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文學比較研究的回顧與反思近20年來我國的中俄文學比較研究述評_第1頁
中俄文學比較研究的回顧與反思近20年來我國的中俄文學比較研究述評_第2頁
中俄文學比較研究的回顧與反思近20年來我國的中俄文學比較研究述評_第3頁
中俄文學比較研究的回顧與反思近20年來我國的中俄文學比較研究述評_第4頁
中俄文學比較研究的回顧與反思近20年來我國的中俄文學比較研究述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俄文學比較研究的回顧與反思近20年來我國的中俄文學比較研究述評

20世紀俄羅斯與蘇聯文學的關系是世界文學中最密切的文學關系之一。一百年間,俄羅斯文學在中國的翻譯數量在全部外國文學中占第一位,我國報刊上發(fā)表的有關俄羅斯文學的研究與評介文章,在我國全部的有關外國文學的文章中也占第一位。俄羅斯文學對20世紀中國文學思潮、運動、文學觀念和作家的創(chuàng)作、評論家的批評等各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一切,都為中俄文學的比較研究提供了廣闊的領域和大量有價值的課題。特別是近20年來,中俄文學的比較研究成果累累,在中外文學比較研究中引人注目。一、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對中國與俄蘇作家作品的比較研究,在我國有著較長的歷史傳統。五四時期以后,魯迅、周作人、趙景深、曹靖華、耿濟之等,都寫過這方面的文章。20世紀80年代后,中俄作家作品的研究進一步深化,不僅每年都有不少的論文發(fā)表,而且還出現了專門的學術著作。研究的對象都是中俄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家和經典作品。論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作家所受俄蘇文學影響的研究,二是俄蘇作家所受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影響的研究。魯迅與俄蘇作家的比較研究,在中國作家所受俄蘇文學的影響研究中占用突出地位。80~90年代的20年間,我國學術期刊上共發(fā)表相關文章400多篇。涉及最多的是魯迅的《狂人日記》與果戈理的《狂人日記》的比較研究,魯迅小說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比較研究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80年代初以后的幾年間王富仁在《文學評論》、《魯迅研究》上發(fā)表的有關魯迅與俄羅斯經典作家比較研究的幾篇論文。1983年10月,這些論文作為一份完整的成果結集為《魯迅前期小說與俄羅斯文學》一書,由陜西人民出版社作為《魯迅研究叢書》之一出版。該書共有六章、第一章是“總論”,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別論述了魯迅前期小說與果戈理、契訶夫、安特萊夫、阿爾志跋綏夫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第六章尾論:俄羅斯文學的影響與魯迅前期小說的民族性與獨創(chuàng)性。這部書所涉及到的問題,此前或多或少都有人涉及過。但王富仁的研究在研究的角度、深度上,顯示了前所未有的新穎與深刻。作為作者的第一部學術著作,該書標志著王富仁在魯迅研究領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也初步奠定了王富仁在魯迅研究和比較文學研究中的學術地位。魯迅與外國文學,特別是與俄羅斯文學的關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課題。一方面,大量史實表明魯迅接受了俄羅斯文學的很大影響,另一方面,魯迅的創(chuàng)作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創(chuàng)作個性。因此,魯迅與包括俄羅斯文學在內的外國文學的關系研究,就不是簡單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接受的問題,而是關涉到影響與超影響、影響與獨創(chuàng)的復雜的藝術創(chuàng)作奧秘。在王富仁的這部書出版之前乃至此后,有些文章簡單地尋找和羅列魯迅作品中與俄羅斯某作家作品的相似點,因而流于皮相。王富仁的這部書在比較文學研究方法方面,表現出了相當程度的成熟與老練。他在“總論”一章末尾談到本書的研究方法時指出:“我們所使用的‘影響’一詞,不僅指直接、外部的、形式的借用與采取,更重要的是魯迅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有機融化了俄國作家的創(chuàng)作經驗。”又說,“我們的目的是在彼此大致相近的藝術特色中,來體會和揣摩俄國文學影響的存在,而不是指出哪些或哪部分作品單純地反映了俄國作家的影響。所以,我們只是在‘不確定性’中去把握‘確定性’的因素,在‘相對’性中去尋找‘絕對’,這樣才能不使我們的工作僅僅局限在史料的鉤沉和枝節(jié)的攀比上”。在研究中,作者既沒有忽視、也沒有停留在魯迅與俄羅斯文學的外部的、顯而易見的相似與聯系,而是更重視他們之間本質的、內在的、深刻的聯系。在“總論”一節(jié)中,作者概括了魯迅前期小說與俄羅斯文學在三個方面的共同特征和內在聯系:第一,“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廣闊的社會內容、社會暴露的主題”;第二,“強烈愛國主義激情的貫注、與社會解放運動的緊密聯系、執(zhí)著而痛苦的追求精神”;第三,“博大的人道主義感情、深厚誠摯的人民愛、農民和其他‘小人物’的藝術題材”。這些概括不但是作者比較研究的基礎,也是全書的理論總綱。在魯迅與具體的俄國作家作品的比較研究中,作者由現象到本質、由相似至相異,逐層分析,層層推進,指出了兩者之間的同中之異或異中之同,揭示出魯迅如何將俄羅斯文學的營養(yǎng)吸收到自覺的創(chuàng)作中。例如,在《魯迅前期小說與安特萊夫》一節(jié)中,作者在對有關具體作家作了深入的比較分析后指出:“魯迅把安特萊夫作品中象征主義表現手法做了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造性改造,有機地融匯到了自己的現實主義作品中。它既沒有破壞魯迅小說的現實主義格調,又大大擴展了作品的主題意義,增強了現實主義的概括力量?!蓖醺蝗试隰斞概c俄羅斯文學的比較研究中表現出的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比較文學方法,在我國的比較文學學科理論尚處在醞釀和胎動時期的80年代初,是十分難能可貴的。直到今天仍不減其方法論的意義。這再次說明,比較文學的學科理論,特別是方法論,必須從已有的具體的研究實踐中加以提煉和總結,而不能生吞活剝西洋棗。80年代以來,已有數篇文章探討魯迅的創(chuàng)作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關系,其中,李春林在這個問題上的研究最為集中。從1984年起,他在《天津社會科學》等期刊上,陸續(xù)發(fā)表了幾篇魯迅與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較研究的文章。1986年,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魯迅與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書,集中體現了李春林在這個課題上所付出的努力?!遏斞概c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書屬于中俄作家比較研究的個案研究。魯迅收藏、閱讀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寫過《〈窮人〉小引》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兩篇短文,并在日記、書信和其它著作中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方不下于40次。雖然如此,魯迅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兩者之間的事實聯系并不多。兩人在創(chuàng)作上和藝術趣味上存在根本差異。把這兩個根本上不同的作家拿來進行比較研究,是一個困難的、棘手的不易做好的課題。李春林的《魯迅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共分六章,十三萬字。第一章《陀思妥耶夫斯基是魯迅曾借鑒過的著名俄國作家之一》,交待了魯迅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創(chuàng)作上的聯系。認為魯迅的《狂人日記》受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個荒唐的人的夢》的影響,《傷逝》受到了《淑女》的影響??上д撟C過程失于簡略。以下幾章,從兩個作家在各自文學史上的貢獻與地位,對下層人們苦難的描寫、對人的靈魂的審問、對人的解放道路的探索三個方面展開比較。這實際上屬于魯迅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平行研究。作者探討了魯迅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這些方面的同與異,這對于進一步認識兩位作家的創(chuàng)作特色不無助益。但是,即使對兩個作家進行孤立的評論與研究——不做比較研究——似乎也可以做出那樣的結論。這種情況表明,“可比性”問題是這種比較研究是否成立的關鍵問題。另外,作者在對魯迅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比較中,似乎預設了一個既定的目的——宏揚魯迅,因此在行文中處處注意說明:魯迅雖然在不少方面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啟發(fā)和影響,但他幾乎在一切方面都高于陀思妥耶夫斯基。這種結論及其包含著的思維定勢是80年代初中國的政治、時代的大氣候的必然反映,也是魯迅比較研究中長期通行的不證自明的理論前提。比較文學不是高低優(yōu)劣的比較,而應是相互作用規(guī)律性的揭示和各自創(chuàng)作特色的凸顯。價值判斷的標準既應是歷史的,也應是美學的?!遏斞概c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書幾乎在對魯迅與陀思妥耶夫斯基進行價值判斷的時候,主要的標準是政治的標準,主要的尺度是共產主義的和馬克思主義的。因此,這就導致了作者在比較中簡單化地否定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傾向,而忽視了宗教情緒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創(chuàng)作的深度化、深刻化中的巨大作用。實際上,恰恰是宗教情結,使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等為代表的俄羅斯文學具備了深厚的人道主義胸懷、濃重的道德反省和自我懺悔意識,并由此形成了俄羅斯文學最根本的民族風格。魯迅的文藝思想與俄蘇文學理論之間的關系,歷來是魯迅比較研究中較為受人重視的領域。張直心的《比較視野中的魯迅文藝思想》(云南大學出版社1997)較有代表性。這本十三萬字的專書是在碩士論文《魯迅文藝思想與蘇聯早期文藝思想》的基礎上改寫擴充而成的,研究的對象主要還是魯迅與俄蘇文藝思想——主要包括普列漢諾夫、盧那察爾斯基、托洛斯基等人及“拉普”的文藝思想之間的關系,魯迅如何借鑒、消化俄蘇文藝思想從而建立自己的文藝觀念。作者指出:“蘇俄文藝思想是一種特別重視文學與社會的聯系的思想類型”,這非常切合魯迅的接受取向。作者指出,魯迅的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思想中的主觀性因素的重視受到了盧那察爾斯基的啟發(fā),而與普列漢諾夫主張的“像物理學那么客觀”的現實主義有所不同;魯迅受托洛斯基關于無產階級在革命過程中不可能產生無產階級文學的觀點的啟發(fā),對“突變式”的無產階級文學與文學家表述懷疑和否定;魯迅在接受和借鑒蘇俄文藝理論時有所選擇和改造,而不同于同時期瞿秋白、太陽社、后期創(chuàng)造社對蘇聯理論模式的簡單移入。作者還認為,雖然魯迅在《二心集》里的文章中認同了蘇俄文論的嚴密邏輯和非此即彼的明快的價值判斷,但魯迅晚年批評文章卻顯示了注重個人體驗的“詩性含混”的文體,認為魯迅的文藝思想雖然沒有形成蘇聯理論那樣的體系性,而以雜感、斷想的形式加以表達,卻顯示出了一種俄蘇文學理論中所缺乏的開放性?!侗容^視野中的魯迅文藝思想》在論題的充分展開和深化上雖然還有不少余地,但在分析魯迅與俄蘇文藝思想的關聯方面的系統性上,還是值得肯定的。在俄羅斯作家中,對中國文學譯介最多、影響也最大的是屠格涅夫。屠格涅夫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是中俄文學關系史上的最重要的現象之一。對此進行系統全面的清理,無疑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近20年來,我國的學術期刊上發(fā)表的有關屠格涅夫與中國文學的比較研究的文章有近二十篇,除上述戈寶權先生的《屠格涅夫與中國文學》外,重要的還有花建的《巴金與屠格涅夫》(《社會科學》1981年第六期)、陳元愷的《屠格涅夫與中國作家》(《外國文學研究》1983年第四期)、沈紹鏞的《郁達夫與屠格涅夫》(《杭州大學學報》1986年第一期)、王澤龍的《屠格涅夫與魯迅散文詩的悲劇美》(《外國文學研究》1988年第二期)、傅正乾的《郭沫若與屠格涅夫散文詩比較論》(《陜西師大學報》1992年第四期)、陳遐的《心靈的契合——屠格涅夫對創(chuàng)造社前期主要作家的影響》(《北方論叢》1997年第六期)、徐拯民的《巴金與屠格涅夫筆下的女性形象》(《俄羅斯文藝》2000年第一期)等。其中,孫乃修先生的研究成果最為引人注目。1988年由上海學林出版社出版的孫乃修的專著《屠格涅夫與中國》,堪稱屠格涅夫與中國文學關系研究的集大成的成果。在這部長達三十四萬字的著作中,作者以大量的、詳實而又可靠的文學資料,清晰而又深入的理論分析,展現了屠格涅夫在中國傳播與影響的軌跡,評價了屠格涅夫的作品在中國現代文學發(fā)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全書內容除導論外,共分六章。在導論中,作者總結了“俄羅斯文學的優(yōu)良傳統與屠格涅夫的創(chuàng)作個性”,指出:“對社會和人生富于哲理性的思考,敏銳地捕捉和再現具有時代意義的社會問題、社會心理的現實主義方法,以及濃郁、含蓄、富有內在激情的抒情筆調,構成了屠格涅夫別具一格、極富美感魅力的創(chuàng)作個性”。因此,在中國,“注重社會問題的文學家推崇他,注重藝術技巧的文學家推崇他,注重道德性的文學家也推崇他。由于他的作品在意向和情調上的那種兩重性——斗爭與超越,堅強與柔弱,明快與沉郁,熱情與悲哀——使中國作家各有偏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情緒感染并產生審美共鳴,或得其熱情、明快的一面,或得其沉郁、悲哀的一面”。在第一、二章中,作者從翻譯文學史的角度,細致地梳理、描述了屠格涅夫作品的漢譯情況、評介和研究情況,指出了不同時期的翻譯家們在屠格涅夫翻譯中的貢獻。在第三章中,作者特別研究了屠格涅夫在中國傳播的一個重要的中介因素,即國外學者、翻譯家的著譯在中國所起的作用。對這種“中介”環(huán)節(jié)的研究,應當是比較文學傳播研究中的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孫乃修是我國中外文學關系與交流史研究中最早注意研究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學者,具有一定的方法論意義。在第四章和第五章研究的中心是“屠格涅夫與中國現代作家”,分節(jié)論述了包括魯迅、郭沫若、郁達夫、瞿秋白、巴金、沈從文、王統照、艾蕪等在內的14位作家的創(chuàng)作與屠格涅夫的關系。在這部分內容中,作者將實證研究與作家作品的審美的比較分析結合起來,將影響研究與平行研究結合起來,令人信服地展示了這些作家與屠格涅夫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聯,從一個特定的角度揭示了這些作家創(chuàng)作的內面。作者最后總結說:“屠格涅夫作品的主題(理想的追求、社會斗爭的渴望,兩代人的沖突,民眾的麻木與先覺者的悲劇,愛情的悲歡和詠嘆)、人物性格(矛盾重重的多余人形象,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勇于為社會解放獻身的英雄形象,樸實木訥的農民形象)、藝術技巧(心理情感感官化,風景描寫的內在抒情性,第一人稱的運用,詩意的筆調)、文體(“獵人筆記”式的短篇特寫文體,散文詩體、簡潔的長篇小說體裁)以及那種溫婉、纏綿、帶有脈脈感傷情調的抒情風格,都對中國現代作家產生了極其深刻的文學影響。一個外國作家有如此巨大的藝術魅力、在半個多世紀里對持續(xù)三代乃至四代作家產生如此深刻的文學影響,這的確是罕見的。”同時,作者也辯證地指出:屠格涅夫在中國產生了如此長久的影響,“恰好從一個側面顯示出中國現代文學發(fā)展進程中的某種遲滯性”??傮w看來,孫乃修的《屠格涅夫與中國》一書,是中俄比較文學個案問題研究中的成功之作,是一個“小題大作”的、做得全、做得深的課題,可以預言,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里,孫乃修在這個問題的研究上,都是難以被超越的。托爾斯泰與中國的比較研究,特別是托爾斯泰與東方文化、中國文化之關系的比較研究,是中俄文學比較研究中歷史最長、成果較多的領域。20世紀30年代以來,不斷有這方面的文章與著作出現。特別是80~90年代的20年間,以戈寶權先生的《托爾斯泰和中國》(《上海師范學院學報》1981年第一期)發(fā)軔,我國各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近二十篇相關的研究論文。重要的文章有:陳元愷的《托爾斯泰與中國文學》(《揚州師院學報》1981年第一期)、葉水夫的《托爾斯泰與中國》(《外國文學研究》1987年第四期)、任子峰的《托爾斯泰與孔老學說》(《國外文學》1991年第一期)、吳澤霖的《托爾斯泰主義與中國古典文化思想》(《蘇聯文學聯刊》1992年第四期)和《對研究托爾斯泰和中國古典文化思想關系問題的思考》(《俄羅斯文藝》1998年第四期)、劉洪濤的《托爾斯泰在中國的歷史命運》(《外國文學研究》1992年第二期)、王景生的《列夫·托爾斯泰研究中的比較問題——從中國古典哲學的影響談起》(《四川外語學院1995年第三期)、倪蕊琴的《托爾斯泰論中國及中國古代哲學》(《中國比較文學》1996年第二期)、李明濱的《托爾斯泰與儒道學說》(《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五期)、楊國章的《托爾斯泰學說對中國文化的消極影響》(《東方文化》1998年第一期)、周振美的《托爾斯泰與中國的宗教思想》(《山東大學學報》2000年第四期)等。2000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吳澤霖先生的《托爾斯泰與中國古典文化思想》一書,可以說是我國的托爾斯泰與中國文化比較研究的扛鼎之作。吳澤霖認為,現有的研究只是集中在中國古代哲學文化思想如何影響托爾斯泰的思想,并且往往過高地估計了這種影響,甚至認為托爾斯泰只是因為研讀了東方的中國的古代哲人的著作才茅塞頓開,從而形成了“托爾斯泰主義”。而實際上,托爾斯泰從未悉心地認同過任何一種哲學思想,他對中國古代哲學文化的接受,“遠非一種虛懷若谷的皈依”。因此,吳澤霖特別注意在托爾斯泰一生的整個思想和創(chuàng)作歷程的清理描述中,分析他如何將中國古典文化哲學思想加以獨特的誤讀、理解和改造,如何將中國古典文化哲學思想融入他復雜的精神探索過程中,并力圖恰當地估價中國古典哲學文化思想在托爾斯泰思想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锻袪査固┡c中國古典文化思想》的上編《托爾斯泰精神探索的東方走向》就體現了作者在這方面的努力。該編的七章內容,將托爾斯泰的思想發(fā)展進程劃分為若干不同的階段,從歷時的、動態(tài)的分析中,揭示出東方、中國的古典文化思想在托爾斯泰思想長河中的流貫軌跡。吳澤霖還指出,在現有的相關研究中,往往孤立地、單個地討論托爾斯泰和先秦諸子的關系,這是不夠的。事實上,托爾斯泰對先秦諸子的思想分野把握得并不那么清楚,常常加以混淆,因此,研究托爾斯泰與中國古典文化思想的關系,不能字比句次地牽強比附,而應從整個中國古典哲學思想體系的宏觀角度進行綜合研究,而且單純的影響研究還不夠,還必須將影響研究與平行的比較研究結合起來。該書的下編《托爾斯泰思想和中國古典文化思想的比較》的四章內容,主要是托爾斯泰思想與中國古典文化思想的平行的、對比的研究。其中涉及到托爾斯泰的“上帝”和中國的“天”、托爾斯泰的“人”和中國的“人”,托爾斯泰的認識論和中國古典“知論”,托爾斯泰的藝術論與中國古典文藝思想等內容。通過這樣的對比研究,作者指出,在托爾斯泰的思想中,有些是來源于、或受啟發(fā)于中國古典文化思想的,有些相似或相近的思想卻未必是受到來自中國影響,而是思維上的不期而然的吻合和相似。總之,吳澤霖的的著作系統、全面、深入地清理和論述了托爾斯泰與中國古典文化思想的關系,對于讀者進一步了解中俄文學與文化關系史、對于深入理解托爾斯泰的思想與創(chuàng)作,都是一部值得閱讀的重要的書。普希金也是最受中國讀者歡迎的俄羅斯作家之一。從20世紀初開始,他的作品就被陸續(xù)譯為中文。長期以來,中國讀者把普希金視為反對暴政、謳歌自由的“革命詩人”或者“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者”,而予以高度的評價。其作品在中國翻譯很多,傳播甚廣。特別是近20年來,中文版本的《普希金文集》和《普希金全集》以及傳記、研究資料集、大量的單篇的研究論文等連續(xù)出版和發(fā)表,有關部門還舉行了普希金誕辰的隆重的紀念活動。到了2000年,《普希金與中國》一書由長沙岳麓書社出版,可以說是一部普希金與中國的比較研究的集大成的書。該書主編張鐵夫教授在《引言》中指出:普希金與中國的關系的研究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現有的研究文章零散而不成規(guī)模系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