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 變異學研究_第1頁
比較文學 變異學研究_第2頁
比較文學 變異學研究_第3頁
比較文學 變異學研究_第4頁
比較文學 變異學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比較文學讀書筆記,第四章變異學研究第一節(jié)變異學學科的基本原理一、變異學的理論核心不同文明文學的異質性與變異性大于共同性,異質性與變異性是跨文明比較文學研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2005年中國比較文學第八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比較文學變異學(thetheoryofVariationofComparativeLiterature)設想首次被中國學者正式提出。變異學的設想首先源于對法國學派學科理論的重大缺憾的反思,以及對比較文學形象學、譯介學研究中涉及的變異問題的思考。本教材將譯介學、形象學從原先實證性影響研究中分離出來,歸為變異學研究,變異學理論也會提醒我們在文學研究實踐中注意分辨可實證的事實材料和發(fā)生變異的因素,解決跨文明研究中的異質性問題,進而掌握好我們的研究角度。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在由起點經(jīng)由媒介到終點的流傳過程中會發(fā)生信息的失落、變形。比較文學變異學的可比性及理論核心是文學的差異性存在樣態(tài)————異質性和變異性。如果不考慮變異性,不考慮文學作品和理論旅行過程中的失落、變形、改變和新生,這種實證就是不可靠的。美國學派的理論恢復了“比較”在比較文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跨學科研究,但其研究的可比性基礎在于類同性。如果說法國學派是“求同(同源)忘異(變異)”的話,那么美國學派就是典型的“求同(類同)拒異(異質性、變異性)”。長期以來,學者囿于西方原有的求同性比較文學學科理論框架,沒有從學科理論上認識東西方不同文明文學比較的異質性。其實西方理論并非不可用,關鍵是要看到其變異性。變異性更大的價值在于尋求不同國家文學在流傳過程中產(chǎn)生的變異,以及不同文明間的異質性因素。比較文學變異學是將跨越性和文學性作為研究支點,通過研究不同國家間文學交流的變異狀態(tài)及研究沒有事實關系的文學現(xiàn)象之間在同一個范疇上存在的文學表達的異質性和變異性,探究文學現(xiàn)象差異與變異的內在規(guī)律性的一個學科。二、變異學的研究范疇第一是跨國變異研究。不同國家的文學都有各自的文學傳統(tǒng),在交流和傳播過程中因文化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讀者、譯者個人因素等各種原因而產(chǎn)生變異。形象學作為比較文學研究的一個分支,其研究對象就是一國文學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他國形象,而這種他國形象就是一種“社會集體想象物”。正因為它是一種想象,所以產(chǎn)生變異也就是必然的了,所以比較文學形象學研究并不是實證研究,而是變異研究。比較文學形象學研究就是要關注形象在想象過程中產(chǎn)生的變異,并從更深層次的文化模式入手來分析其可能存在的變異性規(guī)律。第二是跨語際變異研究,這是比較文學變異學在語言層面展開的研究,主要研究文學現(xiàn)象通過翻譯,跨越語言的藩籬,最終被接受者接納的過程。典型代表譯介學。譯介學自身涉及很多語言和文化方面的變異因素。譯介學最初是從比較文學中媒介學的角度出發(fā),目前則越來越多的是從比較文化的角度出發(fā)對翻譯(尤其是文學翻譯)和翻譯文學進行的研究。第三是文學文本變異研究,典型就是文學接受研究。文學文本的變異首先是指文學文本在實際交往中產(chǎn)生的文學接受現(xiàn)象。它不同于文學關系研究,主要是因為文學關系研究是實證性的,而文學接受的過程卻有美學和心理學因素滲入,因而最終是無法證實的,是屬于文學變異學的范疇。其次文學文本變異學研究還包括主題學和文類學的研究,主題學和文類學雖然研究范圍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二者都有法、美學派追求“類同”或者“親和性”研究的影子。而實際上在傳統(tǒng)的主題學和文類學研究中,已經(jīng)不可避免地涉及主題變異和文類變異的問題。第四是文化變異學研究,典型的理論是文化過濾?!拔幕W拥钠绠愐约坝纱硕鸬奈膶W的模子的歧異”。文學因文化模子的不同而產(chǎn)生的變異不可避免,以文化過濾現(xiàn)象最為突出。文化過濾是指在文學從傳播方轉向接收方的過程中,由于不同文化的差異性接受方基于自身文化背景而對傳播方文學所做出的選擇、刪改、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的行為。文化過濾主要是指由于文化“模子”的不同而產(chǎn)生的文學變異現(xiàn)象,而不是簡單的文學主體的接受。文化模子的不同使得文學現(xiàn)象在跨異質文化時,經(jīng)過了獨特的文化過濾后形成一種更為明顯的文學現(xiàn)象—————文學誤讀,文化過濾和文學誤讀之間的關系如何?二者如何成對發(fā)生?二者所造成的文學變異現(xiàn)象內在的規(guī)律性是什么?這些都是文化過濾和文學誤讀要探討的問題。第五是跨文明研究,典型的理論就是文明對話與話語變異的問題。可用薩義德“理論旅行”的觀點:當一種文學理論從一個國家“旅行”到另一個國家之后,這種理論話語必然會產(chǎn)生變異。當代的理論多是從西方“旅行”到東方,而當西方理論到達中國后,會發(fā)生兩個方面的變異。一、知識譜系上,中國全盤照搬西方文論,也就是說當代中國文化話語的言說方式都是西方式的,形成了中國文論的西方化現(xiàn)象。其二是西方文論自身的變異,即西方文論的中國化。對于這個問題,很多學者都認為中國學者在引進西方文論時,應結合中國本土的理論訴求,用帶著中國傳統(tǒng)文論精神的態(tài)度有選擇性地吸收西方文論,從而推動中國文論的發(fā)展,從根本上解決中國文論“失語癥”的現(xiàn)狀。文學理論的“他國化”,處于接收方的文化對傳播方的文化會有一個吸收、選擇、過濾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同時,傳播方的文化必然會被打上接受方的烙印。其次,要實現(xiàn)西方文論真正的中國化,就必須要讓西方文論與中國本土傳統(tǒng)的文化規(guī)則、中國文論的話語言說方式相結合,從西方文論中發(fā)掘對中國文論自身發(fā)展有益的可資借鑒之處,從而推動中國文論自身的建設。闡發(fā)法。以往中國學者習慣用西方文論來解讀中國文學作品,一定程度造成西方文論和中國文學作品的變異。兩方面理解:1.西方理論讓我們對中國文學有了新的理解。比如用浪漫主義解釋李白、屈原,用現(xiàn)實主義解釋杜甫、白居易,此“西為中用”使中國文學自身產(chǎn)生了變異。2.西方文論在與中國文學作品相遇時,自身也在發(fā)生變異。比如被引進到中國之前,西方的浪漫主義以湖畔派詩人為代表。可當浪漫主義被用來解釋李白、屈原時,人們強調的是它的理想和夸張等內容。第二節(jié)文學的他國化研究一、文學他國化的定義和特點“觀念和理論從一種文化向另一種文化移動時,必然會牽扯到與始發(fā)情況不同的再現(xiàn)和制度化的過程”。本土文化也會受到?jīng)_擊和擠壓,呈現(xiàn)出新的理論形態(tài)。文學的他國化,是指一國文學在傳播到他國后,經(jīng)過文化過濾、譯介、接受之后,出現(xiàn)理論改變,從而產(chǎn)生新質,發(fā)生更為深層次變異的樣態(tài)。這種變異主要體現(xiàn)在傳播國文學本身的文化規(guī)則和文學話語已經(jīng)在根本上為他國所化,從而成為他國文學和文化的一部分。文學傳播到國外后往往出現(xiàn)兩種情況:1.接受國文學完全為外國所化,西化后的中國完全以他國文學規(guī)則、文學話語來重構本國文學,后果就是本國文學逐漸被取代,乃至被徹底化掉。2.傳播國的文學“旅行”到接受國后,接受國文學對其進行不同程度的解讀和改造,吸收其有利于接受國文學發(fā)展的因素,促使傳播國文學話語方式和規(guī)則發(fā)生改變。文學傳播過程中雖遇到文學變異問題,但是其本身的根本話語特點并沒有改變,仍具有原來的話語特點。例如:雖然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存在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等文學理論傳入中國后,在與本土文化的結合過程中出現(xiàn)了或多或少的改變,但我們只是使用了西方的文學理論來評析本土文學,并沒有將其與本土的文化特點完全結合,產(chǎn)生新的特點、創(chuàng)造新的規(guī)則,所以不能稱其為文學的他國化。相反佛教文學可以。文學他國化三個特點:一、文學的言說方式和話語原則須經(jīng)由一國傳向另一國,且雙方的文明不同質。他國化是在傳播的過程中經(jīng)過過濾、譯介、接受而產(chǎn)生的。其二,傳播的過程中,傳播國文學的話語言說方式和話語原則必須與本土文學、文化結合。其三,傳播、結合的過程中,傳播國文學的話語原則和言說方式必然被改造,并創(chuàng)生新質,新質的創(chuàng)生是以接受國的話語原則為主的。二、文學他國化的現(xiàn)實性和可能性文學的他國化在當今世界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性與可能性必須滿足以下條件:第一,必須有不同質文明的差異性存在;第二,必須有開放的環(huán)境作為傳播的客觀條件;第三,在傳播過程中必須經(jīng)碰撞與結合產(chǎn)生新質。首先,世界上存在不同質的文明,基本可分三大類:中國儒道文化為主的東亞文明體系,以古希臘、羅馬文化為源頭的西方文明體系,以印度為核心的印度文明體系。除此之外還有阿拉伯、非洲等文明形態(tài)的存在。所以世界不同文明的差異性是人類文明的特色也為文學的他國化準備了現(xiàn)實條件和無限可能。其次,國與國之間在眾多領域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交疊,近年來國際交往與競爭已經(jīng)走出軍事、經(jīng)濟等硬實力單方面比較階段,逐步重視文化、政治價值觀念、外交政策的軟實力對比。開放的文化交往環(huán)境,為不同質文明間的文學傳播提供了寬泛的客觀條件,為文學的他國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最后,“接受者必然根據(jù)自身文化背景和時代精神的要求,對外來因素進行重新改造與重新解讀和利用,一切外來文化都是被本土文化過濾后而發(fā)揮作用的?!薄爱斠环N理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被跨語際譯介和傳播之后,必然被不同程度地‘他國化’”。一國文學對別國文學的改造也有其自身得需要,即文學自身的內需和社會的內需。文學自身的“內需”是有偏重的,就出現(xiàn)了“以誰為主”的問題。如果堅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就有可能實現(xiàn)西方文學的中國化;如果外來文化與文學過于強勢,就會形成西方文學化中國。有社會的內需,就進行的下去,否則就不行。接受國的社會內需就為文學對話提供了可能性,也為他國化發(fā)生提供了可能性。三、文學他國化研究中必須注意的問題:弗朗茲·法農在談到一種理論的民族化過程時說,民族化的過程必須經(jīng)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民族知識分子證明他已經(jīng)吸收了占領者的文化”;“第二階段,本土作家受到了困擾,他決定記住自己是什么”;“第三階段,也稱為戰(zhàn)斗階段,曾經(jīng)試圖在人民中沉默并且和人民在一起沉默的本土作家現(xiàn)在正好相反,他要搖醒人民。”(弗朗茲·法農,1999)法農忽視了由于文化與外來文學觀念的異質性,接受國接受本土文學觀念影響,往往首先對外來文學采取拒絕姿態(tài),而后才從自身需要出發(fā)吸收傳播國的有益營養(yǎng),在調和兩種文學觀念和話語原則基礎上消化、改造,而形成新的文學觀念。這種過程既是實現(xiàn)文學他國化的過程,也是本國文學化他國的過程。所以文學他國化過程正確劃分應該是:第一階段為接受國文學逐漸被外國文學“化”掉,即傳播國文學化他國的過程;第二階段是接受國文學對傳播國文學進行他國化改造;第三階段是傳播國文學在被接受國文學他國化改造之后生發(fā)出文化新質,實現(xiàn)本國文學的更新。并不是任何文學間的對話都能實現(xiàn)他國化,有的國家的文學可能有一個化他國的過程,而始終不被他國化。文學的他國化與文學的化他國并不完全是必須同時存在的現(xiàn)象,更多時候處于分離狀態(tài)。文學傳播不一定都伴隨文學他國化結果的產(chǎn)生,如果傳播國僅僅被接受國接受,則很可能只出現(xiàn)“化他國”的情形。文學的他國化必須立足于接受國文學傳統(tǒng)及其文學理論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規(guī)則對傳播國的文學進行的本土化改造,否則接受國文學只能淪為傳播國文學的注腳而被淹沒。闡述文學的他國化以及文學變異學,最重要的是文學的文化規(guī)則,接受國的文化規(guī)則決定其文化意義的生成方式、審美方式乃至思維方式。文化規(guī)則指以特定文化傳統(tǒng)、社會歷史、民族文化心理為背景形成的思辨、闡述和表達等方面的基本法則,其直接作用于理論運思和意義生成方式,鮮明地體現(xiàn)在哲學、美學、文學理論等言說方式上。傳播國文學只有在接受國文化規(guī)則基礎上被改造才能真正被“化”。接受國如何才能“以我為主”地既吸收外來文學的養(yǎng)分,又不違背本國的文化規(guī)則,避免全盤套用呢?第一,接受國必須充分認識到本國文學傳統(tǒng)的重要性,尊重本國的文化規(guī)則和話語言說方式。第二,接受國必須在堅持本國文學、文化規(guī)則的基礎上,結合本國文學和外來文學的特點,對外來文學進行本土化的改造。第三,文學的他國化研究還必須與接受國當下的語境或文學要求結合起來。第三節(jié)文化過濾與文學誤讀文學在不同文化模子中穿梭,必然受到本土文化的限制、篩選、歪曲、變形,引起文學表現(xiàn)的歧異。尼采說,任何把握文本或將世界當做文本來把握的企圖,“都會牽涉一種全新的闡釋,一種改寫,借此,任何以前的‘意義’和‘目的’必然被模糊甚至被消除掉?!北容^文學所采用的任何研究必須根據(jù)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時代精神的要求,有選擇性和創(chuàng)造性地對外來因素進行重新改寫、重新解讀和利用,也就是肯定接受者在文學交流、對話中的主體性。簡而言之,就是一切外來文化必須經(jīng)過本土文化過濾后而發(fā)生作用。德國接受美學創(chuàng)始人姚斯(HansRobertJauss)在《接受美學與文學交流》中指出:“重視接受者積極作用的另一方面,包括承認任何接受行為都以某種選擇和對于傳統(tǒng)的一種偏向為前提。一個文學的傳統(tǒng)必然是在適應和拒絕、保守和更新這些對立態(tài)度的矛盾過程中形成的。”(二)文化過濾的定義“文化模子的歧異以及由此而起的文學模子的歧異”是比較文學研究者必須要面對的事情?!拔幕^濾指文學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對交流信息的選擇、改造、移植、滲透的作用,也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發(fā)生影響時,接收方的創(chuàng)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對影響的反作用”。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把握文化過濾的內涵。首先,文化過濾產(chǎn)生的基礎在于接受者特定的文化構成性。每個人生長在各自的特定地域時空中,與生俱來地烙上其地域時空的文化印痕、具有社會歷史語境以及民族心理等因素的特點。這些因素“決定著我們的選擇性疏忽和淘汰性壓抑;選擇性疏忽使我們忽略一切不符合我們信仰的東西,淘汰性壓抑使我們拒絕一切不符合我們信仰的信息或一切被認為來源錯誤的反對意見”。其次,文化過濾是接受過程中主體性與選擇性的體現(xiàn)。由于接受者先天性具有與傳播者相異的文化構成,所以承認接受者的主體性是文化過濾的前提條件。接受者按照自身的文化模式,不自覺地對交流信息進行篩選以符合自身需要,致使交流信息呈現(xiàn)變形、偽裝、叛逆和創(chuàng)新等多種可能性。由于接受者主體性發(fā)揮作用,以及個體與社會文化之間或強或弱的關系,交流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對不同的接受者個體的影響并非完全一致,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讀者的接受產(chǎn)生了變異。最后,文化過濾還體現(xiàn)為接受者對影響的反作用。接受者的接受過程是一個主體間性發(fā)揮作用的過程,文化信息在主體間碰撞后產(chǎn)生的脫落、變異、創(chuàng)新現(xiàn)象,構成了文化過濾的基本內容。文化對話或文化往來的“首要條件就是觀點的多元性/多樣性”,文化信息的交流應該“允許競賽、競爭、對抗,即允許思想、觀念和世界觀的沖突”的存在,從而在影響與被影響之間形成彼此損耗、相互抵消或相互增長的局面。要積極促進跨異質文化的文學交流。文化過濾表現(xiàn)出文化傳播過程中影響與接受雙方的相互作用,從而把“外在”的“他者”轉化成“為我存在”的具體體現(xiàn),形成不同質文化間“互識、互證、互補”的局面。(三)文化過濾的作用機制:文化交流、碰撞、沖突過程中,任何接受者面對施加影響的放送者時,必須受到接受者“接受屏幕”的制約?!敖邮芷聊弧笔且环N內化了的文化心理結構,它是接受者特定的文化傳統(tǒng)、時代審美心理和個人的經(jīng)歷構成的知識背景。(1)現(xiàn)實語境、傳統(tǒng)文化因素對文學影響的文化過濾。社會文化歷史“作為最初的規(guī)定性,指揮那些解釋圖式和模式(這些解釋圖式和模式強迫人們接受一種對世界和事物的認識),它們以命令和禁止的方式管理/控制著那些話語、思想和理論的邏輯”。文化的傳統(tǒng)及其所規(guī)定的接受者的前理解總是決定著該階段歷史舞臺上活動著的個人思想、行為和價值選擇。接受者在認識外來文學時,由于受到前理解的限定,其“認識不僅在其中被制約、規(guī)定和生產(chǎn),也在其中具有制約、規(guī)定和生產(chǎn)作用”。接受者的選擇性不僅能疏忽某些不能“應合”自己信仰的東西,也能彰顯那些“應合”我們信仰的東西。(2)語言差異對文學影響的文化過濾?!耙环N文化之所以得以獨立,就是作為它自身的特點和本質規(guī)定,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語言。”文學交流活動的載體是符號,語言是當今最為普遍使用的符號。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之家,文學以語言為載體,文學交流首先是語言交流,語言既是“器”,又是文化。語言作為文化構成的直接顯現(xiàn),帶有質的規(guī)定性,所以語言構成了我們的“前識”與“前見”。伽達默爾干脆認為“一切文字性的東西”都被視為“一種異化了的講話”。因此讀者是通過轉換后的語言——目標語而非源語言——閱讀。伽達默爾認為文學的交流使文字喪失了它的直接指涉性,但也因此獲有“一種自由對待的可能性”。表面上看,“翻譯往往被看成兩種文本之間的純語言轉換”。(3)接受者個體文化心理結構對外來文學接受的文化過濾。作為“文字流傳物”的作品必須首先與特定的讀者或譯者遭遇,也就是說,首先起作用的是讀者/譯者所經(jīng)歷過同事也為社會群體所經(jīng)歷過的生活,以及屬于個人的獨特生活體驗、人生遭遇、個人志趣和由此所決定的道德觀、生活觀和文化觀等。外來文學必須首先接受譯者的第一次過濾,其次才外顯主體行為的結果上——譯者/讀者的再次過濾。這必然使得交流信息在內容和形式方面發(fā)生不同程度的變異,變異是接受主體文化過濾的結果,所以變異是接受者主體性、選擇性、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由此可見,譯者面臨的遠遠不止是兩種語言之間“功能對等”的轉換,更主要是如何協(xié)調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沖突,翻譯實際上是文化之間的潛對話、文化之間的協(xié)商??绠愘|文化文學翻譯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受到自己的本土文化制約的譯者在特定時空中采取什么樣的翻譯策略篩選、刪減、切割原著,研究譯者的文化因子如何滲入其間,使原著變形、扭曲,使原文本信息進入目的語的文化語境中并發(fā)揮作用。有時候文化過濾是以文化誤讀的形式來表現(xiàn)得。文化過濾與文化誤讀在文化層面上同時存在。二、文學誤讀(一)文學誤讀的研究狀況接受者與放送者及其各自所處文化環(huán)境的差異性,必然致使文化交流過程中接受者對放送者的文化進行滲透、修正與篩選,文化過濾便由此產(chǎn)生。文化過濾的直接后果是“靜態(tài)的文本提供的信息與讀者解讀時所獲取的信息往往不盡相同?!睆亩纬捎绊懻`差,形成誤讀。美國當代文藝理論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Bloom)在《影響的焦慮》(1973)中首次提到“誤讀”的概念?!耙徊砍晒橙坏摹姷挠绊憽臍v史……乃是一部焦慮和自我拯救之漫畫的歷史,是歪曲和誤解的歷史,是反常和隨心所欲的修正的歷史,而沒有這一切,現(xiàn)代詩歌本身根本不可能生存”。(下文都是關于文學誤讀的相關研究闡述。)(二)文學誤讀的概念及機理誤讀本義是指偏離閱讀對象本身意思和內容的誤差性閱讀。本為貶義詞。20世紀60年代后現(xiàn)代主義、解構主義等理論出線,“誤讀”才成為閱讀學理論和解構主義的重要概念和命題。在比較文學中,“誤讀”指偏離源語讀者正常閱讀的閱讀。以闡釋學大師伽達默爾和接受美學理論家姚斯的觀點來看,所謂的“正確閱讀”根本不存在,文學的理解必然是誤讀,文學誤讀是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的。布魯姆則直言不諱地提出了“影響即誤讀”的著名觀點,并從心理學的角度予以論證?!拔幕趥鞑ズ徒邮苓^程中會因文化過濾的原因而造成發(fā)送者文化的損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滲透,這樣也就會因發(fā)送者文化與接受者文化的差異而造成影響誤差,或者叫做創(chuàng)造性接受,這就行成誤讀。”誤讀是“文化過濾”過程諸因素合力的產(chǎn)物。對于文化誤讀,要從三個方面來理解:首先,文學誤讀因閱讀者主體性因素起作用而存在。黎躍進指出:“所謂文學誤讀,就是研究主體按照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思維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起去解讀臨沂文化系統(tǒng)的文學現(xiàn)象,從而產(chǎn)生理解上的錯位,按我所需地加以切割、加工,讀出研究對象所沒有的意義?!钡e位是雙向的,即不僅是輸出文化的錯位,也應同時是接受者文化的錯位。譯者的介入讓原著打上了譯語文化的烙印,負載著譯語文化的意蘊,形成了文學誤讀。從這個意義上說,譯作已經(jīng)不再僅僅是原作意義上的外國文學作品,而是經(jīng)誤讀后譯語語境下的文學作品,甚至有學者認為翻譯文學應當是中國文學或比較文學的一部分。其次,文學的傳播同時也意味著歷史時空的錯位。錯位導致的偏見,必然對傳入的文學發(fā)生誤讀性的影響。伽達默爾指出:“我們存在的歷史性包含著從詞義上所說的偏見,它為我們整個經(jīng)驗的能力構造了最初的方向性。偏見就是我們對世界開放的傾向性。”源于對“前景”或“前提條件”下的必然性肯定——偏見或誤讀是一種積極的因素,它是在歷史和傳統(tǒng)下形成的,是解釋者對身處世界意義的一種選擇。最后,文學誤讀是一種創(chuàng)新。其根本變異產(chǎn)生于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性與不對稱性。文學交流中的創(chuàng)新意味著把“世界在各種不同的語言世界中所經(jīng)驗到的”“細微差別”帶入對方。創(chuàng)新是一種變異,而翻譯是一種創(chuàng)新??隙ㄎ膶W誤讀中的創(chuàng)新性,就肯定了不同文明的異質性存在。在文學文本的翻譯與交流中,真正的“不可譯性”往往是由主張“忠實”的人促成的。忠實觀本身意味著肯定原文的形式、意義與意圖在譯語中的完全再現(xiàn)。而事實上,完全忠實在實踐中不僅行不通,且暗示了對翻譯行為的放棄,并最后以“不可譯性”論之。相反,承認譯文的差異性或變異性,不但肯定了文學文本在跨異質文明傳播中的實際遭遇,更重要的是它促使人們在一種新的認識策略上把誤讀與創(chuàng)新整合在一起。三、研究文化過濾與文學誤讀的意義過濾與誤讀不僅體現(xiàn)了接受者在文學交流中的主動性、選擇性和創(chuàng)造性,且擴展了主體文學的內涵,豐富和發(fā)展了接受者的文學,為交流主客體提供了互識、互證、互補的通道。一方面將比較文學研究與接受者的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背景聯(lián)系起來,另一方面又重視對文學性和審美性的探討。第四節(jié):譯介學譯介學(medio-translatology)愈發(fā)重視?!爱斚乱曇爸械淖g介學研究已經(jīng)超越了傳統(tǒng)的語詞翻譯研究的范疇,所強調的已不是傳統(tǒng)的’信達雅”,而是‘創(chuàng)造性的叛逆’”,所以譯介學的重點在于研究翻譯中發(fā)生的種種“叛逆”,也就是“變異”現(xiàn)象。任何一種文字流傳物,只要是在新的語言載體中出現(xiàn),它就不可能是原生態(tài)的。以翻譯為研究對象的譯介學能超出具有傳統(tǒng)實證的媒介學,以其“創(chuàng)造性的叛逆”進入比較文學視野。這種變異性是譯介學與媒介學最大的差別。一、譯介學的興起謝天振教授如是界定譯介學“譯介學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翻譯研究,如果要對它作一個簡明扼要的界定的話,那么不妨說,譯介學最初是從比較文學中媒介學的角度出發(fā)、目前則越來越多是從比較文化的角度出發(fā)對翻譯(尤其是文學翻譯)和翻譯文學進行的研究。”比較文學的譯介學源于傳統(tǒng)的媒介學,采用跨文化的研究視角,對文學翻譯、翻譯文學及相關的譯學理論進行探討?!白g介學”中的介并非指“介紹”,而是指“媒介”,“媒介”是指在文學交流過程中起傳播、介紹等中間作用的人和事物,分為個人媒介(比如文學家、翻譯家等)、團體與環(huán)境媒介(比如文學團體、沙龍等)、文字材料媒介,其中文字材料媒介,特別是譯本是最重要的。(下文為譯介學逐漸脫離媒介學,由翻譯研究的興趣直接促進其學科化的歷史,略過)傳統(tǒng)翻譯學始終強調原文和譯文之間的等值關系(equivalence),忠實、準確被視為評判翻譯的基本原則。隨著后現(xiàn)代主義、解構主義的興趣,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被肯定,翻譯不再沿襲“作者中心”與“原文中心”的傳統(tǒng)思路,而是轉向以譯者、譯文為中心,探討充滿誤讀、誤譯的翻譯如何影響目標文化(targetculture),產(chǎn)生種種誤譯的社會歷史、文化機制。在當代文藝思潮的觀照下,翻譯研究表現(xiàn)出了新的學術個性和追求,對傳統(tǒng)的翻譯研究加以審視和質疑,強化了譯者在翻譯中的主體地位,提高了對譯本重要性和文學翻譯創(chuàng)造性的認識,在發(fā)展方向上與比較文學的譯介學殊途同歸,但翻譯研究畢竟與譯介學不是等同的,譯介學只是翻譯研究的一個分支。(以下為譯介學在中國興起的歷史,略過)二、譯介學的研究范疇譯介學“關心的不是語言層面上出發(fā)語與目的語之間如何轉換的問題,它關心的是原文在這種外語和本族語轉換過程中信息的失落、變形、增添、擴伸等問題,是翻譯(主要是文學翻譯)作為人類一種跨文化交流的實踐活動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和意義?!笨偫ǘ摚g介學的研究范疇可歸列成翻譯理論研究、翻譯文本研究以及翻譯文學史研究三大項目。(一)翻譯理論研究隨著比較文學的發(fā)展,翻譯研究成為獨立學科,重估翻譯的價值,重新界定翻譯與原文之間的關系,突出變異性的合法地位,將翻譯從原文的陰影中解放出來變得尤為重要。雅各布森認為翻譯分為語言內翻譯(intralingualtranslation)、跨語際翻譯以及符號間翻譯(intersemiotictranslation)三種類型,并進一步將跨語際翻譯視為“翻譯自身”(proper),語言內翻譯和符號間翻譯分別稱為“重新措辭”和“變形”,也可以說是“變異”。(Jacobson,1959)按雅各布森的說法,甚至所有解釋和定義也都是翻譯,用圖畫、手勢、音樂表達語言符號也是翻譯,翻譯成為我們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從而拓展了人們對翻譯的認知,提升了翻譯的地位。而本雅明則進一步提出“來生”理論,他在《譯者的任務》中說,譯文標志著作品生命的延續(xù),是原著的來生(fortleben)。至20世紀60年代以后,羅蘭?巴爾特“作者已死”的理論徹底消解了作者對于文本的絕對所有權,閱讀對意義的重構理論顛覆了傳統(tǒng)的翻譯觀。德里達指出,原文一開始就呈現(xiàn)匱乏,并請求翻譯、等待翻譯,所以每一次翻譯都是對原文的重寫、變異與創(chuàng)新,翻譯非但不是原文的附庸,相反原文依賴翻譯而生。(二)翻譯文本研究文學翻譯行為的結果是譯本和譯作,文學譯介的實質、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兩種文化間的沖突都會成為文學翻譯的制約要素,加之譯者本身的文學素養(yǎng)、知識結構、文化視域和政治意識形態(tài)背景等因素,翻譯文學必然對源語文學進行“創(chuàng)造性叛逆”,譯本出現(xiàn)諸多變異之處在所難免。譯介學的研究與傳統(tǒng)譯學不同,它對譯本的細讀與勘校,主要是為了深究文學交流中的深層問題,比如說各種文化、政治因素如何制約了翻譯行為并產(chǎn)生變異性。勒菲弗爾認為“翻譯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Lefevere,1992:1-13),意識形態(tài)、贊助人、詩學、文化體系(universeofdiscourse)、翻譯與語言發(fā)展和教育、翻譯策略、中心文本與中心文化(centraltextandcentralcultures)七方面因素一直操控著翻譯過程,并制約翻譯文本的生產(chǎn)。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我們應該探討的是:1.誰在翻譯。2.為什么是這些而不是其他的文本被翻譯。3.誰在決定翻譯策略的原則。4.翻譯技巧是如何被用來服務于某種特定動機的。5.在這些動機的控制之下譯者是如何被利用的。對這些問題的探究使得翻譯過程中原來被遮蔽的因素一一現(xiàn)身,比如譯者、文化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制度、市場.......從而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變異性。翻譯研究表現(xiàn)出了新的學術個性和追求,譯介學轉向文學背后的文化研究。謝天振先生說:“比較文學的翻譯研究相對來說比較超脫,視野更為開闊,更富審美成分?!保ㄈ┓g文學史的研究有學者(如謝天振)認為翻譯文學應加入本國文學行列,翻譯文學史也就是本國文學史。翻譯文學史已經(jīng)變異為他國文學的一部分,這是譯介學變異性的重要體現(xiàn)。(后面的部分在闡述中西翻譯文學史的研究情況,略過)譯介學對翻譯文學史的研究,打破了傳統(tǒng)譯學觀統(tǒng)領下原文與譯文的關系,肯定了“我”的介入對于翻譯文學的推動作用。其次譯介學的翻譯文學史研究關注異域文學被引入的語境的探討。譯介學對翻譯文學史的研究更關注翻譯如何在意識形態(tài)、文學批評、外語教育、出版機制、文化市場的“贊助”下建構這種文學的本土經(jīng)典序列,如何通過翻譯文學再現(xiàn)并固定了源文化的形象。文學翻譯的實質是一種闡釋活動,“會隨著時代、社會、歷史、文化和語言環(huán)境的發(fā)展變化而發(fā)展變化,因此便不可能定于一尊,產(chǎn)生所謂永遠不得取代的’定本’”。譯介學注重突出譯者的主體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不拘泥于文學文本在語際轉換中語言層面上的訛誤,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包容性和相對超脫的研究姿態(tài)。三、理論前沿與發(fā)展前景在比較文學邁向跨國、跨文明、跨學科研究新階段之際,突破單一的西方文化中心主義、重估翻譯的價值,是解決比較文學“舉步維艱”、“難以為繼”的重要途徑之一。譯介學通過研究文學事實在穿越文明、跨越國界后所發(fā)生的種種變異為我們在文學交往中找到了一面“鏡子”,幫助我們在認清他者的同時反觀自身,從而找到新的文學增長點?!胺g中的每一個步驟————從外國文本的選擇到翻譯策略的執(zhí)行,對譯本的編輯、評論以及閱讀————都是由目標語言流通的不同文化價值促成的”(Venuti,1995),在多元文化時代的文化轉型時期,跨國、跨文明的文學交流,不僅面臨語際轉換的語言問題,還面對背后文化的“差異問題”,這就是勒菲弗爾和巴斯內特所呼喚的“文化轉向”(culturalturn)。(Lefevere,以及其他人,1990)文化研究的介入促使翻譯研究借重文化研究對種族、性別、階級等一系列的文化身份問題的理論思考,使其開始將翻譯視為目標文化建構文化身份的場域,并在此中展開其自我想象與他者想象的問題。翻譯研究更關注人類情感結構在翻譯過程中的巨大潛力,盡管有學派著力揭示各種制度性因素對翻譯活動的規(guī)約,但也有學者努力發(fā)掘翻譯文本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譯者的主體性、情感、掙扎等這些并不能完全被納入體制中考察的因素從而還原歷史本來的豐富性與復雜性。第五節(jié)形象學一、形象學的定義和特點比較文學形象學是“對一部作品、一種文學中異國形象的研究”,是“各民族間的、各種游記、想象間的相互詮釋”。形象學是研究文學作品中中國人對“他國”形成的文化和人格上的印象,即對“他國”所形成的“集體想象”?!罢驗樗且环N想象,所以變異成為必然。比較文學對于形象學的研究必然注意這一形象產(chǎn)生變異的過程,并從文化/文學的深層次模式入手,來分析其規(guī)律所在?!庇纱丝梢?,我們應從兩個層面把握形象學的定義及其特征。一方面,形象學中包含變異學因子。法國影響研究的“淵源學”研究就隱含著形象學研究的規(guī)則,但過于拘泥于考證,鑒于此,卡雷提出研究者的研究重心應當是“各民族間的、各種游記、想象間的相互詮釋”,為影響研究賦予了直觀性和實踐上的可操作性。早期形象學雖已包含變異因子,但總的來說仍主要關注一個形象是否“錯誤”,或其忠實程度的問題。60年代以后形象學研究重心轉向形象制作主體或注視者一方,及其對他者的創(chuàng)造式閱讀與接受。巴柔解釋道“比較文學意義上的形象,并非現(xiàn)實的復制品(或相似物),它是依照注視者文化中的接受程序而重組、重寫的,這些模式和程式均先存于形象?!边@里的“重組、重寫”實際上已經(jīng)是變異研究中的形象學在創(chuàng)造式想象和變異理論觀照下,他者形象已經(jīng)是主觀與客觀、情感與思想混合而成的產(chǎn)物。生產(chǎn)或制作這一偏離了客觀存在的他者形象的過程,也就是制作方或注視方完全以自我的文化觀念模式對他者的歷史文化現(xiàn)實進行變異的過程。作家與社會集體想象物主要構成引導、復制、批判三種關系形態(tài)。作家可以通過塑造異國形象將有關異國的神話強加給本土社會的公眾輿論,影響本土民眾對異國的想象。作者也可以背離集體想象物。另一方面,形象學體現(xiàn)出綜合性研究的特質。比較文學形象學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闡釋和想象。他者形象是“在文學化,同時也是社會化的過程中得到的對異國認識的總和?!彼笱芯空叩木劢裹c不局限于文本、修辭和話語,而要對“其生產(chǎn)及傳播條件,且要考慮到人們寫作、思想、生活所使用的一切文化材料”進行考察,從而使文學與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文化地理學、心里學、民俗學、民族學等領域交匯,也使文學事實材料與非文學的事實材料,通過一種跨學科的研究聯(lián)系起來。由此,比較文學就與當代活躍多變的文化空間聯(lián)系起來。雖然比較文學形象學中的形象是在文學和文化交叉層面上生成的產(chǎn)物,但我們仍不能將比較文學形象學等同于文化形象學。文學形象研究不能讓文化淹沒了文學性和審美性。二、形象學的研究范圍和內容他者形象與注視者總是處于一種互動的關系之中。他者形象的建構和表現(xiàn)必須依靠注視者,而異國作為他者形象的存在為注視者的注視提供了必要的源泉,所以有必要對他者、注視者及二者的關系作進一步界定。注視者就是形象的想象者和創(chuàng)建者。建構他者形象是注視者借以發(fā)現(xiàn)自我和認識自我的過程,建構時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注視者與他者相遇時先見、身份、時間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構成了注視者創(chuàng)建他者形象的基礎,決定著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現(xiàn)形態(tài)。注視者的先見、身份和時間是形象學研究首先要涉及的問題。先見是歷史與傳統(tǒng)所形成的前見,其先于注視者而存在并為注視者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環(huán)境。對于比較文學形象學研究者來說,認識到這種偏見是可能的,但消除偏見是困難的,恰當?shù)淖龇ㄊ桥Υ龠M注視者的有益偏見,并將其與歪曲理解的錯誤偏見加以區(qū)分。相對于“先見”的集體心理來講,“身份”更多地表現(xiàn)為個體差異。注視者在注視和建構他者形象時,也總是以一定的身份出現(xiàn)。注視者的身份有些是天賦的,比如血緣、種族、性別等身份;有些則是后天獲得的,比如職業(yè)、社團、休閑、隱私等身份。而無論是天賦身份還是獲得身份,它們在賦予注視者特定合法權利時,也往往要求注視者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并訴諸相應的、有道德價值的行為。注視者對于他者形象的塑造和表現(xiàn)不可避免地有所側重,個體視角的局限也導致對他者形象認知的局限。注視者作為自然人,在觀察他者時無法否定時間的影響。他者形象的歷史感是更深層次的浸潤在時間中的東西,注視者對他者注視、觀看得越久,他者形象表層的東西就會日漸剝落,而注視者體現(xiàn)在歷史文化中的個體反思精神就會越為強勁。注視者的關注能在最大限度上整合歷史與現(xiàn)實;時間的存在使他者整體化、多維化的東西在注視者的視野中日益凸顯。比較文學形象學主要關注他者形象的塑造。由于形象學研究已經(jīng)深入到異國文化的深層,展開對異國的地域環(huán)境、民族心理、文化機理構成的分析,所以比較文學形象學研究的他者不僅僅指代體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的異國人物形象,同時異國形象、異國地理環(huán)境等都可以納入比較文學形象學的研究范圍。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生產(chǎn)活動、生產(chǎn)方式以及人的生理特征和性格心理都有著不同的制約作用。異國形象往往以工藝品的形式呈現(xiàn)在注視者面前,如異國繪畫、瓷器、掛毯乃至園林等。然而它們比語言交流更為直觀地表現(xiàn)了他者形象。世界上的人因為地域環(huán)境、文化機制的不同,而存在種族、民族、體貌、性格、心理方面的種種差別。所以,研究者既要注意異國人的氣質類型與生理-遺傳基礎的關系,又不能單純地從生理-遺傳的角度去解釋異國人的行為。他者作為注視者想象建構的產(chǎn)物,必然帶有注視者的文化印痕,但注視者也并不是毫無根據(jù)地憑空捏造,而是以某種體驗為依托進行再創(chuàng)造。比較文學形象學研究的是注視者與他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在互動關系中體現(xiàn)出來的文學變異性。注視者與他者之間是相互發(fā)現(xiàn)、相互證明、相互補充,而二者大致構成狂熱、憎惡、親善三種特異關系??駸岙a(chǎn)生的原因在于注視者“把異國現(xiàn)實看成絕對……優(yōu)于本土文化的東西”,而其直接結果就是“提高異國身份”和“對本土文化的否定和貶抑”。當注視者以一種“優(yōu)越的本土文化”高高在上的心里審視他者時,“異國現(xiàn)實被視為是落后的”。注視者極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同時也建構出一種凌駕于他者之上的無比美好的本土文化幻想和優(yōu)越感。親善心理認為“異國文化現(xiàn)實應被視為正面的,它來到有一個注視者文化中,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注視者文化是接受者文化,它自身也同樣被視為正面的”。三、形象學的研究方法及前景可以將比較文學形象學研究方法歸類為兩大部分,即文本內部研究與文本外部研究。(一)文本內部研究比較文學的研究必須立足于文學性,文學文本是任何文學學科研究的基石,比較文學形象學也不能放棄對于文本內部的研究。形象學對于文本內部的研究是在詞匯、等級關系、故事情節(jié)三個層面上展開的。他者的形象就是由詞構成的詞語場及其生成的概念的、情感的詞庫構建起來的。在研究中既要注意區(qū)分詞的來源,辨別是屬于注視者國家定義的異國詞,還是未經(jīng)翻譯直接進入注視者國家的異國詞;又要注意對不同文本中反復出現(xiàn)的、具有深刻的文化隱喻意義的、約定俗成的詞進行分析。研究者還應對文本結構中大的對立關系進行鑒別,以此關注注視者與他者之間存在的一切等級制度。這種等級制度在我——敘述者本土文化,與他者——被描述人物文化的兩組關系的對立上。在時空范疇上,既可以表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始空間,也可以描繪一個與文明和現(xiàn)代的西方世界相對立的野蠻、落后、危險的空間。而在人物體系上,研究者應注意文本中自我與他者在容貌、手勢、言談、服飾等方面的區(qū)分和對立。通過詞和對立關系確立文本的骨架后,故事情節(jié)則將所有骨架粘連、拼接,形成整體的他者形象。對故事情節(jié)的研究,重點在文本是如何通過程序化和模式化的一系列敘事序列建構異國形象的。(二)文本外部研究文本外部研究術語文學社會學范疇,具有明顯的跨學科特性。文本外部研究可區(qū)分為社會集體想象物、作家、作家想象的異國形象與客觀的異國的關系三個層面。社會集體想象物指涉的是作家創(chuàng)作的年代整個社會對異國的看法,該研究“代表了形象學的歷史層面”。在形象學研究中,作家與社會集體想象物主要構成引導、復制、批判三種關系形態(tài)。作家可以通過塑造異國形象將有關異國的神話強加給本土社會的公眾輿論。作者對異國文化的認知以及認知來源的渠道不僅影響著他者形象表現(xiàn)的形態(tài),而且影響著形象的性質。由于他者形象的被想象和作家個人的局限,異國形象與真實的異國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的距離,異國形象與真實的異國關系也就成了形象學研究的重要對象。但是考察他者形象與他者現(xiàn)實之間的關系重點在于關注注視者一方的文化模式,在于對這種文化模式的產(chǎn)生、發(fā)展、傳播與影響的探尋。(下一段講比較文學形象學的發(fā)展歷史)第六節(jié):接受學一、比較文學接受學的學科淵源和定義文藝復興到20世紀60年代前,讀者在文學作品意義呈現(xiàn)中的重要作用未被重視。20世紀60年代,姚斯和伊瑟爾等學者倡導的“接受批評”首先提出了讀者中心理論,羅蘭·巴爾特甚至拋出“作者已死”的觀點;美國學者提出“讀者反應批評”則真正確立了讀者在文學作品意義生成中的地位。所謂“比較文學接受學”,又稱“接受研究”,主要研究一個國家的作家作品被外國讀者、社會接受變異的狀況。1979年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召開國際比較文學第九次學術會議,成果《文學的交流和接受:第九屆國際比較文學大會論文集》的出版,標志著接受研究作為一個新的研究范式被納入比較文學研究體系之中。比較文學接受學以現(xiàn)代闡釋學為理論基礎,自覺地將接受理論應用于比較文學中,主要關注一個國家的作家作品被外國讀者、社會接受以及接受過程中發(fā)生變異的情況??梢姡撗芯勘仨毩⒆阍趦蓚€國家基礎之上,且必須滿足一國讀者、社會對另一國作品的接受,同時在接受過程中必然產(chǎn)生變異。二、比較文學接受學的研究內容及方法首先,比較文學接受學主要研究在跨國界、跨文化/文明的范圍內,不同文化/文明圈的接受者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對于同一文學作品的價值取向于意義理解上所產(chǎn)生的認識差異。闡釋學觀點認為,所有理解和闡釋的不客觀性來源于闡釋者的“前見”或“先行結構”。正是由于讀者“前見”不同,在閱讀時會根據(jù)自身的需要和認識重構作品的意義,所以任何作品的意義都是當下的、處于歷史發(fā)展中的意義。跨文化/文明的接受中,讀者的“前見”對作品的闡釋、理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種“前見”又明顯地帶有異質文化的特征,所以讀者對作品闡釋的差異或變異的可能性就會增大。其次,各民族在不同時代、不同審美趣味與追求下對異域文學作品的接受也是比較文學接受學研究的對象,可以折射出不同民族某一特定時期的社會生活和時代精神。最后,異域文學進入本土后是如何被本土作家改寫、再創(chuàng)造而終至發(fā)生變異的也是比較文學接受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還表現(xiàn)為本土作家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