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琵琶與琵琶的關系_第1頁
唐宋時期琵琶與琵琶的關系_第2頁
唐宋時期琵琶與琵琶的關系_第3頁
唐宋時期琵琶與琵琶的關系_第4頁
唐宋時期琵琶與琵琶的關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唐宋時期琵琶與琵琶的關系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頂峰。唐代詩歌更以其輝煌成就成為該時代文學樣式的代表。浩瀚的唐詩內(nèi)容廣泛,是唐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其中對琵琶的描述也不乏其例,這為我們研究唐代琵琶與琵琶有關的問題提供了條件。本文試圖就唐詩中有關琵琶的內(nèi)容,探索唐代琵琶的發(fā)展。研究中國音樂史的當代學者認為:公元前三世紀末的秦代,出現(xiàn)了中國琵琶最原始的雛形“弦鼗”。公元四世紀的西漢末,膽囊形琵琶由西域傳入中國。在漫長的中西方音樂文化的交流中,兩種琵琶互補長短并獨立發(fā)展為二支系統(tǒng)。一支稱為直徑琵琶,或叫秦漢子、漢琵琶、阮咸琵琶,我們今天見到的阮、三弦、秦琴、月琴都屬該系統(tǒng);另一支稱為曲項琵琶,又稱胡琵琶,與今天我們所見的琵琶相同。上二支系統(tǒng),因在基本演奏方法上都是向前彈出—琵,向后挑進—琶,因而在古代統(tǒng)稱為琵琶。(一)關于預奏曲式關于裝置的說唐代樂器眾多,有中國固有的樂器琴、箏、瑟、笙、簫、鐘、磐等;也有西域等地傳入的曲項琵琶、箜篌、篳篥、胡笳、羌笛、羯鼓等。在唐詩中描述的琵琶是曲項琵琶還是直徑琵琶,這是本文首先需要探索和確認的。這對研究唐代的社會生活,中西方音樂文化的交流以及琵琶在唐代的發(fā)展和地位都有積極的意義。要分清唐詩中琵琶的直徑與曲項,又必定聯(lián)系到今日琵琶何時有了專稱的問題。曹安和先生在《琵琶介紹》一文中說:“在公元第十世紀以前……都曾籠統(tǒng)地稱作琵琶;但到了第十世紀以后,它們都逐漸各自有了它們自己的專門名稱。”《辭?!に囆g分冊》中的解釋是:“琵琶本作枇杷……宋以前統(tǒng)稱琵琶。”以上把曲項琵琶和直徑琵琶各有了專稱劃定為十世紀后的宋代,即宋以前所稱的琵琶可能是曲項的也可能是直徑的,今日琵琶的專稱始于宋。我以為這個劃定的時間,從總的趨勢看,可提前到七世紀末,即從盛唐始,琵琶一詞基本確定為今日琵琶的專稱。唐代詩人李嶠有一首琵琶詩,稱琵琶是:本是胡中樂,希君馬上彈。李嶠看到馬上彈奏的琵琶原本是西域的琵琶,而西域琵琶是曲項琵琶。直徑琵琶一般不作馬上演奏。岑參有一首《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琵琶長笛曲相和,羌人胡雛齊唱歌。岑參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曾二度出任安西,詩人特有的敏銳和長期的邊塞生活,對于西域的奇風異俗觀察得細致深入。這首在酒泉所作的詩篇,表現(xiàn)了邊塞特有的奇異盛筵,席上所見所聞:琵琶、長笛、羌兒、胡雛、叵羅以及烤犁牛,燒野駝和吐魯番的美酒無一不具有西域或我國西部一帶的特征。另一位邊塞詩人王翰也有一首著名的詩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這里的沙場是西陲疆土,馬上彈起催人上路的琵琶,與葡萄、美酒、夜光杯都是西域特產(chǎn)。這里的琵琶無疑是曲項琵琶。這兩首詩如果判定為直徑琵琶,和詩的整個格調都是不相和諧的。曲項琵琶在唐代已十分流行,樂曲大部保留了西域音樂風格,并以描述邊塞生活為主要內(nèi)容,曲調悲哀凄涼,這與當時邊塞荒涼以及將士思念故土或家人思念戍邊將士內(nèi)容有關。如羊士鄂《夜聽琵琶三首》。大詩人白居易在聽了琵琶演奏家曹剛、李士良的演奏后有詩云:撥撥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語兩玲瓏。(《聽曹剛琵琶兼示重蓮》)聲似胡兒彈舌語,愁如塞月恨邊云。(《聽李士良琵琶》)白居易在這里聽到的音樂與潯陽江上聽到的音樂迥然不同;這里是西域音樂,彈琴人又是唐代演奏曲項琵琶的國手,用胡琵琶表現(xiàn)西域“塞月、邊云、胡啼番語、胡兒彈舌語”,更是輕車熟路得心應手。難怪詩人驚呼:“誰能截得曹剛手,插向重蓮衣袖中”。唐代許多詩人精音樂、善琵琶,如王維、白居易、元稹等。白居易的《琵琶行》對樂曲有精湛的描述,說明詩人對于琵琶演奏的技巧和音樂理論有極高的修養(yǎng)。因此,他對琵琶的描述歷來被民族器樂演奏家們所重視。而《琵琶行》在一定程度上又被視為研究琵琶的專論,該詩為我們今天研究唐代琵琶提供了多方面的線索。這里就《琵琶行》中的琵琶是曲項還是直徑作一番探討?;狙葑嗉挤ㄟ@里的攏、捻、抹、挑都是琵琶演奏技法,沿襲至今,并為今日琵琶演奏的基本技法。其中的“抹”和“挑”是直徑琵琶和曲項琵琶所共同使用的基本演奏技法。而“攏”和“捻”卻是曲項琵琶左手所特有的演奏技法。當代始終是在正行之間的時期,強調了當下中國的武曲創(chuàng)作傳統(tǒng)的琵琶樂曲中有“文曲”與“武曲”之分,武曲常用來表現(xiàn)古代戰(zhàn)爭,上述詩句中的描述,猶如當代琵琶演奏古典樂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一類的武曲。這在直徑琵琶系統(tǒng)的樂器,如秦琴、阮、月琴的傳統(tǒng)樂曲中是不見的,從直徑琵琶的構造看,要表現(xiàn)“銀瓶乍破水漿進,鐵騎突出刀槍鳴”磅礴氣勢和復雜音響都有一定困難。弦自出和聲當心畫如現(xiàn)代琵琶演奏時的掃弦,四弦一聲奏出和聲效果。用掃弦手法作樂曲的結束亦為曲項琵琶演奏此曲時的常用手法之一,在現(xiàn)代琵琶曲中亦常見。曲項私家車的專稱這有兩種認識:一種認為這是琵琶女在演奏時的基本姿勢;一種認為這是琵琶女出場時懷抱琵琶時的神態(tài)。無論哪種認識,都不應看作是直徑琵琶。如果是前者,說明這種演奏姿勢與今日演奏琵琶的姿勢基本相同,即坐著演奏,直立琵琶,寬厚的頸部半遮面部;與此不同的是膽囊形的直徑琵琶,不論在唐代還是現(xiàn)代,基本演奏姿勢都是斜持,這也就不存在半遮面的問題。如果是后者,即琵琶女在白居易的懇切相邀下,懷抱琵琶,半遮面部,羞澀地緩步走出與白等相見。這里的琵琶如果是頸細而長的直徑琵琶,也無法半遮其面,如果舉之過高,用膽囊形的共鳴箱來遮面,會造成重心過高,使樂器失重,其神態(tài)也必然做作。而懷抱梨圓形的曲項琵琶則不會出現(xiàn)上述問題。綜上所述,《琵琶行》中的琵琶為曲項琵琶,當可定論無疑。曲項琵琶系統(tǒng)在唐代的弦數(shù)有兩根到八根不等,但兩根專稱為忽雷,五根以上的冠以弦數(shù)來作區(qū)別,或直稱弦數(shù),惟四弦的曲項琵琶,不冠以弦數(shù)而直稱為琵琶,區(qū)別十分嚴格。如韋應物作有《五弦行》;張枯作有《五弦》和《王家五弦》;元稹也作有《五弦彈》等詩篇。這里的五弦琵琶與四弦的曲項琵琶都屬曲項琵琶系統(tǒng),在樂器構造上、外形上、甚至演奏方法上都是一樣的,唯一的區(qū)別是弦數(shù),就這一點,在唐代詩歌中卻是嚴格區(qū)分而不是籠統(tǒng)地一概稱之為琵琶。如白居易寫過許多琵琶詩,對四弦曲項琵琶稱為琵琶,對五弦曲項琵琶卻稱其為“五弦”不稱為琵琶。白居易對四弦曲項琵琶有許多精彩的描述,對五弦琵琶亦有不少詩論。甚至對每根弦都作了描述。五弦彈,五弦彈……五弦一一為君調。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風拂松疏韶落。第三第四弦冷冷,夜鶴憶子籠中鳴。第五弦聲最掩抑,隴水凍咽流不得。我們通過唐代詩人對五弦琵琶的描述,進一步看到唐代詩歌中的琵琶是四弦的曲項琵琶,因此,琵琶一詞在唐代已為四弦曲項琵琶的專稱。琵琶為什么在唐代成為曲項琵琶的專稱呢?《通典》中有這樣一則記載:“蒯朗初得銅者,時莫識之,太常少卿行沖曰:此阮咸所造,乃令匠人改以木為之,聲甚清雅?!碧拼瞬恢钕虨楹挝?至少說明直徑琵琶在唐代曾是罕見之物了。《文獻通考》也有記載:“唐武后時,蒯朗于冢得銅琵琶,晉阮咸所造也,元亨中命工以木為之,聲甚清微,頗類竹林七賢所造舊器,因此阮咸名之,亦以其前彈故也。”這說明武則天時,將直徑琵琶命名為阮咸,而琵琶的名稱順理成章地為曲項琵琶的專稱了。(二)《擄對象》所作的音樂背景琵琶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極為豐富,琵琶演奏的樂曲在很多唐詩中都有反映。僅元稹在長詩《琵琶歌》中提到的就有多首樂曲。曲名無限知者鮮,霓裳羽衣偏宛轉。涼州大徧最豪嘈,六么散序多籠捻……在眾多的琵琶樂曲中,尤以法曲《霓裳羽衣曲》最為著名,在許多詩篇中反復誦吟:千歌萬舞不可數(shù),就中最愛霓裳舞。(白居易《霓裳羽衣歌》)霓裳曲罷天風起,吹散仙客滿十洲。(李九齡《上清辭》)法曲法曲舞霓裳,政和世醒音洋洋。(白居易《美列圣正華聲也》)天闕沈沈夜未興,碧云仙曲舞霓裳。(張祐《華清宮》)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月露滿庭人寂寂,霓裳一曲在高樓。(劉禹錫《秋夜安上觀聞笙》)《霓裳羽衣曲》在唐代為什么如此盛行?又為什么成為琵琶演奏的代表作呢?這和唐代統(tǒng)治階級推崇佛教、受佛教音樂文化的影響有關,而作為“本是胡中樂”的琵琶又適宜表現(xiàn)奇麗的音響。唐代疆域遼闊,西域之路暢通,自西漢傳入中國的佛教在唐代曾掀起三次崇佛高潮,客觀上使中西方音樂文化到到廣泛的交流和傳播。《霓裳羽衣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產(chǎn)生和傳播的。傳說中的“羅公遠多秘術,嘗與明皇至月宮,仙女數(shù)百,.皆素煉《霓衣》,舞于廣庭,問其曲,曰:《霓裳羽衣》。帝曉音律,因默記其音調,及歸,但記其半。令西涼府節(jié)度楊敬述進《婆羅門曲》,聲調相符,遂以月中所聞為散序,敬述所進為曲,而名《霓裳羽衣》”這段詩注所說的明皇入宮欣賞仙樂,是帶有神話幻想色彩的,而西涼節(jié)度進獻《婆羅門曲》則是實在的,這《婆羅門》曲則是從佛國天竺傳來的。另云:開元天子萬事足,惟惜當時光景促。是說明皇登山歸來之作,這種深入生活,思緒萬千,神往名山仙境,觸發(fā)靈感,進而創(chuàng)作,絕非無稽之談。何況玄宗深曉音律,并作有《紫云迥》、《凌波曲》、《得寶子》、《雨霖鈴》等樂曲?!赌奚延鹨虑吩谔拼艿阶罡呓y(tǒng)治者的贊賞和推崇,進而得到許多詩人的誦吟,該曲也得以進一步地傳播。《霓裳羽衣曲》在唐代是一首大型歌舞曲和琵琶曲。白居易說該曲“出郭已行十五里,唯消一曲慢霓裳?!薄吧⑿虼笞辔磩右?陽云宿云慵不飛?!笨梢娫撉?guī)模龐大。音樂和舞蹈是不可分割的姐妹藝術。白居易曾教授此舞多人。凡欲授霓裳羽舞者,必先授霓裳羽衣曲;而作為樂曲又可獨立傳授,也可作為琵琶獨奏曲單獨傳授。因此,可以斷言,《霓裳羽衣曲》流傳范圍更廣。白居易能在遠離長安的潯陽江上聽到商人婦能用琵琶彈奏霓裳羽衣等樂曲也就不足為怪了。(三)音樂藝術傳統(tǒng)的繼承與發(fā)展現(xiàn)在需要進一步探討的是琵琶為什么在唐代如此興盛的問題。琵琶自西漢末由西域傳入中原至唐代,歷經(jīng)數(shù)百年,在有悠久文化傳統(tǒng)的中華沃土中,流傳甚廣。唐代的樂曲不僅有樂工們創(chuàng)作的,也有民間的或流傳下來的古典樂曲。隨著絲綢之路進一步開拓,西部兄弟民族和鄰國的音樂文化相繼傳入,并得以交流融匯,開闊了人們的視野,音樂的表現(xiàn)內(nèi)容也更為廣闊,表演手法也更為豐富。中西方音樂文化的交流,極大地豐富了唐代的音樂文化生活,并形成規(guī)模龐大、以中華民族音樂為主干的中西樂器合奏的、音響色彩新穎奇麗的唐樂。唐樂的興起又為琵琶這種外來樂器在中華沃土中迅速發(fā)展提供了條件,從此,使琵琶、橫笛、箜篌、羯鼓等外來樂器在我國民族樂器史上形成第一次發(fā)展高潮,并奠定了這些外來樂器在我國民族樂器中的地位。作為唐代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唐詩則再現(xiàn)了這一歷史時期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風貌。一件外來樂器,而今成為中外人士公認的具有代表性的漢族樂器,有其歷史的和社會的原因。探索其緣由,對現(xiàn)實也是有積極意義的。唐詩中對琵琶直言不諱地稱它是“胡中樂”,現(xiàn)代學者也從多方面作了考證,公認琵琶從西域傳入?!耙獜目脊艑W上沿著絲綢之路向西探索,以窮其究竟?!敝闹袊魳肥穼<覘钍a瀏先生更明白的指出:“琵琶通過印度傳入中國的北方,至遲在公元551年以前,又傳到南方?!焙鷺菲鞯呐媚艹蔀槲覈哂写硇缘拿褡鍢菲?這無疑是中華民族本身具有悠久的文化藝術傳統(tǒng),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能夠吸收、改造、消化外來文化藝術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是唐代社會的發(fā)展。唐代是一千多年前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頂峰,唐代政治上的開明,國家的統(tǒng)一,物質的豐富,交通的發(fā)達,社會的相對安定,都促使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與歷代封建社會相比,唐代對外采取開放,在與印度、伊朗、朝鮮、日本、阿拉伯等國的友好交往中,促進了東西方文化藝術的交流與繁榮,使異國的文化藝術傳入長安,同時也使中國的文化藝術傳至國外,形成了東西方文化藝術交流的第一次高潮。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是我國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財富。唐代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唐太宗對待兄弟民族主張“全其部落、順其土俗?!迸c兄弟民族和睦相處,不僅使東西方的音樂文化有了傳播的橋梁和媒介,更重要的是在傳播的漫長過程中必然融匯了我國兄弟民族的藝術精髓,為共同創(chuàng)造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唐代歌舞音樂極為繁榮,并無專門傳授歌舞音樂場所。唐玄宗時設有教坊,宮廷中有皇家梨園子弟,各州郡及大貴族也有專職樂工。這些主要是供統(tǒng)治階級娛樂享受之用,但在客觀上繁榮了音樂文化藝術。由于唐代出現(xiàn)過升平景象,社會自身孕育出了積極的進取精神。這種精神正是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奮發(fā)圖進的傳統(tǒng)精神的繼承和發(fā)揚。民族有了自信心和魄力便能夠主動積極地吸收外來的文化藝術,并能消化、吸收、創(chuàng)造出更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藝術,促進民族文化藝術的繁榮發(fā)展。在唐代,文化藝術方面具有異國情調的很多,無論是音樂、舞蹈、繪畫等都受到兄弟民族和鄰國的影響。因此,一個民族悠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