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氏《說文解字注》詞義訓因聲求義的考察_第1頁
段氏《說文解字注》詞義訓因聲求義的考察_第2頁
段氏《說文解字注》詞義訓因聲求義的考察_第3頁
段氏《說文解字注》詞義訓因聲求義的考察_第4頁
段氏《說文解字注》詞義訓因聲求義的考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段氏《說文解字注》詞義訓因聲求義的考察

在所有注釋和研究《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的著作中,段玉潔的《說文解字注》(以下簡稱《說文注》或《段注》)可以說是一部影響最大的書。當時以及后世的學術(shù)界一直給予極高的評價。段氏《說文注》的學術(shù)價值是多方面的,本文僅就其在詞義訓詁方面因聲求義的問題進行討論。主要內(nèi)容是:一、考察段氏《說文注》為貫徹因聲求義的原則所采取的一些具體作法;二、考察段氏《說文注》因聲求義的局限性。一、音義義是“治經(jīng)莫模式”,其重點在于“聲與義”我國的訓詁學一向重視因聲求義,其運用可上溯到先秦,如“乾,健也”,“坤,順也”。(《周易·說卦》)“政者,正也”。(《論語·顏淵》)“庠者,養(yǎng)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滕文公上》),即是其例。漢代,因聲求義的方法已經(jīng)廣為運用,《爾雅》、《方言》、《說文》、《釋名》等訓詁專書以及六藝群書的注釋都有大量的聲訓。但是,直到清代,對因聲求義的認識才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乾嘉時代的學者們在這方面有許多精辟的論述。戴震說:“故訓聲音,相為表里”。(《六書音均表序》)王念孫說:“詁訓之旨,本于聲音,故有聲同字異,聲近義同,雖或類聚群分,實亦同條共貫”。(《廣雅疏證自序》)在具體運用因聲求義的原則來考察詞義時,他們又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法和手段,借助于當時古音學研究的成果,擺脫字形的束縛,就古音以求古義,從而在訓詁學上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作為杰了出的文字學家和訓詁學家,段玉裁對文字形音義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因聲求義的重要性,也都有極為透徹的認識。他說:“聲與義同源”,(《說文·示部》字下注)又說:“許君以為音生于義,義著于形,圣人之造字,有義以有音,有音以有形,學者之識字,必審形以知音,審音以知義”。(《說文·敘》“分別部居,不相雜廁也”下注)在段氏看來,文字是形音義的統(tǒng)一體,從意義的產(chǎn)生到文字的制作,其間經(jīng)歷了意義、聲音、文字前后相聯(lián)逐步產(chǎn)生的過程。這一過程顯示出,只有聲音才是意義的直接表現(xiàn)形式,要推求詞義,就應當由字形入手辨明音讀,再由音讀推跡故訓。因此,他特別強調(diào)聲音的作用:“治經(jīng)莫重于得義,得義莫切于得音”。(《廣雅疏證序》)“于十七部不熟者,其小學必不到家,求諸形聲難為功也”。(《經(jīng)韻樓集補編·與劉端臨第八書》)在具體運用因聲求義的原則時,段氏《說文注》采取了如下一些作法:1.“古音求古義”的指導思想段氏注《說文》,首先采取了一個很重要的步驟,那就是在《說文》每篆之下,除過錄徐鉉所附的《唐韻》反切外,又一一注明該篆所屬的古韻部類。他在《一部》一字下對此作了解釋:“凡注言一部、二部、以至十七部者,謂古韻也。玉載作《六書音均表》,識古韻凡十七部,自倉頡造字時至唐虞三代秦漢,以及許叔重造《說文》曰某聲,曰讀若某音,皆條理合一不紊。故既用徐鉉切音矣,而又某字志之曰古音第幾部,……俾形聲相表里,因端推究,于古形、古音、古義可互求焉。”形音義三者互相求,這是段氏注《說文》的一個指導思想,許書是一部以保存古形、古音、古義見稱的著作,形音義既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若昧于古音,就很難在注釋許書時做到辨章形體,推跡故訓,說明古書通假現(xiàn)象以及文字孳乳變易的道理。很明顯,段氏的目的就在于讓人們不僅了解一個字的中古讀法,同時也知道其在上古的讀法,這樣既恢復了古讀面貌,同時也清楚了語音的歷史嬗變,在語音上有了明確的歷史觀念,形體與聲音相為表里,就可以進而即古音以求古義。一個字是如此,就全書九千余文而言,其結(jié)果都被反切和十七部貫穿起來了。聲音是線索,是綱領,通過段氏這一創(chuàng)造性的作法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王念孫在給《段注》作序時對此就非常贊許,他說段氏為《說文注》,“形聲、讀若一以十七部遠近分合求之,而聲音之道大明,于許氏之說正義、借義,知其典要,觀其會通……而訓詁之道大明”。其后朱駿聲作《說文通訓定聲》,為了更好地做到以音為綱,又進一步以聲符為單位,將許書九千余文全部打散后重新組織起來,再歸入他自己的古韻十八部,這一作法不能說沒有受到段氏的啟發(fā)。2.聲訓中的“聲訓”《說文》一書雖然以形為主,但也非常重視以聲音貫串訓詁,其說解不僅在意義上對篆文進行訓釋,而且在聲音上也與篆文相聯(lián)系。以《示部》為例,說解與篆文聲音有明顯聯(lián)系的就有半數(shù)以上。許書以聲音貫串訓詁首先表現(xiàn)為聲訓的采用。《說文》聲訓大體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單純以雙聲、迭韻或雙聲兼迭韻的字為訓,不對字義作直接的解釋,而只用以推溯語源。運用這種聲訓的,除一部分表示四方、五行、干支的字外,還有一些常用字,如“門,聞也”;“戶,護也”;“尾,微也”;“發(fā),拔也”;“鼓,廓也”;“馬,怒也,武也”。等等。段氏的注解即揭示其聲訓之例,如《一部》:“天,顛也”。注曰:“此以同部迭韻為訓也,凡門聞也,戶護也,尾微也,發(fā)拔也皆此例”。間或亦說其得名之由,如《肉部》:“腹,厚也”。注曰:“腹厚迭韻,此與發(fā)拔也,尾微也一例,謂腹之取名,以其厚大”?!墩f文》另有一種形式的聲訓,就是邊解釋詞義邊推溯語源。例如《示部》:“裸,灌祭也”?!暗?大合祭先祖親疏遠近也”。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先釋詞義,再推溯語源;或先推溯語源,再釋詞義。屬于前者的,例如《示部》:“祳,社肉。盛以蜃,故謂之祳”?!稙l部》:“瀕,水涯,人所賓附也”。屬于后者的,例如《手部》:“捷,獵也,軍獲得也?!薄杜俊?“媒,謀也,謀合二姓者也”。對于這類聲訓,段氏也指明其正篆與說解之間的語音聯(lián)系,例如祳下注曰:“蜃祳迭韻”。瀕下注曰:“瀕賓以迭韻為訓”。捷下、媒下都分別注曰:“以迭韻為訓”。許書以聲音貫穿訓詁并不僅僅表現(xiàn)在聲訓上,更多的情況是,說解雖僅為標明詞的義界,但其間亦往往有聲音關(guān)系可尋,對此,段氏亦一一給以揭示,如《示部》:“祈,求福也”。注曰:“祈求雙聲”?!岸\,告事求福也”。注曰:“禱告求三字迭韻”?!暗?害也?!弊⒃?“禍害雙聲”。經(jīng)過段氏這一番推闡,《說文》以聲音為線索貫串義訓的微旨遂得以顯白,這可以說是段氏注《說文》一個很重要的發(fā)明。3.同一語根派生詞釋義段氏除了揭示《說文》正篆與說解音義貫通的道理外,在考證詞義時,也大量地使用了聲訓。這些聲訓或則用以推溯語源,或則是用同一語根派生詞釋義,所采用的形式大多為某之言某也。例如《艸部》:“莞,卿也,可以作席”。注曰:“玉裁謂莞之言管也,凡莖中空者曰管,莞蓋即今席子草,細莖,園而中空?!薄疤B,令人忘憂之丱也”。注曰:“藼之言諼也;諼,忘也”?!妒静俊?“禫,除服祭也”。注曰:“禫之言澹澹然,平安意也”?!逗蟛俊?“后,繼體君也?!弊⒃?“許知為繼體君者,后之言后也”。4.音同義近的詞有段氏認為:“凡同聲多同義”。(《說文·言部》字下注)根據(jù)這一前提,類集并考察同音詞,其義訓與本篆說解相同或相近者,就可以用來作為本篆義訓的證明。例如《牛部》:“犥,牛黃白色也”。段氏注曰:“黃馬發(fā)白色曰驃,票麃同聲,然則犥者,黃牛發(fā)白色也”。因此,段氏在考證詞義時,對音同義近的詞就作了大量的比較。例如《金部》:“,治金也”。(從段改)注曰:“湅,治絲也;練,治繒也;,治金也,皆謂湅欲其精”?!锻敛俊?“垐,以土增大道上”。注曰:“此與茨同意,以草次于屋上曰茨,以土次于道上曰垐”。等等。據(jù)統(tǒng)計,《段注》說某與某音義相同多達二百余處,這是《段注》因聲求義的一個重要方面。5.“右文說”一詞探討音義之間的結(jié)合關(guān)系,這是語源學上一個重要的課題。我國傳統(tǒng)語言學非常重視這一問題的解決,早在宋代,王圣美等人就提出了字從某聲即有某義的“右文說”?!坝椅恼f”在語言學史上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看出了形聲字的聲符不僅表音,也往往表意,主張即聲以求義,這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它有嚴重的缺陷,根本之點在于它局限于聲符的形體,不是從聲符所表示的語音本身出發(fā),同時又忽視了聲義結(jié)合有其多元性的一面,雖同從一聲,而音義可以各有所受,因此,“右文說”遭到了后世的批評。段氏在《說文注》中也多次根據(jù)“右文”說明音義的結(jié)合關(guān)系,例如:凡于聲字多訓大。(《丱部》芋字下注)凡從奇之宇多訓偏。(《齒部》字下注)凡從句者皆訓曲。(《羽部》字下注)凡此之類,據(jù)近人沈兼士統(tǒng)計,竟有六十八處之多。上述這些提法在形式上與“右文說”實難區(qū)別開來;但我們并不能因此就把二者等同起來,根本的一條是段氏是在立足于語言的客觀實際的基礎上下結(jié)論的。僅以《水部》漮字為例,許書的說解是“水虛也”,段氏注曰:“康者,谷皮中空之謂。故從康之字皆訓為虛?!略?‘饑虛也’?!怠略?‘屋康也’?!对姟?‘酌彼康爵’,《箋》云:‘康,虛也’?!斗窖浴吩?‘康,空也’?!堕L門賦》:(按疑賦下脫一注字)‘槺梁,虛梁也’。《急就篇》顏注曰:‘謂輿中空處,所用載物也’。“段氏在這里裒集了漮、康,、、槺,凡六字,引《說文》三次,引其他書證計四種,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才作出了“從康之字皆訓為虛”的結(jié)論。因此,段氏在《說文注》中多次強調(diào)的“凡從某聲皆有某義”,“凡某聲之字皆訓某”,的確是在不同程度上體現(xiàn)了漢語音義結(jié)合關(guān)系,它們對于語源的研究,詞義的考證和確定詞與詞之間的親屬關(guān)系,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6.第二,聯(lián)環(huán)境聯(lián)綿詞是上古漢語中的雙音節(jié)單純詞,又稱為“連語”或“連綿字”。其語音形式大都為雙聲迭韻。它的特點是“合兩字之音,以成一字之意?!?王筠《毛詩重言》)就是說,用兩個音節(jié)來表示一個詞素。清代學者對此有明確的認識,王念孫說:“凡連語之字皆上下同義,不可分訓”。(《讀書雜志·漢書第十六》“連語”條)俞樾說:“古書中迭韻之字,當合兩字為一義,不當以一字為一義”。(《俞樓雜纂》第卅二《廣雅釋詁疏證拾遺》)聯(lián)綿詞的這一特點又決定了它的另一重要特點,即書寫形式的自由。例如“匍匐”,又寫作“蒲服”、“匍伏”、“蒲伏”、“扶服”等等;“委蛇”又寫作“逶蛇”、“逶移”、“逶迤”等等。這是因為,既然記錄聯(lián)綿詞的每個字只是用來表示音節(jié)的,自可以根據(jù)不同的習慣寫上不同的字,只要它們表示的讀音相同就行了。因此,對聯(lián)綿詞的訓釋,總的原則只能是于聲得義,絕不能拘泥于書寫形式,否則,就要犯望文生訓的錯誤。王念孫說得好:“夫雙聲之字,本因聲以見義,不求諸聲而求諸字,固宜其說之多鑿也”。(《廣雅疏證》卷六“躊躇,猶豫也”條)段氏在解釋聯(lián)綿詞時,正是遵循了這一原則,注意用聲音去貫串,真正做到了“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義”。這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1)糾正前人拘泥字形造成的失誤例如《犬部》猶字下注曰:“《曲禮》曰:‘使民決嫌疑,定猶豫’。《正義》云:‘《說文》:猶,玃屬;豫,象屬。此二獸皆進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謂之猶豫’。按古有以聲不以義者,如猶豫雙聲,亦作猶與,亦作冘豫,皆遲疑之貌?!独献印?‘豫兮如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峨x騷》:‘心猶豫而狐疑’。以猶豫二字貌其狐疑耳。李善注《洛陽神賦》乃以猶獸多豫,狐獸多疑對說。王逸注《離騷》絕不如此,《禮記正義》則又以猶與豫二獸對說,皆郢書燕說也?!睋?jù)雙聲迭韻確定聯(lián)綿詞書寫或體例如《部》:“旖施,旗貌”。注曰:“施迭韻字,在十七部。許于旗曰旖施,于木曰施,于禾曰倚移,皆讀如阿那?!稒u風》:‘猗儺其枝’,《傳》云:‘猗儺,柔順也’?!冻o·九辨》、《九嘆》則皆作旖旎?!渡狭仲x》:‘旖旎從風’,張揖曰:‘旖旎猶阿那也’。《文選》作猗狔,《漢書》作椅柅?!犊脊び洝纷t作倚移,與許書《禾部》合,知以音為用,制字曰多?!稄V韻》、《集韻》曰阿娜,曰,曰,皆其俗體耳”。7.音轉(zhuǎn)、放音的角度由于語音的演變和方言的不同,表示同一概念的字有所謂“改易殊體”(《說文·敘》語)的現(xiàn)象,這在文字學上稱之為“變易”。變易是同一詞義受語音流轉(zhuǎn)的影響在文字形體上產(chǎn)生的分別,指出這些易作字,有利于以今識古,以雅言通方語。段氏》說文注》就很注意從音轉(zhuǎn)的角度來說明文字變易現(xiàn)象,例如:《魚部》:“鯇,鯇魚也?!弊⒃?“鯇古今字,今人曰鮮子,讀如混,……(鯇)戶版切,舊音也,十四部,又胡本切,今音也,音轉(zhuǎn)而形改為鮮矣”?!赌坎俊?“眙,直視也”。注曰:“按眙瞪古今字,敕吏、丈古今音,《廣韻·七志》作眙,《四十七》作瞪,別為二字矣,而瞪下云:陸本作眙??夹锻ㄋ孜摹吩?‘直視曰瞪’,是知眙之音自一部轉(zhuǎn)入六部,因改書作瞪,陸法言固知是一字也”。這是說明由于古今語音演變而導致文字易作的例子,由于方言的不同而造成文字易作的例子如:《肉部》:“脙,齊人謂臞脙也?!弊⒃?“臞,齊人曰脙,雙聲之轉(zhuǎn)也?!夺屟浴吩?‘臞、脙、瘠也?!队衿吩?‘齊人謂瘠腹為脙。’”《口部》:“嗾,使犬聲?!弊⒃?“《方言》曰:‘秦晉之西鄙自冀隴而西使犬曰哨。’郭音騷,哨與嗾一聲之轉(zhuǎn)”。8.異體字之音義所謂異體字,是指讀音和詞義完全相同,只是書寫形體不同的字。有一類異體字,其所從義符相同或相通,而所從聲符形體有別。對于這一類異體字,段氏《說文注》即據(jù)其聲符所在韻部,以同韻說其異體同詞之理。例如《示部》祀字,下列重文禩,段氏注曰:“《周禮·大宗伯》、《小?!纷⒔栽?‘故書祀作禩’。按禩字見于故書,是古文也。篆隸有祀無禩,是以漢儒杜子春,鄭司農(nóng)不識,但云當為祀,讀為祀,而不敢直言古文祀,蓋其慎也。至許乃定為一字,至魏時乃入三體石經(jīng)。古文已聲異聲同在一部,故異形同字也”。這是段氏以同韻說異體同詞的典型例子,禩之為古文祀,漢儒多不敢言,許定為一字,段即據(jù)已聲異聲同韻助成許說。類似的例子,如《馬部》駭字,經(jīng)典亦作,許未言乃駭之重文,段氏即據(jù)“戒聲、亥聲同在一部”證駭、是異體同詞。當然,確定二字是否異體同詞,不能僅以是否同一韻部為據(jù),還必須考慮到其在意義上的聯(lián)系。即如上舉祀與禩、駭與二例,首先已由古書證明其為異文,而釋以螫,則二字義同亦不待言,然而,異體字既然音義皆同,則據(jù)韻部說其同詞異體之理,也是必要的。如果不從聲音著眼,就有可能誤以其為同義詞,或疑為其他關(guān)系的異文。9.段氏對虛假現(xiàn)象的認識古書上文字假借現(xiàn)象相當普遍,由于不明假借,把文字形體看成是寄托意義的唯一形式,導致古書窒礙難通,這種情況從來都有,因此,闡明假借是訓詁學上一項艱巨的任務。段氏在《說文注》中指出:“假借者,古文初作而文不備,乃以同聲為同義”。在《六書音均表》中又指出:“假借以音為主,同音相代也”??梢?段氏對假借的性質(zhì)是有其深刻認識的。假借既然是“同音相代”,“以同聲為同義”,那么音同或音近就是文字假借的必要前提。要證明假借,就必須由聲音入手。段氏在《六書音均表》中表示:“古假借必同部”。又認為:“假借取諸同部者多,取諸異部者少?!痹凇墩f文注》中,段氏根據(jù)他的古音通假原則具體分析了古書中的假借現(xiàn)象。例如《人部》俘字下注曰:《春秋》左氏經(jīng)曰:‘齊人來歸衛(wèi)俘’,《傳》作‘衛(wèi)寶’,《公羊》、《谷梁》經(jīng)傳皆作‘衛(wèi)寶,杜曰:‘疑左氏經(jīng)誤’。按非誤也,俘,孚聲;寶,缶聲,古音同在尤幽部?!督?jīng)》用假借字,《傳》用正字?!薄队植俊肥遄窒伦⒃?“《豳風》:‘九月叔苴’,毛曰:‘叔,拾也?!础夺屆?‘仲父之弟曰叔父,叔,少也?!谄潆p聲迭韻假借之,假借久而叔之本義鮮知之者,惟見于《毛詩》而已”。這些都是段氏根據(jù)古音說假借的例子,據(jù)統(tǒng)計,《段注》詮釋假借之處竟多達一千余條,其研究規(guī)模非常之大,古書詞義訓釋方面許多疑難問題因此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二、清代段嘉傳統(tǒng)語義訓的主要成就以上,我們考察了段氏《說文注》為貫徹因聲求義原則所采取的具體作法,可以看出,段氏極為重視音義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語音對于考求詞義的作用,他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一系列因聲求義的具體方法和手段,從而在詞義訓詁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清代乾嘉以前,我國傳統(tǒng)語言學一向是重視字形而忽視語音對訓詁的作用,突破字形的局限,把語義的研究同語音直接聯(lián)系起來,使訓詁學得到新的展拓,這是乾嘉學派在學術(shù)上做出的巨大貢獻,也是我國語言研究走向科學的重要標志,在這方面,段氏的功績是絕對不可埋沒的。段氏《說文注》就古音以求古義的成功經(jīng)驗值得我們作進一步深入研究。但是,段氏《說文注》在貫徹因聲求義的原則方面也存在著若干局限和不足之處,認清這些局限對于學術(shù)的發(fā)展同樣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考察《段注》因聲求義的局限性。1.從“合韻”到“非聲”因聲求義離不開古音理論的指導,它的得失直接取決于古音研究的成果。段氏作《六書音均表》,創(chuàng)古韻十七部,為后人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是段氏的一大貢獻,然而古韻研究工作在段氏手里并沒有完成,他的十七部不無可議之處,其他學者相繼作出新的發(fā)現(xiàn),足證段氏十七部仍需補充修訂。以不盡完密之古音條理范圍許書,就難免要產(chǎn)生種種弊端,這尤其表現(xiàn)在合韻問題上。段氏說過:“聲音之道,同源異派,弇侈互輸,協(xié)靈通氣,移轉(zhuǎn)便捷,分為十七,而無不合”。(《六書音均表三·古合韻說》)又說:“諧聲偏旁分別部居,……間有不合者,如裘字求聲而在第一部,朝字舟聲而在第二部,牡字土聲而在第三部……此類甚多,即合韻之理也”。(《六書音均表三·古諧聲偏旁分部互用說》)可見,他是承認合韻的,他又作《古合韻次弟近遠說》一文,把他的十七部分為六類,以同類合韻為近,異類合韻為遠;又以非同類而次弟相附合韻為近,次弟相隔合韻為遠。試圖從復雜的合韻現(xiàn)象中找出某種規(guī)律來。在《說文注》中,他運用合韻的理論解釋了不少諧聲偏旁與所諧之字異部不合的現(xiàn)象。例如《止部》疌字,從又,屮聲,段曰:“屮聲在十五部,疌在八部,合音也?!钡?對按十七部次弟相隔較遠的合韻,段氏則斥之為“非聲”或“失聲”,例如《斤部》斯字,從斤,其聲。段曰:“斯字自三百篇及《唐韻》在支部無誤,而其聲在之部,斷非聲也?!边@其實也是合韻,只是由于段氏要支脂之三部嚴守疆界,不愿意承認罷了。又有甚者,段氏有時還要犯他曾批評過的改字以就韻的毛病。例如《馬部》鷙篆,許云:“從馬,執(zhí)聲”。段氏改篆作“”,曰:“各本埶為執(zhí),篆體上從執(zhí),則失其聲矣”。所謂失其聲者,是因為鷙屬十五部,而諧聲偏旁執(zhí)則屬第七部,在段氏看來,七部與十五部遠隔而不可通,因此,鷙字不當從執(zhí)得聲。他改作,因為埶聲也在十五部,這樣就避免了所謂“失聲”?!墩f文》從執(zhí)得聲而轉(zhuǎn)入十五部的還有、鷙、摯等字,段氏以鷙摯增入會意之例,又改為,《說文》下所引《周書》經(jīng)文“大命不”亦連帶被改,段氏的證據(jù)是:“陸氏《釋文》云:‘,本又作,是陸氏所見尚有作者”。今按段氏所引《釋文》不可信,今本《尚書·西伯戡黎》作摯,諸家所見《釋文》多云“摯本又作”,唐寫本亦作,是《說文》本不誤,段氏改偏旁執(zhí)作埶,完全是為了遷就他的十七部以及合韻以十七部遠近求之的成說。近代音韻學研究成果已經(jīng)表明,七部與十五部合音是極自然的事。段氏改竄篆文絕非科學的態(tài)度,相反正暴露了段氏古韻學說的缺陷以及用以考字證義所不可避免要產(chǎn)生的弊病。2.虛假字和本字的音同或音近,通假以非音古音研究應包括韻部與聲紐二事,因聲求義也不可專執(zhí)韻部而堵塞雙聲一途。如果說,在段氏之世古韻分部還未盡嚴密完善,那么,聲紐研究上存在的問題就更大。由于材料的不足,清儒研究古聲紐的成就遠不如古韻部研究的成就來得大。象段氏這樣杰出的古音學家,古韻研究不乏精到之論,其說雙聲卻有極無理處。明于迭韻而蔽于雙聲的結(jié)果,在以聲音通訓詁時勢必偏執(zhí)韻部而忽略雙聲,這尤其表現(xiàn)在段氏說假借的時候。段氏提出“假借必取諸同部”,就是忽略雙聲的突出表現(xiàn)。不錯,假借字和本字在原則上必須音同或音近,當然也應該包括韻同或韻近的關(guān)系;但是,語音的變化相當紛繁復雜,即使是同一時代的人,由于地域的不同,語言也會有較大的歧異,《說文·敘》曰:“六國之時,言語異聲”,正說明了這種情況。語言的歧異自然也會反映到通假上來,因此,分析古書文字通假現(xiàn)象,我們一方面固然可以看到許多假借字與本字韻同或韻近,但另一方面,也確有不少假借字與本字在韻部上已發(fā)生了相當大的轉(zhuǎn)移,若以為“假借必取諸同部”,有很多假借現(xiàn)象就無法解釋。其實,假借字與本字既然是音同或音近的關(guān)系,那就應該從聲韻兩方面著眼,而不能偏執(zhí)于韻部一端。黃侃說:“音學雖繁,聲韻兩字必以握其館鑰,而二者中縱蕃變?nèi)f狀,必有一不變者以為根”。(《黃侃論學雜著·聲韻略說》)這“一不變者”,或為聲,或為韻。都可以作為說明通假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