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張艷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研究
以大理市非遺保護為例
著
新華出版社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shù)據(jù)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研究:以大理市非遺保護為例/張艷華
著.--北京:新華出版社,2022.9
ISBN978-7-5166-6434-6
Ⅰ.①我…Ⅱ.①張…Ⅲ.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律-研究-中
國Ⅳ.①D922.164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shù)據(jù)核字(2022)第160997號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研究——以大理市非遺保護為例
作者:張艷華
責任編輯:劉宏森封面設計:楊恩允
出版發(fā)行:新華出版社
地址:北京石景山區(qū)京原路8號郵編:100040
網址:http://
經銷:新華書店、新華出版社天貓旗艦店、京東旗艦店及各大網店
購書熱線國新聞書店購書熱線/p>
照排:左道文化
印刷:云南金倫云印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成品尺寸:140mm×210mm
印張:8字數(shù):175千字
版次:2022年9月第一版印次:2022年9月第一次印刷
書號:ISBN978-7-5166-6434-6定價:38.00元
版權專有,侵權必究。如有質量問題,請與出版社聯(lián)系調換/p>
序言
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華民族在這漫長的歷史
長河中,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不僅留下了博大精深
的物質文化遺產,也留下了精彩紛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
物質文化遺產是先輩智慧和經驗的結晶,它在老百姓日常的
生產、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產生、發(fā)展,經歷了時間的沉淀和
歲月的洗禮,一代又一代繼承下來才得以流傳到現(xiàn)在。非物
質文化遺產是重要的信息文化資源,體現(xiàn)著傳統(tǒng)社會普通民
眾的思想信仰、觀念意識、倫理道德、氣質情感,被譽為“民
族基因庫”“時光留聲機”“文化活化石”。近幾十年來,
隨著全球化、現(xiàn)代化、城鎮(zhèn)化的不斷加速,中國實現(xiàn)了從傳
統(tǒng)農業(yè)社會向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和信息社會的轉型,人們的生活
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巨變,
但同時,作為農耕文明的產物,非遺也逐漸失去了賴以生存
的土壤,因此,非遺保護逐漸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重視,從而
被提上了議事日程。1998年10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55
次執(zhí)行局會議通過了《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與非物質
遺產代表作”條例》,首次提出了“非物質遺產”這一概念,
并于2000年開始實施“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計劃,
分別于2001年、2003年、2005年公布了三批“代表作”,
共計90項,我國是連續(xù)三批成功申報的國家之一,在這90
1
個代表作中,中國擁有4項:昆區(qū)、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
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中國與蒙古聯(lián)合申報)。
2003年11月3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了《保
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并于2006年4月20日生效,我
國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對《公約》進行了審
議,并于2004年8月28日決定批準加入《公約》?!豆s》
宣布自其生效之后,“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計劃
自動終止,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根據(jù)《公約》的規(guī)定設立兩
個新的名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與“急需
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已公布的三批“人類口頭和
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將自動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
作名錄”。
2011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以來,我國非物質文
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啟了新篇章、邁上了新臺階。這部法采用
的是公法保護模式,主要規(guī)定了普查制度、代表性項目名錄
制度和代表性傳承人制度,在國家各級文化行政部門廣泛普
查的基礎上建立代表性項目名錄,通過認定保護單位實施保
護措施、評定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目前,大規(guī)模的
普查制度已經告一段落,但持續(xù)的普查工作一直在進行;迄
今為止,國家文化行政部門已經評定并公布了五批國家級代
表性項目和五批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各省、市、縣也陸續(xù)
評定并公布了多批各級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形成了
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逐級遞升的金字塔結構,以代表
性項目為核心、以各級政府文化行政部門為主導、由保護單
位承擔保護職責、代表性傳承人承擔傳承職責的傳承和保護
工作正在有序開展、縱深推進。經過十多年的傳承和保護,
2
代表性項目有了很大的改觀:相關實物被收藏、保存,相關
資料被收集、整理,相關場所被重建、擴建,傳統(tǒng)口頭文學
得到了記錄、編輯、出版,傳統(tǒng)表演藝術得到了表演、宣傳、
普及,傳統(tǒng)技藝得到了實施、教授、展示,傳統(tǒng)民俗得到了
延續(xù)、開展、推廣……很多瀕臨消失的表演藝術又重新出現(xiàn)
在我們眼前,很多逐漸遠離的傳統(tǒng)技藝又重新回到我們身邊,
很多日益冷清的民俗活動又重新變得熱鬧……所有這些努力
使得我們在享受現(xiàn)代社會帶來的極大便利的同時,也能夠感
受到傳統(tǒng)社會濃厚的人情味和煙火氣,在鋼筋水泥的現(xiàn)代都
市里看到田園風光、聞到鄉(xiāng)土氣息,在高壓的工作和緊張的
生活中體會悠然自得的慢生活。但是,從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
開始保護非遺到現(xiàn)在不過也就短短二三十年的時間,要用這
短暫的立法去保護流傳數(shù)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難免力不從心,
再加上法治發(fā)達國家多為新興國家,對非遺保護不夠重視,
非遺保護鮮少有先進立法可資借鑒,因此,可以說我國非遺
立法是“摸著石頭過河”,是在嘗試和摸索中實踐和前行的,
是在不斷的創(chuàng)新和修正中探索和積累著符合我國國情的“中
國經驗”。在肯定成績和堅定信心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
看到年輕的非遺制度所引發(fā)的思考和擔憂:代表性項目名錄
制度和代表性傳承人制度都屬于“精英化”制度,是在浩如
煙海的非遺項目和傳承人中擇優(yōu)選出極其有限的“代表”進
行保護和予以扶持,這與非遺的大眾化本質不盡吻合,這也
是這兩項制度備受詬病的主要原因;法律將非遺項目和傳承
人分為國家、省、市、縣四級,級別越高、保護和扶持的力
度越大,但這種“等級化”制度與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的“平
等化”也是不相符合的,非遺項目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
3
到生老病死各個方面,很難說哪個更重要、更值得保護?非
遺傳承人是一個群體,每個個體都各有所長,要從中選拔出
技藝超群且德藝雙馨的傳承人并非易事,更何況有的項目只
能集體傳承。除了制度設計以外,制度運行也呈現(xiàn)出一些問
題:代表性項目更像是一種榮譽和資本,一些地方政府在申
報時不遺余力、志在必得,對申報成功以后的保護工作就只
是按部就班,即“重申報、輕保護”,甚至是將代表性項目
作為對外宣傳的標語和招商引資的籌碼,對代表性項目如何
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卻顯得不夠積極主動,即“重開發(fā)、
輕傳承”;代表性傳承人實行自愿申報,但很多傳承人并不
知道這項新的制度,即便知道,對于撰寫申報書也并不在行,
更別提拍攝申報片,對保護單位的依賴性較大,其中就很難
杜絕拉關系講感情,而且一旦被評定為代表性傳承人,還面
臨著被其他傳承人排擠的風險,甚至引發(fā)鄰里矛盾和同行糾
紛。綜上,非遺法律制度是一項全新的制度,實施十多年來,
既取得了成效、積累了經驗,也出現(xiàn)了問題、存在著不足,
本文擬在闡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類型的基礎上,對非
遺基本制度進行分析和評價,并對代表性項目名錄制度、代
表性傳承人制度的實施現(xiàn)狀和不足進行歸納和總結。
筆者之所以選取大理市作為樣本開展調研和進行寫作,
是因為大理市是筆者的家鄉(xiāng),也是非遺項目的“富礦區(qū)”,
截止目前,擁有8項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其中大理州4項、
大理市4項)和2項國家級擴展項目(其中大理州1項,大
理市1項),擁有21項省級代表性項目(其中大理州4項,
大理市17項)和7項省級擴展項目(其中大理州1項、大理
市6項);大理市作為白族聚居區(qū),大理非遺以白族非遺為主,
4
有著濃厚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民族特色,白族是一個勤勞智
慧、多才多藝、熱情好客的民族,創(chuàng)造了開放包容、光輝燦
爛、獨具特色的白族文化;由于大理一直是旅游勝地,非遺
開發(fā)、利用和保護都比較早,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旅
游是一把“雙刃劍”,在為非遺保護提供強勁內生動力的同時,
也在不斷消解和改變著非遺的本質和內涵;在《非物質文化
遺產法》頒布之后,大理市的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也開展得
有聲有色,2018年5月大理市非遺保護管理所被文化和旅游
部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2011年
1月大理被文化部批準設立“國家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
實施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整體性保護措施;2021年1月1日起
開始施行重要的地方性法規(guī)《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
產保護條例》,大理非遺保護步入新階段;上述方面都是筆
者以大理為例來寫作本文的原因,當然,由于該地域范圍有
限,但非遺保護是一個很大的命題,很難完全在該范圍內找
到能夠“以小見大”的素材,因此本文寫作也并非完全局限
于大理范圍內。
除了現(xiàn)行的公法保護制度以外,筆者還對非遺的私法保
護制度進行了構想和論述,這是因為,對于任何一個事物,
公法和私法的調整都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物權法》
對所有權規(guī)定了三種類型: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和私人
所有權,但《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顯然回避了這個問題,沒
有規(guī)定非遺的權利歸屬,只是在第二條將“非物質文化遺產”
定義為“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傳統(tǒng)文化組成部分的各
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即肯定了非遺的傳承主體是“各族
人民”,但這并不等于宣告權利主體也是“各族人民”。在
5
此情況下,非遺相當于“無主財產”,成了任何主體均可自
由使用的公共資源,如同陽光普照大地使人人得以受惠。但
這看似和諧共享的使用模式卻引發(fā)了各種糾紛:電影電視產
業(yè)的繁榮態(tài)勢使得編劇、導演和制片人不斷挖掘中國民間文
學題材,其中有忠實于非遺原貌的,也有顛覆惡搞和張冠李
戴的,有國內的電影電視公司,也有外國公司或大型跨國公
司,有勉強收回成本的,也有賺得盤滿缽滿的。特別是在少
數(shù)民族地區(qū),這一現(xiàn)象更加明顯:集天地之精華和無數(shù)人
靈感的民歌是優(yōu)美旋律的寶庫,一些歌曲采用了民歌的旋
律卻不指明來源,遭到了當?shù)匕傩盏淖l責和抗議,甚至訴諸
法律;旅游業(yè)的火爆和傳統(tǒng)文化的走紅使得非遺從叢山峻嶺
和田間地頭走向了摩登都市和絢麗舞臺,成為了資本競相追
逐的“香餑餑”,但勞動力價格的持續(xù)走高和資本無限追
逐利潤的本質使得耗時、費力、用心的非遺產品被機器化、
規(guī)?;?、同質化的“偽非遺”產品所冒充和取代,“真非遺”
則喪失了其原本應有的市場;為了滿足游客的好奇心,開
發(fā)者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進行不合理的肢解和拼接,本來神圣、
莊嚴的宗教儀式變成了熱鬧擁擠、吃喝玩樂的娛樂活動,本
來充滿期待、一年一次的節(jié)日變成了天天上演的互動游戲,
本來在特定的地點舉行的盛會變成了哪里都可以看到的表演
活動,民俗活動的儀式感、期待感和真實感蕩然無存。鑒于此,
筆者也對非遺的私法保護問題作出初步的設想和探討,提出
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其中的不成熟和不妥當之處,懇請讀
者批評指正。
6
目錄
第一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01
第一節(ji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01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01
二、“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03
第二節(ji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04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04
二、“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07
第三節(ji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義/10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義/10
二、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義/16
第二章大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25
第一節(jié)大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25
一、傳統(tǒng)口傳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文字等/25
二、傳統(tǒng)音樂、舞蹈、詩歌、戲劇、曲藝、雜技、美術、
書法等/29
三、傳統(tǒng)技藝、醫(yī)藥和歷法/44
四、傳統(tǒng)禮儀、節(jié)慶等民俗/48
五、傳統(tǒng)體育和游藝/49
六、集中反映各民族生產、生活的傳統(tǒng)民居建筑、服飾、
器皿、用具等/51
1
七、與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相關的手稿、經卷、典籍等文獻
和譜牒、碑碣、楹聯(lián)等/58
第二節(jié)大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61
一、大理白族非遺與其他民族非遺相比較的特點/61
二、大理市非遺與大理州其他縣份非遺相比較的特點/64
第三章我國現(xiàn)行的非遺法律保護制度/69
第一節(jié)普查制度/70
一、普查的意義和原則/71
二、普查的主體、方式和記錄方法/74
三、普查的成果/77
四、大理市的非遺普查工作/79
第二節(jié)代表性項目名錄制度/81
一、評定流程/83
二、評定標準/85
三、制度意義/88
四、大理市的代表性項目名錄/91
第三節(jié)代表性傳承人制度/93
一、認定程序/94
二、認定條件/98
三、代表性傳承人的權利/100
四、代表性傳承人的義務/102
五、代表性傳承人的退出/103
六、制度意義/107
七、大理市的代表性傳承人/108
2
第四章我國非遺公法保護制度的不足及完善/111
第一節(jié)我國非遺公法保護制度的不足/111
一、代表性項目名錄制度的不足/111
二、代表性傳承人制度的不足/115
三、非遺救濟制度的缺位/123
第二節(jié)我國非遺公法保護制度的完善/128
一、代表性項目名錄制度的完善/128
二、代表性傳承人制度的完善/141
三、非遺救濟制度的構建/149
四、非遺法律體系的調適/151
五、非遺考核機制的健全/153
第五章我國非遺私法保護制度的構建/156
第一節(jié)知識產權法保護非遺的途徑/156
一、非遺和知識產品/156
二、知識產權法保護非遺的途徑/158
三、知識產權法保護非遺的困境/169
第二節(jié)非遺私法保護的可能性和必要性/174
一、非遺私法保護的可能性/174
二、非遺私法保護的必要性/176
第三節(jié)非遺私法保護的國際公約和國外立法/182
一、非遺私法保護的國際公約及其模式/182
二、非遺私法保護的國外立法及其模式/189
第四節(jié)非物質文化遺產權的主體/195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權的主體/195
3
二、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權的主體/200
第五節(jié)非物質文化遺產權的內容/206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權的內容/206
二、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權的內容/220
第六節(jié)非物質文化遺產權的行使/224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權的行使/224
二、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權的行使/227
后記/231
參考文獻/234
4
第一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第一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第一節(ji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含義,我國《非物質文化遺
產法》第二條規(guī)定:“本法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
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
現(xiàn)形式,以及與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彼?/p>
謂“非物質”,并非指其可以離開物質而存在,而是說,它
強調的是一種精神、思想、流程、技能和信仰,就如同知識
產品一樣,其總是以某種物質形態(tài)即載體表現(xiàn)出來,但是受
到知識產權保護的并不是物質載體本身,而是其中蘊藏著的
思想、技術和商譽,事實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是說其
文化形態(tài)沒有必要的物質依托與相應的形式載體,而是在字
面上著重強調了構成這類文化形態(tài)的精神屬性和智慧形態(tài)。
非物質文化遺產注重的是知識、情感和技能、技術及其活體
傳承,講究‘活’性,以人為本?!盿所謂“文化遺產”,
是指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先輩世世代代遺留下來的具
有文化內涵和文化意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
a王鶴云、高紹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機制研究》,
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頁。
01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研究——以大理市非遺保護為例
突出的普遍價值”a的珍貴財產,這些財產是無可替代并且
不可再生的,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即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
質文化遺產(即無形文化遺產)。
從人類學角度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際上是一種“地
方性知識”,這個概念是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茨在1982年出
版的論文集《地方性知識》一書中提出來的?!暗胤叫灾R
是與普適性知識相對應的一個學術概念。它是指在一定的情
境(如歷史的、地域的、民族的、種族的等等)中生成并在
該情境中得到確認、理解和保護的知識體系。地方性知識
具有地域性、整體性、授權性和實用性等特點,它是一定
地域的人們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通過體力和腦力勞動
創(chuàng)造并不斷沉淀、發(fā)展和升華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b”
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各族人民在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
境下,在發(fā)現(xiàn)和認識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上,在長期的生產、
生活實踐中,所總結出的一整套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為當
地群眾造福的經驗和法則。例如,以云南的彝族和傣族為
例,由于彝族常年生活在高寒山區(qū)、傣族則生活在熱帶雨
林,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tǒng)醫(yī)藥
類的彝醫(yī)藥(彝醫(yī)水膏藥療法)、傣醫(yī)藥(睡藥療法)就
是彝族人民和傣族人民在當?shù)鬲毺氐淖匀画h(huán)境下,采用豐
富的動植物物種資源為天然原材料,遵循本族先民在長期
的防病治病過程中總結的醫(yī)藥基礎理論,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獨
具特色的疾病治療方法和藥品。同樣,入選“第一批國家
a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
一條,1972年11月16日。
b安富海:《論地方性知識的價值》,載《當代教育與文化》
2010年第2期,第35頁。
02
第一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俗類的火把節(jié)和傣族潑水節(jié)也
是在當?shù)丨h(huán)境下日積月累、自然而然形成的,火把節(jié)源于
對火的崇拜,彝族的祖先居住在森林密布、雜草叢生的山
區(qū),先民們夜晚點起火把驅趕野獸和害蟲,后來形成了常
年生火取暖的生活習慣;傣族潑水節(jié)源于對水的崇拜,因
為長期生活在江邊,傣族人民把水視為團結、友愛、吉祥
的象征,他們在農耕期間相互潑水以祈求風調雨順、農業(yè)
豐收。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橘生于淮南謂之橘,
植于淮北謂之枳”,中國疆土遼闊,各地的歷史傳統(tǒng)、風
俗習慣、地理環(huán)境、自然條件千差萬別,非物質文化遺產
正是在一定地域的土壤上,在各種因素和條件的影響和促
進下,當?shù)厝嗣裼米约旱男燎趧趧雍吐斆鞑胖?,所?chuàng)造出
的帶有濃厚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從
這個意義上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地方
性知識”。
二、“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可以直接套用我
國現(xiàn)行立法的規(guī)定,即“少數(shù)民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
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以及與傳統(tǒng)
文化表現(xiàn)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005年12月22日
國務院發(fā)布的《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fā)〔
2005〕42號)中,其中第四條第(五)項要求:“加強少
數(shù)民族文化遺產和文化生態(tài)區(qū)的保護。重點扶持少數(shù)民族
地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文化遺產豐富且傳統(tǒng)
文化生態(tài)保持較完整的區(qū)域,要有計劃地進行動態(tài)的整體
03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研究——以大理市非遺保護為例
性保護。對確屬瀕危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遺產和文化生態(tài)區(qū),
要盡快列入保護名錄,落實保護措施,抓緊進行搶救和保
護。”當中強調了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遺產”和“少數(shù)民族
地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9年7月5日國務院
發(fā)布了《關于進一步繁榮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文化事業(yè)的若干意
見》(國發(fā)〔2009〕29號)第(十二)條“加強對少數(shù)民
族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中要求“加強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
文化遺產發(fā)掘和保護工作,對少數(shù)民族和民族地區(qū)非物質
文化遺產保護予以重點傾斜,推進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
產申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
錄’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加大對列入名錄的非
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力度。”當中正式提出了“少數(shù)民
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稱謂。
第二節(ji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
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眾多學者進行了研究和闡
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博采眾家之長的基礎上,筆者
認為,非遺的主要特征包括:
(一)活態(tài)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托于人而存在,是通過人的聲音、形
象、技藝、行為等來表現(xiàn),并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來傳承,
出現(xiàn)人在藝在、人亡藝絕的結果。正是由于這一特性,我國
立法才采取了認定“代表性傳承人”的制度,通過支持非遺
傳承人開展傳承、傳播活動,來達到保護非遺的目的。從
2007年6月到2018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先后命名了五批
04
第一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計3068人a。
(二)傳承性
“遺產是人類前代遺留下來且被后代認為具有價值而享
用或延續(xù)的財富”b,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
寶貴財富,我們要加以繼承并將其發(fā)揚光大。非遺自產生之
后,就通過不斷積累、反復改進、世代相傳至今,一旦停止
傳承,便意味著消亡。之所以我們要保護非遺,是因為作為
農耕時代產物的非遺在當今工業(yè)時代和信息時代受到了嚴重
的沖擊,其生存環(huán)境已經惡化、傳承已經變得困難,面臨失
傳的境地。
(三)集體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社區(qū)、群體”在漫長的歷史長河
中創(chuàng)造、傳播和傳承的集體智慧結晶,是眾多人參與完成的,
屬于大眾文化,并不屬于單個人的成果,它被廣大勞動人民
接受和采用,反映了他們的心理和思想,表現(xiàn)了他們的情感
和訴求,體現(xiàn)了他們的意志和愿望。這一特性使得非遺保護
無法采用現(xiàn)有的知識產權制度,需要另起爐灶、重新構建。
(四)實踐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老百姓在日常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
出來的生存經驗和交往習慣,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正確的行為
方式,既順應自然規(guī)律、又符合人性需求。非遺曾經在我國
a2021年12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發(fā)布公告取消喬月亮等
5人國家級非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資格,2022年10月13日,文化和旅
游部發(fā)布公告取消萬金勇等5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資格,截至
2022年11月,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總計3057人。目前第六批國
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正在推薦申報程序中。
b宋俊華、王開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山大學
出版社,2013年版,第40頁。
05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研究——以大理市非遺保護為例
被作為“科學和民主”的絆腳石而成為“反封建”的對象,
但在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現(xiàn)代化歷程之后,我們才發(fā)現(xiàn)舊
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有糟粕、更有經過歲月洗禮和實踐考驗的精華,
值得繼承和弘揚。
(五)地域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先輩們集體智慧的結晶,俗話說“一
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海吃?!?,自然條件是人
們賴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礎,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造就了不同的知
識、技能、作品和習俗。從這個角度來說,非遺是一種不折
不扣的“地方性知識”,我國疆土遼闊,各地的歷史傳統(tǒng)、
風俗習慣、地理環(huán)境千差萬別,非遺正是在一定地域的土壤
上,在各種因素和條件的影響和促進下,當?shù)厝嗣裼米约旱?/p>
辛勤勞動和聰明才智所創(chuàng)造出的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傳統(tǒng)文
化表現(xiàn)形式?;谶@一特性,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
項目名錄”中就都有“申報地區(qū)和單位”這一信息,以表明
其來源。
(六)民族性
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
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xiàn)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
穩(wěn)定的共同體。”a可見,“共同心理素質”是民族識別的
依據(jù)之一,各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式、
審美意識、道德標準等“共同心理素質”是通過“共同文化”
表現(xiàn)出來的,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夠被識別,是因為其具有與
其他民族不同的“共同文化”特點,這些特點往往是通過該
民族的語言、習俗、節(jié)日、建筑、美食、服飾、傳說、歌舞
a辭海編輯委員會:《辭?!?,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
第1175頁。
06
第一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等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而這些表現(xiàn)方式恰恰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的內容,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民族精神的博物館”
和“民族文化的基因庫”。
二、“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
“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
的特征之外,還具有自己的特征:
(一)瀕危性
我國有55個少數(shù)民族,多的數(shù)千萬人,少的只有幾千人,
那些人口較少的民族,在現(xiàn)代化、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進程中,
傳承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隨著年老的傳承人陸
續(xù)離世,非遺將會逐漸消亡。如同受到重點保護的瀕危動物
一樣,少數(shù)民族非遺面臨著滅絕的危險。在旅游業(yè)強勁發(fā)展
勢頭的帶動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大門逐漸被打開,地方政府
和企業(yè)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非遺進行了商業(yè)開發(fā),很多非遺已
經失去了本色,“客觀本真性”受到破壞。對于其他民族的
人而言,游客僅僅是走馬觀花、快餐式消費,除了少數(shù)感興
趣的研究者以外,由于語言存在障礙和弱勢文化宣傳太少的
原因,基本不會有人愿意去欣賞和學習,少數(shù)民族非遺就在
這樣的尷尬處境中自身自滅了,沒有引起任何的反響和波瀾。
白族人口較多a,非遺的瀕危性并不突出,但在非遺項目的
個別環(huán)節(jié)中,瀕危問題同樣存在。例如,作為第一批國家級
非遺項目的“白族扎染技藝”,在“白族扎染之鄉(xiāng)”的周城,
過去家家戶戶都在自家田地里種植板藍根,用板藍根染色既
環(huán)保又健康,但現(xiàn)在耕地流失嚴重、化學染料價格低廉又容
a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shù)據(jù):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白族
1933510人,在55個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數(shù)量居第13位。
07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研究——以大理市非遺保護為例
易上色,導致懂得用古法藍靛染色的人越來越少,這項古老
的技藝已經悄然發(fā)生了變異。
(二)特異性
少數(shù)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區(qū)或偏遠地區(qū),過著相對封閉的
生活,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較小,從而形成并保留了獨特的
民族文化。歷史上少數(shù)民族長期處于“自治”的狀態(tài),沒有
受到正統(tǒng)思想和儒家文化的熏陶,過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的生活,有著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無與倫比的創(chuàng)造力,因此
少數(shù)民族非遺有著迥異于主流文化的特質。以少數(shù)民族手工
技藝的作品——民族服飾為例,其整體色調多為顏色艷麗、
色彩斑斕、對比強烈、配色大膽,造型上風格迥異、款式復雜、
裝飾華麗、工藝考究,“這些服飾上的花紋淋漓盡致體現(xiàn)了
他們的歷史和他們遠古的圖騰文化”a,這和崇尚素雅簡單
的漢族服飾區(qū)別明顯。就拿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遺項目名
錄的白族服飾來說,“金花”佩戴的包頭有著“風華雪月”
的含義,即垂下的穗子是下關的風、艷麗的茶花是上關的花、
帽頂?shù)臐嵃资巧n山的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的月,反映出白
族人的生活環(huán)境,上穿白色對襟衣配紅、藍領褂和圍腰,下
著繡花邊的白、藍長褲,腳穿繡花鞋,總體特色鮮明、美觀
大方、辨識度高。
(三)原初性
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生產力水平相對比較低,新中國成立前一
些民族還處于原始社會,過著刀耕火種、茹毛飲血的生活,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大山阻隔,很少與外界貿易、通婚和交往,
a張世歆:《少數(shù)民族服飾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營與保護》,
載《經濟問題探索》,2012年第12期,第178頁。
08
第一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現(xiàn)代化建設進程緩慢,一直以農耕、游牧、漁獵、采集為生,
從而保持了相對原始的社會文化,更接近人類最初的生存狀
態(tài)。從少數(shù)民族非遺中,我們可以看到先民生活的遺存,如
母系氏族、圖騰崇拜、祭祀鬼神、部落聚居等原始元素,感
受到遠古時期淳樸、原生態(tài)的文化氣息。例如,大理白族重
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主崇拜”就源于原始社會時期
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由于對自然界的認識有限,
日月星辰、鳥獸魚蟲、風雨雷電等自然現(xiàn)象讓白族先民感到
恐懼和無助,于是他們相信萬物有靈,從而塑造了自己的保
護神——“本主”,以祈求風調雨順、豐衣足食、人丁興旺。
最有特點的是,“本主”亦人亦神,每個村莊的“本主”各
不相同,而且都有來歷和故事,“本主神既有神性的一面,
也有人性的一面”,從太陽神、龍神、山神等神靈到平民英雄,
從烈女貞婦、孝子忠臣將到帝王將相,“將自然之神人格化,
英雄人物神話,這種形成具有多神崇拜特點的崇拜,是建立
在落后的封建的自然經濟基礎上。”a直到今天“本主崇拜”
依然盛行,每個村幾乎都有本主廟,白族人在讀書求學、生
兒育女、疾病災害、出門遠行、蓋房買車、農事活動時都會
到本主廟禱告,以求達成所愿、心想事成。
(四)多樣性
我國55個少數(shù)民族總人口占比只有8.49%b,但其非遺
數(shù)量卻非常龐大,因為每個民族因其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
環(huán)境的不同而保持著特殊的生產、生活和情感表達方式,形
a楊憲典:《大理白族本主崇拜研究》,載《云南師范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第74頁。
b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shù)據(jù):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少數(shù)
民族人口共11379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8.49%。
09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研究——以大理市非遺保護為例
成了自己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飲食起居、宗教信仰、個
性品格、道德標準、理想情操,造就了多元、豐富的民族文化,
而漢族文化則相對單一、趨同。以大理白族為例,吃的有乳扇、
雕梅,喝的有三道茶、下關沱茶,穿的有白族服飾配以扎染
和刺繡,住的有白族民居配以木雕、彩繪和大理石,聽的有
大本曲、洞經音樂、白族調,看的有白劇、霸王鞭,玩的有
三月街、繞三靈、本主節(jié)、火把節(jié)、栽秧會,囊括了生活的
方方面面,可以說是包羅萬象、應有盡有。一個民族就有如
此豐厚的非遺,55個少數(shù)民族的非遺總量可想而知,異彩紛
呈、爭奇斗艷的少數(shù)民族非遺和漢族非遺一起,共同組成了
祖國的文化大家庭。
第三節(ji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義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義
無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還是《云南省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條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下的定義,都強調了“各
族人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主體,每一個民族都有自
身的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象征符號”a,
象征著特定少數(shù)民族的觀念意識、個性特征、心理狀態(tài)、思
維方式和審美習慣,承載著獨特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記憶,是
民族識別的重要依據(jù),也是維系該民族存在和發(fā)展的生命線。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說,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以下幾
a在象征人類學中,任何一種象征都是由象征符號和象征意義
兩個要素組成,其中象征符號是象征意義的表現(xiàn)形式,大多以外部的
或可感知的具體事物顯現(xiàn)出來,是人們存儲意義的媒介或載體,承擔
著傳遞信息的任務,屬于象征體系中的表層結構。
10
第一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個方面的意義:
(一)是文化多樣的要求
所謂“文化多樣性”,是指“各群體和社會借以表現(xiàn)
其文化的多種不同形式,這些表現(xiàn)形式在他們內部及其間傳
承。a”“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一項基本特性,是人類的共
同遺產,應當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對其加以珍愛和維護,文化
多樣性創(chuàng)造了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使人類有了更多的選
擇,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價值觀,并因此成為各社區(qū)、
各民族和各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股主要推動力。b”眾所周知,
在自然科學領域,“生物多樣性”是保持生態(tài)平衡的關鍵,
那么,在社會科學領域,“文化多樣性”也是促進世界文化
繁榮的法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
拿云南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民居來說,哈尼族的“土掌房”、苗族
的“吊腳樓”、傣族的“竹樓”、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四
合五天井”、彝族的“一顆印”、納西族的“木楞房”、瑤
族的“叉叉房”、傈僳族的“千腳落地屋”、拉祜族的“閃
片房”、佤族的“木掌樓”、普米族的“方匹房”……這些
建筑形式別具一格、各具特色,不僅符合當?shù)氐淖匀粭l件、
具備良好的居住功能,而且承載著各民族的文化內涵、展示
出各民族的個性特征;還有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例如:彝
族服飾、哈尼族服飾、傈僳族服飾、布朗族服飾、拉祜族服飾、
a《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xiàn)形式多樣性公約》第四條第(一)款。
《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xiàn)形式多樣性公約》于2005年10月20日第33屆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
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5次會議決定批準加入該公約。
b《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xiàn)形式多樣性公約》序言第(一)至
(三)款。
11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研究——以大理市非遺保護為例
德昂族服飾、藏族服飾、傣族服飾、納西族服飾等a,式樣繁
多、風格迥異、可識別度高,成為了各民族的重要標志和象征。
可以設想,如果世界各地的建筑都是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人
們都是T恤牛仔的穿著打扮,那我們的生活會變得單調乏味,
思想會變得狹隘單一,社會也會變得保守專制。保護非物質文
化遺產,可以使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得以傳承和發(fā)展,特別是
在云南這一少數(shù)民族最多的省份,在工業(yè)化、城市化的進程中,
在外來主流文化的強勢入侵下,少數(shù)民族文化正面臨被逐步邊
緣化甚至日漸消失的危險,若是希望“七彩云南”的美名能延
續(xù)下去,則對處于弱勢地位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遺產進行搶救和保
護是緊迫且必要的,只有這樣,也才能使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大家
庭保持多樣性和包容性。對我國而言,“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工作的重點在于少數(shù)民族領域而非漢族領域”b,“保護
好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守護住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精
神家園的歷史使命?!眂在工業(yè)化、城市化的進程中,在外來
主流文化的強勢入侵下,本來就脆弱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正面臨被
逐步邊緣化甚至日漸消失的危險,因此,目前對處于弱勢地位
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遺產進行搶救和保護是緊迫且必要的,只有提
升少數(shù)民族異質文化的地位、對抗文化趨同,才能使祖國的傳
統(tǒng)文化大家庭保持多樣性和包容性。
(二)是文化平等的要求
所謂“文化平等”,顧名思義,是指所有文化不論其歷
a入選云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tǒng)禮儀與節(jié)慶類。
b韓小兵:《中國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基本問題
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65頁。
c金星華等:《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發(fā)展報告(2008)》,民族
出版社2009年版,第114頁。
12
第一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史長短、影響大小都應得到一視同仁的對待和尊重?!氨Wo
與促進文化表現(xiàn)形式多樣性的前提是承認所有文化,包括少
數(shù)民族和原住民的文化在內,具有同等尊嚴,并應受到同等
尊重。”a“在國際背景下,文化平等是指大文明系統(tǒng)間的
同等待遇,這是外在的文化平等;在一個具有多種文化的國
家內,文化平等是關于民族——國家內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
平等,這是內在的文化平等。b”人類學的古典進化論學者
通過比較得出了人類社會文化經歷了蒙昧—野蠻—文明的發(fā)
展歷程的結論,把不發(fā)達地區(qū)的文化視為是“文化遺留”,
并從生產技術、家庭、氏族和財產觀念四個方面來論證社會
進化的階段。但仔細想想,是否過去的文化就是野蠻落后的,
而今天的文化就一定是文明先進的?不發(fā)達國家是否一定要
走向發(fā)達國家的文化,而發(fā)達國家就一定經歷過不發(fā)達國家
的文化?這的確是“西方中心論”的體現(xiàn),有自以為是、井
底之蛙之嫌。事實上,不發(fā)達地區(qū)有很多文化卻是發(fā)達地區(qū)
沒有的,經濟的發(fā)展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繁榮,經濟與文化的
發(fā)展水平并非成正比,就好像今天的經濟發(fā)展水平越來越高,
但文化的發(fā)展卻并沒有并駕齊驅,很多文化成果還是過去留
下來的,今天的文明并沒有能夠超越過去的。就如中國古代
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雖然處于奴隸社會,那時候的生產力水平十
分低下,卻誕生了如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和儒家、道家、墨
家、法家等學術流派,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
a《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xiàn)形式多樣性公約》第一章“目標與指
導原則”第二條“指導原則”之三。
b何包鋼:《文化平等之辯》,載《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
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第51頁。
13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研究——以大理市非遺保護為例
化繁榮景象,可以說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巔峰時
期,這在今天看來仍然是不可企及的,這些文化瑰寶與蒙昧、
野蠻是扯不上關系的。從法律的角度來說,羅馬法雖然誕生
于奴隸社會,但在今天看來仍然是先進、文明和完備的,也
是當今大陸法系的源頭。最初的人類學者抱著一種獵奇、采
風的心態(tài)去研究不發(fā)達地區(qū)的民族文化,目的是要通過比較
來論證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優(yōu)越性,但隨著研究的推進,
他們發(fā)現(xiàn),那些異文化不僅不遜于本文化,甚至在某些方面
還超越了本文化,亞非拉地區(qū)的文化文明讓他們感到驚訝而
變得不自信。在我國也是如此,一直以來,由于少數(shù)民族大
多數(shù)居住在偏遠山區(qū),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水平相對落后,生活
方式相對原始,少數(shù)民族文化也曾一度被貼上“野蠻”“粗
俗”“愚昧”等標簽而備受詬病,但事實卻是越是在原生態(tài)
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卻越能產生優(yōu)秀而純粹的民族文化,少數(shù)
民族的詩歌、歌曲、舞蹈、手工技藝、服飾、建筑、民俗、
中草藥等傳統(tǒng)文化雖然傳播地域有限,但與漢族文化相比卻
更具特色、更吸引人、更能體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在文化流失嚴重的今天彌足珍貴。文化平等的觀念要求我們
打破進化論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思想禁錮,文化無高
低優(yōu)劣之分,不要以自己的文化價值標準去衡量他人的文化。
在中國這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中,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實
際上也是在切實貫徹文化平等的觀念和要求。
(三)是文化變遷的要求
“文化變遷,是指一種文化由于內部的發(fā)展和外部的接
觸所引起的功能和結構、形式與內容的改變。當然,這種改
變是無時不刻地在發(fā)生著;而人類學所謂文化變遷,是指某
14
第一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種新的方式為足夠數(shù)量的人們所了解并接受,因而成為這種
文化區(qū)別于舊的特征之后,方才認為這個社會的文化已經
發(fā)生了變遷。a”就拿云南來說,云南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已
經不再像過去那樣封閉,很多當?shù)厝俗叱龃笊?、來到城市?/p>
被城市文化所同化,外地人亦遷移到此,帶來了漢族文化,
少數(shù)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例如,隨
著電視、電腦、手機的普及,少數(shù)民族能夠很容易地欣賞
到流行歌曲、電視劇和電影等作品來豐富自身文化生活,原
有的對歌、講故事等創(chuàng)作行為已經是鳳毛麟角,逐漸退出了
文化舞臺;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使得物流更加方便快捷,將價廉
物美的現(xiàn)代工業(yè)品帶到少數(shù)民族家庭中,使得費時費力的民
族工藝品失去了市場;在統(tǒng)一化的教育體制和應試模式下,
少數(shù)民族學生對漢語甚至英語較為熟悉,而對本民族語言的
文字、語法和內涵卻知之甚少;雖然少數(shù)民族服裝的樣式精
美、裝飾考究,但制作成本高、穿著較麻煩,除了老一輩
的少數(shù)民族以及在民族節(jié)日穿著少數(shù)民族服飾以外,大部
分人都選擇了方便簡單的漢族服飾;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
傳統(tǒng)民居往往因為材料昂貴、建造工藝復雜、結構強度小、
耐久性差等原因而逐漸被人們所拋棄,除了政府規(guī)劃保護的
古城鎮(zhèn)以外,大多數(shù)村莊都蛻變成整齊劃一的鋼筋混凝土
樓,本民族的個性和特色逐漸淡化,隨之消失的還有風水布
置、供奉祖先、建造儀式、待客之道等民族傳統(tǒng)和文化習俗。
當然,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現(xiàn)代化的步伐不可阻擋,民族
傳統(tǒng)文化的變遷已是必然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保護非物
質文化遺產就是要在正視文化變遷這一客觀現(xiàn)象的基礎上,
a朱炳祥:《社會人類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頁。
15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研究——以大理市非遺保護為例
在主觀上樹立搶救和保護正在或即將要消失的優(yōu)秀民族傳
統(tǒng)文化的危機意識,并最終將這種意識落實轉化為行動,否
則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一旦消失殆盡將不可挽回、無法再生,成為
我們永遠的遺憾和損失。
二、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義
(一)保障少數(shù)民族文化權
對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法律保護是保障少數(shù)民
族文化權利、促進少數(shù)民族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手段。“非物質
文化遺產的保護使得作為群體的少數(shù)民族能夠享有保護和傳
承自己傳統(tǒng)文化的權利,這種權利表現(xiàn)在文化參與權、表達
權、創(chuàng)造權,擴展開來,也包括平等權和發(fā)展權?!盿在聯(lián)
合國《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中,文化權利被作
為公民的基本權利規(guī)定在其中,是與經濟權利、社會權利并
駕齊驅的重要人權。少數(shù)民族作為獨特、脆弱、瀕危文化的
創(chuàng)造者和繼承者,其文化權利應當?shù)玫絻?yōu)先和特別的保護,
才能使他們獲得實質的平等?!霸【用裆鐣巧贁?shù)文化,
處境不易并易受侵害,需要特別資源?!贁?shù)群體文化經
常易于受到來自更大群體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壓力上的傷
害。……這種不平等狀況使得少數(shù)群體文化中的成員在文化
市場中處于一個系統(tǒng)的劣勢地位?!眀少數(shù)民族文化權的內
容包括:“1.使用和發(fā)展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2.保持或改
革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3.開發(fā)、利用和保護民族文化的權
a吳磊、楊文軍:《社群主義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載《新疆社科論壇》2013年3月,第69頁。
b[加]威爾·金里卡:《少數(shù)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
主義和公民》,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頁。
16
第一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利;4.受教育權利;5.醫(yī)療衛(wèi)生、體育事業(yè)和社會保障等
權利”a,“在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開發(fā)、利用和保護方面,應
當尊重少數(shù)民族的意愿和要求,合理地開發(fā)和利用民族文化,
并依法保護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權利,制止剽竊、歪曲、丑化民
族文化的行為?!眀
少數(shù)民族文化是少數(shù)民族的重要特征,是該民族區(qū)別于
漢族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重要標志,也是該民族得以形成、存
在和發(fā)展的根基,因此文化權是少數(shù)民族的一項基本權利,
應當受到重視和保護。長期以來,我國少數(shù)民族相對貧困落
后,脫貧攻堅一直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首要任務,但隨著我國
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精準扶貧的不
斷深入,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少數(shù)民族群眾通過從事相關
產業(yè)或外出務工已經逐步擺脫貧困,特別是隨著民族文化旅
游的開展使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生計模式升級轉型,他們越來越多
地體會到本民族文化才是自己的精神寄托和心靈歸宿,享受
到本民族文化為自己帶來的愉悅身心和脫貧致富的好處,意
識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從而有了保護和傳
承本民族文化的內在動力和外化需求。
“以前覺得講白族話有口音,會對學習漢語和英語造成
干擾,現(xiàn)在慢慢發(fā)現(xiàn)作為白族人,你不懂白族話就不正宗,
也無法和講白族話的白族人之間有那種自然而然的親切感,
現(xiàn)在就連大理到昆明的動車都用白族話播音了,所以雖然我
兒子在幼兒園講普通話,他的普通話相當標準,但我讓我爹
我媽他們還是和他多講白族話,不然他以后就只聽得懂不會
a吳大華主編:《民族法學》,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99—
100頁。
b吳大華主編:《民族法學》,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100頁。
17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研究——以大理市非遺保護為例
說了,讓他多學會一門語言總是好的?!盿
“很多人覺得穿白族服裝很土也很不方便,包頭一大個
太重、褲腳甩來甩去不利索、顏色太白不耐臟,但我覺得白
族服裝其實挺好看的,而且穿上白族服裝,游客才會把你當
成白族人,才會對你的扎染感興趣,覺得你賣的扎染比較正
宗。現(xiàn)在白族服裝在大理古城就是工作服,銷售人員、導游、
衛(wèi)生間值班人員都穿白族服裝。我前段時間參加旅游團去新
馬泰旅游,在游輪上我都穿白族服裝,同行的游客說太好看
了,那分鐘覺得作為白族人很自豪的,拍出的照片也很漂亮。
但可惜的是現(xiàn)在想買手工制作的白族服裝還不好買,小孩的
多、大人的少,雖然價格便宜但是質量太差了,大理古城賣
的大多是那種新式民族服裝,也不知道是哪個民族的。”b
可見,作為旅游產業(yè)的直接受益者,白族人民保護民族
文化的意識正在不斷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也在
逐步覺醒,盡管這種意識是樸素和朦朧的,還有著功利的目
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民族文化的基因庫和博物館”,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法律保護能夠激發(fā)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
自覺”c,促使他們積極自主地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
a訪談材料來源:2017年11月2日14:00—15:00,筆者在
大理鎮(zhèn)龍龕村委會龍下登村小舅家與表弟交流。
b訪談材料來源:2017年2月18日13:00—13:30,筆者在
大理古城一個攤位上與賣扎染的阿姨交流。
c這個概念是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費孝通先生
提出來的,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
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fā)展趨向,不帶任何“文
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
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期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
適應新環(huán)境、新時代的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
18
第一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護和傳承中來,并自由表達意愿、充分行使話語權,選擇符合
自身的發(fā)展道路,或是保留傳統(tǒng),或是改革創(chuàng)新,對正確妥當
的開發(fā)利用行為進行鼓勵,對錯誤失當?shù)拈_發(fā)利用行為予以制
止,最終實現(xiàn)少數(shù)民族文化權利的平等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
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來源地群體往往是相對落
后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群眾,從“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民族
法基本原則來說,保護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帶動
這些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皩崿F(xiàn)各民族共同繁榮,
是在各民族共同發(fā)展的基礎上更高程度的發(fā)展目標。通過政
策和法律的調整,體現(xiàn)出社會資源和發(fā)展成果共享的社會
目標。”a實踐證明,越是在原生態(tài)、相對閉鎖、民族文化
濃郁的地方,越能產生獨特而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且保
存得比較完整,而這些地方恰恰是經濟欠發(fā)達、交通不便、
現(xiàn)代化程度較低的落后地區(qū)。從國家層面來說,這些地方的
少數(shù)民族群眾為我國的文化繁榮作出了貢獻,也為傳承非物
質文化遺產貢獻了力量,是不是也應該在經濟上予以適當扶
持?最好的扶持方式不是財政撥款和轉移支付,而是承認他
們的主體地位,變“輸血”為“造血”,鼓勵他們依法行使
自身的權利,從而加快本地區(qū)的發(fā)展。
“我一直都是在觀音堂大照壁這里賣生皮涼粉,以前是
擺小攤,現(xiàn)在么買了這個鋪子,有個固定的經營地點了。生
皮么本地人吃得多,外地人還是有點擔心,怕會鬧肚子或者
感染寄生蟲,其實不會的,我們宰的都是健康的本地土豬,
都是經過嚴格檢疫的,像米砂豬、老母豬和病豬是絕對不會
a吳大華主編:《民族法學》,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109頁。
19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研究——以大理市非遺保護為例
用的,而且用的都是豬肉的肚底肉、后腿肉,肉質鮮嫩,
一頭豬能做生皮的部分只有兩三公斤。生皮的制作方法也
很講究,先用稻草火燒現(xiàn)宰的整頭豬,燒到金黃透亮,去
毛刮洗干凈就可以切薄食用了,實際上吃到的部分都有
七八成熟了。我這個店應該說是一個白族風味飯店,既賣
生皮,生皮45元一份,也賣豆粉,豆粉10元一碗,還可
以點菜,菜的品種很多,都是大理特色菜,比如稀豆粉、
煎粉皮、煎霉豆腐、燜小瓜、炒豬肝、苦瓜炒豆米、豬血湯、
烤肉、茴香豆米湯,素菜15-18元一份,炒肉25-30元一份,
烤肉35元一份。我們主要賣給本地人,都是回頭客,很多
下關人和大理人會專門開車過來吃中午飯,還有逛觀音堂、
張家花園的游客也會來我這里吃飯,周末人特別多。他們
早上六七點就宰豬燒好,八九點就送來給我,我就是中午
賣,下午生皮就硬了,隔夜的我從來不賣,下午四五點就
關門了。我們都是家庭經營,早以前是我和我老公、我媽做,
我老公負責切生皮、炒菜,我媽負責收拾碗筷,后來我請
了兩個廚師、三四個小工,有時候生意太好還忙不過來。
不過疫情以來,游客少了很多,我這邊生意也受影響,現(xiàn)
在只剩一個廚師、兩個小工了。生皮是大理最有特點和大
理人非常愛吃的一道菜,也是待客的上等菜和下酒菜,大
理人愛喝酒,吃點生皮、喝點小酒、吹點小牛,相當愜意呢!
但是這道菜要做好也是很講究的,國家把這道菜作為非遺
來保護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它的做法很獨特,口感也非常
好,一定要傳承下去?,F(xiàn)在做生皮成本也高了,有時候皮
比肉還貴,你想,豬肉很多但是可以做生皮的部分是很有
限的,特別是遇到豬肉貴的時候,成本太高了,而且必須
20
第一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當天燒當天吃,隔夜就吃不成了。不過我就是只做這一行,
也一直會做下去,不說做的多好么起碼還吃得成。當然,
觀音堂也不是只有我一家在做,你看有五六家生意都很不
錯的。”a
可見,作為非遺技藝的持有者和實施者,白族人民用智
慧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為人們奉上了優(yōu)秀的作品,也為自己
開創(chuàng)了美好的生活。在非遺項目中,與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息
息相關的傳統(tǒng)技藝,傳承人的收益有保證、維持生計不成問
題、傳承難度不大,特別是飲食類非遺項目,“民以食為天”,
作為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必需品,其在祖祖輩輩的生產實踐中
得到了水到渠成的傳承,老百姓則通過購買品嘗的方式自然
而然地領略到了非遺的魅力,成為非遺的忠實擁護者和直
接享用者?!盎哪牮I不死手藝人”,傳承人掌握非遺技藝
的精髓并把這項技藝付諸于實踐,向人們提供富有特色和質
量上乘的非遺產品,不僅豐富了當?shù)匕傩盏娜粘I詈屯?/p>
地游客的旅游體驗,也使白族人民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走上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致富路。加強對少數(shù)民族非遺的保護,
在法律層面上完善少數(shù)民族非遺的保護制度,能夠彰顯國家
對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愛護和尊重,進一步引導和
激勵傳承人更加珍惜、保有和鉆研自己所掌握的傳統(tǒng)技藝,
不斷提升技藝水平、夯實傳承隊伍、磨練工匠精神,在服務
社會的同時收獲成功,作為傳承人中的帶頭人,他們能夠起
到示范帶頭作用,能夠帶動其他傳承人積極運用非遺技藝勤
勞致富,從而促進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整體的經濟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
a2021年2月10日14:00—15:00,筆者在大理鎮(zhè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0年中國鹽漬胡蘿卜絲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樹脂紐扣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嬰幼衣物專用洗液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可拆卸水平螺翼水表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銅制小火車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五相感應電動機容錯控制研究
- 2025年度智能家居廚具安裝服務合同范本2篇
- 2025年度門衛(wèi)崗位勞動合同及技能培訓協(xié)議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瓷磚專賣店智能家居系統(tǒng)解決方案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廚房裝修工程竣工驗收與保修合同范本4篇
- 物業(yè)民法典知識培訓課件
- 2023年初中畢業(yè)生信息技術中考知識點詳解
- 2024-2025學年八年級數(shù)學人教版上冊寒假作業(yè)(綜合復習能力提升篇)(含答案)
- 《萬方數(shù)據(jù)資源介紹》課件
- 醫(yī)生定期考核簡易程序述職報告范文(10篇)
- 第一章-地震工程學概論
-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更新要點解讀
- 初級創(chuàng)傷救治課件
- 交通運輸類專業(yè)生涯發(fā)展展示
- 2024年山東省公務員錄用考試《行測》試題及答案解析
- 神經重癥氣管切開患者氣道功能康復與管理專家共識(2024)解讀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