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七臺河市勃利縣中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語文5月月考試卷_第1頁
黑龍江省七臺河市勃利縣中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語文5月月考試卷_第2頁
黑龍江省七臺河市勃利縣中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語文5月月考試卷_第3頁
黑龍江省七臺河市勃利縣中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語文5月月考試卷_第4頁
黑龍江省七臺河市勃利縣中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語文5月月考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黑龍江省七臺河市勃利縣中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語文5月月考試卷登錄在線組卷平臺助您教考全無憂

黑龍江省七臺河市勃利縣中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語文5月月測試卷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7分)

(2023高一下·勃利月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在中國近現(xiàn)代語文教育史上,有這樣一批教育家,不囿于一隅,在其當時所處的歷史壁壘中不斷變革創(chuàng)新,引領(lǐng)著語文教育的發(fā)展,讓語文教育向前邁出了一步又一步。

如夏丏尊。夏丏尊在語文教育領(lǐng)域奮斗了將近二十年,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國文教學法”,在教法和學法上都頗有建樹,是中國現(xiàn)代語文教育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夏丏尊語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學生為本”,他從全方位教育的角度出發(fā),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學生完善的修養(yǎng)和人格。

如葉圣陶。葉圣陶認為“教是為了達到不教”,教師之為教,重在誘導,而不在于全盤授予,教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己掌握學習的方法,能夠達到不需要教的境界。葉圣陶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好習慣是整個教育的本質(zhì),他在《論中學國文課程的改訂》中說:“教育的本質(zhì)原來如此,養(yǎng)成能力,養(yǎng)成習慣,使學生終身以之?!?/p>

如朱自清。朱自清的語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認為教育者須有堅貞信仰與健全人格,教育是目的,而非手段。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教育者的人生理想,應該超乎功利,教育者不但要做一個能干、有用的人,并且要正直、坦白、敢作敢為、以身作則。朱自清認為教學與訓育應該并重,“為學與做人,如人的兩足應當一樣長一般”,學生在學校既要學知識,也要學做人。

(摘編自周丹《這些語文教育大師的思想,值得被傳承》)

材料二:

朱自清不僅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領(lǐng)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他還是現(xiàn)代中國一位出色的語文教育家。從他眾多的教育論著中,可以明顯看出他的語文教育思想自成體系。

他在《古文學的欣賞》一文中相當獨特地提出了語文教育的兩項目的:一是選讀古書,了解、認識和接受本國固有文化;二是以欣賞作為情感的操練,設身處地地欣賞古文學,弄清古文學的立場,或揚棄或清算,培養(yǎng)欣賞力和批判力。

朱自清把語文教育的遠大目標確定在了解本國固有的燦爛文化,加強民族意識,這種觀念顯然區(qū)別于“語文教育就是講授語文知識使學生語文成績測試合格”,或者“語文教育就是一種解答作家作品和語言現(xiàn)象的學術(shù)研究”的一般觀念。朱自清這種對語文教育目的的嶄新揭示,讓我們感覺到他的一種具有特定意義的對于前人的跨越。他還認為:中國雖然需要現(xiàn)代化,但是中國的現(xiàn)代化,得先知道自己的固有文化才成。在他看來,本國固有文化遺產(chǎn)不僅是語文教育必須把握的一個重要目的,而且也是中國奔向未來的一個重要依據(jù)。在這方面,朱自清把語文教育獨特地理解為一種繼承文化遺產(chǎn)弘揚民族精神的特殊行為,這顯然體現(xiàn)了他個人的特色。

朱自清所主張的“了解本國固有文化”是指津津有味地接受古文學的篇章字句、語體、詞匯、風格和技巧,設身處地地接受古代作家的寫作態(tài)度、喜怒哀樂愛惡欲。他認為語文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借助對古文學的了解來幫助青年人信古、學古。朱自清認為無論古今人物、人情總還有不相遠的地方,人類的喜怒哀樂愛惡欲可以跨越歷史的長河彼此相互伸展,以此達到青年讀者與中國固有文化思想精神的相互融合。

另一方面,朱自清又提出語文教育的另一重要目的就是讓學生接受文學,培養(yǎng)欣賞力,培養(yǎng)批判力。他說:“接受文學,我們有我們的立場。得弄清楚自己的立場,再弄清楚古文學的立場。所謂知己知彼,然后才能分別出哪些是該揚棄的,哪些是該保留的……自己有立場,卻并不妨礙了解或認識古文學,因為一面可以設身處地為古人著想,一面還是可以回到自己立場上批判的?!@‘設身處地’是欣賞的關(guān)鍵,也就是所謂‘感情移入’?!边@段話今天看來似乎相當普通,但其體會切身,因而其意義也就不同尋常。它指出了欣賞文學作品的首要問題是解決立場,不能將作品的立場和讀者閱讀時自我的立場混為一談。

這里清楚地說明以堅定的立場和批判力對待文學是培養(yǎng)學生欣賞文學能力的第一要義。這種說法反映出欣賞能力培植的關(guān)鍵又在于對作品的感情移入,即設身處地地體味原來作家作品的喜怒哀樂。這樣特殊的意義,理應真正深刻地通過語文教育的課堂介紹給自己的學生,讓這些體現(xiàn)中國最主要的文化歷史內(nèi)涵的作品從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力、批判力的角度出發(fā)給學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倘若真正著眼于發(fā)掘?qū)W生欣賞文學的能力,那么朱自清的這些見解是頗為嶄新的。

朱自清實際上以此發(fā)出了語文教育之目的在于了解本國固有文化之先聲,并深刻認識到提高學生欣賞文學的能力與語文教育的緊密聯(lián)系。他認為,語文教育必須以了解本國固有文化為基礎,最終使學生達到能夠欣賞文學的目的,“了解與欣賞”構(gòu)成了朱自清語文教育目的論的中心內(nèi)容。

(摘編自賓恩海《朱自清語文教育思想初探》)

1.下列關(guān)于“朱自清的語文教育思想”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教育者須信仰堅貞、人格健全,具有超乎功利的人生理想,視教育為目的而非手段。

B.語文教育通常是通過講授語文知識提高學生成績或解答作家作品和語言現(xiàn)象的活動。

C.欣賞文學首先要解決立場問題,欣賞者要設身處地地體味原來作家作品的喜怒哀樂。

D.朱自清的語文教育思想自成體系,其語文教育目的論的中心內(nèi)容是“了解與欣賞”。

2.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近現(xiàn)代語文教育在夏丏尊、葉圣陶、朱自清等一批教育家的引領(lǐng)下不斷前進。

B.朱自清讓青年人了解并接受古代文學,信古、學古,旨在以此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

C.朱自清認為可通過“感情移入”欣賞文學,也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對文學進行批判。

D.朱自清不僅在中國現(xiàn)代散文領(lǐng)域成就高,他關(guān)于語文教育的見解也頗具先聲意義。

3.下列選項,最不適合作為論據(jù)支撐朱自清關(guān)于“教育者”的觀點的一項是()

A.《禮記》:“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

B.《論語·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p>

C.孔明:“”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D.李贄:“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p>

4.請簡要梳理材料二的論述思路。

5.近現(xiàn)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對當代語文教育有何啟發(fā)?請結(jié)合文本談談你的看法。

(2023高一下·勃利月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標準

王愿堅

天色漸漸昏暗下來了。

草地行軍,這黃昏時分是一天里最好的時光。連隊從滿是泥濘的沼澤地里走出來,在一塊小高地上停住了腳,宿營了。傍著矮樹叢,用布單、包袱皮搭起了各式各樣的帳篷;撿來樹枝茅草,燃起了一堆堆篝火。在風雨和水草、爛泥里跋涉了一天的紅軍戰(zhàn)士們,圍著這一簇簇篝火,烤著濕透的衣服,擦拭著槍支;篝火上架著的臉盆,口杯里,清水在響著,冒著熱氣。于是,歌聲和笑聲就隨著這火苗、輕煙和霧氣,一塊兒在大草地上升騰起來。

但是,司務長宋新華的心緒卻沒有往常宿營那么愉快。他提著個竹篾背篼,在篝火間蹣跚地走著。見到一個戰(zhàn)士,就從背篼里拿出拳頭般大的一塊牦牛肉遞過去,隨口囑咐道:“注意,省著點兒吃,這可是一天的口糧!”說著,他心里暗暗嘆一口氣:“唉,這算什么伙食標準喲!”

確實,這樣發(fā)放伙食,在他當司務長以來還是第一次。昨天,他冒著風雨趕到團里,領(lǐng)到了一頭瘦牦牛。團供給處長把牛繩遞到他手里的時候,交代他說,走出草地之前,這是最后的一次供應了,而且還小聲補了一句:“這還是根據(jù)上級的指示,照顧連隊。總部機關(guān)從前天起就已經(jīng)只靠挖野菜過日子了。”他把牦牛趕回來宰了,狠著心,留出了一半作為第二天的伙食;把這一半切成了小塊,按人頭發(fā)下去。

走過了一處又一處。背篼越來越輕了,可他的心卻越來越沉了:在這樣的水草地里連續(xù)行軍,一天只吃這么幾兩肉,怎么能支持得了?而且,往后呢?

正想著,忽然一個聲音引起了他的注意。

“我要牛皮。宰了牛,牛皮呢?”

宋新華搖搖頭:“扔了!”

“什么?!”那人提高了聲音問道,“骨頭呢?”

“你這人,真是的……”宋新華被對方說話的聲調(diào)激怒了,他生氣地說,“那些玩意兒,又不能吃……”

他本來要重重地說上兩句的,卻突然住口了。就在這時,那人抬起身來。他看到了一張熟識的臉:方臉膛,寬寬的額角,瘦削的雙頻上長滿了髭須,穿戴也是熟悉的:用自捻羊毛線織成的衣服,扎著那條寬寬的皮帶,背上是一只牛皮斗笠。但是,兩道濃眉下那雙一向溫和的眼睛,此刻卻照直注視著他,閃著嚴峻的光。他慌忙立正,低聲叫道,“總司令!”

朱總司令擺擺手,接著剛才的話茬說下去“不能吃?那么,你來看,”他把宋新華拉近火堆,只見他拿起那只牛皮鞋底,用刺刀從邊上切下一小條,挑在刀尖上,伸到火苗上去。噼啪一陣響、牛皮上的毛被燎掉了,皮面上冒起一層黃黃的油泡,發(fā)出一股淡淡的油香味兒。

“看見啦?”朱總司令向宋新華看了一眼。

“總司令,我……”宋新華欠起身來,“我這就去把牛皮、骨頭拿回來?!?/p>

“等等?!敝炜偹玖钪棺×怂?,又抬手向著矮樹叢一指。

樹叢后面,傳來了低低的說話聲。

“……你吃。這牛肉嘛,留給二排長,他的傷比我們重……再說,還有七八天的路哩,哪能只看眼前這一步棋?……”

“那你……”說話的是個年輕戰(zhàn)士,“我知道,你是在黨的……”

“唉,應名是個黨員,能力小,不能給黨分憂??!”老謝又說了,“咱們的黨和紅軍遇到了難處,不要緊,咱把苦、把困難砸碎了,你拿一點,我拿一塊,分分扛起來……”

聲音漸漸低下去了。

“聽見啦!”朱總司令又向宋新華看了一眼。

宋新華覺得自己整個臉都在發(fā)燒,他的頭勾得更低了。

“多好的戰(zhàn)士?。∷麄?,要的那么少,可想的、干的又那么多!”朱總司令把手搭在了宋新華的肩頭上,話,比剛才溫和多了,“我們當干部的,就要把心貼在戰(zhàn)士們的身上。要學習他們,關(guān)心他們,就能把工作做好了?!?/p>

宋新華靜靜地聽著。他覺得肩頭上的那只大手按得更重了。

牛皮燒好了,朱總司令拿起來輕輕吹了吹,欣喜地看著。

他向黑暗里招了招手。一個警衛(wèi)員走過來,把燒好的牛皮接過去。

“這些人,都是革命的種子?。 闭f著,朱總司令又從皮斗笠上切下了一小塊牛皮,放在火里燒著,“我們要用這有限的財富,用最好的工作方法,把戰(zhàn)士帶出草地,帶到陜北,帶到毛主席、黨中央身邊去!”

話說得很低,很慢,但像這暗夜的篝火一樣,把人烘暖,把人照亮。聽著這深情的話,宋新華覺得渾身都熱了。他激動地站起身來,用顫抖的聲音說道:“總司令,我錯了!我不該老想著過去的供給標準?!?/p>

“標準!是啊,無論是供給,還是思想和工作,我們都需要有一個標準!”朱總司令把燒好的牛皮遞給警衛(wèi)員,然后慢慢地站起來,嚴肅地說道,“但是,這是草地的標準,革命的標準!”

說罷,他向警衛(wèi)員招了招手,大步向前走去。

宋新華站在篝火旁邊,目送著敬愛的朱總司令那漸漸遠去的背影,深情地喃喃自語著:“草地的標準,革命的標準!”

就在這一瞬間,他忽然想道:將來,這樣的供給大概不會再有了,但標準卻會留下來。也許會有那么一天,人們將用這個標準來衡量和檢查自己的生活、思想和工作。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無論是朱總司令,還是司務長,在草地行軍糧食供應緊張的情況下都能先替別人考慮:這體現(xiàn)了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

B.第二段寫草地行軍過程中戰(zhàn)士們的動作行為,并用歌聲、笑聲來渲染氣氛,體現(xiàn)了戰(zhàn)士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C.“宋新華靜養(yǎng)地聽著。他覺得肩頭上的那只大手按得更重了”意味著朱總司令給了他無比巨大的壓力,讓他難以承受。

D.朱總司令強調(diào)要用有限的財富和最好的方法把戰(zhàn)士帶出草地,是為了保留革命的種子。

7.關(guān)于文中“樹叢后面,傳來了低低的說話聲”的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項是()

A.從對話的內(nèi)容不難想象草地行軍之難不只在環(huán)境的惡劣,食物的嚴重缺乏,還有對受傷戰(zhàn)士的救助和照顧。

B.“咱把苦、把困難砸碎了,你拿一點,我拿一塊,分分扛起來……”這句話反映了紅軍戰(zhàn)士面對困難時的狠心與謹慎。

C.這段談話內(nèi)容為下文寫朱總司令對戰(zhàn)士的贊揚、肯定以及對戰(zhàn)士的關(guān)心與愛護做了充分的鋪墊。

D.戰(zhàn)士們在最難的時候燒牛皮吃的行為正是后文朱總司令說的“草地的標準,革命的標準”的具體體現(xiàn)。

8.從文章開頭到結(jié)尾,司務長宋新華的心理發(fā)生了哪些變化?請結(jié)合作品簡要分析。

9.小說以“標準”為題,司務長宋新華感慨伙食標準低,朱總司令嚴肅地說:“但是,這是草地的標準,革命的標準!”請結(jié)合全文談談你對“草地的標準,革命的標準”的理解。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2023高一下·勃利月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仁宗皇帝,諱高熾,成祖長子也。幼端重沉靜,好學問,從儒臣講論不輟。洪武二十八年,冊為燕世子。太祖嘗命分閱章奏,獨取切軍民利病者白之?;蛭淖种囌`,不以聞。太祖指示曰:“兒忽之耶?”對曰:“不敢忽,顧小過不足瀆天德?!?/p>

成祖舉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萬人拒李景隆五十萬眾,城賴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寵于成祖。高煦從軍有功,宦寺黃儼等復黨高燧,陰謀奪嫡,譖世子。會朝廷賜世子書,為離間。世子不啟緘,馳上之。而儼先潛報成祖曰:“世子與朝廷通,使者至矣?!睙o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發(fā)書視之,乃嘆曰:“幾殺吾子?!背勺婕次唬员逼綖楸本?,仍命居守。永樂二年,立為皇太子。成祖數(shù)北征,命之監(jiān)國,裁決庶政。四方水旱饑饉,輒遣振恤,仁聞大著。而高煦、高燧與其黨日伺隙讒構(gòu)?;騿柼樱骸耙嘀凶嬋撕??”曰:“不知也,吾知盡子職而已?!笔?,黃儼等謀立高燧,事覺伏誅,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

二十二年踐阼,大赦天下,壬午,敕自今官司所用物料于所產(chǎn)地計直市之,科派病民者罪不宥。戊戌,賜吏部尚書蹇義及楊士奇、楊榮、金幼孜銀章各一曰“繩愆糾繆”,諭以協(xié)心贊務,凡有闕失當言者,用印密封以聞。癸酉,詔有司:“條政令之不便民者以聞,凡被災不即請振者,罪之。”辛巳,崩于飲安殿,年四十有八。

贊曰: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后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jiān)國朝無廢事。在位不足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yǎng),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選編自《明史·本紀》)

材料二:

先是,仁宗嘗與侍臣論科舉之弊。

楊士奇曰:“科舉當兼取南、北士?!比首谠唬骸氨比藢W問遠不逮南人?!笔科嬖唬骸伴L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雖有才華,多輕浮。”仁宗曰:“然則將何如?”士奇曰:“試卷例緘其姓名,請于外書‘南’‘北’二字,如當取百人,則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才,皆入彀矣?!比首谠唬骸叭?。如是,則北方學者亦感奮興起?!?/p>

(選編自《明史紀事本末》)

10.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后/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jiān)國/朝無廢事

B.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后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jiān)國/朝無廢事

C.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后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jiān)國/朝無廢事

D.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后/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jiān)國/朝無廢事

11.下列對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諱,是指加在君主,尊長的名字前,不直稱其名,以示尊敬的一種禮節(jié)。

B.踐阼,走上阼階主位。古代廟寢堂前的主階稱阼階,故踐阼又指即帝位。

C.戊戌,干支之一,與“壬午”“癸酉”“辛巳”一樣,在文中用以紀年。

D.科舉,測試制度。明代科舉分四級,由禮部主持;清代會試合格者稱貢士。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仁宗為政務實、提綱挈領(lǐng)。他受命分閱奏章時,專取有關(guān)軍民利弊的奏章陳述;監(jiān)國時,遇到水旱災荒,及時遣使賑濟。

B.仁宗寬宏大量、友愛兄弟。朱高煦、朱高燧勾結(jié)黨羽,構(gòu)陷仁宗,仁宗非但不計較,反而為高燧開脫,使其免罪。

C.仁宗有勇有謀,處事沉穩(wěn)。他僅靠萬人之兵抵抗五十萬軍隊,守住北平城;在朝廷的離間計下,他光明坦蕩,保全了自身。

D.仁宗卑以自牧,君子風度。他賜給蹇義等人“繩愆糾繆”銀章,便于重臣及時發(fā)現(xiàn)皇帝的過失,當面進諫。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太祖指示曰:“兒忽之耶?”對曰:“不敢忽,顧小過不足瀆天德。”

②條政令之不便民者以聞,凡被災不即請振者,罪之。

14.《明史》記載,仁宗“用人行政,善不勝書”。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分析其在位時“用人行政”之善的表現(xiàn)。

(2023高一下·勃利月考)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送春詞

劉禹錫

昨來樓上迎春處,今日登樓又送歸。

蘭蕊殘妝含露泣,柳條長袖向風揮。

佳人對鏡容顏改,楚客①臨江心事違。

萬古至今同此恨,無如一醉盡忘機。

①“楚客”,指屈原,一說指賈誼,后成為唐宋詩詞中的代名詞。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昨來迎春”“今日送歸”暗含對比,詩句含而不露,情在言外。

B.頷聯(lián)采用擬人手法,寫出蘭花凋零、蘭露如泣、柳枝迎風招搖的情狀。

C.頸聯(lián)對仗工整,典故運用巧妙,不著痕跡,妥帖自然,抒發(fā)心中積郁。

D.尾聯(lián)時空交織,“一醉忘機”意味深長,表現(xiàn)了詩人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

16.“萬古至今同此恨”中的“此恨”有哪些含意?請結(jié)合詩歌簡要分析。

17.(2023高一下·勃利月考)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中“,”兩句描寫的景物色彩鮮明,動靜相生,視野開闊,水天融為一體。

(2)杜牧《阿房宮賦》中,“,”兩句用質(zhì)問的語氣譴責秦國統(tǒng)治者窮奢極欲、不惜財愛物。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面對孔子的詢問,曾皙描繪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臨風的景象:“,”

(4)杜甫《登岳陽樓》中借“昔”“今”二字展開思路,拉開時間的帷幕,為全詩浩大的氣勢奠定基礎的詩句是:“,”

(5)杜牧《阿房宮賦》中的“,”兩句,與黑格爾的名言“人類從歷史中獲得的唯一教訓就是從不吸取任何教訓”如出一轍。

(6)《子路、曾析、冉有、公西華侍坐》子路表示自己能把內(nèi)困外交的千乘之國治理得,。

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

18.(2023高一下·勃利月考)下面句子按句式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②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③欲呼張良與俱去④秦孝公據(jù)崤山之固,擁雍州之地⑤毋從俱死也⑥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⑦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⑧沛公安在⑨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⑩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A.①③⑤/②④⑧/⑥⑦/⑨⑩

B.①⑨/②④/③⑤/⑥⑦⑩/⑧

C.①⑨/②④⑧/⑥⑦⑩/③⑤

D.①③⑤/②④/⑥⑦⑨/⑧⑩

19.(2019高一上·長春月考)下列句子與“為擊破沛公軍”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得復見將軍于此B.吾屬今為之虜矣

C.豎子不足與謀D.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0.(2023高一下·勃利月考)下列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B.杳不知其所之也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C.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多于市人之言語

D.滅六國者六國也族秦者秦也

21.(2023高一下·勃利月考)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①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隱:隱藏

②權(quán),然后知輕重權(quán):稱量

B.①誠有百姓者誠:的確

②以小易大,彼惡知之惡:怎么,哪里

C.①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形:表現(xiàn)

②今也制民之產(chǎn)制:規(guī)定

D.①謹庠序之教謹:慎重辦理

②殆有甚焉殆:恐怕,可能

(2023高一下·勃利月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2023年,“大地歡歌”全國鄉(xiāng)村文化活動年將以“四季村晚”等文化展示活動為引導,帶動各地①地組織開展系列群眾性文化活動。

“四季村晚”等活動的顯著特征是時代性強、鄉(xiāng)土味濃、人情味重-時間線貫穿二十四節(jié)氣,地點主要在村里頭和家門口,主人公大部分是②的“咱們屯里的人”,展現(xiàn)的都是新時代各地農(nóng)村的新氣象和廣大農(nóng)民的新風貌。這些都真正體現(xiàn)了農(nóng)民主體、熱在鄉(xiāng)村、樂在群眾的新時代鄉(xiāng)村文化生活新要求,不僅能為講好中國鄉(xiāng)村振興提供豐厚素材和廣闊空間,而且能有效打通農(nóng)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這些年來,隨著鄉(xiāng)村文化振興勢頭的③,我國農(nóng)村公共文化建設基礎越打越牢,效果越來越好。與此同時,無論在城市還是鄉(xiāng)村,老百姓對鄉(xiāng)村文化的期待也④。城里人盼著能從田園中找尋更美的“詩和遠方”,村里人則夢想故鄉(xiāng)的小路上也能感受到陽春白雪的芬芳??傊k好鄉(xiāng)村文化能讓全體社會成員共享高質(zhì)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22.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2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述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24.下列各句中的破折號,和文中破折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A.右邊幾上汝窯美人觚觚內(nèi)插著時鮮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

B.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

C.有一次他幾天不吃飯,只吃些硬豆和水-這又是一種“鍛煉”腸胃的方法。

D.那忽近忽遠的燈火把一個個村莊移到了身后-母親肯定在一盞油燈下念及我。

四、寫作

25.(2023高一下·勃利月考)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有人說,日子如蓮,無言即大美,過于繁雜則未免繚亂;有人說,生活如酒,醇厚即有味,過于簡淡則未免無韻。老北京的四合院簡單,卻飽含四九城的百年滄桑;咸陽城的阿房宮繁復,是秦時匠人的智慧結(jié)晶。牛頓曾說:“把簡單的事情考慮得很復雜,可以發(fā)現(xiàn)新領(lǐng)域;把復雜的現(xiàn)象看得很簡單,可以發(fā)現(xiàn)新定律?!?/p>

“繁”與“簡”的道理普遍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藝術(shù)創(chuàng)作、科技創(chuàng)新等過程中,給人以啟示,引人深思。

請結(jié)合材料和自己的學習,生活經(jīng)驗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解答部分

1.B

2.B

3.C

4.①首先開宗明義指出作為散文家的朱自清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語文教育家,引出其語文教育目的論;②接著主要從“了解”與“欣賞”兩個方面對朱自清的語文教育目的論進行闡釋;③最后總結(jié)全文,指出朱自清語文教育思想的意義并重申其語文教育目的論的中心內(nèi)容。

5.①語文教育應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如文學欣賞力、批判力等,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并能受益一生;②語文教育不僅僅是講授語文知識使其語文測試合格,而應致力于發(fā)展學生完善的修養(yǎng)和人格,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的人;③語文教育應將中國固有的優(yōu)秀文化通過語文課堂介紹給學生,使其能夠了解、認識和接受本國固有文化,繼承文化遺產(chǎn),弘揚民族精神。

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藝理論、文學評價類

⑴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篩選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瀏覽選項,辨明檢索區(qū)間,確定對應語句;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對詞語的解說要抓住本質(zhì),將解釋的含意放在被解釋的詞語處,看上下文是否連貫、恰當;尋求稱代詞與稱代內(nèi)容的聯(lián)系,將稱代的內(nèi)容代入原文理解,聯(lián)系全文的傾向性,檢查該解釋是否與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題考查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進行推斷的能力。做這類題往往需要對原文進行“推斷和想象”,所以選項的內(nèi)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簡單重復,而是在原句的基礎上,加上了命題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這類題目,首先要做到對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題時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關(guān)區(qū)域,進而進行比較、分析、推斷;其次,要清楚選項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礎上進行的合理推斷,絕不是憑空進行的,所以找到原來的句子,聯(lián)系上下文篩選信息、推敲選項;將選項和原文信息進行比較時,掌握一些常見的設錯方式很有必要,從而使思維變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題速度和準確率。

⑶此題考核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先根據(jù)題干要求,分析材料中朱自清關(guān)于“教育者”的觀點,再逐項分析,判斷能否支撐選項。

⑷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論證思路、行文脈絡的能力。首先需要學生認真閱讀原文,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思路。在劃分層次時重點關(guān)注觀點句、總結(jié)句。其次記住答題格式,使用連詞:首先……,接著……,然后……,最后……,做到層次思路要表述清楚。

⑸本題主要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本題解析來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現(xiàn)有材料是尋找解決實際問題的依據(jù),但現(xiàn)有材料的原句絕不是最佳解析,更不是最佳解析的全部,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讀懂多文本的內(nèi)涵、聯(lián)系社會生活現(xiàn)實而解決實際問題的高層次能力。

1.B.“語文教育通常是通過講授語文知識提高學生成績或解答作家作品和語言現(xiàn)象的活動”說法錯誤。從材料二第二段“朱自清把語文教育的遠大目標確定在了解本國固有的燦爛文化,加強民族意識,這種觀念顯然區(qū)別于‘語文教育就是講授語文知識使學生語文成績測試合格’,或者‘語文教育就是一種解答作家作品和語言現(xiàn)象的學術(shù)研究’的一般觀念”可知,選項內(nèi)容是用來與朱自清的語文教育思想作比較的一般觀念,不屬于朱自清的語文教育思想。

故解析為:B。

2.B.“旨在以此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說法錯誤,根據(jù)材料二第一、二、三段內(nèi)容可知,朱自清讓青年人了解并接受古代文學,信古、學古,是為了“了解、認識和接受本國固有文化”。

故解析為:B。

3.朱自清關(guān)于“教育者”的觀點體現(xiàn)在材料一第四段“教育者不但要做一個能干、有用的人,并且要正真、坦白、敢作敢為、以身作則”中。

A.“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的意思是作為一個老師,要注重德才兼?zhèn)?,不僅要授學生“謀事之才”,更要傳學生“立世之德”。涉及教育者的教育行為或自身品質(zhì)。符合題意。

B.“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自身端正,不用命令人們就會遵行;自身不端正,雖發(fā)命令也沒有人聽從。涉及教育者的教育行為或自身品質(zhì)。符合題意。

C.“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不學習就難以增長才干,不立志就難以學有所成。是關(guān)于求學立志的,不涉及正真、坦白、敢作敢為、以身作則,所以不適合作為論據(jù)支撐題干的觀點。

D.“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意思是用言語去打動人的,其感染力不深;用行動去打動人的,其效應一定很快。涉及教育者的教育行為或自身品質(zhì)。符合題意。

故解析為:C。

4.材料二共七段,第一段開宗明義,指出“朱自清不僅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領(lǐng)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他還是現(xiàn)代中國一位出色的語文教育家”,從而引出其語文教育目的論。

接著,在二至六段主要從“了解”與“欣賞”兩個方面對朱自清的語文教育目的論進行闡釋,第二段提出“一是選讀古書,了解、認識和接受本國固有文化;二是以欣賞作為情感的操練,設身處地地欣賞古文學,弄清古文學的立場,或揚棄或清算,培養(yǎng)欣賞力和批判力”。第三、四兩段主要從論述“了解、認識和接受本國固有文化”方面入手,指出“朱自清把語文教育的遠大目標確定在了解本國固有的燦爛文化,加強民族意識”“他認為語文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借助對古文學的了解來幫助青年人信古、學古”。而第四、五兩段主要論述了“以欣賞作為情感的操練,設身處地地欣賞古文學,弄清古文學的立場,或揚棄或清算,培養(yǎng)欣賞力和批判力”,指出“欣賞文學作品的首要問題是解決立場,不能將作品的立場和讀者閱讀時自我的立場混為一談”“說明以堅定的立場和批判力對待文學是培養(yǎng)學生欣賞文學能力的第一要義”。

在最后一段,對全文內(nèi)容做了總結(jié),指出“朱自清實際上以此發(fā)出了語文教育之目的在于了解本國固有文化之先聲,并深刻認識到提高學生欣賞文學的能力與語文教育的緊密聯(lián)系”,指出朱自清語文教育思想的意義并重申其語文教育目的論的中心內(nèi)容。

5.從材料一第二段“他從全方位教育的角度出發(fā),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學生完善的修養(yǎng)和人格”,第三段“教育的本質(zhì)原來如此,養(yǎng)成能力,養(yǎng)成習慣,使學生終身以之”,材料二第二段“以欣賞作為情感的操練,設身處地地欣賞古文學,弄清古文學的立場,或揚棄或清算,培養(yǎng)欣賞力和批判力”等內(nèi)容可以總結(jié)出:語文教育應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如文學欣賞力、批判力等,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并能受益一生。

從材料一第四段“朱自清的語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認為教育者須有堅貞信仰與健全人格,教育是目的,而非手段。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材料二第三段“朱自清把語文教育的遠大目標確定在了解本國固有的燦爛文化,加強民族意識,這種觀念顯然區(qū)別于‘語文教育就是講授語文知識使學生語文成績測試合格’,或者‘語文教育就是一種解答作家作品和語言現(xiàn)象的學術(shù)研究’的一般觀念。朱自清這種對語文教育目的的嶄新揭示,讓我們感覺到他的一種具有特定意義的對于前人的跨越”等可以總結(jié)出:語文教育不僅僅是講授語文知識使其語文測試合格,而應致力于發(fā)展學生完善的修養(yǎng)和人格,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從材料二第二段“選讀古書,了解、認識和接受本國固有文化”,第三段“本國固有文化遺產(chǎn)不僅是語文教育必須把握的一個重要目的,而且也是中國奔向未來的一個重要依據(jù)。在這方面,朱自清把語文教育獨特地理解為一種繼承文化遺產(chǎn)弘揚民族精神的特殊行為,這顯然體現(xiàn)了他個人的特色”可以總結(jié)出:語文教育應將中國固有的優(yōu)秀文化通過語文課堂介紹給學生,使其能夠了解、認識和接受本國固有文化,繼承文化遺產(chǎn),弘揚民族精神。

6.C

7.B

8.①開始是因為連隊伙食嚴重不足而心情沉重,聽到有人要牛皮就更生氣了;②在看到朱總司令切牛皮、燒牛皮,又聽了樹林后面的談話,感到自己認識不足而內(nèi)疚;③聽完朱總司令的一番教導后,認識到自己錯了,有了更深的沉思和新的覺悟。整個心理變化過程體現(xiàn)了一個干部的自我反思與成長。

9.示例:①“草地的標準,革命的標準”就是依據(jù)草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伙食標準,遵從革命的最高要求制定標準。

②在小說中具體表現(xiàn)為糧食緊缺的情況下,必須降低伙食標準,發(fā)揚艱苦奮斗、救助傷員的作風,這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

③這個標準更應該成為衡量和檢查自己的生活、思想和工作的標準,深化了小說的主題,同時也具有了普遍意義。

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賞析文本的內(nèi)涵;欣賞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語句的表述藝術(shù);中國現(xiàn)當代小說;賞析、品味句子所蘊含的人物情感

(1)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的綜合賞析能力。此類題考查的角度較多,有內(nèi)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賞析,表現(xiàn)手法的分析等。解答這類題目,首先要題干的選擇要求,然后瀏覽每個選項,再逐一進行分析。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學生首先應對文本的整體內(nèi)容有所把握;然后結(jié)合題目回到文中對具體語句進行具體分析。答題的關(guān)鍵是審讀題干,把握命題意圖,找出題干所在的具體語段及語句;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分析,尋找細微的差別,得出正確結(jié)論。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人物心理變化的能力。人物心理是隨著情節(jié)變化而變化的,解答本題,先梳理情節(jié)發(fā)展過程,再分析隨著情節(jié)發(fā)展人物心理發(fā)生的變化,注意文中直接描寫人物心理的詞語。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答題時一般從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和藝術(shù)效果等角度分析。內(nèi)容上一般為交代人物活動的環(huán)境、刻畫人物性格、表現(xiàn)主旨或深化主題等;結(jié)構(gòu)上一般為為后面情節(jié)發(fā)展做鋪墊或埋下伏筆,線索或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照應前文或標題,和文中的某情節(jié)形成對比等;效果上一般為設置懸念,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出乎意料卻在情理之中,情節(jié)陡轉(zhuǎn),產(chǎn)生戲劇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6.C.“意味著朱總司令給了他無比巨大的壓力,讓他難以承受”理解錯誤。依據(jù)上下文可知,宋新華“覺得肩頭上的那只大手按得更重了”意味著宋新華感覺自己肩上責任重大。

故解析為:C。

7.B.“紅軍戰(zhàn)士面對困難時的狠心與謹慎”理解錯誤。紅軍戰(zhàn)士“把苦、把困難砸碎”,表現(xiàn)出紅軍戰(zhàn)士在困難面前迎難而上的堅決態(tài)度,紅軍戰(zhàn)士“你拿一點,我拿一塊,分分扛起來……”表現(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勇?lián)熑蔚膿斁瘛?/p>

故解析為:B。

8.首先,依據(jù)原文“注意,省著點兒吃,這可是一天的口糧”“背蔸越來越輕了,可他的心卻越來越沉了”可知,司務長宋新華在給戰(zhàn)士分不足拳頭大的一塊牦牛肉作為一天的口糧時為部隊伙食嚴重不足而產(chǎn)生的沉重心情;此時,當他聽到有人說“我要牛皮。宰了牛,牛皮呢”“你這人,真是的……”時,在沉重的情緒下為這些問話感到更為生氣。

其次,依據(jù)原文“不能吃?那么,你來看”“總司令,我……”“……你吃,這牛肉嘛,留給二排長,他的傷比我們重……再說,還有七八天的路哩,哪能只看眼前這一步棋?……”等內(nèi)容可知,當宋新華看到朱總司令切牛皮、燒牛皮,而后又聽到樹林后的對話后,他感覺朱總司令都在吃牛皮,部隊的其他人也都在為克服困難并且相互關(guān)照,此時,宋新華對自己的認識不足而感到非常內(nèi)疚。

最后,依據(jù)原文“‘聽見啦!’朱總司令又向宋新華看了一眼”“宋新華覺得自己整個臉都在發(fā)燒,他的頭勾得更低了”“多好的戰(zhàn)士啊!他們,要的那么少,可想的、干的又那么多!”朱總司令把手搭在了宋新華的肩頭上,話,比剛才溫和多了,“我們當干部的,就要把心貼在戰(zhàn)士們的身上。要掌習他們,關(guān)心他們,就能把工作做好了”等內(nèi)容可知,當宋新華聽完部隊同志的對話后,又聽完朱總司令的教導后,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且“覺得肩頭上的那只大手按得更重了”,而“總司令,我錯了!我不該老想著過去的供給標準”說明此時的宋新華不僅僅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同時,他的思想境界也得到了提升。

由此可以看出,司務長宋新華的心理變化過程就是一個干部自我反思與成長的過程。

9.首先,依據(jù)原文內(nèi)容,文章主要敘述了紅軍過草地時由于食物匱乏,戰(zhàn)士的口糧嚴重不足,而司務長宋新華剛開始很是擔憂,后來經(jīng)過朱總司令的教導,讓宋新華深深感到在困難時期,不能按以前的標準定制伙食,要降低伙食標準,發(fā)揚艱苦奮斗、救助傷員的作風,而這正是我軍優(yōu)良的傳統(tǒng)作風,也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

其次,依據(jù)原文“就在這一瞬間,他忽然想道:將來,這樣的供給大概不會再有了,但標準卻會留下來。也許會有那么一天,人們將用這個標準來衡量和檢查自己的生活、思想和工作”可知,在革命者眼中,這種傳統(tǒng)、這種精神、這個標準需要代代相傳,可以“用這個標準來衡量和檢查自己的生活、思想和工作”,使得文章主題得以升華,同時也具備了普遍意義。

最后,總的來說,“草地的標準,革命的標準”就是指紅軍戰(zhàn)士在過草地時依據(jù)當時的實際情況而制定的伙食標準,是遵從革命的最高要求而制定的標準。

10.B

11.C

12.D

13.①太祖指著奏章給他看并說:“你疏忽了這個錯誤么?”他回答說:“不敢疏忽,只是考慮到小過失不足以冒犯/褻瀆/輕慢皇上/上天的恩德?!?/p>

②分條陳述不便于百姓的政令上報(朝廷/皇帝)/讓皇帝知道,凡是遭遇災害而沒有立即請求賑濟的(官員),定他們的罪/給他們定罪。

14.①提醒臣子讓他們發(fā)現(xiàn)皇帝的缺失要以密函形式進諫/要求臣子對自己的過失提出建議。

②關(guān)心民生/心系百姓/關(guān)愛百姓/關(guān)心百姓,致力于解決不便民之條令,也責罰凡是遭災而不立即請求賑濟的官員/損害百姓利益的官員。

③執(zhí)政民主/不專制武斷,與臣下討論科舉之弊。

④改革科舉,科舉兼取南北士子/改革取士流程,為國網(wǎng)羅南北人才。

翻譯;斷句;概括分析;篩選信息;文化常識

⑴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jié)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jié)構(gòu)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shù)某煞?,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nèi)容的變化等。

⑵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jié)、朝廷的一些機構(gòu)、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解釋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jié)合語境的含義作答。

⑶本題考查概括歸納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解答這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別是在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

⑷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guān)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題主要考查文本內(nèi)容理解分析及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解答此題,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關(guān)鍵語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概括即可。

材料一:

仁宗皇帝,名為朱高熾,是明成祖的長子。年幼時端莊穩(wěn)重沉靜,喜歡學習,跟隨儒臣研究討論不止。洪武二十八年,被冊封為燕世子。太祖曾命令他分閱奏章,他專取有關(guān)軍民利弊的奏章陳述。有的有文字錯誤就不奏述。太祖指著對他說:“你疏忽了么?”他回答說:“不敢疏忽,只是考慮到小過失不足以冒犯皇上?!?/p>

成祖舉兵,世子留守北平,善于撫慰士卒,以萬余人抗拒李景隆五十萬人,北平城因此得以保全。起初,郡王高煦、高燧都以聰明狡猾而得寵于明成祖。高煦又因從軍有功,宦寺黃儼等與高燧結(jié)黨營私,想陰謀奪取嫡長子之位,說世子的壞話。正好朝廷賜給世子詔書,定想離間父子二人。世子不啟緘,馳馬上報。然而,黃儼已先告訴成祖說:“世子與朝廷通好,使者到了?!辈痪茫雷优汕驳氖拐咭驳搅?。成祖打開詔書一看,長嘆一聲說:“差點殺掉我的兒子?!背勺?,以北平為北京,仍命世子居守。永樂二年立為皇太子。成祖屢次北征,命他監(jiān)國,裁決平民政事。四方水旱災荒,往往遣使賑恤,因而仁德的名聲大振。而高煦、高燧與其黨徒時時找機會講壞話。或直問太子:“知道有講壞話的人么?”朱高熾回答說:“不知道,我只知道盡自己的職責而已。”永樂十年,黃儼等謀立高燧為皇長子,事情暴露后被誅滅,高燧因得太子解救而幸免。

永樂二十二年,朱高熾即皇帝位。在全國大肆赦免。壬午(十日)命令從今起,官吏所用物料在所產(chǎn)地計算價值買賣,科派損害百姓的罪不饒恕。戊戌(二十六日),賜吏部尚書蹇義及楊士奇、楊榮、金幼孜銀章各一枚,叫“繩愆糾繆”,要他們同心協(xié)力參與重要事務,凡有闕失應當說明的,均用此印密封上報。癸酉(二十六日)下詔有關(guān)官吏:“分條陳述政策法令對百姓不利的方面上報,凡是遭災而不即時請求賑濟的,加罪。”辛巳(十二日),死于欽安殿,終年四十八歲。

評論:當靖難之師興起時,仁宗以世子居守北京,保全了城市,幫助了軍隊。此后成祖登基,年年出兵北征,仁宗于東宮監(jiān)國,朝中沒有什么廢事。仁宗在位一年,用人行政,善政多的都寫不完,假使他有生之年,包含休養(yǎng),其功德造化之盛,豈不是能與漢文、景帝媲美么?

材料二:

起初,仁宗皇帝與侍臣們討論科舉的弊端。

楊士奇說:“科舉應當同時錄取那北方的士子?!比首谡f:“北方人的學問遠不及南方人?!睏钍科嬲f:“出類拔萃的人才都出自北方,南方人雖然有才華,但大多數(shù)輕浮。”仁宗說:“既然這樣那該怎么辦呢?”楊士奇說:“科舉試卷還照例密封姓名,在卷子外寫上‘南’‘北’二字,如果應該錄取一百人,那么就錄取六十個南方人,四十個北方人,這樣,南北方的人才就都進入朝廷了?!比首谡f:“對。這樣,北方的士人也會感奮而振作起來。”

10.句意:當靖難之師興起時,仁宗以世子居守北京,保全了城市,幫助了軍隊。此后成祖登基,年年出兵北征,仁宗于東宮監(jiān)國,朝中沒有什么廢事。

“居守”是一個詞,指留守北京,排除CD;

“其后”表時間,作“成祖乘輿”的狀語,兩者不可斷開,在“師”后斷句,排除A。

故解析為:B。

11.C.“在文中用以紀年”錯誤,在文中用以紀日。

故解析為:C。

12.D.“便于重臣及時發(fā)現(xiàn)皇帝的過失,當面進諫”錯誤,根據(jù)原文“賜吏部尚書蹇義及楊士奇、楊榮、金幼孜銀章各一曰“繩愆糾繆”,諭以協(xié)心贊務,凡有闕失當言者,用印密封以聞”可知,賜給他們銀章是要他們同心協(xié)力參與重要事務,凡有闕失應當說明的,均用此印密封上報。選項與原文表述不符。

故解析為:D。

13.得分點:

①“指示”,指給他看;“忽”,疏忽;“顧”,只是;“瀆天德”,冒犯皇帝的委婉說法。

②“條”,分條陳述;“聞”,上報;“被”,遭受;“振”,通“賑”。賑濟;“罪”,名詞作動詞,定罪。

14.根據(jù)原文“賜吏部尚書蹇義及楊士奇、楊榮、金幼孜銀章各一曰‘繩愆糾繆’,諭以協(xié)心贊務,凡有闕失當言者,用印密封以聞”可知,提醒臣子讓他們發(fā)現(xiàn)皇帝的缺失要以密函形式進諫;

根據(jù)原文“癸酉,詔有司:‘條政令之不便民者以聞,凡被災不即請振者,罪之’”可知,關(guān)心百姓,致力于解決不便民之條令,也責罰凡是遭災而不立即請求賑濟的官員;

根據(jù)原文“仁宗嘗與侍臣論科舉之弊”可知,不專制武斷,與臣下討論科舉之弊;

根據(jù)原文“楊士奇曰:‘科舉當兼取南、北士。’仁宗曰:‘北人學問遠不逮南人?!科嬖唬骸L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雖有才華,多輕浮?!首谠唬骸粍t將何如?’……仁宗曰:‘然。如是,則北方學者亦感奮興起’”可知,改革科舉,科舉兼取南北士子/改革取士流程,為國網(wǎng)羅南北人才。

15.D

16.①對春天離去的悵惘哀傷。首聯(lián)以迎春送春的對比,表述了傷春之情。(或以殘花凋零,蘭露如泣,融情于景,抒發(fā)了詩人對春天離去的哀傷之情)②對人生易老,年華已逝的悲嘆。借佳人對鏡發(fā)現(xiàn)容顏改變,抒發(fā)對年華已逝的悲嘆。③貶謫他鄉(xiāng),困頓不得志的郁悶。詩人用屈原(賈誼)的典故,表述理想落空的郁悶。

表述技巧類題目;思想內(nèi)容、觀點態(tài)度、感情類題目

(1)本題考查考生對詩歌的綜合鑒賞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nèi)容涉及了對詩歌的題材、結(jié)構(gòu)、情感的鑒賞。解答此類題型,首先要注意了解身世經(jīng)歷及本詩詞的寫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然后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lǐng)悟表述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解析。

(2)本題主要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答題時要注意結(jié)合詩歌的標題、解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字詞語進行分析。對于情感的把握,可以從題材入手,同一類題材往往都表述這類似的情感;可以從抒情議論的句子入手,這些句子是直接表述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從和創(chuàng)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論世;可以從題目入手,題目往往交代了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創(chuàng)作的緣由和主要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可以從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襯托或烘托詩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15.D.“‘一醉忘機’意味深長,表現(xiàn)了詩人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錯誤,尾聯(lián)意思是自古以來,春夏秋冬,四季變換,無法更改,面對春天歸去,傷春惜春之情萬古相同,與其感嘆感傷,還不如拼卻一醉,消除機巧之心,忘卻紛爭的世事。認為只有在醉中才能忘卻世俗煩庸,與世無爭,恰恰表現(xiàn)出詩人對現(xiàn)實人生的失意和痛苦。

故解析為:D。

16.①首聯(lián)“昨來迎春”“今日送歸”暗含對比,表述對時光流失的迅疾,仿佛昨天才在樓上迎接春天的到來,沒想到今天春天就要離去,充滿了無奈之情。

頷聯(lián)意思是就連超凡脫俗高雅圣潔的蘭花,花期已過,花瓣凋零,殘妝萎靡,蘭露如泣,似乎不愿意春天離去;而柳樹已經(jīng)長出長長的枝條,隨風擺舞,猶如像春天告別。采用擬人手法,用“殘妝”“含露泣”等詞寫暮春時節(jié)蘭花凋零、蘭露如泣,表述了對春天離去的傷感和失意。

②頸聯(lián)意思是面對暮春,美人感嘆春光流失,容顏變換,而詩人猶如屈原一樣,忠心耿耿,卻被貶謫他鄉(xiāng),困頓不得志,這么多年來難以施展心中大志,和自己的原意相違?!叭蓊伕摹睂懠讶藢︾R發(fā)現(xiàn)容顏改變,表明時間流逝,借此抒發(fā)了對年華已逝,人生易老的慨嘆。

③頸聯(lián)中“心事違”指不得志,結(jié)合解釋“楚客”本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謗,身遭放逐,流落他鄉(xiāng),故稱“楚客”,這里詩人以屈原自喻,表述了自己和他一樣,被貶他鄉(xiāng),客居異地,人生困頓,理想落空的郁悶。

17.(1)彩舟云淡;星河鷺起

(2)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3)浴乎沂;風乎舞雩

(4)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5)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6)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名句;名篇

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錯字:鷺、錙銖、雩、鑒、亦。

故解析為:⑴彩舟云淡;星河鷺起

⑵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⑶浴乎沂;風乎舞雩

⑷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⑸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疾槊痴b,分為直接性默寫和理解性默寫兩種類型。解答此類題,要求學生平時既要注意記憶、積累,同時在此基礎上加以理解、應用和賞析。答題時看清題目要求,本題屬于理解性默寫。寫錯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18.B

文言句式

①被動句,“為所”為標志。句意:不然的話,你們都將被他所俘虜。

②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蚓無利爪牙,強筋骨”。句意: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牙齒,強健的筋骨。

③省略句,正常表述為“(項伯)欲呼張良與(之)俱去”。句意:(項伯)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

④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秦孝公據(jù)固崤山,擁雍州之地”。句意:秦孝公占據(jù)著險固的崤山和函谷關(guān),擁有雍州的土地。

⑤省略句,正常表述為“毋從(之)俱死也”。句意:不要跟著(他們)一起送死呀。

⑥判斷句,“者……也”為標志。句意:楚軍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

⑦判斷句,“者……也”為標志。句意:特意派遣將領(lǐng)把守函谷關(guān)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入和意外的變故。

⑧賓語前置句,正常表述為“沛公在安”。句意:沛公在哪里?

⑨被動句,“為”,表被動。句意:死在他人手里,被天下人取笑。

⑩判斷句,“為”表判斷。句意:如今的形勢人家好像是切肉的刀和案板,我們是魚肉。

①⑨是被動句;②④是定語后置句;③⑤是省略句;⑥⑦⑩是判斷句;⑧是賓語前置句。

故解析為:B

此題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別于現(xiàn)代漢語的常見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閱讀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階段主要掌握判斷句、被動句、倒裝(變式)句、省略句。在平時學習和復習中要注意積累典型例子,總結(jié)并掌握各種特殊文言句式的特點。

19.C

文言句式

例子是省略句,

C項是省略句;

A項是狀語后置句;

B項是被動句;

D項是判斷句。

故解析為:C

本題考查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解答這類題,要求對幾種文言句式了然于胸,并能較好地分辨其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要從結(jié)構(gòu)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要聯(lián)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裝句要掌握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主謂倒裝、狀語后置的規(guī)律,固定句式要記住它們的習慣用法。

20.B

理解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A.連詞,表轉(zhuǎn)折,卻。

B.動詞,到;助詞,的。

C.介詞,比。

D.助詞,指人、物、事、時、地等,“……的”,“……的(人、東西、事情)”。

故解析為:B

此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根據(jù)句意和對文言文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要根據(jù)語境判斷在選項中的含義。

21.A

理解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A.隱,痛惜,哀憐。第一句意為:您要是哀憐牲畜沒有過錯卻往死地里送。

故解析為:A

本題主要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實詞類題目答題的方法有“結(jié)構(gòu)分析法”“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解答此題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依據(jù)上下文的語意來推導之,應該很容易判斷出來。

22.因地制宜(如火如荼、熱火朝天);土生土長;突飛猛進;水漲船高(與日俱增)

23.不僅能有效打通農(nóng)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而且能為講好中國鄉(xiāng)村振興故事提供豐厚素材和廣闊空間。

24.B

標點符號的使用;成語的使用;語序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

(1)本題考查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讀懂文本,分析成語所在句子的語境,再根據(jù)自己的積累填寫合適的成語。

(2)本題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瀏覽劃線句,然后按照主謂賓的成分壓縮句子,先觀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當、殘缺等問題,再分析修飾成分。

(3)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本題考查的是破折號,先判斷文章中破折號的用法,再逐個判斷選項中破折號的用法,然后選出正確的一項。

22.①處,根據(jù)空前一句“‘大地歡歌’全國鄉(xiāng)村文化活動年將以“四季村晚”等文化展示活動為引導”以及空后“各地”“組織開展系列群眾性文化活動”可知,這里是說各地在“全國鄉(xiāng)村文化活動年”的引導下,根據(jù)當?shù)夭煌闆r熱烈的舉辦活動,所以可填“因地制宜(如火如荼、熱火朝天)”等成語。

因地制宜:指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制定合適的辦法。(如火如荼:形容大規(guī)模的行動氣勢旺盛,氣氛熱烈。/熱火朝天:形容群眾性運動或工作達到熱烈高漲的境界,就像熾熱的烈火朝天熊熊燃燒一般。)

②處,根據(jù)空后“咱們屯里的人”可知,主人公大部分是生在村里長在村里的人,所以可填成語“土生土長”。

土生土長:在當?shù)爻錾?,在當?shù)亻L大。

③處,聯(lián)系前文,根據(jù)空前句“隨著鄉(xiāng)村文化振興勢頭”可知,這里是指鄉(xiāng)村文化振興勢頭發(fā)展得非???,所以可填成語“突飛猛進”。

突飛猛進:形容進步或發(fā)展得非??臁?/p>

④處,根據(jù)空后句“城里人盼著能從田園中找尋更美的‘詩和遠方’,村里人則夢想故鄉(xiāng)的小路上也能感受到陽春白雪的芬芳”可知,此空是說老百姓對文化的期待越來越高了,所以可填“水漲船高(與日俱增)”等成語。

水漲船高:比喻事物隨著它所憑借的基礎的提高而增長提高。(與日俱增: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

23.原句存在兩處錯誤:

一、語序不當,應先說“有效打通農(nóng)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再說“為講好中國鄉(xiāng)村振興提供豐厚素材和廣闊空間”;

二、成分殘缺,缺少“講好”的賓語中心詞,應在“振興”后加上“故事”,即改為“講好中國鄉(xiāng)村振興故事”。

24.文中破折號的作用是解釋說明,破折號后面的內(nèi)容是對“時代性強、鄉(xiāng)土味濃、人情味重”的解釋說明。

A.“觚內(nèi)插著時鮮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是對“右邊幾上汝窯美人觚”的補充說明;

B.“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是對“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的解釋說明;

C.“這又是一種‘鍛煉’腸胃的方法”是對“有一次他幾天不吃飯,只吃些硬豆和水”的總結(jié);

D.破折號前后的陳述對象不同,故破折號表示話題的轉(zhuǎn)變。

故解析為:B。

25.略

材料作文

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材料可以分成三個層次來把握,第一個層次,通過兩組對比,來展現(xiàn)繁與簡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一是以“蓮”與“酒”作喻,相互對比,說明過簡與過繁都不好;一是將老北京的四合院與咸陽城的阿房宮對比,說明繁與簡各有其美。第二個層次,引用了牛頓的話,說明思考問題時,在不同的情況下,選擇化簡為繁或化繁為簡,都能給我們帶來創(chuàng)新性發(fā)現(xiàn)。第三個層次指出,“繁”與“簡”的道理普遍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藝術(shù)創(chuàng)作、科技創(chuàng)新等過程中,這其實是在啟發(fā)考生,放開視野,打開思路,去思考如何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合理得處理好繁與簡二者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

所謂“簡”,是少、簡單,也是純粹、明了。所謂“繁”,是多、復雜,也是繁華、繁榮。要辯證地看待“繁”與“簡”:二者存在著對立,“繁”包含繁華、繁忙、細致、艱辛、奮斗、繁復、煩瑣、浮華擾攘等,“簡”包含簡單、簡便、便捷、簡樸、簡潔、簡約、淡泊等;二者也是統(tǒng)一的,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滲透?!胺薄钡谋硐蟊澈笫恰昂啞钡谋举|(zhì),“簡”的形式背后有“繁”的支撐;二者之間互相轉(zhuǎn)化,可以化繁為簡,也可以化簡為繁。

行文構(gòu)思上,可以先凝練地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觀點,如繁簡有度,相諧相生。然后,可以對自己將要論述的“繁”“簡”的內(nèi)涵或者外延進行界定,比如,從外延的角度,界定本篇文章中所寫的“繁”與“簡”是針對待人接物時的禮節(jié)來說的。這能避免后面的論述出現(xiàn)過多頭緒,以保證論證思路的清晰。然后,分析論述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在禮節(jié)上,簡有簡的隨性,繁有繁的莊重,兩者各有其美;過簡則失之于草率,過繁則失之于繁縟,要把握好兩者的度;二者并非相悖相排斥,把握好其中力度,自可化繁為簡或以簡馭繁,和諧相生。

立意:

1.繁簡適宜,相得益彰。

2.該繁則繁,宜簡則簡。

3.正確處理“繁”“簡”的關(guān)系。

4.崇尚“簡”,不懼“繁”。

5.“繁”者有深度,“簡”者有魅力。

此題考查學生材料作文的寫作能力。要整體感知材料,從材料中提煉出主旨,再根據(jù)主旨,自選角度進行寫作,切不可偏題。材料中的側(cè)重點一定要抓準。材料作文的開頭,最好能夠聯(lián)系材料,運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證自己的觀點的確源于材料,不會脫離材料,且能夠明確地體現(xiàn)從材料中提煉自己的中心論點的過程。

在線組卷平臺(zujuan.)自動生成1/1登錄在線組卷平臺助您教考全無憂

黑龍江省七臺河市勃利縣中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語文5月月測試卷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7分)

(2023高一下·勃利月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在中國近現(xiàn)代語文教育史上,有這樣一批教育家,不囿于一隅,在其當時所處的歷史壁壘中不斷變革創(chuàng)新,引領(lǐng)著語文教育的發(fā)展,讓語文教育向前邁出了一步又一步。

如夏丏尊。夏丏尊在語文教育領(lǐng)域奮斗了將近二十年,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國文教學法”,在教法和學法上都頗有建樹,是中國現(xiàn)代語文教育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夏丏尊語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學生為本”,他從全方位教育的角度出發(fā),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學生完善的修養(yǎng)和人格。

如葉圣陶。葉圣陶認為“教是為了達到不教”,教師之為教,重在誘導,而不在于全盤授予,教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己掌握學習的方法,能夠達到不需要教的境界。葉圣陶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好習慣是整個教育的本質(zhì),他在《論中學國文課程的改訂》中說:“教育的本質(zhì)原來如此,養(yǎng)成能力,養(yǎng)成習慣,使學生終身以之。”

如朱自清。朱自清的語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認為教育者須有堅貞信仰與健全人格,教育是目的,而非手段。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教育者的人生理想,應該超乎功利,教育者不但要做一個能干、有用的人,并且要正直、坦白、敢作敢為、以身作則。朱自清認為教學與訓育應該并重,“為學與做人,如人的兩足應當一樣長一般”,學生在學校既要學知識,也要學做人。

(摘編自周丹《這些語文教育大師的思想,值得被傳承》)

材料二:

朱自清不僅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領(lǐng)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他還是現(xiàn)代中國一位出色的語文教育家。從他眾多的教育論著中,可以明顯看出他的語文教育思想自成體系。

他在《古文學的欣賞》一文中相當獨特地提出了語文教育的兩項目的:一是選讀古書,了解、認識和接受本國固有文化;二是以欣賞作為情感的操練,設身處地地欣賞古文學,弄清古文學的立場,或揚棄或清算,培養(yǎng)欣賞力和批判力。

朱自清把語文教育的遠大目標確定在了解本國固有的燦爛文化,加強民族意識,這種觀念顯然區(qū)別于“語文教育就是講授語文知識使學生語文成績測試合格”,或者“語文教育就是一種解答作家作品和語言現(xiàn)象的學術(shù)研究”的一般觀念。朱自清這種對語文教育目的的嶄新揭示,讓我們感覺到他的一種具有特定意義的對于前人的跨越。他還認為:中國雖然需要現(xiàn)代化,但是中國的現(xiàn)代化,得先知道自己的固有文化才成。在他看來,本國固有文化遺產(chǎn)不僅是語文教育必須把握的一個重要目的,而且也是中國奔向未來的一個重要依據(jù)。在這方面,朱自清把語文教育獨特地理解為一種繼承文化遺產(chǎn)弘揚民族精神的特殊行為,這顯然體現(xiàn)了他個人的特色。

朱自清所主張的“了解本國固有文化”是指津津有味地接受古文學的篇章字句、語體、詞匯、風格和技巧,設身處地地接受古代作家的寫作態(tài)度、喜怒哀樂愛惡欲。他認為語文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借助對古文學的了解來幫助青年人信古、學古。朱自清認為無論古今人物、人情總還有不相遠的地方,人類的喜怒哀樂愛惡欲可以跨越歷史的長河彼此相互伸展,以此達到青年讀者與中國固有文化思想精神的相互融合。

另一方面,朱自清又提出語文教育的另一重要目的就是讓學生接受文學,培養(yǎng)欣賞力,培養(yǎng)批判力。他說:“接受文學,我們有我們的立場。得弄清楚自己的立場,再弄清楚古文學的立場。所謂知己知彼,然后才能分別出哪些是該揚棄的,哪些是該保留的……自己有立場,卻并不妨礙了解或認識古文學,因為一面可以設身處地為古人著想,一面還是可以回到自己立場上批判的?!@‘設身處地’是欣賞的關(guān)鍵,也就是所謂‘感情移入’?!边@段話今天看來似乎相當普通,但其體會切身,因而其意義也就不同尋常。它指出了欣賞文學作品的首要問題是解決立場,不能將作品的立場和讀者閱讀時自我的立場混為一談。

這里清楚地說明以堅定的立場和批判力對待文學是培養(yǎng)學生欣賞文學能力的第一要義。這種說法反映出欣賞能力培植的關(guān)鍵又在于對作品的感情移入,即設身處地地體味原來作家作品的喜怒哀樂。這樣特殊的意義,理應真正深刻地通過語文教育的課堂介紹給自己的學生,讓這些體現(xiàn)中國最主要的文化歷史內(nèi)涵的作品從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力、批判力的角度出發(fā)給學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倘若真正著眼于發(fā)掘?qū)W生欣賞文學的能力,那么朱自清的這些見解是頗為嶄新的。

朱自清實際上以此發(fā)出了語文教育之目的在于了解本國固有文化之先聲,并深刻認識到提高學生欣賞文學的能力與語文教育的緊密聯(lián)系。他認為,語文教育必須以了解本國固有文化為基礎,最終使學生達到能夠欣賞文學的目的,“了解與欣賞”構(gòu)成了朱自清語文教育目的論的中心內(nèi)容。

(摘編自賓恩海《朱自清語文教育思想初探》)

1.下列關(guān)于“朱自清的語文教育思想”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教育者須信仰堅貞、人格健全,具有超乎功利的人生理想,視教育為目的而非手段。

B.語文教育通常是通過講授語文知識提高學生成績或解答作家作品和語言現(xiàn)象的活動。

C.欣賞文學首先要解決立場問題,欣賞者要設身處地地體味原來作家作品的喜怒哀樂。

D.朱自清的語文教育思想自成體系,其語文教育目的論的中心內(nèi)容是“了解與欣賞”。

2.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近現(xiàn)代語文教育在夏丏尊、葉圣陶、朱自清等一批教育家的引領(lǐng)下不斷前進。

B.朱自清讓青年人了解并接受古代文學,信古、學古,旨在以此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

C.朱自清認為可通過“感情移入”欣賞文學,也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對文學進行批判。

D.朱自清不僅在中國現(xiàn)代散文領(lǐng)域成就高,他關(guān)于語文教育的見解也頗具先聲意義。

3.下列選項,最不適合作為論據(jù)支撐朱自清關(guān)于“教育者”的觀點的一項是()

A.《禮記》:“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

B.《論語·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C.孔明:“”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D.李贄:“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p>

4.請簡要梳理材料二的論述思路。

5.近現(xiàn)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對當代語文教育有何啟發(fā)?請結(jié)合文本談談你的看法。

1.B

2.B

3.C

4.①首先開宗明義指出作為散文家的朱自清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語文教育家,引出其語文教育目的論;②接著主要從“了解”與“欣賞”兩個方面對朱自清的語文教育目的論進行闡釋;③最后總結(jié)全文,指出朱自清語文教育思想的意義并重申其語文教育目的論的中心內(nèi)容。

5.①語文教育應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如文學欣賞力、批判力等,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并能受益一生;②語文教育不僅僅是講授語文知識使其語文測試合格,而應致力于發(fā)展學生完善的修養(yǎng)和人格,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的人;③語文教育應將中國固有的優(yōu)秀文化通過語文課堂介紹給學生,使其能夠了解、認識和接受本國固有文化,繼承文化遺產(chǎn),弘揚民族精神。

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藝理論、文學評價類

⑴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篩選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瀏覽選項,辨明檢索區(qū)間,確定對應語句;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對詞語的解說要抓住本質(zhì),將解釋的含意放在被解釋的詞語處,看上下文是否連貫、恰當;尋求稱代詞與稱代內(nèi)容的聯(lián)系,將稱代的內(nèi)容代入原文理解,聯(lián)系全文的傾向性,檢查該解釋是否與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題考查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進行推斷的能力。做這類題往往需要對原文進行“推斷和想象”,所以選項的內(nèi)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簡單重復,而是在原句的基礎上,加上了命題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這類題目,首先要做到對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題時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關(guān)區(qū)域,進而進行比較、分析、推斷;其次,要清楚選項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礎上進行的合理推斷,絕不是憑空進行的,所以找到原來的句子,聯(lián)系上下文篩選信息、推敲選項;將選項和原文信息進行比較時,掌握一些常見的設錯方式很有必要,從而使思維變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題速度和準確率。

⑶此題考核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先根據(jù)題干要求,分析材料中朱自清關(guān)于“教育者”的觀點,再逐項分析,判斷能否支撐選項。

⑷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論證思路、行文脈絡的能力。首先需要學生認真閱讀原文,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思路。在劃分層次時重點關(guān)注觀點句、總結(jié)句。其次記住答題格式,使用連詞:首先……,接著……,然后……,最后……,做到層次思路要表述清楚。

⑸本題主要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本題解析來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現(xiàn)有材料是尋找解決實際問題的依據(jù),但現(xiàn)有材料的原句絕不是最佳解析,更不是最佳解析的全部,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讀懂多文本的內(nèi)涵、聯(lián)系社會生活現(xiàn)實而解決實際問題的高層次能力。

1.B.“語文教育通常是通過講授語文知識提高學生成績或解答作家作品和語言現(xiàn)象的活動”說法錯誤。從材料二第二段“朱自清把語文教育的遠大目標確定在了解本國固有的燦爛文化,加強民族意識,這種觀念顯然區(qū)別于‘語文教育就是講授語文知識使學生語文成績測試合格’,或者‘語文教育就是一種解答作家作品和語言現(xiàn)象的學術(shù)研究’的一般觀念”可知,選項內(nèi)容是用來與朱自清的語文教育思想作比較的一般觀念,不屬于朱自清的語文教育思想。

故解析為:B。

2.B.“旨在以此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說法錯誤,根據(jù)材料二第一、二、三段內(nèi)容可知,朱自清讓青年人了解并接受古代文學,信古、學古,是為了“了解、認識和接受本國固有文化”。

故解析為:B。

3.朱自清關(guān)于“教育者”的觀點體現(xiàn)在材料一第四段“教育者不但要做一個能干、有用的人,并且要正真、坦白、敢作敢為、以身作則”中。

A.“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的意思是作為一個老師,要注重德才兼?zhèn)洌粌H要授學生“謀事之才”,更要傳學生“立世之德”。涉及教育者的教育行為或自身品質(zhì)。符合題意。

B.“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自身端正,不用命令人們就會遵行;自身不端正,雖發(fā)命令也沒有人聽從。涉及教育者的教育行為或自身品質(zhì)。符合題意。

C.“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不學習就難以增長才干,不立志就難以學有所成。是關(guān)于求學立志的,不涉及正真、坦白、敢作敢為、以身作則,所以不適合作為論據(jù)支撐題干的觀點。

D.“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意思是用言語去打動人的,其感染力不深;用行動去打動人的,其效應一定很快。涉及教育者的教育行為或自身品質(zhì)。符合題意。

故解析為:C。

4.材料二共七段,第一段開宗明義,指出“朱自清不僅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領(lǐng)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他還是現(xiàn)代中國一位出色的語文教育家”,從而引出其語文教育目的論。

接著,在二至六段主要從“了解”與“欣賞”兩個方面對朱自清的語文教育目的論進行闡釋,第二段提出“一是選讀古書,了解、認識和接受本國固有文化;二是以欣賞作為情感的操練,設身處地地欣賞古文學,弄清古文學的立場,或揚棄或清算,培養(yǎng)欣賞力和批判力”。第三、四兩段主要從論述“了解、認識和接受本國固有文化”方面入手,指出“朱自清把語文教育的遠大目標確定在了解本國固有的燦爛文化,加強民族意識”“他認為語文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借助對古文學的了解來幫助青年人信古、學古”。而第四、五兩段主要論述了“以欣賞作為情感的操練,設身處地地欣賞古文學,弄清古文學的立場,或揚棄或清算,培養(yǎng)欣賞力和批判力”,指出“欣賞文學作品的首要問題是解決立場,不能將作品的立場和讀者閱讀時自我的立場混為一談”“說明以堅定的立場和批判力對待文學是培養(yǎng)學生欣賞文學能力的第一要義”。

在最后一段,對全文內(nèi)容做了總結(jié),指出“朱自清實際上以此發(fā)出了語文教育之目的在于了解本國固有文化之先聲,并深刻認識到提高學生欣賞文學的能力與語文教育的緊密聯(lián)系”,指出朱自清語文教育思想的意義并重申其語文教育目的論的中心內(nèi)容。

5.從材料一第二段“他從全方位教育的角度出發(fā),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學生完善的修養(yǎng)和人格”,第三段“教育的本質(zhì)原來如此,養(yǎng)成能力,養(yǎng)成習慣,使學生終身以之”,材料二第二段“以欣賞作為情感的操練,設身處地地欣賞古文學,弄清古文學的立場,或揚棄或清算,培養(yǎng)欣賞力和批判力”等內(nèi)容可以總結(jié)出:語文教育應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如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