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天文和歷法古代的天文和歷法_第1頁
古代的天文和歷法古代的天文和歷法_第2頁
古代的天文和歷法古代的天文和歷法_第3頁
古代的天文和歷法古代的天文和歷法_第4頁
古代的天文和歷法古代的天文和歷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的天文和歷法2016-03-30瑯那王觀止小學堂在中國古代,天文歷法對指導百姓的生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卷三十)里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于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后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鳖櫻孜湔f的“人人皆知”,大概有些夸張,但是說明古時天象跟人們的生活關系相當密切。古代人民根據天文來制定歷法,從而指導農業(yè)生產;根據天象,來預測吉兇,從而決定事情是否要做?!渡袝?堯典》記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罩?,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嫒儆辛辛?,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惫糯奈膶W作品,也都記錄了大量的天文歷法詞語,了解一些天文歷法詞語,對讀懂古文,也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一、天文知識1、七政:古人把日月和金(Venus)木(Jupiter)水(Mercury)火(Mars)土(Saturn)五顆行星稱為七政或七曜。政者,正也,正方位也。曜者,閃耀也。在觀感上,以上七顆天體物給人的感覺比較明亮,所以古人稱其為曜。金木水火土是是根據五行說定的名稱,古人認為歲星為木之精,熒惑為火之精,填星為土之精,太白為金之精,辰星為水之精。古人把七天作為一個周期,分別稱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分別對應周日至周六,這一星期的稱法還在日語中使用。談到五顆行星的運行,不能不知道“黃道”。所謂黃道,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古人以地球為中心觀察太陽的運行,他們設想了一個天球,這個黃道就是以地球為中心,太陽運行一周在天球上所經歷的路線。我國先民很早就觀測到五顆行星在黃道上的運動軌跡,木星最受人注意,約在公元前兩千多年前,人們就測得它十二年繞天一周,于是創(chuàng)十二次(每年木星在一次)法,用來記歲?;鹦侵苑Q為熒惑,是因為它熒熒像火,并且順行逆行的情形復雜,使人迷惑,故名。土星,古人認為它二十八年繞天一周,于是把一周天分為二十八宿,每年土星鎮(zhèn)行一宿,鎮(zhèn)有守義,又鎮(zhèn)與填的聲旁相同,所以稱為鎮(zhèn)星或填星。土星在秦以前的文獻還沒發(fā)現。金星,古人稱其為太白,是因為它光色銀白,是全天最亮的星,又稱其為明星,如《詩經?女曰雞鳴》:“子興視夜,明星有爛”;金星還有啟明和長庚的別稱,是因為它黎明出見于東方,黃昏見于西方。水星又稱辰星或昏星,在五個行星中離太陽最近。五星運行的速度和路線各不相同,但有時會遇到一起,也就是在黃道某點與地球連成的一條線所在的面上出現,這時,古人就以為是開天辟地的時候,如《漢書?高帝紀》:“元年冬十月,五星聚于東井,沛公至霸上。”意為劉邦攻打秦都而秦亡。古人還認為某一星運行到某一位置也是吉兇的征兆等。2、二十八宿、三垣與四象:古人認為恒星間的相互位置固定不變,所以拿它為標志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他們先后定出黃道和赤道(亦稱天赤道,即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與黃道有一個23度26分的夾角)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區(qū)作為觀測的標志,也就是所謂的二十八宿(也稱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宿者,舍也,止也。二十八宿的名稱,自西向東排列為: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ji)北方玄武七宿:斗(ddu)>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I6u)>胃、昴(mao)>畢、制zT)、參(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n)二十八宿不僅是五星的坐標,有時還是古人測定歲時季節(jié)的觀測對象,像“熒惑守心”、“太白食昴”等。黃道與天赤道關系圖二十八宿圖古人認識星空是逐步的,二十八宿只是黃赤道附近周天的星象,不足以包括廣大的星空,于是古人又創(chuàng)“三垣”來補充。三垣是指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的天區(qū)在北極周圍,我國黃河流域常見不沒的部分。在二十八宿和紫微垣之間的區(qū)域又分出二垣,星宿、張宿、翼宿和軫宿以北的天區(qū)是太微垣;房宿、心宿、三垣位置圖天有坦尾宿、箕宿和斗宿等以北的天區(qū)為天市垣。三垣位置圖天有坦尾宿、箕宿和斗宿等以北的天區(qū)為天市垣。古人有“四象”的概念,是指前朱雀后玄武,右青龍左白虎。四象大概起源于中華大地上的祖先圖騰,至于二十八宿跟四象相配,一般認為是春秋以后的產物。四象圖3、十二辰與十二次:我國古人把天球赤道從東向西等分為十二部分,并以十二支名稱來命名,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是古人根據對北斗斗柄回轉和所指之處的觀察,子為正北、卯為正東、午為正南、酉為正西,所以稱正北到正南經過天頂線叫子午線,正東到正西經過天頂的一線為卯酉圈。十二辰紀年法又叫太歲紀年法,因為實際地球運行是自西向東的,十二辰的順序與歲星運行的軌道相反,所以古人假設了一個自東向西運行的歲星,叫太歲。古人還為十二辰造了一些別名,《爾雅■釋天》:“大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zhí)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xié)洽,在申曰瀉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奮若。”漢代以后,又用十二辰記錄一天的十二個時辰。據《爾雅》記載,攝提格等十二辰叫歲陰,另有紀年的十干叫歲陽,名稱分別是:閼逢(甲)、旃蒙(乙)、柔兆(丙)、強圉(丁)、著雍(戊)、屠維(己)、上章(庚)、重光(辛)、玄默(壬)、昭陽(癸)。甲子紀年起于東漢,較早的紀年法是用歲陽歲陰相配來紀年。如《史記?歷書》:焉逢攝提格太初元年(甲寅年)、端蒙單^二年(乙卯年)等。十二次是我國古代另一套天空區(qū)劃系統(tǒng)。古人為了觀測日月五星的運動和位置,把黃赤道帶自西向東等分為十二部分,稱為十二次,名稱依次為: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這實際是歲星實際運行的軌道。十二次的功用,除了說明歲星每年運動的位置以外,古人用以紀歲。更為重要的是用來指示一年四季太陽的位置,以說明節(jié)氣的變換,如說太陽在星紀中交冬至,在玄枵中交大寒等。十二次〔宮)十二辰二十八宿星紀丑斗、牛玄相子女、虛、危茨室、壁降婁戌奎、委大梁西1胃、界、畢實沈申1容參鶉首未井、鬼鶉火午柳、星、張鶉尾巳翼、軫壽星辰角、亢大火卯氐、房、心析木寅用、箕十二次、十二辰、二十八宿對照表十二次十二辰和十二次的運行圖4、 中星、日躔、贏縮:古人晝測日影,夜考中星,以定四時。所謂中星,就是黃昏時出現于天空正中的星宿,如果是星宿在天中,則是春分;如果是心宿在天中,則是夏至;如果是虛宿在天中,則是秋分;如果是昴宿在天中,則是冬至等。日躔就是太陽經過的星座,《說文解字》:躔,踐也。也就是經過的意思。古人根據觀測初昏中星,來推知日躔所在的星宿,進而推知時令節(jié)氣。贏縮,《史記?天官書》:“歲星盈縮。其趨舍而前曰贏,退舍曰縮。”在天文學上的,贏縮指太陽在黃道上運行的速度,也寫作盈縮。由于地球繞太陽的軌道是橢圓的,靠近太陽的時段運行的快,遠離太陽的時段運行的慢。以地球為參照物,太陽的運行也就有快有慢,快的時候叫贏,慢的時候叫縮,從春分到秋分,太陽(實際是地球)要走186天,從秋分到春分,則只需走179天。地球運行時間的長短影響到節(jié)氣的劃分,所以節(jié)氣的實際時間并不在推算的那一天,如春分是提前三天,秋分是推后三天達到晝夜平分。5、 分野:我國春秋時期,占星術盛行,占星家們用天空的星象變化來占人間各地的吉兇禍福,為此,將地上的州、國與星空的區(qū)域互相配合對應,稱為分野。二十八宿與州、國的分野情況:角、亢、氐:陳、兗州。韓、鄭。對應大概是現在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今山西省東部和河南省西北部、河南新鄭一帶、山東兗州。氐、房、心、尾:豫州。原先是宋的分野,大概是今河南東部及山東、江蘇、安徽之間。尾、箕:幽州。燕國的分野,大概是今河北省北部和遼寧省西端。斗、牛、女:江、湖、柳州。這三個包括的地方很廣。斗分野在吳,牽牛、婺女,則在越,包括了今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東部及北部,而后來擴展到交趾、南海、九真、日南等,女、虛、危:青州。主要是齊的分野。包括現今山東省及遼寧省遼河以東,及河南省東南一部分。危、室、壁:并州。主要是衛(wèi)的分野,今河北保定、正定和山西大同、太原一帶??洌盒熘?。主要是魯的分野,則今山東省南部和江蘇西北部。胃、昴、畢。冀州。主要包括趙、魏的分野,今山西北部和西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帶、陜西省東部一帶。畢、案、參。益州(這個應為并州)。主要是魏晉的分野。今山西省大部與河北省西南地區(qū)。井、鬼。雍州。主要是秦的分野,今陜西省和甘肅省一帶,還包括了四川的大部分。柳、七星、張:三河。主要是周的分野,但未詳何為稱三河。按以河南、河內、河東三郡為三河,而周滅后,多數在魏地,大概是指河南東部及南部一帶。翼、軫:荊州。主要是楚的分野,主要是湖南大部分,旁及湖北、安徽、廣東、江西、貴州等。

二十八宿分野圖人們把二十八宿與陰陽五行結合起來,賦予了各種文化意義,依此來測定吉兇、命數。文學作品也用二十八宿來附會書中的主人公,借以隱喻一些人物的命運,使之具有濃厚的中國文化意味。二、歷法知識1、關于歷法:是根據天象來連續(xù)紀錄時間,以滿足人們對時間的需要的方式。法是確定歷的方法,也就是確定計時的標準,協(xié)調時間與天象的關系,確定符合人們生產和生活的時間標準,以使人們能有條不紊地生活。世界的歷法可分為陽歷、陰歷和陰陽合歷三種。以太陽運動為主要依據的歷法叫陽歷,以月亮運動為主要依據的歷法叫陰歷,兼顧兩種運動的歷法叫陰陽合歷。我國的古代歷法基本是陰陽合歷,只有部分少數民族用過純陰歷和純陽歷。我國最早的歷法是夏歷(公元前17世紀以前),也稱農歷,大概是因為農業(yè)在人們生活中低位很重要,此歷法跟農時結合得很密切的緣故;又稱舊歷,是相對于辛亥革命后采用的國際公歷而言的;又稱陰歷,則不準確,因為夏歷是兼顧陰陽歷的,應該是陰陽合歷。除夏歷外,還有殷歷和周歷,也都是陰陽合歷的。三個歷法不同在于歲首所建的月份不同,夏歷以十二地支所在的寅月(正月)為歲首,殷歷以丑月(十二月),周歷以子月(十一月)為歲首。2、日、月、年、歲:古人對“日”的概念產生自太陽的東升西落,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逐漸就用“日”來作為一天的計算單位。太陽從日出再到下一個日出,其實也就是地球自轉一周所經歷的時間。商代以前,人們就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來作為紀日的名稱,得六十“甲子”。見下表:01甲子11甲戌21甲申31甲午41甲辰51甲寅02乙丑12乙亥22乙酉32乙未42乙巳52乙卯03丙寅13丙子23丙戌33丙申43丙午53丙辰04丁卯14丁丑24丁亥34丁酉44T未54T巳05戊辰15戊寅25戊子35戊戌45戊申55戊午06己巳16己卯26己丑36己亥46己酉56己未07庚午17庚辰27庚寅37庚子47庚戌57庚申08辛未18辛巳28辛卯38辛丑48辛亥58辛酉09壬申19壬午29壬辰39壬寅49壬子59壬戌10癸酉20癸未30癸巳40癸卯50癸丑60癸亥一日分為十二時,一百刻。古人以十二辰計時,所以又叫時辰,一個時辰相當于現在的兩個小時,所以一個時辰的一半就是一個小時。時辰從夜半算起,從夜里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依次類推。古人計時用銅壺滴漏法,受水壺里有立箭,箭上

劃分一百刻,一刻又分為十分,所以古人的刻比我我們現在的刻(一晝夜九十六刻)要短。晝夜長短,隨季節(jié)而不同,所以每個季節(jié)晝夜的刻數也不同。斕或商尺分水ft7商尺分水ft7永de?'夜天粉處蒞)脫明,de?'、為保持①曲的水(i恒定,使演入受水盤的流速保悖?定,以正到計時的精蜘度跖、采用〔蒞方式保持(當然不是毒越多越好)’:.①■> -③的流速就能保擰"的水位其本怔定,多余的水可以從SJF中流出到④成,水流變化1UC時流她變化X%,一晝夜!相茶舉才}虬:.、JffiK66.5cm,刻度K度57.6cm□日落西天以后,天空繁星點點,月亮皎潔,顯得格外突出。古人通過對月亮圓缺的觀察,發(fā)現由半圓月至滿月,由圓月至半圓月,時間分別是7天,由半圓月至月消失,由月消失至半圓月,也分別是7天。天文上,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古人叫日月相會,叫做唇,也叫做合朔。從合朔到下一個合朔,時間是29天12小時44分3秒,叫做一個月。為了計算方便,古人把月份分為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小月穿插計算,但跟歲實的時間還差一點,所以有時接連兩個月都是大月。古人有所謂的月建,就是把一年的十二個月跟天上的十二辰聯系起來,依夏歷,北斗星柄指寅,叫做正月,斗柄指卯叫二月,依次類推。商歷是斗柄指丑為正月,周歷是斗柄指子為正月。每月的第一天稱為朔,古人認為這一天特別重要,因為如果朔日定錯了,時序就會混亂。古代的史官記事的時候,只要是發(fā)生在朔日的事件,都要著重記下。古代是用干支紀日的,所以要想查到具體日子的干支,也須確定朔日的干支。每月的第三天叫月出,《說文解字》:月出,月未盛之明也。即月亮出來了,但是還不太明亮的意思。每月的十五日(或十六日,偶或十七日)叫望,這時地球運行到太陽和月亮中間。《釋名釋天》:望,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月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相望。古人又把十六日叫既望。每月的初七或初八,二十二或二十三,太陽和月亮成90度夾角,地球上的人們只能看到月亮的一半,古人稱為弦。《釋名?釋天》: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似張弓施弦也。初七或初八叫上弦,二十二或二十三叫下弦。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大概是一個月到頭了,就像一天太陽下山,日光晦暗,就要結束了的意思。商周時代,一個月分為四個部分,朔日到上弦叫初吉,初吉到望日為既生魄,望日到下弦叫既望,下弦到晦日叫既死魄。有些古文中又稱初二或初三為哉死魄,二十五日為旁死魄。一個月又分為三部分,叫做旬,一旬十天,是因為天干有是個從甲到癸是一個周期,一旬又叫“泱日”。十二日為“泱辰”,則是十二辰的周期了。太陽、地球、月亮運行圖古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發(fā)現,十二個月亮圓缺的周期大致跟一個寒來暑往的周期接近,也就是禾谷成熟的周期,古人稱一年,平年有354日。又由于月亮實際運行天數跟計算的偏差,古人每三年就會加一個月,叫“置閏”,閏月一般是29日,所以閏年是383天。三年置閏后,還余下歲差4.75日,所以第五年又要置閏,五年兩閏則又多出1.75日,所以后人又規(guī)定十九年七閏,大約每三十二個月有一個閏月。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周期,確切時間是365.24199天,古人叫“歲實”,也稱“替”(《書經?堯典》:春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其實就是天文學上的太陽年,也叫回歸年,也就是實際上的陽歷年,古人稱歲。歲的概念來源于歲星,也就是木星,從上面的天文部分已經說明。中國的歷法是陰陽合歷的,閏月是來解決陰陽歷矛盾的。商周時代,閏月都在歲末,秦代以十月為歲首,所以閏月也稱后九月。漢代開始沿用秦歷,漢武帝初年改歷,規(guī)定閏月設置在無中氣的的月份,以調節(jié)陰陽歷矛盾到極點的情況。3、四時、節(jié)、候:一年分為四時,即正月、二月、三月為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七月、八月、九月為秋,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為冬,近代又稱為四季。一年又分為二十四個節(jié)氣,每月有兩個節(jié)氣,在前的叫節(jié)氣,在后的叫中氣。二十四個節(jié)氣不是一開始就定好的,而是逐漸形成的。剛開始大約只規(guī)定了四個,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簡稱“分至”。在《書經?堯典》里叫做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大概是每個季節(jié)的中間。后來增加到八個節(jié)氣,即《左傳?僖公五年》里記載的“分至啟閉”。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啟指立春、立夏,閉指立秋、立冬。最后規(guī)定為二十四節(jié)氣,在《淮南子》(西漢)中,二十四節(jié)氣已經具備。二十四個節(jié)氣是一個太陽年的二十四等分,也就是每個節(jié)氣15.2日有奇,因此一般陽歷上半年每月六日、二十一日是節(jié)氣,下半年是每月八日和二十三日。春季Spring立春Springbegins2月3-5日雨水Therains2月18-20日驚蟄Insectsawaken3月5-7日春分VernalEquinox3月20-22日清明Clearandbright4月4—6日谷雨Grainrain4月19-21日夏季Summer立夏Summerbegins5月5—7日小滿Grainbuds5月20-27日芒種Graininear6月5-7日夏至Summersolstice6月21-22日小暑Slightheat7月6—8日大暑Greatheat7月22-24日秋季Autumn冬季Winter立秋Autumnbegins8月7—9日處暑Stoppingtheheat8月22-24日白露Whitedews9月7-9日秋分Autumnequinox9月22-24日寒露Colddews10月8-9日霜降Hoar-frostfalls10月23-24日立冬Winterbegins11月7-8日小雪Lightsnow11月22-23日大雪Heavysnow12月6-8日冬至Winter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