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2講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變化與發(fā)展趨勢(1945年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至今,是世界文明的沖突與融合時期,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二戰(zhàn)后至蘇東劇變(20世紀4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同時也是世界現代史的第二個階段,是由革命與戰(zhàn)爭逐漸轉向爭取和平與發(fā)展的階段;第二階段是從蘇東劇變兩極格局結束至今(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fā)生劇烈變化,推動著整體世界的迅速發(fā)展。政治
第一階段,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冷戰(zhàn),社會主義經歷了迅速發(fā)展和重大挫折,兩極格局下出現了多極化優(yōu)勢,并逐步加強;第二階段,兩極格局結束,多極化趨勢加強,世界局勢趨向緩和,但世界并不安寧。經濟
第一階段,形成以美國為中心的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斯大林體制開始阻礙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先后進行三次社會主義改革,最終導致蘇聯解體;第二階段,世界經濟區(qū)域集團化和全球化的趨勢加強,全球化進入高速發(fā)展階段,既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fā)展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科技文化
第一階段,電子計算機的發(fā)明和互聯網的產生,推動了信息時代的來臨,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社會;文學藝術迅猛發(fā)展;第二階段,科技文化迅猛發(fā)展。過程內容評價赫魯曉夫改革農業(yè)上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擴大農莊和農場的自主權,提倡種植玉米;工業(yè)上擴大企業(yè)自主權,承認物質利益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沒有從根本上突破勃列日涅夫改革擴大企業(yè)自主權,用經濟手段管理企業(yè);重點發(fā)展重工業(yè)軍事力量增強,后期經濟發(fā)展停滯;未沖破斯大林模式束縛戈爾巴喬夫改革用經濟方式管理經濟,承認市場對經濟的調節(jié)作用;調整所有制結構經濟改革失敗后,轉向政治改革,導致蘇聯解體主題一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1.(2019·高考全國卷Ⅲ)1947—1948年,美國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臨饑荒,美國政府拒絕提供救濟,因為有人指控他們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產主義式的而不是美國式的。這反映出(
)A.三權分立體制存在重大缺陷B.意識形態(tài)影響政府政策C.執(zhí)政者力圖重塑國家精神D.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加強點睛:(1)1847—1848美國政府因仇視共產主義而拒絕對困難部族救濟是核心信息。(2)時空觀念、史料實證。解析:B對:“有人指控他們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產主義式的而不是美國式的”,以此為依據,美國政府拒絕為部分面臨饑荒的印第安人部族提供救濟。根據時間信息“1947—1948年”可知,當時美蘇兩極格局的斗爭態(tài)勢影響到美國政府的對內政策。A錯:材料沒有涉及美國的政權結構。C錯:不符合史實,美國執(zhí)政者依然奉行資本主義的治國精神,并未改變和重塑。D錯:材料中美國政府拒絕提供援助,并未體現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加強。答案:B2.(2019·高考北京卷)日本自1963年起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出口國。同年,美國指責日本對美進行鋼鐵傾銷,日本遂減少對美出口。1968年美國迫使日本簽署協(xié)定,日本再次大幅減少對美鋼鐵出口。這說明(
)A.“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已形成B.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速C.日本難以擺脫美國的經濟控制D.美國開始建立世界經濟霸權點睛:(1)日本迫于美國的壓力而不斷調整對美外貿政策,這體現了兩國怎樣的外交關系?(2)歷史解釋、史料實證。解析:由材料“美國指責日本對美進行鋼鐵傾銷,日本遂減少對美出口。1968年美國迫使日本簽署協(xié)定,日本再次大幅減少對美鋼鐵出口”可知日本作為最大的鋼鐵出口國,其對外貿易受到美國的干涉和控制,故選C項;世界格局向著多極化的方向發(fā)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項;材料強調日本經濟發(fā)展受到美國的影響而非世界經濟一體化,排除B項;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世界經濟霸權,排除D項。答案:C3.(2019·高考天津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的幾十年中,美國大力開展軍備競賽,一些大公司與美國政府簽訂了以“成本+固定利潤”為條件的防務合同,很多小型企業(yè)從大公司獲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這反映美國(
)A.冷戰(zhàn)政策與公司發(fā)展相互影響B(tài).已經把軍備競賽作為根本國策C.軍工訂單解決了嚴重失業(yè)問題D.國民經濟軍事化加劇戰(zhàn)爭危險點睛:(1)美軍火公司與美冷戰(zhàn)政策存在怎樣的關系?(2)歷史解釋。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之后,出于“冷戰(zhàn)”的需要,美國政府需要大力發(fā)展軍事力量。再結合題干中“一些大公司與美國政府簽訂了以‘成本+固定利潤’為條件的防務合同”,這體現出國家的政策與公司發(fā)展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故選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國與蘇聯開展軍備競賽僅是美國對付“冷戰(zhàn)”的一種措施,不是其根本國策,排除B項;在題干中沒有提及美國就業(yè)人數的變化,不能推知軍工訂單解決了失業(yè)問題,排除C項;題干僅是提及了美國政府為了“冷戰(zhàn)”需要,與一些國內大企業(yè)展開合作,沒有提及該措施加劇了戰(zhàn)爭的危險,排除D項。答案:A4.(2017·高考全國卷Ⅰ)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國家組成七國集團,協(xié)調經濟政策以解決世界經濟難題,俄羅斯加入后成為八國集團。1999年,八國集團國家和中國、巴西、印度等組成二十國集團,尋求合作以促進國際金融穩(wěn)定和經濟持續(xù)增長。從這一歷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變化沖擊舊的世界經濟秩序B.經濟全球化深入到貿易金融領域C.越來越多的亞非拉國家進入世界體系D.區(qū)域經濟集團從封閉走向開放點睛:(1)二十國集團由哪些國家組成?二十國集團的職能是什么?(2)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解析:結合題意可知,20世紀末對世界經濟做出貢獻的不僅有發(fā)達國家,也有中國、印度等發(fā)展中國家,這表明世界舊的經濟秩序受到沖擊,故A項正確;經濟全球化或區(qū)域經濟集團的發(fā)展并非材料表述的中心意思,故排除B、D兩項;二戰(zhàn)后亞非拉國家已經進入世界體系,故C項錯誤,排除。答案:A5.(2016·高考全國卷Ⅰ)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援助歐洲復興計劃,并敦促歐洲方面首先擬定一項聯合性質的計劃,要求該計劃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歐洲國家的同意,也應征得一部分國家的同意。馬歇爾計劃體現出來的美國對歐政策(
)A.有利于煤鋼聯營的建立B.促成了歐美平等伙伴關系C.導致歐洲出現對峙D.成為德國分裂的根源點睛:(1)先聯合再得到援助!對美國有何好處?對歐洲有何影響?(2)歷史解釋。解析:“歐洲國家先聯合再換取美國援助”是材料的核心信息,再結合所學,馬歇爾計劃由美國主導,目的是控制歐洲,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歐洲經濟的發(fā)展,由此可確定A項符合題意;B、C兩項不符合史實;德國分裂的根源是美蘇對抗,由此排除D項。答案:A1.近現代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與大國的興衰(1)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葡萄牙兩國壟斷商業(yè)貿易,西、葡的崛起主導了世界市場并成為世界大國。(2)17—18世紀,荷、英、法殖民擴張與商業(yè)競爭。17世紀荷蘭的崛起,終止于英帝國的崛起;18世紀中期英國掌握世界殖民霸權;18世紀中后期隨著工業(yè)革命的進行,英國確立了全球經濟霸權。(3)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壟斷階段,美、德崛起,英美共同主導世界市場,但英國仍為世界經濟霸主。(4)兩次世界大戰(zhàn)后,西歐衰落,美國崛起并掌握世界經濟霸權;蘇聯的影響力增強,美蘇成為戰(zhàn)后的世界超級大國。(5)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形成美、歐、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國國際地位提高,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但美蘇仍為世界大國。(6)20世紀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世界經濟的區(qū)域化、全球化趨勢加強,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2.世界國際格局演變的規(guī)律性認識(1)國際格局變動的根源是各國經濟、政治發(fā)展的不平衡。(2)新的國際格局是建立在新的綜合力量均勢的基礎上,是各國力量相互斗爭和妥協(xié)的產物。(3)決定一個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的根本因素是綜合國力(科技力量、經濟力量、軍事力量等)。(4)國家力量與國家利益是處理國際關系的立足點與出發(fā)點。3.兩極格局背景下美國不同的對外政策(1)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冷戰(zhàn)”。(2)對中國:支持蔣介石發(fā)動內戰(zhàn),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封鎖孤立;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調整與中國的關系,并與中國建交。(3)對西歐:政治上扶植反共力量,經濟上利用馬歇爾計劃控制西歐。隨著西歐的崛起和聯合,美國調整戰(zhàn)略,逐漸走向與西歐各國建立平等的政治同盟關系。(4)對日本:美日關系經歷了美國獨占日本、扶植日本,日本從追隨美國到開始謀求政治大國地位,走向平等的政治軍事同盟關系。1.價值觀——民族利益是外交出發(fā)點“二戰(zhàn)”結束后,美國和蘇聯由盟友成為對手;到了80年代之后又謀求合作,促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多極化的發(fā)展 B.經濟全球化的推動C.兩國意識形態(tài)的矛盾 D.兩國國家利益的需要解析:世界多極化有力地沖擊著美蘇兩極格局,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兩者走向合作,但不能成為二者合作的主要原因,故A項錯誤;經濟全球化是種發(fā)展趨勢,可以成為雙方合作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項錯誤;兩國間的意識形態(tài)尖銳對立,是成為對手的主要原因,不能成為雙方合作的理由,故C項錯誤;美蘇間合作也好對立也罷,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而作的政策調整,利益是外交的根本出發(fā)點,故D項正確。答案:D2.歷史解釋——美國外交戰(zhàn)略與兩極格局形成《杜魯門回憶錄》:“(1947年)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說明,美國在這個新的極權主義的挑戰(zhàn)面前所持的立場,我相信,這是美國外交政策的轉折點……不論什么地方,不論直接或間接侵略威脅了和平,都與美國的安全有關。”對這段話理解錯誤的是(
)A.美蘇戰(zhàn)時同盟破裂 B.冷戰(zhàn)政策正式開始C.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D.美國力圖稱霸世界解析:杜魯門主義的出臺,表明美蘇戰(zhàn)時同盟破裂,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是冷戰(zhàn)開始的標志,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兩極格局正式形成的標志是1955年華約的建立,故C項錯誤,符合題意;杜魯門主義是美國力圖稱霸世界的表現,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答案:C3.唯物史觀——國家實力決定世界地位1972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他改變以往對美一邊倒的外交政策,積極推行“自主多邊外交”,根據日本自身利益和判斷同中蘇等世界其他戰(zhàn)略力量交往。這反映了日本(
)A.已經擺脫美國的束縛 B.國家實力影響外交政策C.致力于推動世界和平 D.開始向中蘇兩國靠攏解析:時至今日,日本都沒有擺脫日美同盟關系的束縛,這種表述既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實,故A項錯誤;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大國的地位重新得到恢復,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日本開始試圖謀求世界政治大國的地位而不再唯美國馬首是瞻,故B項正確;“致力于推動世界和平”這種推斷既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實,故C項錯誤;根據材料,日本只是開始同中蘇等世界其他戰(zhàn)略力量交往而非靠攏,故D項錯誤。答案:B4.唯物史觀——大國外交的實質認識美國國際關系理論大師肯尼思·華爾茲指出,“冷戰(zhàn)”期間,“從利害關系的大小和斗爭的力量來看,意識形態(tài)在美國和蘇聯的外交政策中都從屬于利益,這兩國的行為與其說是像救世主領導人的行為,不如說是傳統(tǒng)大國的行為”。這段材料反映出美蘇“冷戰(zhàn)”(
)A.充滿了意識形態(tài)色彩 B.實質是爭奪國家利益C.具有不均衡性的特征 D.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現解析:美蘇“冷戰(zhàn)”是國家利益的爭奪,故A項錯誤,B項正確;題干強調的是美蘇“冷戰(zhàn)”過程中存在“利害關系的大小”,與“冷戰(zhàn)”的不均衡性無關,故C項錯誤;通過題干可知美蘇“冷戰(zhàn)”的實質是爭奪國家利益,D項與材料主旨無關,錯誤。答案:B5.唯物史觀——大國關系的制約因素如果以“兩極格局的確立與解體”為題撰寫專著,貫穿全書的主線應該是,美蘇兩國(
)A.根本利益的趨同 B.軍事沖突的加劇C.國家實力的消長 D.敵對意識的淡化解析:各國的根本利益是維護本國利益,不會出現趨同,故A項錯誤;兩極格局以“冷戰(zhàn)”為主,世界局勢雖然緊張,但兩極格局的確立與解體不是以軍事沖突的加劇為主要趨勢,故B項錯誤;兩極格局的形成和美蘇爭霸態(tài)勢的演變到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等事件,體現的是美蘇兩國實力的較量,故C項正確;兩極格局下美蘇關系緊張對抗和緩和交替出現,敵對意識的淡化不是貫穿兩極格局確立與解體的主線,故D項錯誤。答案:C主題二國家不同發(fā)展模式在相互借鑒中共存1.(2019·高考全國卷Ⅱ)下表可以說明當時蘇聯(
)蘇聯1970年計劃完成情況(單位:噸)類別1961年對1970年的預測或計劃任務1970年實際產量鋼1.45億1.15億煤3.9億3.35億肉2500萬1230萬蔬菜與瓜類4700萬1300萬A.經濟發(fā)展的問題積重難返B.經濟政策保持了連續(xù)性C.經濟改革的重點轉向農業(yè)D.社會生活需求發(fā)生變化點睛:(1)工業(yè)計劃基本完成,農業(yè)等民生計劃差額巨大,這在1970年蘇聯揭示了什么?(2)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時空觀念。解析:A對: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到1970年,蘇聯的實際鋼產量和煤產量都比計劃要低,而肉和蔬菜與瓜類等生活必需品的產量遠遠低于計劃任務,說明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阻礙了經濟的發(fā)展。B錯:材料強調的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帶來嚴重的問題,不是強調經濟政策的連續(xù)性。C錯:材料中并未強調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且這一時期蘇聯重點是發(fā)展重工業(yè)。D錯: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社會生活需求的變化。答案:A2.(2019·高考全國卷Ⅲ)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法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由2.6%下降到1.3%,物價上漲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總統(tǒng)后,推行包括國有化在內的一系列措施,其結果(
)A.加劇了經濟惡化B.實現了物價下降C.推動了通貨緊縮D.放棄了經濟自由點睛:(1)知道“滯脹”的內涵嗎,了解“滯脹”表明國家干預經濟喪失應有積極作用嗎?(2)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解析:A對: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發(fā)生“滯脹”危機,新形勢下需要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但是法國總統(tǒng)密特朗上臺之后卻繼續(xù)加強對經濟的干預,這樣只能加劇經濟惡化,不利于經濟的復蘇和發(fā)展。B錯:“滯脹”危機下,政府加強干預會導致危機加劇,不利于物價的下降。C錯:“滯脹”危機下,政府加強干預會導致經濟危機加劇,通貨膨脹加劇。D錯:史實錯誤,資本主義國家只是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從未放棄經濟自由。答案:A3.(2017·高考全國卷Ⅲ)1953年,蘇共中央決定,改變集體農莊勞動報酬發(fā)放辦法,由以前每年發(fā)放一次物質報酬改為按季度或者按月發(fā)放,同時在一些集體農莊試行工資制度,農民可以像工人一樣每月領取工資。這一措施旨在(
)A.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B.改變計劃經濟管理體制C.消除城鄉(xiāng)之間的差別D.推動農民走集體化道路點睛:(1)給農民發(fā)工資,給農民發(fā)報酬,政策強調的是什么?(2)歷史解釋。解析:本題考查蘇聯赫魯曉夫改革,意在考查考生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改變集體農莊勞動報酬發(fā)放辦法是分配制度,不是管理制度的改革,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城鄉(xiāng)的社會狀況,排除C項;D項是在斯大林時期;蘇聯農業(yè)集體化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赫魯曉夫農業(yè)改革就是要激發(fā)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故A項正確。答案:A4.(2017·高考全國卷Ⅲ)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聯邦政府機構臃腫,財政支出龐大??偨y(tǒng)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應當“使權力和資源開始從華盛頓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體人民手中。我們要使各州和地方擔負更多的責任,我們將同他們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國聯邦政府試圖(
)A.消除國家干預經濟的弊端B.將權力下放到州政府C.擴大福利政策的覆蓋范圍D.恢復自由放任的傳統(tǒng)點睛:(1)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政策的突出特點是什么?導致政府“財政支出龐大”的根源是什么?(2)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解析:本題考查當代資本主義變化,意在考查考生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經濟出現“滯脹”,不得不調整經濟政策,減少國家干預,A項與此相符;B項是經濟調整方式之一,不是目的;此時期,資本主義國家縮減福利,故C項錯誤;此舉意在更多利用市場發(fā)展經濟,而非恢復到傳統(tǒng)的自由放任政策,故D項錯誤。答案:A5.(2017·高考全國卷Ⅰ)下圖是蘇聯時期的一幅漫畫《又是斯大林格勒》。該漫畫表明(
)A.外國對蘇俄的武裝干涉徹底失敗B.蘇聯在帝國主義包圍中仍實現工業(yè)化C.二戰(zhàn)期間蘇聯經濟建設并未停滯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蘇聯經濟的發(fā)展點睛:(1)斯大林格勒創(chuàng)造的最大奇跡是什么?“水力發(fā)電站”有可能建于何時?(2)時空觀念。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蘇聯的經濟發(fā)展。通過漫畫題目《又是斯大林格勒》推出蘇聯繼二戰(zhàn)中打敗德國法西斯之后又創(chuàng)造了新的輝煌。結合材料可知,蘇聯的經濟建設令西方國家瞠目結舌,故D項正確;A項錯在“蘇俄”,排除;20世紀30年代蘇聯通過兩個五年計劃已經基本上實現了工業(yè)化,故B項錯誤,排除;C項與漫畫反映的時間信息不符,排除。答案:D1.資本主義發(fā)展史上的經濟思想(1)重商主義:產生于16世紀中葉,盛行于17—18世紀中葉。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禁止金銀輸出,增加金銀輸入,展開對外貿易壟斷,通過提高關稅稅率等保護國內市場。這是反映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商業(yè)資產階級利益的經濟理論和政策體系。(2)自由主義: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主張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提倡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盛行于19世紀中后期,反映了工業(yè)革命后工業(yè)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要求。(3)凱恩斯主義: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主張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全面干預,反對自由放任,又稱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反映了壟斷時代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要求。形成于羅斯福新政中,二戰(zhàn)后在資本主義世界大規(guī)模推行。(4)混合經濟政策:20世紀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滯脹”現象,各國立即調整了經濟政策,適當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逐步發(fā)展出一種將政府干預與市場自發(fā)調節(jié)相結合的混合經濟政策。(4)結果不同的原因①指導思想不同。中國有鄧小平理論的正確思想作指導;蘇聯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②具體做法不同。中國經濟改革力度比較大,完全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蘇聯經濟改革是對“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補,政治改革背離社會主義方向,否定共產黨的領導,引起思想混亂。③對待“和平演變”的態(tài)度不同。中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蘇聯混淆社會主義民主與資產階級自由化的界限。④對改革認識不同。中國把改革當作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蘇聯把改革當作緩和國內矛盾、對外爭霸的工具,經濟改革所取得的一點點成果也化為烏有。1.時間觀念——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的特點某同學概括里根總統(tǒng)(1981—1989年)時期的美國經濟發(fā)展狀況:亦滯亦脹凱(凱恩斯主義)失靈,緊縮貨幣出新招。減稅減支零通脹,又陷“四高”(高赤字、高國債、高利率和高貿易逆差)難逍遙。其中需要修改的應是(
)A.第一高 B.第二高C.第三高 D.第四高解析:“高赤字”是比較典型的凱恩斯主義理論之下的政府行為,即通過政府投資來拉動社會的消費,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高國債”同樣是凱恩斯主義理論之下的政府行為,是通過政府擴大資金供給來拉動社會的消費,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低利率”才是凱恩斯主義理論之下的政府行為,即通過低利率來鼓勵人們進行投資和消費,故C項錯誤,符合題意;自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后,美國經濟進入了長期的“滯脹”階段,經濟總量甚至一度被日本超越,出現高貿易逆差,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答案:C2.史料實證——資本主義新變化下圖為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示意圖。對推動“戰(zhàn)后恢復”與“快速發(fā)展”起到主要作用的是(
)A.各國減少了對經濟的干預B.國際石油價格的劇烈變動C.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D.“冷戰(zhàn)”政策的制定實施解析:二戰(zhàn)以后,資本主義國家適當減少國家對于經濟的干預應該是在“滯脹時期”,而非“戰(zhàn)后恢復”與“快速發(fā)展”時期,故A項錯誤;中東國家石油提價引起國際石油的劇烈變動導致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出現“滯脹局面”,與“戰(zhàn)后恢復”與“快速發(fā)展”沒有關系,故B項錯誤;二戰(zhàn)結束之后的二十年(1945—1973)是資本主義國家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即“戰(zhàn)后恢復”與“快速發(fā)展”時期,其重要的推動因素是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力度,故C項正確;美蘇“冷戰(zhàn)”始于1947年,美蘇冷戰(zhàn)與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戰(zhàn)后恢復”與“快速發(fā)展”并沒有關系,故D項錯誤。答案:C3.歷史解釋——資本主義新變化20世紀70年代,為了解決長期困擾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失業(yè)問題,穩(wěn)定社會秩序,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發(fā)達國家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對經濟全面干預 B.實行福利制度C.推行互聯網經濟 D.發(fā)展第三產業(yè)解析: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面臨石油危機,經濟發(fā)展停滯,發(fā)達國家的措施是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故A項錯誤;國家經濟發(fā)展停滯,政府主張減少財政支出,故B項錯誤;互聯網經濟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故C項錯誤;發(fā)展第三產業(yè)有利于增加就業(yè),故D項正確。答案:D4.史料實證——經濟發(fā)展模式多樣化學者許倬云認為:“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世界有了兩種選擇:一種是以國家權力有計劃地規(guī)劃經濟發(fā)展的模式,制約財富的分配。另一種則是在相對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上,制定各種節(jié)制資本與保障人民福利的政策?!边@兩種選擇(
)A.說明實行福利主義政策已成為共識B.均通過經濟改革改變了國家的性質C.反映計劃經濟取代市場經濟的趨勢D.都在探索適合本國的經濟發(fā)展模式解析: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福利政策,故A項錯誤;B選項“均通過”的表述過于絕對化,且“改變了國家的性質”的表述錯誤,故B項錯誤;材料中的“有計劃地規(guī)劃經濟發(fā)展”并不是計劃經濟體制,故C項錯誤;由材料“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世界有了兩種選擇:一種是以國家權力有計劃地規(guī)劃經濟發(fā)展的模式,制約財富的分配。另一種則是在相對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上,制定各種節(jié)制資本與保障人民福利的政策”可知面對經濟危機,各國都在探索適合本國的經濟發(fā)展模式,故D項正確。答案:D5.歷史解釋——蘇聯社會發(fā)展模式1952年,蘇共領導人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報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總收獲量達到80億普特,而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小麥總收獲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認為是最尖銳、最嚴重的問題——谷物問題,就這樣順利地解決了,徹底而永遠地解決了?!边@一論斷(
)A.與實際情況完全相符B.成為加快工業(yè)化的依據C.是對農業(yè)改革的肯定D.是對斯大林模式的維護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抓住“1952年”這一時間信息。材料中的“以前認為是最尖銳、最嚴重的問題——谷物問題,就這樣順利地解決了,徹底而永遠地解決了”信息,意在說明斯大林模式徹底地解決了蘇聯的糧食問題。A、C兩項與斯大林模式下農業(yè)長期落后的真實狀況不符,排除;加快工業(yè)化是由當時蘇聯面臨的國際環(huán)境決定的,B項錯誤。答案:D主題三全球化浪潮下的世界經濟1.(2019·高考江蘇卷)“在世界許多地方,普遍的商業(yè)化和通過外來影響對國家或地區(qū)文化的重塑,刺激人們尋找回歸,尋求他們本身的傳統(tǒng)和價值?!弊髡咭庠趶娬{,在全球化進程中應重視(
)A.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B.文化理念的趨同C.商業(yè)的文化功能D.外來文化的影響點睛:(1)“回歸國家傳統(tǒng)和文化重塑”在追求什么?(2)歷史解釋。解析:A對:材料“普遍的商業(yè)化和通過外來影響對國家或地區(qū)文化的重塑”“刺激人們尋找回歸,尋求他們本身的傳統(tǒng)和價值”體現了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應該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B錯:與材料“尋求他們本身的傳統(tǒng)和價值”不符。C錯:材料強調的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而不是強調商業(yè)的文化功能。D錯:材料強調的是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而不是外來文化的影響。答案:A2.(2018·高考全國卷Ⅱ)20世紀60—70年代,法國、聯邦德國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農村迅速實現了機械化,數百萬農民成了相對富裕的農場主。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A.馬歇爾計劃開始發(fā)揮作用B.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推動C.西歐社會福利制度的確立D.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點睛:(1)法、德、意大利三國農業(yè)在同一時期共同發(fā)展,史料強調什么?(2)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解析:1967年歐共體成立后,積極進行經濟的一體化建設,先是建立關稅同盟,后又推行共同的農業(yè)政策。該政策的實施極大地推動了法國、聯邦德國和意大利等歐共體成員國農業(yè)的發(fā)展,使成員國農民收入大大增加。答案:B3.(2018·高考江蘇卷)西方學者弗里德曼認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擋的市場一體化,民族國家發(fā)展和科技進步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時全球化也會使某些國家遭到不公正對待并遠遠落在后面,從而在這些國家出現強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該學者(
)A.指出了全球化帶來的利弊B.批評現存的反全球化思潮C.強調了全球化的消極作用D.提出了應對全球化的策略點睛:(1)作者的態(tài)度是客觀?是肯定?還是批評?(2)歷史解釋。解析:材料既指出了全球化對世界進步的推動作用,也涉及全球化對某些國家的不公正之處,說明該學者指出了全球化帶來的利弊,故A項正確;材料能夠體現對反全球化思潮的批評及全球化的消極作用,但均不全面,B、C兩項排除;材料只是指出了全球化帶來的利弊,沒有提出應對全球化的策略,D項錯誤。答案:A4.(2018·高考浙江卷)下表為《經濟全球化大事年表(部分)》。下列選項中,對該表信息解讀不正確的是(
)大事年表1947年關貿總協(xié)定建立1989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建立1991年中國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1992年中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區(qū)建立1995年世貿組織取代關貿總協(xié)定1999年歐元正式問世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A.經濟區(qū)域集團化組織形式多樣B.世貿組織是經濟區(qū)域集團化的必然歸宿C.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事件D.經濟區(qū)域集團化是實現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步驟和途徑點睛:(1)世貿組織與區(qū)域集團化內涵有多大的交集?(2)歷史解釋。解析:亞太經合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qū)、歐盟反映出經濟區(qū)域集團化組織形式多樣,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經濟全球化是經濟區(qū)域集團化的必然歸宿,故B項錯誤,符合題意;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全面融入世界,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事件,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經濟區(qū)域集團化是實現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步驟和途徑,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答案:B5.(2016·高考全國卷Ⅰ)閱讀下表,推動表中所列國際組織出現的主要因素是(
)成立時間名稱1955國際茶葉委員會1960石油輸出國組織1962可可生產者聯盟1970天然橡膠生產者協(xié)會A.發(fā)達國家經濟高速增長造成的資源緊缺B.新興獨立國家應對不利的國際經濟秩序C.經濟全球化開始擴展到生產領域D.經濟的區(qū)域集團化取得顯著成就點睛:(1)國際組織發(fā)起者有何特點?(2)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解析:表格中的國際組織都與新興獨立國家有關,這是它們應對不利國際經濟秩序的努力,故選B項;發(fā)達國家一直以來都是對外進行資源掠奪,表格所列國際組織與發(fā)達國家資源緊缺無關,排除A項;經濟全球化從一開始就涉及生產領域,排除C項;表格中的經濟組織不是經濟區(qū)域集團化的表現,排除D項。答案:B1.經濟全球化的階段特征(1)探險時代(1500—1750年)①經濟上出現商業(yè)革命。商品數量種類增多及商貿中心轉移,商貿制度創(chuàng)新。世界市場雛形出現并擴展。②國際關系上一個以近代歐洲國家為主體的國際關系體系開始形成但不具有全球性。③全球化的跨文化傳播體系逐漸出現。宗教、革命等思想在新舊大陸之間傳播。④全球聯系主要限于貿易層次,全球性交往的緊密程度和普遍性較低。(2)殖民時代(1750—1870年)①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工業(yè)革命改變了傳統(tǒng)的經濟結構,增強了資本主義的擴張實力。國際分工、通訊交通進一步發(fā)展;商品數量種類增加;工業(yè)品成為國際貿易的大宗;工業(yè)資本取代商業(yè)資本在世界市場中占據主要地位;經濟互相依賴程度加深。②世界性政治體系出現。維也納體系是全球化時代第一個世界性的政治體系。③文化全球化形態(tài)初步形成。西方文化依靠近代大眾傳播媒介及自身的優(yōu)越性在世界范圍內傳播。例如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④全球性交往加強但仍然有限。西方列強依靠堅船利炮侵占更多的殖民地,全球性交往程度加強,但全球性關系的制度化和正規(guī)化有限。(3)帝國時代(1870—1945年)①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全面推進了現代化進程,壟斷組織成為向外擴張的核心動力,資本輸出成為主要的掠奪方式,世界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殖民體系最終確立。同時蘇聯建立計劃經濟體制,具有封閉性,對全球化推動有限。②國際社會初露端倪。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國際聯盟建立,其成員具有世界性,標志著國際社會的初步形成。③文化全球化加強。近代交通通信工具發(fā)展,人員流動頻繁,科技與文藝等在全球范圍內傳播。(4)網絡時代(1945年至今)①以高科技為特征的時代??茖W技術對貿易全球化、生產、金融、消費的全球化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②經濟全球化空前發(fā)展。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從關貿總協(xié)定到世貿組織,世界經濟朝制度化、體系化方向發(fā)展。③全球政治體系由統(tǒng)治轉向治理。隨著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調整,各種國際組織出現,國家間利益調整通過協(xié)商解決,遵守制度安排。④網絡社會迅速崛起。進入互聯網時代的全球化,力度空前加強。2.面對經濟全球化,中國如何應對(1)積極倡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2)繼續(xù)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競爭。(3)主動熟悉全球化規(guī)則,加強國家經濟安全防范。(4)科技興國,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5)加快產業(yè)結構的轉型升級。(6)順應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7)牢固樹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共同擔當,同舟共濟,共促全球的和平發(fā)展。1.唯物史觀——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1973年1月,英國成為歐共體第七個成員國。1979年,撒切爾夫人上臺后一改早前支持英國加入歐共體的態(tài)度,在后來歐共體都柏林峰會上豪言:“把我的錢還給我!”,要求歐共體減少英國需給付的預算份額。上述現象反映了(
)A.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的發(fā)展B.歐洲一體化損害了英國的國家利益C.英國希望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D.一體化深化與國家利益之間的矛盾解析:材料未強調歐共體的獨立性及對美國霸主地位的沖擊,故A項錯誤;撒切爾夫人要求歐共體減少英國需給付的預算份額,而不是要求退出,說明歐洲一體化總體上符合英國的國家利益,故B項錯誤;材料是關于英國對歐共體態(tài)度的變化,與國家干預經濟無關,故C項錯誤;隨著一體化的深入發(fā)展,歐共體需要英國承擔更多責任,而英國則要求減少攤派預算,這反映了一體化深化與國家利益之間的矛盾,故D項正確。答案:D2.史料實證——全球化特點下表為1999年全球500強跨國公司總部地點分布表。國家/集團總部數量國家/集團總部數量美國179瑞士11歐盟148中國10日本107澳大利亞7加拿大12巴西3韓國12其他11這反映出,當時世界經濟(
)A.區(qū)域集團化在曲折中加速發(fā)展B.全球化由西方發(fā)達國家所主導C.有利于發(fā)展中國家的因素增多D.受益于南北間合作的不斷推進解析:表格中僅有歐盟屬于區(qū)域集團,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全球500強跨國公司總部地點多分布于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全球化進程由西方國家主導,故B項正確;結合所學,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拉大,故C項錯誤;僅憑全球500強跨國公司總部地點,不能反映南北合作程度,故D項錯誤。答案:B3.史料實證——全球化特點下列柱狀圖反映了1953—1989年戰(zhàn)后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綜合下圖可知,這一時期(
)A.工業(yè)發(fā)達國家的對外貿易出口額較為平穩(wěn)B.工業(yè)發(fā)達國家在世界貿易中一直占支配地位C.發(fā)展中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一直下降D.工業(yè)發(fā)達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持續(xù)上升解析:材料中體現了戰(zhàn)后發(fā)達國家所占世界貿易的比重一直遠高于發(fā)展中國家,因此發(fā)達國家在世界貿易中是占據主導和支配地位的,故B項正確。答案:B4.歷史解釋——美國應對全球化立場2017年底,美國國務院宣布:美國決定不再參與聯合國主導的《移民問題全球契約》的制定進程,稱其“損害美國主權”。國務卿蒂勒森在聲明中說,美國不會支持會妨礙美國“行使移民法律和確保邊境安全”這些主權行為的進程。這一現象說明(
)A.冷戰(zhàn)思維依然左右新時期國際關系B.國際移民問題引發(fā)了反全球化運動C.美國奉行單邊主義,排斥國際移民D.國際遷移成為文明演進的重要阻礙解析:材料僅體現了美國一國的思想行為,不能反映出冷戰(zhàn)思維依然左右新時期國際關系,故A項錯誤;從材料中可知僅有美國反對參與移民問題,沒有涉及國際移民問題引發(fā)了反全球化運動,故B項錯誤;從材料中美國不參與聯合國行動,原因是“稱其‘損害美國主權’”,可知體現了美國堅持自己的利益,奉行單邊主義,排斥國際移民,故C項正確;從材料中美國出于自己的利益反對移民,國際遷移成為文明演進的重要阻礙與材料不符,故D項錯誤。答案:C5.史料實證——全球化趨勢進入2018年以來,美國加快推行貿易保護政策,不僅與曾經的盟友英、法、德、意、日等國撕破臉,中美貿易戰(zhàn)也是硝煙四起。逆全球化思潮下,美國貿易保護極易引發(fā)其他經濟體對美實施貿易報復行為,進而導致全球貿易摩擦加劇。這表明(
)A.經濟全球化暫時陷入了低潮狀態(tài)B.全球化不利于世界經濟的健康發(fā)展C.全球化擴大了國家間的貿易差距D.互利共贏觀念遭到國際社會的破壞解析:經濟全球化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根據材料得出經濟全球化暫時陷入了低潮狀態(tài),故A項正確;從長遠看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經濟的健康發(fā)展,故B項錯誤;全球化有利于縮小國家間的貿易差距,故C項錯誤;互利共贏觀念是世界各國普遍遵循的原則,這一觀念不會遭到國際社會的破壞,故D項錯誤。答案:A(一)25分大題搶分·規(guī)范建模[命題聚焦]——經濟全球化與人口流動為何考①中國與國際體系:從革命到融入,從孤立到參與。新中國的獨立是經過革命,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后取得的。新中國獲得獨立后,以平等的身份融入世界,參與國際社會,為世界的和平與繁榮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當代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fā)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中國正以自己的發(fā)展來促進世界的發(fā)展,以自己的繁榮促進世界的繁榮,以自己負責任的態(tài)度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的進步發(fā)揮著大國建設性的作用②中國與全球治理:伴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和人類相互依存的日益加強,全球治理的重要性愈來愈為人們所認同,它既是當代國際關系的主題,也成為一個國家對外戰(zhàn)略的重要內容。中國把“加強同世界各國交流合作,推動全球治理機制變革”和“堅持權利和義務相平衡,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作為我國對外戰(zhàn)略的重要指導原則與任務提出,表明了中國對全球治理的高度重視考什么①全球化視野下,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和社會生活的變遷②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發(fā)展對中國的影響③美蘇“冷戰(zhàn)”局勢的發(fā)展演變對新中國外交,尤其對中美關系產生的影響④在新舊格局轉換和經濟全球化之際,中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必備知識①新航路開辟、兩次工業(yè)革命及對外殖民擴張、明清及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②“冷戰(zhàn)”、美蘇爭霸、新中國外交③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多極化趨勢、中國改革開放[典例]
(2016·高考全國卷Ⅱ)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表:時間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歐洲、非洲歐洲、亞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歐、北美洲、大洋洲人口遷移數量至1850年,黑奴約為1500萬,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歐洲移出4800萬,1834—1941年亞洲移出1200—3700萬1960年遷移人口為325萬,1974年為947.5萬,1985—1990年年增長率為2.59%材料二中國的海外移民歷史悠久,大致從1567—1840年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期,移民數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國海外移民數達32萬人。近代中國海外移民的總數為1500萬人左右,其中90%移往東南亞,移民與祖國保持著密切聯系,1862—1949年,華僑投資國內企業(yè)有25510家,投資總額約63271萬元。新中國成立后,大陸地區(qū)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現了一個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數達1000萬以上,主要集中于發(fā)達國家。——摘編自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的基本趨勢。(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以來中國海外移民的特點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說明華僑華人在中國近代史上的貢獻。(17分)答案:(1)趨勢:數量不斷增加;(2分)范圍不斷擴大;(2分)自愿移民從主要由發(fā)達地區(qū)向落后地區(qū)遷移,(1分)逐漸轉變?yōu)橹饕砂l(fā)展中國家向發(fā)達國家遷移;(1分)被強迫進行的移民基本停止。(2分)(2)特點:中國大規(guī)模海外移民出現于鴉片戰(zhàn)爭之后,晚于世界國際移民;(3分)新中國成立后一段時間內基本停止;(1分)20世紀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1分)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場較晚;(2分)“冷戰(zhàn)”期間西方的封鎖;(2分)中國的改革開放。(2分)貢獻:引入技術和資金,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yè)的興起與發(fā)展;(2分)支持了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2分)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戰(zhàn)。(2分)(二)12分大題搶分·規(guī)范建模[命題聚焦]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商共建共享發(fā)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就是經濟的發(fā)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沒有提出GDP增長或者翻番類的目標要求。這固然反映了經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高速增長已不再是中國經濟特征的現實,以及強調改變片面追求增長速度政績觀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這樣可以把宏偉目標更直接更鮮明地指向發(fā)展目的本身,把提高人民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加突出出來,立足于在發(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讓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典例]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表為19世紀以來主要大國GDP在世界所占份額簡表(%,世界總量=100%)。中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國1820年32.51.85.25.53.835.41870年17.28.99.18.96.52.37.61913年8.919.18.35.38.82.68.61950年4.527.36.54.15.03.09.61973年4.622.04.24.35.97.79.42017年14.824.33.93.34.55.91.8——摘編自安格斯·麥迪森《世紀經濟千年史》等從表中提取有效的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釋。(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12分)析題——從哪些角度入題
本題是提取信息類闡釋題,首先要精析材料,發(fā)現問題,尋找適合的論證角度,再回歸教材,聯系所學,概括合理的觀點,最后亮明觀點,組織論據,條理作答。一、從主流觀點求穩(wěn)的角度從主流觀點視角求穩(wěn)可結合中國經濟發(fā)展歷程,縱向得出論題:近代以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歷程。從近代、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革開放以來三個時期的史實進行論述。二、從唯物史觀求高的角度從唯物史觀的角度求高可結合材料,既考慮到縱向,又考慮到橫向,得出論題:二戰(zhàn)后世界主要大國經濟發(fā)展不均衡。透過現象分析本質,得出:經濟發(fā)展受多種因素制約的論點。三、從求異思維求新的角度從求異思維角度求新可結合懸殊較大的兩個國家進行比較,找差異,比如從美英兩國得出論題:20世紀上半期美英兩國經濟發(fā)展的比較。從英國世界經濟中心地位的衰落和美國世界霸主的確立史實的角度進行論述。答題——如何組織史實論證一、主流觀點角度——人人筆下有,我比他人亮一點[論題]
近代以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歷程。(2分)[闡釋]
近代以來,西方列強的侵略,國內政局的動蕩等,致使中國經濟的GDP所占比重不斷下降。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主要得益于中國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快對外開放等,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8分)[總結]
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是近現代以來中國人的不懈追求,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2分)[點評]
近代以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歷程大家比較熟悉,知識儲備豐富;而且依據階段分析,線索也比較清晰。由此形成論題,進行闡釋,不僅符合主流認識,而且論據充分,較容易貼近參考答案,獲得閱卷老師的認可。二、唯物史觀角度——他人想到未必做到,我比他人高一點[論題]二戰(zhàn)后世界主要大國經濟發(fā)展不均衡。(2分)[闡釋]
中國經歷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GDP所占份額較低;英法等國雖然贏得了戰(zhàn)爭,但輸掉了財富,淪為二三流國家;德日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消耗了大量國力,而最終戰(zhàn)敗;蘇聯雖然也經歷了戰(zhàn)火,但計劃經濟體制下工業(yè)化的快速發(fā)展,保證了二戰(zhàn)后蘇聯的GDP總量;美國是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最大獲益者,戰(zhàn)后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箱包產品代理協(xié)議
- 能源設施安裝驗收合同模板
- 寒假教師培訓方案
- 電子商務代理銷售合同
- 醫(yī)院檢驗科門診工作制度
- 兒童玩具買賣及贈品合同
- 養(yǎng)老機構形象塑造協(xié)議
- 房地產貸款服務合同
- 2024至2030年中國電動勃氏透氣比表面積儀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4幼兒園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
- 燃氣管道-流量-流速-口徑計算公式
- 華電架空輸電線路大作業(yè)
- 暗挖工程冬季施工措施
- 往生薦亡功德文疏
- 2021年春新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科學 2.3《簡易電路》教案含教學反思
- 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光譜cars-姚波善
- GB∕T 13331-2014 土方機械 液壓挖掘機 起重量
- (畢業(yè)論文)烷基化裝置危險性分析
- 赫爾曼的敘事學理論
- 醫(yī)學德語詞匯大全
- 化學品安全標簽編寫規(guī)定_GB15258-2009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