卒,則死之?!笔囟?,陰使人請趙王曰:“韓不能守上黨,且以與秦,其民皆不欲為秦,而愿為趙。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內(nèi)之與王,唯王才之?!壁w王喜,召平陽君而告之曰:“韓不能守上黨,且以與秦,其吏民不欲為秦,而皆愿為趙。今馮亭令使者以與寡人,何如?"趙豹對曰:"臣聞圣人甚禍無故之利。"王曰:“人懷吾義,何謂無故乎?”對曰:“秦蠶食韓氏之地,中絕不令相通,故自以為坐受上黨也。秦被其勞,而趙受其利,雖強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顧能得之強大乎?今王取之,可謂有故乎?具秦以先田水通糧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金嚴政行不可與戰(zhàn)。王自圖之。”王大怒曰:“夫用百萬之眾,攻戰(zhàn)逾年歷歲,未得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為?”趙豹出。乃使趙勝往受地。

趙勝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勝謂曰:‘請以三萬戶之都封太守,千戶封縣令,諸吏皆益爵三級,民能相集者,賜家六金?!瘪T亭垂涕而勉曰:“是吾處三不義也: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與人,不義一也;主內(nèi)之秦,不順主命,不義二也;賣主之地而食之,不義三也?!鞭o封而入韓,謂韓王曰:“趙聞韓不能守上黨,今發(fā)兵已取之矣。”

韓告秦曰:"趙起兵取上黨。"秦王怒,令公孫起、王蔚以兵遇趙于長平。

(摘編自《戰(zhàn)國策·趙策一》)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且秦以牛田水通/糧其死士/皆列之十上地/令嚴政行/不可與戰(zhàn)

B.且秦以牛田/水通糧/其死上皆列之丁上地/令嚴政行/不可與戰(zhàn)

C.且秦以牛田水通/糧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嚴政/行不可/與戰(zhàn)

D.且秦以牛田/水通糧/其死上皆列之丁上/地令嚴政/行不可/與戰(zhàn)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入謝于秦"的"謝"字是道歉、謝罪的意思。

B.“請效上黨之地以為和”中“效”是獻出的意思。

C.“秦被其勞”中的“被”是表被動,跟現(xiàn)代漢語意思一樣。

D.“戶”,即住戶,一家謂一戶。文中的“萬戶”“千戶”是指賞賜的食邑數(shù)量。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項是(3分)

A.奏昭干旭攻打韓國,除了抓住韓國不了盟約、追求私利的把柄,還想坐收韓國上黨之地。B.馮亭未能為國戰(zhàn)死,尋找借口獻地于趙,后又流淚拒絕趙國封賞,引發(fā)秦趙之戰(zhàn)。

C.趙王急功近利,目光短淺,不顧趙豹理性分析和勸說,執(zhí)意接受韓國上黨之地。

D.半陽君認為上黨從中間割裂了秦國,仗秦國兩邊不能相互連通,秦國不會坐視不問。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內(nèi)之與王,唯王才之。

(2)千戶封縣令,諸吏皆益爵三級,民能相集者,賜家六金。

14.為什么趙豹認為趙王得上黨之地是“甚禍無故之利”?請簡要概括。(3分)

10.B句意:況且秦國用牛耕種,從水道運送軍糧,那些勇敢不怕死的將士,(國家)分給他們上好的田地,法令嚴格,政務推行順利,不可以和他們交戰(zhàn)?!八弊鳌巴Z”的狀語,指從水道運送軍糧,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C。“上”修飾“地”,指上好的田地,中間不能斷開;且“令嚴政行”結(jié)構(gòu)相同,都是主謂式,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

11.CC.“秦被其勞”的“被”意思是遭受。

12.D.“上黨從中間割裂了秦國,使秦國兩邊不能相互連通”錯,根據(jù)原文“秦蠶食韓氏之地,中絕不令相通,故自以為坐受上黨也”可知,是秦國隔絕了韓國與上黨的聯(lián)系。

13.(1)現(xiàn)在上黨擁有十七個縣,愿意拜獻給大王,希望君王裁決這件事?!俺鞘兄厥摺?,定語后置句,“十七”作“城市之邑”的定語,后置了,正確語序是“十七城市之邑”,十七個縣;“拜內(nèi)”,奉獻、敬繳;“唯”,希望;“才”,裁決。

(2)千戶的封賞給縣令,各官吏的爵位都連升三級,能聚集到一起的民眾,每家賞賜金子六斤?!胺狻?,封賞;“益”,增加;“民能相集者”,定語后置句,“能相集者”作“民”的定語,后置了,正確語序是“能相集者民”,能聚集到一起的民眾。

14.(1)秦國對上黨勢在必得,一定不會坐視趙國平白地從中獲利。(2)秦國國力強大,秦趙之戰(zhàn),趙國不可能取勝。

參考譯文:

秦昭王對公子他說:“從前秦國、楚國在藍田交戰(zhàn),韓國派出精銳部隊幫助秦軍,可是秦軍戰(zhàn)斗不利,韓國因此反與楚國聯(lián)合,不堅守盟約,只追求利益。韓國對于我國來說,是心腹之患。我準備進攻他們,怎么樣?”公子他說:“君王出兵韓國,韓國一定恐懼,恐懼就可以不用戰(zhàn)爭而多割取土地?!闭淹跽f:“好?!庇谑蔷统鰟榆婈?,一支軍隊逼近滎陽,一支軍隊逼近太行。韓國十分恐懼,派陽城君到秦國謝罪,請求獻出上黨的土地作為講和的條件。

上黨的太守馮亭說:“臣下請求發(fā)動全部守軍對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為國戰(zhàn)死?!瘪T亭堅守三十天,暗中派人請求趙孝成王說:“韓國不能守住上黨,將要把它獻給秦國,可是上黨的民眾都不想做秦國的臣民而愿意做趙國的臣民?,F(xiàn)在上黨擁有十七個縣,愿意拜獻給大王,希望君王裁決這件事?!壁w王大喜過望,召來平陽君并告訴他說:“韓國不能堅守上黨,將要把它獻給秦國,上黨的吏民不想做秦國的臣民而都愿意做趙國的臣民。如今馮亭派使者把上黨獻給寡人,你看怎么樣?”趙豹回答說:“臣下聽說圣人認為無故獲利是最大的禍患?!壁w王說:“人們懷戀我的恩義,怎么說是無故獲利呢?”趙豹說:“秦國逐漸侵占韓國的土地,中間斷絕了上黨通韓國的道路,使他們不能互相援救,所以自認為可以坐得上黨。秦國承受了攻打上黨的辛勞,而趙國卻享受了它的利益,即使是強大的國家也不能從弱小的國家得到這種好處,而弱小的國家卻能從強大的國家手中得到嗎?如今君王得到上黨,可以說是有緣故嗎?況且秦國用牛耕種,從水道運送軍糧,那些勇敢不怕死的將士,(國家)分給他們上好的田地,法令嚴格,政務推行順利,不可以和他們交戰(zhàn)。君王還是自己認真考慮一下?!壁w王大怒說:“使用上百萬軍隊,經(jīng)年累歲地攻戰(zhàn),沒有得到一座城池。如今不用兵反而會得到十七座城,為什么不干?”趙豹退出去。于是就派遣趙勝前去接受土地。

趙勝到上黨說:“敝國的君王,委派使者臣下趙勝對您說:‘請把三萬戶的城邑封賞給太守,千戶的封賞給縣令,各官吏的爵位都連升三級,能聚集到一起的民眾,每家賞賜金子六斤?!瘪T亭流淚拒絕說:“這是我使自己處在三不義的境地了:為君主守衛(wèi)土地卻不能戰(zhàn)死,并且把它送給別人,這是第一不義;君王把土地獻給秦國,我沒有聽從君主的命令,這是第二不義;出賣君主的地反而食封戶,這是第三不義?!瘪T亭辭謝了趙國的封賞而回到韓國,對韓王說:“趙國聽說韓國不能堅守上黨,現(xiàn)在已發(fā)兵占領上黨了?!?/p>

韓國報告秦國說:“趙國發(fā)兵占領上黨?!鼻赝醮笈?,命令公孫起、王蔚率領軍隊與趙國的軍隊在長平交戰(zhàn)。

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秦攻宜陽,周君謂趙累曰:“子以為何如?”對曰:“宜陽必拔也。”君曰:“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shù)年,公仲①之軍二十萬,景翠以楚之眾,臨山而救之,秦必無功?!睂υ唬骸案拭?,羈旅也,攻宜陽而有功,則周公旦也;無功,則削跡于秦。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義而攻宜陽。宜陽不拔,秦王恥之。臣故曰拔?!本唬骸白訛楣讶酥\,且奈何?”對曰:“君謂景翠曰:‘公爵為執(zhí)圭,官為柱國,戰(zhàn)而勝,則無加焉矣;不勝,則死,不如背秦援宜陽。公進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寶事公;公仲慕公之為己乘秦也,亦必盡其寶?!鼻匕我岁?,景翠果進兵。秦懼,遽效煮棗,韓氏果亦效重寶。景翠得城于秦,受寶于韓,而德東周。(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東周策一》)

材料二:

秦伐宜陽。楚王謂陳軫曰:“寡人聞韓侈巧士也,習諸侯事,殆能自免也。為其必免,吾欲先據(jù)之以加德焉?!标愝F對曰:“舍之,王勿據(jù)也。以韓侈之知,于此困矣。今山澤之獸無黠于麋麋知獵者張罔前而驅(qū)己也因還走而冒人至數(shù)獵者知其詐偽舉罔而進之麋因得矣今諸侯明知此多詐,偽舉罔而進者必眾矣。舍之,王勿據(jù)也。韓侈之知,于此困矣。”楚王聽之,宜陽果拔,陳軫先知之也。(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楚策三》)

材料三:

甘茂攻宜陽,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將有尉對曰:“公不論兵,必大困?!备拭唬骸拔伊b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陽餌王。今攻宜陽而不拔,公孫衍挫我于內(nèi),而公仲以韓窮我于外,是無伐之日已!請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陽之郭為墓?!庇谑浅鏊浇鹨砸婀p。明日鼓之,宜陽拔。(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二》)

①公仲:韓國相國,又稱公仲侈、韓公仲。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今山澤之獸/無黠于麋/麋知獵者張罔前/而驅(qū)己也/因還走而冒人/至數(shù)/獵者知其詐偽/舉罔而進之/麋因得矣/

B.今山澤之獸/無黠于麋/麋知獵者張罔/前而驅(qū)己也/因還走而冒人/至數(shù)/獵者知其詐/偽舉罔而進之/麋因得矣/

C.今山澤之獸/無黠于麋/麋知獵者張罔前/而驅(qū)己也/因還走而冒人/至數(shù)獵者知其詐偽/舉罔而進之/麋因得矣/

D.今山澤之獸/無黠于麋/麋知獵者張罔/前而驅(qū)己也/因還走而冒人/至數(shù)/獵者知其詐偽/舉罔而進之/麋因得矣/

11.對文中下面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周公旦,即姬旦,周文王之子,“三王”之一,留下“周公吐哺”的佳話。

B.圭,古代貴族在舉行朝聘、祭祀等典禮時拿的玉器,依其大小,以別尊卑。

C.三鼓,文中“三鼓之”與《曹劌論戰(zhàn)》中“齊人三鼓”都是“擊三次鼓”之意。

D.郭,古代在城的外圍加筑的一道城墻,即外城。后來城郭多指城邑和城市。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秦國攻打韓國的宜陽,東周國君認為宜陽內(nèi)有英勇的士兵、充足的糧草,外有依山扎寨相機援救的楚軍,秦國一定會無功而返。

B.秦韓宜陽之戰(zhàn),楚王意欲先為韓據(jù)守宜陽以施恩于韓,陳軫卻勸說楚王放棄這一打算,事實證明了陳軫的先知。

C.趙累勸說楚國大將景翠從自身利益出發(fā),選擇恰當時機出兵宜陽,既令秦國害怕,又得韓國感激,最終從兩國獲利。

D.甘茂作為宜陽之役的秦軍主帥,面對困境,相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拿出自己的錢財加在公家的賞金里。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寡人聞韓侈巧士也,習諸侯事,殆能自免也。

(2)今攻宜陽而不拔,公孫衍挫我于內(nèi),而公仲以韓窮我于外。

14.請根據(jù)材料,簡要概括秦國最終攻下宜陽的原因。(3分)

10.B11.A(周公不是三王之一。三王是指夏禹、商湯、周武王。)

12.C(不是趙累直接勸說景翠,而是給周君的建議。)

13.(1)我聽說韓國國相仲侈是個聰明能干的人,熟悉諸侯間的事情,大概能夠避免宜陽的危亡。

(巧士:聰明能干/心思靈敏的人。習:熟悉。殆:大概。字詞各1分,大意1分)

(2)現(xiàn)在攻打宜陽如果不能攻下它,在內(nèi)有公孫衍阻撓(毀?。┪?,在外有韓公仲用韓國的力量來使我窘迫。(“拔”“窮”各1分,大意2分)

(拔:攻下,奪取。挫:本義“折斷”此處譯為阻撓/使……受挫。窮:使……窘迫。字詞各1分,大意1分)

14.①秦國君臣同心,求勝意志強。②韓國相國韓仲侈的狡詐多智被諸侯識破。③其他諸侯各國如楚國、東周持觀望態(tài)度。(每點1分,共3分)

材料一:

秦國攻打韓國的宜陽城,周赧王對大臣趙累說:“你認為這次戰(zhàn)事會怎樣?”趙累回答說:“宜陽必定會被秦國攻破?!濒鐾跽f:“宜陽方圓八里,英勇善戰(zhàn)的士兵十萬,糧食足以支用好幾年;(在宜陽附近)有韓相國公仲的軍隊二十萬,還有景翠率領的楚國的軍隊,依山扎寨相機援救宜陽,秦國一定不會有收獲。”趙累回答說:“秦將甘茂,是寄居在秦國的人,攻打宜陽如果能建立功勛,那么他就成了秦國的周公旦;如果攻不下宜陽,那么他就不能在秦國站住腳。秦王(秦武王)不聽群臣父兄們的建議去攻打宜陽,如果攻不下宜陽,秦王會感到恥辱。所以我說能夠攻下宜陽?!敝荇鐾跽f:“那么你替我謀劃一下,該怎么辦呢?”趙累回答說:“請您對景翠說:你的爵位已經(jīng)達到執(zhí)圭,你的官職已經(jīng)是上柱國,即使打了勝仗,官爵也不可能再升了;但如果不取勝,就必定是死罪。不如避開秦兵援助宜陽。(等秦國攻下宜陽),你再出兵,秦國擔心你趁他疲憊時進攻他,就一定會拿出寶物賄賂你,公仲認為(慕:思,估計)你是為了他韓國去攻打秦國,也一定會拿出所有寶物送給你?!薄鼻剀姽ハ菀岁栆院?,楚將景翠果真出兵了。秦國害怕,趕緊獻出煮棗城。韓國果然也獻出貴重的寶物。景翠從秦國得到了煮棗城,從韓國得到了寶物,因而感激東周。

材料二:

秦軍攻打韓國的宜陽。楚懷王對陳軫說:“我聽說韓國國相仲侈是個聰明能干的人,熟悉諸侯間的事情,大概能夠避免宜陽的危亡。因為他一定能避免宜陽的危亡,所以我想先替他據(jù)守宜陽,以此使他們更加感激我們?!标愝F回答說:“放棄這種想法,大王不要據(jù)守宜陽。憑韓相公仲侈的智慧,在宜陽陷入了困境。如今山澤中的野獸,沒有比麋鹿更狡猾的。麋鹿知道獵人張開大網(wǎng),要前來把它趕到網(wǎng)里去,于是它調(diào)過頭跑來頂人,這樣經(jīng)過許多次。獵人了解了它的狡詐習性,舉著網(wǎng)偽裝前進,麋鹿因此被捕獲了。如今諸侯明知道這里有許多狡詐的伎倆,舉著網(wǎng)偽裝前進的人一定很多。放棄這種打算,大王不要據(jù)守宜陽。韓侈的聰明才智,在這里陷入困境了。”楚懷王聽了他的話,宜陽果然被秦軍占領。陳軫預先已經(jīng)料到這個結(jié)果了。

材料三:

甘茂攻打宜陽,擂罷了三通鼓,而士兵仍然不肯沖鋒上陣。秦國的右將軍尉對他說:“您不用兵法指揮士兵作戰(zhàn),一定會陷入嚴重的困境?!备拭f:“我客居秦國而能當上丞相的原因,是我用攻下宜陽來引得秦王高興?,F(xiàn)在攻打宜陽如果不能攻下它,在內(nèi)有公孫衍阻撓(毀?。┪遥谕庥许n公仲用韓國的力量來使我窘迫,這就使我沒有立功之日了!。請讓我明天再擊鼓進軍,如果再攻不下,就把宜陽城郊作為我的葬身之地吧?!庇谑撬贸鲎约旱腻X財加在公家的賞金里。第二天擊鼓進軍,宜陽被攻克。

三、文言文閱讀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秦,張儀曰:“不如伐韓?!蓖踉唬骸罢埪勂湔f?!?/p>

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jù)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yè)也。今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于戎狄,去王業(yè)遠矣?!?/p>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愿從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周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并力合謀,以國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秦之完也?!?/p>

惠王曰:“善!寡人聽子?!弊淦鸨デ?,十月取之,遂定秦,秦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B.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C.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D.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轅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11.對文中下列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是國家王權至高無上的象征,與成語“一言九鼎”中“九鼎”意義相同。

B.“從事于易”中“易”指容易,與《愚公移山》中“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中“易”的意義不同。

C.“故拔一國”中“拔”指攻克、攻取,與《出師表》中“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的“拔”意義相同。

D.“韓自知亡三川”中“亡”指丟失、失去,與《過秦論》中“秦無亡矢遺鏃之費”的“亡”意義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圍繞秦王擴充軍事、推進王業(yè)的問題,張儀和司馬錯展開軍事辯論,二人針鋒相對各陳己見,最終秦王采納司馬錯的建議,出兵平定蜀國。

B.張儀建議秦王可以先與魏、楚兩國親善,再讓秦軍借道兩國來切斷通路,進而逼迫周天子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這就能建立王業(yè)了。

C.司馬錯認蜀國是西邊偏僻的國家、以戎狄為首領,而且有像夏桀、商紂一樣的禍亂,現(xiàn)在讓秦軍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驅(qū)趕羊群一樣容易。

D.張儀與司馬錯的觀點迥異,從兩人的辯論中能夠看出,張儀的主張多主觀唯心的空想,司馬錯則是從實際出,知已知彼,提出積極穩(wěn)妥的辦法。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于戎狄,去王業(yè)遠矣。

②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

14.針對張儀伐韓的主張,司馬錯從哪些方面進行反駁?請結(jié)合原文簡要概括說明。

10.C

11.CA.“一言九鼎”的意思是“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形容說的話分量大,起決定作用”,和原文中的“九鼎”意思相同。B.“從事于易”的意思是“從容易辦的事做起”,“易”的意思是“容易”;“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的意思是“冬夏季節(jié)轉(zhuǎn)換,才能往返一次”,“易”的意思是“交換,轉(zhuǎn)換”。故兩個“易”的意思不同。C.“意義相同”錯,“故拔一國”的意思是“所以攻占一個國家”,“拔”的意思為“攻占、攻取”;“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的意思是“因此先帝選拔(人才)來送給陛下”,“拔”的意思是“選拔”。所以兩個“拔”的意思不同。D.“韓自知亡三川”的意思是“韓王自己知道丟失(喪失)了三川之地”,“亡”的意思是“丟失,喪失”;“秦無亡矢遺鏃之費”的意思是“秦沒有耗費(失去)一支箭(一兵

一卒)”,“亡”的意思是“丟失,失去”。故兩個“亡”意思相同。

12.D“張儀的主張多主觀唯心的空想”錯,張儀主張的是“親魏善楚,下兵三川”,然后兵臨二周,威脅周室,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這并不是張儀的空想,只是沒有權衡利害。

13.①現(xiàn)在的三川地區(qū)和周王室,正是整個天下的市集和朝廷,大王不去爭奪,反而與那些野蠻的人爭奪名利,這就離帝王之業(yè)遠了。

②得到它的土地,能夠使秦國的疆域擴大;得到它的財富,能夠使百姓富足,整支軍隊又不傷害百姓,蜀國已經(jīng)歸服了。

14.①從爭利方面,闡述伐蜀有擴地、富民、博德的好處;

②從爭名方面,伐韓、脅迫周天子會背負不義的名聲;

③從軍事方面,周、韓一旦聯(lián)合其它各國會危及秦國。

參考譯文:

司馬錯和張儀在秦惠王面前進行了一場爭論。司馬錯要攻打蜀國,張儀說:“不如攻打韓國?!?/p>

秦惠王說:“請你們說說各自的見解,讓我聽聽?!?/p>

張儀回答說:“應先與魏、楚兩國表示親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轅、緱氏兩個隘口,擋住通向屯留的路,讓魏國出兵切斷南陽的通路,楚國派兵逼近南鄭,而秦國的軍隊則攻擊新城和宜陽,兵臨二周的近郊,聲討周君的罪行,(隨后)乘機侵占楚、魏兩國的土地。周王室知道已經(jīng)不能拯救自身,一定會交出九鼎和寶器。我們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圖和戶籍,挾持周天子,用他的名義來號令天下,天下沒有敢于違抗的,這就能建立王業(yè)了。如今,蜀國是西邊偏僻(落后)的國家,戎狄為首領。攻打蜀國,會使士兵疲憊,使百姓勞苦,卻不能以此來建立名望;即使奪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我聽說:‘爭名的要在朝廷上爭,爭利的要在市場上爭?!F(xiàn)在的三川地區(qū)和周王室,正是整個天下的大市場和朝廷,大王不去爭奪,反而與那些野蠻的人爭奪名利,這就離帝王之業(yè)遠了?!?/p>

司馬錯說:“不對。我聽到過這樣的話:‘想使國家富庶,一定要擴大他的領地,想使軍隊強大的一定讓他的百姓富足,想建立王業(yè)的一定要廣布他的恩德。這三個條件具備了,那么,王業(yè)就會隨之實現(xiàn)了?!F(xiàn)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貧困,所以我希望大王先從容易辦的事做起。蜀國是西邊偏僻的國家,以戎狄為首領,而且有像桀、紂一樣的禍亂。用秦國的軍隊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驅(qū)趕羊群一樣。得到它的土地,能夠擴大秦國的疆域;得到它的財富,

能夠使百姓富足,整治軍隊又不傷害百姓,蜀國已經(jīng)歸服了。因此奪取了蜀國,但天下人不認為我們暴虐;取盡了蜀國的財富,諸侯國也不認為我們貪婪。這就是說,我們用兵一次,就能名利雙收,還能得到除暴、平亂的好名聲。如果現(xiàn)在去攻打韓國,脅迫周天子,脅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壞名聲,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義的名聲。去進攻天下人都不希望進攻的地方,這是很危險的!請允許我講明這個緣故:周王室,現(xiàn)在還是天下的宗室;韓國,是周國的友好鄰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韓王自己知道要喪失三川,那么,兩國一定會聯(lián)合起來,共同采取對策,依靠齊國和趙國,并且向楚、魏兩國求援,以解除危難。把九鼎送給楚國,把土地送給魏國,大王是不能阻止的。這就是我所說的危險,不如攻打蜀國那

樣萬無一失?!?/p>

秦惠王說:“很對。我采納你的意見?!苯Y(jié)果,出兵進攻蜀國。十月奪取了那里的土地,然后平定了蜀國。蜀國的君主改稱為侯,秦國派遣陳莊去輔佐蜀侯。蜀國歸附以后,秦國就更加強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諸侯國了。

四、(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鼻赝踉唬骸肮讶寺勚?,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愿以異日?!碧K秦曰:“惡有不戰(zhàn)者乎?古者使車轂擊馳,言語相結(jié),天下為一;約中連橫,兵革不藏;文士并飭,諸侯亂惑;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辯言偉服,戰(zhàn)攻不息;行義約信,天下不親。于是,乃廢文任武。今欲并天下,凌萬乘,詘敵國,制海內(nèi),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紉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嘆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發(fā)書,陳篋數(shù)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乃見說趙王于華屋之下,抵掌而談。趙王大悅,封為武安君,受相印,革車百乘,錦繡千純,白璧百雙,黃金萬溢,約從散橫,以抑強秦。故蘇秦相于趙而關不通。將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cè)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碧K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

A.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紉/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

B.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紉/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

C.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紉/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

D.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紉/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

(2)對文中下列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

A.連橫,戰(zhàn)國時期與“合縱”對應的外交策略之一,文中指齊、楚、燕、韓、趙、魏等國聯(lián)合起來打擊秦國。

B.寡人,我國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諸侯王的謙稱。與《孟子》“寡人之于國也”中的“寡人”的意思相同。

C“臣諸侯”的“臣”字為使動用法,與“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中的“活”字用法相同。

D.關即函谷關。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它與“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都是重要關口。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D

A.蘇秦起初游說秦惠王兼并列國,稱帝而治,希望得到秦國重用。秦惠王認為時機尚不成熟,未采納他的建議。蘇秦十次上書游說秦王都沒有成功。

B.蘇秦認為,從古至今,戰(zhàn)爭從未停止過,雖然有推行仁義、訂立盟約,天下并沒有因此而親善,想要吞并天下,一定要通過戰(zhàn)爭才能達到。

C.蘇秦離開秦國回到家中,卻遭到家人的冷遇,于是用以錐刺股的精神發(fā)奮攻讀《太公陰符》,一年之后學有所成,再次出發(fā)游說君王。

D.蘇秦成功游說趙王,被封為武安君,并得到了趙王豐厚的賞賜。蘇秦在趙國為相,成功抑制了強大的秦國,于是趙國不再出兵函谷關。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愿以異日。

②妻側(cè)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

(5)蘇秦的人生追求具有功利性,請結(jié)合文本就此作簡要說明。

(1)A

(2)A

(3)D

(4)①現(xiàn)在先生鄭重地不遠千里而來,在大庭中教導我(兼并諸侯的道理),希望日后再聆聽您的教導。②妻子不敢正眼看他,側(cè)著耳朵聽他說話;嫂子匍匐在地像蛇那樣爬行,行四拜大禮跪地謝罪。

(5)①蘇秦游說連橫不成,就去游說合縱,在他的心目中,維護哪個國家的利益、站在哪個國家的立場倒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功名利祿一定要得到實現(xiàn)。②他研讀《太公陰符》,引錐刺股,是為了日后游說國君,得到金玉錦繡、卿相之尊。③面對家人“前倨而后卑”的表現(xiàn),蘇秦認為,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權勢和富貴不可不顧。

(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該題可以根據(jù)文意、虛詞和結(jié)構(gòu)判斷。

(2)本題綜合考查識記古代文化常識與理解詞類活用現(xiàn)象,答題的關鍵在于平時的積累與掌握。

(3)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將選項與原文作細致比較。

(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看有無特殊句式,詞類的活用,運用“留”“刪”“調(diào)”“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出來的句子做適當調(diào)整,達到詞達句順。

(5)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段內(nèi)容的篩選和理解。找到相關內(nèi)容,在仔細理解的基礎上,抓住關鍵信息,仔細概括。

(1)“黑貂之裘”為偏正短語,“弊”通“敝”,指“破舊”,要連在一起,排除B;“盡”修飾“黃金百斤”,要連在一起,指百兩黃金都用完了,排除C;“妻不下紉”與“嫂不為炊”為對稱結(jié)構(gòu),前后分別斷開。排除D。譯文:黑貂皮衣破了,百兩金幣也用光了,資用匱乏,不得已離開秦國回家。挑著書囊,體態(tài)憔悴,面容黑黃,帶有慚愧的樣子?;氐郊依?,妻子不從織機上下來迎接,嫂子不給他做飯,父母不跟他說話。

故選:A。

(2)A.“文中指齊、楚、燕、韓、趙、魏等國聯(lián)合起來打擊秦國”錯,這解釋的是“合縱”策略,“連橫”應是秦與六國中任何一國聯(lián)合以打擊別的國家。

故選:A。

(3)D.“于是趙國不再出兵函谷關”分析錯誤,原文為“故蘇秦相于趙而關不通”,意思是所以蘇奏在趙國為相,秦國不敢出兵函谷關,應是“秦國不敢出兵函谷關”。

故選:D。

(4)①“儼然”,鄭重的樣子;“庭教”,在大庭中教導;“異日”,日后。譯文:現(xiàn)在先生鄭重地不遠千里而來,在大庭中教導我(兼并諸侯的道理),希望日后再聆聽您的教導。

②“側(cè)目”,偏著頭看,不敢從正面看,形容畏懼;“蛇行”,像蛇一樣爬行;“謝”,謝罪。譯文:妻子不敢正眼看他,側(cè)著耳朵聽他說話;嫂子匍匐在地像蛇那樣爬行,行四拜大禮跪地謝罪。

(5)原文寫到“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結(jié)果是“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然后他選擇游說合縱的策略,文中寫到“乃見說趙王于華屋之下,抵掌而談。趙王大悅,封為武安君,受相印,革車百乘,錦繡千純,白璧百雙,黃金萬溢,約從散橫”。這些說明蘇秦做人本身是沒有原則的,并不是為了維護誰的利益,也不是站在哪個國家的立場上,完全是為實現(xiàn)自己飛黃騰達的美夢。還寫到“乃夜發(fā)書,陳篋數(shù)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說明他研讀《太公陰符》,引錐刺股,那么刻苦,完全是為了卿相之位,金玉錦繡。游說連橫不成回家后所有人都看不起他,當他成功合縱之后,家人的態(tài)度大為轉(zhuǎn)變,可謂“前倨后恭”,看到此景,蘇秦感慨“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也能說明他一切都是以利益為出發(fā)點的。

參考譯文:

蘇秦迪初以連橫政策游說秦惠王,說:“憑大王的賢能,軍民的眾多,戰(zhàn)車、馬隊訓練得法,士卒作戰(zhàn)教育有方,完全可以兼并諸侯,侵吞天下,稱帝而治,希望大王稍加注意,請允許我用實際情況說明其功效?!鼻赝跽f:“寡人聽說,羽毛不豐滿的雀鳥,不能沖天高飛;制度不完備的國家,不能出兵征戰(zhàn);對人民少恩少惠,不能發(fā)動戰(zhàn)爭;政教不順人心,不能拿戰(zhàn)爭勞煩大臣。現(xiàn)在先生鄭重地不遠千里而來,在大庭中教導我(兼并諸侯的道理),希望日后再聆聽您的教導?!碧K秦說:“哪有不運用戰(zhàn)爭的道理呢?古時候,出使的車輛絡繹不絕,外交使節(jié)互結(jié)同盟,這是天下都一致的;(即使這樣),或言合縱,或言連橫,但也從未停止過使用武力;當外交、軍事同時并用,則諸侯混亂;道理雖在不厭其煩地講述,而使用武力之事卻在愈來愈頻繁地發(fā)生;搞巧言善辯,奇裝異服,戰(zhàn)爭卻沒有一日停息推行仁義,訂立盟約,然而天下并不因此而親善。于是才廢棄文治使用武力?,F(xiàn)在想要吞并天下,控制大國,擊敗敵人,統(tǒng)治海應,扶愛百姓,使諸侯臣服,非戰(zhàn)爭不可!”蘇秦十次上書游說秦王都不成功。黑貂皮衣破了,百兩金幣也用光了,資用匱乏,不得已離開秦國回家。挑著書囊,體態(tài)憔悴,面容黑黃,帶有慚愧的樣子?;氐郊依铮拮硬粡目棛C上下來迎接,嫂子不給他做飯,父母不跟他說話。蘇秦長嘆道:“妻子不把我當丈夫,楚子不把我當小題,父母不把我當兒子,這都是我的過錯啊?!庇谑撬驮谝归g打開書籍(攻讀),擺開幾十個書箱我到姜太公的兵書《太公陰符》來,伏案誦讀,選擇其中重要的加以熟讀,探求它的真諦。讀書困倦想睡,就拿起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鮮血一直流到腳上。并自言自語說:“哪有去游說國君,而不能讓他拿出金玉錦繡,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滿一年,研究成功,說:“這下真的可以去游說當代國君了!”于是蘇奏在華麗的殿堂中拜見游說趙王,雙方談得十分投契。趙王非常高興,封他為武安君,并授給相印,隨后賞賜他兵車百輛,錦繡千匹,白璧百雙,金幣萬兩,締結(jié)合縱,離散連橫,來把制強大的秦國。所以蘇奏在趙國為相,秦國不敢出兵函谷關。蘇秦將要去游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聽到消息,收拾房屋清掃道路安排東則設置酒宴,到城郊三十里之外迎接。妻子不敢正眼看他,側(cè)著耳朵聽他說話嫂子匍匐在勉像蛇那樣爬行,行四拜大禮跪地謝罪。蘇秦說:“嫂子為什么先前那樣傲慢,如今又如此卑躬屈膝呢?”他嫂子答:“因為現(xiàn)在你地位尊顯、錢財多啊?!碧K秦說道:“唉!貧賤則父母不認親子,富貴則妻嫂畏懼。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權勢和富貴怎么能忽視不顧呢?”

五、(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題。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愿寄食門下。

后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于薛者乎?馮諼曰:“愿之。”于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

驅(qū)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長驅(qū)到齊,晨而求見。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曰:“收畢矣?!薄耙院问卸??”馮諼曰:“君之‘視吾家所寡有者’。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竊以為君市義?!泵蠂L君曰:“市義奈何?”曰:“今君有區(qū)區(qū)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泵蠂L君不悅,曰:“諾,先生休矣!”

后期年,齊王謂孟嘗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泵蠂L君就國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孟嘗君顧謂馮諼:“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p>

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謂惠王曰:“齊放其大臣孟嘗君于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庇谑橇和跆撋衔?,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馮諼先驅(qū),誡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绷菏谷?,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齊王聞之,君臣恐懼,遣太傅赍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封書,謝孟嘗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廟之祟,沉于諂諛之臣,開罪于君。寡人不足為也;愿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tǒng)萬人乎!”馮諼誡孟嘗君曰:“愿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于薛?!睆R成,還報孟嘗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

孟嘗君為相數(shù)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選自《戰(zhàn)國策》,有刪減)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驅(qū)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B.驅(qū)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C.驅(qū)而之薛/使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