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師培《文心雕龍碑》篇解讀_第1頁
劉師培《文心雕龍碑》篇解讀_第2頁
劉師培《文心雕龍碑》篇解讀_第3頁
劉師培《文心雕龍碑》篇解讀_第4頁
劉師培《文心雕龍碑》篇解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劉師培《文心雕龍碑》篇解讀

劉世培出生于一個研究圣經(jīng)的家庭?!肚迨犯濉と辶謧魅吩?文淇治《左氏春秋長編》,晚年編輯成疏,甫得一卷,而文淇沒。毓崧思卒其業(yè),未果。壽曾乃發(fā)憤以繼志述事為任,嚴立課程,至襄公四年而卒。劉文淇是劉師培的曾祖父,劉毓崧是其祖父、劉壽曾是其伯父,他們?nèi)芯俊洞呵镒笫蟼鳌?享有盛名,但是并未完成。其實,劉師培之父劉貴曾亦研究《左傳》,著有《春秋左傳歷譜》,這是《清史稿》所未提到的。劉師培亦以經(jīng)學(xué)自許,汪東《劉師培傳》云:(劉師培)為北京大學(xué)教授。夙有肺疾,至是,日益深,慮終不久,一日謂其友黃侃曰:“仆自謂經(jīng)學(xué)逴絕,惜無傳者?!辟┰?“聽講者數(shù)百人,胡為無傳也?”師培笑曰:“必得如足下者,乃可?!辟┰?“審若是,請北面為弟子矣?!卞嵯伦?拜,師培泰然受之。黃侃這樣杰出的學(xué)者能拜他為師,說明劉師培的經(jīng)學(xué)素養(yǎng)是令人信服的。儀征劉氏之經(jīng)學(xué),代代相傳。劉師培生于1884年,卒于1920年,享年36歲。劉氏短促的一生,卻為后世留下74種著作,亦可見其治學(xué)之勤奮。劉師培的著作涉及到小學(xué)、經(jīng)學(xué)、史學(xué)、諸子學(xué)和文學(xué)各個方面,內(nèi)容十分廣泛。這里,試就其與《文選》學(xué)的關(guān)系進行一些探索。劉師培論及《文選》的內(nèi)容有:一、《文選》的名稱溯源劉師培曰:“昭明《文選》,惟以沈思翰藻為宗,故贊論序述之屬,亦兼采輯。然所收之文,雖不以有韻為限,實以有藻采者為范圍,蓋以無藻韻者不得稱文也。”這里指出,蕭氏《文選》以“沈思”“翰藻”為選錄標準,不以有韻為限。劉師培又曰:“昭明此序,別篇章于經(jīng)、史、子書而外,所以明文學(xué)別為一部,乃后世選文家之準的也?!?這是說明《文選》選錄的范圍。不選經(jīng)、史、子三類作品,只選集部詩文。這種做法,為后世選家所繼承。應(yīng)該指出,劉師培的論述,只是舉出《文選序》的要點,并無新見。清代阮元曰:“昭明所選,名之曰‘文’。蓋必文而后選也,非文則不選也。經(jīng)也,子也,史也,皆不可專名之為文也,故昭明《文選序》后三段特明不選之故。必沈思翰藻,始名為文,始以入選也?!?阮氏早已言之在前。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在《文選序》之外,劉師培對《文選》名稱的詮釋。他說:“或者曰:彥和既區(qū)文筆為二體,何所著之書,總以‘文心’為名?不知當時世論,雖區(qū)分文筆,然筆不該文,文可該筆;故對言則筆與文別,散言則筆亦稱文?!衙鳌段倪x》其所選錄,不限有韻之詞。此均文可該筆之證也。”3《文心雕龍》文體論部分,大致說來,從第六篇到第十五篇,即《明詩》《樂府》《詮賦》《頌贊》《祝盟》《銘箴》《誄碑》《哀吊》《雜文》《諧隱》十篇,所論為有韻之文。從第十六篇到第二十五篇,即《史傳》《諸子》《論說》《詔策》《檄移》《封禪》《章表》《奏啟》《議對》《書記》十篇,所論為無韻之筆。為何統(tǒng)稱“文心”,原因是“筆不該文,文可該筆”?!段倪x》中有文有筆,而名為《文選》,也是同樣的道理。劉師培“文可該筆”之說,為前人所未道,值得重視。二、主述悲情,以警策羅常培在北京大學(xué)讀書時,從劉師培研究文學(xué),記錄口義四種,即群經(jīng)諸子、中古文學(xué)史、《文心雕龍》及《文選》、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其中有《文心雕龍》講錄二種,《頌贊》篇和《誄碑》篇?!墩C碑》篇口義中附有《文選》誄類和碑類作品的講解,足供《文選》研究者參考?!段倪x》“誄”類選錄曹子建《王仲宣誄》、潘安仁《楊荊州誄》、《楊仲武誄》、《夏侯常侍誄》、《馬汧督誄》、顏延年《陽給事誄》、《陶徵士誄》、謝希逸《宋孝武宣貴妃誄》,共八篇。劉師培論曰:“蕭嗣所選曹子建《王仲宣誄》及潘安仁《楊荊州誄》、《楊仲武誄》、《夏侯常侍誄》、《馬汧督誄》各篇,皆可為茲體之圭臬?!边@里對曹植和潘岳所作之誄作了很高的評價。(一)曹植《王仲宣誄》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曾任魏丞相掾,官至侍中。與曹丕、曹植兄弟交誼深厚。建安二十二年(217)病卒。曹植悼念王粲而作此誄。誄云:吾與夫子,義貫丹青。好和琴瑟,分過友生。庶幾遐年,攜手同征。如何奄忽,棄我夙零!劉師培曰:子建自敘與仲宣交誼及其哀傷。彥和譏之云:“陳思叨名,體實繁緩,《文皇誄》末,百言自陳,其乘甚矣?!卑创似c潘安仁諸誄皆敘自己對死者之交誼以表達其哀傷。良以纏綿悱惻之情必資交誼篤厚而發(fā),誄主述哀,與銘頌不同,故無妨率涉自己也。曹植《誄》敘述自己與王粲深厚的情誼,流露了自己的哀傷。情感纏綿悱惻,真切自然,感人至深。這里劉氏糾正了《文心雕龍·誄碑》篇的看法,認為誄與銘、頌不同。寫誄,不妨表達自己對死者的哀傷。寫銘、頌則不可。又云:感昔宴會,志各高厲。予戲夫子,金石難弊。人命靡常,吉兇異制。此歡之人,熟先隕越?何寤夫子,果乃先逝!又論死生,存亡數(shù)度。子猶懷疑,求之明據(jù),儻獨有靈,游魂泰素。我將假翼,飄飖高舉。超登景云,要子天路。劉師培曰:“以仲宣平生論生死之語插入誄中,文甚警策,且有無限之哀情寓于言外?!薄皢疏鸭日?將反魏京”文極為哀痛。可知誄之警策在后半不在前半。前半敘功德,無妨稍平;后半表哀,必須情文相生,以引起讀者悲悼之同情。作者在誄中插入王粲論生死之語,表達了言外之哀情。如此寫來,情文相生,極為動人。劉氏的分析,鞭辟近里,自是卓見。(二)潘岳《楊荊州誄》楊荊州名楊肇,曾任荊州刺史,故潘岳尊稱為楊荊州。楊肇是潘岳的岳父,于晉武帝咸寧元年(275)四月九日去世。潘岳十分悲痛,寫此誄以寄托哀思。誄云:子囊佐楚,遺言城郢。史魚諫衛(wèi),以尸顯政。伊君臨終,不忘忠敬,寢伏床蓐,念在朝廷。朝達厥辭,夕隕其命。劉師培曰:就楊荊州臨終所上奏章補敘一段,似為余意而實文之警策。但與《王仲宣誄》較則為變體。蓋《王仲宣誄》敘子建與仲宣之交誼至篤,故情文相生之處甚多。而此篇以楊肇為安仁之長親,只能敘普通之哀情,不可過于纏綿悱惻,因補敘此段以為文之波瀾。文章中如有一段能提起,則全篇皆精彩矣。劉氏認為“補敘”一段,為文章之警策,為文章之波瀾。文章有此提起,則全篇精彩。這里強調(diào)了警策的作用。此意陸機在《文賦》中已言及:“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雖眾辭之有條,必待茲而效績?!本咴谖恼轮械淖饔檬鞘种匾?。劉氏對“補敘”的分析,真有識之言也。(三)潘岳《楊仲武誄》楊經(jīng),字仲武,潘岳之妻侄。不幸短命,二十九歲去世。潘岳與他情同父子,極為悲痛,乃寫作此誄。誄云:潘楊之穆,有自來矣。矧乃今日,慎終如始。爾休爾戚,如實在己。視予猶父,不得猶子。敬亦既篤,愛亦既深。雖殊其年,實同厥心。日昃景西,望子朝陰。如何短折,背世湮沉。劉師培曰:敘自己對仲武之關(guān)系。“視予猶父,不得猶子”二句,可見安仁用書如己出之致。此篇作法與《王仲宣誄》及《楊荊州誄》均異。前兩篇皆先敘死者之生平以及其死,此篇則先敘自己對死者之戚誼,后及其死。惟自仲武之德行學(xué)問轉(zhuǎn)至潘楊之關(guān)系,更自潘楊之關(guān)系轉(zhuǎn)至仲武之死,轉(zhuǎn)折之處甚難。而此篇兩段之轉(zhuǎn)筆皆可資楷式,如“舊文新藝,罔不必肆”以上敘仲武之德行學(xué)問,其下直接“潘楊之穆,有自來矣”二句即轉(zhuǎn)至潘楊之關(guān)系,除兩漢魏晉人外無此筆法。又自潘楊之戚誼轉(zhuǎn)至仲武之死,而用“雖殊其年”八句潛運以意,曲折轉(zhuǎn)過,尤為轉(zhuǎn)法之上乘。凡有韻之轉(zhuǎn)筆,應(yīng)如蜻蜓點水,春風(fēng)飄絮,若用重筆便似后代之作。故直接曲轉(zhuǎn)與潛氣內(nèi)轉(zhuǎn)二法,實兩漢魏晉文章之特出處。誄文運用轉(zhuǎn)折手法,得到劉氏的肯定,認為是轉(zhuǎn)法之上乘。劉氏就此加以論述,頗能抓住文章的特點。文章如同山水景色,平平淡淡,豈能吸引游客。文章必須善于轉(zhuǎn)折,使文情曲折多變,方可引起讀者的興趣。劉氏抓住轉(zhuǎn)折加以論述,正是抓住了文章的關(guān)鍵。(四)潘岳《夏侯常侍誄》夏侯湛,字孝若,官至散騎常侍,故潘岳尊稱為夏侯常侍。晉惠帝元康元年卒,享年四十九歲。夏侯與潘岳為至交。《晉書·夏侯湛傳》云:“湛幼有盛才,文章宏富,善構(gòu)新詞,而美容觀,與潘岳友善,每行止同輿接茵,京都謂之‘連璧’?!毕暮钍献浜?潘岳深感悲痛,為撰誄文。劉師培曰:“此篇就自己與孝若之關(guān)系插敘事實而毫不遺漏,其貫串之法更難,此亦安仁文章之特出處?!边@里指出,運用貫串之法是本篇的特點。例如:英英夫子,灼灼其俊,飛辯摛藻,華繁玉振。如彼隨和,發(fā)彩流潤;如彼錦繢,列素點絢。人見其表,莫測其里,徒謂吾生,文勝則史。劉師培曰:敘其文學(xué)?!叭艘娖浔?莫測其里”二句甚難作,言外見孝若不僅以文章擅長,特時人莫之知,知之者惟安仁耳。下接“心照神交,惟我與子,且歷少長,逮觀終始”四句,見自己與其關(guān)系深,故知之切。下文因歷敘其事跡,其貫串之法可謂天衣無縫。且此八句之轉(zhuǎn)折亦毫無跡象,此最堪玩味者也。劉氏認為本篇運用貫串之法天衣無縫,毫無痕跡,值得玩味。所謂“貫串”,實指文章之脈絡(luò)。人體的脈絡(luò)是貫串全身的,文章的脈絡(luò)是貫串全篇的。林紓在《文微》中說:“文中有此,雖千波百折,必能自成條理。”確實如此。劉氏常常能抓住文章的特點進行藝術(shù)技巧的剖析,往往三言兩語,擊中要害。(五)潘岳《馬汧督誄》臧榮緒《晉書》曰:“汧督馬敦,立功孤城,為州司所枉,死于囹圄。岳誄之?!?李善注引)這里概括了誄文的內(nèi)容。劉師培曰:“馬敦與安仁毫無交誼,以其為奇士,且有奇冤,故為之誄以表揚之。首段無須敘其家世,并品評其學(xué)行,但應(yīng)就特異之處直起,以其功業(yè)及冤枉為主。顏延之《陽給事誄》專就殉節(jié)言,《陶征士誄》專就隱逸及特立獨行之處言,與此做法并同?!边@里說的是寫作方法,著重在寫作技巧。但是對全篇的思想和藝術(shù)并無深入的分析?!恶R汧督誄》是一篇優(yōu)秀的誄文,情文并茂,生動感人。譚獻曰:“此敘槃互紆軫,拔奇于漢魏之外。”又曰:“瑰瑋絕特,奇作也?!?《駢體文鈔》卷二十六)孫執(zhí)升曰:“氐羌之橫,守御之奇,憸人之毒,烈士之憤,曲曲寫出,卻是一氣呵成,騰驤磊落,其筋骨自不同。”(《重訂文選集評》)這些評論,雖然籠統(tǒng),卻也能道出誄文的一些妙處。(六)顏延之《陽給事誄》此誄是為了悼念宋寧遠司馬陽瓚而作。陽瓚是抗擊北魏拓跋嗣入侵滑臺的英雄。誄文表彰他在抗敵中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高尚精神,伸張了民族的正氣。這是顏延之的佳作。劉師培以為此篇與潘岳的《馬汧督誄》的作法相同,但是,用筆不同。他說:“《馬汧督誄》精彩甚多,有非顏延年所可及者:(一)安仁用古書如已出,延年則有跡象。(二)安仁文氣疏朗,筆姿淡雅,而愈淡愈悲,無意為文而自得天然之美。雖累數(shù)百言而意思貫串如出一句,與說話無異。延年之文雖亦生動而用筆甚重,如‘朔馬東騖,胡風(fēng)南埃’等句甚不自然,遜安仁遠矣?!苯?jīng)過比較,劉氏認為,顏不如潘,這個結(jié)論是可信的?!稌x書·潘岳傳》云:“(岳)辭藻絕麗,尤善為哀誄之文?!薄段男牡颀垺ふC碑》篇云:“潘岳構(gòu)意,專師孝山,巧于敘悲,易入新切,所以隔代相望,能征厥聲者也?!睂ε嗽勒C文都作了較高的評價。(七)顏延之《陶征士誄》陶征士,即陶淵明,一名陶潛。東晉末年的大詩人。顏延之與之友善。據(jù)李善注引《中興晉書》記載:“(延之)為始安郡太守,經(jīng)潯陽,常飲淵明舍,自晨達昏?!睖Y明卒,延之撰《陶征士誄》,盛贊其高尚人格,表示哀悼之意。征士,學(xué)行并美而不就朝廷征召之士。劉師培論《陶征士誄》曰:此篇之序甚長,而“初辭州府三命”數(shù)句即與誄文“度量難鈞,進退可限”一段相犯,為兩漢魏晉誄中所少見。其作法兼采《馬汧督誄》及《王仲宣誄》二體。蓋以淵明既有特立獨行處,而與延年交誼又篤??芍鞣☉?yīng)因題而異也。起首“物尚孤生,人固介立,豈伊?xí)r遘,曷云世及”四句,就淵明之特異之處立言,憑空突起。這里談到三點:(一)指出序與誄文有抵觸之處。序云“道不偶物,棄官從好”。誄云“長卿棄官,稚賓自免,子之悟之,何悟之辨”?前云與世不合,棄官歸隱。后云淵明領(lǐng)悟到司馬相如稱病辭官、郇稚賓自動免職,才回歸田園。前后不一。(二)本篇作法兼采《馬汧督誄》和《王仲宣誄》,這是由陶淵明的具體情況決定。(三)誄文開頭“憑空突起”,頗有特色。這些論述僅就作法而言,劉氏又曰:“深心追往,遠情逐化”以下敘自己與淵明之交誼,與《王仲宣誄》作法相同。自“獨正者?!敝痢拔嵋?guī)子佩”,為延年勸淵明之語;“違眾速尤,迕風(fēng)先蹶,身才非實,榮聲有歇”四句,為淵明對延年之語;插問答之詞于誄中,模擬子建立跡尤顯。此篇為延年刻意學(xué)安仁之作。蓋安仁各篇情文相生,變化甚多,筆姿疏朗,毫不板滯,實為誄之正宗。凡欲學(xué)安仁者,可先就此篇研究筆姿如何能疏朗,用書如何能淡雅,自可逐漸開堂入室矣。劉氏認為,篇中插入問答之詞,是摹仿曹植的《王仲宣誄》。但是全篇是刻意學(xué)潘岳的。他認為潘岳誄高度的藝術(shù)成就使它成為誄之正宗?!段男牡颀垺ふC碑》篇云:“詳夫誄之為制,蓋選言錄行,傳體而頌文,榮始而哀終。論其人也,僾乎若可覿;道其哀也,凄焉如可傷。此其旨也?!眲③目偨Y(jié)了前人誄文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驗,提出了誄文的寫作要領(lǐng),也是概括了誄體的特點。潘岳深通這個要領(lǐng),在誄文創(chuàng)作中大都能體現(xiàn)這些特點,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八)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謝莊,字希逸,劉宋時文學(xué)家。宋孝武帝宣貴妃姓殷,原為宋孝帝淑儀,為帝所寵,死后追贈為貴妃,謚曰宣,故稱宣貴妃。劉師培論曰:此篇與哀策文之體為近。蓋古人誄文以四言為正宗,其變體間亦有用七言者。然非必用長句始足以表哀也。希逸此文大體仍為四言,但自“移氣朔兮變羅紈”至“怨《凱風(fēng)》之徒攀”,自“慟皇情于容物”至“望樂地而顧慕”,又自“重扃閟兮燈已暗”至“德有遠兮聲無窮”,均參用六言或七言。此實后代之變體,非誄文之正宗。劉氏認為此篇與哀策文相近。按誄文,稱頌人之德行于死后;哀策文,又名哀辭,抒發(fā)其哀痛之情。二者不同。此篇誄文既稱頌了宣貴妃的美德,又抒發(fā)了哀痛的感情,故劉氏謂與哀策文相近。此誄初選入《文選》,后選入《駢體文鈔》《六朝文絜》等書。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赌鲜贰ず箦鷤鳌吩?“謝莊作哀策文奏之,帝臥覽讀,起坐流涕曰:‘不謂當今復(fù)有此才?!枷聜鲗?紙墨為之貴?!薄恶夡w文鈔》譚獻評云:“工絕。”又云:“殊有宕逸之氣。”《六朝文絜》許梿評云:“陡起絕奇?!薄皵⑹鏊篮笄樾?語語悽絕?!薄霸~逸思哀?!薄坝缮?由卒而葬,敘次不紊,綜核有法。而一句一詞,于嚴峻中仍有逸氣,所以不可及。”大都是贊美之辭。但在寫法上受到后人的批評。李兆洛曰:“此與文通《齊武帝誄》入后俱不作四言,與哀策之體相亂矣。不當援陳思為辭也?!?《駢體文鈔》卷五)劉氏沿襲了李兆洛的說法,認為此誄是“變體”。其實唐代李延壽《南史·后妃傳》中已將《宋孝武宣貴妃誄》稱為哀策文了,說明當時二者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楚的。此篇雖然在語言形式上有些變化,即除四言句外,還有六言句、七言句,但是不能因此而稱為“變體”而非“正宗”。因為文學(xué)形式總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已經(jīng)發(fā)展變化的“誄”仍然是“誄體”。劉師培論及的《文選》碑類作品有:(一)蔡邕《郭有道碑文》蔡邕,字伯喈,東漢末著名學(xué)者、文學(xué)家。郭有道,即郭泰,字林宗,家世貧賤,博通墳籍,與河南尹友善。朝廷當權(quán)者屢徵不就?;騿柸昴戏朵柙?“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隱不違親,貞不絕俗,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他?!蹦晁氖?卒于家。蔡邕為撰碑文,寫畢謂涿郡盧植曰:“吾為碑銘多矣,皆有慚德,唯郭有道無愧色耳?!?《后漢書·郭太傳》。按范曄父名泰,故改泰為太。)劉師培曰:“此篇為墓碑,篇中有‘樹碑墓表’之明文;其有韻之文為銘,篇中有‘爰勒茲銘’、‘昭銘景行’之明文。案碑之體例,起首應(yīng)記死者姓名,亦有變體起法開始即作‘某年某日某人死’者。六朝碑文起首或少作空論,如王儉《褚淵碑》是,但不可過長。作碑全用散文固為乖體,空論太多亦品之下者。又碑文應(yīng)據(jù)當時之制度,凡地名官名均應(yīng)以現(xiàn)行者為準。清人多違斯例,往往稱杭州曰武林,稱道尹為觀察,強古以名今,蓋不知碑銘公式之過也?!边@里論述碑文之體例,比較具體。《文心雕龍·誄碑》篇云:“夫?qū)俦w,資乎史才。其序則傳,其文則銘。標序盛德,必見清風(fēng)之華;昭紀鴻懿,必見峻偉之烈:此碑之制也?!边@里提出碑體的寫作要求。二者合觀,對碑文一體的了解則更為全面。碑文云:“將蹈鴻涯之遐跡,紹巢許之絕軌,翔區(qū)外以舒翼,超天衢以高峙?!眲熍嘣?“四句錘煉甚工,而音節(jié)和雅。蔡中郎碑銘之佳處不僅在字句典雅,蓋字句典雅為普通漢碑所同有,惟氣貫、變調(diào)乃伯喈所獨擅耳?!辈囊詺庳炛?文調(diào)常變,文辭錘煉,音節(jié)和雅,讀起來朗朗上口,使人感到意味深長。劉氏指出伯喈碑文藝術(shù)上的特點,可謂要言不繁,深中肯綮。(二)蔡邕《陳太丘碑文》陳太丘,即陳寔,字仲鄉(xiāng),東漢名士。因曾任太丘長,故尊稱之為陳太丘。事見《后漢書》本傳。本篇是蔡邕為陳寔所作的碑文,與《郭有道碑文》同為蔡邕碑文中的名作。劉師培曰:“此篇銘文不長而頗能傳神,句句氣清,而善于含蓄?!眲⑹险J為,碑銘之文,句宜典重而用筆宜清,而此篇“句句氣清”,寫得傳神而含蓄,故為上乘。吳汝論曰:“(此篇)純用虛敘,神氣雋逸,此中郎諸碑之冠。”1評價極高。譚獻曰:“陳、郭兩賢,如見其人,中郎諸碑皆在此后?!崩钫茁逶?“中郎為表墓正宗,此二篇尤上品也。”2皆備致優(yōu)評。劉師培綜論蔡邕碑文云:綜觀伯喈之文,有全敘事實者,如《胡廣碑》;有就大節(jié)立言者,如《范丹碑》;有敘古人之事者,如《王子喬碑》;有敘《尚書》經(jīng)義,并摹擬《尚書》文調(diào)者,如《楊賜碑》;千變?nèi)f化,層出不窮。有重復(fù)之字句,而無重復(fù)之音調(diào),無重復(fù)之筆法:洵非當時及后世所能企及也。這里對蔡邕所作諸碑作了很高的評價?!段男牡颀垺ふC碑》篇云:“自后漢以來,碑碣云起,才鋒所斷,莫高蔡邕。觀《楊賜》之碑,骨鯁訓(xùn)典,《陳》《郭》二文,詞無擇言,《周》《胡》眾碑,莫非精允。其敘事也該而要,其綴采也雅而澤;清詞轉(zhuǎn)而不窮,巧義出而卓立;察其為才,自然而至矣。”劉勰所論,十分精辟。劉師培顯然受了他的影響。(三)王儉《褚淵碑文》王儉,字仲寶,南朝宋、齊時代的文學(xué)家。齊永明時,任侍中、尚書令,官至中書監(jiān)。卒時年僅38歲。褚淵,字彥回,宋文帝女婿,曾任中書令。入齊后,齊高帝封其為南康郡公,任尚書令。劉師培曰:“此篇銘文作法亦與漢碑相同,文體雖不甚高,而能句句妥貼……此篇序高于銘,序中無一句不妥貼,無一句不典雅,敘事密而周,用典清而切,在齊梁文中自屬上乘。碑銘之體,自齊梁以后皆以密見長,與漢碑不同,研究齊梁文章者應(yīng)于密處注意。然文之密者往往不能貫串。此篇首尾相稱,密而能貫,氣足舉詞,轉(zhuǎn)折無跡。從茲研尋,于齊梁碑銘思過半矣?!眲⑹险J為,此篇序高于銘。序文妥貼、典雅、周密、清切,是齊梁文中的上乘。也有不同意見,譚獻曰:“逐事鋪敘中僅堪摘句,文章至是,不能無待于起衰?!崩钫茁逶?“逐節(jié)敷敘。中郎遺矩,羌無镕裁,但苦詞費。仲寶、休文尚疏雋可觀。”3都指出了此篇之不足。據(jù)《南史》《袁粲傳》、《褚彥回傳》,宋明帝臨終,袁粲與褚淵同為顧命大臣。后蕭道成陰謀篡權(quán),袁以不愿屈從,在鎮(zhèn)守石頭城時,父子被殺。褚淵為蕭道成效勞,入齊后,進位司徒,侍中、中書監(jiān)如故。于時民謠曰:“可憐石頭城,寧為袁粲死,不作褚淵生?!泵裰{贊揚袁粲的名節(jié),譏刺褚淵的變節(jié),反映了當時百姓的思想?!读簳ず吸c傳》云:“初,褚淵、王儉為宰相,點謂人曰:‘我作《齊書贊》云:淵既世族,儉亦國華;不賴舅氏,遑恤國家?!睂︸覝Y、王儉進行了批評。凡此,碑文皆以曲筆隱之。今日讀此碑文,當與民謠、《齊書贊》并續(xù)。(四)王巾《頭陀寺碑文》王簡棲,據(jù)李善注引《姓氏英賢錄》曰:“王巾,字簡棲,瑯邪臨沂人也。有學(xué)業(yè)。為《頭陀寺碑》,文詞巧麗,為世所重。起家郢州從事,征南記室。天監(jiān)四年卒。碑在鄂州,題云:齊國錄事參軍瑯耶王巾製?!眲熍嘣?“此篇亦為六朝上乘文字……此篇行文雋妙,說理明晰,敘事細密,句句妥適。蓋佛典人人能用,而有雋妙不雋妙之分;敘事人人優(yōu)為,而有密與不密之判。用佛典而能雋妙,敘事密而妥貼,此其所以難能可貴也?!眲⑹现赋霰酒须h永、明晰、細密、妥適等優(yōu)點,認為難能可貴,是上乘之作。在劉氏之前,譚獻曰:“辭不汎濫,漢魏義法未淪?!庇衷?“名理之言,出于回薄;紀敘之體,貫以玄遠。此為南朝有數(shù)名篇,沾溉唐初,何能青勝?”又曰:“銘詞秀出。”4在劉氏之后,錢鐘書曰:“按余所見六朝及初唐人為釋氏所撰文字,驅(qū)遣佛典禪藻,無如此碑之妥適瑩潔者?!?都給此碑文以很高的評價。但亦有持異議者,如陸游曰:“南齊王簡棲碑……駢麗卑弱,初無過人,世徒以載于《文選》,故貴之耳?!绱似?今人讀不能終篇,已坐睡矣,而況效之乎?”6日本學(xué)者清水凱夫曰:“(《頭陀寺碑》)文體冗長、過分講究修飾,大部分內(nèi)容不值得一讀、沒有個性的文章。……平淡無味……”7都認為并非佳作,是因為收入《文選》才流傳后世的。錢鐘書對陸游進行了批評。云:“然其論詩、文好為大言,正如其論政事焉?!逼浔梢凝R梁初唐文若此,亦猶其論詩所謂“元白才倚門,溫李真自鄶”,“陵遲至元白,固已可憤疾,及觀晚唐作,令人欲焚筆”;皆不特快口揚己,亦似違心阿世?!安唤K篇而坐睡”,渠儂殆“渴睡漢”耳。8真是快人快語,痛快淋漓。至于清水氏認為劉孝綽選此碑文入《文選》,并不是因為文章出色,而是由于碑中所寫的劉諠與劉孝綽同為彭城人,劉孝綽之母與作者王巾同為瑯邪人起了作用。清水氏的豐富想象,令人佩服。但是想象不能代替實證,難以解決問題。要解決問題,只有深入了解碑文的語言、藝術(shù)成就,承認它是上乘之作,別無良法。(五)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沈約,字休文,齊梁時文學(xué)家。入梁后,官至尚書令。齊安陸昭王,即蕭緬,字景業(yè),南蘭陵人。齊明帝蕭鸞之弟。永明九年卒,享年三十七。劉師培曰:此篇與《褚淵碑》作法相同,唯筆法各異。其好處在妥貼自然。凡文章能妥貼自然者,上也;妥貼而欠自然者,次也;既不妥貼,又不自然,品斯下矣。劉氏指出,本篇的好處在妥貼自然。文章妥貼自然者,自可入上品。否則,只能列入中品、下品。劉師培又曰:此篇銘文甚清爽,無一句不可解。凡作有韻之文,第一須求可解。若可補字成句,補句成段,則此句此段即在可解不可解之間。第二須會貫串,如二句不貫,前后段不貫,則意指所在不能明了,文章次序亦難劃然矣。劉氏認為銘文清爽,具有可解和貫串的特點。所謂可解是指不艱深難懂,所謂貫串是指脈絡(luò)清楚。如銘文一不可解,二不貫串,則不能了解其意旨。這只是對銘文寫作的起碼要求。《文心雕龍·誄碑》篇云:“夫?qū)俦w,資乎史才,其序則傳,其文則銘。標序盛德,必見清風(fēng)之華;昭紀鴻懿,必見峻偉之烈:此碑之制也?!边@才是對碑文的基本要求。此碑是達到這個要求的。譚獻曰:“似健于仲寶。前后諛頌已甚。敘歷仕措注有勢。銘詞複述,則昌黎以前通病?!?指出其優(yōu)點,同時又指出其缺點,比較客觀。此碑雖有缺點,仍然是沈約碑文中的佳作。(六)任昉《劉先生夫人墓志銘》任昉,字彥升,南齊時為“竟陵八友”之一,梁時,歷任黃門侍郎、御史中丞等職。齊梁時的文學(xué)家。劉先生,即劉瓛,齊梁時人,是當時的大儒。劉之夫人是王法施的女兒,乃漢丞相王遵之后代。墓志云:既稱菜婦,亦曰鴻妻,復(fù)有令德,一與之齊。實佐君子,簪蒿杖藜;欣欣負載,在冀之畦。居室有行,亟聞義讓,稟訓(xùn)丹陽,弘風(fēng)丞相。籍甚二門,風(fēng)流遠尚。肇允才淑,閫德斯諒。蕪沒鄭鄉(xiāng),寂寞揚冢,參差孔樹,毫末成拱。暫啟荒埏,長扃幽隴。夫貴妻尊,匪爵而重。這就是墓志的全文,共96字。劉師培曰:“觀漢魏刻石之出土者并無墓志,亦足證此體之始于六朝也……此篇有銘無序,為六朝墓志之正格。彥升此文雖非精詣之作,而詞令妥貼雅淡,亦不失任文之本色?!币话隳怪緫?yīng)有志有銘,此篇墓志有銘而無志,當是別體,而劉氏謂之“正格”,令人不解?!赌淆R書·劉瓛傳》云:“建元中,太祖與司徒褚淵為瓛娶王氏女,王氏椓壁掛履,土落孔氏(瓛母)床上,孔氏不悅,瓛即出其妻?!倍酒?“暫啟荒埏,長扃幽隴?!奔赐跏吓c劉瓛合葬。梁章鉅《文選旁證》引林先生曰:“《齊志》言王氏被出,今此志乃合葬之文,疑《齊志》有誤?!卑?任昉、蕭子顯與劉瓛都是同時代的人,不應(yīng)有誤。李善注云:“蕭子顯《齊書》曰:王氏被出,今云合葬,蓋瓛卒之后,王氏宗合之?!币灿锌赡堋熍嘣凇段男牡颀垺ふC碑篇口義》中對《文選》“誄”類和“碑”類全部作品進行了比較詳細、具體的分析。這些分析具有以下特點:(一)把《文心雕龍》研究與《文選》研究結(jié)合起來?!段男牡颀垺肥俏膶W(xué)理論批評著作,《文選》是詩文總集。二者結(jié)合起來研究,可以了解《文心雕龍》的文學(xué)理論批評之精辟,也可以看出《文選》選錄詩文作品的精審,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文選》學(xué)家駱鴻凱說:“《雕龍》論文之言,又若為《文選》印證,笙磬同音。是豈不謀而合,抑嘗共討論,故宗旨如一耶?!?0我有同感。(二)分析作品常常采用評點的方法。茲以蔡邕《陳太丘碑文》為例,稍加說明:“不徼訐以干時,不遷貳以臨下”二句形容甚佳。所用之書不出《論語》《孝經(jīng)》而如自己出,天然淵懿?!敖徊徽~上,愛不瀆下”二句蘊蓄甚佳?!耙姍C而作,不俟終日”二句如天造地設(shè),是最善于用經(jīng)說者?!叭绾侮获?既喪斯文”二句,言外之意甚深。此篇銘文不長而頗能傳神,句句氣清,而善于含蓄。對詩文的評點,明、清時比較盛行?!拔逅摹币院?漸漸少見。這種傳統(tǒng)的文學(xué)批評形式,也是人們所喜聞樂見的。精彩的評點,常常只有三言兩語,就能點出文章的妙處。在作品分析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劉師培對《文選》“誄”“碑”兩類作品的評點中,我們往往可以見到這種評語。(三)注重文章作法。劉師培是經(jīng)學(xué)家,也是駢文家,他深通駢文的寫作規(guī)律。因此,他在分析作品時,比較重視文章作法。例如蔡邕《郭有道碑文》解說云:案碑之體例,起首應(yīng)記死者姓名,亦有變體起法開始即作“某年某日某人死”者。六朝碑文起首或少作空論,如王儉《褚淵碑》是,但不可過長。作碑全用散文固為乖體,空論太多亦品之下者。又碑文應(yīng)據(jù)當時之制度,凡地名官名均應(yīng)以現(xiàn)行者為準。這里說的是碑文的寫作體例。又任昉《劉先生夫人墓志》解說云:故凡作碑文,第一須辨體裁,第二須暢文氣,第三用典須妥貼,不可輾轉(zhuǎn)比附,致有痕跡。大致用經(jīng)典成篇者可以蔡中郎為法,用雜典成篇者可以六朝人為法。不拘長短,皆有一定之格式。這是說寫作碑文皆有一定的格式。此外,劉氏在“誄”“碑”兩類作品的講解中還常常講到“氣貫”“變調(diào)”“筆清”“轉(zhuǎn)筆”“警策”等,都是講的文章作法。劉氏結(jié)合具體作品講文章作法,實際上是對文章進行剖析,這樣,有助于讀者對文章寫作技巧的深入了解和對思想內(nèi)容全面的把握,可以有效地提高讀者的分析能力和鑒賞水平。劉師培的《<文心雕龍>講錄二種》,包括《頌賛》《誄碑》兩篇講錄。《誄碑》篇口義中又附了《文選》“誄”“碑”全部作品的講解。劉氏的講解方法與黃侃的《文心雕龍札記》迥異。劉氏重在評點,黃氏重在詮釋,各有所長。學(xué)習(xí)兩位前輩學(xué)者的研究成果,對于深入研究《文心雕龍》與《文選》將是十分有益的。1899年,敦煌石窟所藏古籍被發(fā)現(xiàn)之后,引起人們的注意。羅振玉、王國維、劉師培等學(xué)者都對敦煌古籍進行了研究。1912年,劉師培的《敦煌新出唐寫本提要》發(fā)表在《國粹學(xué)報》第七卷內(nèi)。后王重民的《敦煌古籍敘錄》收入劉師培所撰《文選》古抄本殘卷提要三則。這三則是:(一)《文選》寫本卷二李善注伯2528卷劉師培曰:“《文選》李善注卷第二,三百五十三字,由《西京賦》‘井幹疊而百增’起,至賦末李注止。末標‘文選卷第二’五字。別有‘永隆年二月十九日弘濟寺寫’一行?!四死钭⑽唇?jīng)紊亂之本也。”又曰:“茶陵多從李本,間注五臣異文,袁以五臣本為主,間注李本異文。近汲古閣毛氏所刊宋本,鄱陽胡氏所刊南宋尤延之本,均僅李注,然李與五臣亦相羼雜,近儒勘校已詳。今以此卷證之……”下附??庇?。認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