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日本的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近代中國的不同形態(tài)_第1頁
清末日本的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近代中國的不同形態(tài)_第2頁
清末日本的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近代中國的不同形態(tài)_第3頁
清末日本的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近代中國的不同形態(tài)_第4頁
清末日本的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近代中國的不同形態(tài)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清末日本的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近代中國的不同形態(tài)

許多歷史學家將日本的明治維新與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戊戌維新運動結合起來,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相反,清末的新協(xié)議本身的評價很低,目前的研究還沒有顯著改善。明治維新和清末新政都是發(fā)生在19世紀后期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正處于擴大國外市場和爭奪原料產地的資本原始積累階段,清政府和明治政府都面臨著國內、國外雙重矛盾,新政、維新都是統(tǒng)治政府主持的自上而下進行的,且“維新者,變舊法而行新政之謂也”??梢娋S新和新政有共通之處,因此筆者嘗試從背景、目的、內容及歷史作用等方面將二者進行比較研究。一、清末農民基本矛盾的歷史成因1858—1868年之間,日本社會內憂外患接踵而來,國內階級矛盾激化,各階層反對幕府統(tǒng)治的斗爭此起彼伏,在德川幕府統(tǒng)治時期,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不下1000多次,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日本的國門,美、英、俄、法、荷等國家強迫日本與之訂立不平等條約,要把日本變?yōu)樗麄兊闹趁竦?。新興的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了的下級武士改革派聯合了部分王室公卿,商人和部分封建領主,利用人民反抗幕府的力量,終于在1868年前后建立和鞏固了立憲君主制的明治天皇政府。明治政府成立后,仍然面臨著幕府當時的危機,于是開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自上而下地進行了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的改革。同樣,中國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清政府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到了極度衰敗的時期。甲午戰(zhàn)前,在列強的侵略下,洋貨大量傾銷、土貨大量出口,中國的世界資本主義附庸的地位逐漸形成。戰(zhàn)爭又使中國大片國土喪失,人民倍受蹂躪,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的破壞。戰(zhàn)后,列強索要巨額賠款并控制了中國的財政經濟命脈,繼續(xù)破壞著中國的社會經濟,中國的半殖民地化進程大大加速,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另外,繼戊戌變法之后,中國農民掀起大規(guī)模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八國聯軍的進犯和19世紀末年歷史舞臺上主要角色——資產階級維新派的出現都構成了清政府從1901年起實行新政的歷史背景??梢?兩國變革的背景極其相似,不同的是日本明治維新開始時中國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已有30年歷史,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要比當時的日本要快得多,且程度要深得多。二、《光緒年間新政》規(guī)定如前所述,日本的明治維新是一場資產階級的革命運動,推動和領導這次運動的是新興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了的下級武士,他們之所以反對幕府的統(tǒng)治,是希望實行資產階級性質的社會改革。同時,無數次農民和市民起義,有力地動搖了幕府的封建統(tǒng)治。他們以要求社會改革為口號,也投入了反對幕府的斗爭,日本的維新運動從一開始就有著明確的改變日本原有社會性質的要求,無論從明治維新運動的上層領導者看,還是從參與運動的廣大群眾看,他們掀起運動的目的都是為了對舊社會進行徹底地有利于新興資產階級的改革,而不是為了保留和完善幕府統(tǒng)治的封建的社會制度。在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朝最高統(tǒng)集團決定改變國策。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發(fā)布上諭說:“也有萬古不易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窮變通久,見于《大易》。損益可知,著于《論語》。蓋不易者三綱五常,昭然如日星這照世。而可變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傊?法令不改,痼習不破;欲求振作,當議更張。”這道上諭的發(fā)布,清楚地表明清朝政府決心要實行變法,實行新政的目的何在?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第一,繼續(xù)維護封建統(tǒng)治鞏固皇室權力是清末新政的最主要目的。此處的皇室權力實質上是要鞏固慈禧太后自己后黨的統(tǒng)治地位的。慈禧太后一直把對皇權的把持看得至高無尚,從扶植載湉為帝,發(fā)動政變鎮(zhèn)壓戊戌變法,到向八國聯軍宣戰(zhàn),戰(zhàn)敗后又接受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使清政府完全淪喪為帝國主義的附庸,無不露出她對于權力的熱愛。這次實行新政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這個統(tǒng)治權力,為了“皇位永固”不得不“改弦”、“更張”。而且,清朝封建統(tǒng)治者在危、弱同時襲來的形勢下,也確實感到了弊端的嚴重性。史料記載:過去“立法非不盡善,然行之即久,而百弊叢生”,現在到了“天下積重難返之勢”。但是“障川挽瀾難為功,從古亂極思治時,改弦更張易為力”。這也表明清朝封建統(tǒng)治者國策轉移的原因所在。第二,“變法自強”、“國勢始興”是清末新政的另一個重要目的。鴉片戰(zhàn)爭以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掠奪、封建主義的殘酷統(tǒng)治,使中國社會滿目瘡痍,貧困不堪。這種極端落后的占統(tǒng)治地位的封建自然經濟,嚴重阻礙了生產力向前發(fā)展。當時中國的財政收入又非常有限,以1897年3月至1898年2月的調查數字為例:地租為白銀3165萬兩、鹽稅為白銀1365.9萬兩、里金為白銀1295.2萬兩、海關稅為2198.9萬兩、內地關稅為100萬兩、鴉片稅為222.9萬兩、其他諸稅為500萬兩,合計為白銀8897.9萬兩。若按照人口平均就更微薄了。另外,1879至1898年,中國人均財政收入最多“不過四角五分,而同年日本人均財政收入“約五元七角、俄國十四元、英國二十七元”。當時中國經濟困難的程度可想而知。晚年的慈禧也希望中國能通過變法強大起來,她在命光緒帝發(fā)布的上諭中說:“推積弱所由來,嘆振興之不早。……須知國勢至此,斷非茍且補菹,所能挽回厄運,惟有變法自強,……舍此更無他策。”所謂“變法自強”應該是慈禧的意愿。第三,強化政權、裝點門面是清末新政的又一目的。義和團運動失敗之后,各地人民的反抗斗爭從未停止。同時,資產階級革命派也在東南沿海地區(qū)及海外華僑、留學生中開展反清宣傳與組織起義等活動。因此,清政府改革,實行新政存在轉移國內民眾斗爭視線、麻痹人民斗志、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這時的編練新軍、辦警政舉措,則是為了強化清朝封建國家機器,加強對人民反抗活動的管制和鎮(zhèn)壓。顯然,無論是出于上述何種目的,清政府都無意進行徹底的社會制度變更,從根本上改變封建統(tǒng)治的社會性質,這又是與明治維新根本不同的一點。三、清末新政為進一步加強科學教育,實現了“職業(yè)教育”的國家立法目的,提出了“推行產教融合”的政治綱領盡管明治維新也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運動,但它涉及了日本社會的各個方面,而且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的封建統(tǒng)治。清末新政則是一場在保留原有政治制度基礎之上的調整和變革。在日本,1863年3月,天皇政府以天皇的名義宣布《五條誓文》,表達了地主資產階段實現日本社會現代化的意向。1868年4月又公布了《政體書》確定了立憲君主制的政體。此后,又通過建立常備軍和警察制度進行了軍事和警察制度的改革。通過“奉還版籍”和“廢藩設縣”鏟除了地方割據勢力,完成了建立現代資產階級中央集權制國家的任務。同時明治政府通過頒布“征兵令”和實行“秩祿處分”等措施把舊有的剝削者轉變成新興資產階級和新式地主。1885年日本實行內閣制,1889年日本頒布憲法,1890年日本開設國會,從而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制度,完成了政治領域的改革。在經濟領域,明治政府首先改革了土地制度,1870年明治政府提出了田租改革方案,解除了幕府規(guī)定的土地永世不得買賣的禁令,實行了新的有利于明治政府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fā)展的貨幣地租制度。在工商業(yè)方面,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直接扶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措施:成立了國家銀行、創(chuàng)辦了國營企業(yè)、扶植私人資本主義企業(yè),日本的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得以迅速發(fā)展。在科學教育領域,明治政府派出100人以上規(guī)模的大型考察團歷時兩年認真考察了歐美各國,確定了教育興國的方針。為提高國民知識水平,培養(yǎng)科技人才,迅速掌握歐美先進科學技術,從八十年代初期開始,日本先后實行了三年、四年、六年的義務教育。同時以科學技術與實業(yè)相結合為總目標,大力興辦中等和高等綜合技術教育,培養(yǎng)了大批工業(yè)生產所需要的技術人才。在清末新政中,政治方面,進行多方面的整頓變通,更定官制、整頓吏治、改革刑罰及“預備仿行憲政”等;在經濟方面,努力振興各項實業(yè),主要有發(fā)展墾殖業(yè)、獎勵民族工商業(yè)、獎勵新發(fā)明新創(chuàng)造及興辦交通、礦業(yè)、金融事業(yè)等,卻根本沒有觸及農民最關心的土地問題;在軍事方面,舉辦武備學堂、裁減舊軍,編練新軍,舉辦警政等;在文化教育方面,廢除武科科舉制度,興辦新式學堂及派遣留學生等。從維新內容的角度來看,清末新政的政策和措施所表現出的改革力度與其革命性遠不如明治維新。四、新政實行對資產階級的剝削更為嚴重首先談談清末新政,其積極作用表現在(一),在經濟方面的措施,促進了1903年以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1904年和1905年,中國民族資本所設廠礦數目與投資總額都迅速增長,例如1895—1898年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階段的前期,民族資本所設廠礦萬元以上都年均不過20家,投資總額年均445.25萬元;而1904年總額年均712.95萬元,是前者的1.6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建立提供了經濟基礎。(二)在文化教育方面,1903年以后,清朝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成果十分明顯。加之1904年1月,清政府頒布了張之洞負責制定的《奏定學堂章程》,使各地辦學有章可循,促進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此外,清廷廢除科舉制度,有益于新學堂的迅速建立,直接促使中國出國留學生隊伍的擴大。僅留日學生人數1904年就達到2400余人,1905年多達8000余人。這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傳入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三),在軍事方面的改革,使各省相繼出現了新軍。在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的努力下,新軍逐漸成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為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開辟了一塊宣傳民主革命,發(fā)動武裝起義的陣地。(四),在政治方面,“預備立憲”的開展,又把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立憲派,帶入了君主立憲的夢境。他們的立憲請愿運動,揭穿了清政府“預備仿行憲政”的真實目的,教育了資產階級立憲派人士??傊?沒有新政的實行,就不會有中國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隊伍的迅速壯大,就不會有民主革命活動的順利開展,也就不會有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fā)。清末新政的消極作用表現在:(一),封建統(tǒng)治者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剝削更為嚴重了。清朝政治興辦新政,練兵,辦學派遣留學生,興辦各項實業(yè)都需要大量經費。而當時,中國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僅不能像殖民主義者那樣到外國去掠奪,相反,由于支付賠款,償還外債及利息,加上對外貿易的入超,以及帝國主義在華投資所榨取的利潤等項,中國的白銀年年大量外流,財源枯竭。在這種情況下,實行新政,籌集經費更加困難。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舉辦各項“要政”,不得不經常大力向下派款。清朝政府不斷向地方派款,而各省地方要政舉辦也都需要大量經費。地方上的錢款主要靠提高部分商品物價,增加捐稅等手段。這加深了廣大勞動群眾生活的困苦,社會矛盾更加尖銳。(二)新政期間,由于編練新軍,出現了一些地方軍閥勢力。其中北洋軍閥最為突出,該系軍閥頭目袁世凱乘機控制了北洋六鎮(zhèn)軍隊,并爬上了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要職,他成了當時中國的最有實力而又極為反動的人物。(三),清末編練新軍,辦警政或多或少地強化了封建國家機器,對于人民反抗斗爭,起到了加強偵緝和鎮(zhèn)壓的作用。(四),新政在經濟方面的某些措施為帝國主義擴大對華資本輸出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在日本,明治維新后其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fā)展,明治政府大力推行“殖產興業(yè)”政策,使日本資本主義工業(yè)特別是私人企業(yè)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以天皇為首的皇室,也成為擁有巨額資本的大資本家和全國最大的大地主。同時日本借助中日戰(zhàn)爭的勝利勒索巨額賠款并取得在中國傾銷商品和開設工廠的特權,這些對日本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十分有利。但是1868年資產階級革命具有不徹底性。維新初期,資本主義雖有所發(fā)展,但農村還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50%的土地仍然掌握在地主手中。因此,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一方面有大壟斷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另一方面又存在著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同時,日本壟斷資本的本身也具有濃厚的封建性。壟斷資產階級本來就熱衷于積極對外侵略,加上日本國內市場十分狹小,又較晚走上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經濟技術水平也較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落后,國內資源不足,農業(yè)落后,所以經濟上處于劣勢的日本帝國主業(yè)不能指望通過經濟競爭去奪取國際市場和原料產地,因而為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在侵略戰(zhàn)爭方面表現更為瘋狂。日本的帝國主義成為帶有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明治維新后,日本自身尚未擺脫對歐美國家的屈從地位,便開始走向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其矛頭首先指向中國,這也成為清末新政成因之一。其次,維新后,明治政府掌握在封建地主和大資產階級手中。新建立的政權采用“天皇制”形式,宣布由日本天皇親自執(zhí)政,由一批地主、武士出身的官僚和軍閥控制政府和軍隊。實質上,日本仍是一個君主專制的國家。明治維新并未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農民依舊過著貧困的生活。因此維新之后,農民斗爭不僅沒有停息,而且有了新的發(fā)展。綜上,我們可得如下幾點結論:第一,就清末新政和明治維新前的形勢來說,都是經濟狀況惡化,政治危機,國內外矛盾重重。中國歷史上的最后一個王朝真正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而日本的腐朽落后的幕府統(tǒng)治從根本上阻礙著生產力的發(fā)展,使日本面臨著半殖民地化的危機,也是日薄西山。第二,清末新政的目的有“使國勢始興”的因素,是清政府最高統(tǒng)治者階層在其政權危機的形勢下的一場自救運動。因其主持者是封建的最高統(tǒng)治者,并不希望改變封建的政治制度。日本同樣是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要振興國家,但是推動和領導這次運動的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化了的下級武士,他們反對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