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1頁
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2頁
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3頁
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4頁
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令狐潮圍張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聲問不通。潮聞玄宗已幸蜀,復以書招巡。有大將六人,官皆開府、特進,白巡以兵勢不敵,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賊。巡陽許諾。明日堂上設天子畫像,帥將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將于前,責以大義,斬之,士心益勸。城中矢盡,巡縛稿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縋城下,潮兵爭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數(shù)十萬。其后復夜縋人,賊笑不設備。乃以死士五百斫潮營,潮軍大亂,焚壘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慚,益兵圍之。巡使郎將雷萬春于城上與潮相聞,語未絕,賊弩射之,面中六失而不動。潮疑其木人,使諜問之,乃大驚,遙謂巡曰:“向見雷將軍,方知足下軍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謂之曰:“君未識人倫,焉知天道!”未幾,出戰(zhàn),擒賊將十四人,斬首百余級。賊乃夜遁,收兵入陳留不敢復出。頃之,賊步騎七千余眾屯白沙渦,巡夜襲擊,大破之。還至桃陵,遇賊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別其眾,媯、檀及胡兵悉斬之,滎陽、陳留脅從兵,皆散令歸業(yè)。旬日間,民去賊來歸者萬余戶。(選自《資治通鑒》)材料二:張巡,蒲州河東人。兄曉,開元中監(jiān)察御史。兄弟皆以文行知名。巡聰悟有才干舉進士三以書判拔萃入等調授清河令。有能名,重義尚氣節(jié),人以危窘告者,必傾財以恤之。祿山之亂,巡為真源令。說譙郡太守,令完城,募市人,為拒賊之勢。時吳王祗為靈昌太守,奉詔糾率河南諸郡,練兵以拒逆黨,濟南太守李隨副之。巡與單父尉賈貴各召募豪杰,同為義舉。(選自《舊唐書》)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巡聰【A】悟有【B】才干【C】舉進士【D】三以書【E】判拔【F】萃【G】入等【H】調授清河令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幸,巡幸,可指皇帝親臨某地,與“而望幸焉”(《阿房宮賦》)中的“幸”字含義相同。B.陽,假裝,與“泰山之陽,汶水西流”(《登泰山記》)中的“陽”字含義不同。C.勸,鼓勵、勉勵,與“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逍遙游》)中的“勸”字含義不同。D.縋,用繩子拴著人、物從高處往下送,與“夜縋而出”(《燭之武退秦師》)中的“縋”字含義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張巡把守雍丘四十多日,朝廷聲問不通,敵方實力強大,守城十分困難。但他不動搖,并斬殺了勸降的六位將領,可見張巡忠義愛國。B.雍丘城中弓箭不足,張巡于是夜縋披著黑衣的草人于城下,獲得數(shù)十萬支箭。繼而又夜縋士兵襲擊敵人軍營,獲得勝利,可見張巡足智多謀。C.張巡部下郎將雷萬春,遭受敵人的弓箭射擊,面中六支箭而挺立不動,致使敵人認為是木人。雷萬春臨危不退,可見張巡軍令嚴明。D.敵人七千余眾屯兵白沙渦,張巡深夜襲擊,雖然襲擊失敗,但歸途中擒敵救兵,分別其眾,民眾歸順者頗多,可見張巡正直善良。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乃以死士五百斫潮營,潮軍大亂,焚壘而遁,追奔十余里。(2)向見雷將軍,方知足下軍令矣,然其如天道何?14.雍丘之戰(zhàn)獲勝的原因是什么?請結合材料一簡要概括。(3分)黑龍江省龍東地區(qū)五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聯(lián)考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題。材料一:(賈)誼以為漢興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當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草具其儀法,奏之。文帝謙讓未皇也。然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國,其說皆誼發(fā)之。于是天子議以誼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毀誼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庇谑翘熳雍笠嗍柚?,不用其議,以誼為長沙王太傅。誼既以謫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其終篇曰:“已矣!國亡人,莫我知也。”誼追傷之,因以自喻。(節(jié)選自《漢書·賈誼傳》)材料二:余悲賈生之不遇。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足以見其憫時憂國,而有觸于其氣。后之人責其一不遇而為是憂怨之言,乃不知古詩之作,皆古窮人之辭,要之不悖于道義者,皆可取也。賈生少年多才,見文帝極陳天下之事,毅然無所阿避。而絳灌之武夫相遭于朝,譬之投規(guī)于矩,雖強之不合,故斥去,不得與聞朝廷之事,以奮其中之所欲言。彼其不發(fā)于一時猶可托文以攄其蘊則夫賈生之志其亦可罪耶?使賈生卒其所施,為其功業(yè),宜有可述者,又豈空言以道之哉?(節(jié)選自曾鞏《讀賈誼傳》)材料三:夫絳侯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灌嬰連兵數(shù)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yōu)游浸漬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縈紆郁悶,超然有遠舉之志。其后以自傷哭泣,至于天絕。是亦不善處窮者也。(節(jié)選自蘇軾《賈誼論》)8.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彼A其不發(fā)B于一時C猶可D托文E以攄其蘊F則夫賈生之志G其亦可H罪耶?9.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就,指到往,與《論語》“就有道而正焉”的“就”意思相同。B.窮人,指身處困境之人,與現(xiàn)代漢語中表示貧困者的“窮人”意思不同。C.屬,指類、輩,與《屈原列傳》中“然亡國破家相隨屬”的“屬”意思不同。D.舉,指托起,與《五石之瓠》中“其堅不能自舉”的“舉”意思相同。10.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賈誼認為漢朝建立二十多年了,國家太平和洽,正是改革的時候,于是上奏文帝,建議改訂歷法,更易服色制度,確定官名,振興禮樂等。B.漢文帝看到賈誼提出諸多法令更改和政策主張,并積極落實,促進了國家發(fā)展,于是與大臣商議讓賈誼擔任公卿,但遭到了朝中重臣的反對。C.材料二認為賈生年輕多才,拜見文帝極力陳述天下的事,毅然沒有什么偏私回避的,他和絳灌等武夫方枘圓鑿,他受到排擠是必然的。D.材料三指出賈誼不懂得處事策略,他應該積極與絳侯等人交往,獲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使得自己不遭受他們的嫉妒,使皇帝不生疑慮。11.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乃毀誼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4分)(2)然后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4分)12.三則材料都提到了賈誼寫《吊屈原賦》,各有何目的?請簡要說明。(3分)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九中學2023—2024學年度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治天下者定所尚。所尚一定,至于萬千年而不變,使民之耳目純于一,而子孫有所守,易以為治。故三代圣人,其后世遠者至七八百年。夫豈惟其民之不忘其功以至于是?蓋其子孫得其祖宗之法而為據(jù)依,可以永久。夏之尚忠,商之尚質,周之尚文,視天下之所宜尚而固執(zhí)之,以此而始,以此而終。不朝文而暮質以自潰亂故圣人者出必先定一代之所尚。周之世,蓋有周公為之制禮,而天下遂尚文。后世有賈誼者說漢文帝,亦欲先定制度,而其說不果用。今者天下幸方治安,子孫萬世帝王之計,不可不預定于此時。然萬世帝王之計,常先定所尚,使其子孫可以安坐而守其舊。至于政弊,然后變其小節(jié),而其大體卒不可革易。故享世長遠,而民不茍簡。今也考之于朝野之間,以觀國家之所尚者,而愚猶有惑也。何則?天下之勢有強弱,圣人審其勢而應之以權。勢強矣,強甚而不已則折;勢弱矣,弱甚而不已則屈。圣人權之,而使其甚不至于折與屈者,威與惠也。夫強甚者,威竭而不振:弱甚者,惠褻而下不以為德。故處弱者利用威,而處強者利用惠。乘強之威以行惠,則惠尊:乘弱之惠以養(yǎng)威,則威發(fā)而天下震悚。故威與惠者,所以裁節(jié)天下強弱之勢也。然而不知強弱之勢者,有殺人之威而下不懼,有生人之惠而下不喜。何者?威竭而惠衰故也。故有天下者,必先審知天下之勢,而后可與言用威惠。不先審知其勢,而徒曰我能用威、我能用惠者,末也。故有強而益之以威,弱而益之以惠,以至于折與屈者,是可悼也。故善制天下者,先審其強弱以為之謀。(選自《蘇洵文選·審勢》,有刪改)10.材料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不朝A文B而暮質C以自D潰亂E故F圣人者G出H必I先J定K一代之所尚。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固,意為堅持,與《六國論》“至于顛覆,理固宜然”中的“固”意思不同。B.于,是介詞,可理解為“在”,與《師說》“不拘于時”中的“于”意思相同。C.以,是介詞,相當于“用”,與《鴻門宴》“請以劍舞”中的“以”意思相同。D.是,意為這,與《赤壁賦》“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中的“是”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論證特色的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開宗明義,提出“治天下者定所尚”的命題,并以三代為例,陳述“定所尚”的重要性,可以長治久安,民不茍且。B.文章從“所尚”引出一個“勢”字,認為“勢”有強弱之分,既不能強得過度,也不能弱得過度,暗合了儒家中庸之道。C.文章辨明了用威嚴和施恩惠是裁抑節(jié)制天下強弱之勢的手段,進而強調如果要行之有效,君王在任何時候都應恩威并施。D.蘇洵的這篇策論,既用典型事例做論據(jù),又在正反論述中深化了說理,博古通今,論辯嚴密,關懷現(xiàn)世之情也溢于言表。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至于政弊,然后變其小節(jié),而其大體卒不可革易。(4分)(2)夫強甚者,威竭而不振:弱甚者,惠褻而下不以為德。(4分)14.明代方孝孺認為“論政則考其時”,本文大致作于宋仁宗至和年間(外為強敵所制,內興奢靡之風),請根據(jù)文中蘇洵對“勢”的論述,為宋仁宗治政建言獻策并闡明理由。(3分)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三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聯(lián)考語文試題三、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3分)滕定公薨,世子謂然友曰:“昔者孟子嘗與我言于宋,于心終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問于孟子,然后行事?!比挥阎u問于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親喪,固所自盡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T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于庶人三代共之。”然友反命,定為三年之喪。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喪祭從先祖?!唬骸嵊兴苤??!敝^然友曰:“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盡于大事,子為我問孟子!”然友復之鄒問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鬃釉唬骸?,聽于冢宰,歠(chuò)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風,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誠在我?!蔽逶戮訌],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謂曰知。及至葬,四方來觀之,顏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悅。(節(jié)選自《孟子?滕文公上》)[注]①滕定公:滕國國君,滕文公的父親。②世子:指滕文公。③然友:滕文公的老師。④宗國:魯國的始封祖和滕國的始封祖是兄弟,按照宗法制度,滕國尊稱魯國為宗國。⑤歠(chuò):飲,喝。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于庶人三代共之B.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于庶人/三代共之C.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于庶人三代共之D.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于庶人三代/共之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薨,古代專稱諸侯死亡,后來也泛稱有爵位的大官死去。B.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喪、兇災之類。這里指滕定公去世。C.冢宰,官名,在君王居喪期間主持喪事的官員。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用“有司”來泛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太子讓老師然友去向孟子請教辦喪事的事情,然友回國報告后,太子便決定實行三年的喪禮,但父老官吏們對此不滿。B.太子擔心處理不好實行三年喪禮的事情,于是再次派然友到鄒國請教孟子。孟子認為這件事處理得好不好完全取決于太子。C.太子在喪廬中住了五個月,沒有頒布過任何政令。官吏族人都認為太子知禮。下葬時,太子面容悲傷,前來吊喪的人都非常滿意。D.從滕國太子喪父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到儒家對于喪禮的觀點,但對我們更有啟發(fā)意義的,還是領導人盡孝的問題。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譯文:(2)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譯文:13.結合文章內容,分析孟子闡述了什么觀點。(4分)答: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考試高二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題。文段一:屈平既絀,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背淹踟澏艔垉x,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背古?,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fā)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fā)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zhàn)于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節(jié)選自《屈原列傳》)文段二: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遺楚王書曰:“始寡人與王約為兄弟,盟于黃棘,太子入質,至歡也。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使兵侵君王之邊。今聞君王乃令太子質于齊以求平。寡人與楚接境,婚姻相親。而今秦、楚不歡,則無以令諸侯。寡人愿與君王會武關,面相約,結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見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秦,虎狼也,有并諸侯之心,不可信也!”懷王之子子蘭勸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與謀曰:“吾王在秦不得還,要以割地,而太子為質于齊。齊、秦合謀,則楚無國矣!”欲立王子之在國者。昭睢曰:王與太子俱困于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詐赴于齊。齊湣王召群臣謀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饼R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于天下也?!逼淙嗽唬骸安蝗?。郢中立王,因與其新王市曰:‘予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將與三國共立之?!饼R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子。楚人立之。十八年,楚懷王亡歸。秦人覺之,遮楚道,懷王從間道走趙。趙主父在代,趙人不敢受。懷王將走魏,秦人追及之,以歸。十九年,楚懷王發(fā)病,薨于秦,秦人歸其喪。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由是不直秦。臣光曰:“甚哉秦之無道也,殺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競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嗚呼,楚之君誠得其道,臣誠得其人,秦雖強,烏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務得道而廣有其勢,是其所以危也?!保ü?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秦并六國》)10.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在答題卡上相應位置寫出答案標號。(3分)王與太子A俱困B于諸侯C而今又倍王D命E而立F其庶子G不宜H乃詐赴于齊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齊與楚從親”與“吾從而師之”(《師說》)兩句中的“從”意思相同。B.婚姻,指兒女親家,與《鴻門宴》中“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的“婚姻”意思相同。C.“欲往恐見欺”與“見犯乃死,重負國”(《蘇武傳》)兩句中的“見”意思相同。D.“殺其父而劫其子”與“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兩句中“劫”意思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秦昭王寫信給楚懷王說明秦楚的關系,并希望和他相會。楚懷王看到信后,既想赴會,又不敢去,內心猶豫不決。B.對楚懷王前去秦國的態(tài)度,昭睢與子蘭態(tài)度截然不同,但楚懷王聽取了子蘭的勸說去了秦國,結果被扣留。C.楚懷王從秦國逃跑,被秦國人發(fā)現(xiàn),秦王派人封鎖了通往楚國的道路,楚懷王只好逃到趙國,但趙國人不敢接納他,后來被秦國人追上。D.楚懷王去世后,秦人將他的靈柩送回楚國。楚國人都非常哀憐他,很悲傷。諸侯由此認為秦國的做法很不值得。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使兵侵君王之邊。(4分)(2)故人主不務得道而廣有其勢,是其所以危也。(4分)14.司馬光認為楚懷王沒有掌握正確的治國之道,請從文段一概括具體事實。(3分)黑龍江省綏化市肇東四中2023-2024學年高二上期末考試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共19分)蘇子為趙合從,說魏王曰:“大王之地,地方千里。地名雖小,然而廬田廡舍,車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大王之國不下于楚。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竊為大王愧之。臣聞越王勾踐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斬紂于牧之野。豈其士卒眾哉?誠能振其威也。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騎五千匹。此其過越王勾踐、武王遠矣。今乃于辟臣之說,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質故兵未用而國已虧矣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專心并力則必無強秦之患故敝邑趙王使使臣獻愚計,奉明約,在大王詔之?!蔽和踉唬骸肮讶瞬恍?,敬以國從?!睆垉x為秦連橫,說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人。地四平,條達輻湊,無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與楚而不與齊;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于韓,則韓攻其西;不親于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而欲恃詐偽反覆蘇秦之余謀,其不可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則從道絕。從道絕,則大王之國欲求無危,不可得也。秦挾韓而攻魏,韓劫于秦,不敢不聽。秦、韓為一國,魏之亡可立而須也,此臣之所以為大王患也。為大王計,莫如事秦,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矣。”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計失之。請稱東藩,筑帝宮,受冠帶,祠春秋,效河外。”(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一》)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夫事秦必割地效質故兵/未用而國已虧矣/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專心并力/則必無強秦之患B.夫事秦必割地效質/故兵未用而國已虧矣/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專心并力/則必無強秦之患C.夫事秦必割地效質/故兵未用而國已虧矣/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專心/并力則必無強秦之患D.夫事秦必割地/效質故兵/未用而國已虧矣/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專心/并力則必無強秦之患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合從,戰(zhàn)國時,蘇秦游說六國諸侯聯(lián)合拒秦。秦在西方,故稱“合從”。B.蒼頭,仆役以青巾作頭飾,故稱“蒼頭”。也指以青頭巾裹頭的兵卒。文中指后者。C.河外,春秋至戰(zhàn)國,“河外”意義多有不同,與河內相對。D.東藩的“藩”與《過秦論》中“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的“藩”意思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張儀與蘇秦面對同一個游說對象,曉以利害,渲染各自主張的好處,這實際上也是另一個刀光劍影的戰(zhàn)場。B.在說明魏國實力的同時,蘇秦又列舉歷史上以弱勝強的眾多事例,還勸諫魏王不要聽信那些讒臣的邪說。C.同是合縱,在蘇秦看來必能形成抗衡強秦的聯(lián)盟和戰(zhàn)略,在張儀看來由于利益不同、人心不合,終究會成為一盤散沙。D.面對蘇秦和張儀的游說,魏王左右搖擺,從中既可見蘇秦和張儀的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也可見魏王缺乏主見。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竊為大王愧之。(4分)②魏之亡可立而須也,此臣之所以為大王患也。(4分)14.蘇秦和張儀分別前往游說魏王,二者所采用的游說策略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2分)文言文閱讀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令狐潮圍張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聲問不通。潮聞玄宗已幸蜀,復以書招巡。有大將六人,官皆開府、特進,白巡以兵勢不敵,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賊。巡陽許諾。明日堂上設天子畫像,帥將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將于前,責以大義,斬之,士心益勸。城中矢盡,巡縛稿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縋城下,潮兵爭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數(shù)十萬。其后復夜縋人,賊笑不設備。乃以死士五百斫潮營,潮軍大亂,焚壘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慚,益兵圍之。巡使郎將雷萬春于城上與潮相聞,語未絕,賊弩射之,面中六失而不動。潮疑其木人,使諜問之,乃大驚,遙謂巡曰:“向見雷將軍,方知足下軍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謂之曰:“君未識人倫,焉知天道!”未幾,出戰(zhàn),擒賊將十四人,斬首百余級。賊乃夜遁,收兵入陳留不敢復出。頃之,賊步騎七千余眾屯白沙渦,巡夜襲擊,大破之。還至桃陵,遇賊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別其眾,媯、檀及胡兵悉斬之,滎陽、陳留脅從兵,皆散令歸業(yè)。旬日間,民去賊來歸者萬余戶。(選自《資治通鑒》)材料二:張巡,蒲州河東人。兄曉,開元中監(jiān)察御史。兄弟皆以文行知名。巡聰悟有才干舉進士三以書判拔萃入等調授清河令。有能名,重義尚氣節(jié),人以危窘告者,必傾財以恤之。祿山之亂,巡為真源令。說譙郡太守,令完城,募市人,為拒賊之勢。時吳王祗為靈昌太守,奉詔糾率河南諸郡,練兵以拒逆黨,濟南太守李隨副之。巡與單父尉賈貴各召募豪杰,同為義舉。(選自《舊唐書》)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巡聰【A】悟有【B】才干【C】舉進士【D】三以書【E】判拔【F】萃【G】入等【H】調授清河令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幸,巡幸,可指皇帝親臨某地,與“而望幸焉”(《阿房宮賦》)中的“幸”字含義相同。B.陽,假裝,與“泰山之陽,汶水西流”(《登泰山記》)中的“陽”字含義不同。C.勸,鼓勵、勉勵,與“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逍遙游》)中的“勸”字含義不同。D.縋,用繩子拴著人、物從高處往下送,與“夜縋而出”(《燭之武退秦師》)中的“縋”字含義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張巡把守雍丘四十多日,朝廷聲問不通,敵方實力強大,守城十分困難。但他不動搖,并斬殺了勸降的六位將領,可見張巡忠義愛國。B.雍丘城中弓箭不足,張巡于是夜縋披著黑衣的草人于城下,獲得數(shù)十萬支箭。繼而又夜縋士兵襲擊敵人軍營,獲得勝利,可見張巡足智多謀。C.張巡部下郎將雷萬春,遭受敵人的弓箭射擊,面中六支箭而挺立不動,致使敵人認為是木人。雷萬春臨危不退,可見張巡軍令嚴明。D.敵人七千余眾屯兵白沙渦,張巡深夜襲擊,雖然襲擊失敗,但歸途中擒敵救兵,分別其眾,民眾歸順者頗多,可見張巡正直善良。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乃以死士五百斫潮營,潮軍大亂,焚壘而遁,追奔十余里。(2)向見雷將軍,方知足下軍令矣,然其如天道何?14.雍丘之戰(zhàn)獲勝的原因是什么?請結合材料一簡要概括。(3分)10.CDH(評分參考:每處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11.C(含義相同,均為“鼓勵、勉勵”。)12.D(“襲擊失敗”錯誤,是大獲全勝。)13.(1)于是(張巡)派五百名敢死隊員,砍向令孤潮的軍營,令狐潮的軍隊大亂,燒掉營壘逃跑,(巡部)追了敵軍十多里。(評分參考:“死士”“斫”“遁”各1分,句意1分。)(2)剛剛看見雷將軍,才知道你的軍令如山,但是你又能把天意怎么辦呢?(評分參考:“向”1分,“足下”1分,固定句式1分,句意1分。)14.①忠心衛(wèi)國,團結一致。②戰(zhàn)術得當。③軍令嚴明。(評分參考:每點1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參考譯文】材料一:令孤潮將張巡圍困在雍丘,兩軍相互對峙四十多天,朝廷的音訊一點也得不到。令孤潮聽說唐玄宗已經到蜀地去了,又用書信招降張巡。(張巡手下)有六位將軍,官職都是開府儀同三司、特進大將,他們用兵力不夠、無法與敵對抗的現(xiàn)實勸說張巡,并且還說皇上是死是活還不知道,不如投降敵人。張巡假裝同意。第二天在公堂上擺出天子的畫像,率眾將士朝拜,人人都哭了。張巡將這六人拉上前,以國家興亡的大義斥責他們,然后殺了他們,士氣倍增。城中箭都用完了,張巡將禾稈束成上千個草人,并給他們穿上黑衣,晚上用繩子拴著放到城下,令狐潮的士兵爭先恐后的射向他們,很久才知道他們是草人;張巡得箭數(shù)十萬只。這以后又在夜里從城墻上放下人來,賊兵覺得好笑沒有防范。于是(張巡)派五百名敢死隊員,砍向令孤潮的軍營,令狐潮的軍隊大亂,燒掉營壘逃跑,(巡部)追了敵軍十多里。令孤潮感到慚愧,增加士兵繼續(xù)圍困張巡他們。張巡派部將雷萬春在城墻上與令孤潮通話,對話還沒有結束,賊兵用弩射雷萬春,雷萬春面部中了六箭卻一動不動。令孤潮疑心看到的雷萬春是個木人,于是派探子問明詳情,(得知真相后)令孤潮大吃一驚,從很遠的地方對張巡說:“剛剛看見雷將軍,才知道你的軍令如山,但是你又能把天意怎么辦呢?”張巡對令孤潮說:“你不識人倫,怎知天意?”時過不多久,(張巡)派兵出戰(zhàn),抓住十四個敵兵將領,割下敵兵一百多個首級。敵兵于是連夜逃跑,退到陳留,不敢再出來。不久,叛賊步兵、騎兵七千多人屯集在白沙渦,張巡率部夜襲賊兵,大勝。張巡部返回到桃陵,遇上叛賊的救兵四百多人,將賊兵全部抓獲,并對他們作出不同的處理,媯、檀兩州的兵士和胡兵(安祿山起兵謀反地方的兵士)全部殺掉,滎陽、陳留郡被脅迫而來的兵士,全部放掉,讓他們回去做自己的本業(yè)。十天里,老百姓離開賊兵前來歸附的有一萬多戶。材料二:張巡是蒲州河東人,哥哥張曉是開元年間監(jiān)察御史。兄弟二人都憑借文采品行而聞名。張巡聰明穎悟有才干,考中進士。多次憑書判拔萃入選,調任清河令。有美名,重義氣,崇尚氣節(jié),有處在危難困窘中來求告的人,一定傾盡自己的資財來體恤他們。安祿山叛亂時,張巡擔任真源令。他說服譙郡太守,令他們保護城池,招募市人,成為抗拒敵人的勢力。當時吳王李祗,任靈昌太守,奉詔率領河南各郡,練習兵馬來抵抗逆黨,濟南太守李隨做張巡的副手。張巡和單父尉賈賁各自招募英雄豪杰,一同進行抗擊敵人的義舉。黑龍江省龍東地區(qū)五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聯(lián)考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題。材料一:(賈)誼以為漢興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當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草具其儀法,奏之。文帝謙讓未皇也。然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國,其說皆誼發(fā)之。于是天子議以誼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毀誼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庇谑翘熳雍笠嗍柚挥闷渥h,以誼為長沙王太傅。誼既以謫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其終篇曰:“已矣!國亡人,莫我知也?!闭x追傷之,因以自喻。(節(jié)選自《漢書·賈誼傳》)材料二:余悲賈生之不遇。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足以見其憫時憂國,而有觸于其氣。后之人責其一不遇而為是憂怨之言,乃不知古詩之作,皆古窮人之辭,要之不悖于道義者,皆可取也。賈生少年多才,見文帝極陳天下之事,毅然無所阿避。而絳灌之武夫相遭于朝,譬之投規(guī)于矩,雖強之不合,故斥去,不得與聞朝廷之事,以奮其中之所欲言。彼其不發(fā)于一時猶可托文以攄其蘊則夫賈生之志其亦可罪耶?使賈生卒其所施,為其功業(yè),宜有可述者,又豈空言以道之哉?(節(jié)選自曾鞏《讀賈誼傳》)材料三:夫絳侯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灌嬰連兵數(shù)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yōu)游浸漬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縈紆郁悶,超然有遠舉之志。其后以自傷哭泣,至于天絕。是亦不善處窮者也。(節(jié)選自蘇軾《賈誼論》)8.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彼A其不發(fā)B于一時C猶可D托文E以攄其蘊F則夫賈生之志G其亦可H罪耶?9.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就,指到往,與《論語》“就有道而正焉”的“就”意思相同。B.窮人,指身處困境之人,與現(xiàn)代漢語中表示貧困者的“窮人”意思不同。C.屬,指類、輩,與《屈原列傳》中“然亡國破家相隨屬”的“屬”意思不同。D.舉,指托起,與《五石之瓠》中“其堅不能自舉”的“舉”意思相同。10.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賈誼認為漢朝建立二十多年了,國家太平和洽,正是改革的時候,于是上奏文帝,建議改訂歷法,更易服色制度,確定官名,振興禮樂等。B.漢文帝看到賈誼提出諸多法令更改和政策主張,并積極落實,促進了國家發(fā)展,于是與大臣商議讓賈誼擔任公卿,但遭到了朝中重臣的反對。C.材料二認為賈生年輕多才,拜見文帝極力陳述天下的事,毅然沒有什么偏私回避的,他和絳灌等武夫方枘圓鑿,他受到排擠是必然的。D.材料三指出賈誼不懂得處事策略,他應該積極與絳侯等人交往,獲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使得自己不遭受他們的嫉妒,使皇帝不生疑慮。11.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乃毀誼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4分)(2)然后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4分)12.三則材料都提到了賈誼寫《吊屈原賦》,各有何目的?請簡要說明。(3分)8.CFG(原文標點為:彼其不發(fā)于一時,猶可托文以攄其蘊,則夫賈生之志,其亦可罪耶?)9.D(文中的“舉”,指飛,“遠舉”指遠飛,引申為隱逸?!段迨分小捌鋱圆荒茏耘e也”的“舉”指托起。兩者意思不同。)10.B(“并積極落實,促進了國家發(fā)展”錯,根據(jù)材料一“然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國,其說皆誼發(fā)之。于是天子議以誼任公卿之位”,可知賈誼提出主張,但沒有“積極落實,促進了國家發(fā)展”。)11.(l)于是詆毀賈誼說:“洛陽這個人,年紀輕輕,學識淺薄,一心想獨攬大權,讓許多事情變得混亂?!?“毀”,詆毀,1分;“初學”,剛開始學,學識淺薄,1分;“紛亂”,使……變得混亂,1分;句意1分)(2)這樣以后,整個國家就會按自己的主張去治理了,不超過十年,就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然后”,這樣以后,1分;“舉”,全部、整個,1分;“不過”,不超過,1分;句意1分)12.①材料一提到賈誼寫《吊屈原賦》,是為了記敘賈誼事跡,表明賈誼的志向。②材料二提到賈誼寫《吊屈原.賦》,是為了論述賈誼憂國傷時,并引出本文批駁的對象一后人對賈誼的責備。③材料三提到賈誼寫《吊屈原賦》,是為了證明賈誼“不善處窮”,面對困境,只會逃避感傷。(每點1分)文言文參考譯文:材料一:賈誼認為漢朝建立二十多年了,國家太平和洽,應當改訂歷法,改變服飾的顏色,訂立法令制度,確定官職名稱,振興禮樂。于是起草各項儀式的法度,上奏皇上。漢文帝謹慎從事,來不及實行。然而各項法令的更改確定,以及各個諸侯都前往自己的封地里去,這些主張都是賈誼提出的。于是漢文帝與大臣商議,讓賈誼擔任公卿的職位。絳侯、灌侯、東陽侯、馮敬這些人嫉妒他,于是詆毀賈誼說:“洛陽這個人,年紀輕輕,學識淺薄,一心想獨攬大權,讓許多事情變得混亂?!庇捎谶@樣,漢文帝后來也疏遠了賈誼,不采納賈誼的意見,讓賈誼做長沙王太傅。賈誼因為被貶官離開了(國都),意志沒有得到施展。等到渡湘水時,寫了一篇賦來悼念屈原。屈原是楚國一位賢明的臣子,遭受讒言而被放逐,寫作《離騷賦》,在篇末寫道:“算了吧!國家無人,沒有了解我的。”賈誼追念哀傷他,于是將屈原自比。材料二:我同情賈生生不逢時。看他過湘水作賦來憑吊屈原,足以看出他的憂國傷時,而對他的文氣有所觸動。后人責怪他稍有不得志就寫這樣的憂愁怨恨的文章,是不知道寫作古詩的,都是古代處境困窘之人的言辭,只要不違背道義,都是可取的。賈生年輕多才,拜見文帝極力陳述天下的事,毅然沒有什么偏私回避的。而在朝廷上遇到絳侯灌嬰這些武夫,就好像把圓放進方框,即使強迫他,(他)也不與他們交好相合,所以朝廷貶謫他,他不能夠參與朝廷的事,(于是作文)來抒發(fā)他內心所想要表達的看法。那時他一時之間不能表達的看法,還可以通過文章來發(fā)表意蘊,那么賈生的志向,難道是可以責備的嗎?假使賈誼完成了他的抱負,成就了他的功業(yè),應該有可以述說的地方,又怎么會用(寫文章的)空話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呢?材料三:絳侯周勃曾親手持著皇帝的印璽獻給漢文帝,灌嬰曾聯(lián)合數(shù)十萬兵力,決定過劉、呂兩家勝敗的命運,他們又都是漢高祖的舊部,他們這種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間的感情所能比擬的呢?賈誼,不過是洛陽的一個少年。要想使?jié)h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間,就完全拋棄舊有的規(guī)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張,也太困難了。作為賈誼這樣的人,應該從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從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對于周勃、灌嬰之類的大臣,要從容地、逐漸地和他們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慮,大臣不猜忌,這樣以后,整個國家就會按自己的主張去治理了,不超過十年,就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此愤^湘江時,作賦憑吊屈原,郁結煩悶,心緒不寧,表露出退隱的思想。此后,終因經常感傷哭泣,以至于早死。這也真是個不善于對待逆境的人。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九中學2023—2024學年度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治天下者定所尚。所尚一定,至于萬千年而不變,使民之耳目純于一,而子孫有所守,易以為治。故三代圣人,其后世遠者至七八百年。夫豈惟其民之不忘其功以至于是?蓋其子孫得其祖宗之法而為據(jù)依,可以永久。夏之尚忠,商之尚質,周之尚文,視天下之所宜尚而固執(zhí)之,以此而始,以此而終。不朝文而暮質以自潰亂故圣人者出必先定一代之所尚。周之世,蓋有周公為之制禮,而天下遂尚文。后世有賈誼者說漢文帝,亦欲先定制度,而其說不果用。今者天下幸方治安,子孫萬世帝王之計,不可不預定于此時。然萬世帝王之計,常先定所尚,使其子孫可以安坐而守其舊。至于政弊,然后變其小節(jié),而其大體卒不可革易。故享世長遠,而民不茍簡。今也考之于朝野之間,以觀國家之所尚者,而愚猶有惑也。何則?天下之勢有強弱,圣人審其勢而應之以權。勢強矣,強甚而不已則折;勢弱矣,弱甚而不已則屈。圣人權之,而使其甚不至于折與屈者,威與惠也。夫強甚者,威竭而不振:弱甚者,惠褻而下不以為德。故處弱者利用威,而處強者利用惠。乘強之威以行惠,則惠尊:乘弱之惠以養(yǎng)威,則威發(fā)而天下震悚。故威與惠者,所以裁節(jié)天下強弱之勢也。然而不知強弱之勢者,有殺人之威而下不懼,有生人之惠而下不喜。何者?威竭而惠衰故也。故有天下者,必先審知天下之勢,而后可與言用威惠。不先審知其勢,而徒曰我能用威、我能用惠者,末也。故有強而益之以威,弱而益之以惠,以至于折與屈者,是可悼也。故善制天下者,先審其強弱以為之謀。(選自《蘇洵文選·審勢》,有刪改)10.材料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不朝A文B而暮質C以自D潰亂E故F圣人者G出H必I先J定K一代之所尚。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固,意為堅持,與《六國論》“至于顛覆,理固宜然”中的“固”意思不同。B.于,是介詞,可理解為“在”,與《師說》“不拘于時”中的“于”意思相同。C.以,是介詞,相當于“用”,與《鴻門宴》“請以劍舞”中的“以”意思相同。D.是,意為這,與《赤壁賦》“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中的“是”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論證特色的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開宗明義,提出“治天下者定所尚”的命題,并以三代為例,陳述“定所尚”的重要性,可以長治久安,民不茍且。B.文章從“所尚”引出一個“勢”字,認為“勢”有強弱之分,既不能強得過度,也不能弱得過度,暗合了儒家中庸之道。C.文章辨明了用威嚴和施恩惠是裁抑節(jié)制天下強弱之勢的手段,進而強調如果要行之有效,君王在任何時候都應恩威并施。D.蘇洵的這篇策論,既用典型事例做論據(jù),又在正反論述中深化了說理,博古通今,論辯嚴密,關懷現(xiàn)世之情也溢于言表。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至于政弊,然后變其小節(jié),而其大體卒不可革易。(4分)(2)夫強甚者,威竭而不振:弱甚者,惠褻而下不以為德。(4分)14.明代方孝孺認為“論政則考其時”,本文大致作于宋仁宗至和年間(外為強敵所制,內興奢靡之風),請根據(jù)文中蘇洵對“勢”的論述,為宋仁宗治政建言獻策并闡明理由。(3分)10.CEH11.B12.C13.(1)直到政治上出現(xiàn)了弊端,這樣以后才可以改變它細小的部分,但那些大政方針始終是不可改變的。(2)勢過分強勁的,威力耗盡,也不能震懾臣下;勢過分軟弱的,恩惠被輕慢,底下的人也不會認為是恩德。14.建言獻策:仁宗應該用威嚴振弱勢。理由①考其時:宋仁宗至和年間,外為強敵所制,內興奢靡之風,積貧積弱,國力不盛;②蘇洵對“勢”的論述:處在弱的要利用威力,處在強的要利用恩惠。(其他答案能結合材料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三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聯(lián)考語文試題三、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3分)滕定公薨,世子謂然友曰:“昔者孟子嘗與我言于宋,于心終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問于孟子,然后行事?!比挥阎u問于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親喪,固所自盡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T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于庶人三代共之?!比挥逊疵?,定為三年之喪。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喪祭從先祖?!唬骸嵊兴苤病!敝^然友曰:“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盡于大事,子為我問孟子!”然友復之鄒問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鬃釉唬骸?,聽于冢宰,歠(chuò)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嫌泻谜撸卤赜猩跹烧咭?。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風,必偃。是在世子?!比挥逊疵?。世子曰:“然,是誠在我?!蔽逶戮訌],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謂曰知。及至葬,四方來觀之,顏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悅。(節(jié)選自《孟子?滕文公上》)[注]①滕定公:滕國國君,滕文公的父親。②世子:指滕文公。③然友:滕文公的老師。④宗國:魯國的始封祖和滕國的始封祖是兄弟,按照宗法制度,滕國尊稱魯國為宗國。⑤歠(chuò):飲,喝。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于庶人三代共之B.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于庶人/三代共之C.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于庶人三代共之D.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于庶人三代/共之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薨,古代專稱諸侯死亡,后來也泛稱有爵位的大官死去。B.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喪、兇災之類。這里指滕定公去世。C.冢宰,官名,在君王居喪期間主持喪事的官員。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用“有司”來泛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太子讓老師然友去向孟子請教辦喪事的事情,然友回國報告后,太子便決定實行三年的喪禮,但父老官吏們對此不滿。B.太子擔心處理不好實行三年喪禮的事情,于是再次派然友到鄒國請教孟子。孟子認為這件事處理得好不好完全取決于太子。C.太子在喪廬中住了五個月,沒有頒布過任何政令。官吏族人都認為太子知禮。下葬時,太子面容悲傷,前來吊喪的人都非常滿意。D.從滕國太子喪父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到儒家對于喪禮的觀點,但對我們更有啟發(fā)意義的,還是領導人盡孝的問題。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譯文:(2)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譯文:13.結合文章內容,分析孟子闡述了什么觀點。(4分)答:9.【答案】B“三年之喪”“齊疏之服”“??粥之食”句式相同,中間應斷開,排除C、D兩項;“庶人”作前句的賓語,故其后應斷開,排除A項。10.【答案】C“在君王居喪期間主持喪事的官員”錯。冢宰,官名,即太宰。殷商置,位次三公,為六卿之首。11.【答案】D“但對我們更有啟發(fā)意義的,還是領導人盡孝的問題”錯。結合原文“孔子曰:‘君薨,聽于冢宰,歌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嫌泻谜?下必有甚焉者矣”,可見應是“領導人以身作則的問題”。12.【答案】(1)我們歷代的君主也沒有這樣實行過,到了您這里卻違反規(guī)矩,是不行的。(2)尊貴者的德行像風,卑微者的德行像草。草受風吹必然隨風倒。13.【答案】統(tǒng)治者(或管理者)的興趣、愛好、習慣等,對下面的人有很大影響,統(tǒng)治者(或管理者)要以身作則?!緟⒖甲g文】滕定公去世,太子對他的師傅然友說:“上次在宋國的時候,孟子曾經跟我談話,我記載心里久久不能忘記?,F(xiàn)在不幸父親去世,我想請您到孟子那里去問問,然后再辦喪事?!比挥驯愕洁u國去問孟子。孟子說:“這樣很好?。「改溉ナ?,本來就應該把自己內心的悲痛盡情宣泄出來。曾子說:‘父母在世的時候,依照禮義去服侍;父母去世了,依照禮節(jié)祭拜他們,就可以叫作孝了?!T侯的禮節(jié),我不曾專門學過;即使這樣,我也曾經聽說過:從天子到老百姓,實行三年的喪禮,穿著粗布縫邊的孝服,喝著稀粥,從天子一直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這樣的?!比挥鸦貒鴤鬟_了孟子的話,太子便決定實行三年的喪期。滕國的父兄官員們都不同意,說:“我們的宗主國魯國的歷代君主,我們歷代的君主都沒有這樣實行過,到了您這里卻要來改變成法,這樣是不可以的。而且《志》說過:‘喪禮、祭禮都要遵從祖先得規(guī)矩?!麄冇终f:‘我們是有成法可依的?!碧訉θ挥颜f:“我過去不曾做過什么學問,喜歡跑馬舞劍?,F(xiàn)在,父老們、官員們都對我的主張感到不滿,恐怕不能讓我盡心竭力地去舉辦喪禮。您再替我去問問孟子吧!”于是,然友就又到鄒國去問孟子了。孟子說:“是的!但這是不能要求別人的??鬃诱f過,‘君主去世,政務任由宰相處理,自己每天喝著粥,面色墨黑,就臨孝子之位便哭,大小官吏沒有人敢不悲哀,這是因為太子帶了頭。’上位者有所愛好,下位者一定愛好得更加厲害。尊貴者的德行像風,卑微者的德好像草,草受風吹必然隨風倒。所以。這件事全是取決于太子。然友回來向太子轉達。太子說:“對,這事確實在我怎么做?!庇谑翘釉趩蕪]中住了五個月,沒有頒布任何命令和禁令。官吏同族都很贊同,認為他知禮。等到舉行葬禮時候,四方的人都來觀禮,世子表情的悲戚,哭泣的哀痛,使來吊喪的人都很滿意。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考試高二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題。文段一:屈平既絀,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背淹踟澏艔垉x,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背古?,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fā)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fā)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zhàn)于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節(jié)選自《屈原列傳》)文段二: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遺楚王書曰:“始寡人與王約為兄弟,盟于黃棘,太子入質,至歡也。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使兵侵君王之邊。今聞君王乃令太子質于齊以求平。寡人與楚接境,婚姻相親。而今秦、楚不歡,則無以令諸侯。寡人愿與君王會武關,面相約,結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見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秦,虎狼也,有并諸侯之心,不可信也!”懷王之子子蘭勸王行,王乃入秦?!厝肆糁?。楚大臣患之,乃相與謀曰:“吾王在秦不得還,要以割地,而太子為質于齊。齊、秦合謀,則楚無國矣!”欲立王子之在國者。昭睢曰:王與太子俱困于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詐赴于齊。齊湣王召群臣謀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齊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與其新王市曰:‘予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將與三國共立之。’”齊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子。楚人立之。十八年,楚懷王亡歸。秦人覺之,遮楚道,懷王從間道走趙。趙主父在代,趙人不敢受。懷王將走魏,秦人追及之,以歸。十九年,楚懷王發(fā)病,薨于秦,秦人歸其喪。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由是不直秦。臣光曰:“甚哉秦之無道也,殺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競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嗚呼,楚之君誠得其道,臣誠得其人,秦雖強,烏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務得道而廣有其勢,是其所以危也?!保ü?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秦并六國》)10.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在答題卡上相應位置寫出答案標號。(3分)王與太子A俱困B于諸侯C而今又倍王D命E而立F其庶子G不宜H乃詐赴于齊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齊與楚從親”與“吾從而師之”(《師說》)兩句中的“從”意思相同。B.婚姻,指兒女親家,與《鴻門宴》中“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的“婚姻”意思相同。C.“欲往恐見欺”與“見犯乃死,重負國”(《蘇武傳》)兩句中的“見”意思相同。D.“殺其父而劫其子”與“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兩句中“劫”意思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秦昭王寫信給楚懷王說明秦楚的關系,并希望和他相會。楚懷王看到信后,既想赴會,又不敢去,內心猶豫不決。B.對楚懷王前去秦國的態(tài)度,昭睢與子蘭態(tài)度截然不同,但楚懷王聽取了子蘭的勸說去了秦國,結果被扣留。C.楚懷王從秦國逃跑,被秦國人發(fā)現(xiàn),秦王派人封鎖了通往楚國的道路,楚懷王只好逃到趙國,但趙國人不敢接納他,后來被秦國人追上。D.楚懷王去世后,秦人將他的靈柩送回楚國。楚國人都非常哀憐他,很悲傷。諸侯由此認為秦國的做法很不值得。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使兵侵君王之邊。(4分)(2)故人主不務得道而廣有其勢,是其所以危也。(4分)14.司馬光認為楚懷王沒有掌握正確的治國之道,請從文段一概括具體事實。(3分)10.CGH11-12.AD13.(1)太子欺凌殺死我的要臣,竟不道歉就逃走了,我確實憤怒之至,便派軍攻打您的邊境。(4分)(采分點:陵、謝、亡、誠)(2)所以君主不致力于謀求治國之道而只想擴張勢力,這正是國家處于危險境地的原因。(采分點:務、廣、所以)(4分)14.①貪圖秦國六百里土地。②輕信張儀而與齊絕交。③怒而輕率發(fā)兵攻秦,以致楚將被擒,楚兵被斬首八萬。(3分)譯文:秦國向楚國發(fā)動進攻,奪取八座城池。秦王派人送信給楚王說道:“當初我與大王約為兄弟,在黃棘立盟,你派太子來我國做人質,彼此關系非常融洽。誰知楚太子凌辱殺害了我的重臣,不辭而別,我實在氣憤難忍,所以才派兵攻打你的邊境。現(xiàn)在聽說大王將太子送到齊國充當人質,求得和解。我國與楚國相鄰接壤,相互通婚,結為婚姻親家。如果今日秦國與楚國不能友好相處,就無法去號令別的諸侯。我希望與大王在武關會面,當面結成友好盟約,這是我最大的愿望啊?!背淹鯙榇松罡袘n慮,想前往赴約,又擔心上當受騙,想不去又擔心秦國會更加憤怒。丞相昭睢說:“秦國如豺狼一般,有吞并各諸侯之心,不可以相信呀!”楚懷王的兒子子蘭卻勸懷王去赴約,于是楚懷王到了秦國。秦國便把他扣留下來。楚國的大臣們都十分擔憂,就一起商量說:“我們的君王被秦國扣留不能回國,還以割地相威脅,而太子又在齊國充當人質。假如齊國、秦國聯(lián)合一起對付我們,那么楚國就要滅亡了!”于是打算擁立在國內的王子繼承王位。昭睢說:“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國外,現(xiàn)在我們又違背君王的意愿去擁立他的庶子,不合適?!庇谑堑烬R國假稱楚懷王去世,要迎太子回國即位。齊湣王召集群臣商量對策,有人建議:“不如扣留太子要求楚國割讓淮河以北的土地。”齊國的丞相說:“不能這樣做。如果我們扣留了太子,楚國就會另立新王,這樣,我們就等于空守一個人質又在世人面前蒙受不仁不義的罪名?!蹦莻€主張扣留太子的人又說:“不見得。如果楚國擁立新王,我們就與新王做交易,說:‘讓給我們下東國,我們替你殺掉太子。不然,將會聯(lián)合秦、韓、魏三國共同出兵送太子回國繼承王位?!饼R湣王最后聽取了丞相的意見,送楚太子回國,楚國便立他為楚王。十八年,楚懷王逃跑,準備回到楚國。結果被秦國人發(fā)現(xiàn),秦王派人封鎖了通往楚國的道路,楚懷王只好從小路逃到趙國。此時趙主父在代郡,趙國人不敢接納他。楚懷王又準備逃往魏國,卻被秦國人追上,又被捉住送回秦國。周赧王延十九年,楚懷王生病,死在了秦國,秦人將他的靈柩送回楚國。楚國人都非常哀憐他,像是自己的親人死了一樣十分悲傷。各諸侯從此不再尊重秦國。臣司馬光說:秦國太霸道無理了,不僅害死楚懷王,還威逼其子楚襄王;楚國太軟弱無能,也太不爭氣了,忍受殺父之仇,又與自己的敵人通婚。嗚呼!楚國的國君如果能掌握正確的治國之道,如果能任用賢能的大臣,秦國即使強大,又怎敢肆意凌辱楚國呢!所以作為一國的君主,不求治國之道而只想擴張勢力,這正是國家處于危險境地的原因。黑龍江省綏化市肇東四中2023-2024學年高二上期末考試語文試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