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申辯讀后感_第1頁
蘇格拉底申辯讀后感_第2頁
蘇格拉底申辯讀后感_第3頁
蘇格拉底申辯讀后感_第4頁
蘇格拉底申辯讀后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感謝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感謝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感謝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蘇格拉底申辯讀后感無論是在哲學(xué)史上還是在政治史上,蘇格拉底的審判都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對于審判中蘇格拉底申辯的記錄,有柏拉圖和色諾芬兩個主要版本。由于該事件的重大意義,申辯詞是有著細讀價值的。

柏拉圖《申辯篇》

蘇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申辯,并不以尋求獲得陪審團支持,達到無罪開釋為目標,而更像是蘇格拉底日常對話的延續(xù),其中充滿了馬虻式的批評。

蘇格拉底的第一個批評針對的是雄辯家,認為他們娓娓動聽的演說都是虛偽的。《泰阿泰德篇》中,蘇格拉地區(qū)分了雄辯家和哲學(xué)家。雙方都以自己的生活為善,對方的生活為惡。前者擁有演講和使人愉悅的技巧,但心靈是不完善的;后者以向上探求為善,卻不注意世間事物,通常是糟糕的演講者。蘇格拉底。并不是無視俗世的,但從認同上說,顯然傾向于哲學(xué)家這一極端,而哲學(xué)家常具有的糟糕的演講能力,似乎也在蘇格拉底申辯的失敗中得到了證明。但從蘇格拉底的批評上看,他并不以沒有獲得無罪開釋為失敗,相反,他認為,重要的是真實和正義,而不是雄辯的技巧,這兩者甚至是不相容的。

針對蘇格拉底的第一個攻擊是?!疤K格拉底經(jīng)常為惡,好奇地探究天上地下的事,把壞的說成好的,還把這些傳授給他人?!碧K格拉底對此加以否認之后,便開始講述德爾斐神廟神諭的事,并得出結(jié)論說,自己如果真如神諭所說,是最有智慧者,這種智慧也只是知曉自己無知的智慧,是人的智慧,而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擁有。這既是對蘇格拉底憑智慧教唆他人指責(zé)的反駁,也以聲稱只有神有智慧的方式表示了虔敬的態(tài)度。

另一批原告給蘇格拉底的罪名是。蘇格拉底為惡,腐蝕青年,不信城邦的神,另立新神。蘇格拉底以邁雷托士的話自相矛盾作為反駁。他提醒邁雷托士,所謂不信神的控告只對阿那克薩哥拉適用,而且說一個相信有鬼神蹤跡的人不信神,是荒謬的。

結(jié)束有針對性的反駁之后,蘇格拉底就開始了回顧生平的宣講。這部分包含了對死亡和虔敬的看法。在他看來,死亡勝于屈辱的偷生,且死后世界未必就不如現(xiàn)世,甚至還要更好。這樣的觀點在《斐多篇》中有更詳盡的闡述?!鹅扯嗥防锏奶K格拉底,提出死亡可以使哲學(xué)家的靈魂擺脫肉體的糾纏,獨自思考,而進入純潔、永恒、不朽、不變的境界,達到智慧的狀態(tài)。[1]另外,哲學(xué)家的自我約束和勇敢,并不是為了世俗的緣故。因為哲學(xué)家的靈魂和別人的不同,它靠哲學(xué)解放了自己,獲得了自由,就不肯讓自己承受歡樂和痛苦的束縛。

[2]這有助于解釋蘇格拉底面對死亡的平靜態(tài)度。

《游敘弗倫篇》的內(nèi)容是“論虔敬”,該篇并沒有給出虔敬的最終定義,但提出了虔敬與神意,虔敬與正義的問題。在對虔敬與德性關(guān)系的解讀上,calef認為,虔敬全部地、而非部分地構(gòu)成了德性。虔敬并不在功能或本性上對神有所助益,但是虔敬的行為依據(jù)神意在其他方面有所促進。神的意愿在于維護家庭和國家事務(wù)的和諧,蘇格拉底將自己描述為神的仆人,用哲學(xué)探討促使公民關(guān)注美德與真理,這正是實踐虔敬的行為。[3]因而,對神的虔敬同對人的正義是同一的。雅典人投票之前,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提醒,自己信神的程度遠非控告者所能及。如果采用calef的理解,那么蘇格拉底控告者的不虔敬,主要是因為他們關(guān)注財富勝于德性,有礙于家庭與城邦的存續(xù),不正義與不虔敬是并存的。反過來說,義務(wù)和虔敬是共生的。[4]

《克里同篇》對義務(wù)倫理進行了探討?!胺伞被颉凹s定”這樣的字眼在篇中頻頻出現(xiàn)。列奧o斯特勞斯對此的解釋是,柏拉圖認為,雅典城邦和民主制同理想國相比,是低劣的,“只有對于較低劣的共同體的忠誠才能來自于契約,因為一個誠實的人對于任何人都會守信,而不管他對之作出承諾的人是否值得如此?!盵5]篇末蘇格拉底說,他的死是因為人的不正義,而不是法律的不正義。如果他逃走,以不正義回應(yīng)不正義,就是在傷害自己、朋友、國家和

法律,這些都是最不應(yīng)該傷害的。本篇的最后一句“神是我們的指引”,也能夠反映,蘇格拉底心目中的法律,并不是人定法,而具有更多自然法的色彩。也就是說,蘇格拉底雖然對城邦采用的制度有種種批評,但并不是不虔敬的。

色諾芬《蘇格拉底在法官前的申辯》

列奧o斯特勞斯提出,“蘇格拉底在法官前的申辯”這一標題,暗含著蘇格拉底還有其他的申辯,也就是文中蘇格拉底對海爾莫蓋尼斯說的:“我一生一世沒有做過不義的事,我以為這或許就是最好的申辯了?!盵6]

《申辯篇》中的蘇格拉底,具有一種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申辯詞中漂亮的遣詞造句,也令申辯詞有著相當(dāng)?shù)牧α浚幌袷撬^哲學(xué)家糟糕的演說。但是色諾芬筆下的蘇格拉底,則要自傲和不客氣得多?!罢f大話”(megalegoria)的部分得到了更多的強調(diào),甚至也不排除夸張。

色諾芬的版本同柏拉圖的顯著不同之一,是強調(diào)了蘇格拉底認為,死比生更加可取。蘇格拉底在有罪判決之前就已經(jīng)決心要死,因為繼續(xù)活下去,就不免老態(tài)龍鐘,如果在審判后死去,便可以獲得在最恰當(dāng)年齡的最容易的死法。而且,乞求茍且偷生是比死還要壞的結(jié)果。《斐多篇》中,蘇格拉底曾說,人不當(dāng)自殺[7],這樣看來,借死刑獲得哲學(xué)家一直向往的死亡,似乎確實是最容易的死法。在色諾芬筆下,蘇格拉底對于死刑判決有著這樣的看法:“如果當(dāng)百般福氣正在傾注在我身上的時候而我突然死去,很顯然這對于我自己和那些祝愿我幸福的人都是必然會帶來痛苦的,但如果當(dāng)難以忍受的禍患快要來到時而能了此一生,我以為這對于我既然是一件好事,你們大家也就應(yīng)該高興才是。”如果這種說法成立,便也能提供申辯詞中自夸成分目的的解釋:激怒陪審團,以促使成員投票作出有罪宣判。

waerdt認為,兩個蘇格拉底態(tài)度的不同,是由于柏拉圖和色諾芬對于蘇格拉底倫理思想的不同解讀所致。waerdt的看法是,色諾芬的申辯詞在柏拉圖的基礎(chǔ)上做出了改編,目的在于表示,蘇格拉底在審判過程中致力于維護虔敬和正義的名譽。[8]另外,色諾芬和柏拉圖在對德爾斐神諭的敘述上,也有著明顯的不同。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在獲得神諭之后,四處尋找比自己更有智慧之人,這從某種程度上看,其實是一種對神諭的懷疑。而色諾芬版本的蘇格拉底把神諭作為證明自己的例子,并在之后稱自己是最為自由的人,很少懷疑地接受了神諭。

值得注意的事,在柏拉圖的版本里,神諭的故事是作為反駁“智者蘇格拉底為惡”的引證出現(xiàn)的。而在色諾芬的版本里,神諭的故事則是對“不敬神”指控進行反駁的一部分。這也能夠解釋兩者的區(qū)別。前者的直接目的是推翻“蘇格拉底以智慧作惡”,如果蘇格拉底并沒有真正的智慧,也就不能借此作惡。后者的目標是要證明蘇格拉底獲得神的認可,而且是虔敬高尚的。

審判背后的政治

從申辯上看,蘇格拉底被控的罪名有兩個。不敬神和腐蝕青年。不少學(xué)者認為,這并不是蘇格拉底被處以死刑的真正原因。有觀點認為,蘇格拉底對民主制的批評,以及學(xué)生成為三十僭主中的殘暴者,都是他真正的罪名。green將蘇格拉底的審判與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相聯(lián)系,認為蘇格拉底受到判決,主要原因是蘇格拉底的哲學(xué)觀點及實踐與逐漸帝國化的雅典意識相沖突。[8]盡管在申辯詞中,蘇格拉底說,對于為正義的人,保全的最好辦法就是不參與公眾事務(wù)。但是,蘇格拉底生平的活動,表現(xiàn)出的正是對公眾事務(wù)和政治的關(guān)心和探求。蘇格拉底的虔敬、智慧、德性,無一不同政治緊密相連。而蘇格拉底之死,也是雅典民主制的一個跨時代污點。

第二篇:蘇格拉底的申辯讀后感《蘇格拉底的申辯》讀后感

近日選修課《西方哲學(xué)史專題》的課后讀書任務(wù)要求我們讀《蘇格拉底的申辯》,閑暇之余我也就淺略的讀了一遍,讀完之后讓我對蘇格拉底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不禁有了一番感慨,不吐不快。我本對古希臘的文化、哲學(xué)、政治,甚至對蘇格拉底本人談不上有很深的了解,在此發(fā)表感言,純屬管中窺豹,如有不當(dāng)之處還請讀者理解。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臘的思想家、哲學(xué)家和教育家,他和他的學(xué)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xué)生亞里士多德被并稱為“古希臘三賢”,更被后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xué)的奠基者。他把哲學(xué)從研究自然轉(zhuǎn)向研究自我,即后來人們所常說的,將哲學(xué)從天上拉回到人間。他提倡人們認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學(xué)定義為“愛智慧”,他的一個重要觀點是:無知之知。

公元前399年,由于一個叫阿內(nèi)圖斯的人控告蘇格拉底不信城邦諸神,引進新神,并且敗壞青年,最終導(dǎo)致他被判處死刑。而在被送上法庭,面臨審判團的宣判時,蘇格拉底仍然堅持自己的哲學(xué),運用自己的邏輯及辯術(shù)和原告進行了最后的申辯,表明了他對于真知的堅持。蘇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辯詞,是其哲學(xué)思想的體現(xiàn),在他的學(xué)生柏拉圖整理出來的《蘇格拉底的申辯》中,更是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蘇格拉底的申辯》,既是文學(xué)著作,也是古希臘哲學(xué)的精髓,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僅其言談,就留給后人無盡的哲思,拜讀此作后,我感觸最深的有兩點:

一、無知之知,最坦誠的謙虛;

二、對真理的執(zhí)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渡贽q》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蘇格拉底在正式的申辯之前的一點聲明。在第一部分里,蘇格拉底在申辯之前強調(diào)了他在將要進行的申辯之中所運用的言辭是不同于那些控告或者誣陷于他的人的言辭的,他所說的將都是真話。我們知道蘇格拉底不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他在當(dāng)時的雅典城邦不知道將多少人辯駁的啞口無言,正如他在后面申辯中所說的,他尋求當(dāng)時雅典所有自認為聰明的人與他們辯論,最終卻都只能證明他們的無知和自以為是。這樣的蘇格拉底會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嗎。他之所以這樣強調(diào)他的說話方式是為了表明他對哲學(xué)的熱愛和真理的追求之執(zhí)著。哲學(xué)帶給了他哲學(xué)的尊嚴與堅持,他堅持說真話,因為他想要讓雅典的人們信服他的申辯。由于他的真話觸及了聽者們的自尊,所以得到了陪審團多數(shù)人的報復(fù),最終被判死刑,但是他卻仍然堅持了自己姿態(tài),正如原文所說“任何一個有一點價值的人不應(yīng)該總是計較生死,他做一件事的時候應(yīng)該考慮的是他自己做得對還是錯,是作為一個正直的人還是邪惡的人?!边@正是哲學(xué)的蘇格拉底面對政治的申辯時始終不予放棄的立場,也是他對真理的追求與堅持的表現(xiàn)。

第二部分是蘇格拉底為自己展開的申辯的正文。首先針對那些最初的虛假控告和那些最初的控告者做申辯;其次,針對后面的控告和后面的控告者申辯;最后,蘇格拉底對他為哲學(xué)而死的理由進行了說明。在這一部分蘇格拉底提到了神諭,蘇格拉底對于神諭也很困惑,他也一直在尋思神諭的真意。因此,他嘗試通過尋找一個有智慧的人,拜訪他,審視他,與他對話,然后證明“這個人比我更智慧”,并以此來回應(yīng)神諭。于是他去拜訪政治家、詩人、匠人等等眾多人們,但是無一例外的,他全都失敗了,那些據(jù)說具有智慧的人們無不是自以為是的無知者。最后,蘇格拉底得出結(jié)論:“無數(shù)的人他們自以為知道一些,其實知道的很少,甚至什么也不知道”。他說這些是為了向人們表明自己的哲學(xué)使命,對無知之知的證明和追求以及幫助人們認識到自己的無知與知。德爾斐神廟進門處銘刻著一句話——“認識你自己”,這句話或可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蘇格拉底的哲學(xué)思想。認識自己的人就是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的人。蘇格拉底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因此而敢于承認自己的無知,他的“無知”因此是一種“無知之知”。知道自己無知的人不少,但是像蘇格拉底這樣不僅知道自己的無知,也知道自己的有知,更將這種無知之知作為一種智慧的態(tài)度,以此認識自己,認識社會,由此而知道什么才不是真正的智慧的人卻是鳳毛麟角。正因如此,蘇格拉底才是偉大的,值得尊重的。

對于被判死刑蘇格拉底認為這是神的旨意,他說“我更要聽神的話,而不是你們的。只要我還有一口氣,能夠做,我就根本不能停止愛知。”蘇格拉底最終選擇了愛知,而不是放棄智慧的追求。他還指責(zé)法官:“現(xiàn)在我將走向自己的路途,承受你們判給我的死刑,而他們也會被真理判決,承受他們犯下的罪惡和不義。我必須接受他們對我的懲罰,也讓他們接受他們的懲罰吧。我認為這一切好像是命中注定的,而且安排得很不錯?!辈⑶宜€得出一個結(jié)論:“沒有什么壞事會危及一個正直的人,不管是生前還是死后,他和他所有的一切都不會被神所拋棄。”他就是這樣堅持著對真理的執(zhí)著,正如孔子所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最后,請允許我引用申辯中最后的一句話?!胺謩e的時刻來到了,我們會各走各的路,我去死,而你們繼續(xù)活著,哪一條路更好,只有神才知道?!边@就是蘇格拉底,一個哲學(xué)的生活了一生,并為哲學(xué)獻出了生命的蘇格拉底。

《申辯篇》記述的是蘇格拉底在法庭上對自己所受的控告進行的申辯,由柏拉圖撰寫。蘇格拉底與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并稱古希臘三大哲人,由申辯篇中的內(nèi)容可知柏拉圖曾受教于蘇格拉底。但由于蘇格拉底從未在柏拉圖的作品以外被記載,因此也有一部分研究者認為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為闡釋自己的哲學(xué)思想而虛構(gòu)的人物。

文中蘇格拉底的申辯共分為三部分,一是在眾人投票判定其是否有罪前為自己辯護,主要展現(xiàn)的是其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終身的追求,當(dāng)然也有蘇格拉底被控訴的緣由;二是在眾人投票判定其有罪但尚未定罪時為自己辯護,主要體現(xiàn)的是蘇格拉底的行事方式及他認為自己理應(yīng)獲得的待遇;三是獲死刑后最后的申辯,主要體現(xiàn)的是蘇格拉底對待死亡與眾不同的態(tài)度。

但不論是哪一部分,蘇格拉底的言語都正如其自述的“直截了當(dāng),脫口而出,充滿著正義的自信”,映射著他的剛正與耿直。

第一段的申辯將這種耿直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在眾人投票前,蘇格拉底毫不顧忌地公布了他對著社會各色人等考察的結(jié)果:他們都被錯誤掩蓋了確定的智慧,甚至還宣稱“有極大聲望的人幾乎都是有缺陷的,而那些被認為低劣的人在實際的理智方面倒比他們要好得多”。蘇格拉底想必并非不知道這樣的言語會使得更多的人站在他的對立面,但他的耿直使得他不屑于單單為自己能活下去而更改論調(diào)。

而當(dāng)如蘇格拉底所講,不去在意他的講話方式,那么便會發(fā)現(xiàn)毫無疑問他所說的一切都充滿了智慧。

蘇格拉底認為自己的智慧勝于那些政治家、詩人、工匠,他的理由是自己明白自己的智慧實際上毫無價值。一句看似荒謬的話里蘊藏的卻是大智慧。只有明白自己的智慧實際上毫無價值,才不至于被智慧蒙蔽。因為對某一領(lǐng)域頗有研究便自以為這種智慧也能幫助自己領(lǐng)會其他的一切,這樣的愚昧事實上直至今日都普遍存在。往往越是學(xué)識淵博的人便越是重視已獲得的知識以致被智慧所蒙蔽,這也就更顯出蘇格拉底的智慧。這種對智慧的特殊定義也成為了蘇格拉底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考察”的標準。

這樣不懂得變通的耿直與這樣不拘于常態(tài)的智慧卻同時出現(xiàn)在了一人身上,這是一種悲哀么。是這種矛盾使得蘇格拉底最終面臨死刑的命運么。并非如此,耿直與智慧并不矛盾,相反,它們?nèi)币徊豢伞?/p>

蘇格拉底的耿直源于智慧。

毫無顧忌的言語似乎欠缺考慮,顯的魯莽,但從文中不難發(fā)現(xiàn)蘇格拉底很清楚自己的言行會有怎樣的后果?!叭绻粋€人一旦有了他的立場,無論他認為這種立場是最好的,還是由于職責(zé)所在,那么我相信他必須面對危險,寧死勿辱”,他說。他早已權(quán)衡利弊,只是在他眼中,生死不如善惡重要,“逃避死亡并不難,真正難的是逃避罪惡”。而他眼中的善,便是做一只牤子,在雅典這匹良馬身畔不停飛舞、叮咬,去喚醒、勸導(dǎo)、指責(zé)每一個人。為了這樣的善,他不懼死亡,于是有了這樣的耿直。

蘇格拉底的智慧亦離不開耿直。

蘇格拉底以其咄咄逼人的反語法聞名,在柏拉圖的諸多著作中都有表現(xiàn)。所謂“反語法”,也就是不從正面回答他人的問題,而通過諷刺般的提問以幫助他人的理念成型或是使他人承認自己的無知。若是沒有那種不在乎可能的后果而僅以善惡為標準的耿直,他絕不會使用這種使他得罪眾人的方法。在本文中,當(dāng)蘇格拉底對美勒托的控訴進行申辯時,也采用了這一方法。蘇格拉底承認自己是無知的,他稱自己是智慧的助產(chǎn)婆,通過提問使不完善的理論暴露出缺陷,再得到真正的智慧??梢哉f耿直催生了蘇格拉底無與倫比的智慧。

蘇格拉底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耿直而又智慧,正因此,才成為了人類歷史上一個不可越過的偉人。他的智慧,我并不能全盤理解,但至少,我期望能像他一樣對使命執(zhí)著,哪怕為此面對危險,寧死勿辱。

《蘇格拉底的申辯》讀書筆記

在《蘇格拉底的申辯》第一部分中我們可以看到蘇格拉底分別對兩批誣陷者做出了申辯和控訴。

對于第一批誣告?!坝幸粋€蘇格拉底,是智慧的人,對天上地下的事無不鉆研,不信神靈,能把有理的說成沒理的?!碧K的看法是我本身并沒有沒有智慧,我的智慧是“以不知為不知,而不以不知為知”。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已開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智慧。而在蘇看來“人的價值不大,甚至毫無價值”,而女巫關(guān)于“沒有比蘇格拉底更智慧的了”的斷言其實是說“凡人吶,你們中間那個像蘇格拉底這樣的人,是最智慧的,他承認自己在智慧方面實際上豪無價值”。中國自古有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以及“自知者明”,多少帶了一點以謙遜為美德的傳統(tǒng)價值觀的判斷。但在我的閱讀過程中,我覺得蘇對自己的這種定位并不是一種單純的謙虛,甚至我們可以說他是反之以此為傲的,他想表達的是一種消極的哲學(xué)觀——即人對世界的認知是渺小的,是無價值的。在當(dāng)時思想自由的雅典,蘇的存在無疑挑戰(zhàn)者大多人對人生意義的看法。或許他的盤問,他的查訪,對那些政界人物、詩人、手藝人及許許多多其他雅典公民來說覺不是逼迫發(fā)現(xiàn)自己的無知時受到的羞辱那么簡單,仔細想想,那其實會引起一種內(nèi)在的恐慌,即自身對生活生命本身的質(zhì)疑。這才是最可怕的,我們生活于世上,可卻不知為什么而活,因為一切人類能夠達到的目標都毫無意義。或許在各種文化并存的今天,我們可以毫不在意對這種觀念報以理解的一笑,但我無從想象當(dāng)時人們在信仰自由而不確定接受到這個“事實”時的痛苦。從這點上看,對蘇的審判似乎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了。另外,說蘇不信神(雖然這一指控在之后有被再次提及)就顯得十分荒謬了,不管他的神是自然還是具體的某種存在,他對個人的否定實際已表現(xiàn)出對神的絕對肯定與崇拜。而且他自己也一直稱自己一直在做的事是在侍奉神道?;蛟S他真正教人的不是不信神而是不自信(不相信人的價值)。

現(xiàn)在我們來看第二批控告:“蘇格拉底作惡多端,因為他毒害青年,不信本幫的靈機,另奉新的靈機?!碧K格拉底對此主要做了兩方面的辯護。一方面對于毒害青年,他斥責(zé)“自命為好人和愛國人士”的梅雷多(主要原告)實際上根本不管心教育,而只是“對自己不關(guān)心的是冒充熱心,假裝關(guān)懷。蘇問他誰教青年學(xué)好,梅開始說法律,但當(dāng)蘇要求他指出確切的人時,他在蘇的步步詰問下,承認有審判官、元老們、議員們(顯然他不能在這種情況下說不而得罪這些人),據(jù)此蘇做出總結(jié)“你的意思是所有雅典人除了我都能教青年學(xué)好?!?,梅此時不得不被迫而惱怒地承認這一點了。于是,蘇便容易地找出漏洞:對馬來說,只有少數(shù)人,即馭手對它是有益的,對其他一切動物也是如此。這樣一來梅對青年人實際上漠不關(guān)心的真面目也就隨之被揭穿了。不僅如此,蘇還做了進一步的辯護,即人們都知道和壞人在一起會對自己不利,那么如果他是有意教壞青年而又生活在他們當(dāng)中就是自己損害自己,而這是不和常理的,所以自己要么并未教壞青年要么并非有意。對于梅對他不信神靈的說法,他也以相同的方法揭示出其自相矛盾之處(這里不再贅述)。最后他說自己之所以被指控完全是因為“眾人的偏見和忌妒”。蘇格拉底的智慧和口才都是驚人的,從他的申辯中我們就能看出。我覺得值得一提的主要有兩點:一是他用于和人辯論的方法;二是他在明知自己的作為會招致“眾人的偏見和忌妒”仍堅持這樣做的原因。首先,我們?nèi)菀讖摹短K格拉底的申辯》及《理想國》的對話中找出規(guī)律,蘇與人談話時總是避免正面給出自己的觀點,而是通過對他人話語中的細節(jié)不斷發(fā)出疑問以使其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觀念中錯誤和自相矛盾的面,但是蘇在此時仍不會輕易乘機拋出自己的見解而是選擇繼續(xù)追問怎樣才是更好的情況,從而讓對方自己發(fā)覺真理。蘇始終相信絕對的真理是存在于每個人的內(nèi)心的,“我的母親是個助產(chǎn)婆,我要追隨她的腳步,我是個精神上的助產(chǎn)士,幫助別人產(chǎn)生他們自己的思想”。我們可以看到蘇教給別人的的確不是知識,而是比知識更重要的一種批判性思維的方法,通過考慮各方面可能存在的情況批駁自己看法中存在紕漏的地方從而得到更全面的見解(盡管對某些細枝末節(jié)問題上的刨根問底的確使之看起來已近乎詭辯)。而在越來越缺乏批判性思維的現(xiàn)今中國教育中,我不得不為這從西方文明發(fā)源之初就展現(xiàn)出的可貴精神表示驚嘆?,F(xiàn)在再說第二點,蘇說:“有人說‘蘇格拉底啊,你不斷地追求,招來殺身之禍,不覺得慚愧嗎?!业幕卮鹗恰粋€人的職位在哪里,不管這是自己選定的,還上級指派的,他都應(yīng)該堅守在那里,面對著危險,不考慮死亡,也放棄其他顧慮,決不讓榮譽受到損害?!碧K認為他的崗位是神賜的,即終身研究哲學(xué)考察自己也考察別人。這讓我聯(lián)想到歷史上無數(shù)為自身信仰獻身的人,同樣的無懼于非難和死亡,像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的布魯諾一樣堅信“后世的人會明白我,知道我和我的價值”。那么盡管我們可以沒有爭議地得出結(jié)論蘇的死對希臘是一個慘痛的損失,但對他自己而言可能并不見得是個悲劇,一生為追求真理而活,最后也能為捍衛(wèi)信仰而死,這其實是怎樣幸福的一件事。我感動于這個偉大思想家的每一種堅持:不從政,為了使“盡力防止做任何不公正、不虔誠的事”的自己保全生命以幫助人們尋找潛藏在內(nèi)心的真理于智慧;不哀求,為了自己、“你們”以及整個城邦的榮譽,“如果我憑勸說和哀求迫使你們背棄了誓言,我就會教自己不信神靈”。我震撼于他對在場所有人的詰問:“高貴的公民啊,你是雅典的公民,這里是最偉大的城邦,最以智慧和力量聞名,如果你只關(guān)心獲取錢財,只斤斤計較于名聲和尊榮,既不關(guān)心,也不想到智慧、真理和自己的靈魂,你不感動慚愧嗎?!蔽鞣阶怨艑λ枷氲暮葱l(wèi)和重視由此即可見一斑。

許多人在讀過《蘇格拉底的申辯》的第二部分后可能都會惋惜地覺得蘇本不會死,然而正是他在此的第二次申辯將自己推入絕路。但我懷著疑惑有重讀了這一部分后覺得之所以智慧如他卻如此不理智行事除了蘇本身的個性的固執(zhí)、真率之外其實還有另外的價值所在。當(dāng)由于票數(shù)的接近而提議蘇自己選擇用別的方式代替死亡時,他說自己一直是在為城邦做出貢獻,應(yīng)該在國賓館用餐,如果一定要處罰,他建議罰一兩銀子,或是由柏拉圖等擔(dān)保罰三十兩。這是一種嘲諷,一種捍衛(wèi),他不愿為生命而舍棄自己相信對的東西,如果希臘不能容忍他的思想,如果他被允許活下來卻不能幫人看清自己的無知從而去追求真理,或許在他看來,生命也失去了意義吧。我們不會忽視死亡,尤其不會忽視那些為捍衛(wèi)真理而死的勇者,我想蘇自己是知道這一點的,我們不能排除他正是想利用此完成最后一次悲壯的對思想的傳播。顯然,他做到了。

第三部分是蘇最后的話,沒有憤怒,沒有畏懼,甚至沒有驚異于自己的宿命?!拔也⒉徽J為我在危險中應(yīng)當(dāng)去做那不配自由人做的事,現(xiàn)在也不懊悔自己作了那樣一個申辯,倒是寧愿作了那申辯而死不愿了出另一種申辯而生”。他請求雅典的人們審查、斥責(zé)兒子的不端,就像他自己對他們做的一樣?!詈蟮脑捄退囊簧粯永诼錈o悔。

但是除此之外,我們也能看到他最后對這個塵世的悲憫,正如他最后的話“我去死,你們?nèi)セ?。這兩條路哪一條比較好,誰也不清楚,只有神靈知道”,死亡因其本身的未知性并不見得多么可怕,而扼殺真理的世界、不尊重智慧的人間才是真正讓人無法尋覓到幸福的。

蘇的智慧、堅持、勇敢成就了其光輝的一生。盡管他自己并未立著作傳,盡管我們已無從考證柏拉圖的文字中有多少是其原創(chuàng)的見解,他對西方文明的起源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最后,我想說蘇的死反映出絕對民主的、絕對自由的弊端,到底是全部的人民都應(yīng)該有表決的權(quán)利還是我們的社會應(yīng)該由那些稱得上精英的人統(tǒng)治更為合理是至今仍爭論不清的話題。同時,蘇的死一方面是對思想的扼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當(dāng)時人們已對思想有了相當(dāng)?shù)闹匾暎踔烈阎匾暤娇梢砸驗橐粋€人的思想而對其判處死刑。這是我最后的兩點看法吧,覺得很多問題還沒想特別清楚,姑且把這篇極不成熟的文章作為我的第一次讀書筆記。

第三篇:《蘇格拉底的申辯》讀后感蘇格拉底的申辯

(一)雖然看起來《蘇格拉底的申辯》記述得是蘇格拉底為他的清白所做的申辯,其申辯對象是雅典的五百人陪審團,但其實本篇對話錄是柏拉圖在借蘇格拉底之口為哲學(xué)所做的申辯,其申辯的對象乃是政治。貫穿于整個《申辯》的線索便是政治與哲學(xué)之間的張力。

柏拉圖幾乎所有的對話篇的主人公都是蘇格拉底,在柏拉圖的對話篇中,蘇格拉底和他的對話者們探討著各種問題,與其說蘇格拉底所探討的“是什么”的問題是他的哲學(xué),倒不如說蘇格拉底的哲學(xué)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是他對善的追尋。在蘇格拉底這里,哲學(xué)的目的便是要實現(xiàn)一種善的生活。所謂蘇格拉底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種審慎的、不斷追問的生活。在《申辯》中,當(dāng)有人提出流放蘇格拉底,條件是讓蘇格拉底放棄愛知,蘇格拉底對此斷然拒絕,說道:“一個未經(jīng)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過的生活”。正因為此,蘇格拉底整天在市場上和別人對話,省察那些自以為知的人,通過一個個的詰難指出他們的無知。也正因為這樣,蘇格拉底才得罪了雅典公民,最終導(dǎo)致了蘇格拉底之死。

雖然蘇格拉底反復(fù)提到自己拒絕從政,但蘇格拉底并不反對政治,因為政治的目的也是要實現(xiàn)一種善的生活,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政治與哲學(xué)一樣都是以善為目的的。但是,政治與哲學(xué)的根本不同之處在于,哲學(xué)是原始性的,而政治則是次生的。哲學(xué)作為一種對善的追問是直接指向善的,而政治雖然也以善為目標,但已經(jīng)退化為一種手段。在哲學(xué)那里,手段與目的是不分的,人們既是通過哲學(xué)追問進而向善進發(fā),并且哲學(xué)追問本身也就是一種善的生活。而在政治那里,手段與目的完全分離,政治只是一種為了實現(xiàn)善的生活的手段,因而在政治生活中,人們看起來似乎已經(jīng)完全忘卻了對善的追尋。哲學(xué)與政治之間的對立,在這一意義上就可以說是一種面向上對立,前者直接面向善本身,后者只面向有益于實現(xiàn)善的事物。正是哲學(xué)與政治這一點對立才進一步衍生出其它方面的對立。對于哲學(xué)而言,由于其直接面向善,因而她力求以真理取代意見;而對于政治而言,由于它僅僅作為一種以實現(xiàn)善為目的次生性的手段,它需要以意見為基礎(chǔ),最終由意見逐步上述到對真理的探尋,因此,它才需要一些“高貴的謊言”作為政治生活得以順利進行的保障。

盡管哲學(xué)與政治有著根本的不同,但政治作為一種實現(xiàn)善的生活的手段卻又是必要的,因為城邦中每個人的稟賦有所不同,他們對真理的接近程度也因而有所不同。我們不能奢望城邦中每個人都像蘇格拉底一樣過著一種哲學(xué)的生活,對于這些暫時不能達到真正愛知境界的人,其生活的根基只能建立在正確的意見之上。所以就這一點而言,蘇格拉底并不反對政治。既然蘇格拉底并不反對政治,那么他為什么又要傾其一生去省察和煩擾那些雅典城邦中的“政治人”,甚至還為此付出了呢這看似是一種悖謬,實則并非如此。蘇格拉底反對的并非是政治,政治作為一種在城邦之中實現(xiàn)善的生活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蘇格拉底真正反對的是政治作為一種手段的目的化,也就是政治忘卻了它原本真正的目的,而把手段本身目的化了。在蘇格拉底看來,政治是實現(xiàn)善的手段,雖然它會因此形成種種具體的制度,這種制度可能看上去十分具體和瑣碎,但是這些作為手段的政治始終都一如既往地以實現(xiàn)善的生活為其目的。但是,在當(dāng)時的雅典城邦之中,種種不正義的制度戕害著人們的善生,這使得蘇格拉底意識到當(dāng)時的政治已經(jīng)偏離了它本來的軌道,已經(jīng)忘卻了它本然的目的,信以為政治的目的就是權(quán)力或者權(quán)術(shù)。所以,蘇格拉底才自詡為牛虻,不停地叮咬這雅典城邦這匹大馬,不斷地警醒雅典公民要把善作為其政治生活的真正目標。

蘇格拉底的申辯讀后感

(二)

我對蘇格拉底的一點了解,除了課上張老師所講的有關(guān)內(nèi)容,也就是吳飛老師譯的《蘇格拉底的申辯》。慚愧的很,這本書至今沒有讀完。不過確實很吸引人,不僅僅是它的哲學(xué)思想的交鋒,還有滲透其中的形而上的思辨性。

《蘇格拉底的申辯》中的第一部分記錄了申辯的由來經(jīng)過,不同版本的差異,以及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不同詮釋。給人一種龐雜而有些混亂的感覺——一方面說他是“引進外邦的神”而獲罪,又說其實真相是他的懷疑精神動搖了民主的基石。當(dāng)然后者更合理,只是這推理論證的過程讓人有些困惑。

最精彩的還是申辯的正文。遺憾現(xiàn)在剛看了個開頭,同時真的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聽他——其實是柏拉圖借他的口——對希臘進行美德教育。我不懷疑《申辯》其實是柏拉圖主觀構(gòu)思加上他對于民主制的控訴再加上蘇格拉底確實的思想脈絡(luò),但是在讀他與莫勒圖斯辯論的那一段,總感覺有點怪。他首先要申辯的是“敗壞青年”的罪行。蘇格拉底給莫勒圖斯下了個套,他先問“是否很多人可以帶好青年”,把莫勒圖斯帶進去,繼而類比說馬,難道很多好人可以帶好一只馬,而一個壞人盡可以讓整個馬群失去前進的方向嗎再回到人本身,難道可能一個人把青年帶壞,而其他所有好人都無法挽回嗎既然這樣的邏輯不能成立,哪么只有一種可能,即莫勒圖斯自己在詆毀蘇格拉底。

這樣的邏輯真的很霸道。且不說馬和人的比喻是否相類,一個人對于整體的禍害是否真的如蘇格拉底所言是不太可能的也值得思考。我們知道,蘇格拉底認為自己是無知的,而他的有知體現(xiàn)在他知道自己無知。所以無論是在街頭與人爭論還是法庭上的申辯,他都是在“啟發(fā)”對方,但其實對方的本意并沒有真正表述出來,而是順著蘇格拉底的思路簡單的選擇“一條路”。我想,這恐怕也是很多人看不慣他的原因之一。

他的哲學(xué)思想是講究“德性即知識”,但是他對于理想生活的理性思考,以及外延的形式上的申辯,與城邦本身的現(xiàn)實生活存在著最根本的矛盾——精英治國還是民主政治于是,就引出了您上課時提出的黑格爾的悲劇理論。我覺得蘇格拉底的悲劇與俄狄浦斯王的悲劇還有不同,俄狄浦斯王的例子具有倫理血源性,本身就是很偶然的,而蘇格拉底悲劇在于思想,具有更大的普世意義,也更增添了他的悲劇性——沒有人應(yīng)因思考和言語而獲罪。當(dāng)今民主制下的基本法則卻無法照耀在雅典的上空。

所以,我們?yōu)樗乃蓝?,也許還是要著眼于兩者的悲劇性上。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他也許想用死給大家上一課——你們遲早會后悔的,到時,我在法庭上的申辯將成為大家追述我思想的一部分。不論柏拉圖有多少異于老師的論斷,至少,主題思想沒變。《申辯》仍然是蘇格拉底一脈相承的思想路徑。這就夠了。

最后,請允許我引用申辯中最后的?!笆窃撟叩臅r候了,我去死,你們?nèi)ドN覀內(nèi)プ龅哪膫€事更好,誰也不知道,除非是神?!彼蓝玫?,生而不知其所,生與死的判斷,還真的不好說了。

第四篇:蘇格拉底的申辯讀后感感覺·蘇格拉底

既然2000多年的西方哲學(xué)史都是在給柏拉圖做注腳,那么他的老師——蘇格拉底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帶著這樣“樸素”的想法,我對蘇格拉底產(chǎn)生了興趣。

我對蘇格拉底的一點了解,除了課上張老師所講的有關(guān)內(nèi)容,也就是吳飛老師譯的《蘇格拉底的申辯》。慚愧的很,這本書至今沒有讀完。不過確實很吸引人,不僅僅是它的哲學(xué)思想的交鋒,還有滲透其中的形而上的思辨性。

《蘇格拉底的申辯》中的第一部分記錄了申辯的由來經(jīng)過,不同版本的差異,以及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不同詮釋。給人一種龐雜而有些混亂的感覺——一方面說他是“引進外邦的神”而獲罪,又說其實真相是他的懷疑精神動搖了民主的基石。當(dāng)然后者更合理,只是這推理論證的過程讓人有些困惑。

最精彩的還是申辯的正文。遺憾現(xiàn)在剛看了個開頭,同時真的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聽他——其實是柏拉圖借他的口——對希臘進行美德教育。我不懷疑《申辯》其實是柏拉圖主觀構(gòu)思加上他對于民主制的控訴再加上蘇格拉底確實的思想脈絡(luò),但是在讀他與莫勒圖斯辯論的那一段,總感覺有點怪。他首先要申辯的是“敗壞青年”的罪行。蘇格拉底給莫勒圖斯下了個套,他先問“是否很多人可以帶好青年”,把莫勒圖斯帶進去,繼而類比說馬,難道很多好人可以帶好一只馬,而一個壞人盡可以讓整個馬群失去前進的方向嗎。再回到人本身,難道可能一個人把青年帶壞,而其他所有好人都無法挽回嗎。既然這樣的邏輯不能成立,哪么只有一種可能,即莫勒圖斯自己在詆毀蘇格拉底。

這樣的邏輯真的很霸道。且不說馬和人的比喻是否相類,一個人對于整體的禍害是否真的如蘇格拉底所言是不太可能的也值得思考。我們知道,蘇格拉底認為自己是無知的,而他的有知體現(xiàn)在他知道自己無知。所以無論是在街頭與人爭論還是法庭上的申辯,他都是在“啟發(fā)”對方,但其實對方的本意并沒有真正表述出來,而是順著蘇格拉底的思路簡單的選擇“一條路”。我想,這恐怕也是很多人看不慣他的原因之一。

他的哲學(xué)思想是講究“德性即知識”,但是他對于理想生活的理性思考,以及外延的形式上的申辯,與城邦本身的現(xiàn)實生活存在著最根本的矛盾——精英治國還是民主政治。于是,就引出了您上課時提出的黑格爾的悲劇理論。我覺得蘇格拉底的悲劇與俄狄浦斯王的悲劇還有不同,俄狄浦斯王的例子具有倫理血源性,本身就是很偶然的,而蘇格拉底悲劇在于思想,具有更大的普世意義,也更增添了他的悲劇性——沒有人應(yīng)因思考和言語而獲罪。當(dāng)今民主制下的基本法則卻無法照耀在雅典的上空。

所以,我們?yōu)樗乃蓝?,也許還是要著眼于兩者的悲劇性上。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他也許想用死給大家上一課——你們遲早會后悔的,到時,我在法庭上的申辯將成為大家追述我思想的一部分。不論柏拉圖有多少異于老師的論斷,至少,主題思想沒變?!渡贽q》仍然是蘇格拉底一脈相承的思想路徑。這就夠了。

最后,請允許我引用申辯中最后的一句話?!笆窃撟叩臅r候了,我去死,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