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總復習 第10講 現(xiàn)代中國的對外關系(當堂)_第1頁
高三歷史總復習 第10講 現(xiàn)代中國的對外關系(當堂)_第2頁
高三歷史總復習 第10講 現(xiàn)代中國的對外關系(當堂)_第3頁
高三歷史總復習 第10講 現(xiàn)代中國的對外關系(當堂)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必求其心得,業(yè)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yè)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yè)必貴于專精第十講現(xiàn)代中國的對外關系1.(2012·上海高考)“我們亞非國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獨立,我們并無意于使亞非國家同其他地區(qū)的國家對立,我們同樣需要同其他地區(qū)的國家建立和平合作的關系。"這段話出自()A.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的發(fā)言B.喬冠華在中國恢復聯(lián)合國席位后的講話C.鄧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會時的談話D.江澤民在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的講話解析:選A材料講話意在處理與亞非國家的關系。在亞洲、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形勢下,1955年亞非會議召開。周恩來鮮明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取得圓滿成功,此次會議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聯(lián)系。2.(2012·山東高考)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國家的外交封鎖B.促進世界多極化的發(fā)展C.加強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合作D.推動不結盟運動的興起解析:選A新中國成立初,美國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采取政治上不承認、經濟上封鎖禁運、軍事上包圍威脅的政策,企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里。為了積極同鄰近國家和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發(fā)展友好關系。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有利于打破西方國家的外交封鎖。3.(2012·福建高考)通過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新中國()A.發(fā)揮了大國應有的政治影響力B.促成了“一超多強"的國際格局C.確立了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地位D.鞏固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內部團結解析:選A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國際會議,中國在會議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在萬隆會議上,中國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推動了亞非會議的順利進行,因此兩次會議的召開,說明新中國發(fā)揮了大國應有的政治影響力,故選A項?!耙怀鄰姟钡膰H格局是“冷戰(zhàn)”結束后出現(xiàn)的,中國不是不結盟運動的領袖,故B、C兩項錯誤;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的國家大部分不是社會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陣營的內部團結無關,D項錯誤.4.(2011·海南高考)《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評論說:在1955年的一次國際會議上,“周恩來利用了他個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機敏逐漸減弱了那些懷疑中國或懷疑共產主義的領導人的敵對情緒”.在這次會議上,周恩來提出的外交方針是()A.“求同存異”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另起爐灶” D.“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解析:選A由“1955年”“周恩來"等有效信息可知,這次國際會議是萬隆會議,周恩來在會上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贏得了各國的廣泛認同,促進了大會的圓滿結束。5.(2013·江蘇高考)據(jù)新華社對1972年1~9月外交情況的統(tǒng)計,中國接待外國官員和政府代表團三十多起,訪問中國的有來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團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達88個,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內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國()A.重點建立與亞非的外交關系B.開始獨立自主地步入國際舞臺C.切實推進新型區(qū)域外交合作D.打破美國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解析:選DA表述與題干材料信息明顯不符;B發(fā)生在50年代;C改革開放新時期的表現(xiàn),故正確答案選D。6.(2012·北京高考)新中國成立以來,非洲各國與中國有著密切的交往與合作。其主要表現(xiàn)為,非洲發(fā)展中國家()①是中國重返聯(lián)合國的重要推動力量②是中國50年代初主要建交對象③與中國共同發(fā)起不結盟運動④是上海合作組織的成員A.① 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選A新中國50年代初主要與社會主義國家發(fā)展外交關系,70年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