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原則與治療方法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464c6eb0951e6aae8d8c42fe88f8fb/11464c6eb0951e6aae8d8c42fe88f8fb1.gif)
![防治原則與治療方法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464c6eb0951e6aae8d8c42fe88f8fb/11464c6eb0951e6aae8d8c42fe88f8fb2.gif)
![防治原則與治療方法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464c6eb0951e6aae8d8c42fe88f8fb/11464c6eb0951e6aae8d8c42fe88f8fb3.gif)
![防治原則與治療方法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464c6eb0951e6aae8d8c42fe88f8fb/11464c6eb0951e6aae8d8c42fe88f8fb4.gif)
![防治原則與治療方法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464c6eb0951e6aae8d8c42fe88f8fb/11464c6eb0951e6aae8d8c42fe88f8fb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章防治原則與治療方法
治則,即治療疾病的總原則。它是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精神指導下,對臨床治療立法、處方、用藥,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中醫(yī)治療學中醫(yī)治療學,分為治則和治法兩大部分。治法,是治療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則的具體化。汗、吐、下、和、溫、清、補、消
第一節(jié)防治原則預防為主治病求本調(diào)整陰陽扶正祛邪病治異同三因制宜一、養(yǎng)生與預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中醫(yī)學歷來重視養(yǎng)生與預防,養(yǎng)生又稱為“攝生”?!爸挝床 钡念A防思想,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頗有現(xiàn)實意義,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方面內(nèi)容。(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發(fā)生之前,充分調(diào)動人體的主觀能動性,增強體質(zhì),養(yǎng)護正氣,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同時能動地適應客觀環(huán)境,避免病邪侵襲,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fā)生。
養(yǎng)生保健未病先防注重調(diào)養(yǎng)正氣防止邪氣侵害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二)既病防變
既病防變是指疾病已經(jīng)發(fā)生,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防止疾病的發(fā)展和傳變。既病防變早期診治先安未受邪之地注重疾病傳變規(guī)律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無會得受肝之邪。
《難經(jīng)?七十七難》既病防變衛(wèi)“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氣血營例:肝木乘脾土(表里、輕重)二、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要尋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針對其根本原因進行治療。它是辨證論治的一個基本原則。本與標,具有多種含義,具有相對的特性。如以正邪而言,則正氣是本,邪氣是標;以病因和癥狀論,則病因為本,癥狀為標;其它如舊病、原發(fā)病為本,新病、繼發(fā)病為標等。(一)正治與反治1.正治“逆”,是指采用方藥的性質(zhì)與疾病的性質(zhì)相反。它適用于疾病的征象與本質(zhì)一致的病證。是逆其證候性質(zhì)而治的一種常用治療法則,又稱“逆治”?!昂邿嶂?、“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1.反治“從”,是指采用方藥的性質(zhì)順從疾病的假象而施治。適用于疾病的征象與其本質(zhì)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證。是順從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種治療法則,又稱“從治”?!盁嵋驘嵊谩?、“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1.熱因熱用:是以熱治熱,即用熱性藥治療具有假熱癥狀的病證。
適用于陰寒內(nèi)盛、格陽于外,反見熱象的真寒假熱證。臨床雖見熱象,但其本質(zhì)為真寒,治本之法當用溫熱藥治之。
適用于里熱盛極、陽盛格陰,反見寒象的真熱假寒證。雖外見寒象,但熱盛是其本質(zhì),故用寒涼藥以治其真熱,從而消除假寒之征象。2.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藥治療具有假寒癥狀的病證。3.塞因塞用:是以補開塞,即用補益藥治療具有閉塞不通癥狀的病證。
適用于因虛而致閉阻的真虛假實證,如脾虛便秘、血枯經(jīng)閉等證,其治應以補開塞,不要妄用通泄更傷正氣。4.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藥治療具有實性通泄癥狀的病證。
適用于食積腹痛、瀉下不暢,熱結旁流,血瘀崩漏及膀胱濕熱所致尿頻、尿急、尿痛的病證。治療可分別用消導瀉下、活血化瘀、清利濕熱等方法。
征象本質(zhì)治法高熱大汗口干脈數(shù)舌紅苔黃(熱象)實熱壅盛正治(逆治)四肢厥冷,脈沉,但壯熱心煩,渴喜冷飲,小便赤(假寒象)里熱盛極陽盛格陰反治(從治)寒涼藥寒涼藥熱則寒之寒因寒用
反治法,主要是順從疾病反映于外的證候而治,表面上是與正治法相反,但在治病求本的原則指導下,選擇了針對疾病的內(nèi)在本質(zhì)而治療的方法,符合辨證施治的原則,可以說仍然是正治法。小結:(二)標本緩急標本緩急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兼治三、調(diào)整陰陽損其偏盛實證補其偏衰虛證陰陽相對平衡破壞疾病發(fā)生陰陽偏盛陰陽偏衰(一)損其偏盛損其偏盛,主要是對陰陽偏盛,即陰或陽的一方過盛有余的病證,采用“損其有余”的治法。(二)補其偏衰補其偏衰,主要針對陰或陽的一方甚至雙方虛損不足的病證,采用“補其不足”的治法。
由于陰陽雙方具有互根互用的關系,故陰陽偏衰亦可互損。為此,在治療此證時,還應注意“陽中求陰”或“陰中求陽”,即在補陰時適當配用補陽藥;補陽時適當配用補陰藥。四、扶正祛邪疾病發(fā)生正氣虛邪氣實扶正祛邪陰陽偏衰陰陽偏盛扶正,即扶助正氣,增強體質(zhì),提高機體的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補虛方法,包括用藥,針灸,氣功,身體鍛煉,精神調(diào)攝,飲食調(diào)養(yǎng)等。祛邪,即是祛除病邪,減輕或消除邪氣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瀉實方法,由于邪氣不同,部位有異,其治法亦不一樣。扶正使正氣加強,有助于機體抗御和祛除病邪;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擾,使邪去正安,有利于正氣的保存和恢復。單純扶正法,適用于以正氣虛為主要矛盾,且邪氣又不盛的虛性病證。單純祛邪法,適用于以邪實為主要矛盾,而正氣未衰的實性病證。
扶正與祛邪兼用,適應于正虛邪實病證,扶正而不留邪,祛邪又不傷正。先祛邪后扶正,適用于邪盛正虛,正氣尚能耐攻者;先扶正后祛邪,適用正虛邪實,以正虛為主的病人;扶正與祛邪,兩者相互為用,相輔相成。五、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同病異治,指同一種疾病,由于病情的發(fā)展和病機的變化,以及邪正消長的差異,機體的反應性不同,治療上應根據(jù)其具體情況,運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療。
異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發(fā)展過程中,會出現(xiàn)相同的病機變化或同一性質(zhì)的證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療。感冒發(fā)散風寒疏散風熱清熱解暑補氣解表久泄脫肛崩漏出血子宮脫垂胃下垂補中益氣疾病病因病機治療風寒束肺風熱襲肺暑熱郁表氣虛邪侵中氣下陷六、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因時:根據(jù)氣候季節(jié)特點考慮治療方法和用藥原則因地:根據(jù)地理環(huán)境特點,選擇治療方法和用藥原則因人:根據(jù)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zhì)、生活習慣等的不同特點,進行適當?shù)闹委煹诙?jié)治法
治法,包括治療大法和具體治法。治療大法也叫基本治法,它概括了許多具體治法共性,在臨床上具有普遍意義,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八法”。具體治法是針對具體病證而擬定的治法,屬于個性的,各具自已特定應用范圍的治療方法。一、汗法1.概念:汗法,也叫解表法,是運用發(fā)汗解表的方藥,開泄腠理,調(diào)和營衛(wèi),來逐邪外出,解除表證的一種治療大法。2.適應癥: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癥見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疼、苔薄、脈浮等。3.臨床應用:根據(jù)外感表證的表寒、表熱的性質(zhì)不同,可分為辛溫發(fā)汗和辛涼發(fā)汗兩類。4.應用汗法的注意事項汗法的應用,宜汗出邪去為度。(2)對于表邪已解,熱病后期津虧者,均不宜用。(3)上述諸證必須用汗法時,需配伍加用滋陰、養(yǎng)血等藥物。(4)凡用發(fā)汗劑時,服藥后應避風寒,忌食厚味及辛辣食物。
二、吐法1.概念: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藥物涌吐的性能,引導病邪或有毒物質(zhì)從口中吐出的一種治療方法。2.適應癥:適用于食積停滯胃脘、頑痰留滯胸膈、痰涎阻塞于氣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勢者,或誤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證3.臨床應用:寒藥吐法,適用于熱邪郁滯于上的病證;熱藥吐法,適用于寒邪郁滯于上的病證;峻藥吐法,適用于邪實于上,病勢急迫的病證;緩藥吐法,適用于邪實正虛,病在上焦4.應用吐法的注意事項:吐法是一種急救的方法,最易傷正氣,故必須慎用。(2)臨床中凡見病勢危篤,老弱氣衰,幼兒、孕婦或產(chǎn)后氣血虛弱者,均不得用吐法。(3)吐法,一般以一吐為快,不宜反復使用。(4)凡給予催吐劑時,吐后宜進稀粥以自養(yǎng),并加強護理。三、下法1.概念:下法,也叫瀉下法,是運用具有瀉下作用的藥物通瀉大便,攻逐體內(nèi)實熱結滯和積水,以解除實熱蘊結的一種治療大法。2.適應癥:適用于寒、熱、燥、濕等邪內(nèi)結在腸道,以及水結、宿食、蓄血、痰滯、蟲積等里實證。3.臨床應用:寒下,適用于里實熱證之大便不通、熱結旁流以及腸垢結滯之痢疾等病證;溫下,適用于寒痰結滯、胃腸冷積、寒實結胸及大便不通之病證;逐水,適用于陽水實證;潤下,適用于腸道津液不足、陰虧血少的大便不通證;還有通瘀、攻痰、驅(qū)蟲等。4.應用下法的注意事項:(1)峻下逐水劑,極易損傷人體正氣,故應用時務須注意。(2)根據(jù)病情和病人的體質(zhì),以邪去為度,應中病即止。(3)高齡津枯便秘或素體虛弱、脾胃虛弱者以及新產(chǎn)后營血不足而便秘者,皆不宜用下法;婦人經(jīng)期、妊娠期,均應慎用下法。四、和法1.概念:和法,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藥,來達到祛除病邪,調(diào)整機體,扶助正氣的一種治療大法。2.適應癥:外感病中的往來寒熱之少陽證,以及內(nèi)傷病中的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腸胃不和及肝氣郁結的月經(jīng)不調(diào)及肝木乘脾土之痛瀉等臟腑不和病證。4.應用和法的注意事項:凡病邪在表,尚未入少陽者,慎用和法。(2)邪氣入里、陽明熱盛之實證者,不宜用和法。(3)癥見三陰寒證者,均不宜使用和法。3.臨床應用:和而兼汗,適用于病偏表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下,適用于病偏里實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溫,適用于病偏寒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清,適用于病偏熱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消,適用于內(nèi)有積滯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補,適用于正氣偏虛而又需和解者。
五、溫法1.概念:溫法,也稱祛寒法,是運用溫熱的方藥,來祛除寒邪和補益陽氣的一種治療大法。2.適應癥:適用于里寒證。用以治療寒邪侵及臟腑,陰寒內(nèi)盛的寒實證;亦用于陽氣虛弱,寒從內(nèi)生的虛寒證。
3.臨床應用:溫中散寒,適用于寒邪直中中焦,或陽虛中寒證;溫經(jīng)散寒,適用于寒邪凝滯經(jīng)絡、血脈不暢的寒痹證;回陽救逆,適用于亡陽虛脫,陰寒內(nèi)盛的危候。另外,中醫(yī)臨床上常用的溫肺化飲、溫化寒痰、溫腎利水、溫經(jīng)暖肝、溫胃理氣等治法,亦都屬于溫法的范圍。
4.應用溫法的注意事項:(1)凡素體陰虛、血虛以及血熱妄行的出血證,禁用溫法。(2)
內(nèi)熱火熾、挾熱下痢、神昏液欲絕脫者,禁用溫法。(3)
孕、產(chǎn)婦,均應慎用或禁用。六、清法1.概念:清法,也叫清熱法,是運用性質(zhì)寒涼的方藥,通過瀉火、解毒、涼血等作用,以清除熱邪的一種治療大法。2.適應癥:凡外感熱病,無論其熱在氣分、營分、或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熱熾盛者,均可應用。4.應用清法的注意事項:(1)清熱法,易損傷脾胃陽氣,故一般不宜久用.(2)凡體質(zhì)素虛、脾胃虛寒,表邪未解、陽氣被郁而發(fā)熱者因氣虛或血虛引致虛熱證,皆不宜用清法。3.臨床應用:清熱瀉火,適用于熱在氣分,屬于實熱的證候;清熱解毒,適用于時疫溫病、熱毒瘡潰等證;清熱涼血,適用于熱入營血的證候。清瀉臟腑,適用于邪熱入于臟腑,分別有瀉肺清熱、清心降火、清肝瀉火、清瀉胃火等不同治法。
七、補法
1.概念:補法,也叫補益法。是運用具有補養(yǎng)作用的方藥,以益氣強筋、補精益血,消除虛弱證候的一種治療大法。
2.適應癥:適用于各種原因造成的臟腑氣血、陰陽虛弱,或某一臟腑虛損之證。
3.臨床應用:補氣法,適用于脾肺氣虛,倦怠乏力,少氣不足以息,自汗,脈虛大等癥;補血法,適用于血虛與失血的患者,視其血熱(宜補血行血以清之)、血寒(宜溫經(jīng)養(yǎng)血以和之)之不同,分別用藥;補陰法,適用于陰精或津液不足而引起的病證;補陽法,適用于脾腎陽虛證。
4.應用補法的注意事項:(1)運用補法時應注意,對“真實假虛”,應絕對禁補。(2)對邪實正虛而以邪氣盛為主者,亦當慎用。(3)為防止因虛不受補而發(fā)生氣滯癥,故宜在補劑中稍佐加理氣藥。
八、消法
1.概念:消法,也叫消導法或消散法,包括消散和破消兩方面。是運用消食導滯、行氣、化痰、利水等方藥,使積滯的實邪逐步消導或消散的一種治療大法。
2.適應癥:適用于氣、血、食、痰、濕(水)所形成的積聚、癥瘕、痞塊等病證。
3.臨床應用:消食導滯,適用于飲食不當,脾胃不適,以致飲食停滯的病證;行氣消瘀,適用于氣結血瘀證;消堅化積,適用于體內(nèi)痰積痰濕,氣血相結,形成痞塊積聚癥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殺蟲殺螨混劑合作協(xié)議書
- 2025年消霧塔合作協(xié)議書
- 2025年谷物生產(chǎn)合作協(xié)議書
- 2025年平板型太陽熱水器合作協(xié)議書
- 2025年企業(yè)合同信用管理工作個人總結(三篇)
- 2025年個人項目投資合同(2篇)
- 2025年五年級下冊班主任工作總結(二篇)
- 2025年五年級語文上教學工作總結(二篇)
- 2025年五金建材購銷合同參考樣本(五篇)
- 2025年二手房購買協(xié)議標準版本(三篇)
- 高一寒假學習計劃表格
- 信息資源管理(馬費成-第三版)復習重點
- 郵輪外部市場營銷類型
- GB/T 42460-2023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去標識化效果評估指南
- 05G359-3 懸掛運輸設備軌道(適用于一般混凝土梁)
- 工程與倫理課程
- CKDMBD慢性腎臟病礦物質(zhì)及骨代謝異常
- 蘇教版科學(2017)六年級下冊1-2《各種各樣的能量》表格式教案
- 潮汕英歌舞課件
- 田字格模版內(nèi)容
- 第一章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論與框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