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別傳》的文學解讀_第1頁
《柳如是別傳》的文學解讀_第2頁
《柳如是別傳》的文學解讀_第3頁
《柳如是別傳》的文學解讀_第4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柳如是別傳》的文學解讀

《劉汝才傳》(以下簡稱《傳》)是陳毅先生晚年為完成《盲目服從者傳》而進行的努力。對于這部文史巨著,學者們大多從史學等角度進行研究,而針對其文學角度的研究一般和史學融合在一起。本文試圖從文學角度對蘊含其中的陳寅恪的文學思想進行部分挖掘。1敘述性和文體性據(jù)《辭?!?傳記一般分為兩大類,一以記述翔實的史事為主,一以史實為根據(jù),多用形象化描寫。前者更大程度地傾向史書,后者帶有更多的文學色彩,《柳如是別傳》則介于二者之間。一方面,《柳如是別傳》具有史書價值。它以柳如是為中心,概述了明末清初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政治等各方面,以及當此之際與柳如是有關(guān)的各種人的種種際遇。其中,著重敘述了柳如是與陳子龍等云間勝流的交往以及錢柳姻緣、復(fù)明運動。作者通過對人物作品的大量箋證考釋來記敘,同時又搜檢各種方志筆記等史料,博考慎取,因此,它較傳統(tǒng)意義上的史傳,少了故事性的敘事和描寫,多了學術(shù)上的考據(jù),相對來說更具史料學術(shù)價值。另一方面,作品中充滿了詩詞歌賦及對它們的析賞,具有文學批評的性質(zhì)。由于傳主及相關(guān)人物是詩人詞客,這也給作品打上了作家研究的印跡。更兼陳寅恪在釋詩賞析中,又深入人物心靈,刻畫了天崩地坼時代人與人、人與政治、人與文化的深刻沖突,并抒一己之嘆,在興之所致時,還以情付詩;更重要的是,作品突出展現(xiàn)了柳如是獨立不屈的個性,出類拔萃的才情,不同于流俗的氣節(jié)和勇氣,讀之但覺300多年前的這個歷史生命是如此鮮活,讓人心神飛動,這就使整部書不再是完全意義上的史書,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部文學作品。此書的另一文體特點是眾體兼?zhèn)?。劉夢溪曾稱《柳如是別傳》“可以說是熔史才、詩筆、議論于一爐的文備眾體的典范”1]。陳寅恪在書后的偈語中說道:“忽莊忽諧,亦文亦史。述事言情,憫生悲死?!币嗫勺C明,作者也并不打算把它當成一部純史書來寫,這無疑更說明了本書的文學性。2對柳如的評價《柳如是別傳》突出的表現(xiàn)出對司馬遷《史記》“實錄”精神的繼承。對于《史記》的“實錄”精神,班固《漢書·司馬遷傳贊》概括描述為:“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标愐∽鳛椤八拇笫芳摇敝?對史學老祖宗司馬遷的這種精神應(yīng)有深刻的體認,寫作中也時時以“實錄”要求自己。一方面,整部作品建立在對詩詞、方志、筆記等歷史資料的箋釋考證基礎(chǔ)上。另一方面,作者以“不虛美、不隱惡”的寫作態(tài)度,無論是對其反復(fù)贊嘆的柳如是,還是對史有惡評的阮大鋮等,都能保持自己的理性判斷。對阮大鋮,作者一方面肯定“圓海人品,史有評價”而不多論,同時又頗喜他的《詠懷堂集》,認為“是有明一代詩什之佼佼者”,肯定其文學修養(yǎng),贊譽《燕子箋》、《春燈謎》二曲為當時之絕藝2]859。至于圓海與東林黨人之間的一段恩怨,作者也以客觀的眼光予以評價,云:但東林少年似亦持之太急,杜絕其悔改自新之路,竟以“防亂”為言,遂釀成仇怨報復(fù)之舉動,國事大局益不可收拾矣。夫天啟亂政,應(yīng)以朱由校魏忠賢為魁首,集之不過趨勢群小中之一人。揆以分別之主附,輕重定罪之律,阮氏之罪當從末減。2]860作者面對這些品性有許多污點的人,不是一筆抹倒,而是以事實為依據(jù),既批評其缺點過失,又能看到其他方面的優(yōu)點,且能平和地對當時之事持客觀的態(tài)度。確可謂“實錄”。陳寅恪雖然對柳如是傾注了自己的喜怒哀樂,但在論述其事跡時,又能跳出局外。如在指出柳如是對錢謙益的《合歡詩》與《催妝詞》并無唱和時分析道:蓋若作歡娛之語,則有負于故友。若發(fā)悲苦之音,又無禮于新知。以前后一人之身,而和此啼笑兩難之什,吮毫濡墨,實有不知從何說起之感。如僅以不和為藏拙,則于其用心之苦,處境之艱,似猶有未能盡悉者矣。由此言之,河東君之不和兩題,其故儻在斯歟2]662在深入柳氏心靈,體會其深刻的矛盾和痛苦,幾達于共喜怒之境時,尚能作出如此入情入理的分析,直言無諱,可見用心之良苦。3“同情之了解”的三個層次概括而言,陳寅恪在這里運用了“知人論世”、“以意逆志”與“同情之了解”相結(jié)合的闡釋方法?!爸苏撌馈焙汀耙砸饽嬷尽倍荚从凇睹献印?前者講的是把古人及其作品作為朋友來對待,作深入的理解與對話,尋求自己認同的意義;后者講的是理解詩歌含義的方法,即是用自己的見解去揣測詩人的見解。人們通常把二者放在一起討論,認為其構(gòu)成了孟子對古人及文化遺產(chǎn)的一種完整態(tài)度3]。二者結(jié)合在一起,則與陳寅恪提出的“同情之了解”頗為相近:所謂真了解者,必神達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而對于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4]可見,若把“同情之了解”分為三個層次,“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可處下二層,為考釋賞析,第三個層次則為作者的心理分析與議論。事實上,三者又不可截然而分,而是互相交融。如對《金明池·詠寒柳》的闡釋,陳寅恪認為此詞是“因臥子《上巳行》之語意而作”,并通過當時相關(guān)材料析證此詞所作之時間,分析指出柳氏此詞是受臥子影響,乃和秦觀金明池之作,因此與秦觀詞同一韻。這些背景闡釋,實是“知人論世”的運用。接著,陳寅恪通過逐一考索箋釋詞中各處古典今事,對柳如是在詞中欲表現(xiàn)的情思,作出合乎情理的解釋,即以“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之法,使柳如是于詞中所創(chuàng)建的意義空間得到了新生。隨后又進一步細論“春日釀成秋日雨,念疇昔風流,暗傷如許”幾句,認為是“當昔年與幾社勝流交好之時,陳宋李諸人為己身所作春閨風雨之艷詞遂成今日飄零秋柳之預(yù)兆,”所以才“暗傷如許”。可見作者這時已深入人物心靈,故又發(fā)出深表同情之感慨:“‘釀成’者,事理所必致之意,實悲劇中主人翁結(jié)局之原則?!闭J為河東君之身世飄零,與《紅樓夢》“悲劇中主人翁結(jié)局之原則”一樣,實為一大悲劇,發(fā)為同情之嘆,此即達到“了解”后之“同情”2]341-347。4金明池詠寒柳通觀全書,我們認為,陳寅恪對柳如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描述大致分三個階段。早期創(chuàng)作,約從崇禎五年到崇禎八年,受陳子龍影響,明顯帶有云間色彩。云間派承后七子詩學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檢柳如是《戊寅草》,可發(fā)現(xiàn)里面大部分作品師承漢魏盛唐。還有大量的仿擬漢魏六朝的作品,陳寅恪指出:其措辭用典,多出于《文選》。可見,柳如是此時的詩歌創(chuàng)作,于風格、用典上皆深合云間派論詩之旨。陳寅恪引臥子《戊寅草序》說:“乃今柳子之詩,抑何其凌清而澗遠,宏達而微恣歟……不謀而與我輩之詩竟深有合者,是豈非難哉”2]114第二階段約從崇禎九年到崇禎十三年,柳如是脫離云間諸子后,隨著交游的擴大,創(chuàng)作開始突破云間藩籬。最重要的是兩次嘉定之游:她受程嘉燧、唐時升、李流芳、婁堅等四老影響,視界拓寬,詩風開始發(fā)生變化。陳寅恪通過考證指出,柳如是在此時期創(chuàng)作的《金明池·詠寒柳》中,“東風”“梅魂”之語是化用東坡七律詩“長與東風約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兩句而來,實已突破云間論詩范圍,認為:“河東君自兩游嘉定與程孟陽唐叔達李茂初輩往來以后,始知詩學別有意境,并間接得見牧齋論詩之文字,遂漸受錢程一派之熏染,而脫去幾社深惡宋詩之成見耶”2]345第三階段多是與錢謙益的唱和之作,逐漸脫離了云間論詩習見,詩風蘊藉沉穩(wěn),清雅自然,熏染上錢程詩論色彩。試舉其初訪牧翁半野堂之作以窺一斑:聲名真似漢扶風,妙理玄規(guī)更不同。一室茶香開淡黯,千行墨妙破冥濛。竺西瓶拂因緣在,江左風流物論雄。今日潬潬誠御李,東山蔥嶺莫辭從。陳寅恪認為,該詩遣詞莊雅,用典適切,“其意境已骎骎進入北宋諸賢之范圍,固非同時復(fù)社幾社勝流所能望見,即牧齋松圓與之詩相角逐,而競短長,似仍有蘇子瞻所謂‘汗流籍湜走且僵’之苦”2]530。評價之高,實出于當時文宗錢謙益之上。河東君歸牧齋后,創(chuàng)作減少,但在與牧齋的朝夕相處中,耳熏目染,詩藝更為成熟。《虞初新志》“柳夫人小傳”條,云:“宗伯氣骨蒼峻,虬松百尺,柳未能到。柳幽艷秀發(fā),如芙蓉秋水,自然娟媚,宗伯公時亦遜之?!?]667對此描述,陳寅恪頗為贊同。通讀《別傳》,我們可發(fā)現(xiàn)柳如是詞的創(chuàng)作主要集中在崇禎十三年之前,多收于《戊寅草》中。其詞作和詩歌不同,一直在云間派影響下。蓋因脫離云間后,所交之人皆不善為詞,雖亦間有所作,也是因臥子而發(fā),并未脫前期軌轍。至歸于牧齋后,則鮮有詞作了。云間詞雖崛起于明季,在明代詞壇頗有創(chuàng)新,然而也沒有擺脫明詞似曲的舊習,柳如是也如此。陳寅恪指出:“今日所見河東君諸詞,除《金明池·詠寒柳》數(shù)闋外,其他諸詞頗多有似曲者?!比欢J為:“此點恐于河東君之長于度曲有關(guān)。當時松江地域施子野輩以度曲著稱,河東君居此地域,自不免為其風氣所熏習也。”2]224這種知人論世的解釋,給我們認識柳如是詞風的形成打開了又一扇窗。柳如是詞作中,陳寅恪最欣賞的當是《金明池·詠寒柳》,故才會分別以之命名自己的書齋與文集。事實上確是如此??v觀全書,此詞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最多,有學者就認為它是敘述的“主心骨”5]。陳寅恪在文中也有相關(guān)論說:“河東君學問嬗蛻、身世變遷之痕跡,即可于金明池一闋約略窺見。”并認為此詞為晚明詞壇最佳者,“當日勝流均不敢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