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大序》成書說質(zhì)疑_第1頁
《詩大序》成書說質(zhì)疑_第2頁
《詩大序》成書說質(zhì)疑_第3頁
《詩大序》成書說質(zhì)疑_第4頁
《詩大序》成書說質(zhì)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詩大序》成書說質(zhì)疑

《詩的秩序》的作者自古以來就是《詩》史上的第一個公共福利。(P12-23)漢儒以為《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隋唐以降則有“子夏所創(chuàng),毛公、衛(wèi)宏潤益說”、“衛(wèi)宏作序說”、“詩人自作序說”、“《大序》孔子作《小序》國史作說”、“村野妄人作說”等多種觀點。20世紀疑古派興起,“子夏說”幾乎被徹底否定,更多的學者認為《詩序》出自漢儒之手。20世紀在高等院校通行的文學批評史教材,如羅根澤先生的《中國文學批評史》、郭紹虞先生主編的《中國歷代文論選》、復旦大學編寫的《中國文學批評史》、張少康先生的《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fā)展史》等,都把《詩大序》認作是漢代之作而加以論述。其影響之大,可想而知。上博楚簡《孔子詩論》的出現(xiàn),《詩序》作者問題重新引起了學術(shù)界的關(guān)注。有學者認為,《孔子詩論》當是“卜子詩論”,這為子夏作序提供了佐證,可以確認子夏即是《詩序》作者。也有學者認為,《孔子詩論》就是《古詩序》。(P498)筆者不同意“漢儒作序說”,也不贊同《孔子詩論》與子夏作序有何聯(lián)系,但認為鄭玄“《大序》子夏作”說,絕非憑空編造。我們不應該把古人想得過于卑劣,似乎個個都成了造假大王,而應該考慮到其說的合理性。即便是錯誤的結(jié)論,大多也是他們的研究結(jié)果,并非有意造假。本文不想重復前人舊說,只提供幾條新證據(jù),以望推動此一研究的深入。20世紀的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詩序》出自漢儒,一個符合邏輯的推斷是:《詩序》是《毛詩》學者雜采先秦古籍如《左傳》、《國語》、《樂記》、《孟子》等遺文,附會舊說,拼湊而成。但我們現(xiàn)在有證據(jù)可以證明,《毛詩》的編撰者,并沒有見到《左傳》與《樂記》?!抖Y記·樂記》載孔子與賓牟賈對話說:賓牟賈侍坐于孔子,孔子與之言,及樂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何也?”對曰:“病不得其眾也?!薄霸亣@之,淫液之,何也?”對曰:“恐不逮事也。”“發(fā)揚蹈厲之已蚤,何也?”對曰:“及時事也?!薄啊段洹纷掠覒椬?何也?”對曰:“非《武》坐也?!薄奥曇吧?何也?”對曰:“非《武》音也?!弊釉?“若非《武》音,則何音也?”對曰:“有司失其傳也。若非有司失其傳,則武王之志荒矣?!弊釉?“唯丘之聞諸萇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賓牟賈起,免席而請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則既聞命矣。敢問遲之遲而又久,何也?”子曰:“居,吾語汝。夫樂者,象成者也??偢啥搅?武王之事也;發(fā)揚蹈厲,大公之志也?!段洹穪y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這段話歷來被認作是研究《大武》樂曲最主要的資料。因為它描寫了《武》舞表演的基本形態(tài)與基本內(nèi)容。但我們所注意的并不是《武》舞自身,而是《樂記》時的《詩經(jīng)》傳本。這里提到了《武》舞有“六成”的問題,而且指出了每一成不同的內(nèi)容表現(xiàn)。鄭玄注說“成猶奏也,每奏《武》曲一終為一成?!迸c詩相配,六成就是有六篇。而曲名為《武》,《武》應當是歌辭的第一章。《周頌·武·序》說:“《武》,奏《大武》也?!眳⒄铡蹲髠鳌ば辍烦f王的一段話:武王克商,作《頌》曰:“載戢干戈,載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疑有誤,當是首章)章曰:“耆定爾功?!逼淙?“鋪時繹思,我徂惟求定?!逼淞?“綏萬邦,屢豐年?!薄捌淙币娪凇顿l》,“其六”見于《桓》。其余三篇,各家則有不同意見?!稑酚洝芳热荒苋绱饲宄卣f出《大武》六成的內(nèi)容,《左傳》又明確地指出了其中二篇的排序,顯然當時的《詩經(jīng)》傳本,《大武》樂章六篇是排在一起的。而今本《毛詩》,則《武》篇排在《臣工之什》之末,《桓》在《賚》前,排在《閔予小子之什》的倒數(shù)第二三篇,雜亂無序,遠不如《左傳》所言。如果《毛詩》編撰者見過《左傳》、《樂記》,他們便可依據(jù)《左傳》、《樂記》編寫《詩序》,何不依據(jù)《左傳》、《樂記》,將《大武》樂章排在一起,使其井然有序?何必使其混亂之態(tài)繼續(xù)存在呢?顯然這是講不通的。再則,《毛詩》編撰者也未必見過《孟子》?!睹献印る墓稀氛f:“《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周公方且膺之……”認為詩所言的是周公的行事。在《滕文公下》亦云:“周公兼夷狄、驅(qū)猛獸而百姓寧……詩云:‘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則莫我敢承?!療o父無君,是周公所膺也。”這兩句詩見于今本《毛詩·魯頌·■宮》篇,所言則是魯僖公的行事。故朱子《孟子集注》說:“按今此詩為僖公之頌,而孟子以周公言之,亦斷章取義也?!?P40)但斷章取義,不當兩處同說,更不應背離歷史。如果說孟子缺乏歷史知識,張冠李戴,似乎也難令人相信。俞樾《茶香室經(jīng)說》卷四“王曰叔父”一條曰:《宮篇》:“王曰叔父,建爾元子,俾侯于魯。”愚按:上文從姜生后稷以至大王、文、武,敘次皆有條理,而未及周公一字也。此乃驟接“王曰叔父”之句,不太鶻突乎?反復讀之,此文蓋有錯簡。第四章“公車千乘,朱英綠,二矛重弓。公徒三萬,貝胄朱,徙增增。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則莫我敢承”九句,當在此章“王曰叔父”之上。自“公車千乘”至“為周室輔”十四句為第三章。所謂公者,周公也。俞樾連舉四證以明其說。今觀《宮》一篇,確實文字零亂無章。若依俞氏之說,則與《孟子》所言相合?!睹姟肪幾呷羰煜ぁ睹献印?能依《孟子》所言撰寫《詩序》,自當依《孟子》所言調(diào)整《宮》章次,何必使錯亂之狀遺存于后世呢?《經(jīng)典釋文·序錄》述毛詩先秦時的傳播世系說:《毛詩》者,出自毛公,河間獻王好之。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倉子,薛倉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間人大毛公,毛公為《詩故訓傳》于家,以授趙人小毛公。小毛公為河間獻王博士,以不在漢朝,故不列于學。一云:子夏傳曾申,申傳魏人李克,克傳魯人孟仲子,孟仲子傳根牟子,根牟子傳趙人孫卿子,孫卿子傳魯人大毛公(P10)。前一說出自徐整,徐整是三國時吳國的一位學者,著有《豫章列士傳》、《毛詩譜》等書,這可能引自他的《毛詩譜》。后引“一云”也是出自三國時吳國,是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書后敘四家詩源流的觀點。原文說:“孔子刪《詩》授卜商,商為之序,以授魯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魯人孟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趙人荀卿,荀卿授魯國毛亨?!背鲎酝粋€時代同一個地方的兩位不同學者之手,而差異竟如此之大,自然要引起后人的懷疑了。但這兩個相互矛盾的世系傳說,正好證明了“子夏作序說”,不是毛詩學者精心編造的謊言。因為《毛詩》傳自子夏,是漢朝經(jīng)師早已有之傳說,徐整、陸璣只是各秉持了一種傳說,若是編造,不必要搞一些如高行子、帛妙子、根牟子之類奇奇怪怪、令人生疑的名字出來,更要注意編造的合理性,定不會在世系代數(shù)上留下那么多的破綻。1顯然這是一段口傳的歷史,開始可能人們不大注意,到后來《毛詩》逐漸形成氣候,人們才意識到了它的意義,于是根據(jù)回憶記下了不同的傳說?;貞涀匀浑y免有脫錯。同時就大毛公的師承而言,他完全可以既受《詩》于帛妙子,又師事于荀卿子,轉(zhuǎn)益多師,為先秦學者所常有,不必從一而終。因而“帛妙子授河間人大毛公”與“孫卿子傳魯人大毛公”并不矛盾。其三,更重要的是《詩大序》中有子夏家族的影子。序言:“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詩。”這是《詩序》中最帶有神秘色彩、最令人難以理解的話語。好端端的詩歌,為什么會與天地鬼神連起來呢?而且其作用竟然能大到使天地效靈、使鬼神心動!為什么說“莫近乎詩”,強調(diào)只有詩才是人類與天地鬼神溝通的唯一渠道?為什么作者會產(chǎn)生如此奇怪的感覺呢?但如果我們與子夏的家學結(jié)合起來分析,問題便渙然冰釋了。子夏(約前507—前420)本姓卜名商,子夏是他的字,魏之溫人。今河南溫縣有卜里村,傳即子夏故里。《通志·氏族志略》四曰:“卜氏,《周禮》卜人氏也。魯有卜楚邱,晉有卜偃,楚有卜徒父,皆以卜命之。其后遂以為氏,如仲尼弟子卜商之徒是也?!边@是對“卜”姓氏的探源性論說?!安贰敝玖x是指以龜甲占卜,即《說文》所云:“卜,灼剝龜也?!弊中蝿t“象(像)龜兆之從(縱)橫也。”后則泛指預測吉兇的活動。占卜是古人生活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從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商人幾乎是無事不卜的,他們每進行一項活動,都要通過占卜獲得神的告諭,以求把握事物的結(jié)局。殷墟出土的大量卜辭,可說是占卜的權(quán)威性的說明。周人在一些重大的事情上也必須占卜,如《詩經(jīng)》中寫到太王到周原勘探地形考慮都城建設(shè)問題時就說:“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筑室于茲。”在《左傳》、《周禮》、《禮記》等古籍中,常可見到為國家卜算命運、為新生兒卜擇名號、占卜吉兇、預測事態(tài)發(fā)展,以及以占卜的方式選擇墓地、居宅、吉日、車右等活動。像《周禮》中提到的太卜、卜師、卜人,《左傳》中所提到的卜正等,都是專管占卜的官吏。這些官吏與巫、祝、史等構(gòu)成了古代社會中一個最有文化的階層。卜姓就是因世代為卜而以卜為氏的。由此可以推定,卜商子夏乃出自世代為卜的占卜之家?!锻ㄖ尽返耐圃词怯懈鶕?jù)的。占卜者最主要的任務是溝通人與神之間的聯(lián)系,領(lǐng)悟神意,并把神的意志準確無誤地告訴當事者?!吧瘛北緛砭褪且环N神秘的幻影,所謂“神意”自然只能是一種主觀虛擬的存在。要把一種虛幻的東西與現(xiàn)實兌現(xiàn),這自然是對占卜者悟性與靈氣的最大考驗。占卜者所依據(jù)的是甲骨上不同形狀的裂紋,或是通過揲蓍所出現(xiàn)的數(shù),這在占卜人的眼里都是“象”,與象相對應的是占辭,占辭多是一些帶有象征意味的短歌殘詩,《周易》中的卦辭、爻辭,就是很好的證明。2在《左傳》等書中關(guān)于古代占辭也時有記載。如《左傳·僖公四年》卜人為晉獻公引的龜占辭:“專之渝,攘公之■:一熏一蕕,十年尚猶有臭。”這也是一首短詩,渝、■古在侯部,蕕、臭古在幽部,侯、幽古可合韻。字面的意思是:專心寵幸,就會生變,奪去公的公羊。一香一臭絞到一塊,聞不到香味,而臭味卻可以長留不散。似乎詩中講的是一種道理,而卜人則由此推斷:晉獻公納驪姬為夫人,是不吉利的。同樣的卦象,同樣的占辭,不同的卜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結(jié)論,因為占卜象數(shù)的神秘性,不可能給人以明確的答案,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憑主觀想像來臆斷的。而占卜者對于那些短歌殘詩的理解,全在一個“悟”字,占卜的神秘意義也就隱存在那些“短歌殘詩”中。于是“悟”就成了溝通神靈的唯一手段,占辭成了傳遞神意的媒介。占卜手段的高下,也在對那些神秘的短歌殘詩的領(lǐng)悟中見出了分曉。在不同的情景中,占卜不同的事物,對于相同的占辭,需要做出不同的領(lǐng)悟。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崔杼欲娶棠姜,陳文子便曾對其所占卦象做出一番迥異予他人的分析,以阻止崔杼的行為。在世襲制盛行的時代,占卜之家世世代代從事著這種工作,使他們獲得了對于占辭——那些“短歌殘詩”多重理解的傳授,領(lǐng)悟能力不斷強化,經(jīng)驗也不斷豐富,這自然也就成了“家學”。盡管春秋之末,禮崩樂壞,世官亦多失其授,但家傳之學作為一種文化傳統(tǒng)對其后人的影響,短期內(nèi)必很難消除。子夏就是秉持了這一家學傳統(tǒng)而投入孔門的,因而在孔門中表現(xiàn)出了對《詩》的絕高領(lǐng)悟能力。占辭中的古詩歌謠,在卜人的眼里,其神秘性是不言而喻的。子夏正是因為秉持了卜氏家族對于詩的神秘性的特殊感悟,并把其對占辭的神秘性感受移植于詩歌之中,故而在詩歌的理解上表現(xiàn)出了獨特的悟性,看到了詩與天地鬼神世界的聯(lián)系,才發(fā)山了“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詩”的呼喊?,F(xiàn)在我們可以回到《詩大序》的文本上來分析?!对姶笮颉氛f: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fā)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詩。這是從發(fā)生學的角度對詩歌作出的本體論的認識。從橫向上揭示了詩、樂、舞同根并生的原始共存狀態(tài),從縱向上建立了個體心靈、政治社會、天地鬼神三重世界之間的聯(lián)系。在第一段話中,強調(diào)了詩是個體生命激蕩高揚的聲音。它是在“心”的“志”和“動于中”的“情”的合一,“志”是帶有方向性的欲望追求的體現(xiàn),“情”則是內(nèi)在生命沖動的表征。二者合一,構(gòu)成了一種發(fā)自生命意識深處的力量,不可抗拒、也無法抗拒。“嗟嘆”、“永歌”、“手舞足蹈”,無一不是內(nèi)在生命激蕩高揚的外向化表現(xiàn)。從這里我們看到了原始巫卜在向神靈祈佑時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誠與歌舞降神時的迷狂狀態(tài)。在第二段話中強調(diào)詩牽動著社會政治機體的盛衰。個體生命根植于現(xiàn)實社會,生命意志與現(xiàn)實社會沖撞、激蕩,發(fā)而為聲音,這聲音已超越了個性行為的范疇,而構(gòu)成了社會的一種呼聲,因而“治世”、“亂世”、“亡國”的社會政治狀態(tài),都在這種聲音中得到了呈現(xiàn)。從這里我們看到了詩歌神秘意義的又一個方面。第三段話是對詩歌巨大功能的強調(diào),對其巨大感召力的認可?!罢檬А笔菍θ碎g善性的感發(fā),“動天地”是對天地宇宙靈性的感發(fā),“感鬼神”是對神靈世界的震撼。這實際上是說:詩是天地間一種真情的宣泄,是聯(lián)系人心、社會與天地神靈的神秘存在,它發(fā)動于人心深處,遙于宇宙深層,因而是天地間一種最無法抗拒的力量。這是在詩歌發(fā)生的原點與本體上,對其自然本真特質(zhì)的認定。本體論的體認顯然與子夏的“卜”氏家傳關(guān)系密切,只有這種赤誠的投入,才會對詩有如此深刻的認識,一種難以泯滅的溝通天人的歷史使命感縱橫于其間,那正是源自遠古占卜家族的獨特領(lǐng)悟與神秘感應。結(jié)合漢代緯書那種所謂“詩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萬物之戶”(P464)的神秘感受,我們更可以確認,對詩本體論的神秘體認,乃是巫卜之流的家數(shù)。子夏有句名言:“學而優(yōu)則仕”,這說明他有很強的政治觀念,因而《詩大序》體現(xiàn)出了強烈的“政治核心”意識,從價值論的角度,對風、雅、頌的命名及其意義作出了闡釋: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風、雅、頌是編詩者對于所搜集詩歌的分類,因而這里所談的是編輯者的意圖,而不是從創(chuàng)作論的角度說的。所謂“風,風也,教也”,是說“風”就是“諷”,因為自然之風是流動的,故而將“風以動之”與“教以化之”比附起來。其本質(zhì)在“刺”,其刺之手段是“主文而譎諫”,其形式是“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把拧钡谋玖x是“正”,由于“正”與“政”為諧音,故解其本質(zhì)為“言王政之所由廢興”,其形式是“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頌的本質(zhì)是“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顯然這一解釋,是以周朝的采詩、獻詩制度為背景的,并沒有脫離開“賦詩言志”的文化環(huán)境。但這一理論對詩歌創(chuàng)作卻有一種暗示性的導向,在這一暗示中,表現(xiàn)出了詩歌工具論與目的論的傾向,故而影響著中國詩歌民族特色的形成??鬃铀篮?子夏寓居魏之西河。根據(jù)蒙文通先生的研究,魏國學術(shù)是以古史為根柢的。(經(jīng)學導言)這非常有道理。從《左傳》、《國語》記晉史獨詳,到魏文侯之相吳起傳《左傳》,到魏襄王墓出土大批古史書等一系列事情看,晉國是史學獨多的地方。其中被稱為“籍氏”、“董史”者,即為晉國史學的代表??鬃邮⒎Q董氏狐為“古之良史,書法不隱”,也可以看出晉國史法之嚴。子夏既寓居于此地,故受三晉古史文化熏染,在《詩大序》中表現(xiàn)出了“詩歌與時變遷”的歷史觀,如:至于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變,哀刑政之苛,吟詠性情,以風其上,達于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故變風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發(fā)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這里實際上是把《詩》分成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正”,一部分是“變”。“正”的部分是所謂“治世之音”,“變風”“變雅”則是“王道衰,禮義廢”后的產(chǎn)物,因而表現(xiàn)出了“傷人倫之變,哀刑政之苛”的情懷。“正”與“變”的認識,無疑是以周王朝的興衰變遷為背景的。如果結(jié)合“治世之音”、“亂世之音”、“亡國之音”的論述,不難看出作者對詩歌本質(zhì)的認識,已經(jīng)超越了一般性的功能、意義分析,以及“興觀群怨”之類應用性理解,而是把詩歌看成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