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單元檢測含解析_第1頁
檢測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單元檢測含解析_第2頁
檢測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單元檢測含解析_第3頁
檢測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單元檢測含解析_第4頁
檢測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單元檢測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九單元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單元檢測【3年模擬】A組根底題組時間:35分鐘分值:62分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42分)1.公元前5世紀興起的雅典智者學派認為,哲學重點要解釋的是人,世界上并不存在每個人都必須服從的普遍真理,“只要掌握了雄辯術,一切觀點都可以自我辯白〞。智者學派的盛行()A.促進了古雅典自由主義的開展B.健全了直接民主的政治體制C.強化了對城邦公共秩序的維護D.提升了公民個體的道德修養(yǎng)答案A根據(jù)題干“并不存在每個人都必須服從的普遍真理……一切觀點都可以自我辯白〞可見古希臘智者學派主張思想自由,反對權威,表達了自由主義的開展傾向,A項正確;題干信息未涉及民主政治體制,排除B項;材料并未強調維護城邦公共秩序,排除C項;智者學派注視人的作用,無視道德,排除D項。2.漢武帝時在西南地區(qū)置犍為郡,封夜郎侯為夜郎王,領諸部,“使其子為令〞。后在西夷置十余縣,除都尉外,其縣令也按“從其俗以長之〞的慣例,由本地區(qū)王之子或王的嫡親充任。這些措施()A.說明中央集權趨于弱化B.表達出王國問題更加嚴重C.有利于漢代疆域的拓展D.反映出貴族政治局部復活答案C根據(jù)材料可知,漢武帝在西南地區(qū)設郡、縣,置都尉、縣令,并配合當?shù)氐牧曀?、慣例,拉攏、利用當?shù)厣蠈庸芾砦髂系貐^(qū),這些措施有利于拓寬漢代疆域,C項符合題意;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區(qū)設置郡縣,加強管理,是中央集權加強的表現(xiàn),排除A項;由當?shù)赝踔踊蛲醯牡沼H充任縣令,是為了加強對該地區(qū)的管理,與王國問題無關,也不是貴族政治在國家管理中局部復活,排除B、D兩項。3.有史料記載,751年唐朝與阿拉伯帝國間的怛邏斯之戰(zhàn)中,唐朝戰(zhàn)俘將造紙術傳到非洲和歐洲。但據(jù)杜環(huán)(735—812年)?經行記?記載,此戰(zhàn)唐朝戰(zhàn)俘中沒有造紙工匠。近年有中亞學者指出,此戰(zhàn)前造紙術既以和平方式傳入中亞,10世紀時傳入敘利亞、埃及和摩洛哥。由此可知()A.?經行記?作為第一手史料更為真實可信B.中亞學者研究結論形成較晚因而更加可靠C.文獻記載和歷史研究必須經考古發(fā)現(xiàn)證實D.西亞人在造紙術西傳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答案D材料中的“史料記載〞和“中亞學者〞都提到造紙術曾傳到中亞地區(qū),再由中亞傳入非洲和歐洲,而西亞是連接中亞和歐洲的橋梁,由此可以推知西亞人在造紙術西傳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D項正確。?經行記?是唐朝杜環(huán)所作的游記,并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A項;歷史研究的可靠性與研究者所用的史料等有關,與研究結論形成時間無關,排除B項;考古發(fā)現(xiàn)只是證實歷史真相的手段之一,但并不是唯一手段,C項說法絕對,排除C項。4.宋代的人口增長在地區(qū)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長極快。南宋末年,臨安府九縣人口到達124萬,尚不包括不下十萬人的軍隊,以及為數(shù)眾多難以統(tǒng)計的流動人口。而同時期,倫敦只有2萬人,巴黎有4萬人,西方最大最繁華的城市威尼斯,也不過10萬人。這主要反映了宋代()A.政治中心東遷的趨勢B.多子多福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C.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D.小農經濟較之莊園經濟更穩(wěn)定答案C材料提到,宋代的人口增長在地區(qū)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長極快。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主要反映了宋代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故C項正確。A、B、D三項均與此主旨不符,排除。名師點睛經濟重心南移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國古代南北經濟開展的巨大變化。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fā)祥地,是中國開發(fā)最早的地區(qū),人口集中,經濟文化興旺,成為最早的經濟中心。而南方經濟后來居上,經濟重心逐漸南移。5.有學者粗略估計,在1540—1644年的一百年間,從日本流入中國的白銀有7500噸左右,約占日本白銀產量的絕大局部。在1570—1644年間,美洲白銀總共約有12620噸流入中國,約占美洲產量一半。白銀流入中國反映了()A.明朝廢止重農抑商政策B.中國與世界市場的聯(lián)系C.明朝商品經濟成為主流D.白銀開始成為流通貨幣答案B日本和美洲流入中國的白銀大量增加,說明中國與世界市場的聯(lián)系加強,故B項正確。明朝仍然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A項;明朝時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據(jù)主導地位,排除C項;白銀早在唐朝時期就已成為流通貨幣,排除D項。6.清朝前中期,歐洲瓷商為保證銷量,在向中國訂制外銷瓷時會提供繪圖式樣。右圖是一款中國工匠按式樣燒制的瓷盤,中間的葫蘆圖形上部為馬丁·路德的畫像,下部是耶穌基督在給門徒講道。對此理解正確的選項是()①瓷盤可證明歐洲對中國的經濟侵略②新航路的開辟便利了中西方的貿易③這些商人看重新教群體帶來的市場④中國工匠參加了我國傳統(tǒng)審美元素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歐洲瓷器商人直接向中國訂購瓷器,得益于新航路的開辟,世界逐漸連為一個整體;瓷盤上繪有馬丁·路德的畫像及耶穌基督給門徒講道的畫面,反映了當時歐洲瓷器商人對新教群體市場的關注;瓷器圖案既有西方宗教內容,也融合了葫蘆圖形等中國元素,說明中國工匠參加了我國傳統(tǒng)審美元素。②③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歐洲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始于晚清,與材料時間不符,且瓷盤繪制的圖案也與經濟侵略無關,排除含①的A、B、C三項。7.斯文·貝克特在?棉花帝國?中認為,歐洲人的棉紡織品貿易,把亞洲、非洲、美洲和歐洲串成一張復雜的商業(yè)網(wǎng)。過去四千年的棉花史上,從來沒有出現(xiàn)這樣跨全球的體系。過去也從來沒有過,拿印度織布工的產品當作支付工具,到非洲購置奴隸,讓這些奴隸到美洲農場耕作,生產農業(yè)產品供給歐洲消費者使用。可見,作者認為歐洲人的棉紡織品貿易()A.加速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進程B.推動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C.造成了亞非拉國家和地區(qū)落后D.促進了歐洲生產方式巨大變革答案A從材料信息可知,歐洲人拿印度織布工的產品當作支付工具,到非洲購置奴隸,讓這些奴隸到美洲農場耕作,生產農業(yè)產品供給歐洲消費者使用,歐洲人依靠全球商業(yè)網(wǎng)獲取更多財富,從而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進程,應選A項。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推動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根本形成,材料內容反映的是早期殖民擴張,排除B項;材料表達了歐洲人通過棉紡織品貿易將亞洲、非洲、美洲和歐洲串成一張復雜的商業(yè)網(wǎng),但并沒有強調此商業(yè)網(wǎng)造成亞非拉國家和地區(qū)的落后,排除C項;早期殖民擴張時期,歐洲生產方式依然是手工勞動,并未發(fā)生巨大變革,排除D項。8.“17世紀的新興勢力——尼德蘭、瑞典、英國、法國都在北部。一些成長神速的城市也一樣——阿姆斯特丹、巴黎、倫敦。相比之下,地中海顯得停滯不前?!?6、17世紀,在歐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歐洲南部有著無可爭議的優(yōu)勢。〞這里的“優(yōu)勢〞主要是指()A.工業(yè)資本取代商業(yè)資本B.壟斷性貿易公司的建立C.最終確立世界殖民霸權D.歐洲新貿易中心的形成答案D工業(yè)資本取代商業(yè)資本是通過工業(yè)革命完成的,故A項錯誤;壟斷性貿易公司的建立是殖民擴張的需要,故B項錯誤;英國最終確立世界殖民霸權的標志是打敗最大的競爭對手法國,故C項錯誤;材料中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由于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故D項正確。9.1930年,梅蘭芳遠渡重洋,在紐約唱響?汾河灣?,眾多美國人瘋狂搶購戲票,五美元的票被炒到十六美元,創(chuàng)下那個年代百老匯的天價。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A.美國股票投機熱潮的推動B.民眾的購置力得到提高C.文化娛樂迎合了群眾心理D.美國人民仰慕東方文化答案C此題以梅蘭芳的戲曲在美國大受歡送設置歷史情境,考查經濟大危機對美國社會的影響,同時考查考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根本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及說明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著重考查唯物史觀這一核心素養(yǎng)。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經濟危機期間,美國民眾渴望逃避和解脫,由此出現(xiàn)了眾多美國人瘋狂搶購梅蘭芳戲票的現(xiàn)象,即文化娛樂迎合了群眾心理,故C項正確;此時股票泡沫已經破滅,故A項錯誤;此時民眾的購置力低下,故B項錯誤;材料表達不出美國人民仰慕東方文化,故D項錯誤。10.有學者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開展造成新的社會流動,內容大致包括含義相左的“向上〞和“向下〞兩個方面內容,從職業(yè)分層角度看,社會流動出現(xiàn)明顯的向上流動的趨向。對此解釋合理的是()A.世界經濟區(qū)域集團化明顯加速B.經濟全球化使全球經濟連為一體C.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弊端顯現(xiàn)D.新科技革命助推社會結構的調整答案D由于科技進步,人類的物質生產方式,即生產結構、生產過程、生產規(guī)模和生產組織方式都發(fā)生了變化,特別是生產自動化的采用和開展,助推社會結構的調整,大大擴展了許多傳統(tǒng)意義上被認為是“高級〞職業(yè)的需求,社會流動出現(xiàn)明顯的向上流動的趨向,故D項正確。11.甘蔗原產自印度,蔗糖原本是王室貢品或貴族奢侈品。16—18世紀甘蔗被探險家和殖民者帶到巴西、海地等地區(qū),由非洲黑奴大量種植,制成蔗糖銷往世界各地,18世紀末蔗糖已成為群眾均能承受的調味品。這主要是因為()A.生產技術的革命性變化B.洲際間的經濟聯(lián)系日益密切C.全球性市場的根本形成D.經濟開展縮小貧富國家差距答案B材料信息顯示蔗糖原是奢侈品,甘蔗傳到美洲以后,得到大量種植并制成蔗糖銷往世界各地,使蔗糖在18世紀末成為群眾均能承受的調味品,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這主要得益于新航路開辟以后洲際間經濟聯(lián)系的日益密切,故B項正確;材料表達的是物種傳播與交流使蔗糖由奢侈品變?yōu)槠胀ㄈ罕娨材軌虺惺艿恼{味品,這并非蔗糖生產技術的提高導致的,也不能表達國家間貧富差距的縮小,排除A、D兩項。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后,全球性市場根本形成,故C項排除。12.1651年英國政府規(guī)定有些北美殖民地的土產,如食糖、煙草、棉花與靛青等只可供給英國;但凡產品輸入英國,只能由英國船只或輸入地區(qū)的船只運送,從英國出口的商品,只許由英國船只運送。上述規(guī)定()A.削弱了西班牙在北美的勢力B.打擊了荷蘭的商業(yè)霸權地位C.成就了英國世界工廠的地位D.穩(wěn)固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答案B此題以英國?航海條例?中的規(guī)定作為背景材料,考查英國與荷蘭的殖民爭奪,同時考查考生理解并辨析歷史信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說明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著重考查歷史解釋這一核心素養(yǎng)。材料中英國政府明確規(guī)定北美殖民地的物產只供給英國,其產品輸入英國只能由英國船只或輸入地區(qū)的船只運送,英國出口的商品只許由英國船只運送。上述規(guī)定旨在打擊掌握海上商業(yè)霸權的荷蘭的利益,故B項正確。A、D兩項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英國世界工廠地位是在19世紀中后期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完成后確立的,故C項錯誤。13.下面為歐洲主要國家城市化開展速度圖(1300—1900年)。對此圖解釋正確的選項是()A.新航路開辟加快意大利城市化開展B.長期的分裂和戰(zhàn)亂阻礙法國城市化C.近代歐洲各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D.殖民活動和工業(yè)化推動英國城市化答案D由圖可知,英國的城市化開展速度在15世紀中期超過法國,在17世紀中葉超過意大利。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這得益于英國早期殖民活動和工業(yè)革命的開展,故D項正確。由圖可知,15世紀新航路開辟時期,意大利的城市化開展速度在不斷下降,故A項錯誤;小農經濟的長期大量存在和大革命時期的動亂導致法國城市化進程緩慢,故B項不符合史實;由圖可知,意大利的城市化進程總體呈不斷下降趨勢,故C項錯誤。14.來自異域的糖和咖啡、茶、巧克力一起,不僅改變了歐洲人的飲食,也使糖從貴族生活的象征,逐漸變?yōu)槌鞘袆诠さ纳钤?。源自亞洲的甘蔗種植與蔗糖制造技術被歐洲殖民者傳播到美洲,引發(fā)了“蔗糖革命〞與“人口大遷移〞,催生出種植園經濟和殖民地奴隸制度。這說明糖()A.改變了歐洲人的飲食結構B.推動了奴隸貿易的開展C.促進了世界的文化交流D.促進了世界歷史進程的開展答案D此題以歐洲飲食結構變化為命題情境,考查殖民擴張,旨在考查考生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闡釋歷史事實的能力,題干與選項表達了歷史解釋素養(yǎng)。亞洲技術被歐洲殖民者傳播到美洲,引發(fā)了“蔗糖革命〞與“人口大遷移〞,并催生了種植園經濟和殖民地奴隸制度,可見這一技術的傳播引發(fā)美洲及歐洲的雙重變化,應選D項;其余三項都缺乏以概括全部材料信息,故排除。解題技巧選擇題選項中如果有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被包含的選項可以排除。如此題各錯誤項都只是世界歷史進程開展的表現(xiàn)之一。二、非選擇題(共20分)15.閱讀材料,完成以下要求。(20分)材料一從1685年到1757年間,到中國貿易的歐美各國商船有312艘,三大海關只留廣州一關后,西方各國來中國的船只仍在增加,從1758年到1838年的80年間,到中國海關貿易的外國商船共達5107艘,其中大多數(shù)為西方商船。隨著西方來華貿易船只的不斷增加,貿易額也迅速上升。1762年,歐美諸國對華海上貿易總值為白銀5545847兩,1805年達23517102兩,40年間增長了倍。在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西貿易活動中,西方諸國都表現(xiàn)了偏重中國物品的傾向,使中國常常處于貿易的出超地位,因而西方國家便千方百計地尋求改變他們對華貿易的入超地位。——張增香?試論明清時期對外貿易的特色?材料二1873年主要進、出口貨分別在進、出口總值中所占的比重(%)進口貨鴉片棉紡織品毛織品其他雜貨出口貨茶葉絲及絲產品糖其他雜貨(注:在進口雜貨中占重要位置的有米、魚介海產品、煤油和糖,生產工具僅機器一項貨值很小,在出口雜貨中占重要位置的有棉花、毛類、草帽緶等數(shù)項)——整理自姚賢鎬?十九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中國對外貿易的開展趨勢?(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7世紀下半期到19世紀前期清朝對外貿易狀況的形成原因。(10分)(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紀70年代中國對外貿易的哪些特點?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對中國經濟結構產生的影響。(10分)答案(1)新航路開辟,歐洲殖民者從美洲掠奪大量金銀;中國手工業(yè)技藝先進,產品深受西方國家歡送;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影響;統(tǒng)治者推行的貿易政策。(2)特點:進口產品中工業(yè)品占重要地位;鴉片貿易合法化;出口產品以原料為主。影響:沖擊傳統(tǒng)的農耕經濟,小農經濟開始解體;促進中國新式工礦業(yè)的開展,但開展空間有限。解析(1)依據(jù)材料一“三大海關只留廣州一關后〞“西方諸國都表現(xiàn)了偏重中國物品的傾向〞可知與政策和中國手工業(yè)品技術水平高有關;由材料一中的時間信息可知與殖民擴張有關,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長期出超也與自然經濟的抵抗有關。(2)第一小問,依據(jù)材料二表格信息和注解的內容概括,要注意進口貨物占比擬多的是什么產品,出口主要是什么商品。第二小問,作答時要注意是對“經濟結構〞的影響。B組提升題組時間:45分鐘分值:70分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42分)1.民主制時期的雅典人認為“所有的事物都要被疑心、被驗證,思想沒有界限〞。疑心精神成為日益風行的時尚。誰都能在城邦生活根本的正義秩序問題上有發(fā)言權,但卻不比別人更有見地。當時,這種“時尚〞的形成()A.表達了智者學派的影響力B.反映出雅典人對自由的渴望C.說明城邦公民參政熱情高漲D.折射出雅典人理智的不成熟答案A材料“誰都能在城邦生活根本的正義秩序問題上有發(fā)言權,但卻不比別人更有見地〞,表達出人們的價值判斷根植于自己的主觀感受,可見這種“時尚〞的形成受到智者學派的深刻影響,故A項正確。雅典人對自由的渴望、城邦公民參政熱情高漲的說法與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C兩項。材料內容折射不出雅典人理智的不成熟,D項錯誤?!局R拓展】古希臘深受智者學派的影響,疑心主義盛行,雅典人的正義觀念缺乏明確和穩(wěn)定的特性。沒有明確的正義原那么的指引,雅典公民集體認為他們似乎無所不能,無論是在公民大會還是在陪審法庭上,公民往往只對問題進行孤立的、即興的討論,就做出在當時被認為是合理的處理。所有人都追逐正義而不知正義到底是什么,追求城邦的利益卻不知道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正是由于這種弊端的出現(xiàn),才有了蘇格拉底等學者對智者學派的審視,推動了古典人文主義的不斷開展。2.學者許倬云認為,東漢時期長江流域、四川盆地及東南地區(qū)的人口增長非常顯著。政府通過移民,使人口最為密集地區(qū)的人口壓力大為減輕。根據(jù)許倬云的分析,漢代人口分布的變化()A.加劇了漢代的人地矛盾B.加快了少數(shù)民族內遷的步伐C.緩解了邊境地區(qū)的危機D.有利于中國社會開展的平衡答案D依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時期長江流域、四川盆地及東南地區(qū)的人口增長非常顯著〞與東漢政府遷移北方人口有關。這不僅減輕了北方經濟重心地區(qū)的人口壓力,也促進了南方地區(qū)的經濟開發(fā),有利于中國社會開展的平衡,故D項正確。這一措施減緩了北方的人地矛盾,促進了南方的開發(fā),故A項排除;少數(shù)民族內遷是在東漢末年以來,故B項排除;材料中不涉及邊境地區(qū),故C項排除。3.右圖北京古觀象臺,始建于1442年,是明清兩代的國家天文臺。清制8架銅儀在造型、花飾、工藝等方面具有中國傳統(tǒng),在刻度、游表、結構上直接反映西歐文藝復興后大型天文儀器的進展和成就。這說明()A.中體西用思想已確立起來B.清朝主張對外經濟文化交流C.中國科技已經落后于西方D.西方科技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答案C根據(jù)材料“清制8架銅儀在造型、花飾、工藝等方面具有中國傳統(tǒng),在刻度、游表、結構上直接反映西歐文藝復興后大型天文儀器的進展和成就〞可知這一時期我國采取了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西方成就,這從側面說明當時中國科技已經落后于西方,應選C項;A、B兩項明顯與史實不符,排除;中國近代化發(fā)生在近代,與材料所述時間“1442年〞不符,排除D項。4.下表是1576—1602年由菲律賓運到中國的某物品估值統(tǒng)計情況,該物品最可能是()年份1576158615961602估值30萬比索50萬比索100萬比索200萬比索(注:比索是一種主要在西班牙殖民地國家所使用的貨幣單位)玉米B.茶葉C.鴉片D.白銀答案D玉米在新航路開辟后引種中國,沒有必要大量進口,故A項錯誤;茶葉是中國的農副土特產品,是中國對外輸出的商品,故B項錯誤;19世紀英國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故C項錯誤,由材料“1576—1602年〞的時間信息可知為明朝,當時中國處于貿易順差,材料中數(shù)據(jù)說明由菲律賓運到中國的某物品的規(guī)模呈不斷上升趨勢,可知對外貿易的順差促使大量白銀流入中國,故D項正確。5.下面是局部原產美洲的物種向中國傳播的情況表品種傳入中國的時間備注玉米16世紀明后期引進,清初普及番薯16世紀自菲律賓傳入中國馬鈴薯17世紀清初福建?松溪縣志?上已有種植馬鈴薯的記載據(jù)此推斷,明清時期引進美洲的物種()A.解決了農業(yè)大國的糧食問題B.促進了中外貿易的不斷擴大C.導致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xiàn)D.增加了人們生活的食物來源答案D明清時期玉米、番薯等高產作物的引進,彌補了糧食產量的缺乏,增加了人們的食物來源,故D項正確?!敖鉀Q了農業(yè)大國的糧食問題〞夸大了物種引進的作用,玉米、番薯、馬鈴薯的引進只能彌補糧食產量的缺乏和緩解糧食問題,故A項排除;明清時期,中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故B項排除;資本主義萌芽的顯著標志是雇傭關系的出現(xiàn),與引進農作物關系不大,故C項排除。6.17、18世紀,景德鎮(zhèn)生產的碗、盤等外銷瓷器(景瓷),既有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圖案,也有特洛伊木馬、手持雷電的朱庇特等西方故事類裝飾。據(jù)此可知,這一時期的瓷器貿易()A.突破了海禁政策的限制B.由地中海地區(qū)轉口到西歐C.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D.推動了景瓷生產方式變革答案C材料反映了當時景德鎮(zhèn)外銷瓷器上既有中國傳統(tǒng)圖案,又有從西方傳來的故事類裝飾,這說明這一時期的瓷器外銷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故C項正確;“海禁〞是嚴格限制對外貿易,而非禁止,景瓷外銷不能說明當時瓷器貿易突破了海禁政策的限制,故A項排除;材料沒有涉及瓷器貿易的路線,故B項排除;材料只表達了景德鎮(zhèn)外銷瓷器上的圖案,無法反映生產方式變革,故D項排除。7.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的全部出口品中,經過加工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占絕大比例,未經加工的初級產品只占很小比例。與出口商品相比,進口商品的總體加工程度較低。這反映出當時中國()A.工業(yè)化程度高于西方B.手工業(yè)水平世界領先C.官營手工業(yè)日漸沒落D.海禁阻礙了內外交流答案B根據(jù)材料中“鴉片戰(zhàn)爭前〞的時間信息可知,當時中國還是傳統(tǒng)的小農經濟社會,沒有工業(yè)化生產,故A項錯誤;材料中出口商品加工程度高于進口商品加工程度,說明中國傳統(tǒng)手工業(yè)興旺,手工業(yè)水平領先于世界,故B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民營手工業(yè)在明中后期逐漸超過官營手工業(yè),致使官營手工業(yè)日漸沒落,但這與材料信息無關,故C項錯誤;材料中強調的是鴉片戰(zhàn)爭前進出口商品的加工水平,與海禁政策不符,故D項錯誤。8.亞歐大陸各文明的跨文化交流已經存在了很多世紀。但是直到16世紀和17世紀初,各個民族——不僅是亞歐大陸上的各民族,還包括東西半球的各民族——才開始了較為密集而持續(xù)的互動往來。造成這一歷史現(xiàn)象的原因是()A.新航路開辟B.文藝復興C.奴隸貿易D.宗教改革答案A材料信息說明,16世紀和17世紀初,亞歐大陸上各民族的交往開始密集起來,東西半球也產生了互動與交往,聯(lián)系所學知識,16世紀,新航路的開辟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tài),各地的文明開始會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故A項符合題意。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均發(fā)生在歐洲,沒有使東西半球的各民族產生互動與交往,B、D兩項與材料中的空間信息不符,排除;奴隸貿易是新航路開辟所帶來的影響,且主要在非洲和美洲之間進行,亞歐大陸涉及較少,排除C項。9.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白人移民美洲,歐洲大陸的牲畜、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特產流入世界各地,歐洲人也將疾病的病原體帶入美洲和大洋洲。上述現(xiàn)象說明()A.殖民掠奪殘酷無情B.先進思想觀念傳入美洲C.世界走向整體開展D.資本主義制度向外擴張答案C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不僅促進了世界各地物種的交流,也將疾病的病原體帶入了美洲和大洋洲,說明世界走向整體開展,因此C項正確。材料并沒有表達殖民掠奪、先進思想的傳播及資本主義制度擴張的內容,可排除A、B、D三項。10.“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yè)聯(lián)系。〞結合相關史實解讀這番話,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亞非拉地區(qū)的資本主義經濟開展B.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xiàn)C.進一步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D.各大洲之間的經濟交流已經取代了戰(zhàn)爭答案B新航路開辟后亞非拉依然處在落后的狀態(tài),沒有立即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故A項錯誤;歐洲與亞非拉地區(qū)建立起直接的商業(yè)聯(lián)系意味著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xiàn),故B項正確;“歐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yè)聯(lián)系〞并不能證實地圓學說,故C項錯誤;“取代了戰(zhàn)爭〞的說法過于絕對,故D項錯誤。11.大英博物館中某單元的展品主要有:基督雕像、莫臥兒(印度王朝)王子的細密畫、貝寧(西非國家)飾板、馬尼拉錢幣、爪哇皮影戲偶、夏威夷編籃頭盔等。該展覽單元的主題可能為()A.貿易與侵略(300—1100年)B.變革與調整(900—1550年)C.邂逅與連結(1500—1800年)D.創(chuàng)造與征服(1800年至今)答案C材料中大英博物館中局部展品來自世界不同地區(qū),這與英國早期殖民擴張有關,應選C項;材料中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新航路開辟后,排除A項;材料中英國這些展品是通過殖民擴張和貿易獲得的,與內部變革無關,排除B項;英國這些展品是殖民擴張的結果,無法表達“創(chuàng)造〞主題,排除D項。12.下面是18世紀初世界局部城市勞動力價格與能源價格的比值示意圖。例如:英國城市紐卡斯爾工人工資較高,煤炭資源豐富、價格低廉,故比值較高。據(jù)此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斷是()A.工業(yè)革命拔高英國工人工資水平B.較低比值顯示生產本錢低廉C.清朝前期中國經濟開展停滯不前D.較高比值利于推動技術革新答案D根據(jù)材料可知,勞動力價格與能源價格的比值高,說明工人工資相對較高,能源價格相對低廉。工場主的利潤與工人工資、能源價格有關,他們?yōu)榱双@得較高的利潤,就會更新技術以期減少工人數(shù)量,故D項正確。1765年英國首先開始工業(yè)革命,時間不符合材料中的“18世紀初〞,A項排除;較低比值說明工人工資相對較低,能源價格相對較高,工資僅是生產本錢的一個方面,不能得出生產本錢一定低廉,B項排除;C項表述太絕對,且不符合史實,排除。13.下表為1871—1900年列強攫取的土地和人口數(shù)量,據(jù)此可知19世紀末世界開展的主要特點是()國家增加的土地(萬平方英里)增加的人口(萬人)英國4256600法國3502600德國1001300俄國50650比利時90850A.整體世界的形成B.殖民擴張的需要C.工業(yè)文明的開展D.原始資本的積累答案A通過表格數(shù)據(jù)可得出,19世紀末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搶奪殖民地、瓜分世界,最終世界成為一個整體,故A項正確;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顯示的是殖民擴張的情況,不能說是擴張的“需要〞,故B項錯誤;“列強攫取的土地和人口數(shù)量〞與工業(yè)革命有關,但表格數(shù)據(jù)突出反映的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瓜分世界的情況,故C項錯誤;1871—1900年列強攫取的土地和人口與原始資本的積累不符,故D項錯誤。14.帕爾默和科爾頓在其?近現(xiàn)代世界史?一書中寫道:“一個名副其實的世界市場業(yè)已創(chuàng)立起來。貨物、勞務、金錢、資本和民間往來,差不多不再顧及國界。商品買賣的價格是世界一致的。比方說,在小麥買賣中,商人們每天通過電報和海底電纜,追蹤……價格,他們到最廉價的地方去買,到最貴的地方去賣。〞以下各項發(fā)生于書中所描繪之歷史時期的是()A.資本主義大工廠制度確立B.英國廢除?航海條例?C.印度已經完全被英國控制D.金融資本向全球擴張答案D根據(jù)材料“一個名副其實的世界市場業(yè)已創(chuàng)立起來〞“貨物、勞務、金錢、資本和民間往來,差不多不再顧及國界〞“通過電報和海底電纜〞可知書中描繪的時期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以后,此時金融資本向全球擴張,應選D項;資本主義工廠制度確立是在工業(yè)革命時期,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1849年英國廢除?航海條例?,排除B項;印度完全被英國控制發(fā)生在19世紀中期,排除C項。二、非選擇題(共28分)15.閱讀材料,完成以下問題。(14分)材料一1880年時,我們所面對的不完全是一個單一的世界,而是一個由兩局部所合成的全球體系:一局部是已開發(fā)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局部是落后的、依賴的、貧窮的……歐洲不僅是支配和改變世界的資本主義開展核心,同時也是世界經濟和資本主義社會最重要的組成局部?!幾訹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帝國的年代:1875—1914?材料二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弗朗西斯·福山認為:人類社會的開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為方向的人類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類意識形態(tài)開展的終點〞和“人類最后一種統(tǒng)治形式〞。(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方列強改變世界的方式及其影響。(10分)(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駁斥福山的觀點。(4分)答案(1)方式:經濟(黑奴貿易、工業(yè)革命)、軍事(擴張與掠奪、殖民戰(zhàn)爭)和政治(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等多種方式并用。影響:一定時期內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碰撞、交流、互鑒;為資本主義經濟開展提供了原料、市場和資金;確立了西方對東方的統(tǒng)治,歐洲成為世界的中心;同時給殖民地半殖民地帶來巨大災難,但客觀上帶來先進文明;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2)例如:人類社會是不斷開展的,人類文明是多元共生的,福山認為人類社會終結于資本主義的觀點違背社會開展規(guī)律,不符合現(xiàn)實。(說明:答案僅供參考,假設答案有所創(chuàng)新,且言之成理,可酌情賦分)解析(1)第一小問,聯(liá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