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傳練習B孫倩怡 公開課教學設計_第1頁
張衡傳練習B孫倩怡 公開課教學設計_第2頁
張衡傳練習B孫倩怡 公開課教學設計_第3頁
張衡傳練習B孫倩怡 公開課教學設計_第4頁
張衡傳練習B孫倩怡 公開課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張衡傳》練習浦城一中孫倩怡1.黑體字注音:屬(

)文

、鄧騭(

)、逾侈(

)、璇(

)璣、驛(

)站

、河間相()

、骸(

)骨

、

蟾(

)蜍(

)2.通假字:(1)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

(2)合蓋隆起,形似酒尊

(3)子墨衰绖(dié),梁弘御戎

(4)秦伯素服郊此,鄉(xiāng)師而哭

(5)府吏見丁寧

3.與“大將軍鄧騭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

B.吾得兄事之C.且庸人尚羞之

D.寧許以負秦曲E.(汲黯)好直諫,守節(jié)死義,難惑以非4.指出下列句式的特點:(1)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2)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3)后數(shù)日驛至,果地震隴西

(4)當立者乃公子扶蘇(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6)君何以知燕王(7)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8)求人可使報秦者(9)將軍戰(zhàn)河南,臣戰(zhàn)河北

(10)甚矣,汲黯戇(zhuàng)也5.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遂通五經(jīng),貫六藝”中“五經(jīng)”是指:詩、書、禮、易、左傳;“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B.《兩都賦》的作者是張衡,《二京賦》的作者是班固。二都與兩京都指長安和洛陽。C.“拜、遷、轉、徙”都是指調動官職。D.《后漢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被稱為“四史”。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1題。胡質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厲操清白。質之為荊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貧,無車馬童仆,威自驅驢單行,拜見父。停廄中十余日,告歸。臨辭,質賜絹一匹,為道路糧。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審于何得此絹?!辟|曰:“是吾俸祿之余,故以為汝糧耳。”威受之,辭歸。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食畢,復隨旅進道,往還如是。質帳下都督,素不相識,先其將歸,請假還家,陰資裝,百余里要之,因與為伴,每事佐助經(jīng)營之,又少進飲食,行數(shù)百里。威疑之,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質。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晉武帝賜見,論邊事,語及平生。帝嘆其父清,謂威曰:“卿清孰與父清?”威對曰:“臣不如也?!钡墼唬骸耙院螢椴蝗??”對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遠也?!惫僦燎皩④姟⑶嘀荽淌?。太康元年卒,追贈鎮(zhèn)東將軍。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威自京都省之?。禾酵?/p>

B.不審于何得此絹審:知道。C.自放驢,取樵炊爨樵:打柴。D.后因他信,具以白質

信:使者。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是吾俸祿之余,故以為汝糧耳。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B.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jié)而舞。C.后因他信,具以白質。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D.晉武帝賜見,論邊事,語及平生。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8.從句式的角度看,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粗的部分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1)大人清白,不審于何得此絹。

(2)于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3)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

(4)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A.(1)與(2)相同,(3)與(4)不同B.(1)與(2)相同,(3)與(4)也相同C.(1)與(2)不同,(3)與(4)相同D.(1)與(2)不同,(3)與(4)也不同9.下列各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A.食畢,復隨旅進道——吃完飯以后,又跟隨旅伴上路。B.先其將歸,請假還家——早就要帶他回去,于是請假回家。C.陰資裝,百余里要之——暗中準備盤纏;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D.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給自己的絹答謝他,并把他打發(fā)走。10.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組是:(

)①是吾俸祿之余,故以為汝糧耳。②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③又少進飲食,行數(shù)百里。

④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⑤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11.下列對原文的敘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胡威自小志向遠大,砥勵名節(jié),品格高尚。他在辭父歸家時,問明所賜絹的來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親自放驢,料理生活,從無靡費之舉。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聲譽。B.胡威之父胡質身居高位卻能恪守清廉。胡威辭別回家時,他僅取絹一匹送作路資。在兒子詢問時坦然地表明,此絹為正當所得,并非不義之財。從而贏得了兒子的敬佩。C.胡質帳下都督善于逢迎。為博得胡質的好感,他在胡威歸家途中曲意巴結,并輾轉地讓胡質知道此事。豈料弄巧成拙,胡質了解真相后對他嚴加處罰,并免去他的官職。D.晉武帝十分贊賞胡質。他問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說“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認為自已遠遠不如。這既說明了胡質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親的心情?!緟⒖甲g文】胡質的兒子胡威,字伯虎。自小就有志向,嚴格地堅守清廉。胡質擔任荊州刺史時,胡威從京城洛陽前去探望父親。由于家中貧困,沒有車馬和童仆,自己單身騎驢前往,拜見父路上的開銷。胡威這才接受這匹絹,辭別父親回京。胡威每到一處客站,就自己放驢,取柴做飯,吃完后再與旅伴一道上路,前往途中、回京路上都是如此。胡質帳下的都督,與胡威從不相識,在胡威未出發(fā)回京前,就請假回家,暗中置下路上所需物品,在百余里外等候胡威,邀胡威作為旅伴,事事都幫助胡威,而且少食少喝,一起行走幾百里。胡威心中疑惑,就引他說話得到實情,即知他是父親帳下的都督,就取出父親所賜給的那匹絹償付給都督,向他道謝后與他分手。后經(jīng)別的使者,詳細地把這件事告訴胡質,胡質責打都督一百杖,除去了他的吏名。胡質父子如此清廉謹慎。因此名譽廣為人知,歷位宰牧。晉武帝召見胡威,同他談論邊事,談話涉及到日常生活。晉武帝感嘆他父親的清廉,對胡威說:“你與你父親相比,誰更清廉?”胡威回答說:“我不如父親?!睍x武帝說“你憑什么認為不如你父親?”胡威回答說:“我父親的清廉行為唯恐別人知道,我的清廉行為唯恐別人不知道,因此我遠不如我父親?!焙龉僦燎皩④?、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去世,被追贈鎮(zhèn)東將軍。

參考答案:1.A.zhǔ;zhì

B.chǐ;xuán

C.yì;xiàng

D.hái;chán

chú2.(1)禽通擒(2)尊通樽(3)衰通缞(4)鄉(xiāng)通向(5)丁通叮;寧通嚀3.C.4.(1)狀語后置(2)否定句

賓語前置(3)省略句(4)判斷句(5)定語后置(6)疑問句賓語前置(7)被動句(8)定語后置(9)省略句(10)主謂倒裝句5.D.6.C.解釋:樵:柴,名詞。7.A.解釋:A前句中的“故”為“特地”之義,副詞;后句中的“故”為“故意”之義,副詞。B句中的兩個“每”都為“每當……時候”之義,副詞。C句中的兩個“因”都為“經(jīng)、有”之義,介詞。D句中的兩個“及”都為“到”之義,介詞。8.A.解釋:A項中句①“大人清白”與句②“名譽著聞”,從句式上看均為一般性的形容詞謂語句,“清白”“著聞”分別充任“大人”“名譽”的謂語,二者沒有不同。句③句④則不同。句③中加點的“其都督”以判斷句的身份充任“知”這一動詞的賓語,這個判斷句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沒有使用“是”字一類的判斷詞。句④中的“其都督”是指胡質帳下的都督,“其”指稱“胡質”。9.B.解釋:A項中“隨旅進道”是難點,“旅”指旅客,“進”字的基本意義是“前進”,文中與“道”相聯(lián)系,應該理解為“上路”。因此,A項是正確的。B項中的難點在“先其將歸”。在閱讀材料上下文中的意思是“在他將要回去之前”,指胡質帳下都督想趕在胡威回家之前去預先迎候他。C項中的難點一是“陰”表示暗中;二是“資裝”表示“準備盤纏”;三是“要”字,原義是“中途攔截”,指半道上截住某人。本題則選用了更能表示帳下都督心理的“迎候”一詞。這一選項是本題中最難的選項。D項中“因”當“于是,就”講,“向”當“先前”講,“遣”當“送走”講。10.A.解釋:題干中點明本題所需篩選信息的共同點——“其父子清慎如此”(概括性論斷)?!扒澹汗疂?;慎:謹慎,慎重”。第1句“是吾俸祿之余,故以為汝糧耳”,是在胡威詢問絹的由來時胡質做的回答,表明這是正當所得,所以能表現(xiàn)胡質的清慎。第2句“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灶”,其內容是寫胡威在歸家途中辛勞地自行打理生活,也可以看做是清慎的表現(xiàn)。第3句是胡質帳下都督的行為,所以無關。第4種承接的內容是胡質不愿無功接受帳下都督的照顧,于是拿出自己的路資即絹,送給對方并把他打發(fā)走了,因此,這句符合題干的要求。第5句“質其都督一百,除吏名”,胡質因不喜歡帳下都督的阿諛奉承,于是將其痛責并開除官職,也符合“清慎”的要。第6句“于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是作者的評價,指的是胡質父子二人聲譽好,做到很大的官,并非“清慎”的內容。由此可見,只有A項是完全符合題意的。11.C.解釋:解答這道題的四個切入點是:胡威、胡質、帳下都督、晉武帝。C項為:“胡質帳下都督善于逢迎。為博得胡質的好感,他在胡威歸家途中曲意巴結,并輾轉地讓胡質知道此事。豈料弄巧成拙,胡質了解真相后對他嚴加處罰,并免去他的官職?!边@一選項的問題在于是誰將途中之事告訴了胡質,是帳下都督,還是胡威?根據(jù)文意,帳下都督是不愿將此事告知胡質的,所以他的許多做法均瞞往胡質。而胡威清慎的本性使他“后因他信,具以白質”,并導致胡質對帳下都督的處罰。因此C項的概括與分析是不正確的。《張衡傳》練習[基礎牢固]一、選擇題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有錯誤的一項是(

A.屬文(zhǔ)

左馮(píng)

征辟(bì)

B.逾侈(yú)

鄧騭(zhì

不徙(xǐ)

C.都柱(dōu

合契(q

ì)

隴西(lǒng)

D.骸骨(hài)

肅然(sù)

收禽(qín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一項是(

A.不好交接俗人

交接:與……交往B.連辟公府不就

辟:征召

C.輒積年不徙

徙:調動官職D.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

視事:看、視察

3.與“大將軍鄧騭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寧許以負秦曲

4.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遂通五經(jīng)”中“五經(jīng)”是指:詩、書、禮、易、左傳。

B.“貫六藝”

中“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

C.“拜、遷、轉、徙”都是指調動官職。

D.《后漢書》與《史記》、《漢書》、《舊唐史》被稱為“四史”。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基本相同的一項是(

A.舉孝廉不行

B.言甚詳明

C.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D.覆蓋周密無際

5.從句式結構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力算B.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C.未之有也

D.果地震隴西

6.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有誤一項是(

A.三輔:漢朝稱京兆尹,左馮翎,右扶風所管轄的長安附近的三個地區(qū)。

B.孝廉:漢朝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被舉薦之人稱為孝廉。

C.班固《兩都賦》中“兩都”指長安和洛陽,而張衡的《二京賦》中的“二京”則不然。

D.乞骸骨:大臣年老了請求辭職為“乞骸骨”意思是請求賜還自己的身體回家鄉(xiāng)去。

7.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雖才高于世

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B.以精銅鑄成

驗之以事

C.公車特征拜郎中

京師學者咸怪其無證D.因入京師,觀太學

伺者因此覺知

8.下列文句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

譯為:(他)常常顯出穩(wěn)重、淡泊、寧靜的情態(tài),不喜歡與庸俗的人交往。

B.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

譯為:張衡機靈精巧,尤其在天文、氣象和歷法的推算上很用心。

C.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譯為:他精于構思潤色,十年才完成。

D.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譯為:從此以后,才命令史官記下地震發(fā)生的方位。

二、簡答題

9.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a.游于三輔

(

)

b.雖才高于世

(

)

c.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

)

②a.因入京師,觀太學

(

)b.……作《二京賦》,因以諷諫(

c.伺者因此覺知

(

)

③a.公車特征拜郎中

)b.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

④a.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

)b.以精銅鑄成

(

)

10.翻譯句子。

①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答:

②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答:

③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答:

④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答:

[拓展運用]

(一)閱讀下文,完成1—4題。

胡質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厲操清白。質之為荊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貧,無車馬童仆,威自驅驢單行,拜見父。停廄中十余日,告歸。臨辭,質賜絹一匹,為道路糧。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審于何得此絹?!辟|曰:“是吾俸祿之余,故以為汝糧耳?!蓖苤o歸。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食畢,復隨旅進道,往還如是。質帳下都督,素不相識,先其將歸,請假還家,陰資裝,百余里要之,因與為伴,每事佐助經(jīng)營之,又少進飲食,行數(shù)百里。威疑之,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質。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晉武帝賜見,論邊事,語及平生。帝嘆其父清,謂威曰:“卿清孰與父清?”威對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為不如?”對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遠也。”官至前將軍、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贈鎮(zhèn)東將軍。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威自京都省之

?。禾酵?/p>

B.不審于何得此絹

審:知道

C.自放驢,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質

信:使者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是吾俸祿之余,故以為汝糧耳。

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

B.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

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jié)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質。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D.晉武帝賜見,論邊事,語及平生。

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

3.下列對原文的敘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胡威自小志向遠大,砥勵名節(jié),品格高尚。他在辭父歸家時,問明所賜絹的來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親自放驢,料理生活,從無靡費之舉。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聲譽。

B.胡威之父胡質身居高位卻能恪守清廉。胡威辭別回家時,他僅取絹一匹送作路資。在兒子詢問時坦然地表明,此絹為正當所得,并非不義之財。從而贏得了兒子的敬佩。

C.胡質帳下都督善于逢迎。為博得胡質的好感,他在胡威歸家途中曲意巴結,并輾轉地讓胡質知道此事。豈料弄巧成拙,胡質了解真相后對他嚴加處罰,并免去他的官職。

D.晉武帝十分贊賞胡質。他問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說“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認為自已遠遠不如。這既說明了胡質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親的心情。

4.翻譯原文中句子。

(1)食畢,復隨旅進道。

譯文:

(2)陰資裝,百余里要之

譯文:

(3)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

譯文: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桑懌,開封雍丘人。舉進士,再不中,去游汝潁間,得龍城廢田數(shù)頃,退而力耕。歲兇,汝旁諸縣多盜。懌白令:“愿往來里中察奸民?!币蛘倮镏猩倌辏湓唬骸氨I不可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諾。里老父子死未斂,盜夜脫其衣。里老父怯,無他子,不敢告縣,裸其尸,不能葬。懌聞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篋,不使之知覺。明日遇之,問曰:“爾諾我不為盜矣,今又盜里父子尸者,非爾邪?”少年色動,即推仆地縛之。授郟城尉。天圣中,移澠池尉。歲余,改授永安縣巡檢。樞密吏謂曰:“與我銀,為君致閣職?!睉唬骸坝觅T得官,非我欲,況貧無銀!有,固不可也。”吏怒。懌不甚知書,然其所為皆合道理,多此類。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廩,將以舟載之。見民走避溺者,遂棄其粟,以舟載之。見民荒歲,聚其里人飼之,粟盡乃止。懌善劍及鐵筒,力過數(shù)人,而有謀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為人不甚長大,亦自修為威儀,言語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廬陵歐陽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懌,可謂義勇之士。其學問不深而能者,蓋天性也。余固喜傳人事,尤愛司馬遷善傳,而其所書皆偉烈奇節(jié)士,喜讀之,欲學其作,而怪今人如遷所書者何少也!乃疑遷特雄文善壯其說,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懌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遷書不誣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盡知也。(節(jié)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桑懌傳》)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歲兇,汝旁諸縣多盜。

兇:不吉利。

B.懌白令:“愿往來里中察奸民。”

白:稟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諾。

諾:答應。

D.夜入其家,探其篋,不使之知覺。

篋:小箱子。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得龍城廢田數(shù)頃,退而力耕。

盡心力而為之,必有后災。

B.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

C.與我銀,為君致閣職。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D.遂棄其粟,以舟載之。

以此知之,故欲往。

7.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桑懌仗義助人的一組是(

)

①懌白令:“愿往來里中察奸民。”

②探其篋,不使之知覺。

③少年色動,即推仆地縛之。

④用賂得官,非我所欲,況貧無銀!

⑤見民走避溺者,遂棄其粟,以舟載之。

⑥聚其里人飼之,粟盡乃止。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桑懌有武力有謀略,為保護鄉(xiāng)里安全,他主動要求監(jiān)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盜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況之后,次日即奮力抓獲案犯。

B.桑懌兩次舉進士未中,學問不深行事卻合乎情理。樞密使以“致閣職”向他索賄,他義正辭嚴地表示,即便有錢也決不靠賄賂得官。

C.桑懌是一名義勇之士,好仗義助人,但外表柔弱卻與內心的剛強形成鮮明對比,他恥于見人,不夠自信,又拙于言辭,令人難以置信。

D.歐陽修高度評價了桑懌,認為他是少數(shù)懂得應當將勇力用于何處的人之一,值得廣為傳頌,并把他視同于司馬遷筆下的偉烈節(jié)士。

[基礎牢固]1、答案:C剖析:C項中“都”讀dū。2、答案:D剖析:D項中“視事”指治理事務。

3、答案:C剖析:C項中的“羞”與例句用法相同,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4、答案:B剖析:A項“五經(jīng)”指“《詩》、《書》、《禮》、《易》、《春秋》”;C項中“拜”不指調動官職;D項中《后漢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被稱為“四史”。

5、答案:C剖析:C項是賓語前置,而其他三項均為狀語后置。

6、答案:C剖析:C項中張衡的《二京賦》中的“二京”也指長安和洛陽。

7、答案:B剖析:B項均為“用”。A項前者表比較,后者表范圍、在……方面;C項前者為召,動詞,后者為驗證;D項前者表順承,后者譯為根據(jù)。

8、答案:B剖析:B項中的“機巧”應翻譯成“器械方面的巧思”

。

9、①于,介詞。a.表處所,在;b.表比較;c.表范圍,在……方面;

②因,介詞。a.趁(機會);b.通過、藉;c.因為;

③a.召,動詞;b.征象,證據(jù),名詞。

④a.精心,形容詞;b.純,形容詞。10、①永元年間,被推薦為孝廉,(他)卻不去應薦,多次被公府征召,(他)也沒有去就任。——“舉”、“辟”為被動用法,“不行”、“不就”省略主語“他”,即張衡。“連辟公府”是“連辟于公府”,省略“于”。②大將軍鄧騭認為他才能奇特,累次召請(他),(他)沒有應召。——“奇”,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省略“召”的賓語和“不應”的主語(即兼語)“其”。③用篆字山、龜、鳥、獸等圖案雕飾。——狀語后置。④自從有書典記錄以來,不曾有過這樣的事。——“所記”,“所”+動詞、組成名詞性結構。“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