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語言學史(三)_第1頁
王力語言學史(三)_第2頁
王力語言學史(三)_第3頁
王力語言學史(三)_第4頁
王力語言學史(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二章韻書為主的時期這一章主要是研究音韻學。我們知道,中國古代語言學即小學包括文字、訓詁和音韻學。訓詁學最先興起,音韻學的起步較晚。音韻學又叫聲韻學,是研究漢語各個歷史時期的語音系統(tǒng)及其開展規(guī)律的科學。語音系統(tǒng)就是指聲、韻、調(diào)系統(tǒng)及其配合規(guī)律。

一、古代漢語的聲、韻、調(diào)1.聲母:就是音節(jié)的開頭局部。古代為了標記聲母的類別,就從同聲母的漢字中選取一個漢字來作代表,這種用來標記聲母類別的代表字就叫字母。如“都丁端得德冬〞等字的聲母都相同,就用“端〞來標記,“端〞便是字母。2.韻母:一個音節(jié)中聲母之后的局部就是韻母。韻母最多由三局部組成:韻頭、韻腹和韻尾。韻腹是每個韻母必不可少的,而韻頭和韻尾那么不一定每個韻母都具備。注意:韻是與韻母不同的概念。韻不要區(qū)分韻頭,只要韻腹、韻尾和聲調(diào)相同,就是同韻。如“東、董、送〞韻腹和韻尾是一樣的,在《廣韻》中卻分成了三個韻,就是因為聲調(diào)不同。3.聲調(diào):

上古漢語聲調(diào)有多少聲調(diào),目前尚無結(jié)論;中古漢語是平、上、去、入四聲;近古漢語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音韻學就是研究古代不同歷史時期聲韻調(diào)的情況。為了大家對音韻學有一個整體的印象,首先簡單介紹一下音韻學的概況。二、音韻學開展簡史。萌芽期漢末反切的出現(xiàn),是音韻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說明當時已具備和掌握了分析音節(jié)的能力和方法。漢末當是音韻學的萌芽期。初創(chuàng)期魏晉以后,第一代韻書相繼產(chǎn)生。雖然后來都已散失,但卻為后代韻書奠定了根底。從隋至宋代的韻書來看,音韻學的根本框架已經(jīng)具備。唐末字母的創(chuàng)立,標志著聲母的研究已經(jīng)獨立而且形成了體系。宋代韻圖說明至遲在宋代,聲、韻、調(diào)及其配合,就可以通過韻圖來研究和展示了。這樣,由魏晉至唐宋便可定為音韻學的初創(chuàng)期。開展期元明清時代是音韻學的開展期。明代在古音學上有了歷史性突破。明代的陳第著《毛詩古音考》等,徹底推翻了“葉音〞說,第一個明確提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zhuǎn)移〞的論斷,使得古音學的研究走上了科學之路。在陳第的影響下,清代音韻學家建立起了古音學,而且使得古音學研究取得輝煌成就。古韻的分部從清初顧炎武開始,其后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廣森、江有誥等大家不斷充實,分別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古韻理論。清人錢大昕首開上古聲母的研究,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全盛期近代以及現(xiàn)代章炳麟、黃侃、高本漢〔瑞典人〕、王力等眾多音韻學家,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通過精深的研究,在音韻學各個部門都取得了比前人更高的成就,增建了“北音學〞這一新的部門,并在音類劃分的同時,開始了音值的研究和構(gòu)擬??梢哉f,現(xiàn)代是整個音韻學的全盛期。

第六節(jié)語音研究的興起本節(jié)要點一、上古注音的專用名詞直音讀假設(shè)譬況二、中古反切注音法1、反切的定義2、反切的來源3、現(xiàn)在保存完整的著有反切的書音韻學古代被目為“絕學〞,令常人望而生畏。因為漢語為表意語言,漢字與具體讀音脫鉤,使得解析字音尤為困難,又兼古代并無音標注釋字音,學者對文字發(fā)音的描述不清晰,使人看了如在云里霧里,難以看懂。那古人是怎樣給漢字注音的呢?一、上古注音的專用名詞直音,用一個同音字來給另一個字注音。如:根,音跟。畔音叛。直音法很簡便,但有兩個缺陷:一是找不到同音字注音;二是同音字可能更加冷僻,注了等于沒注。讀假設(shè),注音用語,意思是“讀音像某某音〞,即用一個近似的音來標注。也作“讀如〞“讀為〞?!墩f文》注音用此方法,如“瑄讀假設(shè)宣〞。顧炎武說:“漢時人未有反切,故于字之難知者多注云讀假設(shè),趙宦光《說文長箋》凡例曰:音聲之道無邊,而同音者甚少,故許氏但有讀假設(shè),假設(shè)者猶言相似而已,可口授而不可筆傳也。〞實際上就是打比方,很難得到準確的讀音。譬況,古人在注音方面確實想了不少方法。他們還用急言、緩言、長言、短言、內(nèi)言、外言等詞來描摹說明一個字的讀音。這可以說是譬況字音的方法,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來描寫某字的發(fā)音是讀長音還是讀短音,是急促還是舒緩等。如《淮南子·地形訓》:“其地宜黍,多旄犀。〞東漢高誘注:“旄讀近綢繆之繆,急氣言乃得之。〞漢人所稱急言,發(fā)音時肌肉緊張,口腔較窄,有急促之感,故名。一說,急言可能是讀短音之意。這些字的準確含義今天難以斷言。但很明顯,這種方式?jīng)]有準確注出漢字的讀音。漢字不是拼音文字,要給漢字注音,確實不易。為了給漢字注音,古人想了不少辦法,但是,不管是直音、讀假設(shè)、譬況,都有局限性,而且說不清楚,直到漢代末年出現(xiàn)反切法,才在注音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從而興起了語音的研究。二、中古反切注音法:1、定義,反切是古代的一種注音方法。這種方法是用兩個漢字來標注另一個漢字讀音,起源于漢末。古書文字豎排,前面的文字在上所以叫反切上字,后面的文字在下所以叫反切下字,反切上字取聲母,反切下字韻母和聲調(diào),聲母和韻母合在一起,拼出被切字的讀音。如:冬,都宗切,“冬〞是被切的字,“都〞是反切上字,“宗〞是反切下字,用音標記錄下來就是:冬dong――都du+宗zong。漢字不是拼音文字,古代沒有拼音字母,反切上下字就當拼音字母來用,比直音法大大前進了一步。反切防止了用生僻字注音,也可以給所有漢字注音。因為任何一個漢字都有很多同聲母的字,也有不少同韻母和聲調(diào)的字,這些字中不乏常用字。比方“給〞在現(xiàn)代漢語常用字中沒有同音字,但同聲母的常用字很多,像“國、高、廣、個、該〞等,同韻母和聲調(diào)的常用字也很多像“北、每、匪〞等。當然,反切注音也不能克服由于字音變化帶來的注音不準確的問題,前代的反切不一定能拼出后代的正確讀音。2、反切的來源反切也稱反語、反言、反音、反紐或單稱反、切,都是拼合的意思。反切是受了梵文拼音的啟發(fā)而產(chǎn)生的。東漢時印度佛教傳入我國,同時傳入梵文的拼音字母。梵文的拼音字母影響啟發(fā)了中國古代僧人和學者,他們根據(jù)梵文的拼音原理,通過分析漢字的音節(jié),最終發(fā)現(xiàn)漢字的一個音節(jié)可以分析為兩個局部,即后來稱為聲母的局部和韻母的部分。兩者相拼,就得到了所注字的音,這就是反切注音法。古代文獻資料可以充分證明這一點。鄭樵《通志·藝文略》說:“切韻之學起自西域。〞〔這里所謂切韻就是反切〕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反切之學自西域入中國,至齊梁間盛行。〞紀昀《與余存吾書》說“然《隋書·經(jīng)籍志》明載梵書以十四字貫一切音,漢明帝時與佛經(jīng)同入中國。〞以上所述各家的言論,說明了反切的產(chǎn)生是受了梵文字母影響。因為在此之前,中國人不能對字音進行分解和拼合。所以反切只能在佛教傳入中國后,在梵語拼音的影響下產(chǎn)生的。梵書在漢明帝時與佛經(jīng)同入中國,這說明了反切之學應(yīng)該產(chǎn)生在漢明帝之后。漢明帝之后,佛經(jīng)翻譯出現(xiàn)高潮。據(jù)統(tǒng)計,從漢明帝永平十年到東漢末年,佛經(jīng)譯本已有292部〔開元釋教錄〕。佛經(jīng)翻譯有一個特點,即不是單個人操作,而是多人共同翻譯。其中一個人作主譯〔多由天竺和西域僧人或漢地出生的西域人擔任〕,其他人作助譯,這樣懂梵文的人就會逐漸增多。翻譯時要對兩種語言作比照。因而中國音韻學家就通過譯經(jīng)時遇到的梵文拼音原理問題,漸趨受到啟發(fā)而創(chuàng)制反切。反切的創(chuàng)制者,音韻學家們一般認為是孫炎/應(yīng)劭等。時間:多數(shù)學者認為反切大約產(chǎn)生于漢末?!额伿霞矣枴ひ艮o篇》說:“孫叔然創(chuàng)《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亦說:“孫炎始為反語。〞章太炎認為“是應(yīng)劭時已有反語,那么起于漢末也〞。應(yīng)劭是漢末人,鄭玄學生孫炎也是漢末至三國時人,因此漢末產(chǎn)生反切的說法應(yīng)該是可靠的。其所以產(chǎn)生在漢末,因為要經(jīng)過一段摸索的過程。當然反語不可能是某一個人創(chuàng)造的,而應(yīng)該是時代創(chuàng)造的。以漢字充當拼音字母,這正顯示了我國古代學者的巨大創(chuàng)造。有了反切,漢族人才有了比較準確的注音方法。反切的產(chǎn)生是中國語言學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件大事。古代學者善于吸收外來文化,結(jié)合漢語、漢字實際特點,分析出聲母和韻母,從而展開了中國古代音韻學的研究。漢魏間反切風行,用反切注明字音的書,就是“音義〞一類的書,魏晉六朝時代最為盛行。當時各音義家使用的反切用字不統(tǒng)一。反切用字不同,有的可以切出同樣的音,由于古今音或方言關(guān)系,有的用字不同,切音也不同了。孫炎《爾雅音義》的反切用字,多為后來注音所采用。如唐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論例》云:“今并依孫反音,以傳后學。〞此后,編纂韻書大局部以孫炎《爾雅音義》的反切用字為標準。唐《經(jīng)典釋文》引者共65事,其余《集韻》等引各三數(shù)事,總不下百余事。因此,六朝以來,推孫炎為反切的鼻祖,就是這個緣故。3、現(xiàn)存完整的著有反切的書。六朝反切注音的著作都已經(jīng)亡佚了?,F(xiàn)存完整的著有反切的書首推《經(jīng)典釋文》和《切韻》。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以注音為主,兼有解釋詞義。他對古人的反切兼收并蓄,有時把各家反切排列在一起,不置可否。各家反切有時只是所用反切上下字不同,而切出來的音是一樣的;有些那么不但反切用字不同,連切出的實際讀音也不同。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有各種原因。有些是古今音的不同,有些是方言的不同造成的。這為后世研究六朝古音提供了可貴的資料。陸法言《切韻》一書與《經(jīng)典釋文》的做法不一樣,《切韻》中每一個音只注一個反切,而且每一個字都有反切,這樣就可以整理出一個完整的語音系統(tǒng)來。另外,梁顧野王《玉篇》有反切注音,可供參考,唐代貞觀時代的玄應(yīng),開元時代的慧琳,都著有《一切經(jīng)音義》,二書都有一套反切注音,這樣就可以進行比較研究??傊?,反切注音盛行,音韻鋒出,導(dǎo)致了音韻學研究的興起,其標志性成果就是韻書的出現(xiàn)。第七節(jié)韻書〔上〕本節(jié)要點一、韻書的產(chǎn)生原因。1.反切是韻書的根底。2.漢語四聲的發(fā)現(xiàn)為韻書的編寫提供了重要條件。3.文學界講求聲律的風氣促進了韻書的繁榮。二、六朝韻書的開展三、隋唐時代的韻書1.陸法言《切韻》2.唐代對《切韻》的刊謬補缺3、隋唐五代韻書的下落一、韻書的產(chǎn)生原因。韻書是將同韻漢字編排在一起供寫作韻文者查檢的工具書。這種為寫作詩歌效勞的韻書最早產(chǎn)生于魏晉時期,到南北朝時期即迎來韻書的頂峰期。韻書之所以產(chǎn)生于魏晉時代并迅速開展,這是有原因的。1.反切是韻書的根底。反切這種注音方法為編寫韻書創(chuàng)造了條件。如果有人為上千個字作了反切,人們就可以推測出來他的聲韻有多少類。有人把上萬個常用字分成假設(shè)干組,每組里的字音相同,在前頭加一個○,在第一個字底下注上反切,假設(shè)干組音節(jié)后半發(fā)音相同,放到一處就叫一個“韻〞。每韻用第一個字作代表,比方所有某些組后半發(fā)-ong音的字抄到一起,用第一個字“東〞作代表,就叫東韻。假設(shè)干個韻總結(jié)集成一部書,就叫韻書。清代陳澧《切韻考》說:“蓋有反切,那么類聚之即成韻書,此自然之勢也。〞可見反切是韻書的根底。2.漢語四聲的發(fā)現(xiàn)為韻書的編寫提供了重要條件。漢語有上下升降不同的四聲。但四聲的發(fā)現(xiàn)有一個過程。漢末魏晉時代,反切注音盛行,音韻學研究興起,古人對“聲調(diào)〞開始有所覺察,但認識不夠明確。齊梁時代,音韻學家發(fā)現(xiàn)并創(chuàng)立以平上去入制韻的四聲說。關(guān)于四聲,《南齊書·陸厥傳》記載:“永明末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瑯琊王融以氣類相推轂,汝南周颙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對四聲有了明確的認識。沈約撰韻書《四聲譜》,開始按四聲分韻?!读簳ど蚣s傳》載:〔沈約〕“又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悟,而獨得胸衿,窮其妙旨,自謂入神之作。〞從此以后,聲調(diào)成為韻的組成局部,不同聲調(diào)的字不能同屬一個韻部。3.文學界講求聲律的風氣促進了韻書的繁榮。齊梁時代發(fā)現(xiàn)四聲后,沈約等人根據(jù)四聲來研究詩的聲、韻、調(diào)的配合,形成永明體的新體詩。所謂新體詩,其主要特征是講究聲律。四聲是根據(jù)漢字發(fā)聲的上下、長短而定的。使聲調(diào)按照一定的規(guī)那么排列起來,詩歌可以到達鏗鏘、和諧,富有音樂美的效果。四聲的發(fā)現(xiàn)和永明體的產(chǎn)生,使詩人具有了掌握和運用聲律的自覺意識,將講究平仄四聲的永明聲律運用于詩歌創(chuàng)作之中,增加了詩歌藝術(shù)形式的美感、增強了詩歌的藝術(shù)效果。一時文壇講究聲律和形式美成為風氣。這種風氣促進了六朝時代韻書的大量“鋒出〞。二、六朝韻書的開展魏晉時代是我國韻書的萌芽時代。傳說魏·李登所著《聲類》是韻書之始,其書今已不傳。唐代封演《聞見記》說,《聲類》是“以五聲命字,不立諸部〞詳細記載此書的字數(shù),可見他是看過此書的,那么這部書應(yīng)該是唐代以后才散失的。晉·呂靜〔其兄呂忱著有《字林》一書〕所著《韻集》也是一部早期韻書,其書也早已失傳。由于兩書均失傳,其體制類型是否與后世的韻書相似,現(xiàn)在都無從深考??梢钥隙ǖ氖?,這是我國最早韻書,對以后的韻書都有影響,后代韻書參考了魏晉時代的韻書。南北朝時代,隨著四聲的發(fā)現(xiàn),各種韻書風起云涌。除沈約的《四聲譜》外,《隋書·經(jīng)籍志》和隋陸法言《切韻序》還記載了17種韻書,但這些韻書均失傳??梢钥隙ǖ氖牵核宄懛ㄑ詣?chuàng)作《切韻》時參考了六朝各家音韻,可以說,六朝韻書是隋唐韻書的根底,但自從《切韻》一出,這些六朝韻書均失傳?,F(xiàn)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韻書是隋陸法言的《切韻》。三、隋唐時代的韻書1.陸法言《切韻》魏晉六朝韻書大都依據(jù)方音編寫,隋代出現(xiàn)了適應(yīng)當時統(tǒng)一形勢需要,便利各地人士應(yīng)用的《切韻》。目的在于為全國各地的士子讀書寫詩規(guī)定一種標準的字音。這是漢語音韻學史上劃時代的產(chǎn)物,是第一部系統(tǒng)歸納共同語標準語音的韻書,是前代韻書的繼承總結(jié)。在漢語語音史的研究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雖然這部書早已散佚了,但幸運的是,其內(nèi)容根本保存在宋代《廣韻》中,陸法言寫的《切韻序》也完整的保存了下來?!肚许嵭颉吩敿毜卣f明了《切韻》的編寫過程,為研究《切韻》一書提供了珍貴的資料。陸法言〔生卒年月不詳〕隋代音韻學家。名詞,亦作慈,法言是他的字,以字行〔即人們稱呼一個人的時候多用他的“字〞,而不用他的名〕。臨漳〔河北臨漳縣〕人,出生于世襲貴族官僚家庭。父親陸爽學識淵博,從北齊入北周,后仕于隋。陸法言象父親一樣刻苦學習,因此知識也很廣博。尤其在漢字的審音辨韻方面,有較深的研究和造詣。青年時期曾作隋文帝楊堅的侍從官—承奉郎。《隋書·陸爽傳》說:“爽字開明,魏郡臨漳人,自齊入周。隋時為太子洗馬,開皇十一年,卒官,年五十三。子法言,敏學有家風,釋褐承奉郎。〞編寫過程:從《切韻序》可知陸法言此書的編寫過程他寫《切韻》是有機緣的。隋文帝開皇初年,陸法言父親在朝廷作官時,有一次,劉臻、顏之推、蕭該等八個當時的著名學者到陸法言家聚會飲酒。當然是他身居要職的父親〔陸爽當時是太子洗馬,后來因太子獲罪,因此法言不提父親的名字〕請客。學者聚會喝酒,喝著喝著就談起了語音問題。他們討論南北方言和各本韻書上的差異,評議古今是非。他們認為,自西晉呂靜《韻集》以下所成韻書,定韻缺乏標準,各有錯誤。鑒于當時方言的差異,所流行的各種韻書分韻辨音各不相同,取舍也各異,還沒有一部比較完善統(tǒng)一的韻書,所以他們議定編一部既可供寫詩作賦時選韻,又可供讀書時審音辨韻的韻書。年才弱冠的陸法言參與了討論,充當了這次談話的記錄員。當時,陸法言正做一個小官,還沒有時間來寫成書。十八年后,即開皇二十年〔600年〕,因太子楊勇案,隋文帝痛恨陸爽,然而陸爽已死,就把陸法言罷了官。陸法言回歸故里,于是便“屏居山野〞,專心致志地編纂和修訂他的韻書—《切韻》。他根據(jù)往昔議定的提綱,以當時的讀書音為標準,并參照前人不同種類的韻書,于隋仁壽元年〔601年〕寫定了《切韻》五卷。當年陸法言記錄討論大綱時,僅是那八位學壇領(lǐng)袖的晚輩,所以本書的大綱應(yīng)該說是合八人之力而做。昔開皇初,有劉儀同劉臻等八人,同詣法言門宿。夜永酒闌,論及音韻。以〔古〕今聲調(diào),既自有別。諸家取舍,亦復(fù)不同。吳楚那么時傷輕淺,燕趙那么多傷重濁。秦隴那么去聲為入,梁益那么平聲似去。又支〔章移切〕脂〔旨夷切〕、魚〔語居切〕虞〔遇俱切〕,共為一韻;先〔蘇前切〕仙〔相然切〕、尤〔于求切〕侯〔胡溝切〕,俱論是切。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假設(shè)賞知音,即須輕重有異。夜永酒闌:永,長。這里是說,夜深飲酒盡興時。諸家取舍:諸家,是指《切韻》以前的各家韻書。它們所根據(jù)的方言或反切舊文不同,因而存在分歧。吳楚句:吳楚指江南。燕趙代表北方。當時認為漢語分南北兩大區(qū)域。傷,過分的意思。輕淺、重濁,一種意見認為這里談的是聲調(diào)問題,具體地說就是平聲、上聲為輕淺,去聲為重濁。這也就是說,當時吳楚地方讀平聲和上聲的字過多,燕趙地方讀去聲的字較多。第二種意見認為這里談的是韻母問題。前元音、開口呼為輕淺,后元音、合口呼為重濁。具體地說,就是認為當時吳楚地方讀前元音、開口呼的字多,而燕趙地方讀后元音、合口呼的字多。秦隴兩句:陸法言等人根據(jù)聽覺分析,認為秦隴地方的去聲,類似入聲調(diào)值,梁益地方的平聲,又類似去聲的調(diào)值。梁,陜西南端南鄭一帶,即漢魏時漢中。中古時期各地方言調(diào)類相差不大,而調(diào)值有出入,梁益一帶的平聲調(diào)跟中原一帶的去聲調(diào)接近,所以,陸法言說,梁益那么平聲似去。支脂魚虞句:這里指支和脂、魚和虞的反切下字混用不分。隋代以前,支和脂,魚和虞有區(qū)別,但也有混用的情況。這里是說當時有些韻書把支韻和脂韻合為一韻,把魚韻和虞韻合為一韻。陸法言認為這樣混用不分是錯誤的。先仙尤侯句:意思是說先和仙、尤和侯的切語下字即韻母混用了。韻和切都是指切韻下字。羅常培認為“俱論是切〞與“共為一韻〞互文見義。按有人認為上一句是指韻,本句是指聲母問題。它們的反切上字是不能混的。欲廣文路句:廣,擴大,放寬。文路,指詩文創(chuàng)作的用韻。清濁,指開合口,唐代以開口為清,合口為濁。假設(shè)賞知音句:賞知音,指辯語音,研究語音。輕重,羅常培認為是指聲調(diào)。如果想擴大詩人用韻范圍,自然可以允許有細微差異的韻通用;如果研究語音,就必須將不同的韻區(qū)別開來。編著目的:《切韻序》也說明了編著目的。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如果想擴大詩人用韻范圍,自然可以允許有細微差異的韻通用;賞知音,即須輕重有異:如果研究語音,就必須將不同的韻區(qū)別開來。可見《切韻》編著的目的是:一方面為了作詩用韻,要求從寬〔即清濁皆通〕;另一方面為了語音的審音、正音,要求從嚴〔即輕重有異〕。詩文用韻和審音正音有不同要求和標準。《切韻》音的性質(zhì)陸法言在《切韻序》中說明了他的編著目的除了詩文用韻以外,為的是審音、正音,但是他沒有明確說明以哪一地方言作為審音、正音的標準,因此對《切韻》所代表的語音系統(tǒng),古今學者有各種不同看法。這些不同看法概括起來可分為二大派:一派認為《切韻》所代表的是音系是綜合音系,即古今〔指隋〕南北語音的綜合語音系統(tǒng);一派認為《切韻》所代表的是單一音系,即一時一地之音,或者根本上是一時一地之音。綜合音系派的代表有章炳麟、王國維等人。章炳麟認為《切韻》兼有古音成分和方音成分。他說“《廣韻》所包,兼有古今方國之音,非并時同地得有聲勢二百六種也。且如東、冬于古有別,故《廣韻》兩分之,在當時固無異讀。〞又《廣韻》支、脂、之三韻分開也是“以古韻不同,非必唐音有異也。〞而“東、鐘,陽、唐,清、青之辨,蓋由方國殊音,甲方作甲音,乙方作乙音;乙方作甲音者,甲方或又作乙音,本無定分,故殊之以存方語耳。〞單一音系派又有吳音說、洛陽音說和長安音說三種吳音說起于晚唐。當時就有學者加以駁辨。認為陸法言研究語音,怎能獨取方言鄉(xiāng)音?且吳越之音難以服眾。這一說后世根本上被否認。長安音說起于近代。學術(shù)界對此也有不同看法:《切韻》是陸法言以劉臻等八人的討論記錄為準那么,參考了以前的韻書,因此此書的語音系統(tǒng),并非當時某一地的方言;且所用的主要材料全無關(guān)中人士著作;參與討論的學者中也無世居關(guān)隴之人士。洛陽音說也起于近代。因“洛陽為天下之中,南北音詞,于此取正。〞而參與討論的局部學者也源自永嘉南渡以前之洛陽。此說在學術(shù)界頗具影響。我們認為,《切韻》是綜合音系,即古今〔指隋〕南北語音的綜合語音系統(tǒng),而不是某一個地方的單一地方音和某一段時間〔即隋〕的語音。首先,對于《切韻》音,《切韻序》說:“蕭顏多所決定〞,可見對《切韻》的語音系統(tǒng)起決定作用的是顏之推和肖該。顏之推,祖籍今山東,先世隨晉室東渡,定居金陵。蕭該,晉南渡后遷居南蘭陵〔今江蘇常州〕。隋朝時,顏之推和肖該都是由南方來到北方〔洛陽〕的士大夫,并非是洛陽人。所以《切韻》所取標準,是折合了洛陽和金陵的南北綜合音,并非全用洛陽音。其次,陸法言等人沒有進行實地方音調(diào)查,而是照顧了古音系統(tǒng),自然也就照顧了方音,因為方音是從古音開展而來的。他們照顧古音的方式就是參考了南北朝時期的韻書。他們摘取六朝韻書中標準的切語,除掉過寬的分韻。如果他們明確知道古人能分別,而他們當時的方言不能分別,就寧可依照古音系統(tǒng),違反當時最有勢力的方言〔如洛陽話〕。如“支脂、魚虞,共為一韻〞,陸法言認為當時人支韻和脂韻,魚韻和虞韻合為一韻混用不分是錯誤的。他們謹慎地選用了古人的反切,而這些反切也正反映了古音系統(tǒng)。

再次,作《切韻》的目的是:“賞知音〞和“廣文路〞?!皬V文路〞即擴大詩文創(chuàng)作的用韻范圍?!百p知音〞指辯語音,研究語音。也就是說,是為了確定音律和做韻文而作的一部書。確定寫文章而定的音自然是面對整個的文學界,這些音不可能僅僅以一個地方的方言來確定。當然也不是各地方言和古今語言的混合,它“是有實際的雅言和字書的音讀做依據(jù)的〞,也就是說《切韻》音系根本上反映了當時共同語的語音系統(tǒng),只是由于時代局限,當時對共同語的認識不明確,因而在音系中,兼采了方言和古音。這是一部有系統(tǒng)、審音從嚴的韻書,而不是一時一地的方言韻書。內(nèi)容:《切韻》是代表中古漢語語音的韻書。原書己佚。其音系保存在《廣韻》里。敦煌留有殘本三種,敦煌的韻書,在1907-1908年間被英國人斯坦因劫走〔現(xiàn)藏倫敦博物院圖書館〕,還有一種唐抄本《切韻》殘卷,流落到日本人手中。1921年,王國維把在倫敦所藏的三種《切韻》殘卷根據(jù)照片抄錄印行。這些殘卷互相補充,約成原書四分之三左右。根據(jù)殘卷本考證,全書收字約一萬二千左右,分為193韻,平聲54韻,上聲51韻,去聲56韻,入聲32韻?!肚许崱肺×艘郧爸T家韻書的長處,是前代韻書的總結(jié),又是后世傳統(tǒng)韻書演變的基礎(chǔ)。自《切韻》問世,六朝諸家韻書均逐漸消亡。此書是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韻書。是我國韻書史上劃時代的產(chǎn)物。《切韻》原書已經(jīng)失傳。20世紀初以來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不少唐五代的寫本和刻本。雖多是一些增訂本的殘卷和殘頁,但借此可以了解本書的根本體制和內(nèi)容。2.唐代對《切韻》的刊謬補缺陸法言這本《切韻》是一部暢銷書,風行唐宋兩代好幾百年。因為唐宋科舉考試要寫詩,詩要押韻。陸法言把相同韻部的字歸在一起,注音并解釋,對作詩用韻非常實用。唐代就以《切韻》作為科舉考試的標準韻書,士子們是人手一冊,可見其地位之高。唐宋時期當然還有其他韻書,《唐韻》、《廣韻》、《平水韻》等都是很有影響的韻書,但都以《切韻》為藍本,只是增加了一些字和注釋,是換湯不換藥的東西,因此這些韻書都屬于《切韻》音系?!肚许崱酚绊懞艽?,但也有缺乏之處,即字數(shù)太少,解釋詞義不夠詳細。所以唐代很多人為《切韻》增字補注,其中最有名的是王仁煦、孫愐、李舟三家的韻書。下面分別加以介紹?!?〕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王仁煦,唐中宗時人,曾做過縣尉一類的官。著《刊謬補缺切韻》一書,一般稱為《王韻》,他對此書書名作了解釋:“刊謬者謂刊正謬誤,補缺者謂加字及訓〞。此書失傳1千多年,近代才陸續(xù)發(fā)現(xiàn)兩種本子,一種出自敦煌,一種出自故宮。出自敦煌的本子,被法國人伯希和劫往法國,現(xiàn)藏巴黎圖書館?!?〕孫愐《唐韻》:為《切韻》增字加注而作。孫愐,唐玄宗時人,音韻學家,曾做過司馬一類的官職。寫《唐韻》五卷,因為它定名為《唐韻》,曾獻給朝廷,所以雖是私人著述,卻帶有官書性質(zhì),比起較它早出的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更著名?!稏|齋記事》說:“自孫愐集為《唐韻》,諸書遂廢。〞《唐韻》對字義的訓釋,既繁密又有出處、憑據(jù),對字體的偏旁點畫也極考究,使得韻書更加具有字典的性質(zhì)。這也是《唐韻》更加受人重視的一個原因?!?〕李舟《切韻》:李舟,唐代音韻學家?!短茣窡o傳。據(jù)王國維考證,他作《切韻》當在唐代宗、唐德宗之時。也就是說,他在孫愐之后,因此能根據(jù)孫愐《唐韻》加以訂正,撰《切韻》十卷。李舟《切韻》在韻學上最大的奉獻是對韻書中入聲的次序加以調(diào)整。以前的韻書,都按陸法言《切韻》的目次,入聲次序漫無條理,和平上去三聲未能一一相配。經(jīng)過李舟加以調(diào)整,四聲相承的關(guān)系才秩序井然不亂。雖然次序有移動,但沒有改變陸法言綜合語音系統(tǒng)的宗旨。而從此以后的韻書都改為按照李舟《切韻》的目次。3.隋唐五代韻書的下落:《切韻》及其唐五代增訂本是研究中古語音的重要資料,可惜的是,這些書在宋代以后很長時間里失傳了。直到清末才出現(xiàn)。它到哪里去了呢?敦煌莫高窟。光緒26年〔1900〕,在甘肅敦煌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圓箓為了將已被遺棄許久的局部洞窟改建為道觀,而進行大規(guī)模的清掃。當他在為第16窟〔現(xiàn)編號〕去除淤沙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北側(cè)甬道壁上的一個小門,翻開后,出現(xiàn)一個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現(xiàn)編號為第17窟〕,內(nèi)有從4世紀到11世紀〔即十六國到北宋〕的歷代文書等文物5萬多件,這就是著名的“藏經(jīng)洞〞。

從洞中出土的文書來看,最晚的寫于北宋年間。根據(jù)推斷,藏經(jīng)洞是北宋時,莫高窟的僧人們?yōu)槎惚芪飨能婈?,在準備逃難時所封閉的。莫高窟藏經(jīng)洞出土文書多為寫本,少量為刻本。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絕本,其中就包括隋唐時代的韻書寫本。自藏經(jīng)洞被發(fā)現(xiàn)后,旋即吸引來許多西方的考古學家和探險者,他們以極低廉的價格從王圓箓處獲得了大量珍貴典籍,運出中國或散落民間。1907年,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來到了敦煌。當聽說莫高窟發(fā)現(xiàn)了藏經(jīng)洞后,他找到王圓箓,表示愿意幫助興修道觀,取得了王的信任。于是斯坦因就被允許進入藏經(jīng)洞揀選文書,他最終只用了200兩銀兩,便換取了24箱寫本和5箱其他藝術(shù)品帶走。后斯坦因再次來到莫高窟,又以500兩銀兩向王圓箓購得了大量敦煌文獻,大都捐贈給了大英博物館。1908年,精通漢學的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發(fā)現(xiàn)古代寫本后,立即趕到敦煌。在洞中揀選三星期,最終以600兩銀兩為代價,獲取了1萬多件堪稱精華的敦煌文書,后來大都入藏法國國立圖書館。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于全世界之時,當朝命官這才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但他們不是考慮如何地保護它,而是千萬百計竊為己有。因此,一時間偷竊成風,敦煌卷子流失嚴重。法國伯希和也在北京向一些學者出示了幾本敦煌珍本,這立即引起學界的注意。他們向清政府上書,要求甘肅和敦煌地方政府馬上清點藏經(jīng)洞文獻,并運送進京。1910年清政府作出決定,把剩余的敦煌卷子全部運往北京保存。但在清點前,王圓箓便已將一局部文物藏了起來。在運送的路途中,幾乎每到一處都失竊一局部。運送的官員又自己攫取了一些。于是,1900年發(fā)現(xiàn)的五萬多件藏經(jīng)洞文獻,最終只剩下了8757件,現(xiàn)均存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對于流失在中國民間的敦煌文獻,有一局部后來被收藏者轉(zhuǎn)賣給了日本人,也有局部歸南京國立中央圖書館,但更多的已難以查找。1914年,俄羅斯佛學家對已經(jīng)搬空的藏經(jīng)洞進行了挖掘,又獲得了一萬多件文物碎片,目前藏于俄羅斯。新疆吐魯番。吐魯番考古最早的開掘是在19世紀末開始的,也是由外國探險家進行的。但最初的發(fā)現(xiàn)是中國人。一個放羊的小孩一下子掉進墓穴里了,把他嚇壞了,以為進到地獄里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