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音樂史-重點總結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23/03/wKhkGWWC7vyAFq2rAAMgNxmJlj0084.jpg)
![中國古代音樂史-重點總結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23/03/wKhkGWWC7vyAFq2rAAMgNxmJlj00842.jpg)
![中國古代音樂史-重點總結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23/03/wKhkGWWC7vyAFq2rAAMgNxmJlj00843.jpg)
![中國古代音樂史-重點總結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23/03/wKhkGWWC7vyAFq2rAAMgNxmJlj00844.jpg)
![中國古代音樂史-重點總結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23/03/wKhkGWWC7vyAFq2rAAMgNxmJlj0084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解詞歌舞戲:歌舞戲是南北朝后期興起的一種有故事情節(jié)、角色化妝、歌舞兼具,并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戲曲雛形。它的形成與漢代的百戲有直接淵源。其代表劇目有《大面》、《缽頭》、《踏搖娘》樂府:樂府是漢代興盛起來的,以搜集和改編民間音樂為主的音樂機構,它的設置可上溯到秦代。樂府的興旺發(fā)達是在西漢武帝時期,此時較多的擔負了搜集民間歌謠的職司,規(guī)模達到了1000多人。至漢哀帝對樂府機構進行了裁剪,致使樂府由盛轉衰。(“樂府”的含義,后來擴大為三種:1.作為音樂機構的樂府;2.是樂府機構采用過的詩歌,以及后人擬作的,類似的民間詩歌或文人詩作,亦稱“樂府”;3.大凡入樂或不入樂的,曾和音樂有關的各種體裁的音樂、文學作品也有“樂府”之稱)文字譜:是現今所見古琴記譜法的最早譜式,是用文字記述古琴彈奏指發(fā)、弦序和音位的一種記譜法。存留的曲譜為《碣石調幽蘭》。減字譜:減字譜由文字譜簡化而來,是古琴記譜法一個極為重要的革新,這一變革是由唐代曹柔完成的。它用減字筆劃拼成某種符號作為左、右兩手在古琴音位上的彈奏手法的標記,是一種只記彈奏音位與方法而不記音名的記譜法。減字譜是我國琴譜系統(tǒng)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一種古老記譜法。變文:(“變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傳的一種說唱形式,其名稱來源于佛教語匯。)變文是一種散文和韻文更替出現的表演方式,表演者先用散文來敘述一遍故事內容,之后用韻文的形式演唱一遍。京房:漢代律學家京房,提出了六十律的理論,還最先指出了用管定律與用弦定律性質的不同,即注意到了以管定律需要管口校正的問題。他還做出了十三律的“律準”,做音樂研究用。清商樂:清商樂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漢魏相和諸曲與南方的民間音樂相結合而成的俗樂之總稱。它的形式大致與相和諸曲相同,所使用的宮調系統(tǒng)亦與相和歌相同,被稱為“清商三調”。聲無哀樂論:由嵇康提出的音樂美學思想,即音樂是客觀存在的音響,哀樂是人們的精神被觸動后產生的感情,兩者并無因果關系。八闕:是記載于《呂氏春秋·古樂篇》,是反映葛天氏時期原始農牧生活的組歌,一共包括八首曲子,表演者手執(zhí)牛尾巴,邊跳邊唱。李延年:漢代音樂家,中山人,出身倡門,他的音樂才能很受漢武帝的賞識,曾做過協(xié)律都尉,主要成就是能創(chuàng)作歌曲并演唱。他根據西域音樂創(chuàng)作出“新聲二十八解”是汲取西域音樂的精華進行創(chuàng)作的最早記錄。碣石調《幽蘭》:傳自南朝梁代丘明,現存譜式原件是武則天時期唐人手寫卷子譜,這是我國最古老的琴譜,屬于以文字記錄彈奏手法的文字譜式。該譜所以稱碣石調,是指它的曲調形式??勺匪葜翝h代相和歌瑟調曲中的《隴西行》(《步出夏門行》)。該譜所稱“幽蘭”是指樂曲所表現的內容。宮廷燕樂:燕樂,即宴飲之樂,是專指天子及諸侯宴飲賓客時所用的音樂。樂旋:歌舞大曲:歌舞大曲是一種綜合器樂、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結構的大型樂舞,在隋唐宮廷燕樂中據有重要地位,也代表著隋唐音樂文化的高度水平。百戲:“百戲”是漢代多種民間藝術的匯合。它包括角觝、雜戲、魔術、歌舞等形式。何承天新律:南朝律學家何承天創(chuàng)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意在消除由三分損益算出的十二律“黃鐘不能還原”、不能旋宮轉調的缺憾。論述:簡述西周到戰(zhàn)國時期的音樂成就一、西周時期形成了我國古代的專業(yè)音樂文化,有許多受到嚴格訓練的專業(yè)樂師,進行傳授、表演等音樂活動。二、歌唱,這個新樂的典型特征,在社會各階層廣泛流行?!安娠L”制度就是采集民間歌謠以查民情,其產物為《詩經》和《楚辭》。這個時期也出現了許多民間歌手。三、器樂在這個時期獲得較大發(fā)展。1.樂器已有約70種,有系統(tǒng)化的樂器分類法,稱作“八音”。2.器樂合奏相當發(fā)展。最重要的形式有以編鐘、鼓為主體的“鐘鼓之樂”。3.這個時期的一些樂器發(fā)展為獨奏樂器,并出現如“高山”“流水”“陽春白雪”等琴曲。四、這個時期已形成古代樂理觀念。出現了十二律以及計算樂律的三分損益法。五、西周時期形成了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制度,規(guī)定十分嚴格。六、春秋末至戰(zhàn)國時期,音樂哲學、音樂美學相當發(fā)展,有很高的理論水平。漢代俗樂的內容漢代,由于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文化得到了發(fā)展。世俗音樂的潮流不斷發(fā)展壯大。各種音樂形式在不斷出現、發(fā)展和完善之中,“相和歌”、“鼓吹樂”和“百戲”是漢代俗樂的主要內容,它們對當時的音樂藝術的全面發(fā)展起著推動的作用?!跋嗪透琛笔菨h代北方興起的一種歌曲形式。它的形成是一個由簡到繁的發(fā)展過程:徒歌-但歌-相和歌。相和歌的高級形式是大型的歌舞套曲—相和大曲,其基本結構形式為三段式歌舞曲:艷-曲-趨。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相和歌發(fā)展為清商樂。相和三調是相和歌在發(fā)展過程中所使用過的三種宮調,后又稱清商三調?!肮拇禈贰笔且环N以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為主,并兼有歌唱的藝術形式。它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音樂傳入中原后和漢族傳統(tǒng)音樂相融合逐漸形成的。鼓吹樂以其雄壯、粗獷的氣勢被用于各種不同的場合。由于樂器的配置和用樂場合不同,鼓吹樂可分鼓吹和橫吹兩種。橫吹是以鼓和角為主奏樂器,在儀仗、道路上行進時于馬上所奏之樂。鼓吹是以排簫和笳為主要樂器,常在殿庭、官署、宴飲中用。鼓吹樂表現出雄壯、威武、粗獷、沉厚的氣勢?!鞍賾颉笔菨h代多種民間藝術的匯合。它包括角觝、雜戲、魔術、歌舞等形式。在古文獻和漢墓百戲畫像石中,有很多百戲節(jié)目的記載和石刻,如“魚龍曼延”、“總會仙倡”、“東海黃公”、“都盧尋橦”、“沖狹燕濯”、“跳丸劍”等,這些節(jié)目的表演規(guī)模龐大、妙趣橫生,常有歌手、鼓、鐘、磬、簫、瑟、筑等為之伴奏。曾侯乙墓出土樂器的特點及其在音樂史上的影響湖北隨縣出土的戰(zhàn)國時期的曾侯乙墓編鐘,是目前同類出土樂器中已知數量較多,規(guī)模最大,音域最寬,音律較準,保存較好的樂器。是我國十二樂音體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階關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調樂器。它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我國歷史上的編鐘音樂文化所達到的驚人成就。它的出土對我國古代音樂史有著重大的意義。1.整套編鐘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為鈕鐘,中下兩層為甬鐘。這套編鐘是目前所見古代編制最為龐大的一套編鐘,為后人了解曾國宮廷音樂的規(guī)模、音樂活動情況進一步提供了實物資料。它標志著春秋戰(zhàn)國時期音樂文化所達到的高度水平。2.編鐘的總音域達到五個八度,十二律齊備。并且有銘文。這些反映出春秋戰(zhàn)國之際各地音樂文化交流的實際情況,并為研究戰(zhàn)國時期的古代樂律提供了實證資料,這也說明我國音樂文化中的旋宮轉調問題是確鑿有據的理論。3.多數甬鐘可發(fā)兩音。4.編鐘的上層鈕鐘的律制與三分損益律近似,說明三分損益律較早運用于實踐中。各組編鐘八度音程的音分值皆不同,中層的律制近似純律,說明這套編鐘是復合律制。由此可以看出,從編鐘的制作、樂律學理論等方面,研究者都能從曾侯乙墓編鐘得到直接的解答和啟發(fā)。我國音樂約有8000年可考的歷史,依據是什么?(我國音樂文化可考的歷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依據是河南舞陽縣賈湖骨笛,共計18支,距今有8000年的歷史。)1.根據實物。如賈湖骨笛、輝縣陶塤等。賈湖骨笛距今約8000年。早期的骨笛距今約8700-10000年,中期約8700-8200年。在發(fā)現的骨笛中,有八孔笛、七孔笛、六孔笛、五孔笛,其中以七孔笛居多,其音階結構至少為六聲音階,也有可能為七聲音階。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只七音孔骨笛,用簡單的指法可以吹奏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這樣的曲調。此外,還存在多宮演奏的可能性,可以吹奏比較復雜的旋律。專家對同時出土的其他骨笛也進行了鑒定。結果表明,賈湖骨笛已經具備七聲音階結構。另外,還有略晚于賈湖骨笛的河姆渡遺址的骨哨,也是證明我國音樂有8000年可考歷史的依據。2.根據文獻。如,相傳為黃帝時期作的《彈歌》,葛天氏時的“八闋”等古歌,以及原始社會時期的樂舞,如黃帝的《云門》,堯的《咸池》,舜的《韶》,都證明了音樂的存在。我國音階可以肯定在多少年前已經形成,有何依據?我國音階可以肯定最晚形成于晚商時期,距今約3000年?,F今已出土的塤,在晚商時期已發(fā)展至五音孔,可吹奏五聲音階、七聲音階,可以發(fā)出八個連續(xù)半音。塤的大量出土,為研究我國古代音階的形成與發(fā)展提供了最有力的實證。從西周到戰(zhàn)國末800多年間,音樂文化發(fā)展的水平與成就:一、西周時期形成了我國古代的專業(yè)音樂文化,有許多受到嚴格訓練的專業(yè)樂師,進行傳授、表演等音樂活動。二、歌唱,這個新樂的典型特征,在社會各階層廣泛流行?!安娠L”制度就是采集民間歌謠以查民情,其產物為《詩經》和《楚辭》。這個時期也出現了許多民間歌手。三、器樂在這個時期獲得較大發(fā)展。1.樂器已有約70種,有系統(tǒng)化的樂器分類法,稱作“八音”。2.器樂合奏相當發(fā)展。最重要的形式有以編鐘、鼓為主體的“鐘鼓之樂”。3.這個時期的一些樂器發(fā)展為獨奏樂器,并出現如“高山”“流水”“陽春白雪”等琴曲。四、這個時期已形成古代樂理觀念。出現了十二律以及計算樂律的三分損益法。五、西周時期形成了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制度,規(guī)定十分嚴格。六、春秋末至戰(zhàn)國時期,音樂哲學、音樂美學相當發(fā)展,有很高的理論水平。周代有哪幾種主要的樂舞?什么是六舞?西周樂舞是禮樂中極為重要的藝術形式,大致可分為五類:一、六代樂舞—簡稱“六舞”,大多是先代傳下來的古樂舞。是西周統(tǒng)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動的六部樂舞,被后世儒家奉為雅樂的最高典范。包括: 黃帝--《云門》(或稱《云門大卷》) 堯--《大咸》(或稱《咸池》) 舜--《簫韶》(或稱《九韶》、《大磬》、《九辯》、《九歌》等) 夏代--《大夏》(歌頌大禹治水的功績) 商代--《大濩》(歌頌商湯伐桀的功績) 西周--《大武》(歌頌武王伐紂的功績)二、小舞。規(guī)模較小的樂舞。包括: 帗舞—彩綢舞 羽舞—羽毛舞 皇舞—五彩羽毛舞 旄舞—牛尾舞 干舞—盾牌舞 人舞—長袖舞三、散樂、夷樂—民間樂舞四、四夷之樂—周邊部族的樂舞、歌曲。五、宗教性樂舞—天旱時求雨的《雩舞》與秋季驅除瘟疫所用的《儺舞》《詩經》、《楚辭》產生于什么時代?它們與音樂有何關系?《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是春秋末年產生的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現存305篇,簡稱“詩三百”,收集了從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的各類音樂作品。有可誦、可奏、可舞的音樂性質。風包括15國的民歌,雅大多是貴族文人的作品,分大雅和小雅,頌是祭祀用的樂舞。《楚辭》是一部總集,收集的戰(zhàn)國時以偉大詩人屈原為主的辭賦。屈原的《九歌》《離騷》等作品被收入其中。它們大部分是可以歌唱的?!毒鸥琛肥莻ゴ笤娙饲牟恍嘀鳎浅耖g在祭祀時所唱的一套歌曲,充滿著浪漫主義氣息和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什么叫“八音”?每類舉出兩種樂器?!鞍艘簟笔侵肝覈艽凑諛菲髦谱鞑牧系牟煌M行樂器分類的方法。這是我國音樂史上最早的樂器分類法?!鞍艘簟本褪前窗l(fā)聲體物質的不同而分成的八類,它們是金、石、土、革、絲、木、匏、竹。金類:鐘、鐃、鏞石類:磬、鳴球土類:塤、缶革類:鼓、建鼓絲類:琴、瑟木類:柷、敔匏類:笙、竽竹類:簫(排簫)、篪什么是“十二律”?“十二律”是周代逐漸形成的完整的十二個半音結構,包括:黃鐘、大呂、太簇、姑冼、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單數的六個律名又稱“六律”,為陽律;雙數的又稱“六呂”,為陰律。十二個半音也可稱為“律呂”。什么是“旋宮”?西周以來的轉調理論?!拔迓?、六律、十二管,旋相為宮也?!笔裁词恰叭謸p益法”?出現于春秋時期、以弦長為計算基礎來計算樂律的理論,是最早的樂律計算方法。記載在《管子》一書中的《地員篇補注》中。缺陷是:1.半音不均等;2.黃鐘不能還原;3.旋宮轉調受影響。儒家的音樂哲學、音樂美學最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它的主要內容有哪幾個方面?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音樂美學專著是《樂記》,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較完整體系的音樂美學著作。《樂記》一書討論了音樂各個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1.關于音樂的本質的論述具有樸素唯物主義觀點,肯定音樂是表達感情的藝術。2.關于音樂與政治的關系,強調音樂與政治、音樂與社會的密切關系。3.關于音樂的社會功能,主張音樂與治理朝政、端正社會風氣、禮制、倫理教育等相配合,為統(tǒng)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務。4.關于對音樂的美感認識有較深層次的論述,強調音樂給人們的愉悅感受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稑酚洝纷鳛橄惹厝寮乙魳访缹W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豐富的美學思想對兩千多年來古代音樂的發(fā)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并在世界音樂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樂記》對音樂本質的論說屬于我國最早的“他律論”,從音樂美學角度來看則屬于情感美學。)對墨子“非樂”思想如何評價?墨子主張“非樂”,即反對音樂。墨子的觀點是從小勞動者和生產者的利益出發(fā),反對統(tǒng)治階層的奢侈生活,認為使用音樂會家中人民的痛苦和災難,浪費物力和人力,可能是國家瀕臨衰亡。這樣的觀點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他忽視音樂對社會和人類所具有的不同功能的觀點,卻有點偏頗。兩漢時期,哪幾類樂器的發(fā)展反映出值得注意的內容?適應鼓吹、相合歌等俗樂形式發(fā)展的需要,兩漢以來吹管樂器,以及古琴等弦樂器的發(fā)展頗引人注目。其中吹管樂器以排簫、笛、羌笛、笳、角等更為突出。1.吹管樂器:排簫:漢代已有的排簫,兩漢時更為廣泛的出現在鼓吹、騎吹的樂隊中。笛、羌笛:漢代的笛和羌笛已有橫吹、豎吹兩種。笳:以蘆葉制成哨,做成類似管子一類的樂器。又稱胡笳。角:最初源于動物的角,后來改用其他材料,見于鼓吹樂隊。2.琴的形制在兩漢時逐步趨于成熟,已有七弦。琴的成熟與發(fā)展,還表現為司馬相如、劉向、桓譚等一批知名琴家的出現,這些琴家有關于琴的專著。從琴曲來看,有兩個特點:其一,具有情節(jié)性;其二,在演奏形式上,出現了“琴歌”。東漢末年到東晉,古琴音樂的發(fā)展又出現了如下重要現象:1.東漢末年出現了解說琴曲標題的古琴藝術重要專著《琴操》2.出現了一批文人琴家。嵇康的《琴賦》有關于古琴琴徽的最早記載。3.出現了《廣陵散》、《猗蘭操》《酒狂》等一批著名琴曲。簡述兩漢、魏、晉時期琵琶類樂器的發(fā)展?我國歷史上的琵琶,從形制上看,大別為兩類:一類共鳴琴箱呈圓形,直頸;一類共鳴琴箱與頸連接呈梨形。秦漢是本土流傳的琵琶主要為前一種,隋唐時被稱為秦琵琶、漢琵琶、秦漢子。后因“竹林七賢”的阮咸善彈此器,遂被稱為阮咸,即后世的阮。魏晉時期,琵琶類樂器出現了與秦漢子形制迥異的曲項琵琶、五弦琵琶。隋唐燕樂的發(fā)展燕樂,即宴飲之樂。是專指天子及諸侯宴飲賓客時所用的音樂。隋唐時期的燕樂以其宏大的體制和取得的高度的成就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上放射出異彩。標志著我國古代音樂的發(fā)展已達到空前的高度和水平。燕樂中多部伎,坐、立部伎的發(fā)展是建立在多民族音樂并存的基礎之上的。多部伎的建立可追溯到隋初,當時多部伎是以法令的形式頒布的多部伎的燕樂體制。最初只有國伎、清商伎等“七部伎”,后發(fā)展為九部伎。唐代多部伎有“九部伎”,是在隋代“九部伎”的基礎上,廢除“文康伎”和“天竺伎”,將“燕樂”列為諸部之首,另加入“扶南伎”。后來又加入“高昌伎”,形成了“十部伎”。隋唐多部伎內容豐富,是各族人民所共同創(chuàng)造的新的風格和民族形式的音樂,為隋唐燕樂的高度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坐、立二部伎是晚于多部伎形成的唐代宮廷燕樂。兩者共有14部樂舞,是以其各自的表演特色、規(guī)模和人數作為區(qū)分的標志。其中大多數樂舞具有西域音樂與中原音樂相融合的新風格,龜茲樂、西涼樂在其中占有較多的比重。坐部伎一般在堂上表演。其六部樂舞以抒情、幽雅見長,音樂細膩、并注重個人技巧。立部伎通常在堂下表演,其八部樂舞以氣勢磅礴見長,場面宏偉,并伴以擂鼓。坐、立二部伎在“安史之亂”以后逐漸趨向衰落。隋唐宮廷燕樂集中反映了這一時期音樂文化的最高成就。它來源于漢族傳統(tǒng)音樂的不斷積累和漢魏以來外族音樂的大規(guī)模輸入,因此,繼承性和兼容性是其突出特點。燕樂實質上是我國封建社會音樂文化的精華,是長期積淀的基礎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經濟社會條件催化下的必然產物。什么叫大曲?什么叫法曲?它們各自有什么特點?“大曲”又稱燕樂歌舞大曲,是綜合器樂、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結構的大型樂舞。它代表了隋唐音樂文化的高度水平。歌、舞、樂三位一體、結構龐大、節(jié)奏與速度復雜多變是大曲的重要特點。大曲的結構通常分三部分:散序(器樂演奏,以散板式的自由節(jié)拍為主)、中序(以歌唱為主,由器樂伴奏,多為抒情的慢板)、破(以舞蹈為主,氣氛熱烈)?!赌奚延鹨挛琛肥翘拼母栉璐笄?。是一部較具浪漫主義氣息的作品,由唐玄宗創(chuàng)作,又叫“法曲”?!胺ㄇ笔撬逄茖m廷燕樂中一種重要形式,用于佛教法會而得名。風格特點較為清淡,曲調和樂器的運用承襲了漢民族的清樂體系的精華,也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樂。變文在我國說唱音樂的發(fā)展過程中有何地位與作用?“變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傳的一種說唱形式,名稱來源于佛教語匯。變文是一種散文和韻文更替出現的表演方式,表演者先用散文來敘述一遍故事內容,之后用韻文的形式演唱一遍。所講內容大致分兩類:1.講說佛經故事、宣揚因果報應;2.講說民間故事、傳說和歷史故事的世俗性變文。唐代變文在我國民間說唱音樂的發(fā)展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唐代有哪些專門性的音樂著作?1.虞世南--《北堂書抄》—類書—“樂”是其中一部,保存了許多古代音樂史料。2.《成書要錄》—武則天時期著作郎元萬頃—通俗性的樂律理論專著,對于了解唐代樂律宮調有重要價值。3.《教坊記》—崔令欽—有關唐代教坊制度和軼聞的著作,記錄了有關教坊的許多具體材料。4.《羯鼓錄》—羯鼓名手南卓—有關羯鼓的專門性著作,是古代具有樂器專史性質的一部著作。5.《樂府實錄》—段安節(jié)—有關唐代音樂的見聞錄,為研究唐代音樂提供了重要依據。什么叫“旋宮轉調”?“八十四調”與“二十八調”和先秦宮調理論有什么不同?古代的“旋宮轉調”包括兩個概念:“旋宮”指調高的變換;“轉調”指調式的變換,合起來稱作“旋宮轉調”?!鞍耸恼{”由隋代萬寶常、鄭譯根據蘇衹婆“五旦七調”的理論發(fā)展而來的。“五旦七調”是龜茲樂調。“八十四調”理論是以“七聲”與“十二律”旋相為宮。用十二律構成十二均,每均可構成七種調式,所得八十四調,它的提出建立了我國古代宮調理論中較為完整的體系?!岸苏{”是唐代宮廷燕樂所用的宮調體系,又稱“燕樂二十八調”、“俗樂二十八調”?!岸苏{”應是四均七調,即四均為四種調高,七調為七種調式。隋唐時期有哪些記譜法?古譜譯解在今天有什么樣的意義和作用?隋唐時期的的記譜法,主要有古琴字譜和燕樂半字譜兩大系統(tǒng),均屬于音位記譜法的體系。由文字譜發(fā)展為減字譜,是古琴記譜法一個極為重要的革新,由唐代曹柔完成。用減字筆劃拼成某種符號作為左、右兩手在古琴因為上彈奏手法的標記,是一種只記彈奏音位與方法而不記音名的記譜法。它的出現是一個劃時代的飛躍,使得晚唐時期的琴人得以據此整理大批隋唐以前的琴譜使之傳于后世。這種記譜法沿用至今,是我國琴譜系統(tǒng)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一種古老記譜法。隋唐時期有哪些音樂機構?他們擔負著怎樣的職能?唐代音樂機構的規(guī)模是空前的。太常寺是唐代最高的行政機構。1.大樂署是對宮廷藝人進行訓練和考核的嚴格管理機構。2.鼓吹署管理鼓吹音樂。3.教坊專門為宮廷燕樂的表演培養(yǎng)音樂人才。4.梨園以教習、演奏法曲為主,“絲竹之戲”隋唐時期有哪些著名音樂家?萬寶常、鄭譯、永新、念奴、李龜年、賀懷智、段善本、尉遲青、李謨。《聲無哀樂論》與儒家音樂思想有哪些相對立的觀點?《聲無哀樂論》是由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嵇康所著1.嵇康認為音樂是客觀存在的,哀樂之情是主觀的存在,兩者并無因果關系,與儒家的觀點—表情說相對立。2.哀樂之情來自外界客觀事物的影響,音樂只是誘導其表現出來。嵇康肯定了音樂的娛樂作用和美感作用。大膽的否定了儒家所一貫提倡的音樂教化作用、道德作用。反對無視音樂的藝術性、把音樂簡單的與政治等同的觀點。《聲無哀樂論》是我國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音樂美學論著,其中涉及音樂本質、音樂的功能、音樂的審美感受等思想與儒家所提倡的音樂思想,構成了封建社會中音樂思想兩大潮流的源頭。嵇康大膽的反對了兩漢以來完全無視音樂的藝術性,把音樂簡單的等同于政治的觀點,這是有其進步意義的。而且他所看到的音樂形式美、音樂的實際內容與欣賞著理解之間的矛盾,也是前人所未提及的?!堵暉o哀樂論》反映出的主張音樂脫離封建政治功利的音樂思想與主張“禮樂刑政”并舉的官方音樂思想,構成了中國封建社會中音樂美學思想兩大潮流的源頭。可以肯定為夏代樂器的主要有石磬、陶塤、陶鈴等。青銅鑄造業(yè)的發(fā)展,為制造出銅鼓以及鐘、镈、鏞等金屬樂器提供了可能。古文獻中關于音樂起源的觀念:1.音樂作為精神力量的需要而產生—巫術說;2.為表達感情和娛樂而產生—情感說;3.模仿大自然音響與鳥類的鳴聲—模仿說;4.起源于勞動生產過程—勞動說;(達爾文:《近代論》—起源于鳥類鳴叫;愛德華*泰勒—原始民族巫術說;王國維:歌舞起源于古代巫術;盧梭/斯賓塞:起源于人類語言音調的變化《語言抑揚說》;斯通普夫:源于人類溝通與交流《信號說》)。《彈歌》:反映黃帝時期狩獵生活的。(斷竹,續(xù)竹,飛土,逐宀+六(肉))。、八闋:記載于《呂氏春秋·古樂篇》,是反映原始農牧生活的組歌,一共包括八首曲子,表演者手執(zhí)牛尾巴,邊跳邊唱。(是葛天氏時候的樂:三個人拿著牛尾巴,踏著腳唱八首歌。)蠟辭:記載于《禮記·郊特牲》的一首祭歌,反映農業(yè)生活。(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最早的情歌:候人歌。傳說是大禹的妻子涂山氏的侍女創(chuàng)作的。大型樂舞:黃帝的《云門》;堯的《咸池》;舜的《韶》;夏的《大夏》;商的《大濩》和西周的《大舞》。黃帝時代以云為圖騰,所以《云門》應是崇拜天神的樂舞?!断坛亍芬彩浅缣斓?。古樂舞中《韶》最著名。是宗教性樂舞。樂舞共有九次變化,歌也有九段,用“簫/排簫”伴奏。簫韶,也叫“九歌”或“九韶”。孔子聽《韶》評論“三月不知肉味”“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夏的《大夏》內容是贊頌禹治水功績的。(盡美矣未盡善也)。商的《大濩》是歌頌商湯武功的樂舞。古樂器主要有打擊和吹奏兩類。鼓:是原始時期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最古老的鼓為土鼓、鼉鼓與祭祀、陪葬用的銅鼓。磬:一種石制的擊樂器。屬石器時代產物。龍紋大石磬和虎紋大石磬的音高都接近小字一組的升C。商代前是特磬,商代后發(fā)展為編磬。編磬的三度音列為:大二度+小三度。鐘:在早期為陶鐘,屬新石器時代產物。演奏法有懸鳴、執(zhí)鳴和植鳴三種。商代已有青銅鑄成的鐘,其類型的有:鐘、鐃、镈、鏞等。編鐘:也是以三度關系為主。三個一組的最為典型?!叭删帯本庣t:婦好墓出土五件一組商代編鐃。打擊樂器還有缶、鈴、搖響器等。骨笛:1986年第一次在河南舞陽縣賈湖出土,至2001年共發(fā)現25支,保存最完整的是M282:20/21的一對骨笛,是中晚期的雌雄笛。時代距今8000-10000年。是豎(斜)吹樂器。骨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有三孔或兩孔,只能吹出簡單音調,距今約7000-6000年。塤:以陶土制成的吹奏樂器。制作材料有陶土、石、骨。河姆渡出土的是一吹孔的塤,至商代發(fā)展到五音孔,成組出現。河南輝縣琉璃閣出土的五音孔陶塤共有一大二小三個,其中兩個小塤可以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