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學期10月語文試卷匯編:論語閱讀專題_第1頁
高三上學期10月語文試卷匯編:論語閱讀專題_第2頁
高三上學期10月語文試卷匯編:論語閱讀專題_第3頁
高三上學期10月語文試卷匯編:論語閱讀專題_第4頁
高三上學期10月語文試卷匯編:論語閱讀專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論語閱讀專題北京市海淀區(qū)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分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語文練習四根據(jù)要求,完成第12題。(共8分)12.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回答問題。①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子罕》)②哀公問:“弟子就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還太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③子曰:“如我數(shù)年,近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保ā妒龆?(1)請解釋“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2分)(2)結(jié)合以上三則材料,概括回答孔子對于“過”有哪些認識,并選擇其中一點,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談談對你的啟示,(6分)北京市海淀區(qū)清華志清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17、閱讀《論語》選段,回答問題。(4分)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思考:孔子在談到孝道時還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句話強調(diào)了子女對父母的絕對服從,請就此談談你對孝的看法。北京市朝陽區(qū)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10月聯(lián)考語文試卷3.(10分)閱讀下面《論語》,完成下列各題。①子曰:“事父母幾①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②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②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保ā额仠Y》)③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為政》)④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保ā秾W而》)【注釋】①幾:輕微,婉轉(zhuǎn)。②道:引導。(1)“勞”有“勞累(A)”和“憂慮(B)”的意思,①句中“勞而不怨”的“勞”的意思應該是A還是B。(請把答案填涂到答題卡相應位置)。(2)翻譯③和④句的“不敬,何以別乎”與“民德歸厚”。(3)綜合①②句,簡述孔子在勸告父母和朋友方面的共同原則,并簡要談談你對此的看法。(4)綜合①③④句,簡述選文中提到的“孝”包括哪些內(nèi)容。北京八中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3.(10分)閱讀下面四則材料,按要求回答問題。①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②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③子曰:“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后世哉?”(《史記?孔子世家》)④先生(王陽明)曰:“為學大病在好名?!矝]世而名不稱’,‘稱’字去聲①讀,亦‘聲聞過情,君子恥之’②之意?!保ā秱髁曚洝罚咀ⅰ竣偃ヂ暎旱谒穆?。②聲聞過情,君子恥之:語出《孟子》。情,實情。對于①中畫線的句子有兩種解讀,今人楊伯峻的解讀是“到死而名聲不被人家稱述,君子引以為恨”。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解讀,與楊伯峻有所不同。(1)說明楊、王兩種解讀對“稱”的讀音和詞義的理解有何不同。(2)用自己的話寫出王陽明對①“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解讀的大意。(3)在楊、王兩種解讀中任選一種,從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據(jù),簡要解釋其合理性。北京市161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3.(12分)《論語》閱讀與理解。A組:①子曰:“,鮮矣仁。”(《論語?學而》)②子曰:“,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B組:①子曰:“君子,小人同而不和?!保ā墩撜Z?子路》)②子曰:“君子,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保ā墩撜Z?顏淵》)以上是《論語》中有關(guān)“仁”和“君子”的兩組語錄,橫線處均是耳熟能詳?shù)某烧Z,請根據(jù)原文將其填寫完整,并結(jié)合兩組語錄簡析孔子對“仁”和“君子”分別有怎樣的思考。論語(紅樓夢)閱讀專題北京市海淀區(qū)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分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語文練習四根據(jù)要求,完成第12題。(共8分)12.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回答問題。①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子罕》)②哀公問:“弟子就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還太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③子曰:“如我數(shù)年,近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保ā妒龆?(1)請解釋“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2分)(2)結(jié)合以上三則材料,概括回答孔子對于“過”有哪些認識,并選擇其中一點,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談談對你的啟示,(6分)12.答案要點(1)要以忠信兩種道德為主,不要與不如自己(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2分)(2)孔子認為:犯了錯誤,要勇于改正,不重復犯同樣的過錯;不斷學習經(jīng)典,可以不犯大錯.(3分)啟示:啟示1分,舉例1分,分析1分。北京市海淀區(qū)清華志清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17、閱讀《論語》選段,回答問題。(4分)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弊佑螁栃ⅰW釉?“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思考:孔子在談到孝道時還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句話強調(diào)了子女對父母的絕對服從,請就此談談你對孝的看法。17.中華民族自古以“孝”而聞名天下?!靶ⅰ笔且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優(yōu)良品質(zhì)。但孔子提倡的孝道中也有缺乏平等民主思想的地方。當今的人們不必迂腐地固守形式,而應在繼承孔子的思想主體部分的基礎上,辯證地接受他孝道思想的精華?!咀g文】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得輕微婉轉(zhuǎn)地勸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聽從,仍然恭敬地不冒犯他們,雖然憂愁,但不怨恨?!驹u析】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父母若有過失,子女當然要盡量設法勸諫,希望父母避免陷入不義的處境,從而達到無過的境界。勸諫父母時,子女的態(tài)度要恭敬和順,言辭要委婉含蓄,講究說話的技巧,讓父母欣然省悟,從而避免犯錯,這是最理想的結(jié)果。假使父母不接受勸諫,父子沒有達成共識,子女也千萬不要氣餒,更不宜怒氣凌人,唐突雙親--因為規(guī)諫父母,完全是本著一腔孝敬之心哪!此時子女應該以無比的耐心,換一種方式或說法去說服父母??傊?,在任何情況下,都別唐突父母,甚至觸怒父母,更別違反孝敬父母的本心。微寫作、大寫作(略)北京市朝陽區(qū)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10月聯(lián)考語文試卷3.(10分)閱讀下面《論語》,完成下列各題。①子曰:“事父母幾①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保ā独锶省罚谧迂晢栍?。子曰:“忠告而善道②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顏淵》)③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為政》)④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注釋】①幾:輕微,婉轉(zhuǎn)。②道:引導。(1)“勞”有“勞累(A)”和“憂慮(B)”的意思,①句中“勞而不怨”的“勞”的意思應該是A還是B。(請把答案填涂到答題卡相應位置)。(2)翻譯③和④句的“不敬,何以別乎”與“民德歸厚”。(3)綜合①②句,簡述孔子在勸告父母和朋友方面的共同原則,并簡要談談你對此的看法。(4)綜合①③④句,簡述選文中提到的“孝”包括哪些內(nèi)容。3.【分析】(1)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應明確要求,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運用語法知識進行理解。(2)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題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注意句中重點實詞、虛詞、活用和句式的翻譯。(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及評價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文本,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進行分析和評價。(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結(jié)合具體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勞而不怨”的意思是“(替他們父母)憂慮而不怨恨”?!皠凇钡囊馑际牵簯n慮。故選B。(2)“敬”,孝敬;“何以”,用什么、怎么;“別”,區(qū)別。譯文: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贍養(yǎng)父母與飼養(yǎng)犬馬又有什么區(qū)別呢?“歸”,趨向;“厚”,忠厚。譯文: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3)材料一,在孔子看來,做子女的侍奉父母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不過,做子女的對于父母的要求也不能一味地服從,否則就是愚孝。對的,我們當然要聽,可是不對的地方,我們就得婉轉(zhuǎn)地提出來,不過得注意下技巧,不能直言規(guī)勸。若是他們能夠知錯改錯,自是再好不過??墒?,他們?nèi)羰且粫r難以接受,也不能強迫他們改變自己的觀點,否則就是忤逆的表現(xiàn)。材料二,孔子談的是交友之道:要忠言直告又要恰當?shù)匾龑?,不宜強加于人。即使是忠言善語,不被朋友接受,也不要去強加于人,否則自討沒趣。兩則材料都反映出,在進行勸告時,要用委婉的方式,注意勸告的技巧,如果你的勸告他人不聽從,那么不要強加于人,也不要心懷怨恨。(4)材料一的意思是父母有過錯的話,我們應該柔聲下氣去給他勸諫,跟他講道理,你不能夠粗暴、不能夠板起面孔。如果見到父母不能聽受你的勸告,還是執(zhí)意認為自己是對的,那你要恭敬,必須要尊敬他,不可以跟他鬧翻臉??梢姟靶ⅰ北憩F(xiàn)在對待父母的態(tài)度上要恭敬。材料二根據(jù)“是謂能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可從兩方面概括:贍養(yǎng)父母時不僅物質(zhì)上滿足,更要發(fā)自內(nèi)心的恭敬。材料三“慎終”“追遠”意思是認真辦理父母喪事,追懷、祭祀歷代祖先,儒家把祭祀之禮看作一個人孝道的繼續(xù)和表現(xiàn),認為通過祭祀之禮,可以培養(yǎng)個人對父母和先祖盡孝的情感。也就是“孝”還體現(xiàn)在父母死亡時,要慎重對待。答案:(1)B(2)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贍養(yǎng)父母與飼養(yǎng)犬馬又有什么區(qū)別呢?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3)共同原則:勸告他人時,要用委婉、恰當?shù)姆绞剑绻麆e人不聽從,仍然尊重對方,不要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我的看法是:很贊成孔子的觀點,我們對父母、朋友可以提出建議,要注意提建議的方式方法,用別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傳達建議。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想法,不要把自己的建議強加到他人身上。(4)①對父母提意見時,要委婉,即使不被采納也要恭敬,雖然憂愁,但不冒犯怨恨;②贍養(yǎng)父母時不僅物質(zhì)上滿足,更要發(fā)自內(nèi)心的恭敬;③父母死亡時,要慎重對待,并發(fā)自內(nèi)心的追念。參考譯文:①孔子說:“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里不愿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并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雹谧迂晢柵c朋友的相處之道??鬃诱f:“忠心地勸告他并好好地開導他,如果不聽從也就罷了,不要自取侮辱?!雹圩佑握埥绦⒌馈?鬃诱f:“現(xiàn)在所說的孝,指的是養(yǎng)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馬,也都有人飼養(yǎng)。對父母如果不恭敬順從,那和飼養(yǎng)狗馬有什么區(qū)別呢?”④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喪事,恭敬地祭祀遠代祖先,就能使民心歸向淳厚了。”【點評】文言翻譯的基本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書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古代專有名詞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2.補:補出省略成分。3.刪:刪去不譯的詞語。文言中凡是無實在意義,只表語氣、停頓、補足音節(jié)和舒緩語氣等的虛詞,都可略去。4.換:替換。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相應的古代詞匯。5.調(diào):調(diào)整倒裝句句序,按現(xiàn)代漢語習慣句式將其調(diào)整過來。北京八中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3.(10分)閱讀下面四則材料,按要求回答問題。①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②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論語?衛(wèi)靈公》)③子曰:“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后世哉?”(《史記?孔子世家》)④先生(王陽明)曰:“為學大病在好名。……‘疾沒世而名不稱’,‘稱’字去聲①讀,亦‘聲聞過情,君子恥之’②之意?!保ā秱髁曚洝罚咀ⅰ竣偃ヂ暎旱谒穆暋"诼暵勥^情,君子恥之:語出《孟子》。情,實情。對于①中畫線的句子有兩種解讀,今人楊伯峻的解讀是“到死而名聲不被人家稱述,君子引以為恨”。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解讀,與楊伯峻有所不同。(1)說明楊、王兩種解讀對“稱”的讀音和詞義的理解有何不同。(2)用自己的話寫出王陽明對①“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解讀的大意。(3)在楊、王兩種解讀中任選一種,從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據(jù),簡要解釋其合理性。3.【分析】(1)本題考查對語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忌鷳幸婎}拆題的能力,分析兩種解讀的內(nèi)涵和表達觀點,找出不同之處。(2)本題考查學生對語句觀點的解析能力??忌鷳Y(jié)合語句以及自己對君子的理解,綜合分析作答。(3)本題考查考生開放性解讀觀點能力??忌筛鶕?jù)自己生活經(jīng)驗和理解能力,選擇觀點,并從已有資料中歸納其合理性?!窘獯稹浚?)今人楊伯峻的解讀是“到死而名聲不被人家稱述,君子引以為恨”可知讀音應該是chēng,“稱”是“稱述、稱道”的意思。王陽明的解讀是“‘稱’字去聲讀,亦‘聲聞過情,君子恥之’之意”,可知讀音應該是chèn,“聲聞過情,君子恥之”的意思是聲望名譽超過了實際才德,君子就會感到羞恥,再結(jié)合前文“為學大病在好名”可知,“疾沒世而名不稱”的意思是“君子擔心死后自己的名聲與品德不相符”,因此,“稱”的意思是“符合”。(2)王陽明的解讀是“‘稱’字去聲讀,亦‘聲聞過情,君子恥之’之意”,“聲聞過情,君子恥之”的意思是“聲望名譽超過了實際才德,君子就會感到羞恥”,再結(jié)合前文“為學大病在好名”可知,“疾沒世而名不稱”的意思是“君子擔心死后自己的名聲與品德不相符”(3)考生可以根據(jù)對材料的理解,選擇對楊或者對王的解讀。若選擇楊的觀點,可根據(jù)“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后世哉”進行展開,因為自己的學術(shù)水平不足,沒有給后代帶來貢獻,說明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到死而名聲不被人家稱述,君子引以為恨的意思。若選擇王的觀點,可以從第二句的“不病人之不已知也”出發(fā),因為君子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所以自己的名聲大小無足輕重,而如果自己名聲在外,“吾道不行矣”,也不能給后世幫助,含恨一生。所以君子應名副其實。答案:(1)楊:讀音:chēng。稱:稱述、稱道。王:讀音:chèn。稱:符合。(2)君子擔心死的時候自己的實際能力與名聲不相匹配。(3)贊同王陽明的觀點:依據(jù)孔子“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可知,孔子在這里不擔憂自己的名聲不能被稱道,而是擔心自己的才能不足。參考譯文:①孔子說:“君子擔心死后自己的名聲與品德不相符?!雹诳鬃诱f:“君子擔心自己沒有才能,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雹劬幼顡鷳n的就是死后沒有留下好的名聲。我的主張不能實行,我用什么貢獻給社會留下好名聲呢?④王陽明說:“做學問,最大的病患是貪求虛名?!鬃诱f:)‘君子擔心死后自己的名聲與品德不相符’,‘稱’字讀四聲,也就是聲望名譽超過了實際才德,君子就會感到羞恥的意思??!”【點評】文言文的觀點分析題要結(jié)合句子本身意思,字字落實,然后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和社會認識,分析引用,得出結(jié)論。北京市161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3.(12分)《論語》閱讀與理解。A組:①子曰:“,鮮矣仁?!保ā墩撜Z?學而》)②子曰:“,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保ā?/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