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西方社會學理論》宋林飛南京大學出版社上篇:穩(wěn)定。秩序論〔共識〕,功能論〔均衡〕,交換論〔等價〕,互動論〔溝通〕。共同關注社會穩(wěn)定,是社會價值、利益與行動的一致性到達相當高的程度而出現(xiàn)的一種狀況。下篇:變遷。沖突理論,批判理論,后現(xiàn)代理論,介入理論。第一章秩序論〔范式〕自學與考試要求
學習本章,要了解秩序論的歷史淵源,他們的代表人物,掌握社會秩序、社會整合、國際社會秩序各自的含義,以及所包含的主要內容,明了秩序論的理論精髓與理論構造,全面地認識這種代表性理論的本質??椎拢荷鐣刃虻脑敲瓷鐣F(xiàn)象具有自然的符合規(guī)律的性質,社會學的任務是發(fā)現(xiàn)那些社會現(xiàn)象之間經常的、重復出現(xiàn)的聯(lián)系,即種種規(guī)律。成認社會結構的超個人性、過程的規(guī)律性、可認識性。社會外表下的結構在社會相對紛繁復雜的外表下面,存在著一定的結構或秩序,在西方古代或近代學者那里,已經有了一定的探討。亞里士多德認為社會是一個有分化的結構,各種獨立的要素在結合為整體的同時,仍保持著對整體的獨立性?;舨妓鼓敲匆詾樯鐣且粋€通過契約聯(lián)系起來的結構,他提出了"社會契約論"。維科認為社會歷史是各種沖突與混亂的個人行動聯(lián)結起來而形成統(tǒng)一體的過程。孟德斯鳩從同社會結構的關系的角度,探討法典和慣例,他認為社會結構取決于許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社會是許多因素平衡的產物。亞當.斯密那么認為社會是一種"等級"結構??椎履敲磸娬{社會結構的規(guī)律性,即成認社會結構的超個人性、過程的規(guī)律性與可認識性。整體性方法論〔來自生物學〕:▲社會靜學,研究社會存在狀況,類似解剖學中的組織?!仓刃颉场鐣訉W,研究社會變遷過程,類似生物學中的生命定律?!策M步〕社會學的自然主義傳統(tǒng)主要來源于物理學,整體性方法論公設那么主要來源于生物學。孔德將社會學區(qū)分為社會靜學和社會動學兩局部,以類比生物學中的生物存在狀態(tài)和生物學中的生命定律??椎伦罡镜囊粋€觀點:秩序是根底,進步是目標。其整體性方法論公設有以下要點:〔1〕社會是一個整體。它的一切方面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人類生活的諸多方面是一個整體。〔2〕社會是人類生活的有機整體,即社會有機體。這種整體結構同它的局部與要素之間具有一種“普遍的和諧〞?!?〕社會學要從人類社會生活的整體入手展開研究。社會有機體比在其中發(fā)生作用的現(xiàn)象來說,在更大程度上能通過直接研究來認識。〔4〕人類歷史也是一個整體。只有研究社會整體的本身才能理解社會整體的一個局部,只有研究歷史的全部變化才能理解某個時期的歷史變化??椎掳讶祟惉F(xiàn)實的統(tǒng)一性與歷史的統(tǒng)一性作為社會學研究的出發(fā)點,是社會學獨特思維方式的一個精髓。社會秩序的原那么:霍布斯提出社會為什么有秩序?怎樣才能使社會有秩序?這就是"霍布斯難題"??椎乱彩怯靡簧臅r間在尋求走出混亂而建立秩序的途徑,孔德關于社會秩序的原那么,有如下六個方面:崇尚科學與自然法那么。主張社會學科學化,實證方法是其途徑。社會學科學研究的任務不是探討形而上或神學等不可證實也不可證偽的問題,而是尋求有關社會諸現(xiàn)象之間相互聯(lián)系與作用之自然法那么的實證知識。從方法論角度看,這種實證主義只成認科學的或自然主義的世界觀。從社會觀的角度看,它主張進行社會改革的策略??椎聦嵶C主義的社會學探索是為了建立一門關于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重建的學科。擴大博愛傾向。推崇愛與情感,試圖在人性中找到社會秩序的根基。家庭孕育和開展人類的博愛傾向。增加信仰與道德的一致性。只有當全部指導思想為一個集體的全部成員采納,透過共同信仰形成一個協(xié)調一致的整體時,社會才會有真正的統(tǒng)一性。他對當時社會秩序的混亂感到恐懼,像傳統(tǒng)主義思想家們一樣呼吁重新建立一個道德的社會。只有通過適當調整組織和群體的關系,才能保障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社會秩序存在于經過精心調整的平衡之中。實行社會分工與合作。分工→相互依賴→合作→新的社會聯(lián)系→穩(wěn)定秩序弊端:將人們的注意力局限在某個特定范圍。私利脫離公利。社會情感限制在少數(shù)同行人之中,而和其他階層的人疏遠。5、增強政府權威與調節(jié)。五點政治性的解決方案:〔1〕建立“開明政府〞,命令與服從神圣化。政治上的隸屬關系既是不可防止的,也是不可或缺的?!?〕政府對社會實施普遍調節(jié),確保高度一致性。〔3〕擴大政府管理的范圍和權力?!?〕確立復合性政治權威〔所有的政治權力都必須要有物質根底、思想指導、道德制裁和社會控制〕。6、在私有制根底上進行“社會改造〞。總有一局部人處于支配地位,掌握集中的資本,行使不可缺少的經濟權威和社會權威。使私有制成為由某些人行使社會職能的一種制度的組織者。社會學四大法那么:孔德在《實證政治體系》第三卷提出了社會學四大法那么。概念先后承繼的法那么。靜學局部:人類受制于外部世界,主觀受制于客觀。動態(tài)面:思想進化的“三階段律〞,神學-虛構階段,形而上學-抽象階段,科學-實證階段??茖W概念的分類法那么。主觀面,概念??陀^面,存在??陀^的〔物理的〕法那么規(guī)制了物理的或外在世界的現(xiàn)象,思想和道德的法那么規(guī)制了人間社會秩序,前者又規(guī)制后兩者?;顒舆M化的法那么。一二法那么,思想進化論。三,社會進化論。情感進化的法那么。社會學的實證方法:社會學產生前的“社會物理學〞。是一種以物理學觀點觀察社會的理論。認為,社會是自然的一局部,自然界按照固有規(guī)律發(fā)生作用與開展變化,社會同樣;自然界是各種物質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系統(tǒng),社會也是由個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的自然系統(tǒng)。社會物理學的任務在于用關于物理規(guī)律的觀點來解釋社會現(xiàn)象。它把人的個體看作一種社會原子,社會的組織和制度看作物理機制;把社會現(xiàn)象看作是完整的社會體系中互相聯(lián)系的和正在實現(xiàn)的某種功能,就像生物有機體的細胞和器官運動那樣。實證社會學的自然主義方法論原那么的主要觀點是:1。社會是自然的一局部,社會現(xiàn)象、社會過程是片段的一局部。2。社會學知識體系應按照自然科學的模式來建構,并吸收自然科學的方法論觀點。3。社會學具有工具作用??椎聞?chuàng)造的實證方法:觀察,實驗,比擬,歷史。迪爾凱姆:社會整合的機制:杜爾克姆生平:杜爾克姆出生于法國一個中產階級猶太人家庭,1882年畢業(yè)于巴黎高等師范學校,1896年晉升為法國第一位社會學教授,同年創(chuàng)辦了《社會學年鑒》。他的主要著作有:《社會分工論》、《社會學研究方法論》、《自殺論》、《宗教生活的根本形式》。社會團結:是指人與人、群體與群體間的協(xié)調、一致、結合的關系。1,不同的社會結構產生不同的團結類型。不興旺的社會結構中產生的機械團結,建立在社會中個人之間的相同性與相似性特質的根底上。興旺的社會就像一個具有各種器官的有機體一樣,其中各個人都按照社會的分工執(zhí)行某種專門的職能,這種社會中出現(xiàn)的新的團結類型即有機團結。2,競爭導致現(xiàn)代社會分工的成長。每個人不再與全體競爭,只與同伴競爭,每個人各居其位扮演其角色表現(xiàn)其功能,以特有的方式奉獻于社會全體成員,并使自身能夠生存。3,集體意識是社會團結的精神根底。他把集體意識界定為一般社會成員所共有的信仰與情感的總和,但又獨立于個人,按照自身的法那么演變。機械團結的社會,強烈的集體意識為根底。有機團結社會,更有彈性。4,法律是保障社會團結的力量。壓抑性法律,懲罰?;謴托苑?,依據(jù)正義重建事物應有的狀態(tài),維護社會中各種專門化了的個人和群體之間的互相信賴,恢復秩序,安排合作〔行政法、憲法〕。消除社會團結的威脅。為了整個社會層次上的整合,沖突各方應該在更高的層次上取得一致意見,遵循沖突各方共有的根本價值或控制沖突的規(guī)那么。社會動亂的診斷〔失范〕1,失范的原因是什么?個人所承當?shù)母鞣N社會職能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不夠協(xié)調,社會標準與道德秩序不夠健全。個人不能充分發(fā)揮才能,缺乏均等時機爭取社會地位,缺乏正常工作的積極性?!?〕個人欲望在現(xiàn)代社會結構中的急劇滋長?!补I(yè)化的解放作用,人本身的開展〕?!?〕現(xiàn)代社會不能滿足所有個人的欲望。要人們正確對待社會等級差異,關鍵在于人們是否把已有的社會等級看成是公正的?!?〕社會驟變會使個人欲望失去社會約束。舊的標準被打破,新的標準又不能立即確立,只要失控的社會動力沒有到達新的平衡,這段時間各種價值觀都無一定,規(guī)那么標準也無從談起。2,如何解決或防止失范與社會動亂?一,建立新的道德秩序,即“道德化〞。這是杜爾克姆認為的最重要的措施?!?〕,依靠社會權威,制定各個階段欲望與目標的上下界限。〔2〕,培養(yǎng)普遍的道德意識,使人們尊重與自愿接受社會確定的界限?!病耙巧鐣刃蚍€(wěn)固,必須使群眾對自己的命運感到知足……無權奢求……必須有一個群眾擁戴的、令行禁止的權威。〞〕二,控制經濟活動,即“組織化〞。需要集體生活較完善、較理智的組織,依靠其將個人整合于社會架構與社會群體之間;改善勞動分工,使個人承當?shù)纳鐣毮苤g建立起協(xié)調融洽的關系;社會的劃分應建立在個人能力的優(yōu)勢的根底上。三,創(chuàng)造政府與個人之間的中間團體。防止國家集權與個人分散、無力的狀況,使社會更富有機性。3,什么是社會主義?“任何試圖將全部或局部經濟條件與社會之控制、意識中心加以結合的學說,即稱之為社會主義。〞它的重點是對社會重新分配的一種期望,扭轉工業(yè)設施在整個有機體中所處的位置,把它從自動運轉的蒙昧狀態(tài)中帶向光明,帶向意識控制之中。杜爾克姆的"社會主義",是對個人主義哲學與自由放任經濟學的對抗,它不同于共產主義,也不同于馬克思主義。第一,不贊成暴力。第二,肯定私有制。第三,反對把改善勞工階級的命運作為社會主義的宗旨。他對于改善勞工階級的命運持消極態(tài)度,認為"貧困免疫力"有一定道理,是對欲望的一種限制,"貧窮實際上培養(yǎng)自我抑制的最正確教練。"社會學研究方法準那么一,社會學研究的對象是社會現(xiàn)象。社會中存在一種特殊的團表達象,諸如政治團體、宗教、政黨等社會的、綜合的現(xiàn)象,才是社會學研究的專門對象。二,將社會現(xiàn)象看作客觀事物。社會現(xiàn)象具有強制性,這種強制力或者通過個人來直接實現(xiàn),或者在強制個人時由個人的對抗間接實現(xiàn),或者通過群體內的傳播力實現(xiàn)?!?〕在科學研究中排除成見〔2〕根據(jù)社會現(xiàn)象的外部共同特征進行定義。〔3〕客觀觀察事物的外部特征。三,把社會現(xiàn)象區(qū)分為規(guī)那么現(xiàn)象〔常態(tài)〕與不規(guī)那么現(xiàn)象〔病態(tài)〕。四,確定社會類型。只有在社會類型既定的情況下,才能確定第三點?!?〕根據(jù)社會組合的程度劃分?!?〕根據(jù)社會各局部之間及其整體的凝聚程度劃分。五,先尋找事物的原因后考察它的功能。六,通過社會去解釋社會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無論在空間還是時間上都遠遠超出個人之外,具有一種強制的權威,強制著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七,通過比擬確定社會現(xiàn)象的因果關系。阿?。簢H社會的秩序雷蒙.阿隆生平:雷蒙.阿隆是法國巴黎大學教授,也是著名的社會評論家,其主要社會學著作是《社會學主要思潮》,他擅長社會學經驗分析,其它著述也很豐富,有《知識分子的鴉片》、《阿爾及利亞悲劇》、《國際和平與戰(zhàn)爭》、《找不到的革命》、《回憶錄──政治沉思五十年》等。國際社會關系阿隆從社會學的角度對國際關系進行了界定:一,國際社會關系聯(lián)系著其他社會現(xiàn)象。二,國際關系有別于其他社會現(xiàn)象的根本要素,即是各國訴諸自身武力的合法、合理性。當代國際社會受到以下四個主題的影響:〔1〕,從個人主義到群眾時代?!?〕,從民族主義到國際主義。〔3〕,從各國行動平安到國際平安?!?〕,從希望到疑心。阿隆認為聯(lián)合國還不能完全滿足國際秩序的現(xiàn)實需要,另外,恐怖均衡的核武事實上也不能起到真正的、強有力的均衡,因而,我們仍有強烈地建立一種國際秩序的需要。國際社會的“反社會〞特征1、武力沖突。表現(xiàn)為:一、和平與戰(zhàn)爭共生。二、核子武器在戰(zhàn)爭中是有局限性的。三、核子武器限制冷戰(zhàn)。四、核子武力還影響到國際政治理論。
2.國家的武力沖突動機。一是權力。二是榮耀。三是理念。
3.地方主義。表現(xiàn)為:一、開展差距的加大,造成了國際上新的分裂根源。二、第三世界崛起使國際秩序失去平衡。三、世界外交創(chuàng)造了民族主義。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特征國際社會的秩序是反政府的,因為它放棄了集體武力、精神以及法律的最高權威。國際社會處于一種自然狀態(tài),從來不屬于一個政府。1.尋求合法手段。表現(xiàn)為:一、國際道德。二、國際現(xiàn)實主義。三、對外政治行為。
2.追求世界和平。表現(xiàn)為:一、國際法的缺乏與缺陷。二、缺乏強有力的國際機構。三、意識形態(tài)上的對立。國際社會秩序的冷戰(zhàn)期結束1.冷戰(zhàn)時期國際社會秩序的根底是:一、核子武器的巨大消滅力。二、恐怖均衡政策確實立。三、由嚇阻所形成的平安。
2、阿隆所做的是社會學的經驗分析,他認為由于國際社會以上導致冷戰(zhàn)的原因已經消失,所以,國際社會秩序的冷戰(zhàn)期也隨之結束。功能論自學與考試要求
全面理解功能論的來源,其代表人物,以及帕森斯、墨頓、盧曼對于功能的認識及觀點,掌握他們的主要思想和看法,并能對功能論的社會意義與社會價值有所認識與體會,密切結合現(xiàn)實來理解與把握功能論。帕森斯:社會系統(tǒng)的功能體系帕森斯生平:帕森斯先主修生物學,大學三年級改為社會科學,1944年任哈佛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他的主要著作有《社會行動的結構》、《社會體系》、《關于行動的一般理論》、《經濟與社會》、《現(xiàn)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社會:進化與比擬的觀點》、《現(xiàn)代社會體系》、《社會的演化》、《行動理論和人類狀態(tài)》等等,其奉獻是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功能學理論。構造理論的方法:一,從復雜的經驗現(xiàn)實中抽象出某些要素,并使其范疇化。社會行動的根本單位是“根本行動〞,包括以下要素:〔1〕行動者。主要特征是“自我〞,并非人的身體,是主觀的觀點;〔2〕目的;〔3〕情境。行動的“外部環(huán)境〞,包括條件與手段;〔4〕標準。行動者被允許的行動方式與范圍。二,揭示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并把這種聯(lián)系在概念中表達出來。個性體系,文化體系,社會體系。用“需求—定勢〞說明個性體系的形成。行動者從客觀世界得到東西,對一個或多個客體進行行動的定勢,使“根本行動〞諸要素在行動者中一體化。用“角色期待〞說明社會體系的形成。行動者之間存在角色期待,并且每個人都意識到其存在。行動者對客體的行動取向不僅取決于客體的屬性,也取決于客體對它本身與對行動者的期待,這樣使參與行動者的個體具有共同的價值與目的。保持某個時期建立起來的角色期待,社會就會一體化。三,“整體論〞,把種類繁多的現(xiàn)象連接在一起。要把社會當作整體來研究。他的根本理論背景是社會系統(tǒng)理論,即把具體的系統(tǒng)看作是必須依照整合概念體系來分析的問題系統(tǒng)。沿此途徑,將種種問題與結構、功能、過程、沖突和變遷這些相互關聯(lián)的一般范疇聯(lián)系起來。社會系統(tǒng):韋伯首先提出社會行動理論:行動是行為中的一種類型,是有主觀目的的行為。社會行動是這樣一種行動,按照其主觀意義把他人將怎樣行動的目的納入行動者,并使自己適應他人的行動方針。〔1〕主觀意義。〔2〕對另一個個體的目的性。帕森斯從“意志—環(huán)境〞兩個維度,界定社會行動,個體行動者的主觀決策要受到標準與情景等約束。社會行動涉及以下因素:〔1〕行動者〔2〕行動者的目標及尋求實現(xiàn)?!?〕行動者擁有的實現(xiàn)目標時可供選擇的手段?!?〕行動者面臨的各種環(huán)境條件?!?〕行動者受價值觀、標準和其他觀念的支配?!?〕行動是行動者就實現(xiàn)目標的手段作出主觀的一切決定,它受著觀念和情景條件的制約。帕森斯從社會行動出發(fā)界定社會系統(tǒng)——當各種傾向的行動者根據(jù)他們行動與價值取向的構造互動時,他們逐漸形成了協(xié)定,并確立互動模式;這一互動模式變得制度化。這種制度化模式可稱為社會系統(tǒng)?;拥闹贫然骸?〕具有各種傾向的行動者進入互動情景?!?〕他們的傾向反映他們的需要結構,以及文化模式的內化如何改變這種需要結構。〔3〕行動者互相調整各自取向,標準經由具體的互動過程而產生?!?〕這種標準作為行動者彼此調整自己取向的方法出現(xiàn),同時又受總的文化模式的制約。〔5〕這些標準調節(jié)其后的互動,并使其穩(wěn)定——制度化的模式建立、維持或改變,社會系統(tǒng)形成或存在。行動者有五種可能的行動途徑,即“模式變項〞:〔1〕普遍主義—特殊主義〔2〕泛布性—專門性〔3〕情感性—情感中立性。〔4〕自致性—先賦性〔5〕自我取向—群體取向從動機轉向價值標準,再轉向社會客體,社會行動始終要在一整套變項中選擇;由于任何社會行動都必須采用模式變項,因此個性體系、文化體系、社會體系等行動亞體系集合成一個統(tǒng)一整體。功能系統(tǒng):個性體系、文化體系、社會體系之間存在最低限度的一致性個性體系的一致性,“內化〞:文化價值取向與角色期待實際被個性體系吸收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個人需求意向受文化價值取向與角色期待的引導與塑造。保證新一代成員內化必要的文化模式并在此根底上指導與調整個人在社會中的行動,是社會化的機制。社會化的機制是一種手段,通過這一手段,文化模式被內化為個性體系,并制約個性體系的需求結構;行動者才能使動機與角色期待一致起來,并取得扮演角色所必須的技能;提供消減緊張與焦慮的穩(wěn)定的人際關系。社會體系的一致性,“制度化〞:被內化的價值等因素使行動者發(fā)生符合角色期待的行動,這樣的價值等因素及其引導下的行動,就制度化了。制度化使角色期待的種種內容明確起來,并把不同的角色期待區(qū)分清楚。制度化是一種社會控制機制。通過這一機制的運作,各種角色分別按一定的方式組織起來,形成社會體系,減少緊張和越軌。文化體系與社會系統(tǒng)的一致性,“互動〞:文化要素是互動發(fā)生的必要資源。語言等文化要素向行動者提供共同的符號資源,價值等文化要素向行動者提供共同的立場,而使互動產生與開展。功能系統(tǒng)包括四種子系統(tǒng):AGIL公式1、適應adaptation,從環(huán)境中獲得足夠的設備和工具,以及在整個系統(tǒng)中進行分配。2、目標獲取goalattainment,確立目標的優(yōu)先順序,并調動系統(tǒng)的資源來實現(xiàn)這些目標,以政治及其功能為中心。整合integration,協(xié)調系統(tǒng)各局部之間的關系,以制度標準為中心。模式維護latentpatternmaintenance,確保系統(tǒng)內行動者表現(xiàn)適當?shù)奶卣?,處理行動者內外部的緊張,以價值為中心。主要包含如下主要意義:〔1〕功能分化。〔2〕功能對應,社會系統(tǒng)與功能系統(tǒng)對應,社會制度系統(tǒng)也與功能系統(tǒng)對應?!?〕功能動態(tài)。緊張→動機能量→A到G的總趨勢?!?〕功能交換。四種功能子系統(tǒng)之間存在跨界的輸入與輸出??缭阶酉到y(tǒng)邊界的雙重交換以“廣義交換媒介〞進行,A以貨幣作為與其他三個子系統(tǒng)的主要媒介,G以權力,I是影響,L是義務。社會整合均衡:整合有兩種意義:系統(tǒng)內各部門的和諧關系,使體系到達均衡狀態(tài),防止變遷。體系內成分的維持來對抗外來的壓力。到達整合的兩個條件:足夠的行動者受到適當?shù)墓膭?,依照角色期待行動。社會行動必須防止那些不能維持最根本的秩序和對成員過分要求,以致形成差異或沖突的文化模式。均衡是社會系統(tǒng)運行的最終目標,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社會系統(tǒng)不能與其成員的需求動機與能力相沖突。開展出一套足以處理潛在威脅的獨特標準模式。社會系統(tǒng)實現(xiàn)自身的整合與均衡,要解決兩個問題:人格系統(tǒng)怎樣整合于社會系統(tǒng)并由此而促進社會系統(tǒng)的均衡?社會化的機制〔前〕社會控制的機制,地位—角色能在社會系統(tǒng)中以這些方式組織起來以減少緊張和越軌。制度化〔前〕人際的約束和姿態(tài)。儀式活動。平安閥結構。普遍存在的越軌傾向從時間和空間上同正式制度模式別離開來。重新整合結構。把使用力量和強制的能力制度化為系統(tǒng)的某些部門。文化模式如何作用于社會秩序和均衡的維持?共同資源〔2〕共同立場〔前〕大型社會整合的一些途徑:自由在更大范圍內制度化。平等和社會公平向前開展。權力和權威更分散也更結合。堅持現(xiàn)代根本價值模式。經濟與政治的功能相互作用:宗教對經濟的作用。阻礙作用,不過分侵犯世俗的權限。政治對經濟的作用。社會張力。根據(jù)新情境引起的需求和我們的社會結構中那些大局部反對必要變化的惰性成分之間的沖突。社會變遷:異常行為?!熬o張〞〔社會系統(tǒng)內部的失調〕→異常行為〔對社會期待的抗拒,違背社會標準模式〕→社會控制信息或能量的交換。結構分化社會的結構分化包括四個根本過程:分化,一個系統(tǒng)或單位分化成兩個或更多系統(tǒng)或單位的過程。適應能力上升。一個社會克服環(huán)境的種種困難而到達各種目標的能力,社會結構的分化的結果,使社會單位的資源增加束縛減少,從而增加適應能力。容納。把以個人地位背景為標準的社會組織擴大為接納各種各樣人的社會組織。價值通那么化,社會對新分化出來的單位或系統(tǒng)加以成認與肯定,“合法化〞。帕森斯把社會看成一個由簡單到復雜、向上進步的進化過程:進化論人類社會的開展不是隨機的,而是有方向的,即向上進步?,F(xiàn)代社會只有一個單一的來源,即西方社會體系。美國是人類社會最進化的國家。帕森斯全部理論的總傾向是強調社會體系的協(xié)調一致與社會體系的和諧本性。默頓:中層功能分析范式默頓生平:默頓是帕森斯的研究生,先后在哈佛、哥倫比亞大學任教,1956-1957年間被選為美國社會學會主席。著作主要有《論理論社會學》、《科學社會學》。中層功能分析范式:1,中層理論。介于抽象的綜合性理論同具體的經驗性命題兩者之間的一種理論。默頓的中層理論是一種功能論,而且脫離抽象層次而力圖接近經驗事實。八種根本特征。2,中層理論分析范式。默頓提出一個功能分析范式,即包括功能探究概念和問題的范式:功能歸屬理論。主觀意向的概念??陀^后果的概念。正功能,有助于一個體系的適應或順應。反功能,減弱。顯性功能,主觀目標與客觀后果相符。隱性功能,不相符。功能之所助益之單位的概念。功能需求的概念。履行功能機制的概念。功能選擇概念結構脈絡概念。動態(tài)與變遷的概念功能分析的效度問題。功能分析的意識形態(tài)蘊含問題。3,中層功能分析工程行為模式的各種參與者,以及他們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其他行為模式參與者賦予行為模式的認識與情感的意義。參與此行為模式的動機。未被發(fā)覺,但與該行為模式有關聯(lián)的行為模式。中層功能分析范式的功能注釋;減少了無意引用模糊假定和概念的可能性;促進理論解釋的積累;以自身特有的條理化提供了重要概念的系統(tǒng)交點分類表格;促使我們以近似定量分析的嚴密邏輯來匯編定性分析。功能分析概念:反功能、非功能、功能替代對功能一體性的批評與限定?!胺垂δ塄暤母拍?,一,一般功能失調,減少系統(tǒng)的適應性和調節(jié)性。二,相對功能失調,要看某事物對誰是功能的,對誰是反功能的。對功能普遍性假設的批評與限定。有些具有正面功能,有些具有其他類型的功能。對功能不可缺性的批評與限定。功能選擇,功能替代,功能對等?!肮δ芴娲?,履行某種功能的工程被另一個工程所取代,社會仍然可以得到滿足。功能分析一個重要原那么是:正像一個工程可以有多種功能一樣,同一個功能也可以由各種不同的工程完成。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中層功能分析范例越軌理論。文化所誘發(fā)的過高愿望同阻止這些愿望實現(xiàn)的社會結構性障礙之間的斷裂,個人為了適應這種斷裂采取五種不同的方式:遵從【+目標,+手段】,創(chuàng)新【+目標,-手段】儀式主義【-目標,+手段】,隱退【-目標,-手段】,反叛【+-目標,+-手段】2,政黨機關理論3,參照群體理論?!皡⒄杖后w〞是人們對自己本身的價值、目標、理想、行為進行評價時進行標準性指導的群體。默頓將其分為兩類:a,個體所在的群體。b,外群體。4,變遷與均衡理論中層功能分析理論的應用:貧困的功能分析:經濟功能、社會功能、文化的功能、政治的功能。階層化的功能分析。盧曼:社會系統(tǒng)的簡化機制盧曼生平:盧曼是當代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其主要代表作是《社會的分化》。他是帕森斯的學生,繼承了老師的系統(tǒng)功能論傳統(tǒng),以及理論的高度分析性與抽象性。盧曼選擇了一條既保持帕森斯理論抽象性,又相對簡單的功能分析概念框架。一般系統(tǒng)方法:1.社會學需要開展一個統(tǒng)一的理論。試圖通過綜合多學科的理論和概念,構建一種“一般系統(tǒng)〞理論。擺脫本體論、因果命題的束縛。2.盧曼的功能系統(tǒng)理論最根本的特征。
3.功能分析的任務。系統(tǒng)簡化機制:重點是系統(tǒng)與環(huán)境的關系,以及降低系統(tǒng)復雜性的機制。降低環(huán)境復雜性。為了能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存在,必須開展出一套降低環(huán)境復雜性的機制。降低時間、物質、符號三個維度的復雜性?!皬碗s性化約〞,系統(tǒng)透過外來信息的篩檢和內在結構的調整,在系統(tǒng)和環(huán)境之間維持某種定量的復雜性比率,不等于消除復雜性而是將復雜性簡化到可以控制而且不阻礙系統(tǒng)生存與開展的程度。降低系統(tǒng)復雜性。社會系統(tǒng)的根底是溝通,包括:〔1〕編碼?!?〕溝通媒介?!?〕自我反射性——把行動過程作為行動本身的一局部加以考察的能力:運用真理來確定到達真理的程序?!?〕自我主題化——在資本主義經濟中,貨幣為了到達自我主題化反射地應用貨幣,使人們關注未來,重視理性組織,建立勞務和商品的非人格化交換的編碼。社會系統(tǒng)分化與整合社會系統(tǒng)。只要有一個自我再制的溝通結構形成,就會透過限制適當?shù)臏贤?,與環(huán)境劃清界線產生社會系統(tǒng);因此社會系統(tǒng)不是由人或行動,而是由溝通所構成的。盧曼把社會系統(tǒng)分為三個相互關聯(lián)又各自獨立的系統(tǒng):互動系統(tǒng)?!懊鎸γ妯暤暮唵蜗到y(tǒng),以溝通者在場為主要標志。組織系統(tǒng)。一般所說的科層制或正式組織,主要特征是結構嚴謹,成員進退有特定的規(guī)那么。整體社會系統(tǒng)。一個比互動系統(tǒng)與組織系統(tǒng)更高層次、自成一類,包含所有互動系統(tǒng)和組織系統(tǒng)的統(tǒng)攝社會系統(tǒng)。對其他社會系統(tǒng)來說,扮演母體結構的角色,為其他系統(tǒng)安排一個有秩序有意義的運作環(huán)境與架構。社會分化。社會分化即是在系統(tǒng)中復制系統(tǒng),以增強掌握、選擇、化約復雜性的能力。區(qū)隔分化。將整體社會系統(tǒng)切割為結構相似的次系統(tǒng)。階層分化。將社會劃分為等級不同的次系統(tǒng)。功能分化。把以前整體社會所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分別集中于不同功能系統(tǒng),是將功能由整體社會層次轉移到次系統(tǒng)層次的過程。社會整合。功能分化社會的整合,不再像以往的社會通過根本價值或道德共識,而僅僅基于相互差異的尊重和依賴。一個功能系統(tǒng)屬于整體社會,不是因為它遵守共同的信念和原那么,而是因為它為整體社會扮演一個重要角色,同時這個社會提供給它一個能使它可以完成任務的、由其他次系統(tǒng)所構成的內在社會環(huán)境。社會整合是不同層次的系統(tǒng)相互在對方內部“筑巢〞。政治風險。一個到達分化臨界點的系統(tǒng)必須開展“作出約束性決定的能力〞,為此必須使用特定的溝通媒介“權力〞。宗教的社會功能:宗教的社會功能。為整體社會系統(tǒng)“將不確定的復雜性轉化為確定的或可確定的復雜性〞。宗教是化約復雜性的一種策略,它的其他功能如提供平安感、穩(wěn)固道德等都在這個一般性的宗教功能架構內。宗教履行功能的方式。在區(qū)隔分化的社會,宗教是為整體社會處理不確定環(huán)境的文化工具,是一個擴散性的現(xiàn)象,本身尚不是一個獨立的系統(tǒng)。它為社會解釋不可解釋的事物。宗教的世界觀就是社會的世界觀,宗教標準就是社會是非的標準。在階層分化的社會,階級對立,政治、經濟先后分化,宗教逐漸呈現(xiàn)獨立系統(tǒng)的形式,其最重要的功能是為不平等的社會結構作辯白,使人們安分守己順從世俗社會。在功能分化的社會,宗教僅是整體社會的一個次系統(tǒng),將其對外活動的重點從整體社會轉移到其他次系統(tǒng)的層次。宗教是透過“密碼化〞的過程發(fā)揮其特殊功能,將確定的復雜性置于不確定上面,藉以把它蓋住;或以宗教的主題將吊詭遮住,使人不再去理會不確定的復雜性、適然性和吊詭的問題,得以在千變萬化的世界里獲得信心和平安。是化約世界復雜性的方法之一。第三章交換論
自學與考試要求
從社會實踐出發(fā)來認識與理解交換論,了解交換論的來源,及其代表人物,把握霍曼斯、布勞對于社會交換所作的理解與闡述,結合現(xiàn)實生活來理解與分析交換論,并能對交換論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作一定的自我分析?;袈梗航粨Q是社會的根底霍曼斯生平:霍曼斯1932年在哈佛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后在哈佛大學社會學系任系主任。曾為美國社會學會主席,被聘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主要著作有《作為交換來看人的行為》、《社會行為:它的根本形式》、《社會交換的性質》。認為功能論缺乏解釋力:1.功能論不是一個演繹系統(tǒng)。
2.功能論只描述社會,不解釋社會。
3.功能論沒有普遍性。要使“人〞回到社會學分析中去,受經濟學功能主義和心理學的行為主義的影響?;咏涷炓?guī)那么的構建:了解多種類型群體中人們的實際行為。超出所研究的單個現(xiàn)象,概括出能夠反映群體中實際行為的概念。構建適用于所有群體的更普遍的命題與命題系統(tǒng)。互動的公理規(guī)那么:霍曼斯把人類行為界定為個人之間進行報酬與懲罰的交換,使用了“方法論的個人主義〞這一原那么,把社會現(xiàn)實看做個人行動的結果,把社會結構看作是由個人行為創(chuàng)造與維持的。使用的根本概念:刺激,行為,報酬,懲罰,價值,代價,知覺,期望六個關于人類的社會行為的一般命題:成功命題。2,刺激命題。3,價值命題。4,剝奪—滿足命題。5,攻擊—贊同命題。6,理性命題。它們是互相聯(lián)系的一個整體。霍曼斯試圖把它們作為公理置于演繹框架的頂端,而把經驗概括置于框架的底層。社會交換的微觀定律:強調三個根本取向:功利主義、行為主義、理性主義。怎樣衡量交換是否公平:〔1〕個人的以往經驗。〔2〕個人的比擬群體。微觀社會學定律:投資定律,社會影響定律,遵從定律,合作與競爭定律,社會評價定律,情感與互動定律,權力與權威定律。社會交換宏觀定律:社會組織與社會制度的產生與變化的根底,都是個人之間的交換過程。這是霍曼斯解釋社會結構的根本觀點,是他的交換理論的核心內容之一。組織化:群體和社會組織的形成。社會圍繞著小群體而凝聚。社會的形成與構造,根底是交換過程。交換過程引起人們組合成小群體,同時也引起人們組合成社會,二者形成的根底是相同的。制度化:制度繼續(xù)運行是因為它們能夠償付,最終是對個人償付。工業(yè)化?;袈箲闷溲堇[框架解釋工業(yè)化與群眾讀寫水平具有高度相關性這一規(guī)律。局限性布勞:不平等交換產生權力與分化布勞生平:布勞生于奧地利,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任美國社會學學會主席,并被聘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主要著作有《科層組織動力學》、《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美國職業(yè)結構》、《不平等和異質性》、《關于社會結構的宏觀社會學理論》、《比擬理論的觀點》、《我的宏觀社會理論與實證性研究》?;袈埂皞€人主義方法論〞,布勞“集體主義方法論〞。霍曼斯對等性原那么,布勞用對等性解釋局部社會交換。社會交換的特性與條件:社會交換是當別人作出報答性反響就發(fā)生、當別人不作出報答性反響就停止的行動。人類行為成為社會交換,必須滿足兩個條件:該行為的最終目的只有通過與他人互動才能到達;該行為必須采取有助于實現(xiàn)這些目的的手段。社會交換與經濟交換的區(qū)分:1,有無具體契約、合同等規(guī)定與明文的承諾。2,能否引起個人的責任、感謝與信任感。3,從交換中得到的利益能否準確計算和預測。社會交換的特殊屬性:突生屬性,自愿屬性,模糊〔義務和價值〕屬性,信任屬性,潛在屬性〔利己主義,利他主義〕。社會交換的三種形式:內在性報酬的社會交換,參與者把交換過程本身作為目的。外在性報酬的社會交換,參與者把交換的行動過程看作是實現(xiàn)更遠目標的手段?;旌闲偷纳鐣粨Q。社會交換的條件:交換開展時期與交換伙伴間關系的特點和性質。社會報酬的性質和提供它們時付出的本錢。發(fā)生交換的社會背景。不平衡交換:社會吸引,指與別人交往的傾向性。如果一個人期望與別人的交往帶來報酬,那么不管這些報酬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他們都會受到能提供這些報酬的人的吸引。社會吸引的過程導致社會交換的過程,互相提供報酬將維持人們之間的相互吸引與繼續(xù)交往。社會獨立性的條件。社會交往中義務的不平衡,就會使一方獲得權力,而另一方失去社會獨立性。個人或群體要保持社會獨立性必須具備以下條件:戰(zhàn)略資源?!?〕替代資源。〔3〕強制力量?!?〕減少需要?!耙粋€人的要求和需要越少,為滿足它們而產生的對別人的依賴性也會越少。〞獲得權力的條件:對于他人能夠提供給自己的作為交換的利益保持冷淡。對于別人需要的東西加以壟斷。防止其他人為滿足他們的需要而形成強制力量。別人需要他所能提供的利益。交換沖突。擁有權力者與被使用權力的人民之間存在沖突。上下級之間的交換關系越是不平衡,與當權者對立概率那么越大。個人越是集體地發(fā)生與上級的不平衡關系,那么他們的剝奪意識越強,與當權者對立概率也越大。部屬越是能夠集體地經歷剝奪,他們就越有可能在意識形態(tài)上統(tǒng)一其剝奪感,與當權者對立就越強烈。部屬的剝奪感越是得到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一,他們的團結意識就越強,對立概率越大。部屬間的團結意識越強,他們就能把對立理解為一種高尚和正義的事業(yè),并且與當權者對立的概率越大。意識形態(tài)團結的意識越強,部屬越可能把對立視為它自身的結果,并且與當權者對立的概率就越大。權力合法化的途徑:依靠下級集體所成認與實行的共同標準。依靠下級的社會贊同。依靠社會化。走出領導的“兩難困境〞。領導與追隨者的期望。提供補償。對權力的對抗。對抗現(xiàn)存權力的條件有以下幾種:被剝削與壓迫。社會隔離〔內部溝通廣泛,社區(qū)標準的約束力小〕溝通與辯護對抗現(xiàn)存權力的意識形態(tài)傾向出現(xiàn)于被剝奪群體的成員之間的溝通中。革命的意識形態(tài)。政治對抗。間接交換:1,間接交換形成宏觀社會結構在宏觀結構中,人與人的交往大量的是間接的,本錢與報酬的聯(lián)系往往是遠距離的,所以它需要某種機制來傳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結構。共同價值為宏觀結構中復雜的間接交換提供了一套共有的標準,使參與的各方能以同樣的情景定義進行交換。以社會標準為中介的間接交換替代個體之間的直接,是宏觀社會結構的根本機制。共同價值是間接交換的媒介四個方面的社會結構:社會整合,社會分化,社會集中化,社會變化。四種類型的社會價值:特殊主義價值,社會整合和團結的媒介。普遍主義價值,社會交換與分化的媒介。合法化價值,組織的媒介。一個集體的共同價值和標準是一種贏得服從的權力的貯藏所。合法的權威能夠存在于非人格的原那么與職位中,因為它能夠從一個擔任者轉移到另一個。合法化的價值大大地擴大了控制性權力的范圍,使組織的權力不依賴于個人的影響或它的成員能夠建立的義務。對抗理想,社會變化與再組的媒介。宏觀社會結構的制度化宏觀社會結構的制度化需要三個條件:一,組織原那么必須具體表達在形式化的程序中,經常表達在書面文獻中,明確表現(xiàn)在正式的社會安排中,這些安排被歷史地加以傳遞并獨立于在任何時候執(zhí)行它們的人們。二,這些制度性的形式在社會化過程中被傳遞給后代。三,社區(qū)中的統(tǒng)治群體必須與這些合法化的價值強烈地認同,而且為保存表現(xiàn)這些價值的制度而提供它們的權力社會存在三種普遍的制度:整合、分配、組織另有一種“反制度成分〞,尚未在明確的制度形式中表現(xiàn)出來的根本價值和理想,而這些價值與理想是社會變遷的最終根源。因為這些價值為了替現(xiàn)存的社會秩序辯護而在人們的心中喚起理想化的期望不可能完全被該制度滿足,因此這些價值可能被用來為對抗它進行辯護。社會交換的辯證分析〔1〕兩難困境,利益的沖突,報酬的矛盾,目標的不相容。〔2〕交換中的分化?!?〕社會的辯證變化。社會結構的根本原理:類別參數(shù)〔性別、種族、職業(yè)〕—異質性—群體—水平分化等級參數(shù)〔教育、收入、權威〕—不平等—地位—垂直分化布勞有關社會結構的社會學八大定律:1.社會交往定律。
2.不平等定律。
3.異質性定律。
4.社會流動定律。
5.亞結構定律。
6.生態(tài)結構定律。
7.勞動分工定律。
8.工作組織定律。
第四章互動論自學與考試要求
掌握互動論的歷史傳統(tǒng),以及歷史淵源,了解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對于不同人物的思想要能進行比照分析,要理解互動論作為一種社會學理論所具備的精髓,并且,結合互動論理解現(xiàn)實,分析日常生活實踐。庫利:“鏡中自我〞理論庫利生平:庫利的代表作有《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社會組織》、《社會過程》、《社會學理論和社會研究》。兩個學術創(chuàng)造:“初級群體〞,“鏡中自我〞。個人是社會整體的一局部。人性具有三種意義:一,人類的生物特性與機能,與生俱來的各種無形的沖動與潛能。二,人類在親密聯(lián)系的簡單形式中開展起來的根本的社會性情感和態(tài)度。三,人類的一些特殊社會屬性〔吝嗇慷慨,能干平庸,保守激進等〕?!吧鐣暰哂腥N意義:一,人類集體的一面,即最廣泛和最模糊的意義上的社會。二,人們的直接交流,包括交談和有具體對象的同情,即交際。三,表示增進集體福利。社會與個人之間是一種有機的關系,表示同一事物的個體方面和集體方面。初級群體是人性的養(yǎng)育所。初級群體,指成員間有面對面的交往與合作的群體,是一個直接的、自然的關系世界。包括家庭、兒童的游戲群體、年長者們的鄰里與社區(qū)群體。這些交往最密切的初級群體是人類合作與友誼的土壤,是友愛、同情心等人性的養(yǎng)育所。在初級群體中,個人情感將獲得共鳴而被社會化,并且受共同精神約束,個人的志向的主要目標要和其他人的理想一致。初級群體產生的友愛、自由、忠誠等思想可以擴展到社會。初級群體是精神上統(tǒng)一的“我們〞這一根本思想開展與傳播的根底,但并不排除個性與自我判斷。鏡中自我〔1〕“社會自我〞是一種感覺與意識。“自我〞主要指觀點、目標、愿望等,并非肉體。自我感覺同觀點、目的或提到的物體建立著聯(lián)系?!?〕“社會自我〞是一種社會的事實。社會自我是經驗自我,能夠用日常觀察來證實和理解。自我是一種事實,是一個社會的、理想的或想象的事實?!?〕“社會自我〞是一個開展過程。自我感覺本身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像其他任何原始的感覺一樣,不斷演變和改進,自我感覺的產生與開展過程,都是通過個人在社會環(huán)境中進行人際溝通與交往實現(xiàn)的,個人所在的各種群體不斷培育自我?!?〕“社會自我〞是一種“鏡中自我〞,以其他人的看法為鏡子而認識自己,這種自我感覺決定于對想象的他人的意識的態(tài)度。這種自我認識有三種主要成分:a,對別人眼里自己形象的想象。b,對他人對這種形象的判斷的想象。c,某種自我感覺,驕傲或恥辱等?!扮R中自我〞不能看作機械的反響,而是一種能動的反響,是一種思維的把握。4,競爭,可分為三種:從眾。從眾是為了保持某個群體確立的準那么而作出的努力,是一種對普遍行為方式的自覺模仿。其一般動機是對不從眾感到難堪和不便的感覺。它是相對被動的,很大程度上只涉及對行為方式的外表仿效,另一方面又是有目的的而非機械的。從眾是一種協(xié)作,它的功能之一就是節(jié)省精力。不從眾包括兩個方面:對已確立準那么的回避態(tài)度;對相對遙遠的、新穎的準那么要求。抗爭。抗爭是一種憑著獲勝的愿望而竭力抗衡的奮斗,其動機常是對其他人所想所為的感覺,特別是對他人對我們所抱的看法的感覺??範幐哂羞M取心,旨在獲得某方面的出眾,成功在他人的意識中留下所期望的印象。較簡單原始直接,不包含任何升華的理想。為了提高社會機構的工作效率,必須對抗爭加以限制和組織,利用專門化和社會化的控制來組織抗爭到達合作。崇拜。崇拜是指既非從競爭亦非從敵對的情緒,而是以真摯的熱情去仿效某種可敬佩的品格的一種努力,它涉及更高層次的精神活動,比抗爭更高尚。領導權威的特征。具有一個強烈的自我,一個堅強的、專注的“我〞。成功展示出其特殊傾向,讓眾人響應。成為人們追求的個人象征。具有信仰和希望。神秘感。米德:想象演習的理論米德生平:米德先在哈佛大學學習哲學,生前很少發(fā)表文章,后來他的學生整理出版了《當代哲學》、《心智、自我與社會》、《十九世紀的思想運動》、《行動的哲學》。米德互動理論的最根本假定是:心智、自我與社會通過互動而產生與開展。想象演習:人類心智的能力。人類的心智包括兩種能力:〔1〕理解象征符號的能力。身體姿勢,語言符號〔2〕運用象征符號的能力。米德把運用象征符號的過程稱為“想象演習〞,其主要內容是:各種行動方案、他人的角色。即想象演習各種行動方案,選擇那些有助于合作的行為;扮演他人的角色,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主觀思維是看不見的運用象征符號的過程,它包括與自己進行內在的對話。2,概化的他人。主觀定義既包括對外部環(huán)境中事物的定義,也包括對自身的定義,尤其是對與他人相互聯(lián)系中的自身作出的定義。自我觀念是人們的主觀意識的核心,它是在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逐步獲得的。通過采取他人的立場,并以別人的觀點評價自身的行為,從而個人就成為他自身的對象。在互動中將自己視為一個被他人評價的客體來獲得自我形象的能力,是一種自我意識。具體他人的互動→暫時的自我形象→逐漸定型→相對穩(wěn)定地將自身確定為某一類客體的“自我觀念〞自我概念包括作為主體的自我和作為客體的自我。作為客體的自我是指人們對他人反響與他人定義的被動知覺,是內部化了的他人的觀點、“概化了的他人〞和團體的標準的總和。作為主體的自我,是指活動著的行動者在考慮當前的需求和方案時,對情境的一種直接的知覺與行為反響。它是個人行動發(fā)生頃刻間的反響。主體我與客體我是一種互相依賴的動態(tài)關系。米德把自我觀念的開展分成三個階段:玩耍、游戲、概化?!案呕乃栓曈梢话愕钠诖c標準構成,它與特定的人的期望是不一樣的。接受概括了的他人的作用的階段,就是生理上的有機體轉化為反思的社會的“我〞的階段。給予一個人以自我的統(tǒng)一性的有組織的社區(qū)或社會群體可以稱作“概化的他人〞,其態(tài)度是整個社區(qū)的態(tài)度,它可以包括特殊的風俗與標準性模式,或者高度抽象的理想與價值。組織化反響社會制度與結構是如何產生的?個體之間有組織的與模式化的互動產生社會的制度與結構。A,個體間互動的組織與模式化依賴于心智的存在。個體具備扮演他人角色與演習各種行動方案的心智能力,個體之間才能協(xié)調他們的行動。B,個體之間互動的有組織化與模式化也依賴于自我的存在。個體能夠把自己作為客體、從一般他人的角度來觀察與評價自身,才能在規(guī)模較大的群體中對各種活動進行協(xié)調,才能實現(xiàn)社會控制。在心智與自我開展過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意義與態(tài)度,對于社會的制度與結構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人們承當他人的角色〔特殊的與概化的〕,并且適應共同意義與態(tài)度的結構來控制他們自己的行為。社會秩序的根底人類社會秩序的根底是符號?!?〕符號是一種社會結合力。兩套根本符號:自我稱謂詞;各種共同利益、地位與共同關系的詞?!?〕符號保持了社會延續(xù)。符號把某些發(fā)生在過去的“非現(xiàn)實〞的事物變成一種“現(xiàn)實的〞事物。符號產生于保存了歷史,使過去得以延續(xù)。托馬斯:“情境定義〞理論托馬斯生平:托馬斯所學的是文學與語言,后來攻讀社會學,他與弗洛里安.茲納涅茨基合著的《歐洲與美國的波蘭農民》,在西方影響較大。1,情境定義。環(huán)境刺激與反響之間有一個主觀定義的過程,即行為的任何自我決定的活動的開始,總有一個考慮階段,這一審慎考慮的階段稱為“情境定義〞?!皯B(tài)度〞,個體的主觀定義?!皟r值標準〞,客觀的文化模式?!巴旭R斯定理〞,如果人們把一種情境定義為真實的,那么它們在結果上也就是真實的。2,社會解組“總體情境〞包括三個局部:一,包括強制性標準和文化價值在內的客體環(huán)境;二,個體與群體兩種態(tài)度;三,個體受到的社會影響及情境定義。社會解組,現(xiàn)存社會行為準那么對群體每個成員的影響減弱。莫雷諾:角色扮演理論身心角色〔無意識〕;心理戲劇角色〔遵循普遍的社會期望〕心理戲劇:與個人之間的關系與個人的意識有關。社會戲?。号c團體之間的關系與集體的意識形態(tài)有關。布盧默:符號互動論布盧默生平:布盧默先獲文學學士與碩士,后來獲哲學博士,曾任美國社會學學會主席,主要作品有《工業(yè)關系中的社會理論》、《工業(yè)化與傳統(tǒng)秩序》、《符號互動論:觀點與看法》。結構功能論假設一種受動的人,符號互動論假設一種能動的人,強調人的主觀認識與主觀選擇性。三個理論前提:〔一〕個人對于事物采取怎樣的行動,根據(jù)他對事物所賦予的意義。〔二〕這個定義是根據(jù)人們的相互交往得到的?!踩尺@個意義不是固定的,而是通過解釋過程不斷修正的。根本原那么,七點。根本觀點:符號是社會相互作用的中介。人類的互動是由符號的使用、解釋、探知另一個人的行動的意義作為媒介,相當于在人類行為的刺激與反響之間插入一個解釋過程。人們通過對符號的定義與理解進行互動。定義就是對待客體的方式,理解就是確定客體的意義。個體可以借助符號把一系列不同于它自身所感受的刺激傳遞給他的伙伴,通過有意義的符號發(fā)揮了進行相互作用的能力。行動者根據(jù)他所處的情景和他的行動方式來選擇、檢查、重組和改變意義。因此理解不應該被看作僅僅是已經存在的意義的自動應用,而是一個形成過程。符號互動是能動的與可變的過程?!拔舀暡粌H要認識外在客體,還要把自己當成一個客體??腕w是可以加以處理的事物,沒有固定的意義,意義在符號互動中形成與變化。不同群體及其潛在的行動意向→不同情境定義→不同行動方案。符號互動創(chuàng)造、維持與變革社會組織、結構和制度。理解與定義的共同性是社會組織存在的先決條件。群體成員的共同行動是可重復的、穩(wěn)定的,它構成文化或社會秩序。當人們的主觀定義與理解在大范圍內變化時,就會使社會制度發(fā)生變化。理論構建的方法:非實證:具體情境,情境的變化。采取直接觀察的方法,主張使用不那么明確被規(guī)定的、但更富有內容的概念,“啟發(fā)性概念〞。登津:符號互動論原那么六個符號互動論原那么。戈夫曼:擬劇分析框架戈夫曼生平:戈夫曼先后獲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社會學學會主席,主要著作有《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現(xiàn)》、《日常接觸》、《避難所》、《公共場合中的行為》、《烙印》、《戰(zhàn)略性互動》、《框架分析》、《交談的形式》。他的理論可以分為兩局部:表演框架,印象管理策略。1,表演框架。個人在社會生活的任一時刻所擁有的經驗結構,是人們在社會生活舞臺上表演的根據(jù),是定義他人行動與實際事物的根據(jù),即“框架〞??蚣芸梢园褌€人的經驗組織起來。它是一種個人的主觀狀態(tài),是內化了的現(xiàn)存的社會標準、準那么,是一系列的慣例和共同理解。劇本期望,指社會標準對各種社會位置上的角色的限定?!皠∽骷舀暿巧鐣w系。劇情。表演就是在某種社會情境中一定的人們?yōu)榱私o他人某種印象而作出的活動。劇情是表演期間所顯示出來的預先建立的行動模式,它在人們互相接觸時表現(xiàn)出來,或者由人們來表演。真誠投入的表演和玩世不恭的表演。劇組,表演某種劇情時進行合作的一些人。每個成員都依賴其他人,存在一種互惠互賴契約,有相互依賴性。共同保守劇組的秘密。表演區(qū)域。前臺,個人按一種一般性的固定方式進行表演、為觀眾規(guī)定特定的情景的舞臺局部,也即讓觀眾看到的、是觀眾從中得到一定意義的舞臺局部。前臺包括布景〔場景〕和個人門面〔個人外表與舉止〕。前臺傾向于被選擇,而不是演員創(chuàng)造的。當行動者扮演某種社會角色時,通常會發(fā)現(xiàn)一種特定的前臺已經設計好了。后臺,不讓觀眾看到的、限制觀眾與局外人進入的舞臺局部。在后臺,表演者可以不關注外表與形象上的限制。假面具。表現(xiàn)偽裝起來的“我〞,在他人面前成心演戲,戴著假面具在社會上生活,顯示一種理想化的形象。這個假面具是與社會公認的價值、標準、標準一致的前臺行為模式,是一種角色面孔。印象管理策略。“印象管理〞,即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個自己所希望的形象。理想化表演。掩飾那些與社會公認的價值、標準、標準不一致的行動,而表現(xiàn)出與社會公認的價值、標準與標準一致的行動。成心演戲主要是控制自己的外表與控制自己的角色行為,還應重視對環(huán)境與位置的選擇,即選擇角色表演的背景。掩飾〔a〕參與演出前的縱欲行為或過去的生活等不相容于演出的行徑〔b〕演出前的準備失誤以及修正它們的步驟〔c〕制造生產的過程〔d〕幕后“骯臟的工作〞〔e〕可能將其他的標準原那么置于一旁〔f〕隱藏參與演出時必要遭遇的羞辱或恥辱的處置待遇。誤解表演。表演是試圖通過自己的行動使別人對自己得到自己所期望的印象,這種印象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使別人產生錯覺,得到假印象的表演,即誤解表演。誤解表演有兩種類型的目的:獲得利益;滿足虛榮心。神秘化表演。與別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使別人產生一種崇敬心理的表演,叫“神秘化表演〞。補救表演。印象管理是用來對付一些未預期的意外行動的,如無意動作、不合時宜的闖入、失禮等都會導致表演的不協(xié)調。戈夫曼對此提出了三種補救措施:〔a〕表演者使用的補救自己表演的預防性措施,包括戲劇忠誠、劇組素養(yǎng)、戲劇規(guī)那么;〔b〕觀眾或局外人用以幫助表演者補救其表演的保護性措施;〔c〕表演者還要采取一些措施,以使觀眾或局外人都能為了表演而使用那些保護性措施。表演中的矛盾。演出的現(xiàn)實與真正的現(xiàn)實的矛盾。表演與預定角色不符。觀眾進入后臺。冒充的表演者。伯克:擬劇社會模型包括五個要素:動作,舞臺,動因〔演員〕,目的,手段舒茨:理解社會學舒茨生平:舒茨生于奧地利,后移居美國,其代表作有《社會世界的現(xiàn)象學》、《社會現(xiàn)實問題》、《社會理論研究》。繼承韋伯,社會科學的根本功能是理解,也就是要了解社會行動的主觀意義。繼承胡塞爾,社會學研究的客體是“生活世界〞,即人的直接性的世界,是感覺、需求、夢想、希望、疑心、斷言、回憶過去和預料將來的現(xiàn)象世界。生活世界的本質是“同感現(xiàn)實〞,即人們的共同感受,是看待世界的共同方法,是在思想中與他人對換位置的假設。運用“本質復原法〞,由現(xiàn)實的東西向觀念的東西復歸,主張在大量的經驗中確定生活世界的意義。生活世界的相互主觀性:社會關系、社會制度、他人的“我〞是相互主觀的世界。舒茨理論奉獻的重點是認為我們的社會經驗構成了一個廣闊的世界,它是以向度、關系、知識模式等非常復雜的網(wǎng)絡所形成。他區(qū)分了直接經驗的社會真實與直接經驗領域外的社會真實。我們在詮釋同代人的行為時,我們是在尋找理想型。我在自己的現(xiàn)時中,可以認識他人的現(xiàn)時;他人在自己的現(xiàn)時中,也可以認識我的現(xiàn)時。這就是生活世界的相互主觀性。理解生活世界的主要意義:兩種類型〔1〕理解他人不以交往為目的的活動的主觀意義〔2〕理解他人以交往為目的的活動的主觀意義。理解具有普遍性〔1〕觀點互相替代〔2〕“相關性體系〞,每個個人的活動及其作用的客體是構成大家的共同環(huán)境。加芬克爾:常人方法學加芬克爾生平:加芬克爾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任加利福利亞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代表作有《民俗方法學研究》、《論實踐行動的形式結構》、《日常生活墨守陳規(guī)原因的研究》。研究的目標是人們日常的面對面的互動中的成見與常規(guī)等主觀意義,他排除客觀和理性因素,試圖揭示人們在互動中賦予經驗事實以意義的方法。索引性表達,不是特指的,并不精確,需要闡釋或聯(lián)系上下文,其含義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陀^性表達是科學領域中的表達方法。約定俗成的共同理解。日常生活是以未被說明的、被默認和信以為真的前提為根底的。日常生活中的共同理解,內容是習以為常的行為方式的情景特性,一旦違反,互動就受到破壞。反思性。人們在理解、描述社會互動結構的過程中形成社會互動的結構,這種現(xiàn)象就叫做反思性現(xiàn)象,這種性質就叫做反思性。〔理解、描述社會互動結構,就是從過去的經驗中發(fā)現(xiàn)互動的規(guī)那么,這是一種主觀反思的過程,然后遵循發(fā)現(xiàn)的的規(guī)那么展開互動,這是形成客觀現(xiàn)實的過程?!臣臃铱藸栔鲝垙默F(xiàn)實的互動中揭示互動規(guī)那么。第五章沖突理論自學與考試要求
了解沖突論作為一種重要的理論所具有的歷史淵源,正確認識西方社會所具有的社會沖突,掌握沖突論的幾位重要的代表人物,比擬科塞、達倫多夫、柯林斯、李普塞特思想的異同,把握沖突論的思想實質,并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待西方的沖突思想??迫簺_突促成整合與新結構科塞生平:科塞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社會學學會主席,主要著作有《社會沖突的功能》、《社會沖突研究的連續(xù)性》、《貪婪的組織》。社會沖突的功能1,沖突對社會與群體具有內部整合功能?!?〕有助于建立和維護社會或群體的身份和邊界線,并維護社會或群體與周圍社會環(huán)境的界限。〔2〕群體間發(fā)生沖突時,可以促進群體內部的團結。〔往往被有意識地加以利用〕〔3〕虛構的“沖突〞對群體也具有“聚合〞的功能?!?〕不斷與外部發(fā)生沖突的群體往往不容忍內部沖突。2,沖突對社會與群體具有穩(wěn)定的功能。沖突增加社會結構的靈活性,有利于提高社會系統(tǒng)的適應能力。社會如果沒有沖突就會僵化與停滯。但是這種社會系統(tǒng)必須容忍沖突,允許對立的要求迅速而直接的表達出來,把沖突制度化,使自身具備了一種重要的穩(wěn)定機制,從而通過消除不滿的根源而不斷調整自身的結構。3,沖突對新群體與社會的形成具有促進功能。“沖突喚起同盟〞。4,沖突對新標準和制度的建立具有激發(fā)功能。5,沖突是一個社會中重要的平衡機制。最有效的抑制沖突的力量,是展示相對力量,即沖突較量。社會沖突的起因:1,不平等社會系統(tǒng)。不平等系統(tǒng)中的下層成員越疑心現(xiàn)存的稀缺資源的分配方式的合法性,他們就越有可能起來斗爭。2,下層被剝奪狀態(tài)。相對剝奪比絕對剝奪更可能引起不公平感,更有可能引起被剝奪者的不滿與對抗。社會對下層民眾的限制越少,或下層民眾的自我約束程度越低,他們越可能體驗到相對剝奪。3,對群體或社會的忠誠。4,親密關系。初級群體中引起敵對感情的原因要多于次級群體,因為人們的關系越是以全部個人投入的參與為根底,它就越可能產生愛與恨兩種感情。社會沖突的形式:一,現(xiàn)實性沖突,指那些為到達特定目標而指向沖突對象的對抗行動。每一個社會系統(tǒng)都包含著現(xiàn)實性沖突的原因。其劇烈程度,與具體目標達成的可能性,對于代價的評估,以及關系的密切程度有關。二,非現(xiàn)實性沖突,即其中一方不指向沖突對象的發(fā)泄敵對情緒的行動,往往表現(xiàn)為找“替罪羊〞。社會平安閥:敵對情緒的表達有三種方式:〔1〕將敵對情緒發(fā)泄到該發(fā)泄的對象上,即真正的對立面?!?〕把敵對行為指向替代目標〔手段替代,目標替代〕?!?〕沒有對象的直接表現(xiàn),例如酗酒等?!捌桨查y制度〞用來表示將敵對情緒引向替代對象的制度〔或為這種轉移提供替代手段的制度〕,而不是指這種制度可以使沖突表現(xiàn)出來。通過釋放被封閉的敵對情緒,沖突可以起維護關系的作用。如果沒有發(fā)泄互相之間的敵意和發(fā)表不同意見的渠道,群體成員就會感到不堪重負,也許會用逃避的手段做出反響。社會系統(tǒng)往往為人們提供排泄敵對情緒和進攻性情緒的制度,即平安閥制度。它通過阻止其他方面可能的沖突或通過減輕其破壞性的影響,而有助于維護這個系統(tǒng)。社會結構越僵化,平安閥就越重要。它不能解決矛盾,只能緩和矛盾。平安閥制度提供敵對情緒的替代目標以及發(fā)泄的手段,但也要由社會系統(tǒng)和個人付出代價,減輕迫使系統(tǒng)發(fā)生變動以適應變化了的條件的壓力,緊張由于阻塞而積聚。敵對情緒受到壓制的結果之一是把它從真正的根源中轉移出來,之二是導致相互關系的終結〔長期壓抑,劇烈爆發(fā)〕。沒有平安閥制度或不完備的社會結構,都是僵化的社會結構,也是潛伏危機的。達倫多夫:強制引起沖突和變遷達倫多夫生平:達倫多夫出生了德國,青年時代對馬克思的理論很感興趣,后來在大學擔任社會學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工業(yè)社會中的階級和階級沖突》、《德國的社會和民主》、《走出烏托邦》、《階級后的沖突》、《社會理論文集》、《歐洲科學政策的趨勢》、《民主、變遷和組織》、《新自由》、《生活機遇》等。烏托邦式的社會學理論所具有的特點?!昂筚Y本主義社會〞根本特征:資本的解體,勞動者的解體,新的中層階級的開展,社會流動性的增長,平等的開展社會沖突模式:社會均衡模式,是依據(jù)共識、沒有沖突、時空靜止孤立、功能和諧的社會體系觀點分析社會的模式。社會沖突模式,社會組織所有單位都處在持續(xù)不斷的變遷之中,有社會生活的地方就有沖突。社會組織彼此連接是源于“壓制〞力量。社會沖突的起源:權力分配不均。權力與權威都是稀缺資源—差異性分配—社會對立角色的強制性安排。統(tǒng)治,維持現(xiàn)狀;服從,熱衷于權力和職權的重新分配。角色差異,社會對立。社會沖突的形成:意識到的、客觀的利益,角色利益〕;顯現(xiàn)利益〔意識到并統(tǒng)治群體、隸屬群體,相互沖突。潛在利益〔沒有自覺追求〕,顯現(xiàn)利益是形成群體的根底。從準群體中產生利益群體的根本條件:領袖、意識形態(tài)、最低限度的政治自由、內部溝通與正式程序。心理方面的條件:個人“向上流動的可能性〞的信念社會沖突的程度:沖突強度,指各沖突方面的能量消耗以及它們卷入沖突的程度。衡量沖突強度的兩個變量,沖突的重迭程度,社會流動的程度。沖突烈度,指各沖突方面用以追求他們利益而采取的手段〔從和平到暴力〕。衡量的兩個變量:社會經濟的剝奪程度,沖突的調節(jié)程度。調節(jié)形式:仲裁,調停,和解。社會沖突的結果:所有統(tǒng)治人員的替換,即革命變遷。統(tǒng)治人員的局部替換。被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結合到統(tǒng)治者的政策中去。社會結構變遷具有兩方面的量度特征:根本性,即結構變遷的程度,涉及統(tǒng)治階級的人員、統(tǒng)治階級的政策或階級間的全部根本關系。突發(fā)性,即結構變遷的速度,涉及變遷的快慢。柯林斯:沖突的根源與回避策略柯林斯生平:柯林斯在哈佛大學受過教育,后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主要著作有《沖突社會學:一種解釋的科學》、《文憑社會》、《本世紀中葉以來的社會學》、《韋伯的社會學理論》?;觾x式鏈:社會結構都是由“互動儀式鏈〞構成的。架通微觀與宏觀??铝炙狗治錾鐣罡镜奈⒂^單位,是包含兩個面對面互動的“際遇〞,即一個“共享的談話現(xiàn)實〞,并涉及擁有各種資源和互動動機的個體間的談判。社會學理論建構的幾個步驟。最根本的社會研究方法論:宏觀結構的微觀轉換。吸收戈夫曼的觀點提出一個根本假設:社會現(xiàn)實依賴于通過互動而形成的主觀定義。一,“互動儀式鏈〞是社會秩序的根底。各種互動儀式有助于加強共有的情境定義,以及置身于互動儀式中的那些人的身份,從而維護了社會的秩序和外觀。二,“互動儀式鏈〞是沖突的根底。處在低層被統(tǒng)治地位的那些人將開展他們的互動方式,表達他們與權力結構在情感上的疏遠,并使人們注意他們在努力維護和加強他們的獨立自治;即使被迫屈從也不意味著他們同身居高位的人同樣在感情上贊成現(xiàn)存的社會秩序。沖突的根源:支配他人的主觀定義。在社會生活中,沖突的主要根源是人們想竭力左右或支配他人的主觀定義,以便在個人之間的際遇中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優(yōu)勢。不平等。經濟、權力、聲望;精神生產資料、情感生產資料、暴力或強制性權力。“情感生產資料〞是指那些包括給群體或社會,特別是給那些在統(tǒng)治地位中的人帶來情感結合的東西。情感儀式能夠用于群體或組織內部的統(tǒng)治;它們是一種媒介物,利用它們可以用來設置一個地位聲望的等級系統(tǒng),使一些群體憑借一種在劣等條件下進行競爭的信念來支配其他群體。強制力量?,F(xiàn)代社會中暴力或強制造成的威脅是沖突的潛在因素。職業(yè)分層:職業(yè)分層的依據(jù)。社會分層的依據(jù)不是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而是發(fā)布與接受命令的比率,職業(yè)等級實質上就是工作范圍內的權力等級。溝通網(wǎng)絡中地位的差異〔高等級,中心位置,廣泛;低等級,邊緣位置〕。階級文化。一個人的職業(yè)地位的性質,特別是發(fā)布或接受命令的經歷,會滲透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包括主觀的世界觀和對社會秩序的依附程度、生活方式、互動的基調等。職業(yè)地位產生的這些觀念、行為方式等叫做階級文化。階級文化的變異性,即處于不同職業(yè)地位的人往往表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行動、觀點和交往方式。兩個變量表示:1,人們擁有和使用能力的程度;2,溝通的多樣化程度。非職業(yè)關系。人們除了職業(yè)聯(lián)系外,還在自己生活的社區(qū)、所屬的宗教組織、自愿組織和朋友網(wǎng)絡等里面,建立起一定的社會關系。沖突論模型:微觀、宏觀命題。防止暴力或強制性沖突的策略:〔1〕儀式,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人用儀式來吸引人們與表達對群體或社會的情感依附。被統(tǒng)治地位的人開展出那些說明他們的異化或對現(xiàn)存秩序〔特別是對權力結構〕缺乏信任的儀式,而不是從事暴力對抗。〔2〕信念,激發(fā)和加強道德信念的各種努力是一種重要的策略,借助它使人們互相影響或保證相互間的忠誠。李普塞特:沖突與一致的交織李普塞特生平:李普塞特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曾獲麥基佛獎,主要著作有《工業(yè)社會中的社會流動》、《革命和反革命》、《非理性政治》、《大學中的造反》、《關于美國政治的對話》、《信仰的裂痕》、《一致與沖突》等。1.社會制度各要素之間的均衡關系。
2.社會制度的內在矛盾。
3.科技對社會變革的決定性作用。
4.社會制度中的等級關系。
5.價值合理性。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融合與沖突:50年代到60年代初的“意識形態(tài)終結論〞。李普塞特指出,“意識形態(tài)終結〞不是指完整的政治思想的體系的終結,也不是烏托邦式的夢想、階級斗爭,以及一些與不同的階級、不同政治利益集團代表所信奉的政治立場相關的因素的終結?!跋喾矗覀冎傅氖且徽字С止と穗A級反對現(xiàn)行政府斗爭的革命學說,以及隨之而來的反對派主張的反革命學說正在衰落。〞在現(xiàn)代社會,可能消失的是某一意識形態(tài),而不是整個意識形態(tài),只要意識形態(tài)延續(xù)下去,其中各個成分之間的融合和沖突就存在著。政治力量的整合與分裂:政黨是沖突的力量與整合的工具。政府的整合與沖突功能。政治體制中任何一個提出新要求的運動過程都具有以下入口:合法性,一體化,代表制度,多數(shù)權力。激進主義與改進主義現(xiàn)代主義與保守主義:西方現(xiàn)代主義的興起,意味著教會影響力與傳統(tǒng)道德觀念的式微,同時也意味著世俗化和更自由的個人主義道德觀念的開展,已經更開放的性觀念的泛濫。韋伯:“我們社會特有的緊張根源……迅速理性化……瓦解了傳統(tǒng)的模式與象征……普遍的精神不安與焦慮。〞克己——縱欲,虔信主義——世俗主義,順從——獨立,效忠于權威——自負任性歐洲的保守主義,有高度凝聚力的、穩(wěn)定的、有教養(yǎng)的前工業(yè)社會,帝王與祭司、國家與教會的聯(lián)盟,主張增強國家權力。美國的保守主義,反對增強國家權力,強調個人主義、地方權力、自由放任。道德主義和暴力主義:道德主義是美國人從以往的新教傳統(tǒng)中繼承下來的一種取向,主張人性的完美與防止犯罪,要求人們憑自己的良知辦事,反對暴力,期望建立一些自愿性的組織來保衛(wèi)道德準那么。道德主義的主體是知識分子。道德主義具有改革與反腐敗的性質。道德主義準那么在國際社會的后果。道德主義與暴力主義的相互滲透。第六章批判理論自學與考試要求
了解批判理論的歷史來源,及其思想開展脈胳,了解其中的代表人物,以及他們的主要思想、主要觀點,比擬馬爾庫塞、哈貝馬斯、米爾斯對西方社會的不同認識與不同的批判觀,對他們的理論觀點與理論結構,要能正確地分析與對待,并能借鑒他們的觀點中的積極因素。馬爾庫塞:病態(tài)社會的診斷馬爾庫塞生平:馬爾庫塞生于德國猶太人家庭,是法蘭克福學派中很有影響的人物。他的代表作有《單面人:興旺工業(yè)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研究》、《文化和社會》、《反革命和造反》?!安B(tài)社會〞:一個社會的根本制度和關系〔它的結構〕所具有的特點,使得它不能使用現(xiàn)有的物質手段和精神手段使人的存在〔人性〕充分的發(fā)揮出來,這時,這個社會就是有病的。社會病態(tài)的標志主要為資產階級需要效勞。非特權階級也分享局部特權。經濟和政治權力高度集中??茖W為資產階級效勞。四個標志互相聯(lián)系,造成富裕社會的正常功能所表現(xiàn)出來的綜合病癥。這個病態(tài)社會最突出的標志是軍事發(fā)動及其對個人心理活動的影響。攻擊性趨向:〔1〕把戰(zhàn)爭說成正?,F(xiàn)象〔2〕把群眾對現(xiàn)存秩序的抗議說成是不正常的現(xiàn)象。社會攻擊性發(fā)動的結果是使恐怖正?;箓€人的心理重負成為正常的事情。個人所承受的緊張和負擔的根子不是個人的紊亂和病癥,而是基于社會〔和個人〕的正常功能。攻擊性的根源在于:人的可能的狀態(tài)同實際狀態(tài)之間存在矛盾,一方面是這個社會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反動地使用這些可能性。更深層的根源:〔1〕生產和消費過程的非人道化;〔2〕擁擠、嘈雜等人海社會的特征,損害個人的需要結構。先進的工業(yè)社會是對心理的系統(tǒng)操縱與控制,一般的客觀目標是使個人同社會強加于他的生活方式想妥協(xié)?!皢蚊嫔鐣暎杭礇]有對抗的社會,對現(xiàn)有秩序只有肯定面而沒有否認面。主要表現(xiàn):新的控制形式整合了社會對立力量。技術為根底;一種舒適溫和且民主的不自由;機械化對個性的壓抑;窒息自由的需求,卻容忍并赦免富裕社會的破壞力與壓抑作用;各階層生活方式的同化。勞動階級正發(fā)生著決定性的變化?!?〕機械化日益減少著花費在勞動中的體力的量和強度;〔2〕職業(yè)分層中出現(xiàn)同化趨勢,自動化改變了物勞動和活勞動的關系;〔3〕勞動者的態(tài)度與意識發(fā)生了變化;〔4〕新的技術勞動界削弱了對勞動階級的否認地位,勞動階級不再表現(xiàn)為現(xiàn)存社會的對立面。興旺工業(yè)社會包容質變。〔不同的社會制度機構、生產過程新方向、人類生存新方式〕技術理性的進步消解了“高等文化〞中的對立與超越因素。理想與現(xiàn)實同化,理想物質化。批判理論被拋棄。工人階級的革命性:1.工人階級的絕大局部被資本主義社會所同化。
2.工人階級的絕大局部不再是革命的動力。新左派的本能革命:知識分子和大學生,少數(shù)民族,婦女哈貝馬斯:晚期資本主義的危機哈貝馬斯生平:哈貝馬斯出生于德國,屬"法蘭克福學派"的右翼,代表性著作有《大學生和政治》、《理論與實踐》、《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技術與科學》、《文化與批判》、《晚期資本主義的合法化問題》、《交往行動理論》。批判認識模式:人類的全部理想劃分為三種根本知識:自然科學、文化科學、批判科學。分別附屬于人類的三種根本利益:技術控制利益、理解利益、解放利益。三種中介:勞動、語言、統(tǒng)治。批判理論的根底是自我反思。技術決定論:科學與技術革命成為剩余價值的源泉。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問題轉化為技術問題。這類問題不再是公眾辯論的問題,而變成為科層組織中的專家使用專門技術來解決的問題,導致社會實際問題的“非政治化〞。這種技術決定論是興旺資本主義社會的新的意識形態(tài),其核心是強調“工具理性〞,即韋伯的“手段——目的合理化〞,從而政治問題的解決及政治行動,都以效率等工具理性為標準。晚期資本主義的危機:人類社會形態(tài)的分類:一、原始社會。二、傳統(tǒng)社會。三、現(xiàn)代社會。晚期資本主義有兩個特征:國家干預一切生活領域;科學與技術結合成為生產與整個社會開展的主導力量。四種危機:〔1〕經濟危機;〔2〕合理性危機〔政治危機〕;〔3〕動機危機〔行動者不能感到有義務完全參與社會〕;〔4〕合法性危機〔行動者不相信政治子系統(tǒng)的決策權〕〔1〕〔2〕體制危機;〔3〕〔4〕同一性危機。階級調和成了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結構根底,統(tǒng)治就失去了社會階級結構中的根據(jù),因此統(tǒng)治的唯一壓迫形式只能是一種思想桎梏?,F(xiàn)代社會問題主要集中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在于“合法性危機〞。自由和公開的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滬科新版八年級地理上冊階段測試試卷
- 2025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限公司招聘普通高校畢業(yè)生868人(二)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中國聯(lián)通廣西分公司招聘97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中國神華系統(tǒng)內招聘擬錄取人員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中國電信福建公司春季招聘148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動物炭黑、動物膠及其衍生物相關行業(yè)投資方案范本
- 2025中國旅游集團戰(zhàn)略發(fā)展部副總經理公開招聘1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新能源投資限公司下屬經營區(qū)域招聘5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限公司自貢市分公司招聘5人(四川)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中共聊城市委組織部所屬事業(yè)單位公開招聘(2025年)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公安管理學試題(含答案)
- 2023年全國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賽項-ZZ019 智能財稅基本技能賽題 - 模塊三-答案
- 一例護理不良事件分析(手術室異物遺留預防)
-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專家講座
- 學校合作檔口合同協(xié)議
- DZ∕T 0222-2006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監(jiān)理規(guī)范(正式版)
- 華為錯混料培訓
- 中國蠶絲綢文化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浙江大學
- 1389國開電大本科《理工英語4》網(wǎng)上形考任務(單元自測1至8)試題及答案
- 電化學儲能電站檢修規(guī)程
- 嵌入式系統(tǒng)智慧醫(yī)療應用技術研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